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实训报告范例

工程实训报告

工程实训报告范文1

1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机械工程的技术基础及专业技术以及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的应用型人才。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在教学上,强化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结合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培养既懂得技术,又懂得管理的应用型的综合人才;在培养目标上,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培养现代企业急缺的工业工程师、物流工程师、企业生产管理专员等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联系理论教学和生产的纽带,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过程,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传统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实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实践教学过于程式化,内容单一

专业培养突出实践性教学,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各高校自身特点,实践教学过于死板,实践项目过于单一,程式化,且每个教学周期都是一成不变的实践项目,虽然这有利于教师备课和实践教学的开展,但对于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却远远不足。

1.2实践教学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不够完善

目前各高校实践教学主要依托于校内建设的实验室和校外的实训基地,但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项目较多,不仅包括了基础IE实验室、人因工程等专业实验室,还包括机械工程若干实验室。这些实验室一经建设,若干年不会再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升级和重建。造成实验项目一成不变。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高校和企业共同建设的实践场所,但很多企业怕影响企业生产,或是设备贵重,涉及学生操作安全的问题,这些实训基地不能够充分利用起来,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只停留在学生到企业参观这一层面上。

1.3实践教学设置上不够合理

很多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时间安排和内容安排,都是由实践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课程和时间来进行的,没用充分考虑学生实践过程中与理论授课的衔接性,与学生自身成长环境的联系性,没有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全班同学都是一个实践项目,没有创新性。

1.4实验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等方面存在不足

目前,我国工业工程专业发展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很多企业对该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还不重视,很多高校,在培养过程中也缺少经验丰富的专业实训指导教师,在实验室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因高校办学经费不足,造成对该方面投资不足。造成实验设备老旧,先进的实验仪器相对较缺乏。

2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思路

2.1实践教学安排

从实践教学安排上,打破原有的实践课程安排在第5-8学期的安排方式,让学生从一入学就接触实践教学,了解专业知识,认识专业的发展前景,了解专业的发展前沿,培养专业兴趣。并且每个学期末,都进行16+x模式的实践教学,其中x为实践教学的周数,它是根据实践教学的内容,合理的安排教学时间的。

2.2实践教学内容

从实践教学的内容上,改变传统实践内容只停留在认知和参观时间的模式,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从基础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培养学生的兴趣。改变一成不变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鼓励学生自我开设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同时,实践指导教师,根据企业当前所需人才的技术要求,开设与企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实践项目,而至于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生产项目,在实践过程中,完成企业合作项目。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就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3多种渠道,完善实验设备和实验条件

由于我校属于新建本科院校,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投入还有很多不足,但很多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人脉资源,通过企业捐赠,校企合作等方式,逐步完善了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并建立了6个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同时,充分利用中央和地方政府对高校建设的投入资金,建设了一批高质量,高层次的实验室。

2.4实验指导教师的挑选

在实验指导教师的安排上,充分发掘专业教师的工作背景和专业背景,特别是一些有过企业生产经验的教师,让他们设计与企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实验项目,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并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实验项目逐级深入的实验教学方法。既让学生能学得懂,学得会,又让学生有兴趣学习。同时,我们加强对实验指导教师的培训,所有实验指导教师每年暑期都会安排到当地的生产企业进行企业培训,掌握企业需求和企业的先进技术,为指导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2.5实践教学通过项目带动的方式进行

对于工业工程专业实习实践,我们打破原有传统实习方式,改变原有的仿真实验或是实践,以实际的生产相结合,通过企业项目或是教师在研的课题,对高年级的学生进行实践锻炼,根据不同的项目组,学生进行的实践项目也是不同的,这些项目都是综合性强,具有实际应用的项目,通过组织学生深入项目中,完成项目中一部分工作,来实现锻炼学生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3总结

我们在充分利用现有的专业实验条件的基础上,开拓思路,创新实验内容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完善实验条件。通过项目带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实践动手能力、协同合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全面素质的培养,对于正处于发展期的新型的中国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杨拴强 沈振辉 单位:福建江夏学院工程学院

第二篇

1工业工程专业“211”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设计

1.1学科基础教育领域课程

该专业领域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理论与基础知识;学生分析、解决生产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的生产系统组织与管理问题的能力。这些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A、概率论和数理统计A、大学物理、工程实训A、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制造技术、机械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子电工技术基础等。

1.2专业核心领域课程

该领域课程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使之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经济分析与生产组织管理的能力。该课程包括计算机绘图、管理学原理、基础工业工程、运筹学、运筹学课程设计、质量工程、人因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物流设施与规划、物流设施与规划课程设计、系统工程、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生产系统综合实验、毕业论文(设计)等。

1.3专业选修及实践实习领域课程

该课程包括工业工程专业英语、机械产品三维造型与创新设计、机械CAD/CAM技术、数控技术、现代制造技术、管理信息系统、java语言程序设计、经济学原理、工程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供应链管理、项目管理、现代物流学和专业社会实践等,这些课程旨在培养既具备坚实的机械工程技术基础、又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能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跨学科应用型人才。

2“211”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素质与专业、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为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本方案规定学生毕业前除完成规定的课程学分外,学生还必须修读非本院、本学科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完成8学分,其中必须选修体育专项课程等,学生必须修满课外实践与创新活动5学分,思政类课程的实践学分5学分纳入自主修习课程考核。其次,“211”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学生共性的提高与个性的发展。创新是以思想的自由为前提的,个性是学生独立精神和自由思考能力的表征;如果说通识领域课程和学科基础教育领域课程是为了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那么专业核心领域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

3校企合作背景下的“211”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要求

为落实“211”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工业工程专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工业工程专业积极联系校外企业,与之对接合作,采取课程实训和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措施。

3.1明确实训大纲,规范实践教学过程为了使工业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取得效果,“211”人才培养方案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所有的实训课程都有实训教材或指导书,这些实训教材或指导书由本专业的老师集体编写和修订,并贯彻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

(2)实训课前,教师和实训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备课,检查实训设备、设施的性能和实训材料的有效性,以保证实训的正常运行。

(3)实训教师需严格管理学生,向学生讲明实训规章、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认真批改实训报告。对那些违反实训章程,操作不规范的学生,应该明令其停止实训;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实训报告,教师应该要求学生重做。

(4)实训结束后,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撰写实训报告,并认真批阅报告,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评定成绩,将其记入实训成绩档案。

3.2构建实习管理体系,促进实习效果的提高实践实习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促进工业工程专业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而且对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确保实践实习取得良好效果,湖北文理学院工业工程专业按照本专业的实践性特点,制定了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的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编制了与实习各环节管理相对应的《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申请表》、《变更实习单位申请表》、《实践实习进度表》,以及一系列能够反馈实习效果的《实践教学工作评价调查表》、《实习单位意见调查表》和《实习生对实习单位的意见表》等,这些实践实习跟踪管理文件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与监督作用。

作者:贾利梅 单位:湖北文理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湖北文理学院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第三篇

1校企合作的模式

(1)实训室进入企业模式

该模式将校内实训室建在企业,这样,校内实训室俨然变为了企业生产车间。实训室以企业为管理主体,将企业产品纳入生产、经营和管理计划当中,学校然后根据企业产品的生产要求,为学生设计实训课程。于是,学生有了理论联系生产实践的机会,在基地顶岗中实现了专业职能与企业岗位的对接;而企业师傅到校任教,又有了提升理论水平的机会。

(2)院校国有民营模式

该模式遵照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将学校的国有资产独立出来,实现资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然后利用民营企业的生产设备与技术进行运营生产。这种模式将学校的经营与管理权交给企业,企业有了自主权,就可以按照产品的质量和销售的数量来开发课程、设置专业,将企业岗位要求、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到工业工程的整个教学计划中,这无疑会使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技术、资产和资本实现了优化组合,有利于双方资源的真正融合。

(3)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

该模式利用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与企业共同研发生产技术,然后将技术运用于生产实践中,在生产实践中培养人才,创造效益。这种模式真正实现了科研、生产与应用的一体化,既有利于校企之间的经济合作的长效机制建立,也有利于高等院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工业工程专业校企合作的教学范式

为了进一步落实“211”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校企之间的真正合作。本课题按照校企合作的模式,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模式。

(1)工业工程专业与机械、汽车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研究

研究基础工业工程、质量管理与可靠性、人因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物流设施与规划等工业工程专业课程的内在联系,以及工业工程与机械工程和汽车工程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现有的,雄厚的机械工程和汽车工程实践教学资源,建立深化机械工程背景,专注某一产业(比如汽车产业),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的,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各课程实验大纲,加大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实验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2)统一实习与学生自主实习相结合的实习模式探讨

学生除了参加学校组织的实习内容以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到企业进行实习,优化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专项实习、毕业实习之间的关系,设计与各阶段理论知识相适应的实习内容和实习要求,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实习内容避免重复,使各阶段实习相互衔接,逐层深入,研究学生自主实习的考核机制。

(3)实验室、校办企业与实习基地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改变以往实验教学都在实验室进行的模式,把实验教学引入企业和实习基地,以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内容,拓展实践教学资源,拉近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使学生一毕业就可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改变学生的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

(4)实践教学考核办法与评价模式的改革

工程实训报告范文2

根据高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提出基础能力、调试验证能力、工程能力、职业顶岗能力的四步“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培养模式。通过分析“工程能力进阶”的实践教学模式特点,探讨“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目标制定,“工程能力进阶”课程体系构建,“工程能力进阶”实训基地建设,“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文件制定,“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工程能力进阶”的实践教学组织,以期为高职同类专业创新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实践教学;工程能力进阶

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工作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实践教学则是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科学地设计和开展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对隶属于高职高专工程类范畴的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培养其实践技能尤为重要,实践技能的培养要尊重学习规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基于此,本文提出基于“工程能力进阶”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工程能力进阶”的实践教学模式特点

目前,在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工程类专业较多采用了“分项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顶岗实习”这种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研究和实践,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三方面问题:第一,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仍有许多高职院校把实践教学视为培养学生技能的手段,忽略了实践教学在学生知识、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影响了实践教学功能和作用的发挥;第二,由于教学水平和实践条件差异化,部分院校往往弱化了综合能力培养阶段的教学,甚至将综合能力培养阶段与顶岗实习培养阶段混为一谈,并将其移交实习企业代为实施,导致教学质量不高;第三,传统实践教学模式适用于各种职业教育类型,无法体现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各自的特点。针对上述传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工程类专业的特点,对“分项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顶岗实习”模式的实践教学进行创新和优化,提出包含“基础能力+调试验证能力+工程能力+职业顶岗能力”四步的“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模式。这是从工程类专业的实际教学要求出发做出的改变,与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相比,实践教学内容和模式将以行业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做到校企双方直接接轨,其中,调试验证能力阶段强调专业技术点的知识运用与实践能力相互融合和相互作用;工程能力阶段强调实际工程训练过程中的团队合作和角色分配。因此,四步“工程能力进阶”有利于实践教学的分类组织和实施,有利于实践与知识的相互作用,有利于高职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加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要求。

二、“工程能力进阶”的实践教学模式实施

(一)“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目标的制定

实践教学目标的制定,既应有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或部门的专家与教育部门研究人员参与,也要有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的参加,前者提供与专业相应的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职业素质结构与职业技能的要求,后者既是制定目标的参与者,又是目标的实施者。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目标是围绕实际岗位职业技能而制定的具体要求,应以产业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的,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行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因此,实施“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首先也应以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职业领域职业岗位的生产活动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本岗位职业活动的能力要求,分析和归类能力构成,同时兼顾职业能力进阶培养、技术能力培养及职业素质培养,形成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体系。通过分析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技能体系要求,按照能力培养进程规律将技能体系序化为“基础能力、调试验证能力、工程能力、职业顶岗能力”。基础能力包括电工工具和仪表基本操作能力、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应用能力、建筑识图与制图能力、建筑电气工程图的识读及绘制能力;调试验证能力包括建筑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调试、电气消防系统调试、建筑弱电系统调试;工程能力包括智能建筑供配电与照明工程设计与施工能力、电气消防工程设计与施工能力、建筑弱电工程设计与施工能力、建筑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建筑电气工程造价与招投标能力;职业顶岗能力包括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

(二)“工程能力进阶”的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序化结果,构建符合“工程能力进阶”要求并进行能力训练的专业课程体系。基础能力培养专业课程包括建筑构造与识图、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工电子技术;调试验证能力培养专业课程包括建筑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及应用、电气消防技术和建筑弱电系统;工程能力培养专业课程包括建筑供配电与照明、建筑电气施工技术、建筑电气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电气工程计价和建筑电气工程设计;顶岗能力主要通过顶岗实习进行培养。同时,在“工程能力进阶”的课程中相应序化基础能力实训项目、调试验证实训项目、工程能力实训项目和顶岗能力训练项目。

(三)“工程能力进阶”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基础能力实训项目、调试验证实训项目、工程能力实训项目、顶岗能力训练项目规划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基础能力训练实训室包括电工电子实验室、电气基本技能实训室;调试验证能力训练实训室包括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实训室、电气控制技术实训室、电气消防实训室、建筑弱电系统实训室;工程能力训练实训室包括建筑电气施工实训室、建筑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管理实训室、建筑电气工程计价实训室。职业顶岗能力主要通过具有生产实践性、顶岗实习性、技术服务性的校外实训基地得以培养。

(四)“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文件的制定

在“工程能力进阶”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根据相应阶段的能力训练要求制订实践教学文件。实践教学文件包括实训项目单、实训项目报告和实训项目卡。实训项目单是指学生完成某一实训项目的任务单,内容包括实训目的、方法、步骤,要求达到的标准及所需的仪器、设备、工具、材料等,学生据此可进行单独的学习和训练。实训项目报告是学生实训项目完成后需交出的规范化报告,这是教师对学生进能力测评(如分析、思考)的基本依据,并最终给出学生完成该项目实训的考核成绩(评价)。实训项目卡主要用于教学管理、实训室教学安排和指导教师实训指南,内容包括实训对象、地点、条件(场地、仪器设备)、耗材、经费、指导教师数及指导要求和安全方面的要求。

(五)“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的培养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工程,只有建设一支实训指导教师队伍,才能很好地实施“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方案,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应注重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与校内教师形成互助组,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向校内教师传授实践经验,从而建设一支“双师型”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六)“工程能力进阶”的实践教学组织

“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组织,教师角色从“教师”变为“导师”,从“授”转变成“导”,即进行引导、指导和教导。首先,学生按照任务要求,以小组、分工合作等形式进行工作任务的解读;然后,查找技术规范和图纸资料,制定工作方案;最后,领取工具和器材并完成训练任务。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教材、网络、实训设备、专业规范等各种教学资源完成项目任务,掌握任务中的基本知识,训练相应职业技能;最终的学习成果包括各项技术图纸、各项施工技术方案文本、施工组织和管理文本、质量目标、成本控制、安全管理措施、项目验收报告等文本及工程的施工现场和调试成果。学生在“工程能力进阶”的实践学习环境中,个性定制和规划自己的职业兴趣和方向,选择性地定位自己在任务中的角色,如团队的组织者、设计师、造价员、施工技术员、施工监理、甲方验收代表等,实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训练。此外,实践教学组织适应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实践教学过程更加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交能力、合作能力、创业能力、适应能力的培养,在保证专业适应性的基础上,兼顾学生未来岗位转换和终身教育的需要。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及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基于“工程能力进阶”的实践教学也必须是动态发展的,跟随社会对岗位技能的需求,与时俱进地优化课程体系及实训项目,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作者:王玲 单位: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系

参考文献

工程实训报告范文3

关键词:新工科;实验实训环节;软件工程;教学模式

1引言

“新工科”是为了适应“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围绕如何培养具有开阔视野、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解决负责工程问题能力的复合型公开专业人才而实施的高等教育改革有益的探索。软件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型专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产业息息相关,被誉为“新工科的探路者”[1-2]。培养能够适应软件产业需求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已成为目前的主要任务。面对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日益凸显的缺点和短板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2]。软件工程专业是一类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且创新能力不足。在新工科背景下,本文对现状进行分析,构建出适合软件工程专业的实验实训环节教学模式。经过一系列的实践证明,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软件行业人才的培养提供经验。

2现状和问题

目前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实验实训环节的教学主要采用团队协作的模式。实验实训环节教学主要是由任课教师负责,课题组教师根据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大纲确定具体实施方案(即任务书),学生按照任务书要求由个人独立或团队完成,最后由负责教师评分。当前软件工程专业的实验实训环节教学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教师实战经验不足。目前很多高校教师缺少企业实践经验,对于软件工程专业开发类的真实项目很少接触,导致只能提供一些理论方面的建议或方法;对于实际开发中遇到的问题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解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和主动性。(2)教学内容的局限性。由于任课教师很少接触一些最新的真实项目,实验实训教学内容很多是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归纳综合而来,不新颖,创新不足,因此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3]。(3)效果评价过于关注编程。实验实训环节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导向的[4]。在实践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往往比较关注学生是否实现了某个模块或是否开发完成了某个系统,而忽略调研、需求分析、设计、测试分析等其他环节。编程在软件项目的整个开发过程中最多不会超过一半的时间,通常在三分之一左右。学生在编码前的准备工作做得越充足,编码效率就会越高。因此绝对不能忽略文档编写和设计的重要性。

3教学改革实践

由以上可以看出,软件工程专业的实验实训环节教学模式急需改善。立足于新工科背景下的软件工程专业的现状,为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强的复合型人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尝试。

3.1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坚持“按需引进、以用为本、加强培养、提升质量”的师资队伍建设原则,同时在教师培养和队伍建设上的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鼓励教师到对应的企业或行业进行挂职锻炼,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5]。同时,学院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营造相互信任的团队氛围,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使学院教师为团队的发展尽职、尽责、尽心,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目前,一支熟悉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规律、学历层次高、教学水平与实践能力强的团结协作、和谐发展的专业教学团队已具雏形,正在不断完善中。

3.2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学风问题,对引领学生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6]。目前很多理论课程也都融入思政元素,但实验实训环节很少涉及。而软件工程专业的实验实训环节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设计和编程的,相对来说比较枯燥。思政元素的融入能够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可以在无形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6]。例如在实验实训开篇讲述程序的设计时融入软件工程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只有基础知识夯实,通过实验实训积累经验,才能在日后的工作中不出现错误或少出现错误;同时融入社会责任感,使得学生学会担当、勇于担当。在2019年,郑州轻工业大学已经开始积极学习课程思政建设,软件学院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已覆盖全部课程和实训环节。同时学院在教学环境中也融入思政元素,目前已形成“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7]。

3.3项目驱动式教学

由于软件专业的课程特点以实验为主,学生实验学时大部分占整个课程学时的一半,因此实验实训环节的设计应该采用结合理论课的进度边学边练、学做合一的实验课与理论课能够无缝衔接的实训环节。同时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安排在四年相应的学期,打破以往只是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在某个学期末进行的惯例[8]。实验的内容由课程组团队根据章节设计成一个项目,或者将整个课程设计成一个大项目,再将大项目分成若干小项目,每几个学时完成一个小项目,引导学生分析项目提出问题。同时鼓励优秀学生分享和讲解学习心得。最后负责教师分析学习中的错误和总结问题,以实现学生们的共同提高。实训环节的内容根据企业真实案例或行业经典案例进行设计,个别环节邀请企业工程师或专业方面的专家到学校进行实践指导,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基本技能和专业综合能力。

3.4校企合作

由于软件工程专业的特殊性,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需要实现与企业无缝衔接。软件行业发展迅速,毕业后在学校学习的专业课程肯定会出现有部分内容与社会脱节。为了更好地与社会、企业接轨,需要合理地设计校企合作环节。校企合作主要基于实训环节的内容,实训期间主要由企业委派技术强硬的工程师进行讲解和指导,校内教师主要负责辅助管理[9]。企业的工程师一般都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可以针对真实的问题、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激情。针对专业课程的实际情况,将实训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专业基础实训。专业基础实训由本校教师负责,主要是根据课程章节合理地设计实训项目,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第二类是专业实训。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校企合作基地[10],邀请企业的工程师到学校指导实训。第三类是综合实训。这是面向大四学生的实践。由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现场学习,企业为学生委派指导教师,并提供参与项目开发或管理的机会和平台,以真实的工作环境、实训项目、岗位领导、工作压力和工作机会等,为学生提供模拟的就业机会[11]。目前郑州轻工业大学与东软集团、中软国际有限公司等著名软件企业合作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定期邀请企业教师到实习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指导。2020年学校成立了鲲鹏产业学院,打通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最后一公里”。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的“共赢”,为学校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助力[9]。

3.5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

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比较抽象、枯燥,仅通过理论知识和实验实训的学习,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科竞赛在无形中督促学生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巨大乐趣,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通过学科竞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快速的问题分析能力、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以及抗压能力。同时,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使学生在助研工作中锻炼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为提高其在学科竞赛中的竞争力奠定了基础[12]。因此学校积极组织学科竞赛,加大经费投入,并针对在学科竞赛中获得名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奖励和创新学分认定。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7-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竞赛排行结果中,郑州轻工业大学共获得相关奖项703项,在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位列第70位,其中软件学院学生在2021年“第十二届蓝桥杯”大赛中获得部级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11名的佳绩。软件类的学科竞赛较多,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中软件学院学生也获得了不错的佳绩。目前学院有教师专门负责组织学生参加竞赛,并及时给予指导和答疑。

3.6考核内容

由于实验实训环节主要是以代码和文档形式提交的,因此验收考核标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相应比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实验课的考核分为上机操作、实验报告、提问与讨论。另一类实训课的考核分为实验日志、实训报告、实验验收。其中实训课程考核标准如图1所示。(1)实训日志、实训报告编写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软件开发过程不仅仅是编程,调研分析报告、需求分析、详细设计和测试同样重要。同时要求学生每天编写实训日志,针对每天发现的问题和新内容及时进行总结和回顾。(2)实验验收主要是对学生实训成果进行验收,针对功能模块逐个演示实现的结果,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一定的指导。答辩陈述是检验学生在编程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充足,并能检验是否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课题的理解。实训环节的考核主要由这三方面加权得到。这样可以做到对学生的综合考核,并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实践效果

通过学校与学院的共同努力,软件学院的实验实训环节教学模式也越来越成熟,软件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每年都在90%以上。2020-2021年受疫情影响软件学院毕业生整体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2021年软件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为82.98%,其中用人单位对软件学院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98.77%,每年招收的学生素质也越来越高,同时学生升学率也在逐年攀升。

5结语

工程实训报告范文4

关键词:工程教育;生产线;项目制教学;车间化教学环境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1][2]。“卓越计划”重在激发学生对实践探索的潜能和兴趣,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提升工程设计、管理、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培养造就一批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人才[3]。工程训练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获得本学科或本专业初步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过程[4][5]。传统的工程训练通常以金工实习为主,为培养卓越工程师提供硬件支撑,考虑到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求,湖南大学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了纯净水制备及灌装生产线综合实训系统。该平台结合实际工业生产线系统和工程训练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及建设,并对基于该系统工程训练的教学实践模式进行探索。

1教学模式探索

纯净水制备及灌装生产系实训系统涉及机械、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化学、应用化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环境工程、生物技术及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知识。平台训练的内容全面,学生受益面广,除了可以按照企业标准进行正常的纯净水生产及灌装外,各专业还可以在通用的实训平台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特点来拓展实训项目,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就如何充分利用该平台实现最大的教学利用方面,我们在教学模块设计、教学方式、教学环境及辅助资料等方面做了如下探索。

1.1模块化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模块化设置符合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按照该理论,为有效完成知识的构建,学生须转变为信息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须从灌输者变为学生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从而实现生产线教学的参观认知,转变为将生产线相关项目的实践中掌握课堂学习的专业知识点,并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提高[6]。纯净水制备及灌装生产实训系统采用模块化思想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可根据各自专业需要开展单元专业训练模块和综合实训模块。其中单元专业训练模块包括工艺流程设计与安装、滤芯材料的选择与安装、水泵的选型及安装、杀菌器的工艺设计与安装、水质参数的监测、传感器的设计与安装、PLC控制、气动控制、自动检测、步进/伺服电机、变频调速、程序的编译及测试、网络传输等。不同专业的理论课教师都可以进入该实训车间,直接结合专业教师随时讲,学生随时实践操作,使得一些空洞的理论教学有了实实在在的实践对象。综合实训模块是在单元专业训练模块的基础上,实现纯净水的生产及灌装操作。该部分对学生要求较高,除能完成相关的单元训练外还需重点考察整个系统的连续运转、异常故障分析处理、产品链的完整性及产品的合格检测等。实训过程及实际工程生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利用化工、软件、控制、生产管理和工程知识,综合分析过程,科学合理判断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这一模块的设置更多考虑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结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目前该生产线实训平台自2016年起,已对湖南大学机械学院、化工学院、电气学院、材料学院、生物学院、环境学院等相关专业开设单元专业训练模块和综合实训模块。

1.2项目化或产品化的教学方式

为满足“卓越计划”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实训系统采用项目化[8][9]或产品化[7]的教学方式,引入主动式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将学生定义为项目开发工程师,按照教师提出的项目需求,由学生进行项目分析、设计、加工、调试等过程,并实现项目预设目标。通过项目开发过程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针对具体的项目问题进行对标分析、方案设计、加工试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产品开发设计能力。下面以小型净水器的设计与实现为例,说明如何利用该实训系统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实施过程:步骤1:教师提出项目的要求和目标。步骤2:学生通过实训系统熟悉了解纯净水生产的设备、工艺、控制系统及常见故障处理方法。步骤3:小型净水器的设计:包括净水工艺、主要装置和传感器等常规部件的筛选,非标准连接件的零部件加工图纸设计,绘制工艺流程图和自动控制电路图。步骤4:小型净水器的加工与装配:按照设计图纸及要求,进行零部件加工、主要装置和传感器的安装及控制程序的编写等。步骤5:成品的调试与测试:控制系统调试,净水性能测试。步骤6:撰写项目结题报告,产品使用说明书,完成答辩。实训项目要求学生通过查询文献和市场产品的信息掌握实际净水产品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从而按照项目要求系统地设计出健康、安全、稳定的产品。实训课程中学生以项目组的方式展开实训项目研究,项目组包括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组员按照各自的优势或兴趣点参与项目实施,分工明确又注重团队协作能力培养。课程要求学生按照实际工程项目方案形式撰写项目报告,具体包括:产品对标分析、产品设计、实施方案、调试/测试报告、产品说明书等。这种项目实训过程实际上就是模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流程,学生通过课程训练,不仅了解净水产品的开发流程,加深了专业认知感,更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1.3车间化的教学环境

实训系统的教学环境车间化[10],即教学环境条件与企业车间环境条件相融合。实训系统按照实际纯净水生产和灌装企业的工艺流程建设生产线,同时依照企业实际生产环境要求对实训室进行车间化装修和配套设施工,设置了材料准备区、控制操作区、生产区、产品检测区等工作区域,设立预处理工段、反渗透工段、杀菌消毒工段、拔盖、外刷、内冲洗、灌装、收标等工段,每个工段按照实际操作需求设置操作工位,参照企业车间标准,所有实训或产管人员需按生产要求穿戴工装。实训系统的管理模式工厂化[11],即教学管理与企业车间管理模式相融合。实训系统教学组织形式按照企业生产运转模式设立生产部门。指导老师为工厂的总经理,负责工厂的总体运行工作,下设纯净水生产部、纯净水灌装部、水质检测部、桶装水输送部、售后维修部,由学生选取小组长担任各部门主管,各部门按照生产流程设置不同操作工位,如纯净水生产部下设控制柜操作工位、取样送检工位、参数记录工位。学生担任各工位员工,通过岗位模拟和轮换参与到纯净水制备及灌装生产的全过程。学生需熟读生产任务书、作业指导书等工艺文件,准确地填写生产表格,排查生产过程的各种故障。

1.4过程监控为核心的考核方式

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也是课程改革探索的重要环节之一。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课程考核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监督学习过程为目的。为了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监控,引导学生和教师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与教的活动中,课程考核以过程监控为核心,实施“过程累计+成品或作业评价”的考核方式。其中“过程累积”部分占总成绩的70%,该部分成绩由出勤情况、实施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过程记录和报告完成等多个方面构成。成品或作业的内容因模块而异,主要内容包括成品展示、成品相关文档资料展示、基本操作知识、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

2结束语

近2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了纯净水制备及灌装生产系实训系统的重要硬件支持作用,尤其是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时,该平台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该系统强化了教学体系中的工程实践应用环节,使得学生在金工、电子电工实训过程中所学会的理论、实操知识在现代化生产线中得到应用,为工科类专业的专业课程、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提供相应的训练环节,通过项目化或产品化的实践训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设计开发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春香,李之锋,蒋鸿辉,等.卓越计划背景下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课程改革初探[J].大学教育,2016(1):129-130

[2]李靖.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群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10):200-204.

[3]徐银梅,李擎,董洁,等.自动化实训实验室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5):240-244.

[4]徐飞.办一流工程教育育卓越工科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6):1-6.

[5]吴旭东,朱强,孟凡芹,等.新工业革命背景下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21-25.

[6]丁爱琴,孙芹英.应用型本科院校基础化学实验模块化教学的思考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9):78-79.

[7]陈宁宁.基于产品制作的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6):80-81.

[8]王晓晔,温显斌,肖迎元.“项目驱动”实践教学法在计算机接口课程群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1):183-186.

[9]钱存阳.项目化教学培养大学生系统实践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87-192.

[10]宁彬.汽车类专业“教学车间”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5):160-162.

[11]王敏.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理念下的“双轨系统”教学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65-166.

工程实训报告范文5

根据高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提出基础能力、调试验证能力、工程能力、职业顶岗能力的四步“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培养模式。通过分析“工程能力进阶”的实践教学模式特点,探讨“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目标制定,“工程能力进阶”课程体系构建,“工程能力进阶”实训基地建设,“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文件制定,“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工程能力进阶”的实践教学组织,以期为高职同类专业创新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实践教学;工程能力进阶

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工作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实践教学则是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科学地设计和开展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对隶属于高职高专工程类范畴的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培养其实践技能尤为重要,实践技能的培养要尊重学习规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基于此,本文提出基于“工程能力进阶”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工程能力进阶”的实践教学模式特点

目前,在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工程类专业较多采用了“分项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顶岗实习”这种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研究和实践,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三方面问题:第一,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仍有许多高职院校把实践教学视为培养学生技能的手段,忽略了实践教学在学生知识、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影响了实践教学功能和作用的发挥;第二,由于教学水平和实践条件差异化,部分院校往往弱化了综合能力培养阶段的教学,甚至将综合能力培养阶段与顶岗实习培养阶段混为一谈,并将其移交实习企业代为实施,导致教学质量不高;第三,传统实践教学模式适用于各种职业教育类型,无法体现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各自的特点。针对上述传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工程类专业的特点,对“分项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顶岗实习”模式的实践教学进行创新和优化,提出包含“基础能力+调试验证能力+工程能力+职业顶岗能力”四步的“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模式。这是从工程类专业的实际教学要求出发做出的改变,与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相比,实践教学内容和模式将以行业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做到校企双方直接接轨,其中,调试验证能力阶段强调专业技术点的知识运用与实践能力相互融合和相互作用;工程能力阶段强调实际工程训练过程中的团队合作和角色分配。因此,四步“工程能力进阶”有利于实践教学的分类组织和实施,有利于实践与知识的相互作用,有利于高职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加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要求。

二、“工程能力进阶”的实践教学模式实施

(一)“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目标的制定

实践教学目标的制定,既应有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或部门的专家与教育部门研究人员参与,也要有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的参加,前者提供与专业相应的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职业素质结构与职业技能的要求,后者既是制定目标的参与者,又是目标的实施者。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目标是围绕实际岗位职业技能而制定的具体要求,应以产业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的,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行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因此,实施“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首先也应以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职业领域职业岗位的生产活动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本岗位职业活动的能力要求,分析和归类能力构成,同时兼顾职业能力进阶培养、技术能力培养及职业素质培养,形成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体系。通过分析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技能体系要求,按照能力培养进程规律将技能体系序化为“基础能力、调试验证能力、工程能力、职业顶岗能力”。基础能力包括电工工具和仪表基本操作能力、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应用能力、建筑识图与制图能力、建筑电气工程图的识读及绘制能力;调试验证能力包括建筑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调试、电气消防系统调试、建筑弱电系统调试;工程能力包括智能建筑供配电与照明工程设计与施工能力、电气消防工程设计与施工能力、建筑弱电工程设计与施工能力、建筑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建筑电气工程造价与招投标能力;职业顶岗能力包括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

(二)“工程能力进阶”的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序化结果,构建符合“工程能力进阶”要求并进行能力训练的专业课程体系。基础能力培养专业课程包括建筑构造与识图、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工电子技术;调试验证能力培养专业课程包括建筑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及应用、电气消防技术和建筑弱电系统;工程能力培养专业课程包括建筑供配电与照明、建筑电气施工技术、建筑电气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电气工程计价和建筑电气工程设计;顶岗能力主要通过顶岗实习进行培养。同时,在“工程能力进阶”的课程中相应序化基础能力实训项目、调试验证实训项目、工程能力实训项目和顶岗能力训练项目。

(三)“工程能力进阶”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基础能力实训项目、调试验证实训项目、工程能力实训项目、顶岗能力训练项目规划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基础能力训练实训室包括电工电子实验室、电气基本技能实训室;调试验证能力训练实训室包括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实训室、电气控制技术实训室、电气消防实训室、建筑弱电系统实训室;工程能力训练实训室包括建筑电气施工实训室、建筑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管理实训室、建筑电气工程计价实训室。职业顶岗能力主要通过具有生产实践性、顶岗实习性、技术服务性的校外实训基地得以培养。

(四)“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文件的制定

在“工程能力进阶”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根据相应阶段的能力训练要求制订实践教学文件。实践教学文件包括实训项目单、实训项目报告和实训项目卡。实训项目单是指学生完成某一实训项目的任务单,内容包括实训目的、方法、步骤,要求达到的标准及所需的仪器、设备、工具、材料等,学生据此可进行单独的学习和训练。实训项目报告是学生实训项目完成后需交出的规范化报告,这是教师对学生进能力测评(如分析、思考)的基本依据,并最终给出学生完成该项目实训的考核成绩(评价)。实训项目卡主要用于教学管理、实训室教学安排和指导教师实训指南,内容包括实训对象、地点、条件(场地、仪器设备)、耗材、经费、指导教师数及指导要求和安全方面的要求。

(五)“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的培养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工程,只有建设一支实训指导教师队伍,才能很好地实施“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方案,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应注重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与校内教师形成互助组,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向校内教师传授实践经验,从而建设一支“双师型”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六)“工程能力进阶”的实践教学组织

“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组织,教师角色从“教师”变为“导师”,从“授”转变成“导”,即进行引导、指导和教导。首先,学生按照任务要求,以小组、分工合作等形式进行工作任务的解读;然后,查找技术规范和图纸资料,制定工作方案;最后,领取工具和器材并完成训练任务。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教材、网络、实训设备、专业规范等各种教学资源完成项目任务,掌握任务中的基本知识,训练相应职业技能;最终的学习成果包括各项技术图纸、各项施工技术方案文本、施工组织和管理文本、质量目标、成本控制、安全管理措施、项目验收报告等文本及工程的施工现场和调试成果。学生在“工程能力进阶”的实践学习环境中,个性定制和规划自己的职业兴趣和方向,选择性地定位自己在任务中的角色,如团队的组织者、设计师、造价员、施工技术员、施工监理、甲方验收代表等,实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训练。此外,实践教学组织适应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实践教学过程更加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交能力、合作能力、创业能力、适应能力的培养,在保证专业适应性的基础上,兼顾学生未来岗位转换和终身教育的需要。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及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基于“工程能力进阶”的实践教学也必须是动态发展的,跟随社会对岗位技能的需求,与时俱进地优化课程体系及实训项目,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作者:王玲 单位: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

参考文献

工程实训报告范文6

目前,我国高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实习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学校组织一部分学生到施工工地开展实习工作;(2)学生自己去应聘或者联系而到相应的施工工地进行实习工作;(3)某些学习成绩优异,早已找到就业单位的学生则由该就业单位安排分配实习工作。高校在学生最后一年的实习阶段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就显得比较呆板,只是通过一些生硬的程序和格式进行管理,如让学生交实习任务书、实习周报、实训报告、实训总结等,经过对学生上交的这些报告和总结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发现,这些报告和总结的内容大多大同小异,毫无新意可言。而高校对于学生在施工工地上的管理很明显不到位,只是通过学生上交的实训周报、月报、实训报告等方式来对学生的实习状况进行了解,高校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实训状况进行相应的指导,这就制约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发展。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探索

1.实施“多段式”教学模式

建筑工程项目具有周期长、不可复制、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具有阶段性和随机性等特点,而学校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有计划地进行教学且还需要保证教学过程的稳定,这样就导致了学校和施工单位二者在目的上很难达到一致。因此,学校的教学模式必须更加有弹性,我国高校在保证学校基础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建筑工程项目具有的特点和建筑工程施工的目的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

2.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工作岗位具有露天作业多、工地流动性大、工作条件艰苦、环境差等工作特点。通过对毕业生的应聘情况调查可以发现,企业在聘任这些岗位的工作人员的时候,更加看重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然后再看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这就说明了现今社会中,企业更加看重员工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我国高校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1)高校可以通过校内理论实践课程和校外实习课程的开展来培养学生“安全至上、质量优先”的工作态度。

(2)重点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使学生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可以及时地请教,让学生形成善于沟通的工作协调能力。

工程实训报告范文7

[关键词]翻转课堂;综合实训;实践教学;创新

一般来说,翻转课堂亦称颠倒课堂,是由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制作教学微视频,学生先在课前自主学习视频内容,课中师生面对面交流,完成作业或实训操作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1]。基于翻转课堂的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训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传统综合实训(实验)类课程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弊端,为培养创新型网络工程人才提供了保障。

一、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实训(实验)教学模式的区别

传统的实训(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先讲解,再演示操作,然后学生按照实训(实验)指导书的实训(实验)任务开展实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般采用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等方式进行教学。基于翻转课堂的实训(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制订符合实际工作岗位的个性化实训任务,真正实现岗位需求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分层教学,学生学习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课前,学生依据自己的专业基础,自主地选择学习时间和挑选微视频学习,课中,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可以采用探究式、任务式、体验式、归纳式等多种形式展开实训,课后实训(实验)总结。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更具探索精神,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实训教学模式的区别主要有:(1)传统的教师实训演示加学生实验为主的方式转变成以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实训(实验)教学模式[2]。(2)教学方法以讲授演示混合法为主的方式,变为以探究式、任务式、体验式、归纳式等其他教学方法为主。(3)传统的以面授为主的教学形式,转变成以网络微视频方式随时随地学习,然后教师通过课堂辅导的方式促进学生对专业技术的综合应用[3]。(4)从单纯的实训室教学,转变为应用现代化技术,融入“互联网+”实训和微视频等新的教学手段的教学方式。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应用型本科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体系

基于翻转课堂的应用型本科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是由学生在课前通过教学微视频完成知识、技术和方法的传授,课中通过师生、学生间的讨论、交流,进行探索式学习,课后进行总结来完成知识、技术和方法的内化[4]。学生学习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前,已具备一定的前导课程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故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可拓展性的。综合实训(实验)教学过程,采用课前、课中、课后的“三段式”训练模式,使学生适应对知识的理解、吸收、思考、创造的内化吸收过程。教学中,教师、学生、教学资源与活动相互联系,形成教学生态体系,基于翻转课堂的应用型本科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体系由课前服务体系、课中服务体系、课后服务体系和课程测评体系构成。其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一)课程教学相关资源的构建

建立课程教学资源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平台,为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教学全过程提供相对智慧的学习资源管理和服务。资源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标准、电子教材、实训(实验)指导书、微视频、多媒体素材、实训题库和考试题库、教学管理系统、教学动态数据等资源。

(二)课前实训(实验)学习资料和实训任务

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训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网络工程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实践能力,使其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工程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及维护等技术。实训课前,教师先将这些原理和技能制成微视频,并提出学习任务和1~2个思考题,一起到网络平台。学生课前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地点和方式,学习所的学习资料。学生在课前遇到的问题及思考题,可以在小组内交流或向教师请教,同时,通过查找相关学习资料,提出创新性的网络工程设计解决方案。

(三)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实训课内,学生独立完成基本实训内容,针对实训(实验)结果和课前思考题,进行相互交流。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交流,不断深化知识,培养专业学习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实训操作、实训(实验)结果进行点评,并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教师以思考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独立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索性学习的能力。

(四)课后讨论总结

学生总结实训(实验)结果和课上讨论,完成实训报告,加深对实训原理、实训操作的理解。通过学术报告会、实训(实验)成果展示会和实训竞赛等方式,学生可以交流在实训(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及心得体会。教师依据学生课上的表现,进行教学反思,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5]。

(五)综合实训课程测评体系

通过建立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多元学习测试系统、动态评价分析系统等信息化系统,基于全过程实时数据采集、汇聚,利用智能评测、学习分析、数据挖掘等新技术进行处理分析,提供对教与学的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服务,重构教学评价体系[6]。

(六)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

借助智慧教学软件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实现对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沟通交流和信息服务支持。课前环节包括学情分析、预习测评、教学设计;课中环节包括课题导入、探究学习、实时检测、总结提升;课后环节包括课后作业、微课辅导、反思评价等。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训课程设计

综合实训课程实践教学理念是以明确的实训(实验)项目主题为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团队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思考和探究,锻炼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过程是以实际网络工程项目为任务驱动实施教学,创设任务情境,融教、学、做为一体,设计“理实一体化”的实践教学项目,使其“小、中、大”型综合实训(实验)项目无缝衔接,以便达到训练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同时,本课程与企业对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转变身份角色,达到准职业人标准,以更快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训(实验)分为七大模块:大型园区网络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无线网络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交换式企业网的设计与实施、路由式城域网的设计与实施、全光网工程项目设计与实施、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项目设计与实施、网络系统故障分析及排除。其中,大型园区网络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大型网络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与实施的综合应用能力;无线网络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大型无线网络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与实施的综合应用能力;交换式企业网的设计与实施模块主要培养学生企业级网络接入互联网的应用技术,并能实际规划大型交换式网络工程项目的综合应用能力;路由式城域网的设计与实施模块主要培养学生互联网的应用技术,并能实际规划设计大型路由式网络工程项目的综合应用能力;全光网工程项目设计与实施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大型园区级全光纤网络的规划设计与实施的综合能力应用;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项目设计与实施模块主要培养学生智能建筑系统(安防系统、门禁系统、一卡通系统、闭路监控系统等)的弱电工程项目设计、实施及运维的综合应用能力;网络系统故障分析及排除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熟练解决网络故障及排除等综合应用能力。下面以该课程的路由式城域网的设计与实施项目为例,来实施实践翻转课堂教学。教师在该综合实训课前,将相关学习资料和实训(实验)任务到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自主下载学习。学生通过观看教学微视频、阅读实训(实验)指导书等相关学习资料,掌握网络工程的路由式城域网的设计原理和方法,熟悉实训操作过程。针对思考题,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组内交流,制定可行性的实训方案。课堂中,学生独立完成路由式城域网的设计实训内容,讨论实训结果,分析实训(实验)过程注意事项。教师纠正实训操作,点评实训结果,并结合实训(实验)结果讲解城域网构建的关键因素。课后学生撰写实训报告,总结实训(实验)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运用课程测评体系测试评价学生水平,通过教学反思进一步完善实训课程教学体系,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基于翻转课堂的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训课程的优势

(一)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式综合实训教学形式,更有利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基于翻转课堂的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训(实验)教学实施中,教师是指导者,是问题的解决者,是组织提升学生网络工程综合实践能力的引导者,学生通过课前观看课程微视频、网络平台交流探讨、实践体验分享、课中探究式实践、课后总结实训(实验)等学习活动,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和专业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差异化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用教学微视频替代讲课,学生易于根据各自的学习状况和特点,自主控制学习内容、时间和进度,满足不同层次、学习水平具有差异化的学生的需求,从而提升学习效果[7]。翻转课堂应用于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训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了自主化学习。

(三)教学过程的“三段式”教学法应用

课前,教师将已录制的教学微视频和历年学生的优秀实训视频到网络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时如果遇到疑难问题,可在线与同学或者老师进行交流。课中,学生独立完成相应的实训内容,相互交流,纠正实训错误。教师点评实训结果,引导学生探讨实训的基本原理。课后,学生总结实训结果和分享经验,完成实训报告。

(四)加强师生交流,促进了教学相长

工程实训报告范文8

关键词:课程设计;编程知识;程序

1引言

C程序设计是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第一门程序类课程,对于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有着重要作用。该课程实践性很强,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编程实践,才能掌握好C语言的基础知识和程序设计能力。C课程设计是C程序设计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一般安排在课程最后的1~2周,集中时间完成一个综合项目的设计。C课程设计是对C程序设计课程平时实验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能够加深学生对C语言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编程和调试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文献资料应用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工程素养和团队精神[1]。

2C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往的C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设计的教学、评价质量,达不到C课程设计教学的初衷。下面对主要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

2.1课程设计时间不充分

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理论教学完成之后的1~2周,这时学生刚学完C理论基础知识,对于这些知识和编程技能还未系统地复习,而课程设计需要熟练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进行完整项目的开发。学生在此之前并没有任何的项目经验,对软件工程开发方法和过程都比较陌生,再加上还有其他课程需要学习,1~2周的时间显得略有不足,致使学生匆忙完成项目设计及报告书写,使得课程设计问题较多,报告过于简略。

2.2项目完成质量不高,报告简单

从学生最终提交的项目代码和项目报告来看,部分项目设计得过于简单、功能不完善以及系统实用性欠缺,项目质量不高。部分学生直接拷贝现成的项目代码,未能完全理解项目的设计思路和算法内容,导致项目报告过于简单,重要设计部分未能阐述清楚,导致期末考核成绩较低。

2.3小组个别成员不积极参与

C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因此,课程设计一般以3~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开发,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在软件开发的不同阶段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每人承担一定的开发任务,比如在编码阶段,有的成员负责主模块的编码,有的成员负责某个子模块的编码,等等[2]。课程设计的初衷是希望所有学生都能认真参与全部过程,完成各自任务,并与其他成员有效配合共同完成整个课程设计。但是仍有个别学生消极怠工,过分依赖组内其他成员,使得团队中有的成员超量完成了任务,而有的成员却没能有效参与到项目的开发中。

2.4答辩未能有效评价小组所有成员

课程设计的最终考核方式是期末答辩,一般是让小组成员先自行阐述项目设计的思路、技术方案、系统功能及重难点等,然后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课程设计的成绩组成包括项目代码成绩、项目设计文档成绩、答辩时阐述成绩和回答问题的成绩,各部分按照一定比例构成。从提问和回答的环节发现,有的小组是由项目主要负责人回答了大多数问题,使得这种提问考核仅仅体现了个别学生的水平,并不能客观评价每个学生。这种考核方式使得部分学生在做项目设计时抱有侥幸和依赖心理。

3C课程设计的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为促进C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提高,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改进。

3.1改进课程设计的开设形式

从课程设计的时间不充分和项目完成质量不高等问题可以看出,目前C课程设计的时间设置和教学安排等存在一定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设计教学时间,从教学内容安排、学时分配及教学方式上进行合理的调整。在实际教学中,将C课程设计独立设课,适当增加C程序设计课程的学时,并均设置为实践课程。课程教学以项目为导向,采用案例驱动方式。在课程的教学安排上,将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知识点项目实训,对综合项目设计中普遍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分阶段单项巩固,为综合运用做准备;第二阶段为综合项目实训,完成一个小型综合项目的开发并撰写项目设计报告。知识点项目实训主要包括程序流程、函数、数组、结构体、指针及链表、文件和综合项目的搭建等实训单元,总共22学时,每个单元根据内容的重要性和难度分配相应课时。综合项目实训总共10学时,按照软件工程的开发过程逐步推进,并完成项目设计报告的撰写。

3.2加强项目开发引导和过程监控

为改进项目完成质量不高和学生参与不积极的情况,应在独立设课形式下,逐步引导学生开展项目设计,并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在项目实训开始时,首先由教师对本次实训内容简要介绍并进行示范讲解;其次,学生在课上独立或分组完成实训内容;最后,教师进行答疑解惑或组织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有的实训内容的示范需要较长的时间,为了不占用实训课上时间,可以将这些示范内容制作成教学视频,放到教学网站上。学生在课外能够反复观看,并跟着边学边做。在综合项目实训阶段,根据软件工程的开发过程给学生安排任务,依次按照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和测试等阶段进行。为加强项目实训的过程监控,督促学生认真完成任务,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在每次的实训课上,提前布置下次上课的抽查内容,要求学生对本次课涉及到的算法设计或相应内容上台讲解或示范,抽查情况计入个人课程成绩。让学生带着任务或问题完成每个实训项目,能够督促学生认真参与到项目设计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被抽查学生上台讲解或示范时,优秀的表现对于同班同学有激励、促进作用。

3.3改进答辩形式和内容

为保证答辩评价的全面客观,通过对以往答辩评审方式的仔细分析研究,可以考虑在以后的项目答辩环节稍作调整,由原来的个别同学进行全部项目阐述,改为由项目负责人总述项目情况,其他成员各自围绕自己的分工对项目进行阐述。提问阶段不再向项目组统一提问,改为参考分工内容向每个成员单独提问并评分。这就要求每个学生不仅要掌握项目整体情况,还要认真完成自己的分工任务,具备扎实的C程序设计知识和技能,熟悉软件工程开发方法和过程,与其他成员相互配合。答辩形式和内容的改进,对学生参与项目设计的认真程度也有促进作用,让学生不再抱有侥幸心理。为更好地体现答辩评价的效果,在项目选题之后应指导学生合理进行小组成员项目分工,并进行审核。

4结语

以往的C课程设计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使教学效果受到了一定影响,需要针对这些问题不断进行分析研究,探寻改进措施并付诸实践。对C课程设计独立设课之后,再加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的改进,使学生对C程序设计的知识及技能掌握的更加熟练,参与课程设计的态度更加认真,极大地提高了C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有的学生在课外还积极参与了一些学生科研团队,使得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承源,冯骊骁.C语言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软件工程,2017,20(8):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