作业成本法在教育成本核算中应用

作业成本法在教育成本核算中应用

[提要]高校教育成本,即高校日常运行费用的总计。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竞争日益加剧,优化成本核算、加强成本管控显得尤为重要。成本核算是高校优化预算管理、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自2019年1月1日起,政府会计制度全面施行,新制度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基础,为高校成本核算指明新的方向。

关键词:教育成本;作业成本法;成本管控

一、高校成本核算现状

(一)缺乏成本核算意识。高校作为公益类事业单位,为社会提供人才培养和教育科研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这使得社会及高校自身普遍忽视学校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平衡,注重资金投入数量而忽视资金的利用效率,加之过去各类财政拨款考核都是单方面考核预算执行进度、资金执行情况,很少有成本管控考核,对资金使用效率缺乏有效监管,导致高校缺乏成本管理的动力,工作重点集中于资金收付、预算执行、决算编报等环节,强调经费收支,成本管理粗放滞后,成本管控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财务人员自身成本意识薄弱,受传统“报账式”会计思维的约束,重核算、轻管理,财务人员短时间内难以实现从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变,会计的管理职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对高校成本管理的认知不够、重视程度不够,成本管控的理念较弱。

(二)缺乏合理方法,分摊不合理。成本分摊才能了解高校成本真实的构成情况,目前高校成本的分摊有失公允,许多业务部门承担的成本与自身不配比,造成成本扭曲、数据偏差,提供无效的成本信息,与成本核算目标背道而驰。直接成本直接用于特定业务的耗费,能够直接体现,直观且容易量化,间接成本是项目间接耗费的费用,构成相对复杂,难以量化。间接成本的承担主体多,而且每个消耗主体各自承担的业务不尽相同,特点各异,导致难以找到一致的标准,难以确定合理的分配率。比如,高校的水电暖费用,没有按照合理的比例分摊到教学费用、行政管理费用、后勤管理费用,往往是一刀切地计入后勤管理费用。部分教学行政“双肩挑”的人员,其人员支出也没有在教学和行政管理费用中分摊。此外,科研间接费用,如水、电、暖气、场地、管理人员等费用也缺乏合理的分摊方法,导致成本核算难以推进。成本分摊不合理,必然造成成本项目无法正确反映,该由教学承担的成本分配到了后勤管理,该由科研承担的成本分配到了行政管理,人为地降低了教学科研投入,使得教学评估、检查巡视等汇报的数据不达标。

(三)成本核算难度大。高校成本核算在实际操作上面临许多困难。高校人员数量多、教育活动多、成本项目多、经济活动复杂,导致成本核算工作量大。高校人员构成复杂,按照不同口径可以将人员划分成各个类别,可以按人员身份分为教师、学生,可以按工作性质分为教学人员、行政人员、后勤人员,还可以按教学层次分为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的人员对应着不同的成本信息。随着高等教育普及、高校规模扩大,高校人员数量逐年增多,普遍达到了几万人的规模,高校人员数量之大,也给成本核算增加了难度。高校成本项目种类繁多,有工资福利费用、商品服务费用、对个人家庭补助费用等,各种经济活动层次广、维度多,不同维度的经济活动对成本信息有不同的需求。此外,高校以学期、学年为运行期间安排教学活动,而高校因需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按照自然年度为一个会计周期,核算周期口径的不一致给高校成本核算加大了难度。另外,高校财务人员对于成本核算及缺乏实践经验,又缺乏理论知识,普遍没有掌握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进一步加大了高校成本核算难度。

(四)基础性工作薄弱。成本核算基础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尽管已经实行政府会计制度,引入权责发生制,但是目前高校采用的核算思路并未完全转变,核算方式仍然是依据收和支,应当按时计提的费用没有及时计提,仍然在付款时一次计入费用,当期应收未收的款项的不及时计入收入,等到款项到账时才计收入,收入费用仍然出现跨期入账,时间不配比,没有实现成本期间合理划分。高校的成本管理缺乏成本核算制度,对成本核算目标、原则不明确,成本核算对象、范围模糊。成本管理内控监督机制不健全,成本管理缺乏约束,缺乏监督环节,不利于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此外,成本管理不是财务一个部门的事,也不仅是行政管理部门的事,而是应当由全校全员齐心协力共同完成的任务,从行政管理到二级学院每个师生员工都应当树立成本责任意识。目前,高校的成本管理工作铺开面较窄,全员参与成本管理的责任感不足。

二、作业成本法的应用

由于目前高校成本核算存在种种困境,因此选择科学合理的成本计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作业成本法对成本的计算和分配有其独特之处,可以更全面、真实、准确的核算教育成本,为高校决策提供可靠信息。

(一)作业成本法的概念。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基于活动的成本管理方法,其核心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对于高校来说,作业成本法是围绕高校的作业,即高校各项业务活动,对成本进行归集和分配。作业成本法可以弥补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缺陷,形成高校成本核算管理框架。

(二)作业成本法核算流程设计1、确定资源耗费,明确资源动因。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过程中的耗费的能源、设备、耗材、人力资源以及各类运行费用皆为资源,可以将其划分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可以根据高校会计核算设置的部门、项目、资金来源、经济科目等辅助核算项目直接计入成本对象。直接成本包括:可以依据账务核算直接获取的各部门发生的办公费、差旅费、印刷费、设备费、材料费等。间接成本则需要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活动中去。间接成本包括:由学校统一支出的水费、电费、取暖费以及保障日常运行的公用经费等。2、确定作业中心,建立作业成本库。作业是生产经营过程中进行资源耗费的具体活动,高校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活动相对来说较为复杂,依据不同的层次和标准,能够分类出高达数十种乃至上百种作业活动。在确定高校作业活动时,如果作业数量过多过细,则会导致计算复杂、信息混乱,徒增核算成本;如果作业数量过少,则会影响成本数据的准确性,导致数据信息不可靠。因此,在确定高校作业时,要依据重要性和相关性原则,合理确定数量,以确保成本核算的可操作性,提高成本核算效率。作业中心又称之为作业成本库,由相似或相近的不同作业活动合并组成,这种作业活动的合并,有利用归集资源动因,计算资源的耗费情况。授课、考试、论文、实习、实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作业,与教学工作直接相关,合并为教学作业中心。心理咨询、军训迎新、本硕招生、图书网络、学生活动、团学实践、毕业生就业等作业,是教学工作的辅助活动,合并为教辅作业中心。论文研究、科研课题研究、科研平台建设等作业,属于科研相关的作业活动,合并为科研作业中心。党建宣传、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审计监察等作业,负责高校行政管理业务,合并为行政作业中心。资产管理、安全保卫、维修维护、基础建设、学生生活服务等作业,为高校运转提供后勤保障,合并为后勤管理作业中心。3、确定成本动因,计算成本分配率。(1)确定资源动因。资源的消耗,受资源动因的推动。直接费用直接计入成本对象,间接费用依据资源动因分配至各作业中心。资源动因根据资源的不同性质可以确定为教师人数、学生人数、学时、项目数量、设备数量、使用面积等。资源动因分配率=资源总耗费/资源动因量。(2)确定作业动因。分配到各作业中心的资源耗费还需要按照作业动因继续分配至成本对象。按照成本对象消耗作业的原因和方式,根据各单位业务实际情况,确定作业动因。教学作业中心,作业动因为上课课时、实习次数、考试人次等。教辅作业中心,作业动因为在校生人数、心理咨询时长等。科研作业中心,作业动因为课题数量、科研设备使用时间等;行政作业中心,作业动因为行政人员数量、做班时间等;后勤作业中心,作业动因为维修工时、设备采购数量等。作业动因分配率=作业中心总耗费/作业动因分配率。4、归集总成本,计算生均成本。按照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思路,先将资源耗费归集到各个作业中心,再将各作业中心承担的耗费分配至具体成本对象,成本对象在各作业中心耗费的资源总和即为成本对象的最终耗费。成本对象在各作业中心耗费的间接费用=作业动因分配率×消耗作业动因量成本对象耗费的间接费用总和=各作业中心耗费的间接费用总和成本对象耗费的总成本=直接费用总和+间接费用总和生均成本培养成本=耗费总成本/学生总人数5、进行成本分析。通过对高校教育成本计算和归集,要对计算结果做好成本分析,以更好地进行成本管控,优化成本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计算的成本数据中找出哪些方面存在明显浪费,资源利用率低下,成本未得到合理控制,并积极探索解决方法,制定解决措施,降低成本。找出哪些方面有成本控制的优势,哪些方面资源利用率高、资金使用效益高,并总结经验,借鉴到学校运行的其他方面。根据对各项作业的分析,划分出高校活动中的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并尽可能减少和降低非增值作业,控制其成本,并扩大增值作业投入,增加增值作业成本,使高校资源配置更合理。以作业成本法核算的成本数据为基础,设置不同等级的评价指标,进行“投入-产出”的绩效评价,为高校投入的效益和高校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支撑。

三、作业成本法在高校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设置成本核算岗位,强化成本核算培训。高校应当单独设置成本核算岗位,由专业人才从事成本核算工作,明确岗位职责,优化成本核算业务流程,突出工作重点,将工作重心放在成本管理上。要强化专业岗位人员的业务培训,定期参加上级部门、会计学会、社会组织等举办的成本核算、成本管理方面的培训,更新知识结构,了解最新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对于资产部门、审计部门、人事部门等相关业务人员,也普及成本核算知识,明确业务内容。定期组织业务研讨会,邀请相关单位和部门的专业人才参加,促进业务人员之间的交流学习,开拓眼界,拓宽视野。要坚持“走出去”的理念,去企业实地考察,学习先进管理方式,更新管理理念,与兄弟单位沟通交流,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经验。

(二)定期考核,加强监督。高校的成本管理应当实行定期考核制度,纳入高校考核管理体系。对考核的结果实施奖惩,完善对高校成本管理的奖惩制度,充分调动成本管理的积极性,提升高校成本管理的紧迫性,确保成本管理工作落地实施。要加强监督机制,实行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定期进行内部自评,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建立符合高校发展需求的指标评价体系,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定期自查,分析成本核算结果,提出优化对策,对成本管控落后的环节,及时制定改进措施,优化调控,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强化成本管理意识。

(三)加强各部门沟通协作。高校成本管理工作的基础数据来源广泛,各项资源耗费的归集、作业中心的划分与学校各项业务息息相关,需要各部门的数据支持,因此成本核算工作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任务,而是一个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团结协作共同完成的工作。各部门之间要打破信息壁垒,加强业务沟通和交流,打通财务与非财务数据的通道,打破工作界限,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也要树立成本核算意识,将成本核算与自己的工作相结合,必要时可以设置在相关部门设置兼职岗位,以更好地推进成本核算工作的进行。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校园。高校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大数据时代,高校应当顺应时展趋势着力建设智慧校园,打造信息共享平台。智慧校园是信息化发展的新兴产物,将教学、科研、办公、宣传、人事、图书、生活服务等高校的各项职能有机融合,通过一个平台,实现数据信息的整合。成本管理的基础数据相对繁琐,不仅要获取财务信息,还要获取大量非财务信息,复杂的基础数据如果靠人工获取非常困难,而且数据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除了需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外,更需要信息化平台来保障数据及时、准确的获取。高校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校园,提高成本核算工作效率,为成本管理提供便捷的信息支持。

四、结语

随着高校成本核算工作的大力推进和实施,核算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力度的不断增强,各单位都在努力寻求符合单位自身发展要求的成本核算方法。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校成本,能够提高成本数据的准确性,提高高校成本的核算质量,使得高校成本管控更有成效,能够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科学、精准、可靠的信息支持。政府会计制度的施行为高校成本核算提供了理论基础,高校应当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成本管控,优化资源配置,确保高校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世前.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成本核算中的应用[J].财会学习,2020(35).

[2]陈晨,周蓬蓬,郭文茂.作业成本法应用研究———以C专业学生管理为例[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33).

[3]骆笑红.基于作业成本法构建高校成本管控的研究[J].财政监督,2020(18).

[4]卢森,陈营营.浅析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成本核算中的应用[J].时代经贸,2020(15).

[5]赵叶灵,常光辉.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01).

[6]周宇霞.作业成本法下的高等教育生均培养成本核算初探[J].经济师,2019(07).

作者:李颖颖 张亮 姜颜 单位:山东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