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危机管理范例

公司危机管理

公司危机管理范文1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疫情防控

思想政治教育是公共危机管理的生命线。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既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共危机在思想信念和行为方式上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社会性公共危机管理实践的发展,又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方方面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化解矛盾,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保证社会主义社会的健康发展。2020年初爆发的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公众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然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90”后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在疫情防控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高校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之一,应抓住此次公共危机管理的实践契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公共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一)公共危机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

对于公共危机的理解要从“公共”和“危机”两个层面入手,它是由社会风险引发的可能或已经对社会的公共利益、公共安全、公共秩序和公众心理、公众信仰造成严重危害的一种危险局势或紧急状态,这种社会风险源于自然、社会和个人,分为自然灾害型、技术灾难型、社会安全型和公共卫生型,具有突发性、社会性、破坏性、扩散性及不确定性的特点。肺炎疫情的爆发和蔓延使得社会公众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政府、企业、学校、家庭等不同社会主体的正常秩序受到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公民个人的全面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是一起备受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型公共危机事件。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和其他社会公共组织等公共管理机构在公共危机发生前或发生时采取一系列监测、预警、应急、恢复等管理手段和方法来预防和干预公共危机的动态过程,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公共危机对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个人、集体和社会尽快恢复正常秩序。公共危机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过程具有阶段性、处理具有时效性、方法具有多样性、手段具有强制性、技术具有专业性、主体具有多元性、执行具有协同性。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是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重大考验,更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总书记亲自部署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社会运行重点工作,强调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举全国之力积极应对此次公共危机事件。

(二)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对于公共危机管理也不例外。公共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应对公共危机的有效手段,能够稳定公众情绪,调适群众心理,维护政府权威,增强社会信心,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有助于增强教育者应急教育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质是对人的工作和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人文关怀,既要理解人、关心人,又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使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应有的效果。同时,公共危机管理强调的是管理主体通过“软”和“硬”相结合的方式对危机进行预防和干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教育者在“软性教育”下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又具有社会管理内容与手段的特性,是公共危机管理主体运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危机意识和心理辅导等非权力性形式,对受公共危机危害的公众心理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在情感、意志、需要、信念等非认知心理上主动认同公共危机管理主体的意图,其内容包括事前、事中、事后思想政治教育和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肺炎疫情防控是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党和政府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及时疫情信息,加强舆论引导,利用媒体力量共同做好公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变公众对疫情防控工作和疫情本身的不合理认知,将社会各界群众凝聚在一起,统一共识和行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关系

大学生是整个社会群体中思想相对活跃的群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生力量,对整个社会发挥着思想引领和行为示范的作用。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利于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有效性与及时性,又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与实践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公共危机管理具有一致性

危机的处理、化解、消除及恢复都离不开人的因素[1]。公共危机管理的本质就是对人的管理,其目标在于帮助危机参与者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和思想认知,塑造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素质化、文明化和社会化的人,从而保证社会正常运转、和谐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个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在符合时代特点和社会要求的基础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为准则,通过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活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因此,两者在目标和内容上是一致的。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公共危机管理具有互补性

一方面,公共危机管理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够为高校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和政治觉悟的形成,能够将公共危机管理中特殊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教育载体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让大学生更好地接受和认同社会和高校给予的正面信息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了公共危机管理的思路。大学生作为舆论的主流群体,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认知信息传递直接影响舆论传播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性、导向性使得大学生能够用正向的舆论控制制高点,为公共危机管理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有效调控公共危机的发展态势和影响范围。

三、肺炎疫情防控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预警、引导、沟通、调试和反馈功能,能够为公共突发事件的解决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2]。肺炎疫情防控是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公共危机管理实践,是对国家、地方及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巨大考验,也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实践契机。

(一)有利于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在肺炎疫情防控中,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能够有效地维护大学生的生命安全,还能够缓解高校疫情防控过程中遇到的教学、管理、科研、就业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更能在特殊环境下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站位、道德修养、担当意识及心理素质。大学生是全社会疫情防控工作的关键力量,他们的思想动态、政治立场、行为导向、决胜信心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直接认识或间接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使他们主动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反对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行为,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四个自信”,在困难和挫折中锤炼意志品质,进而实现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

(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高校在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过程中,一是通过全面收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对大学生可能产生的思想波动和心理变化做出科学预测,对疫情可能对大学生带来的危害提前准备、提前预防、提前预报,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指导活动,将疫情对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秩序的影响降到最低;二是运用政府政策、社会舆论和群体行为向大学生普及卫生防疫和心理防疫知识,教育大学生客观、科学、全面地看待疫情爆发的原因和各项防控措施,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科学防疫是解决疫情危机的关键;三是引导大学生将对疫情防控的理性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一方面提高学习科学知识的主动性,自觉抵制社会公众的恐慌情绪和错误认知,主动维护集体利益,积极宣传正向舆论,另一方面投身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将所学、所感、所悟践行于具体的行动中,在防疫实践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

《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3]。公共危机管理的重点在于预防,思想政治教育是预防公共危机的最佳手段。大学生群体具有特殊性,其较强的密集性和流动性既增加了公共危机管理的难度,又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肺炎疫情是高校首次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在其防控过程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提高高校公共危机的管理能力,更能够在经验积累中提高其公共危机的预防能力,进而有效避免因疫情引发的其他公共危机发生或类似公共危机再次发生。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共识动员”,通过形成共同态度、认知和行动,用合力抵制公共危机。肺炎疫情防控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高校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共同动员”有利于深化高校十大育人体系建设,提高各部门的协同育人能力,完善大学生思想教育机制。

四、肺炎疫情防控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肺炎疫情防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长期居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在求职、社交、学习、心理等方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和行为选择。高校应挖掘肺炎疫情防控中渗透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转公共之“危”为教育之“机”,加强国家层面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制度自信教育,社会层面上的社会责任教育、规则意识教育、道德认同教育,个人层面上的科学精神教育、生命观念教育、网络素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发挥党团支部、科学研究、纪律规矩、网络媒体、朋辈故事、干预疏导、家校联动的防疫力量,让党旗在疫情防控的各条战线上高高飘扬,共同打好疫情防控狙击战。

(一)发挥党团支部的组织防疫功能

党团支部是大学生开展党团组织生活的基层单位,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载体,其承担理论学习、思想宣传、促进成长等重要功能。发挥好党团支部的组织防疫功能,一是要通过党团支部做好政策的宣讲、传达和学习。疫情和因疫情产生的一系列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党和国家政府相继出台各类政策性文件,党团支部要做好宣传工作,将相关政策及时传达给支部的每一位成员,对政策要求做到应知尽知,应做尽做。二是要通过党团支部的组织载体,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思想动态与现实诉求,及时向上级组织请示上报,帮助其排忧解难,化解思想危机。三是要积极开展党团组织生活,通过线上理论学习、组织生活会、网络主题党(团)日活动等形式广泛学习防疫知识,分享身边的战疫故事,提高战疫胜利的信心,激励大学生做好自我防疫的同时积极为防疫工作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二)发挥科学研究的知识防疫功能

高校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域,同时是教学科研的主要场所。科学研究在疫情防控期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高校应整合科研资源,依托优势学科和相关专业对疫情防控过程中的科学研究工作给予最大的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持;二是发挥高校的知识优势,对广大学生做好疫情防控知识的科普解读,帮助广大学生了解疫情产生的原因、过程和危害,知晓防控要求,明确行为准则,从专业角度帮助学生客观认识疫情,带动身边的家人和同学进行科学防疫;三是高校要抓住疫情防控的契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向钟南山等科学家学习,学习他们尊重科学、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激发广大学生扎实学习专业知识,为国家各项事业的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三)发挥纪律规矩的管理

防疫功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纪律规矩的树立是管理防疫的重要抓手与有效途径。一要完善纪律规矩的设立,及时出台内容全面和科学有效的各项防疫与管理制度,如各高校设立的健康上报制度能够及时掌握学生日常健康状况及行动轨迹,严格返校管理规定有效避免学生跨区域流动;二要强化纪律规矩意识,对大学生进行纪律意识的培养与教育,引导其理解规矩设立的初衷,明确遵守规矩的重要性以及违反规矩的不良后果,使其主观上形成规矩意识并严格遵守;三要落实纪律执行,对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应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做好警示教育,让广大学生认识到疫情期间任何违纪行为都会带来比以往更严重的风险,惩罚不是目的,教育才是。

(四)发挥网络媒体的舆论防疫功能

网络媒体在疫情期间成为疫情防控的主要信息传播载体与有效沟通平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平台和主阵地。对于大学生而言,网络媒体在疫情期间是信息收取的主要来源以及观点表达、情绪宣泄的主要出口,大学生群体极易受不良舆论引导,产生偏颇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容易动摇,因此,发挥好网络媒体的舆论防疫功能是做好防疫工作的重要举措。一是要利用好网络媒体的宣传功能,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学生QQ群、微信群等信息平台做好疫情信息的及时公开和防疫信息的及时公布,做好抗疫过程中优秀典型事迹的正面宣传,弘扬正能量;二是及时、主动抢占网络主阵地,做好网络舆论的引导,对于指向偏颇的网络舆情要及时在学生群体中加以引导,对于来源不明、不实的疫情相关信息及时辟谣,对于网络上严重错误言论及时批驳并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实情;三是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有效开展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用网络平台与学生沟通交流,做好思想引领与价值引导。

(五)发挥朋辈故事的榜样防疫功能

肺炎疫情期间涌现出诸多“逆行者”,大学生群体也在抗击疫情期间表现突出,用实际行动书写青春担当。朋辈行为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利用朋辈榜样故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有效性。一要广泛征集青年战疫故事,既包括在疫情期间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典型,也包括在疫情期间参与志愿服务一线防疫工作的学生的生动事例;二要通过学校、学院官方网站,各院自媒体平台宣传推送优秀事迹与战疫故事,通过线上班会、党团组织生活会组织学习先进事迹,交流学习心得,感悟朋辈青年在疫情期间如何热心奉献、坚定理想、锤炼本领、勇担使命,让广大青年学生在榜样示范的引领带动下,为疫情防控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六)发挥干预疏导的心理防疫功能

在疫情期间,心理工作是各高校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公共危机事件的突发极易引起大学生的心理恐慌,受强烈的外部环境刺激加之个人调节失败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此时高校进行干预疏导则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防患于未然。公共危机事件伴随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心理工作应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常态化工作,既要做好日常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又要做好定期心理普查,在疫情爆发初期及时排查存在心理障碍和心理危机的群体,做好积极关注与回访谈话。另一方面,提供心理援助。疫情出现后,高校应及时跟进学生心理动态,制定疫情期间心理危机应对预案,开通心理咨询热线与网络平台,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心理援助,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疏导不良情绪,建立生活和学习的信心,做好心理防疫。

(七)发挥家校联动的协同防疫功能

公司危机管理范文2

一、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私营化

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众多学者提出了许多具有借鉴性意义的措施,许多国家也进行了有效的实践,他们经济上主张采取政府退出市场的管理,完全交给“看不见的手”等措施,政治上主张采取分权裁员、公共服务民营化等措施,这些举措对于恢复经济的、稳定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公共服务的私营化,其实就是公共服务商业化。作为管理者的政府,应该满足民众的需求,无偿的向他们提供公共服务。但是随着社会的复杂化,民众的欲望越来越多,公务人员的功利主义倾向越来越严重,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也变现的孱弱无力。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一任务,政府决定把部分公共服务的生产和提供权交由私人企业来完成。但是在这一“跳跃”的过程中,造成了政府的道德危机,从而产生了政府的合法性危机。

二、由公共服务私营化造成道德危机

根据弗雷德里克森先生在《公共管理的精神》一书中讲述的,“政府企业化运作的改革,让我们付出了更大的道德代价。”【1】在书中就公共服务私营化产生道德危机这一问题,它提出了两个命题,第一个“当组织或机构从政府模式转向企业模式时,腐败和不道德的行为有增加的倾向。但我们逐渐增强政府活动的民营化——把由政府直接提供的服务外包给私人企业——的时候,我们事实上是在增加腐败和不道德行为的倾向。”【2】政府占据着社会上的独特的资源,对企业来说,这些资源往往可以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如何获得这些资源?政府把公共服务承包给私人企业,给他们提供了合法性契机。但是企业如何获得这些资源的使用权?这就需要一个资格说明,一方面企业要有经济实力和信誉,另一方面企业有与授权单位和授权人的非正式关系。前者通过公平竞争来获得,但是后者却隐藏着权钱交易的丑行,政府官员为了从中得到好处,会对企业非法设租,而企业为了减少这种租金的投入,同时获得资源的使用权,就会对官员进行贿赂,促成了道德危机的发生。其次,“在一个组织中,当占优先地位的人数是从公民倾向的人转向私人倾向时,腐败和不道德行为就有增加的倾向。”【3】在同一章中,弗雷德里克森提出了另外一个观点,“如果伦理道德的标准一样,人们对于腐败的界定也因职业和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4】政府公务人员作为代表性公民,基于职业的要求,他们心中会产生一种伦理化的标准,促使他们去追求一种公共精神和公共责任。但是对于企业人员来说,他们的基本任务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他们的意识之中,对公共精神和腐败的标准要求很低。所以当由企业进入公共服务的提供领域时,随着私人倾向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占据重要社会资源的公务人员的公共精神也日益淡化,从而加剧腐败行为的发生,产生严重的负外部效应。

三、由道德危机造成合法性危机

哈贝马斯在对于合法性的论述中指出,“合法性意味着一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5】回归到了合法性的本质内涵,认为政治的合法性不应该被机械化的理解为公民对于政治系统的认同和忠诚,那些来自于政治系统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而作的论证,不是真正的合法性论证。那么真正的合法性论证是什么?是一种政治是否包含着被认可的价值的论证,即论证政治秩序是否体现出了它的公共价值本质,政治系统是否又被认可的价值,“在他的理论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提供价值评判的标准。”与之相应的,他还提出了通过“交往行为”,通过建立不同主体之间的“交往共同体”来解决政治合法性危机的出路。在对合法性进行论述的过程中,有着权术性和价值性的,但是在由公共服务私营化引起的政府道德危机和信任危机的背景下,在公民理性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无论在哪一层面上都会引起政府的合法性危机。首先,在权术层面上,随着公务人员道德的下降、行为失序而导致的公民对政府信任的行为基础和认知基础的缺失,公民对政府的“特定支持”也会逐渐减少,同时,在恶性循环作用下道德基础的薄弱,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也会逐渐降低,最终在权术性层面出现合法性危机。在价值性层面,由于“交往共同体”的逐渐缺失,公共部门的公共价值取向逐渐被功利化倾向所腐蚀,公务人员利用权力谋求私人利益,政治秩序失去了应有的公共价值,最终在价值性层面上也出现了合法性危机。虽然公用服务私营化会引起道德危机,最终造成政府的合法性危机,但是公共服务私营化作为政府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不能被抛弃,而应该“未雨绸缪”,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公司危机管理范文3

现代社会危机事件频发,不仅会对经济建设造成破坏,也将阻碍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甚至可能导致政治的不稳定。政府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处理危机,重塑新形象,不仅关系到其在国内和国外的形象,更关系到民心的凝聚、政府目标的实现以及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本文阐述了政府危机管理与重塑形象关系,分析了影响政府形象的因素,继而提出政府重塑人本、法治、阳光、诚信、责任、弹性、合作型、学习型形象的建议。

关键词:

危机管理;重塑;政府形象

政府形象,是政府运行中产生的行为特征与客观效应,以及社会公众在了解和经验的基础上对这种行为特征与客观效应较为稳定的总体印象和公认评价。现代社会,公共危机事件频发。政府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妥善处理危机,重塑自身新形象,关系到其政府目标的实现与民心的凝聚,更关系到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乃至国际中的形象与地位。

一、公共危机管理与重塑政府形象的关系

(一)妥善的危机管理有利于重塑良好的政府形象

当前,新形势下政府所要履行的,已不再仅仅是轻车熟路的常规职能,如何妥善应对公共危机,也成为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府形象自身而言,由公共危机所带来和凸出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既是社会不稳定的预警,也是促使政府积极开展重塑自身形象活动的推动力。面对紧急情况和复杂问题,政府部门会采取非常措施加以解决,这既体现不同政府组织的应急能力,也会带来各不相同的结果。现实中,有些政府部门在公共危机过程中,未能树立危机预警的观念与意识,未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恰当的危机管理对策,更未能赢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导致自身组织的形象严重受损,对政府在社会中威信和地位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与之不同,也有政府组织由于构建了完善的危机预警和应对机制,并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应对危机的对策,其不仅经受住了危机的考验,还在危机过程中收获了民众的认同与尊重,使得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也得以大幅度提高,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公众威信和社会地位。可见,公共危机对政府组织形象重塑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危”,又有“机”;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高低,是全面考察和综合评定政府能力的基石,不单直接反映其行政效能,也正是良好政府形象能否得以重构的关键。

(二)重塑政府形象有助于政府实现有效危机管理

良好的政府形象,是社会公众对政府优质的印象和评价,是政府长远存在和发展的无形政治资源,是“政府在推行政策、实现既定目标可利用的能力资源”[1](P42),是强大的公信力、感召力、凝聚力,既直接影响着社会公众对政府决策的心理、行为或行为倾向,更能激发高昂奋进的精神,动员社会公众共同应对危机。结合当下中国实际国情,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事业的稳定发展需要强大的政府组织来推动和维护。这是因为政府在中国人们心目中是最值得信赖和依靠的组织,特别是在诸如汶川地震、三鹿奶粉、低温灾害等重大危机事件中,没有任何其他的组织能够代替政府的组织、凝聚与协调作用。由于危机具有紧迫性、不确定性、危害性等特点,政府必须在极短时间内进行及时处理,否则就有导致进一步恶化的可能,这就需要政府、公民与第三部门之间的联合行动与无间配合。唯有重塑政府的良好形象,政府才能真正地获得民众的信任与拥护,政府与其他组织、民众之间的关系才能向着持久和谐、互信互助的的方向发展。此外,就国际层面而言,政府良好的国际形象和声誉对国内公共危机的应对有着积极、正面的影响,能够帮助我们赢得国际社会的友好援助和有利资源,以顺利解决危机和摆脱窘境。在汶川、玉树大地震中,我国政府部门由于行政公开、透明、有效,对外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从而得到国际社会物质上及精神上的各种大力援助就是明证之一。总而言之,妥善的危机管理措施有利于重塑良好的政府形象,重塑政府形象的努力也将有助于政府实现有效危机管理,“这会是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政府形象越良好,越会提高政府非常态环境下的管理活动的有效性,而此更会激发政府不断努力进取的热情与潜力,来实现政府形象构建的更高目标和政治发展的继续推进。”[2](P32)

二、公共危机管理中影响政府形象因素分析

如前文所述,危机事件的妥善管理与重构政府形象,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联系,二者密不可分。能否有效地应对公共危机,是对政府形象进行重构的一个重要考验,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影响政府形象的因素进行分析,具体来说主要有:

(一)就政府层面而言,政府部门的职能与行为影响着政府形象

首先,“政府职能是政府形象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政府职能的性质、实现程度和变迁等影响政府形象。”[3](P46)对危机进行管理毫无疑问是政府重要的职能责任之一,但长期以来,政府的危机管理意识薄弱,忽视了非常态情况下政府形象的易损性,忽视了应对危机能力的建设,导致自身在处置危机事件过程中常处于被动地位,这就难免给社会公众以封闭、低效、被动等不好的政府形象。其次,“政府行为主要是指政府及其行政人员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行为。政府行为是政府的具体活动,直接向社会公众展现了政府做了什么、效果如何、能力如何、态度如何…给公众最为直接的印象。”[3](P47)政府进行危机管理的具体行为不当,会对危机管理政策和目标实现造成阻碍,影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及支持,损坏政府形象。政府组织不注重与公民之间信息沟通。我国的政府一直以来都是一种强势政府,当危机事件发生,政府是主导,掌握着主要信息,如若不能及时地、准确地向公众信息,与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加之一些缺少社会责任感和是非观的媒体,偏激地对公共危机进行错误报道与评论的“放大作用”和“剧场效应”,公众就会轻信谣言引起恐慌、进而发生骚乱,由此产生政府信任危机,影响社会的稳定。在2012年1月广西龙江的镉污染事件、历年海南三亚宰客门事件中,不难看到当地政府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而隐瞒灾情和实情,未能及时与公众媒体进行有效沟通,相反却一味地封锁信息,致使引发社会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严重危害自身形象。

(二)就公众层面而言,政府形象的优劣最终是由社会公众来评定

社会公众对政府形象的认识,普遍具有主观性、从众性、自私性等特点。“实际中我们可以将政府公众简单划分为专家学者型公众和一般公众,…专家学者可以根据政府形象的理论体系作出评价;而一般公众由于专业素养的缺乏,对政府形象只能是一种非理性的认知。”[4](P41)“挤出效应”的存在说明了政府在公共危机中行为,将会比在日常情境下更能影响其在社会公众的形象良好程度,也就是说政府在危机中的一举一动很可能导致政府的形象在极低和极高水平上实现转换。如果政府在公共危机中不作为或乱作为,倍受诟病,表现恶劣,政府形象就会一落千丈;反之,如果政府在公共危机中应对从容,表现出色,将极大利于良好形象的重构。此外,由于危机的突如其然,刺激性强、影响面广、破坏性大,公众容易产生“晕轮效应”,也就是政府部门在公共危机中的某一行为表现出来的特性,会被公众扩展到政府的其他行为特性,特别是在危机中政府部门行为稍有不当,社会公众会认为该政府管理低效、危机应对不力,同时也会认为该政府日常表现也一般甚至不好。如此,受晕轮效应的影响,公众心目中的不良政府形象就会更加深刻,反之亦然。

三、危机管理视角下政府重塑形象的路径选择

“挤出效应”与“晕轮效应”也告诉我们,政府可以以高效应对公共危机为契机,获取空前良好社会评价,重构民众心中良好的形象。因此在公共危机中实现政府形象转变,重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良好政府形象,需要不断规范和完善政府的职责、政府的行为,主要可以往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建设以民为本的人本政府

建设人本政府,执政为民,注重人文精神,关怀人性,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现代管理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之时,应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要把民众的利益放于首位,各项危机管理决策的制定、落实要从民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坚持万事民为先、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做到以人为本,尽可能地为民众提供优质管理和服务,最终逐步建立其亲民的人本政府形象。

(二)建立依法办事的法治政府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意味着建设法治政府需要将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因此,政府在具体实际中必须时时依法考虑人民的利益,必须考虑采用适当正确的执法手段,逐步把各种危机的管理都纳入到统一的程序和制度中。最后,还应将政府及公务员的规范行为纳入到法治的框架之中,如此社会公众对于政府的认同感和支持率才能得到保障,其利益才能得到明确有效的维护,则民众心目中的政府形象自然也将得以提高。

(三)构筑公开透明的阳光政府

公开透明,是现代政府的基本特征,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向社会提供真实可靠的公共服务信息是政府的责任所在。特别是在危机管理中,通过公开透明,不但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而且可以约束政府自由裁量权,减少政府公职人员渎职的可能性。政府部门具体应做到:一要使政府制定的有关危机控制的法律、政策及时为公众所知晓;二要实现行政主体的公开透明,提高政府机关办事的效率;三要依法制定公开透明的行政程序,保证政策的确定力、执行力和约束力;四要公开办事结果,实现办事效果的公开透明,真正做到公平和公正。

(四)塑造开诚布公的诚信政府

执政为民首先要取信于民。“如果政府在决策上随意性大,甚至出尔反尔,就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影响政府的权威和形象。”[5](P68)公共危机过程中,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勇于和敢于公开危机信息,与公众和其他组织进行开诚布公的对话与合作,是塑造诚信政府形象的有效途径。值得一提的是,“政府诚信建设是社会诚信建设的核心,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的基石,对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起着基础性、决定性、导向性作用。”[1](P48)为此,政府部门需要加强诚信教育培训,培养执政为民理念;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对行政官员和其他人员严历的失信惩罚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开展行政行为及成效的监管活动。

(五)确立务实担当的责任政府

政府作为首要行政主体,行使公共权力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公共责任。事实上,敢于承担责任应是政府执政的关键要义。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只有建立健全失职、渎职问责制度和其他行政责任制度,才能做到有咎必辞、有责必究、有过必惩。在明确政府官员承担与职权相应的政治责任的同时,也需要明确政府的政治责任,为民众办事,对民意负责则是政府政治责任的关键要点。危机治理中,政府应该依据社会民众的实际利益和危机发展具体情况,考虑和采纳广泛民众、社区和媒体的呼声和建议,及时做出能够有效反馈民情,充分回应民声的公共决策。因而,重构责任政府形象,需要政府尽责的执政理念,更需要务实的行政作为,这也将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行政体制改革产生有益的影响。

(六)构建高效创新的弹性政府

要妥善处理错综复杂的各类危机情况,政府应是高效、弹性的。高效政府形象一方面要求政府不断降低行政成本,另一个方面要求政府的合理定位和高效行政。“弹性政府通常指政府有应变能力,能够有效回应新的挑战。”[6](P2)这就需要政府打破原有思维模式,挣脱惯性思维的束缚,灵活运用空间与选择谋略,寻找因应情境的解决方案。只有政府放弃固定的方式回应新的公共危机,维持政府部门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状态,政府才能有能力根据环境的变化制定相应的政策,才能构建出应对危机的弹性、高效的政府形象。

(七)打造善于为民服务的合作型政府

日渐频发的危机事件要求政府更加善于为民服务,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将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职能重心,也要强化服务制度,更要善于运用先进的方法和工具。总理强调:“要加快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步伐……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7]此外,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受影响的公众绝不单是一、二个人、地区和国家,因此政府要分别处理好与不同各方的关系。这就需要政府有效地促进各方的精诚合作,实现合作型政府的转化。合作型的政府形象主要包括:“一是内部合作,即中国政府内部合作,……公共危机下做到统一领导、统一行动、暂时将各自利益搁置的政府形象。另一方面是指中国政府与外国政府之间、世界性组织的合作,即对外开放,寻求国际支援与合作的政府形象。”[8](P28)因此,政府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也应注重与社会民众有效的双向沟通与互动;此外还应注重新闻媒介和网络媒介等多种沟通方式的应用,在必要的时候,也需要向世界相关组织寻求合作与帮助。如此方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资源共同应对公共危机,构建起多元主体参与为主的横向应急体系,维护好自身形象。

(八)重塑精于驾驭危机的学习型政府

随着现代政治、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化,有效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管理危机,不断巩固政府的合法性基础、提升政府管理的效能等等都迫切需要创建学习型政府。实现学习型政府的转变,一要在政府机构中养成全员良好的、浓厚的学习气氛,树立自觉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和;二要提高公务员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着重培养公务员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等在内的新理念;三要鼓励创新,着力于打造勇于创新、不畏风险的团队,把公务员培养成知识化、专业化的优秀人才队伍;四要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持续地激励政府人员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并自觉利用知识于行政活动之中;五要构建学习型政府的行政文化,建立完备的学习机制,追求社会环境的和谐及行政管理效能的提升;六要运用现代科技技术及工具获取知识、传播知识、创造知识,开展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终身学习。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危机事件频发,不仅会对经济建设造成破坏,也将阻碍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甚至可能导致政治的不稳定。重塑政府形象的努力将有助于政府实现有效危机管理,而妥善的危机管理措施也有利于重塑良好的政府形象。相信在人本、法治、阳光、诚信、责任、弹性、合作型、学习型政府理念的指导下,政府形象可以在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持之以恒的努力、探索中走过一段征程。

作者:黎桃桃 单位:广西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嘉瑞,董原.公共危机与政府形象的关联性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9(4).

[2]任?.危机管理视角下当代中国政府形象构建[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3]贺玲.论政府形象的影响因素—兼论重塑我国政府形象的路径选择[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4]朱光喜等.危机事件中的政府形象和政府危机公关[J].公共管理学报,2006(4).

[5]邹东升.应对公共危机的政府理念重塑与管理创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公司危机管理范文4

关键词:盈余管理;动机;方式

盈余管理通常发生在上市公司管理层编制、变更财务报告时,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选择会计政策。通常来讲,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非常普遍,但过度的盈余管理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影响资本市场合理、有序、长期运转。

一、盈余管理定义

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有着很多的研究,多是从盈余管理的背景、目的、方式、主客体、受益者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广泛学习,笔者认为,第一,盈余管理的执行者是企业的管理层。企业管理层需要对企业各种利益相关者提供财务信息,财务信息量化了一定期间企业经营成果。那么投入产出,投资收益的效率,对管理者经营业绩评价至关重要。第二,盈余管理的目的是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企业管理层通过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资金流时间的变更等方式进行盈余管理,可以是资产重组、也可能是在坏账处理上,经理人利用自身职业判断,选择对自身最有利的方式,以修饰财务报表。第三,盈余管理的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披露。这让企业外部人员难以了解企业真实情况,也就给企业管理层一定的操作空间。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方式和影响

1.盈余管理动机

盈余是分析研究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重要指标。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有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和逐利动机。(1)资本市场动机。企业渡过初期发展阶段,上市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筹资机会、发展机会、政策扶持机会。但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规定,公开上市要满足最基本的硬件条件,为了顺利上市或者是赢得较高的发行价格,管理层往往会选择盈余管理。同时IPO企业没有以往的市场价格参考,投资者对企业的了解很大程度上依靠企业财务报告,那么管理层为了募集到更多得资金,修饰财务报表可以借机提高发行价格,提高企业声誉。(2)契约动机。很多上市公司管理层与董事会是契约管理,根据会计期间的营业情况,管理者才能获得一定的报酬。管理者可能会选择将以后期间的利得提前确认,以提高本期收入,管理者对企业长期受益不负有责任。而且,上市公司的资金有相当大一部分是通过债务融资获得,通常情况下,债权人为了保证自己的权益,会限定企业资金利用方式,一定的保护性条款确保其偿债能力,但如果管理层已经违背了这一契约,为了避免违约,管理者往往会选择盈余管理。(3)逐利动机。企业以营利为目的,调整当期收入,可以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调整收益期间,减少税款缴纳,较低的营利水平,可能会获得当地政策的扶持。出于这样的动机,管理当局会根据外部政策环境,进行盈余管理,从而获得更多收益。

2.盈余管理方式

企业管理层选择在准则允许的空间内,利用不同的记账方式,改变企业真实的业绩活动。可能调整应计金额,利用会计期间,收入的提前确认、费用的延期确认,提高收益等方式进行盈余管理,无论怎样的盈余管理方式都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业绩产生不准确的评价。需要说明的是,本文讨论的盈余管理是指在会计准则的规范以内的方式。关联方交易在上市公司中非常常见,真正是因为其常见,辨别分析关联方交易难度非常大。资源或劳务的提供从企业的经营活动中看,并不是必要的,或者交易价格与市场原则相悖,但为了盈余管理,创造条件,从而产生利润。正是因为这项活动的特殊性,真实的业务分析中,识别这种盈余管理是非常困难的,企业也会为了增加这项业务的合理性,设计一些铺垫文件或者业务活动,或者在顶层设计、组织结构设计上就考虑到这一问题。资产重组。企业的生产经营以资产为基石,利用流动和非流动资产,为企业创造收益,通过资产重组可以扩大企业规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企业发展能力。对于资产重组的盈余管理,合并是主要手段。对于合并财务报表一般来讲有两种方式,一是购买法,另一个是权益联营法。不同方法的使用影响并购方的本年利润。如果选择购买法下,准则规定,在收购日之后被并购单位所实现的利润属于并购方。权益联营法下计算并购方的利润,包括被并购方整个年度实现的利润。显而易见,采用权益联营法,对并购方本期利润的提高有着直接、显著的影响。这也是权益联营法被广泛采纳的重要原因。除了以上两种,债务重组、改变交易时点、会计政策变更等方式也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常用方式。

3.盈余管理影响

当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超过合理限度,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外部信息使用者主要利用企业盈利信息评价企业未来现金流,评估企业价值。当盈利数据不可靠时,外部信息使用者由于对企业真实情况缺乏了解,就必然会造成损失。短期来看盈余管理可能会对企业产生操作者希望的结果,但从长期来讲,会让投资者对其失去信任。需要肯定的是,盈余管理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适当的盈余管理可以提高外部对企业的信心,当由于突发原因,本期财务状况不好,适当的盈余管理可以让外界产生经营稳定的认识,若能尽快转亏为盈,那么暂时、适当的盈余管理更加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尽管如此,盈余管理不仅管理难度大,管理必要性巨大。如果任其发展,必会走向会计造假。同时盈余管理也是不可能消除的,能够做的就是控制盈余管理,使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

三、盈余管理治理

1.减少盈余管理机会

完备的会计制度可以让企业以及监管者有法可依,避免政策漏洞。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常用的方法就是利用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和可变更性。那么根据现实经济条件的变化,修改完善会计制度,让法规更加全面,可以减少企业盈余管理的机会。在现实中,对会计政策的曲解也是相当普遍存在,那么规定中言辞准确、直接、不含糊非常重要,不给企业留下自我发挥的空间。

2.加强监管和查处力度

加强监管是整治盈余管理的重要方式。不定期抽查,年度财务报告可能是经过修饰的,但年度期间的会计操作相对符合规范,那么监管方可以考察企业季度财务状况,与年度财务报表综合分析。严管会计信息披露,如果可以增加会计信息披露范围,让外界了解更多的信息,那么过度盈余管理就失去生长的温床。强大的处罚力度。违法、违规成本低是很多违规者选择铤而走险的重要原因,若可以提高查处力度,提高法规的威慑力,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盈余管理。

3.强调会计职业道德

盈余管理行为是否适度,和管理者会计职业道德水平密切相关。良好的职业道德,可以在工作中遵守法规。加强会计职业精神培训,提高思想意识,认识盈余管理的危害。同时还可以采用物质奖励的方式,鼓励财务人员选择遵守职业操守,更好的完成会计工作。

四、结论

本文基于对盈余管理定义的梳理,结合已有研究分析盈余管理动机、常用方式,分析盈余管理的正面反面影响,并据此提出一定的优化治理方向。不可否认,尽管盈余管理是会计学界多年的问题,但学者对其看法不一,事实上盈余管理对企业管理层有益而对利益相关者有害。盈余管理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职业道德以及财务报告质量等要求,造成会计信息失真、降低财务报告可信度,具有一定欺诈性质,应当予以遏制。

参考文献:

[1]范经华,张雅曼,刘启亮.内部控制、审计师行业专长、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3,(4):81-88,96.

[2]朱康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陷阱”的识别[J].财经问题研究,2004(6):37-41.

公司危机管理范文5

关键词:煤化工;机械设备;管理及维护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现代煤化工行业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以我公司为例,主要生产区有备煤,炼焦,化产,甲醇,公辅系统等几部分,焦炭200万吨每年,7米顶装焦炉,配套干熄焦,甲醇每年20万吨。而且在目前煤化工企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我公司中也投入使用了种类繁多的机械设备,这些机械设备大多为具有高温高压以及大型的动、静设备,且在煤化工企业中如何做好上述设备的管理及维护保养是企业管理中的重点内容,对降低设备故障概率、提高设备生产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1化工机械设备维护与管理的原因与内容

正是由于在目前的煤化工企业中应用了大量的机械设备,其在煤化工生产中占据主要地位,所以设备运行状态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煤化工企业的生产状况。煤化工企业中的机械设备管理主要是指根据不同的煤化工机械设备,制定相应的维护保养制度,在选择合适的设备型号的基础上,在生产过程中加强对机械设备的检修、维护与保养,其目的就是降低设备的故障概率,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高设备运行的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就需要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加强对设备操作人员管理,不仅要注重并提高其操作水平,并且加强对其操作过程的监督与指导,避免出现违章操作的现象。而且采用合理的设备检修与维护模式,根据设备状态对其进行合理检修与维护,排除其运行中的故障和安全隐患,充分发挥煤化工机械设备的作用。

2化工机械设备管理及维修保养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目前的煤化工企业中,对于机械设备的管理及维修保养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对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足。也正是这个原因也导致目前大多数煤化工企业中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且存在缺少详实的考核制度的现象,多数企业虽然制定了设备管理制度,但是落实情况较差,甚至有些企业中还存在较为严重的设备老化以及技术落后等现象,不仅无法满足现代化生产的要求,具有较低的生产效率,而且具有较高的故障概率,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二是机械设备管理及维护保养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偏低。这就导致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违章操作,在设备管理及维护保养过程中采用不合理的检修方法和管理模式,出现检修过度或者检修不足的问题,不仅造成检修资源的浪费,也增加了设备故障概率,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三是对安全生产管理重视不足。由于企业生产中比较重视生产效率和质量,而往往会对安全问题有所忽视,且由于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较差,在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安全隐患时没有进行及时检修与维护,而且所采用的生产工艺也不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

3化工机械设备管理及维护保养技术分析

煤化工企业中所采用的机械设备种类和数量较多,本文以其中使用数量较多的离心泵组为例对其管理及维护保养技术进行分析。一是对离心泵的日常操作与管理。离心泵在煤化工企业中的主要作用就是为烃类液体的输送提供动力,其在运行中具有较高的转速和压力,所以在日常操作中应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在启动前进行相应的检查,并在运行过程中定期巡检且在发生严重汽蚀问题时停机进行检修。二是对离心泵的日常维护与保养。对离心泵的日常维护保养首先要进行每班岗位员工的日常检查和调节,主要是确保密封填料的松紧程度,确保其漏失量控制在每分钟10~30滴的范围内,而且对泵轴承的润滑情况、各紧固件的螺栓松动情况、离心泵的运行参数、泵组的清洁、泵组运行的安全隐患等进行检查和相应的处理。此外,除了上述日常保养,还将离心泵的维护保养周期分为了一级保养、二级保养和三级保养三个等级。其中一级保养是在离心泵机组连续运行1000h之后,其所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轴承温度、润滑油油质和油位等进行检查,并对过滤缸进行清洗。二级保养是在离心泵连续运行3000h之后,需要对离心泵进行拆解并对所有零部件进行检查和清洗,并且在检查完成并组装之后对其同轴度以及各部件的间隙进行校正。三级保养是在离心泵连续运行10000h之后,不仅需要对离心泵进行拆解并对零部件进行清洗,而且对于磨损严重或者出现故障的部件进行更换,并且进行轴弯曲度的检测、叶轮的静平衡试验等,并且在检修完成并组装之后进行相应的校正和试运转,确保泵在三级保养之后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在对离心泵进行维护与保养工作时,还需要同时检查动力电动机的运转情况,以及其三相电的连接情况,如有必要,需要对其进行变频改造以满足企业节能减排的要求,并且提高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控制水平,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和检修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结语

在煤化工企业中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管理及维护保养,不仅要采用相应的技术进行操作、检查、维修与维护,而且通过强制保养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充分发挥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能、对机械设备的检测指标进行规范、并建立健全机械设备的改造管理制度和报废制度,提高其生产效率,确保其生产质量和安全。

参考文献:

[1]徐卫军.煤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及维护保养[J].云南化工,2018(1).

公司危机管理范文6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管理机构;管理工作

高校数量的增多推动了高校实验室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实验室管理机构。高校实验室管理机构在高校发展和建设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对实验室进行专业化与规范化管理是高校面对的重要问题。因此,高校需要对实验室管理机构与工作进行充分的定位思考,明确工作思路,并进行一定的实践探索。

一、高校实验室管理机构及工作的定位思考

(一)实验室管理机构的作用和设置

在对实验室进行管理和建设的过程中,设置实验室管理机构能起到一定的保障和支撑效果。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实验室管理机构主要有多部门分散管理、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这三种管理模式。通过这三种管理模式,可以充分落实多种职能和工作任务,满足创新体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需求,增强实验室运作的规范运作的能力和水平,有助于高校处理教务管理、资产管理、职能划分及工作衔接等方面工作,更好的对实验室进行管理。

(二)实验室作用和地位的理解分析

高校将实验室作为科学与教学研究的主要基地,因此,高校实验室在高校的社会、科研、教学等方面的服务职能占据重要地位,支撑着高校在国家科技中的骨干地位。特别是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彼此渗透,要求高校使用现代化的科研方式,人才也要有现代化的实验和学习条件,于是高校实验室的地位便突显出来。[1]实验室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与技能,从而为社会提供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作为开展科研的主要平台,实验室可以进行高水平的应用基础研究、培养与聚集优秀科学家进行学术交流。同时,学科建设也离不开高校实验室,实验室能为学科建设提供技术与条件支持。

(三)实验室管理机构及工作的思考

对高校实验室进行管理和建设,目的是为高校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提供优质的服务保障,运用规范化与专业化的管理手段,提高实验室的水平与能力,确保实验室能够正常运作。有学者将当前高校实验室管理与建设的要求概括为信息、现代、开放、共享。换句话说,就是坚持先进的管理理念,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以规范化管理与标准化建设作为基础,对实验室的资源进行共享。

二、高校实验室管理机构及工作的实践探索

(一)明确工作原则、理念和定位

高校应对实验室管理机构及工作进行充分的研究、思考和讨论,对自身的工作原则和理念进行明确,做到管理与服务并举,不断探索工作方法与管理思路,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同时,应落实教学科研的重大任务,建立健全服务支持体系,从而为高校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设备管理和实验室服务。

(二)制定工作方式、方法和举措

对工作原则、理念和定位充分明确的基础上,应对各项管理工作加以完善,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提高业务管理水平,做到实验室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建立相应的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升实验室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把工作分成三个层次开展,以基本服务为基础,以业务管理为保障,以提升质量为目标。应满足分类指导、重心下移的工作要求,做到资源管理下移、资源使用下移、人员下移、职能下移,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与指导职责。高校应对设备管理处和实验室进行相应设置,设置校园服务办公室为校园里的各个实验室提供基础服务,设置业务管理部门进行多种业务管理工作,设置质量评价管理机构来分类评估各个实验室,按照相应的质量管理制度要求,进行高质量的实验室管理。

(三)进行标准化的实验室建设

应根据相关的质量管理理念,将教学实验室作为重点,对高校实验室实施方法、评估和建设标准、建设方案等进行规划和设计。[2]运用专家评估或自我评价的方式,对全校各个教学单位的实验室进行评估和评价。加快高校标准化实验室的建设进程,加强高校实验室各个方面的管理与建设,从制度、队伍、设施、环境等诸多方面得到提升和改善。根据每个实验室的特点,针对性地制定科研与专业实验室的评价标准,健全高校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建设。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实验室管理机构及工作是当前高校面对的重要问题。在新时期,高校应明确实验室管理机构的作用、设置及地位,对实验室管理机构及工作进行全面的思考,通过明确工作原则、理念和定位,制定工作方式、方法和举措,进行标准化的实验室建设等方式,为高校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敬,李向阳,丁嘉.基于EtherNet/IP协议的实验室维修管理ERP系统构建———以宁波大红鹰学院机电学院为例[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10):201-203.

公司危机管理范文7

[关键词]绩效考核管理;事业单位;意义;策略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管理是重要的一项内容,不容忽视。从现状来看,事业单位在实施绩效考核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不足之处,有必要持续地改进和落实好绩效考核管理的措施,以此才能提升事业单位服务的整体水平,为事业单位能够获得良性发展提供保障。

一、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绩效考核管理属于绩效管理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员工的表现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应该综合考量,不仅要考虑到员工的工作表现,还要考虑到员工的道德素养。开展绩效考核管理工作意义重大,绩效考核管理事关企业与员工共同的切身利益,在保障员工自身利益的同时还能有效促进事业单位可持续稳定发展。通过绩效考核管理能够对员工的工作能力有更清晰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绩效管理措施,提高员工工作的热情和动力,确保员工与单位都能获得良好的发展。同时,还能在考核中让员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并且能够给员工提供更多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帮助员工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总之,绩效考核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持续地改进绩效考核管理的方法,对于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现阶段,事业单位处于改革创新的关键探索时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制定与执行提出更高的要求。绩效考核管理作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应顺应人事管理理念和方法及改革创新的需要,全面做出优化改革方针,当前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工作更加注重“考核”与“管理”并重,遵循全面性、针对性与有效性相结合的原则来开展绩效考核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员工工作发展与企业全局战略发展间的联系,从长远发展角度看待员工和企业的发展。

二、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对绩效考核管理认识不足,定向不明确

新形势下,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内涵被赋予更完整的定义,事业单位开展绩效考核管理应当遵循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完整性原则,以不断增强绩效考核管理工作落实的有效性。实际上,部分事业单位对于绩效考核管理工作了解不够透彻,整体管理理念缺乏创新,在有关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带有浓厚的经济利益色彩,对工作定量有着较高的要求,忽视了定性化的合理分析,因而导致绩效考核管理片面化现象严重。总体来看,事业单位与员工对于绩效考核工作认识不充分,有关绩效考核管理计划目标的制定、具体内容的确定以及考核管理方式的选择都缺乏合理性,直接影响到绩效考核管理效果和实际作用。另外,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开展中,工作定向不明确。绩效考核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事业单位不能局限于眼前的限制,对于绩效考核的定位方向应当从长远的角度去明确具体的定位方向,充分凸显人力资源分配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二)工作方式缺乏创新性,监管力度不到位

在开展绩效考核管理工作中,监督工作的落实是对考核管理工作情况最真实的反馈,通过执行监督工作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改进。而实际上,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执行本质上存在考核与被考核的关系,从心理层面来看,考核管理人员与被考核员工在心理层面有明显的差异,考核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容易存在较多的漏洞或“走后门”等违规现象。另外由于有关法律法规尚未优化完善,无法对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执行起到实质性的约束管理作用。部分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管理跟不上单位自身的发展步伐,对于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缺少量化标准,具有形式化、笼统化的特点,绩效考核方式的单一无法充分发挥考核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三)绩效考核评价落实度不高

当前,事业单位绩效考核评价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评估机制的不完善、评估内容及方式较为片面化,绩效考核评估缺乏全面性,未能做出定量与定性结合分析,从而导致考核评估效果不理想,在浪费一定资源的情况下未能达到预期的评估效果。事实上,事业单位组织绩效考核评估必然会引起有关职能作用的变更,处于管理垄断地位的职能被适当弱化,处于服务地位的基层员工职能作用适当被强化,事业单位应当认真听取并收集员工的意见,结合具体内容做出调整,以此来提高单位绩效考评质量,充分发挥绩效考评对员工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三、绩效考核管理实施的策略

(一)形成完善的绩效考核管理机制

要想绩效考核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实施,就需要有完善的管理机制作为支撑。如果管理机制存在问题,不仅不能够客观真实地评价员工的表现,而且还会对考核的结果产生不好的影响,最为关键的是会影响到员工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地挖掘出员工的潜能。基于此,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管理机制至关重要[1]。首先,明确管理的责任。将具体的考核任务落实到个人头上,明确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在考核的全过程去贯彻和落实相关的规范和制度。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成立绩效管理机构,不断地强化责任担当,以免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同时,成立绩效管理小组,小组内部的成员需要经过严格筛选,确保小组内部所有的成员都能达到选拔的要求,提升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效率。其次,建立完善的绩效反馈机制。为了能够及时地将绩效考核的结果公示出来,就需要对绩效反馈机制进行完善。负责绩效管理工作的部门应该按照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具体的结果公示出来,让各个部门的相关负责人都能清楚地了解员工绩效水平,给员工安排合适的岗位和工作,提升职位的匹配度。绩效考核结果出来后各个部门需要对上一阶段的绩效情况进行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去鼓励员工,给予员工适当的激励,让所有员工都能认识到绩效考核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地优化绩效管理的水平。再次,完善绩效考核的奖惩机制。要从多元化的方向入手,不断地调整和优化绩效奖惩机制。建立多元化的奖惩机制意义重大,不仅能够激发出员工的工作热情,而且还能够规范员工的行为,避免出现违规操作的行为。在构建的过程中应该综合多方面因素来考量,奖惩的形式不能太单一,而是应该要多样化[2]。在制定奖励措施时不能只关注物质上的奖励,还应该要注重精神奖励,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增加员工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同时,应该给员工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并且还应该给予以其精神上的奖励。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员工不断地在工作中取得进步,可以依据实际情况来合理地进行惩罚。在执行的过程中应该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奖惩制度来实施,要做到公私分明,不能带有个人主观色彩,以此来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了能够将奖惩机制的作用发挥出来,还需要完善绩效考核指标,全方位地对员工的表现进行评价。最后,完善监督机制。为了能够更好地监督绩效考核工作落实的情况,有必要成立监督小组,仔细地审查考核的结果,是否存在徇私舞弊的行为,要对相关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仔细查验,确保考核结果的公平性。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应该要做好整体规划的工作,要提前制定出操作实施方案,以此才能更好地指导绩效考核管理的各个环节,确保考核工作能够有序开展。同时,在制定的过程中应该要加大对理论和政策的研究力度,提前做好交流调研的工作,吸取各地区成功的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出一套适合本单位发展的绩效考核管理机制[3]。

(二)明确绩效考核管理的目标

目前,部分事业单位没有做好绩效考核管理的交流工作,特别是对基层员工的情况了解不是十分的清楚。由于交流不及时,很难第一时间了解清楚基层员工的想法,也不能够及时地将问题反馈给部门领导,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力资源工作的有效开展。最终在考核中会存在很明显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不能真实且客观地将基层员工的整体水平表现出来,不能满足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就需要对绩效考核目标进行明确,确保绩效考核工作能够高质量地开展,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全方位地来衡量员工的表现和工作能力。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第一,对考核的对象进行明确。要将单位内部所有的员工都纳入绩效考核中,对所有员工的表现进行评价。第二,整理分析各项数据和资料[4]。为了能够科学评价员工,就需要收集和分析资料,对相关的内容进行统计分析,为后续的考核工作提供依据。第三,做好评估和总结的工作。通过考核的结果能够及时地将员工存在的问题反映出来,相关负责人应该要指导员工对自身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为员工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需要强调的是,在目标确保的过程中,应该要确保考核指标的全面性和可行性,要将业绩、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纳入考核中。在考核时发现员工思想上问题的话,应该要及时与员工沟通、交流,正确地引导员工,帮助员工克服自身的不足。通过对考核结果总结和分析,能够为促进员工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让员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为事业的单位良性发展做出努力和贡献。

(三)改善绩效考核的方式

如果考核标准的准确性不足就会影响到最终的考核结果,进而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事业单位属于公益性的服务单位,在考核的过程中不能照搬其他私企的模式,而是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考核方式,高效地开展绩效考核工作。在制定考核方式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要依据管理的情境选择合适的考核方式[5]。在落实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要坚持的原则是分级分类,要不断地优化考核的方式,要体现出考核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不同职位之间的考核应该要有所差别,差别化的考核能够提升考核结果的科学性。其次,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不能仅仅只通过年度考核来了解员工的情况,而是需要结合其他方式来对员工某一段时间内的表现进行评价。在今后的发展中,事业单位应该要致力探索出多维度、多元化的人才考核标准。为了创新考核的方式,需要引入各种先进的技术,推动绩效考核向着标准化、数据化以及精准化的方向发展。事业单位应该要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力度,给予资金上的支持,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平台量化考核数据[6]。总之,加强绩效考核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很关键,不仅能够通过大数据了解员工的表现,而且还能够通过数据实现精准量化考核的目标,将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和作用充分地体现出来,提升考核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需要注意的是,在绩效考核时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真实地记录核实员工的实际成绩和表现,以此才能体现出绩效考核的意义。此外应当提高对绩效考核评价工作的重视程度,从企业长远发展角度看待绩效考核管理工作为单位带来的实质性效益。为此需要尽快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管理评估机制,对绩效考核管理有客观全面的认知,确保评估机制建立完整有效。其中在设立考核指标时需要从企业整体发展角度看待内部职能岗位的特点,有效的考核指标应当避免笼统化、形式化,需要重点突出员工工作中的重要区域和薄弱环节,在保证考核评估完整的基础上应当突出考核重点,以此来强化考核评估的意义。另外需要遵循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采取分级量化的方法来设置绩效考评体系,在执行考评机制时应当与企业文化的建设、员工的晋升发展进行关联,增强绩效考核评估与监督的力度。

公司危机管理范文8

关键词:现代煤化工;设备管理;设备维护

前言

近年来随着现代煤化工技术的不断突破,现代煤化工产业飞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煤制烯烃、煤制油、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企业,这些企业的生产设备在高温高压环境下连续运转,存在着较高的安全风险,因此非常有必要在事前、事中主动积极的管理与维护好相关设备,从而充分发挥设备的作用,确保其长期处于安全、稳定的运行状态。下面将分别从现代煤化工企业设备运行检修现状、应采取的维护管理措施以及设备管理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1设备运行维护及检修管理现状

1.1运行维护现状

煤化工设备不仅种类复杂、故障多样,而且维护管理较为困难,像反应炉、换热器、压缩机、风机等这些常见的煤化工设备都有各自的特性,出现的问题也都有各自的规律。在建设期间,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不少装置设备经常被长时间搁置,无法得到及时的维护与保养,设备腐蚀、老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进而对设备的运行及其使用寿命造成了不利影响;在生产运行期间,煤化工设备通常会面临运行负荷大、使用频繁、工作环境差、管道腐蚀严重等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因此对于现代煤化工企业来说,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消除各种负面影响,使设备的使用效率得到提升,使用寿命得到延长,从而实现设备安全、稳定的运行[1]。

1.2检修管理现状

煤化工企业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周期计划维修保养的方式来管理相关设备,具体来说就是不定期的对设备进行小修与中修,定期进行大修。从理论层面上来看,作为一种预防性的维修方式,周期计划维修不仅能够确保设备的完整性,而且能够使设备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随着煤化工装备制造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设备的性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设备管理的内涵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涵盖现代故障诊断与状态监测技术在内的预防维修体系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煤化工设备检修技术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首先是新老检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企业存在人才断层的问题,年轻人普遍经验不足,实践能力差,缺乏专业的检修知识,检修技术水平低;其次,从事设备检修工作的年轻一代忍受不了工作的辛苦和条件的恶劣;最后,设备管理人员管理经验不足,管理方法落后,未形成系统的设备管理意识,这些都给煤化工企业的设备管理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2设备维护管理措施

2.1合理选型与配置设备,提高废旧设备的利用率

现代煤化工企业要想实现安全生产,必须合理配置相关设备,对设备的招标采购工作进行严格管理,充分考虑设备的自然寿命、技术寿命和经济寿命,一方面将设备的价值在经济寿命期内充分发挥出来,另一方面通过保养和维护,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进而提高旧设备和淘汰设备在资源回收市场的经济价值,通过这些方式充分发挥设备的价值,确保设备始终处于安全稳定的运行状态,从而使企业的生产效益得到有效提升。

2.2设立专业化的设备管理机构

对于现代煤化工企业来说,需要从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就开始着手设备管理,必要时可设立专门的设备管理部门,对设备实施全方位、立体化的动态管理,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具体措施包括加强相关设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建立相应的设备管理档案,妥善保管设备的使用说明、出厂验收报告。同时,针对不同的设备型号制定相应的设备维护保养计划,建立健全相应的检修规程。构建完善的设备巡检机制、详细记录设备的检修情况,定期排查设备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综合评估设备的安全性。

2.3做好设备的日常管理工作

煤化工企业在开展设备日常管理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定期巡查设备的运行情况,对设备的运行与停歇时间进行合理安排,记录好设备的运行使用情况,做好相关信息的记录工作;第二,建立健全设备管理制度,规范设备的操作流程,完善设备维护检修规程,落实检修岗位责任制;第三,制定设备维护检修方案,提升设备的使用效率和生产能力;第四,加强与相关部门的配合,制定设备预防检修机制。此外,对于现代煤化工企业来说,需要定人、定点、定时、定质、定量的管理、维护与保养相关设备,努力提升设备的性能与效率,实现设备运行的规范化与程序化,并要求所有的设备维修人员与操作人员积极的参与到管理工作当中。

3设备的检修维护管理

3.1提升设备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设备管理除了需要检修与维护人员,还要配备专门的设备管理人员。对于管理人员来说,需要符合以下要求:第一,对煤化工常见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性能、维护方法以及检修技术参数等有全面的了解;第二,对所负责设备的相关特性有较为深入的了解,熟悉其工艺流程,清楚的了解设备的各项基本参数,如压力、温度、介质等;第三,熟悉与设备检修相关的法律法规;第四,熟悉国家规定的各项设备检验标准;第五,能够独立制定安全、有效、合理的设备检修计划;第六,能够及时发现设备运行期间存在的安全隐患。

3.2提升设备维修管理水平

在生产运行期间,煤化工设备的零部件和易损件会随着时间的积累磨损程度不断加大,这不仅会影响到设备的运行状况,增加设备的故障率,而且会对设备的性能造成不利影响,导致无法满足产品的质量要求。因此,检修人员需要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制定完善的检修计划,确保检修设备能够长期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有效提升设备维修管理水平。针对复杂设备需要制定维修保养预案,对设备的检修过程进行严格控制,减少由于维修人员技能水平不足而造成的检修问题。建立健全检修质量考核制度,严格管理设备的维修状况,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设备使用性能,延长设备运行周期,而且能够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2]。

3.3切实做好设备故障的管理工作

在生产运行期间,设备经常会出现各类故障。从技术层面来看,设备故障主要包括磨损失灵、腐蚀变薄、断裂、老化失效等。一旦设备停歇,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企业各管理部门的当务之急就是尽可能地降低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并使设备的使用率得到有效提升。设备故障管理主要是指通过实时监测诊断设备的运行状态,将设备存在的故障找出来,并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针对已经发生的故障,需要根据准确的故障诊断分析,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将此类故障再次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并对故障规律进行总结与分析,避免再次发生相同的故障。通过故障管理,可有效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和维修成本,提升设备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使设备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保证企业的生产始终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最终使得企业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得到全面提升。

4结语

作为现代煤化工企业运行的核心,设备的管理、维护与保养状况与企业生产的安全性及其经济效益息息相关。因此现代煤化工企业需要加强对于此项工作的重视,不断完善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保养技术。同时,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设备采购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公司管理制度,并培养高素质的设备检修与管理人员,确保设备始终处于安全稳定的运行状态,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石兴华,文美军.浅析现代煤化工设备管理及维护保养技术[J].化工管理,2017(33):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