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硕士专业范例

工程硕士专业

工程硕士专业范文1

【关键词】工程硕士.;专业实践;.产教融合.

0引言

在“新科技革命”和“新工业革命”态势的影响与带动下,工程硕士的培养受到了国家、社会和高校的高度重视。但在工程硕士的培养中目前还普遍存着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同质化严重、实践性与应用性特色不明显、与产业界协同培养机制不完善、与产业界需求适应性差等问题。对此,《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要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2018年5月的《关于制订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校企联合培养是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专业实践是工程硕士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还明确了专业实践是工程硕士培养的必要环节,同时强调了专业实践与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同等重要,一般要求学位论文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可见专业实践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专业实践也将作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工作重点。

1产教融合模式下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的现状与困难

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产教融合与专业实践理念的深化,各大高校逐步意识到了与产业界紧密结合,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工程任务、工程训练过程的重要性,但以产教融合的方式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许多困难。

1.1思维固化造成改革阻力大

长久以来,各大高校普遍存在工程硕士与学术学位硕士混合培养的现象。培养单位与导师、工程硕士研究生都习惯了在校内实验室的环境中,由导师指导学生完成科研训练,很少强调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与产业界的合作,甚至很少强调对工程硕士工程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中提出的产教融合、专业实践等要求与原有培养模式有较大差别,短时间内难以得到各方的理解。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①校内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大多习惯于全程主导、安排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内容。如果要求学生进入企业开展长时间的专业实践训练,很容易削弱学生与校内导师之间的联系。②企业导师虽然具有很强的工程技术能力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但由于工作繁忙,没有主动培养学生的意愿和精力,很多企业导师只是挂名,专业实践流于形式。因此校内导师担心研究生培养质量受影响,不希望失去对研究生学习内容、进展,以及科研成果和学位论文质量的把控。研究生本人对于工程硕士的认知往往建立在往届学生传递的经验中,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学业的模式已根深蒂固,改变固有模式要求学生进入企业实践训练,容易让学生产生工程硕士不如学术硕士的想法。另一方面,学生对能否在企业中切实得到锻炼与提升,专业实践中的科研成果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学位论文是否能够达到学校标准持怀疑态度,对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下毕业后能否得到招聘单位的认可等都没有信心。

1.2校企合作模式不稳定,专业实践效果难以保证

目前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包括在企业中设立校外实践基地、企业在校内设立定向培养班、企业与高校共建研发中心等模式,从形式上建立了产教融合的通道,但部分合作模式仍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校内导师与企业合作深度不够。如果不是基于校内导师与企业合作课题开展的专业实践,学生在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时很难持续得到校内导师的指导,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之间缺乏良好的对接和沟通,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学位论文3个环节间易出现断层,难以实现产教深度融合,难以促进学生在学术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两方面共同提升。(2)高校与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的诉求和目标不一致。高校希望通过专业实践开发研究生的工程意识、工程思想,让研究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得到锻炼,提升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应用能力。而企业基于自身需求,希望学生能够直接为企业创造效益,倾向于让学生从事与其当前能力相匹配的工作,而不注重对其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同时,出于对核心技术的保护,企业也不会将核心技术研发工作交给不能承诺毕业后到该单位就业的学生,学生接触到的仅仅是辅助性的工作,难以达到研究生专业实践的目的。(3)合作层次不高,难以形成规模。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初期,许多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仅仅是为了满足产教融合的要求,企业也有为获得社会影响力而配合高校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的想法。但由于缺乏合作基础,高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机结合,最终的结果往往只是校内导师与企业内某个部门或某些技术人员之间的小范围合作,企业只能接收个别学生开展专业实践,难以规模化,且缺乏系统管理与支持。

1.3制度保障体系不完善,专业实践执行困难

在国家大力推进专业学位教育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宏观层面的设计不断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念不断深入,《意见》也提出了相应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分工。但在微观层面,要实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高校和企业的对接,做好专业实践与课程学习、学位论文的过渡衔接,实现对各个环节培养质量的把控,仍有不少关键问题需要解决。实践开始前,要确定合作企业的标准,明确培养目标及培养过程中高校、企业、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等各方的职责,避免出现把学生送入企业后无从把控培养质量或专业实践流于形式的情况。实践过程中,要选择校企合作的形式,在确定选题、研究方法、检查分析的过程中保证研究内容的实践性和创新性,保证校、企导师对学生指导的有效性和学生实践学习的有效性。在关键时间节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检查进行过程控制。实践完成后,还要做好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情况的评价,根据评价及时调整培养计划,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逐步提升。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清晰、具体的制度加以规范,需要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实现。

2产教融合模式下开展的工程实践

在过往的产教融合中,大多是高校与企业点对点接触,双方沟通渠道不畅。高校大多占据主导地位,合作中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而忽略了其利益诉求,合作根基不稳,效果不佳。

2.1校企利益融合,建立新型合作关系

企业可以借助高校的科研能力,取得技术研发的进展,吸引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继续为其服务;高校可以借助企业的实践资源,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①推动校内导师与企业合作。在目前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导师与企业合作紧密、横向课题丰富,能够较多参与横向项目实践工作的学生,其学位论文内容往往更丰满,评价更好,学生择业时也更受企业欢迎。因此,应鼓励校内导师转变观念,主动与企业进行科研合作。项目可来源于企业的实际应用需求,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学生也能够真正实现在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参与企业核心技术的研发。②联合企业开展定向培养。尝试订单式、项目制等培养模式,以企业人才需求或横向科研项目为依托,让企业从招生或导师选择环节开始加入对学生的培养中。以学生就业和项目合作要求为向导,有利于整合校企双方的资源,加强对研究生培养的投入,实现高校、企业、学生三方利益的融合。这种模式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中较为普遍,随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推进,华为、吉利等企业均与不少高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为订单式、项目制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基础。

2.2搭建第三方平台,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

高校与企业作为两个独立的群体,要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对方在合作中的需求,以及能够提供的实践项目和其他资源,进而建立合作关系,这需要付出较高的沟通成本。在面向企业开展的产教融合培养现状调研中,很多企业反映有意向与高校开展合作,但找不到恰当的合作方式和机会。也有企业反映虽然与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但没有实质的合作内容。通过第三方平台获得供需信息,可以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并监控合作质量。平台须具备以下内容和功能:①权威认证,提升信息可靠性。由行业协会或有关部门牵头,经地方政府认证搭建的第三方平台可以成为校企双方信息、查询合作需求的渠道,这种由行业协会等的信息公信力强,可为合作的建立打好基础。②严格监控,跟踪合作质量。行业协会能够了解企业综合实力,并判断其所提供的项目是否适合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训练。平台可以要求企业提供项目内容、企业导师资质、接收规模、培养条件、专业实践进度安排等详细信息,确立准入条件并严格把关,将优质的企业信息提供给高校。同时,可以要求校企双方定时向平台提交专业实践过程管理材料和阶段性成果材料,定期组织考核与评估,监控专业实践的落实情况。第三方平台工作机制如图1所示。

2.3政府统筹支持,加强宣传引导

为了推动国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战略部署,《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公布了财税、用地和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政府作为国家政策的实施推进者,可以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鼓励企业加大对产教融合项目的投入。例如,对企业用于开展产教融合专业实践项目的资金减免部分税收,划拨专用土地用于专业实践基地建设,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学生补贴和购买保险等。政府还可以发挥号召力,宣传成功案例,对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营造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使产教融合模式下开展的专业实践被更多高校、企业、学生和家长所理解、认可。

3细化培养制度、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合作模式建立稳固后,还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保障制度,使专业实践过程处于有序的安排和严格的管理中,切实发挥实践环节在工程硕士培养中的作用。

3.1推行专业实践课题审核与双向选择制度

在专业实践开始前,要求教师(以校内导师为主)上报项目内容、合作企业、校内导师及企业导师的专业实践课题计划。成立校内专家与行业专家、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课题项目的工程应用性、学术创新性、安排合理性等进行审核,筛选出适合开展工程硕士专业实践的课题供学生选择。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共同对选择其课题的学生进行考核并确认资格。课题审核与双向选择模式如图2所示。建立双向选择机制,可以促使校企双方在专业实践开始前充分沟通,预先安排,为实践的开展做好准备。可以将专业实践的研究内容、具体安排、成果要求等尽早提供给学生,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不能达到专业实践课题设立要求的导师将无法获得指导研究生的机会,这对校企双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校企双方不断优化专业实践的内容与环节设计,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

3.2形成过程管理的系列制度

在原有的研究生过程管理方案基础上,针对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设计更加细致的管理方案,在各个时间节点严格把关。①制定校企导师定期互访制度。校内导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现场了解实际项目环境与需求,企业导师定期到学校了解研究生培养相关要求,双方加强交流,巩固合作基础,共同推进专业实践进行。②制定定期汇报与评估制度。要求学生每半个月或一个月制订一次实践计划,经校企双方审核后严格按照计划开展实践工作。每个时间点计划中包括学生对本阶段工作内容及目标达成的总结,校企双方共同评估学生阶段性工作的效果,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与督促。由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抽查评估结果,加强实践过程中的实时监控。③制定专业实践考核公开答辩制度。专业实践完成后,要求学生对专业实践报告内容进行公开答辩,由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对实践成果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不能进入毕业论文撰写环节,避免了形式化考核降低专业实践效果的现象。

4结语

专业实践是培养工程硕士的关键环节,以产教融合的方式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是推进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和产教协同育人的有力抓手。产教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合作模式的构建和管理制度的细化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为提升高层次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焦磊,郭瑞迎.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专业实践绩效管理机制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5):43-47,76.

[2]张志霞,卢才武,范妍.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文汇,2018(9):71-72.

[3]王振洪.校企利益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4(2):78-80,94.

[4]赵丽娜,王传毅.我国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职责、经验、问题、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46-50.

[5]李振武.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8(10):49-51,102.

工程硕士专业范文2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硕士研究生;教学方法

1概述

专业英语是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为学位课。因其在教学方法、内容和要求等方面与本科教育大不相同,如何搞好该门课程的教学,一直是大家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之一。就目前而言,普遍反映硕士研究生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方式依旧比较单一,课堂氛围偏于沉闷,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因此,怎样结合专业英语的特点,探索出一种适用、高效的教学模式,为教师们当务之急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结合作者教学和实践经验,介绍一种改进土木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体会,以期共享。

2土木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作者根据自己所带班级学生情况,以及其他同行现状,做了调查分析,目前主要表现在。从学生角度而言,主要体现:1)怕丢丑、怕说错,缺乏自信,互动性弱。较多学生认为已经上研究生了,应该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万一说错、翻译错了多丢人,自信心有点缺乏,较喜欢被动授课方式,不乐意或不主动参与到师生互动环节中。2)专业英语学习枯燥乏味,没兴趣,重视程度不高。部分学生认为过五关斩六将考上研究生了,应该歇一歇,学习有点松懈,没有主动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性。同时,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考核方式相对简单,不通过率相对较低,就抱着能拿到本课程的学习学分即可的态度来消磨课堂时间,低头玩手机。3)专业英语词汇量较少,语法不熟,基础相对薄弱。专业英语一般文体正式,句子结构较复杂,逻辑性强,理解有点难度。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所学英语,没有专业针对性,专业英语基础相对薄弱。4)心态浮躁,无法潜心学习专业英语。较多学生依赖现代高科技带来的便捷,不管熟悉与否的专业英语句子,总是及时在线查询,而不是将常用专业英语词汇熟记于心,融会贯通。从教师和教学模式方面而言,主要体现:1)教学态度消极,疲于应付。有教师认为,上专业英语课的目的是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课时,因此,教学没有激情,态度较消极,一系列教学活动疲于应付。2)教学方式单一,单向教育。目前大多数教学方式较单一,研究生教学也不例外,课堂上老师为主体,是主角,学生为客体,是配角,教学过程为满堂灌式,学生被动听课,易引起师生相互疲倦,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3)教学内容枯燥,呆板单调。目前研究生专业英语无统一教材,各高校内容五花八门。由于各专业千差万别,国家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专业英语教材也没有统一。实践中,各学校一般根据各专业特点,提出指导性意见,各专业英语任课教师自己决定,易导致授课教材内容五花八门,单调呆板,学生对授课内容兴趣不浓,教学效果较差。综上所述,各种因素易导致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互动性,学生上课效果较差,易养成师生懒散的讲听习惯,不能有效提高师生专业英语水平,更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之我见

基本情况:本班49名一年级硕士研究生,每周2学时,共36学时,涵盖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5个专业,专业类别较多,专业词汇不一,不便于教材讲义统一,教授课程有点复杂。为兼顾各个专业及方向,在讲授内容上精选了土力学、地基基础、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建筑施工、桥梁工程等方面10篇英文材料,以及英语基本语法复习资料作为基本教学内容,采用课堂多媒体直观演示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3.1教学目的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示范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应用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3.2教学方法

3.2.1苦练写作翻译基本功

为了便于掌握学生专业英语程度水平,开学初前两次课进行专业英语水平摸底,采用方法有:首先是布置任务,要求每名学生在第一次课上进行本专业的中英文脱口秀,课后找一篇有关自己专业的中英文资料进行互译,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专业英语口语和中英文互译水平;其次是汇总问题,根据前两次课授课情况,总结学生专业英语实际存在问题,如文章格式问题、语法问题、专业词汇量问题等;第三是分析总结,分析问题,对问题在后续授课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规范和强化练习。1)规范写作格式。研究生写作是基本功。问题发现学生专业论文撰写格式五花八门,各自为政,有的同学甚至不掌握中英文写作基本规范,如标点符号应用不当、全文行字间距混乱,文章简直是惨不忍睹。针对写作基本问题,要求学生写作要规范,美观合规。并按期刊、论文、研究报告等论文撰写要求,规定统一的写作规范要求,制定统一的美观大方排版格式,力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作风。2)强化中英文互译。要求学生搜集各种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中英文资料进行精读,并互译。每名学生每个月至少完成2篇~3篇总共不少于2万字符的中英文翻译工作,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又可以提高其专业英语阅读和翻译能力。同时,鼓励学生与科技论文的通讯作者就专业问题进行英文邮件交流,达到提高其专业英语写作和实际交流能力的目的。发现学生逐渐进入专业英语学习状态时,鼓励他们可以与自己的研究方向相结合,提前介入硕士学位论文英语部分的撰写工作,教师予以指导。

3.2.2活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与学”乃是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元素。其为施教者与受教者互动的过程,通过此过程,受教者的潜能得以开展,而施教者的知能也得以持续精进,没有“教与学”的教育活动是空的,是脱离实际的。通过活化教学内容和方法,达到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成果;转变师生教与学状态、打造魅力课堂的目的。1)教师讲。专业英语较多使用被动句,句子较为简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结知识点,针对学生语法掌握现状,采用多媒体、互联网方法教学,前10个课时重点复习练习专业英语语法、句型和专业词汇。要求学生课堂中带专业英语词典,必要时可用手机随堂进行专业词汇网上翻译,这样学生既可对专业基础知识有初步了解,又可加深对相关专业英语词汇和术语的理解和记忆。2)学生讲。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在课堂讲,要求学生课堂解答。每堂课基本每人一句,随机提问,达到每人能开口,人人都动脑的效果。同时,只要课堂时间容许,每次课上争取让每个学生按照专业国际会议要求,做1min~2min英语陈述,汇报自己近期的科研工作进展情况,接受其他人提问,这样既可加深专业词汇记忆,又可熟悉专业英语语法和句型,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3)讲课比赛。根据教学进度和安排,教师每学期组织2次PPT讲课比赛,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从事专业特点和研究方向,分组自愿组合(每组5人~10人),自己制作PPT课件,小组先进行比赛选拔,优胜者进行大课比赛。教师在比赛前事先制定好详细的比赛规则和评分标准,最后重点对学生讲课过程中出现的专业英语知识点理解偏差和问题错误做点评,提出指导和改正意见。同时,通过每次的讲课比赛,每名学生都能全面了解自己研究课题的后续进展情况,而且从一起查找资料,到课堂交流,加强了不同研究方向之间学生的专业交流和沟通,丰富了其专业知识,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的讲台表达能力,又能激励大家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另外,若不进行讲课比赛,教师也可采用课堂集中讨论的教学方法,即,教师事先制定几个需课堂集中讨论的专业问题,布置学生课下查找相关中英文文献资料,学生再到课堂依据专业相同或相近原则进行分组讨论,提出最优的解决问题方法或思路,教师最后做点评。这种方法同样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

3.2.3创新教学与评价机制

教学效果的好坏,需要合适的评价方法或机制去衡量。1)对于教师。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至少要达到以下两点:a.教师从严要求自己。备课要充分,包括教学资料素材的选取(内容要新,国内外最新的专业知识和前沿热点,强化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训练)、教案的撰写、精心的PPT课件制作、饱满的上课热情。积极带动学生,进行师生互动。b.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对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始终坚守“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的信条,尽管个人水平有限,但要求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2)对于学生。为了便于管理学生,掌握其学习动态和学习程度,从平时课堂发言、课后作业、讲课比赛和期末考试4个方面考核学生,努力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为:a.平时课堂发言(10分)。根据课堂发言踊跃程度、中英文翻译内容的契合度、对专业英语上课的认识高度等方面表现综合得分。b.平时课后作业(10分)。一个学期共布置3次大作业,每次包括中英文互译文献资料各1篇,教师从作业的行文规范格式、翻译句子是否遵从“信、达、雅”等方面仔细批改综合得分。c.PPT讲课比赛分(20分)。根据专业相同或相近进行分组,依据事先定好的评分细则,采取组内打分、组与组之间打分和教师打分相结合的方法,综合确定。d.期末考试分(60分)。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按规定进行卷面考试,最后得分占总分的60%。

4实施效果分析

工程硕士专业范文3

1.理解意图

领导是谁?学位办、教指委、学校、学院、系设置如何?不同高校其培养单位设置不同,有的在系这级,有的是属院直管。面对拥有不同的“物理知识”、一定任期的领导时,不妨通过对学院的长期规划进行分析。理解领导意图的办法之一是从已经制定了的愿景、目标和目的进行分析。

2.制定培养体系目标,也是容易出现分歧的地方。

与管理相近的一个词语是领导,结合工程特点,工程领导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提升抽象的领导力,而是培养实实在在的领导者。

3.调查分析。

对国内外现行的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国际上工程管理硕士专业最为成熟和成功的也是在美国,特别是几所著名的高校组成了工程管理教育联盟。在国内,工程管理专业也经过若干年在清华、西交大等院校试点,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也值得借鉴。另外,专业型管理类的MBA和MPM也成为制定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培养体系的横向标杆。

(1)国外(美国)。

工程教育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初期的德法工程教育认为工程就是技术,把工程教育牢牢束缚在技术教育的范围之内;发展阶段的工程教育则以为工程只是应用科学的分支;工程管理脱胎于工程教育出现在20世纪初美国的工商业发展需求,人文内容也作为工程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胡佛(HerbertHoover)是一位非常成功的采矿工程师和管理者,在他当选为美国总统的那一年对工程师们的一次演讲中,他指出了美国工程管理者的重要性来自西部采矿、冶金和运输的急剧发展需求,已经从单纯的技术职业需求增加一种管理职业导向,即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商业经理。1979年美国工程管理协会(ASEM)成立,1997年,美国国家工程技术课程认可机构ABET,正式将工程管理列为一个可独立授予学位的学科。同时工程界的发展也渴望更高级管理人才———硕士层次的培养,由西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杜克大学、康奈尔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等六所大学组成工程管理联盟专门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硕士。专业设在工学院,但由工学院和商学院一起合作开始课程。他们的课程设计中,如果是在职学习的,一般只学习管理类知识。如果是应届毕业生,要求选修一定量的工程学科。管理类课程(包括核心课程)有30学分。

(2)国内(其他高校)。

通过各高校网络搜索,可以考察到国内高校在培养单位设置上不同,主要在工学院和管理学院,这也与美国高校相似。大部分传统的工科院校,如清华大学,设置在工业工程系;上海交通大学设置在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华南理工大学,设置在土木与交通学院,华中科技大学设置在土木与力学学院,另有北京大学设置在工学院(50名)。而一部分学校,特别是综合型大学中,由于历史的缘故和学科归并,具有“管理”的学科一般都设置在管理学院内,如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还有西安交通大学也设置在管理学院。在国内应用性研究生学位中,MBA和MPM有比较接近之处,商学院/管理学院早早将触角伸近工程管理,开设了技术管理或者运作管理模块,通过对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系统运作,加强对工商企业家在科学决策、统筹规划能力的培养。项目管理的精髓来自于工程实践,培养目标和模式当然更贴近工程领域的应用。

4.构造策略:

形成初步思路之后,调研用人单位和潜在学员的看法。

5.选择方案:

从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各自学科优势及生源特点选择培养模式,例如是否从区域、行业方面采取细分的策略,或者采用综合加上模块化的方案。

6.实现方案:

寻找师资,建立课程体系。在课程实现方案,根据所选择进行工程技术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组合,尽量以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为出发点。在考虑课程体系的同时也考虑授课方式。就在职教育方案中,为解决“工学”矛盾,有些学校采用集中方式,每过一段时间集中授课。而有些则根据学校制度,利用周末或晚上正常工作时间之余进行授课。

7.协调关系:

工程管理专业的潜在学员大多经过在职培训,熟悉喜欢培训教师的轻松学习氛围,愿望当然多学点经济管理类、故事性的课程。学院派教师和教育机构却更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严密性,如果学生请假误过几次课程后就难以学好后续内容。课程组织者必须要协调好双方的目标,让学生端正学位课程学习的态度,同时激励课程的组织和讲授方式的转变。

二、厦门大学MEM的培养体系设计

1.学院使命

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阐扬管理文化,致力社会进步。学院愿景:成为中国商学院中世界知名、国内一流,最具特色的南方之强。学院已提出MBA是培养商界领导者。新设立的工程管理硕士专业也要朝着把握工程建设、成为工程企业领军型人才的培养方向。

2.实实在在体现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必须坚持“立地”,树立工程观或工程哲学的理念

建立以系统工程及其他工程科学为基础的“物”理学科。

3.本学院的MBA从1987年设立以来,培养方位已经多样化,声誉很高,在全国排名前列。

后设的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挑战。这同时也给工程管理的培养奠定了一根坚实的桩基。因此,在MEM的培养目标的制定上也瞄准国内一流的,利用学院财会优势,侧重对工程财务和资金优化、效用最大化。

4.针对2010年招生情况及市场反馈意见制定了初步思路。

(1)全日制改为在职。

(2)知识+能力。

(3)国际+广义。

5.根据地方的企业分布情况

没有哪个行业独占鳌头,而且也没有一家专业性极强的大型企业,开展单一方向的培养体系是不现实的。通用型的工程管理横跨诸多专业与行业,与所在学院是相容的。

6.部分课程由“企业实践教授”担任。

聘请具有丰富工程管理经验,同时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企业高管担任“企业实践教授”。同时也聘请企业讲座教授与学院教师共同合作,为学生开设“企业实践”讲座课程,共同授课和指导学生。入学考试的复试以工程管理经历为主。教学标准,严格按照教指委的方针,参照工程硕士和MBA的执行,包括评价体系的实施。教学内容参照国际认证,如IPMA项目经理认证。内容体系遵循EMCI,准备将来可以参加相关认证。

7.确立沟通行动体。

完善的教学管理构架和负责人员,使学生有反馈渠道,不断改进课程设置、内容和方法,提高质量。负责人承担长传下达和协调角色,积极参与学院活动和教指委的各种会议,领会领导精神,做好与学院的协调,并与校友会、各班委会定期沟通。依据物理、事理和人理分为三个模块,具体科目有些与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交叉。课程设计中,暂时参照工程管理教指委的课程体系指导意见中,要求的学分为30学分。然而公共基础课较多,有8个学分,管理类的课程大于18个学分。我国工程领域管理人员大部分成长于工程技术背景,在各自工程领域有一定的技术专长,而且对工程经济、管理、法规等各方面都有所接触。但由于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方面的局限,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往往不够系统,与高层次管理人员的要求相比,知识、素质和能力未得到全面锻炼和提升。因此,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内容应该侧重事理进行合理安排。这种安排也符合国际工程管理认证的知识框架,如在该知识指南中明确表示,作为工程管理者都同样承担三大基本的职能和任务:(1)应用坚实的工程管理知识、技能和工具来设计和制造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2)将用户需求转化为工程方案并进行系统整合;(3)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实现项目。与第一批学生入学谈话中,我们也了解到工程管理人员在人才市场上的分布有着独特的发展规律。低层的工程管理侧重技术素质,中层、高层工程管理工作需要积累了相当的工作经历后才能真正胜任。对于公司企业,最需要的就是具有从理论到实际的人才,能用理论解决工程管理中复杂问题的人才。不同于本科,在专业硕士层面上,课程体系以管理知识为中心,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三、结论与讨论

工程硕士专业范文4

培养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主要目的是打造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竞争能力强的测绘人才队伍。本文针对中南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学生、企业、学校管理和导师4个层面之间遇到的衔接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索研究,为健全和完善工程类高层次测绘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机制;硕士生

0引言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1]。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2-3]。2011年教育部和国家测绘局联合印发《关于成立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组和专家组的通知》,正式启动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有助于健全和完善测绘人才培养机制,将测绘院校和用人单位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测绘学校教育与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共同打造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竞争能力强的测绘人才队伍[4-7]。中南大学于2011年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贯彻落实该计划的具体实施,针对卓越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深度优化卓越测绘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增强和改革目前与企业联合培养卓越测绘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的模式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中南大学卓越测绘工程师硕士研究生采用校企联合,按“1+1”分阶段联合培养。培养过程包括在校内培养、企业挂职培养两部分,硕士生在学校、企业挂职培养的时间(包括学位论文时间)累计分别为1年[8-9]。本文针对中南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学生、企业、学校管理和导师4个层面之间遇到的衔接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索研究。

1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衔接问题

在中南大学进行卓越测绘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院和企业之间经常组织学生、企业、学校和导师之间的会谈,便于掌握培养环节及时发现培养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在多次会谈后,我们发现4个层面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衔接、管理和期望落差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从学生层面来说,学生对企业是有所期望的,他们期望可以得到较好的地位待遇和工资待遇,部分学生存在期望和要求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学生急于尽快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企业,但又对企业流程和业务不熟悉,导致工作积极性受挫。2)从企业层面来说,企业对学生期望较高,希望学生可以迅速帮忙解决问题,未能给学生一个熟悉企业流程和业务的过渡期,导致学生和企业之间各自出现期望偏差。3)从学校管理层面来说,学校存在着较大地管理困难。中南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专业众多,单就测绘工程专业来说,导师的研究方向众多,有些以理论研究为主,有些以工程创新为主,研究方向的不同,导致需要联合的企业数量众多。4)从导师层面来说,学校的研究方向一般较前沿且偏理论,但企业发展方向与生产实际联系较为紧密,导致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对学生的研究方向产生不一致的问题。

2优化培养过程,融合校企资源

积极解决培养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尽力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和导师之间的双赢,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为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服务。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现有的基础上对校企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对学生和企业之间的衔接问题和期望问题,进行双方面的沟通,要求企业设置过渡期,给予学生学习企业流程和业务学习期。企业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出适当的期望值。在学生去企业实习之前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使他们明白付出跟回报之间具有一定的延迟期,不要急功近利。2)对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方向不一致问题,建议校内导师多跟企业联系,使研究方向尽量与实际生产结合,组织校内导师和学生在研一期间参观企业,发现企业生产流程和业务中的问题,把理论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企业的市场定向优势,抓住用户实际需求和生产中遇到问题,改革已有的生产流程,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尽量引导社会发展需求。让校内导师成为企业领域内的专家和引导者,指导企业发展。3)对于学校管理方面来说,建议学科进一步凝练现有的研究方向,多去相关企业调研,结合自身情况发展特色专业,联系特色企业,形成特色的研究方向,与所联系企业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学校资源丰富,有利于做小规模的实验研究,在研究结果基础上,指导企业进行大规模的应用,有利于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为学校的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

3结束语

“测绘工程硕士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环节”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学生、企业和导师的共同努力。本文结合中南大学测绘专业硕士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环节,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环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和解决,为健全和完善我国高层次工程类测绘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借鉴和参考。

作者:马慧云 邹峥嵘 张云生 陶超 单位: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田青.教育部国家测绘局联合实施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N].中国测绘报,2011-04-08(1).

[2]焦明连.卓越测绘工程师企业培养方案研究[J].北京测绘,2012(6):102-104.

[3]林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2011,32(2):47-55.

[4]焦明连,周立.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J].测绘通报,2012(1):102-104.

[5]朱庆伟,孟鲁闽,刘蓉洁.地矿类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初步实践[J].测绘科学,2012,37(5):229-231.

[6]冯甜甜,程效军.“卓越计划”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5,38(1):27-29,36.

[7]焦明连.“卓越计划”视域下校企联合培养测绘人才的探讨[J].测绘科学,2013,38(6):198-199.

工程硕士专业范文5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激增,达到238万人,比2017年增长了37万人,增幅达18.4%[1]。同时,2018年高校毕业生达到820万人,创历史最高纪录,就业成为报考的最主要动机,这对于土木工程这一报考热门专业来说更是如此。而复试是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程序[2],硕士研究生复试考核评价体系的科学与否,将直接决定招生的质量。根据调查统计研究显示,目前国内所有高校关于土木工程这一学科,尚没有出现业内普遍认可的、可统一实施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复试考核评价体系,因此在招生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应该引起招生单位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鉴于复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很多国内外学者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意见,但很少有直接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做出针对性的建议。例如,刘洪彪等人[3]115提出将结构化面试应用于研究生复试中,孙晓敏等人[4]174希望借鉴国外研究生选拔方式,将国外的部分选拔方式引进国内,高静[5]基于多属性决策理论,建立了一个硕士研究生复试评价体系,用于研究生复试考核,而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复试的改革问题研究没有检索到。本研究对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复试过程中普遍出现的关键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复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一个统一、全面、科学、客观的复试评价体系

许多招生单位当前的研究生复试评价指标体系都既不科学也不全面,对从事该专业研究所必需的素质和能力没有进行有效的考察[3]115。同时,选取的评价指标也没有依据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性质及考察重点进行拟定。现有的复试评价体系中,对于同一指标,缺乏一个便于量化操作的复试评价标准或量化标准并不明确,而参加面试的主考教师绝大部分是相关专业的导师,专业水平高,但普遍缺乏专业性的面试技术和评价技巧[4]173,难以在有限的面试时间内准确地了解和评价考生,从而造成面试工作效率低下的现象。实际面试中,对于同一个考评对象,由于部分评价指标(如创新能力、科研水平等)定义太过笼统,同时缺乏便于量化操作的面试标准,考官从自身价值观出发进行判断,从而导致不同的考官之间的考评结果相差较大。

(二)复试占比小、内容少

据调研结果显示,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复试权重分布在30%左右,换言之,大部分的复试比例远远小于初试。复试成绩相对初始成绩来说相对权重较小,而初试复习的任务重、周期长,初试成绩区分度明显,也直接导致了“重初始,轻复试”等现象的产生,初试权重大极大地冲击了本科教学,不少学生对于与初试无关的科目通通视而不见,而这些被牺牲掉的很多重要专业课如岩石力学、隧道工程、桥梁工程等重要课程都未能考查到,这些知识对于考生在录取后进行科研甚至日后工作都至关重要,最终造成了考生整体素质降低,本科教学被严重冲击的现状。

(三)复试工作不重视,存在形式主义

许多招生单位在研究生复试过程中在对于复试的认知和执行方面暴露出许多问题,形式主义十分严重。复试由于时间短、任务重、工作量大、人员紧张。面试时,理论上平均每人20~30分钟,但实际上却只有10分钟左右,在有限的时间内,面试官无法全面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为了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面试时常常参考考生出身背景和初试成绩,结果导致复试成绩往往取决于考生背景“硬不硬”和初试排名,复试成为走过场。

(四)复试模式单一

最近几年出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应该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有所区别,更加注重其“职业背景”“应用型”等方面,从而与“理论研究”“学术研究”有所区别[6]165。而就目前来看,大部分的专业性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无论是在复试选拔上还是培养模式上都没有太过明显的区别,甚至很多高校将其统一进行复试,仅排名时区分开来。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这类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工科,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差异更大,在复试中采取“一刀切”的模式显然是不合适的。

(五)复试考评内容有待完善

复试考核几乎完全凭借考生的现场表现,无法客观真实地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对考生的真实情况无法佐证。有部分招生单位在复试资格审查时要求考生提供本科阶段的成绩单、各类获奖证书、英语四六级证书等获奖情况,以此来评价考生的综合能力,但由于复试时间和成本的限制,招生单位根本无法核实材料的真实性[7],同时,复试中的考题题库难度和数量有待完善,需要斟酌以加大或补充,无论是专业课笔试还是面试题库,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几套题循环使用,考生做到原题的概率很大,使得复试成绩很难做到像初试那样具有实质性、参考性意义。

二、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改革

(一)针对土木工程特点构建复试评价体系

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改革应以教育部颁发的文件为依据,以招生单位拟定的硕士研究生复试细则为指导,参考国外土木工程研究生复试评价体系,依据我国土木工程专业背景,构建一个全面、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前期收集与研究土木工程专业复试背景资料、设计实验、分析与统计等研究方式对土木工程复试考评指标进行深入研究,遴选出能够客观公正考查考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复试指标(科学有效的研究生复试指标),提高复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复试工作要建立一个统一、全面、科学、客观的复试评价体系,采用“三步走”战略,即拟定科学全面的复试评价指标;合理分配指标权重;制定便于量化的复试评价标准,全面提高选拔决策的合理性及正确性,增加复试工作的效率。

(二)增加土木工程专业复试的权重和周期

当前研究生招生体系中,大部分复试成绩总成绩小于50%,历年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初试复试比例为6∶4,复试占比小,考生对于复试的积极性相较初试不高。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考生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较差的现象便显现出来。因此,招生单位应对于土木工程专业权重占比具体取值,根据考评标准,建立科学的模型分析来确定,复试比例不应低于现国家最低要求30%。加大复试所占权重,对于提高考生与招生单位对复试的重视程度起重要推进作用,为完善复试考评内容奠定了基础。复试考核难度大,很多时候是由于复试时间紧、任务重,考查要素多而结构化程度低导致。招生单位必须根据自身条件安排,从实际需要出发,适当延长复试周期,彻底贯彻复试细则,杜绝考生面试环节缩水,使复试流程走向科学化、正规化、公平化,丰富复试内容与评价指标,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对考生的资料进行整理和考评,可以避免面试里面所谓的形式主义发生。

(三)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向指定不同的复试模式

在土木工程研究生复试过程中招生单位应针对学生报考类型,建立多样化的复试模式。对于学术型研究生,要求偏重于基础理论的创新;对于专业型研究生,应重点考核其解决工程实际的能力和水平[6]166。因此,在土木工程专业中,对于参加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复试的考生,招生单位应针对其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进行相关的考核,强调创造能力,重点考查考生对研究背景的了解、科研能力及研究兴趣、所选科研方向的兴趣、了解程度和研究潜力。而对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复试考生,招生单位则应注重其专业技能及实践经验的考查,强调知识运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重点考查考生的工程经验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其对具体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进行考查。

(四)完善和丰富土木工程专业复试考评内容

首先,招生单位应切实提高本科成绩在研究生复试中的地位,发挥其在研究生选拔中应有的重要作用。我国研究生复试招生体系可参考国外研究生复试,通过建立一套便于量化、科学的评分体系,科学有效地对考生的本科成绩及学术表现进行评价,为以后的研究生培养遴选出学术潜质高、科研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大学重要学科,招生单位应以重庆交通大学为例,对“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钢结构设计原理”等学科成绩应有相应要求,这有助于保证通过学校复试考评的考生都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其次,在英语水平测试中,招生单位的考点更应侧重于土木工程专业方向,应针对土木工程专业词汇、阅读土木工程类外文文献、利用英语进行行业内交流等能力进行考查。面试时,对于通过了四级或六级的学生,招生单位应根据情况给予不同的加分,可以减少英语水平测试的工作量,提高考生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使评价结果更趋近于考生真实水平,从而强调英语与土木工程专业的结合,重点考查学生的专业英语及运用能力,特别是运用英语查阅相关文献的能力。此外,复试题库应当与时俱进,复试题库应当紧跟时代脚步,体现学科特色与学术前沿,不断更新试题内容,同时做好试题的保密工作,确保研究生复试试题的新意,在保证新意的前提下保证考题的难度,确保能够体现考生的学术潜质和学术底蕴。若条件允许,招生单位亦可利用计算机组织上机考试,对考生的CAD软件看图识图能力和有限元专业软件模型建立分析能力等专业技能进行考查。

三、结语

面对土木工程复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招生单位要予以重视并解决,才能够发挥复试在研究生招生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出复试的科学性、规范性及标准性,从而为国家遴选出综合素质和能力较强的科研人才。

参考文献:

[1]叶雨婷,窦红飞.考研背后:往届生读研比例上升,就业成首要动机[J].决策探索(上半月),2018(1):30-31.

[2]陆静.研究生复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6(2):13,26.

[3]刘洪彪,殷晓飞.结构化面试在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115-117.

[4]孙晓敏,薛刚.国外研究生选拔方式对我国研究生复试的启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10(1):165-186.

[5]高静.基于多属性决策理论的硕士研究生复试评价方法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4.

[6]刘义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复试改革问题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65-166.

工程硕士专业范文6

关键词:工程硕士;案例教学;资源库建设;校企合作模式;安全工程

一引言

工程硕士毕业后将直接进入企业,面向生产一线,为企业解决复杂的、综合性的工程问题。为了满足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其必须具备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实践能力的高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工程硕士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目前我国工程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纪照华指出,为了提高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全国各高校基本上均建立了双导师制度。但是在实际培养中,校外导师挂名的较多,基本上流于形式,给予工程硕士实际指导的较少[1]。穆晓星指出,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习与生产实践。但由于至今仍然没有形成科学的、完善的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而且企业参与度不足等问题,导致工程硕士专业实践的效果并不理想,制约了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2]。目前,如何在实践环节之外,特别是课堂教学环节中提供学生认识多行业各类现场的机会,是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的关键。由于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可以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可以作为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方式[3]。案例资源库的建设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环节。但案例库建设中往往存在案例脱离企业实际的情况,实践性不强,因此校企合作为案例库的建设提供了便利途径。许多学者基于校企合作建设了案例资源库,如,高波建设了会计学专业案例资源库[4],王福平建设了钻探专业案例库[5],李艳鹏构建了建筑工程力学课程案例资源库[6],李明构建了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案例资源库[7]。本文以安全工程专业为例,针对目前福州大学案例库建设的现状和不足,基于校企合作模式,提出工程硕士案例库建设的方法。

二案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

在当前实践教学环节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环节,精心选择教学案例内容是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保证案例教学法成功实施的最基本的条件是优质的教学案例,其是保障工程硕士课堂培养效果的基础。所以案例教学法的成功离不开本专业优秀的案例库。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所受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授课内容,从本专业的案例库中选择适合的优秀案例。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工程硕士可以更便捷的熟悉和理解现场,从而提高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案例库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本专业教师之间、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教师之间的案例资源共享,达到案例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本文以福州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案例教学资源建设为背景,针对目前案例库建设现状,分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校企合作模式,提出工程硕士案例教学资源建设方法。

三案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状与不足

安全学科是文理综合、学科交叉、行业横断、事故预防的学科[9]。我校是全国较早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院校之一,安全工程专业的研究对象是生产过程中的各类事故,因此设置的专业课程也多数与现场相结合。为了使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提升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效果,我校安全工程专业课所有教师均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但随着案例教学在本专业授课中的逐步深入应用,目前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不足。

(一)教学案例来源渠道过窄,实践性不强

目前安全专业案例库中的案例主要是改编类案例,各任课老师通过搜集图书及网络资料,对事故案例信息进行组织和加工制作,缺少专业课教师亲身去发生事故的企业访谈、调研,通过全面细致的信息搜集而编写的采编类案例。目前阶段,大部分教师都是直接博士研究生毕业进入高校做老师,缺少在企业工作的经验,对企业实际运行中的问题了解不够深入,解决企业实际中具体工程问题的经验不足,因此在案例教学中难以避免纸上谈兵。而企业往往不愿意将企业事故的有关信息和问题公之于众,因此任课教师编制的事故案例主要是改编类案例。但改编类案例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事故发生的详细信息和背景资料描述不够,实践性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学案例开发的人力资源投入不够

教学案例开发非常的繁琐,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包括选择事故信息的搜集和整理、事故案例经过的编写等。如果仅依靠个人难以高效的完成,以团队的方式分工合作可以更加高效的完成开发工作。但至今我国并没建立案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高效缺少案例制作的激励机制。少部分任课教师开展教学案例编制的积极性不高。因为想要制作出高质量的教学案例,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和时间、财力物力。教师们除了教学任务外,还有科研任务和考核。由于高校过度强调科研绩效,使教学和科研不再是统一关系。少部分教师只重视科研,忽视教学,认为花大量精力搞教学得不偿失,而科研带来的“利益”更明显,更有利于职称晋升,因此不愿意在编制高质量的教学案例方面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但至今我国并没有建立案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高效缺少案例制作的激励机制。

(三)案例资源缺少共享机制

目前阶段,虽然案例教学法在安全专业的各课程授课中均有采用,但教学案例仅仅为教师个人的教学资源,案例资源的共享仅停留在课堂上,没有建设开放性的网络平台,没有实现教学案例在校内的进一步共享。除此之外,各高校之间也缺乏案例库资源的共享机制,没有形成各高校合作共同开发工程硕士案例教学资源库的机制。导致本专业案例教学的水平没能进一步提升。

四基于校企合作的案例教学资源库建设

校企合作指高校与企业在多个方面建立互利共赢、相互补足相互促进的合作关系,包括科研与技术成果交流、人才培养、信息资源共享等[10]。校企合作模式为安全专业工程硕士案例教学资源库建设开辟了新的方向,有助于解决目前案例教学资源库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校企合作拓宽工程硕士教学案例来源渠道

企业为了更好地预防事故,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需要与高校加强合作,高校可为企业提供前沿的科研成果,帮助其提出更有效的安全生产问题的对预防对策。当然,高校也需要根据企业的安全管理实践经验来检验预防事故的科学研究成果,利用企业的安全管理实践经验编制教学案例。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可大幅提高实践性强的采编类案例所占比例,解决了以往任课教师更多地依赖改编类案例的困境,提高了教学案例的实践性,拓宽了教学案例的来源渠道。通过以下2种方式,校企合作开发工程硕士案例教学资源。(1)合作企业的HSE高级管理人员参与工程硕士案例教学环节。聘请具有丰富安全管理经验的高级HSE管理人员做本专业的兼职教师,参与案例教学的环节。企业HSE管理人员可以结合具体课程,向专业教师介绍自己的工作经历,专业教师根据其经历的安全生产事故编写案例的基本信息。学生们可以根据这些基本信息课前提前进行分析探讨。课堂中,HSE管理人员以企业的角度来分析事故案例,并对工程硕士研究生提出的事故预防措施进行点评。这样不但可以为案例库增加新的案例素材,也可以提高案例教学的生动性,与实际联系更加紧密,更能吸引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兴趣,同时可以提高他们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企业安全管理现实问题的能力。我校安全专业近几年在案例教学中,都邀请了政府安全监督管理人员和企业HSE专家参与教学,如邀请福建煤矿安全监察局和福建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领导从政府的角度分析安全事故的预防对策和政府在事故预防中的角色;邀请中铝瑞闽股份有限公司、中交一工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中海福建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HSE专家介绍企业安全管理的方法和实践经验。专家们结合典型事故案例展示企业安全管理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们了解企业安全管理的最新动态,提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2)与企业开展安全生产事故预防课题的合作研究,并开发教学案例。目前,安全专业已经同福州及周边地区的几家企业开展了安全生产事故预防合作课题研究。教师以自己的科研项目为依托,到企业开展调研,在为企业解决各类事故预防难题的同时,以企业的真实事件为资料编写事故案例。这种方式开发的案例鲜活生动、实践性强。

(二)采取案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激励措施

(1)针对目前部分高校教师不愿意在编制高质量的教学案例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高校可以加强政策引导,把过度强调科研转变为科研和教学并重。可以在职称考核时,把教师教学案例方面的投入和成果,作为评定职称的考察条件之一,引导教师们重视编制高质量的教学案例。(2)高校和企业共同设立案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专项基金。专项基金一方面用于资助投入教学案例编制研究的教师,选出优秀的教学案例对其编制的教师给与一定奖励。另一方面案例库的网络在线平台的建设也非常关键,应给与经费资助案例库应用管理系统的开发,鼓励教师与软件开发公司共同合作建设案例库在线平台。(3)建立案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目前关于案例知识产权缺乏相应的保护,教师们辛辛苦苦编制的优秀教学案例,经常被免费使用,并没有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导致其编制的积极性不高。高校应保护教师的教学案例的知识产权。可以借鉴百度文库的方式,使用和下载优秀教学案例时,平台向使用者收取适当的费用。该费用将返还给案例的开发教师。通过各种手段,逐渐建立案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提高教师们编制优秀案例的动力。

(三)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案例教学资源库共享机制

工程硕士案例教学资源库的意义在于对案例进行储存和管理。为了更好地发挥案例库的作用,首先需要设计出实用、便捷、高效的资源库结构,按照统一的编写要素和格式对案例进行编写制作,并对案例进行系统化的管理。通过资源共享完善案例库资源,降低案例库建设和维护成本[11]。案例教学资源库的共享分为3个层次:(1)本校内部资源库共享。构建开放性的应用平台,其他基础课程(如数学类、自然科学类)的教师也可以通过案例资源库选取针对安全专业学生的合适的教学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提高案例资源的使用效率。(2)校企之间资源库共享。案例教学资源库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双方共同参与进来建设、维护、持续改进,共享资源库,实现双方共赢。(3)高校之间、高校与其他组织机构的资源共享。为了实现资源库的效益最大化,可以借鉴“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建设开放的资源库共享平台,在这个平台各个高校和组织机构都可以获取案例库中的资源,同时可以在平台中编制添加案例,实现资源的进一步扩大化分享,极大地丰富案例教学资源库。

五结论

工程硕士专业范文7

关键词:教学细节;工程硕士;教学质量

一、引言

随着教学理论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所遇到的最大瓶颈问题已经越来越趋向于教学过程中的效率,即对教学实际效果(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的追求。由于工程硕士需要培养出符合国家需要特定职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在这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教学实际效果和效率的追求显得尤为必要,怎样引导学生进入工程类课程的教学氛围,如何引导工程硕士研究生建立起工程类课程的学习方法和思路,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工程硕士课堂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1],而对教学细节的深入认识和研究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和卓有成效的方法。

二、课堂教学细节的含义

教学细节是构成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是教学行为的微观分解。教学行为既包括老师的教学行为,也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学细节和教学行为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行为是教学细节的总和,而教学细节是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课堂教学细节是发生在课堂上的最小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不但指上课过程中的行为,还包括课前行为和课后行为。随着课堂教学行为的进行和深入,课堂与教学细节是在微观视域下的一个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2-3]。透过教学细节,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和教学智慧,因此,深度描述和考察教学细节有利于教师优化教学行为,透射教学智慧,提升教学理念。

三、课堂教学细节的类型

教学细节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而教学细节依据不同的标准也有不同的类型。按照教学细节发出和执行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三种[4]。一类是由教师自身做出的,不需要学生做出明确的配合的单方教学行为。包括语言、肢体运作等。另一类是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或者教学进程安排所做出的相应行为反应。如我校在《虚拟仪器系统设计》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要求学生上台讲解自己所设计的电路功能。第三类是由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现场所从事的一种互动行为,例如教师和学生围绕具体工程问题所开展的课堂和实验室互动环节,教师的行为或学生的行为必须由另一方的配合来共同完成,构成了师生的行为组合。按照预先计划和非预先计划又可将教学细节分为预设性教学细节和生成性教学细节。预设性教学细节是指教师根据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的了解,事先预设的教学细节和教学行为。而生成性教学细节是指教师根据课堂当时的具体情况,临时或随机生成的教学细节,或对预设教学细节所做的改动。显然,这种经过调整和改动的教学细节因为更适宜当时的教学情景而更具有课堂的生动性、实效性,并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细节在工程硕士课堂中的应用

1.巧妙设计细节,打造兴趣课堂。教学细节作为一种教学内容是可以预先设计的。依据不同专业、不同性质学生、不同教学环境的特点,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把握和对多种多媒体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为课堂预设多种适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工程硕士学生在学习思路上具有学术学位培养过程中养成的适宜于学术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这些思路和方法与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有一定差异,这些差异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工程硕士丧失工程类课程的学习兴趣,认为这些课程“枯燥”,或者不“实用”。兴趣爱好的失去会迅速使学生降低学习效率,甚至产生对某些课程的抗拒和抵触情绪。因此,工程硕士教学教师一是要对教材、学生特质、教学环境进行深入把握,从而预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和教学细节,将学生引入工程类课程的学习境界上来。二是要寻找学生的兴趣点。教师在课前就巧妙预设,导入教学细节,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将教学细节巧妙地融进情境之中,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打造兴趣课堂,并进而提升学生的工程课程素养。2.敏锐捕捉细节,提升教学效果。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能根据课堂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课堂上教师对教学细节敏锐的发现和巧妙的利用常常会形成教学活动中的亮点,在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上取得显著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妙用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如学生回答问题时一些出乎意料的回答,学生做报告时一些意外的插曲等等都可以为生成性教学细节提供源泉,对此种教学细节的利用和妥善处理将大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此种情况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一些要求,如具有相当的教学经验,具有敏锐的感觉,对课堂较强的控制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等。3.充分挖掘细节,活跃课堂气氛。教学过程是教学细节、教学行为的组合,细节虽小,却能折射出教学的理念和教学智慧。一是教学语言细节。它是指教师的语音、语调、语速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变化。教师课堂中抑扬顿挫的语言表现是引起学生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反,平淡乏味的语言会导致学生倦怠,注意力不集中。二是教态细节。包括教师在教学中的举止和表情。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动静搭配,适当的动作、手势甚至是表演,还包括教师的面部表情细节。三是教学管理细节。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组织、掌控、把握课堂。在工程硕士的教学工作中,如果能娴熟地运用和把握这些教学细节,会大大促进工程硕士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4.注重实践细节,强化动手能力。工程实践教育是工程硕士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工程硕士的培养特色。工程硕士的实践教学分两种,一种是课程内以实验和课程设计为主的实践教学,另一种是在企业实习的实践环节。这两种实践教学环节都存在着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多,所操作的仪器设备多,实践步骤复杂等特点。因此在实验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强调实验和实践的操作细节,并让学生通晓与之相对应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实践操作环节中最需要注重的环节,这方面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结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强化工程硕士的动手能力,使他们拥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操作技能,从而在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五、结束语

工程硕士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依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特质,在教学细节上的精心准备、设计、捕捉、和挖掘直接决定着课程的成败。因此,在工程硕士教学过程中,在宏观上要关注整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而在微观上则要关注课堂教学细节的好坏。好的教学细节的设计和实施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够折射出教师专业教育素养的成熟状态,透射出它背后的教学理念的教学智慧。因此,教学细节不仅是考验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尺,也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润洲.论教学的三重境界[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3-97.

[2]李盛,南亚娟.互动式教学方法在医电课堂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8,(35):111.

[3]王冬冬,王作亮.基于专业文化共同体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实践教学质量提升[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6):95-97.

工程硕士专业范文8

面对当今力学基础和数学基础都较薄弱的土木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这两门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也应顺应时展的要求,以增强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为主线,合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例如,可以结合实际的工程项目,加强案例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创造学有所用的良好氛围;除了安排必要的课程教学外,应留有对课程相关的内容及实际工程问题进行学习和讨论的余地,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强化对土木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初步设想力学基础课程群由以下三个知识模块组成:

1.结构动力学模块:研究结构体系在各种动荷载作用下的力学行为。通过该模块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动荷载作用和静荷载作用的本质区别,牢固掌握结构振动的普遍规律和结构动力分析的基本研究及计算方法,为改善工程结构系统在动力环境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有助于在今后的工程设计和工程建设中减少振动危害,让振动为人类服务。

2.弹塑性力学模块:研究可变形固体受到外载荷、温度变化及边界约束变动等作用时,弹塑性变形和应力状态。通过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固体变形的规律,掌握非线性变形与塑性变形的概念和分析方法,深入了解结构的承载力问题,会用弹塑性理论对工程结构的应力与变形进行准确地描述和计算,以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3.有限元分析技术模块:有限元法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一种有力的数值计算工具,在土木工程分析与设计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该知识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有限元方法的基础理论,了解有限元法的特点及有限元法的基本步骤,掌握梁、板、壳、三维实体和一些特殊单元的线性和非线性特性,会根据研究目的及研究对象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单元建立有限元模型。目前,各种专用的和通用的有限元软件已经使有限元方法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土木专业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习了结构动力学、弹塑性力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方法以后,应能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如ANSYS、ABAQUAS等)计算分析实际的工程问题。

二、课程群教学研究

由于结构动力学、弹塑性性力学、有限元分析等课程内容的学习,涉及到材料力学、结构力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许多先修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综合性很强,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力学和数学基础知识,而目前的土木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此方面都较欠缺。因此,该课程群的教学要求应以面向实际应用制定教学计划,从原先以力学基础理论为主逐渐转变为以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培养模式,强调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并强化其应用和创新的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过程。在教学安排上,应针对各校土木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实际状况,充分注意和本科阶段力学知识、数学知识相衔接,及时复习课程中涉及到的达朗伯原理、矩阵运算、Fourier变换、常微分方程的求解、偏微分方程等相关知识,并对传统的经典内容加以精选,根据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工程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力学概念和理论实践能力,对繁琐的公式推导和手算能力不做过高的要求,转而强调培养学生运用现代通用有限元软件进行建模、分析计算并能对求解结果进行对错定性判断的能力,在实践中较全面、系统、深入地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力学理论和分析计算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将老师讲解和同学讨论相结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演示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营造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从多角度去讨论问题,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科研能力,可以将学生分成3~4人一组,每组设计不同的实际工程题目,让学生自行查阅文献、分工协作、集中讨论,在教师指导下有理有据地完成项目,同时撰写科研报告,并通过分组答辩评定成绩。

三、课程群建设的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