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专业教学论文10篇

建筑学专业教学论文10篇

第一篇

1、浙江农林大学建筑学建设背景

对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和建筑层面的研究与实践已得到了国际性的广泛重视,在基础理论研究、技术支撑、示范案例建设与传播推广、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监督、运行机制构建等各方面工作都在全面推动。可持续发展城市与绿色建筑研究是现代社会关注的热点。农林院校具备植物学、农学、生态学、林学等学科优势,为新材料新技术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保障,为新材料新技术运用过程中的量化和检验提供了一定的硬件和软件支持。本校建筑学具备开展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城镇研究的条件。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就村镇发展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2000年6月下发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另外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我国的乡镇发展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村镇建设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开展村镇规划和农村建筑设计研究是现代我国面临的重要课题。农林院校具有良好的村镇专业背景,建筑学专业开展村镇研究有一定的优势,也将为推动我省村镇建设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2、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

建筑学要充分体现农林院校的办学背景,符合学校发展的大框架。另一方面以农林院校为背景的建筑学,其课程体系的改革要克服交叉障碍,采取建设新课程和改革旧课程同时并重的原则,体现专业建设的特色化、前瞻性。

2.1结合学校背景的课程结构

根据学校的生源特点及办学传统,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主体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专业培养以学校的大框架为背景,以课程群构造“平台+模块”的培养方案模式,教学内容由基础知识、通识知识和专业知识三部分构成。基础知识包括“公共基础平台课程群”与“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群”;通识知识包括“公共基础平台课程群”与“可选学校特色模块课程群”和“素质教育模块课程群”;专业知识包括“可选实践技能与科研培训模块课程群”与“可选多样性专业知识模块课程群”。通过“平台与模块”的培养模式,平台类课程必修,模块类课程部分可选择。培养具备扎实基础,又可根据自身特长选择专业研究方向的学生。“专业知识模块”课程设置上,在原建筑学学科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加入村镇规划与建筑设计专题、观赏植物学、乡土建筑、园林设计原理、木结构建筑等体现农林高校的建筑学特点的课程。建筑设计类课程设置上,本校的课程设计任务偏向于景观建筑与村镇建筑类型。加入农居建筑设计、绿色生态建筑设计、节能建筑创作、村镇规划、景观建筑设计等与专业特色相适应的课题。结合学校的专业建设背景,加入特色化课程设计设置过程。例如利用林业系的学科优势,通过林场实践,帮助学生感性地把握木材的特性;利用工程系的学科特点,通过实验室实践,帮助学生了解木材加工制造的技术与过程。通过类似的课程设置过程,让学生对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2.2基于学校背景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改革

农林院校的毕业生,毕业后应迅速掌握工作技能投入生产工作。因此在校阶段应提供大量实践课程,着力提高实践能力,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教育方法。1)建筑学课程设置中包括更高比例的实践类课程,包括快速设计与表现、建筑师设计院实习、建筑师工地实习、建筑测绘实习、建筑认识实习、sketchup建模、建筑营造等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迅速适应社会工作起到重要作用。2)结合农林类院校办学特点,学校每年都组队大量学生下乡,服务农村。为乡镇建设、农居改造提供设计服务。仅2013年园林学院就组建了28支社会实践小组,学生通过参加此类设计服务活动提高实践能力,提升实际动手能力,对未来走上工作岗位有重要帮助。且学校通过组织此类实践,强化学生社会服务责任感,对培养一批踏实肯干服务基层的高素质人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3)基于学校创新创业的发展思路,学校提供资金开展科研训练计划、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起到较大推动作用,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通过一系列的科研实践互动,加深对所学课程的理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又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学生的动手及协调工作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科研开展与途径选择

1)以解决乡镇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农林院校办学肩负服务基层,向广大乡镇推广科技的重要责任。因此每年以科技特派员形式参与农村建设的教师不在少数。教师到当地,将新农村建设理念和科学种植养殖方法带到当地,提高了乡镇的科技文化水平和发展能力;另一方面也基于为当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开展科学研究。以实际问题为导向进行科学研究,更好的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提高了科学研究指导实践的可实施性。另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实践过程中创新出一系列与乡镇相关的建筑技术和乡镇建设方式。学校与衢州市开化县、常山县、衢江区等地,签订协议,深入推进校地合作。以服务基层的方式提高自身科研能力,进行新建筑和新农村建设科技的推广。2)与特色学科相结合的科研方向。本校的科研项目,应以学校的特色学科为基础,促进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生态、园林、环境艺术、城乡规划管理、环境工程及土木工程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跨学科的科学研究方向。可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进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研究。进行木、竹材料等低成本材料在建筑结构和建筑立面中运用的研究。另外,结合学校农业农村研究的背景,开展对城中村改造、农村居住建筑形式、绿色城镇建设的探索。近年来浙江省开展一系列“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本专业以此为契机进行了大量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积极探索与农村有关的科研方向,一方面体现本学科的建设发展特色,另一方面为本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4、结语

我国还处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许多新城镇及大量新农村正在建设,乡镇一线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入生产服务。农林院校具有特殊的学科建设背景,建筑学发展应积极探索,通过一系列专业建设与改革措施,获得自身发展的竞争力,实现专业发展的突破。

作者:洪苗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

第二篇

一、教材的改革

(一)针对不同的专业,选定不同的教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对于不同专业开设房屋建筑学课程时,要力求教材在内容安排上体现各专业的特点,精简设计内容,强化宏观控制,突出建筑构造,紧贴应用实际,以通俗的语言和直观的插图介绍了房屋建筑的设计原理、分类方法、建筑的主要组成及常规构造,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计划,应分别选择使用合适的教材,而不是一本教材多用。现已有多系列教材可以选择,每个老师要熟悉这些教材的不同以便更好地选择教材。

(二)保持教材的先进性。

与时俱进的教材也应介绍一些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状况,及时更新和补充。如在构造部分加入新型材料的内外装修构造和防水屋面的做法,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概念等,同时及时删除国家禁止使用的材料和一些构造做法,使建筑构造的教育与工程技术的发展保持一致。教材内容应附有相关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面积规范》和《住宅设计规范》等,并及时更换老规范,针对新、老规范和相关规范应给予明显的标示,以便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更好地理解建筑的设计理念和规范。

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房屋建筑学的学时一般都控制在60学时左右,不少学生在上这门课时,对专业的定位与要求、课程学习的目的与要求都有困惑。在较少的时间内授完该课程,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学方法很重要,教师应该尽量采用互动式、讨论式等容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一味地控制课堂和学生。

(一)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尝试用以下方法教学,使学生对建筑的认识更深刻。教学方法趣味化:如在介绍楼梯类型这一知识点时,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想自己所见过的楼梯种类并进行描述,再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片进行讲解楼梯的类型,最后对比讲授易混淆的楼梯类型,以及介绍现在新型楼梯的设计理念;教学方法生活化:如讲解楼地层装修时,让学生写出自己家中地面装修方法,并说出在日常生活中该装修方法的优点和缺点;教学方法情景化:比如在介绍屋顶时,可以采取到自己学校有特征的屋顶上面进行授课;教学方法游戏化:在章节后面的构造设计中可以进行研讨式教学,班级进行分组设计,然后分别进行自述,再指出其它组的缺点和错误。这些用学生喜欢感兴趣的方式体现出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可降低知识难度,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发挥、创新和掌握知识点。这样学生不但学得轻松,而且学得很有兴趣。

(二)不同专业教学方法的灵活选用。

我们在教学活动当中,不同专业教学方法的选用,既要看课程的特点,还要看到该专业的要求。比如多学科性的工程管理专业,虽然以工程技术类知识体系为基础,但在教学中切不能忽视专业全过程性管理的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造价专业和房地产专业除了讲解建筑构造基本内容外,还要重点讲述有关建筑的发展史,设计依据和要求,建筑的平、立、剖面和体型的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加强学生对建筑更深的认知。

三、强调教学实践,培养研究创新能力

房屋建筑学的课程实践是推进创新性人才培养计划以及体现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项至关重要又颇具挑战性的实践环节。对知识点的掌握是为了对知识的更好运用,因此该课程的重点也要在实践环节上。房屋建筑学课程实践很多学校主要通过课程设计的形式进行,有条件的话可以采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多种方式进行。比如利用校企合作,让部分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工程建施的设计中。

(一)教学实践的调整。教学实践一般都集中放在最后一周或两周,由于前面所学的内容已经有些模糊,刚学完理论知识的学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对教学实践无从下手。应该从相关知识的介绍开始,就选择适合学生的题目,学生可以随着理论课的讲解对知识进行消化和分步设计。这样业余时间学生可以进行研究讨论,便于课间和课后老师的指导,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学实践的过程比结果要重要,每一步的过程都应该有学时分配。课程设计部分一般分有:初步设计阶段、草图绘制阶段、定稿阶段、施工图绘制阶段。建筑CAD和该课程的学习是同时进行的,为了训练学生的图纸能力,课程设计部分应避免用CAD进行绘制,鼓励手工绘图,有利于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前面所学《画法几何及建筑工程制图》课程的应用,又可以多思考该课程的构造做法。

(二)教学实践的考核。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应适当偏重于教学实践部分,不能以理论考试成绩来评定学习的情况。给课程设计设置小型的开题,答辩环节,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各专业的教学实践难易程度应该不一样,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可比工程造价、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难度大点,用时多点。

四、结语

房屋建筑学这门课程综合性强,内容体系庞大而又复杂,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应不断提高老师的知识水平,不断完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真正实现应用型本科的培养计划。

作者:王嘉琪 段旻 王秀振 李平诗 单位: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第三篇

一、建筑设备课程教学中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繁多,缺乏提炼

建筑设备课程通常涉及各类在建筑安装使用中的设备,一般包括给排水、采暖、供燃气、供热水、通风、防排烟及供配电等内容。这些内容可大致分为给排水、暖通、电气和智能建筑等四个篇章,建筑学专业一般开设40-50学时。由于四个篇章相当于四个不同专业的内容,本身并无太多联系,若不进行很好的学时分配及内容上的恰当取舍,就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并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一般来说,承担该课程教学任务的老师往往并非建筑设备专业出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进行内容上的取舍或者平均分配学时,这样就造成了老师所教不一定是学生要学的现象。

(二)教材版本较少,内容陈旧

可供建筑学专业选择的建筑设备教材有十余个版本,其中建工出版社的较多,有三个版本;其次是机械出版社,然后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出版社等。这些教材的主要内容大体相同,只是在内容的详略等细节上有所区别。它们共同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建筑给排水偏重于低层建筑物,对高层建筑讲解较少;缺少对新型排水方式,如虹吸式雨水排放系统的介绍;对高层建筑消防系统,如防火、防烟分区、消防联动系统控制等介绍较少;建筑智能化内容偏少,如建筑设备自动化的介绍不够详细等。而上述内容在未来建筑的设计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消防系统、智能设备更是现代建筑所必须的配置。因此,陈旧的授课内容已很难适应目前大中城市建筑中建筑设备越来越复杂的变化趋势,这样就造成了学生通过教材难以学到最新的知识以及最先进设备的应用。

(三)教学形式单一,缺少实践

目前,建筑设备课程很少设置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如实习、课程设计等,而将大量课时用于理论知识的介绍。而外出参观或实践基本靠学生自己实施,课程设计也由于各种原因被取消或者仅作为平时作业来布置。建筑设备课程是一门应用型的课程,它的实践性很强,教师在课堂上磨破嘴皮,不如学生在现场亲自参观、亲身实践一个项目。虽然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弥补了板书的局限性,但课件中的动画及图片与实地参观相比还是单一、片面了些。建筑设备的教学是为以后的应用做准备的,只有去实地踏勘现场,才会明白一个综合性建筑中消防系统究竟是如何设置的,地下水泵房究竟有哪些设施、设备等;只有去亲身体验一次完整的项目设计过程,才会真正理解在建筑设计中设备的地位及其作用,才会切身体会这些设备、设施该如何与建筑相协调,从而进行统一安排。因此,增加适当的实践学时来增强建筑设备课程的教学效果必不可少。

二、针对上述问题所做的改进措施

(一)教学内容方面的改进措施

1.根据目标取舍内容

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备课程与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专业该课程的学习目标不一样,后者只需要学生了解基本的设备情况、设置要求、工作原理等,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日后的施工及工程管理中能够协调处理各种与之相关的问题。而建筑学专业以培养建筑师为目标,建筑师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其中建筑设备在建筑中的安排是必须要了解的,在规模较小的设计院所,建筑师可能还要直接参与给排水等内容的设计。因此,与土建其他专业相比,该课程的学习要求更高,深度及广度也要更大些。然而,在有限的学时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在每一个专业内容方面都达到可以进行一般设计的要求;因此,只有根据专业目标进行合理取舍才能较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任务。比如,地方性院校、省属高校等主要为地方小型设计院培养建筑师,学生日后要设计的建筑物也以大量民用建筑为主,其对于建筑师创新性的要求相对较弱,而对建筑各个环节及施工的要求则相对较高。正如我校培养的学生大部分流入地、县级市的建筑院所,学生从业前期主要以施工图的设计为主。因此,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建筑设备教学以基本理论、原理、应用为主。具体要求为:给排水内容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能进行一般建筑的设计,同时掌握高层建筑、复杂公共建筑的给排水特点及布置要求;建筑消防系统也是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从设计到各种消防设备的联动控制,都要求学生应十分清楚。其次,由于湖北省集中采暖的建筑较少,因此建筑采暖部分的教学内容可组织学生开展自学或只介绍其中的采暖组成及形式。在以往的教学之中,我们发现,涉及空调的教学部分是学生学习的弱项,因为该部分主要涉及公共建筑的集中式空调系统以及极少数住宅正在应用的地源热泵系统;所以在该部分的教学过程之中不要求学生进行设计,但要求其能够看懂图纸,了解并掌握空调系统的原理、组成、各部分的尺寸以及在建筑物中的位置。而针对建筑的电气部分,学生需掌握建筑供配电的组成及配电形式,了解建筑的防雷接地及电光源和灯具。这样,根据内容的主次要求,我校该课程各章节的学时安排如下:给排水篇章用时较多,一般在30-34学时之间;暖通篇章10-14学时左右;建筑电气8学时左右,总学时在48-54学时之间。其他院校的建筑学专业可根据学校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在内容上做到精挑细选,使学生学到在今后的工作中真正有用的东西,做到学以致用。

2.紧密结合规范讲解

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了解基本常识及原理,还要懂设计、会设计,因此应该了解和熟悉各类规范。建筑设备领域涉及的各种专业规范非常多,总体来看有以下规范,分别是给排水类设计规范、防火类规范、采暖、通风与防排烟规范以及电气类设计规范。门类众多的规范,需要教师分篇章地给学生理清脉络,根据设计计算的程序逐一介绍有哪些规范,把重点的规范提出来以加强学生的印象。比如,建筑的给排水主要涉及《建筑给水排水规范》、《室外给水规范》、《室外排水规范》等,因此,建筑的给排水从管道的敷设、用排水量计算到设计流量的确定等内容都来自规范的规定,教师在讲解时,不妨从规范规定的角度进行介绍和解释。又如建筑消防系统中的给排水则更加复杂,首先应根据建筑物的种类和用途进行火灾危险性定位,以选择合适的防火形式;然后根据室外水压情况,选择合适的给水方式,如是否要分区,是否要设置水池、水箱等。这样,通过多提规范、多讲规范、多结合规范,让学生一开始就知道有章可循,而非任意而为,从而少犯错误,使设计尽量完善,特别是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则更能从整体上把握建筑设备的教学内容。

3.贴合现代化的需求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高速阶段,各类住宅、公共建筑的建造速度非常快。常规的建筑给排水、供配电等内容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建筑的发展速度,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涵盖城市建筑设备最新的技术,尽量避免陈旧或已淘汰的知识内容。如建筑的给水方式应偏重于高层建筑的给水,普通建筑可略讲;建筑雨水排放应增加虹吸式雨水排放系统;建筑采暖应主要讲授分户计量式采暖,适当介绍辐射式采暖和地源热泵技术;智能建筑一章应作为必讲章节安排2-4个学时进行讲解,其中智能建筑的布线系统、消防联动系统应作为主要内容进行介绍。教师在教学上可不拘泥于教材内容,适当增加一些新的技术、新的知识内容,以补充教材对现代建筑设备介绍不足的缺陷。

(二)教学方式方面的改进措施

1.部分篇章采取讲座式教学由于建筑设备课程各章节内容之间的关联性较小,消防、采暖、空调、供配电等章节一般各分配2-4个学时即可完成,因此,建议将这一部分内容作为讲座式教学以增强教学效果。讲座式教学要求教师能够浓缩该部分内容,并提取其中的精华部分;同时,采取在教学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激发听者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建筑消防中的自动喷淋灭火系统时,学生只需要掌握该系统的组成、基本的原理及其设置的要求即可,该部分的难点主要在于系统的组成较为复杂。一般性教学要求教师先介绍组成再介绍各部分的功能和原理,其教学过程平铺直叙,学生印象不深,也不感兴趣。而采用讲座式的教学,则要求教师对教学形式进行精心设计,如从消火栓灭火的局限性或国外广泛采用的建筑灭火设备引入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进而提出自喷系统如何自动喷水又如何报警、如何防止发生误报等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通过围绕问题观看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动画视频,然后再介绍系统的组成和每一部分的功能,待学生清楚其组成部分及功能后,再结合实例及图片介绍自喷系统的应用及要求。再比如建筑采暖、建筑空调、建筑供配电、建筑防雷接地等内容均属于一般性的介绍内容,因此都可以采取讲座形式进行讲授。

2.进行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

建筑设备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其中,众多的设备名称及其与建筑之间复杂的关系,仅通过课堂上的讲解很难让学生吃透并留下深刻的记忆。有心的同学会留意身边的设备,以此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大多数同学只要考试能够通过就万事大吉了。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上,若能增加半天的实践教学,带领学生系统地参观一座水、电、暖通等设备齐全的公共建筑,直观感受这些设备的外形、位置及其相互关系,比仅有理论教学的效果要好很多。若在实习学时的安排上存在困难,还可以在课堂上尽量增加一些案例教学、图纸教学等。所谓案例教学,是在每一个篇章的教学中,不仅要专注于完成大纲上规定的教学内容,而且也应该结合学生熟悉的建筑物将其作为案例来开展教学活动。与此同时,建筑设备课程也应围绕设备图纸来进行,学生应该具备识别设备图以及基本弄清图纸表达的内容及要求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介绍完每一个篇章的基本内容之后,结合相应的图纸进行课堂识图。这种结合图纸的授课方式,相当于一边复习教学内容,一边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总结,较之布置几道习题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学生一般对图纸很感兴趣,能识图、读懂图,学生自然会有一种成就感,其学习的兴趣也会提高,而且针对其中不清楚的内容学生也会主动在书本上找寻答案,因此早点让学生看设备图纸,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比如,建筑空调系统的内容,若抛开案例、抛开识图和实习参观,学生很难弄清楚几种空调系统的实质区别及其应用场所,而结合案例从分析不同建筑物的房间组成及功能入手,不同空调系统的使用特点则更容易为学生所掌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设备的课程教学中,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加强对设计规范的学习,紧跟建筑设备的最新发展,将工程案例引入教学实践,能够有效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者:王丹妹 孔丽萍 单位:湖北文理学院

第四篇

一、市场经济对建筑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1.建筑学专业需要分析市场需求才能更具竞争力。在计划经济时代,学校是按照政府的指令而不是根据市场的需要培养人才,在当代,市场对建筑学毕业生的要求日新月异,出现新的可能性人才需求市场时,我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管理应及时做出反应,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抢占新的用人市场份额。

2.市场经济对建筑教学的具体需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量大幅度上升,强烈的社会需求和激变的市场对建筑设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着建筑专业教学的改革。

(1)人才具有较宽的专业口径。我们培养出的建筑学专业人才也就必须符合这一市场需求才能与这一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而业的宽口径又必须以坚实的专业基础为前提。例如,在学习建筑学专业的同时,辅助学习土木工程、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建筑施工、以及工程管理、造价预算等专业。

(2)建筑师注册考试加入教学大纲。目前实行的建筑学教育评估标准与建筑师注册考试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进一步说明我们必须加强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教学大纲应基本包括建筑师资格考试大纲的内容,要增设课程和调整课程的学时比例,尤其要加强规划与建筑法规的教育。

(3)社会学、心理学、规划学、市场学以及法制法规等的教学需加强。使学生能用综合的眼光来审视一个建筑设计,而不再象原来一样将建筑设计局限于一己之见。但同时我们还必须强调:建筑所涉及的社会诸方面并非是僵化不变的,相反它是一个动态的机制。建筑设计的立足点要能随社会的发展进行随时调整。建筑的社会化实为一种市场需求,它要求建筑教学按照市场发展的特征来进行教学调整和改革。

二、对我校建筑学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毕业生分配制度的转变和高等学校的扩招推进了大学教育的学以致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市场教育的转变,市场对高校就业的影响巨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节节上升。就业水平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它关系到高校的正常运转与发展。而我国在建筑专业技术上的知名大学大都已经对建筑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作了很大的调整。

1.创新能力培养。教学管理实际上只是教育教学的一种方式、手段,不是目的,培养创新型优秀人才是真正的目的。教学管理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管理必须紧紧围绕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进行。创新教学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即是创新高等教育的价值观和人才观,高校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高等教育要重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而不是片面的强调知识的传授,要重视培养学生不断优化自身素质结构的能力。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和科技的竞争,不仅是人才数量和结构的竞争,而且表现为人才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竞争,高校要改变由知识型,技术型的专才教育为智能型、创造型的通才教育,要注重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新能力。由传统封闭的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转变为开放式的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根本,教学管理必须着眼于这个根本,以学生为本,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2.广泛学校相关专业知识。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深入研究建筑类专业项目的建设方案,总结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自己有效的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就业过程不输在专业本质上。

3.良好的道德观念。很多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几乎存在着同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都轻视了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爱国热情,学校在追求高的就业率和毕业生质量的过程中不能忽略学生良好的道德观。

4.较高的专业外语水平。市场经济全球化告诉我国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必须重视英语的学习,现有的技术信息和技术资料都来自于国外,而国内的信息同样可以翻译成英语供给专业同行参考,学生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必须依赖于英语。大学生应加强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以适应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对语言方面的要求,这样可以尽快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使他们真正把外语当作语言交流的工具,了解外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和专业发展趋势和方向。

5.团队精神的培养。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协作能力培养相比其他工程类专业更为重要,各个高等学校在对教学与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国际协作能力与竞争力的培养,建筑学专业基于市场经济环境的改革也是如此。开展校外科技活动、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等系列措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结语

建筑学是应用型学科,其人才的培养应该立足于实践,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宽广的视野、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一定的创新意识的工程技术人才。而建筑学专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理论承担着专业知识系统化与科学化的积累,实践肩负着实用性与操作性的传承。在多年教学工作当中我们体会到,在当前城市快速发展和大量建设的时期,培养创新型的建筑人才不但要加强实践教学,同时也要在提高学生基于专业实践的创新思维和他们对于实际设计的体验等方面的内容。

作者:周媛 单位:陕西理工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第五篇

1建筑构造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学的学生毕业以后,要参加国家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考试。可是近年来在这一考试中,与之相关的考试科目“建筑材料与构造”及相关的技术作图题科目的通过率很低,这正反映了传统教学中的问题。

2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2.1教学方法

(1)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结合实际教学。通过制作PPT以及关键构造节点的动画分析,演示复杂的建筑构造,分析结构构造,增加教学信息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知识点,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结合学校正在建设的工程,采用现场直观教学方式,把施工工地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有利于加强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例如:在“变形缝”教学中,去建筑的现场参观,同学们通过直观生动的现场观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结合具体问题,积极进行思考。

(2)与建筑设计课程相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建筑设计内容,绘制关键部位的节点构造。实现了造型-功能-构造的同步教学,它有利于学生认识建筑构造和造型之间的关系,更全面的掌握工程项目。

(3)按注册建筑师要求补充相应教学内容。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出现,建筑行业新的技术规范和规则条例不断更新出台,教材的有些内容早已过时。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新的标准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我们按照近几年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的要求,在课堂上给学生补充相应的规范学习和新的技术做法。

2.2考核方式

在考核方式上,笔者也对这门课程做了改革。按照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的要求设置三种题型,包括选择题、大剖面和构造节点。其难度要求也完全按照一注考试来设置。通过2010和2011两届学生的教学情况反映,较之传统的做法,这样能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完善、更加学以致用,贴近实际。

作者:周欣墨 白文辉 李娟 单位:浙江绍兴文理学院

第六篇

一、风水学与生态建筑学的关系

战国末期的思想家苟匡在生产力低下,人必须要靠环境生存,对环境有着盲目崇拜的时期,提出“人定胜天”的理论,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随着人的能力的提升,自然逐渐处于弱势,人们为了满足一己私欲,对环境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破坏,所以苟匡的思想已经过了试用期了。正想《易经》中说的那样,“一阴一阳为之道”,任何事物都是需要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也是同样的道理,在人类利用、改造自然时,也要了解顺应自然。风水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不去破坏自然,能够关注、了解自然,远离穷山恶水,获得风水宝地。这与生态建筑学的理念是相符合的。所以,笔者认为风水学的理论知识是唯物的、辩证的。对于已经被人们破译出来的自然难题,可以称之为科学,对于没有被人破解的自然的难题就是神秘,像风水学中的大部分应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有一些是没有破解的,当然我们也不支持全盘否定和完全肯定风水学的论说。对于风水学与生态建筑学最贴切的关系是,风水学中关于人们对理想的居住环境的追求是互通的风水学可以作为中国人向往的舒适的居住环境的代表。历史变迁,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变化,在二十世纪时又提到“回归自然”的口号,而且在全世界普遍推行。风水学说,是中国古老的独一无二的学说,在信息技术等各项领域都比较发达的现代,又一次的站在了世人的面前。这其中的包含着许许多多的优秀核心,令当代的多少的有识者赞叹我们的先人的智慧和才智。对于全世界的生态环境的遭受到日益严重的破坏,对于人类整个工业化的高度发展,有些专家提出自己的观念:自然,是我们人类的朋友,而不是我们的敌人。与自然不好好相处,我们只会得到应有的代价;而与自然协调发展,才能相互和睦,才能更好的发展。总之,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原则。20世纪,既是我们的文明步子走得最快的一个时间段,也是我们与自然环境最不和谐的一个时间段。因此我们的联合国政府,还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来呼吁我们好好对待我们的大自然,这就是:可持续发展。不能不承认,20世纪,我们取得了许多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得认识到,我们在得到许多的时候,也伤害了我们的朋友大自然,也就失去了很多。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我们和大自然是息息相关的,相互依存。相互和谐才是相互发展。所以,这就需要一个学问,一种学说,来填补这个空缺,这个空缺当然就是我们大文明古国中国的——风水学说。我们中国的古人向来强调人地天合一这个概念的。好多的文人墨客都强调,去官离乡之后所居住的地方,都是有山有水的绝佳胜地,这其中也是有我们风说学的内涵。另外呢,我们的古人包括现代人,开店铺,死后葬身之所等,都是要看风水的,当然就和我们的风水学是有一定联系的。我们人类历尽千辛万苦才步入了辉煌的21世纪,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条件。现在全球日益变暖,海平面日益升高,人类的死亡率日益上升。这些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的大楼越建越高,我们的树木越来越少,我们的物种越来越少,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缺少生机。必要的建筑固然必不可少,人类发展的脚步也不能停,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与大自然的和谐。

二、风水学在生态建筑学中的体现

1.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包括相关性、总体性、外观性、功能性等多个方面。例如我们举世闻名的生态建筑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流。它沟通例如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使得我们的水运,海运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靠山邻水原则

人类文明的起源靠的就是水,而攻城略地靠的就是山。而有山有水的地方向来是人民居住地的首选,而我们古代也有许多建筑符合生态建筑这一理念。我们的多少君王都将它们的都城安在了有山有水,并居于先要地位的地方,比如南京,西安,北京等。我们古代有很多的诗人词人都将自己隐匿在山水田园中间来逃逸世事,例如白居易,将自己隐匿在洛阳的龙门石窟,来度过自己的晚年。3.向阳原则我们的大中国地处地球的北边,所以一年到头我们的阳光都是从南边照射过来的,所以我们大多数的房子都是阳宅,即房子是朝南的。现在,大多数的人在买房子的时候都会选择有阳光的,但是呢,很多设计者也会考虑到这个问题,会尽量的让我们的生态建筑的各个角度都能晒到阳光。4.对称原则我们中国古老的建筑,大多数都是讲究对称的。多少年来,在各个领域和地方,你都会看见这种对称,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建筑中尤为突出。比如说,南方好多的园林景观建筑,我们的首都北京的故宫,还有我们身边的许多生态建筑,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大部分都是对称的。

作者:张化龙单位:河南省城乡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第七篇

一、生态建筑学存在的问题

1、建筑专业与建筑发展行业不同步。建筑学教育模式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沿用多年来的教学模式,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城市不断发展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各种新兴设计理念的出现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促使建筑设计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建筑师来说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建筑学专业知识的更新迫在眉睫,一些教学材料也需要新的修编,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建筑学人才。

2、建筑学教育资源区域分配不均。建筑教育担负着培养及提高未来建筑师素质的责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新兴的建筑学院校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同时也出现譬如学生定位以及自信心的建立等诸多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建筑学专业发展模式。国内知名的建筑院校,无论从师资、学生资源或是教学资源都远远领先于众多一般院校,这是建筑学发展以来的一个显著的问题。促进一般院校的教育水平的提高,也是促进中国建筑业发展基本力量的发展。

3、建筑学专业教育地域特色缺失。具有成熟教育经验的建筑院校无非成为一般建筑院校的学习典范。当然借鉴成熟的经验在专业建设的初始是成功的,但是从专业发展长远考虑,很多院校往往都忽略了自身的特色优势,一味地朝着优秀学校靠拢,但是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很难达到与其专业建设水平相当的高度。很多建筑院校忽视自身的地域文化特点,盲目的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难以与自身情况结合,处于发展的迷茫期。

二、生态建筑学发展的实现要素

1、观念要素。生态建筑学作为人类社会与自然共生的途径,走到今天已经为很多人所共识。实际上,从室内装修污染到城市热岛、光污染等都已实实在在地摆在普通民众面前。但是有还有很多问题虽然短时期内没有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比如说资源的无节制利用、人类建设对生物系统的破坏、城市发展对历史遗存的威胁等等,这些问题的长期积累将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生态建筑学从长远来说是保护人类和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用这样的观念来指导建设决策和设计过程,将对生态建筑学的良性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民众将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公共建设的决策中,甚至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经济要素。在经济社会中价值规律决定着市场的选择。生态建筑学必然也会面临价值取向的问题。从宏观来说生态建筑学应该是经济的,但是人们往往容易被短期利益所蒙蔽。历史上有很多民居建筑用很质朴的地方材料加上合理的设计同样可以熬到很“生态”。另外,是否经济也不能单从造价来看,更应该结合使用过程的能耗及维护成本进行综合评估。不可否认,一些新型生态材料由于还没有被广泛使用、高科技材料研发成本分摊、缺乏规模效应而使价格过高,但总有一天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推动人们对生态建筑的选择。当生态建筑作为人们自觉的选择,经济要素一定也将成为伴随生态建筑学良性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3、科技要素。虽然科技并不是生态建筑学的决定要素,但是科技确实为生态建筑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广的空间。一大批新型建材的不断涌现,其中运用最广泛的就是节能保温材料和太阳能光电材料。值得一提的是,传统认为的所谓绿色建材并不一定是生态的。例如木材虽然天然,但却并不生态,而作为传统建材的木材经过略加改造就可以是很生态的。生态建筑学的科技因素当然还包含设备、构造的运用。这些新科技的运用很可能暂时增加了建造成本,但是随着广泛的运用将逐步降低。

4、政策要素。生态建筑学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政策导向。值得庆幸的是我国已经陆续制定了相关的节能设计标准,对材料、设备、构造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但是正因为生态建筑学的综合系统性,决定了它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和修正的过程。为此,我们还需不断修改或调整相应的规定。另外,就生态设计本身来讲也缺乏可量化的标准,这也需要相关政策制定部门进一步去完善这些标准,同时大力扶持新型节能建材和太阳能光电产业的发展。

三、结束语

建筑学的发展正在走向信息化、生态化、多元化。但是真正的生态建筑所提倡的要求离我们还很遥远,还需要政府部门设计师和公众的同努力,优先发展建筑节能产业,逐渐形成人们自觉选择的良性循环,我们期待的结果是,生态建筑成为大家共同的选择,沿着生态建筑学的道路,我们的生活环境将更加美好。

作者:刘恒奇 单位:河北石家庄天山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第八篇

1、四年制建筑学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

四年制建筑学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人才培养四年的时间中,用3年时间在学校完成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用1年时间在建筑设计院和建筑设计事务所完成建筑设计和毕业设计.“3+1”人才培养模式能强化工程实践,强化课程设计,强化实验教学,体现了从实践中学习的教育理念.“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性教学时间近60周,占整个教学计划的40%.为了使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够符合社会需要,符合当今社会对这类人才的期望,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着重突出重技术和强适应性两个方面:重技术的职业建筑师,加强工程背景的建筑职业训练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使学生得到较全面的专业素质教育,毕业后能直接从事中小型工程的建筑设计;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不一定都到设计院最后成为建筑师,有的会到其他行业中去发展,应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实行“强适应性”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是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四年制的建筑学专业教学一般安排半年生产实践时间,国内生产实习方式有三种情况:一是由学校联系单位,选择一些有意义的单项工程或城镇规划、农村住宅设计,由指导教师带队进行;二是由学校与建筑设计院所合作,学生参与建筑设计院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工作,由建筑设计院所的建筑师指导;三是由学生自己联系建筑设计单位进行实习..从近几年建筑学专业生产实习的情况看,上述三种实习方式的实际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有些实习单位并没有按照制订教学计划安排实习,例如,施工图环节、设计方案投标环节就没有安排,实习的重点只是建筑设计方案环节、表现图等绘图.二是实习时间也没有按照制订的教学计划安排实习.生产实习时间正好与学生考研、择业时间段相重合,有的学生考研复习、找工作占用了实习时间.三是实习单位对于实习的管理缺失,一方面,实习生人数、实习时间长短给实习单位造成了一些不便;另一方面,实习单位的建筑工程项目安排针对学生实习考虑不周全,使建筑学专业学生实习效果受到一定影响.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五年制建筑学专业教育,一般采用的“3+2”或“2+2+1”的教学培养模式,即3年基础学习阶段+2年综合提高学习阶段或2年基础学习阶段+2年综合提高学习阶段+1年去建筑设计院所实习阶段.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并未形成以建筑设计方法为核心的教育体系,从而分阶段的教学目标不太明确、教学的多样性不足、教学内容重复设置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因此,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是针对建筑师职业实践与理论研究两方面,在建筑学四年制专业教育体系中构建新的“3+1”阶段教学模式,以促成建筑学专业教育模式由教学型向工作型转轨.学生在一年级、二年级阶段,通过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从学科基础、社会人文等方面拓展基础课程的内容,增加基础课题的综合性,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三年级知识提高拓展阶段,以建筑专业设计课为核心,匹配不同类型的其他课程,形成多方向的课程单元,同时通过设置较多的选修课程,使整个课程体系符合社会需求变化;学生在四年级阶段,重点强化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构建以建筑设计室为主要教学单元的开放教学平台.

2、四年制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1)教学方法改革根据用人单位对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标准,实施“基本素质+特长”的基本培养目标,和“宽基础、重实践、育专长”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出符合独立学院特色的教学计划.建筑学专业的知识正在由传统的单向延伸转向网状增长,教学中要运用最新的建筑知识,并将知识的单向延伸转变为网状模式;在建筑学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在个性发展中相互促进,使教学体系更系统、更开放.

(2)教学体系构建以建筑设计课程作为四年制教学体系的轴线,构建“3+1”模式的特色教学体系,在CAD、GIS等训练的同时,加强手工绘图和模型制作的训练,提升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空间思维能力.在四年级,将学生派往建筑设计院和建筑设计室,进行业务实习、专题设计和毕业设计.

(3)设计能力培养在实践课程的设置上,对建筑学专业的专业范畴内课程体系进行整合,第三学期开设建筑设计1,第四学期开设建筑设计2,第五学期开设建筑设计3,第六学期开设建筑设计4.建立以专业基础为平台,既为学生提供选择研修重点的机会,又能为建筑学专业的发展拓宽空间,这样,专业教学计划在满足学时要求突出重点的同时,又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第7学期开设建筑业务实习11周、专题设计7周,采用送出去的方式,将学生全部安排到岳阳市、长沙市的建筑设计院以及建筑设计室,聘请建筑设计工作室的一线建筑师指导建筑学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在设计一线进行“真刀真枪”的训练.

3、四年制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将四年制建筑学专业课程分成4大块:

(1)由数学、哲学、计算机技术、画法几何及外语等课程构成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群;

(2)由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构造、类型化的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构成的核心课程群;

(3)由中外建筑历史、美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外文化比较学、美术等人文学科构成的人文素质与美学修养课程群;

(4)由建筑力学、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结构、建筑环境行为学、建筑节能技术等课程构成的建筑技术类课程群;这样,就形成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建筑设计”为核心、以历史人文类课程群和建筑技术类课程群为两翼的课程体系.建筑学专业学生一年级、二年级阶段尚未形成建筑设计理论的知识体系,重点对学生进行单一的建筑形体基础训练,即人们通常称的建筑设计基础训练,这为学生以后深化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在中、高年级阶段(三年级至四年级阶段),学生通过一年级、二年级的学习积累,相应的教学目标已经完成,应偏重于技术型职业建筑师的训练模式,强调设计的完整性.改革一个学期两个设计的传统教学模式,使部分设计的深度要求达到可实施的施工图设计层面.构建以教授、建筑师工作室为基本教学单位,加强职业训练,提高从事实际建筑设计能力.在四年级期间,如何有效地构建教授、建筑师等工作室为教学单元,是达到培养技术型职业建筑师的关键手段.

作者:孙超法 张万奎 单位:湖南理工学院

第九篇

一、市场经济背景下建筑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类学校的设计机构进一步走向正规,开始建立国家甲级建筑设计院或国家甲级规划设计院,乙级设计院的大专院校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线教师一边从事建筑学科的教学,一边从事建筑设计或城市规划设计,理论联系实际给建筑教学和工程实践都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大推动了高校建筑学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建筑学教育的声誉,扩大了建筑高等院校的建筑设计创作的影响。但市场的发展带来的建设和人才需求的矛盾,方案设计或工程设计的速度超常规发展的现象,却让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浮躁心理,表现出明显的重实践、轻理论,甚至影响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给教学造成了冲击。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学教学改革措施

1.优化教材建设首先应优化教材建设,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物质载体,是教学的基本工具,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保证。优化教材建设,对于培养高质量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教材建设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改革成果的载体和实现改革目的的手段。为适应人才培养战略的需要,务必优化教材品种,实现教材配套。

2.创新教学管理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要想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具体可操作模式中,必须创新教学管理方式方法。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具体的教学环节的管理应有适当的管理制度,邓小平曾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我们要创新管理制度,转变观念,由制约式的管理转为激发式的管理。

3.培养工程能力培养工程能力,要重视实践教学,构建操作性强的工程能力培养评价体系。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完善实验设施、制定实践性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完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渗透的实践教学体系。考虑建筑学各方向的共性和个性,根据合理的学时分配对建筑学专业的专业范畴的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以各研修重点为模块,以专业基础为平台的教学形式,可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拓宽空间、突出重点。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工程师来校指导教学。

4.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教学管理理念即是创新高等教育的价值观和人才观,一线教师和高校管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要把培养、优化学生自身素质结构的能力放在重中之重。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真正做到由传统封闭的教学、科研转变为开放式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作者:杨艳 单位:河南驻马店黄淮学院

第十篇

1、融汇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融汇式教学体系指包括从教师配置、教学内容安排、课程授课时间安排到课时安排等多方面的融合.要达到融汇的目标,就要统筹三类课程的教学安排,将理论课教师安排进设计课教师组,或至少在某些重要知识点上邀请理论课教师进行专题讲解及指导;教学内容要使重要知识点在三类课程上有关联;课程授课时间及课时长短应动态调整.

2、改革措施

2.1、建立融汇式教学体系

融汇式教学体系指理论、设计与实践课程三位一体.首先,教学内容与实践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留出几个学时以应对设计课程内容的变动.其次,调整目前8周课程每周两次的安排,变为16周每周一次,拉长战线的目的是为了与设计课相融合,也利于安排现场教学及学生调研.第三,每年至少将1名构造课教师安排进设计课教学组,或承担其中一部分学时的设计指导,以实现构造知识传授的延续和深入.

2.2、课程内容动态调整

构造课程理论教学的部分内容应与所设计课内容相关联.一方面,构造课教学内容根据设计课不同设计任务进行调整.如在设计前期,学生选空间结构中哪一类内容多,构造课中便将这一类结构讲解的内容份量加大.另一方面,及时更新教材及课程内容,把目前建设领域中经常使用的新材料及技术增加到教学内容中.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新的构造做法越来越多,教师应该深入到企业和工地中去,收集教学资料,进行现场调研、认知和讨论,广泛搜集学科的前沿知识,在教学实践中补充、丰富、更新教材和教学内容.

2.3、改革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改革应从教学方法和方式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将工地施工现场教学引入构造课程,形成课堂与工地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要打破教师唱主角的状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研讨式、问题式、专题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模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是针对某一教学内容,组织学生思考、讨论、研究的一种方法.问题式教学是指在课堂上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给出答案,从而让其掌握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专题讨论指针对某一特定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课下去查阅相关资料,经过思考及分析,提出个人见解以完成对知识的学习.案例分析式教学是通过对实际项目进行分析、讲解,从而对某些知识点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这些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穿插使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课堂与工地相结合的穿插式教学方式是通过课堂与施工现场相对应的穿插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相结合,通过建设现场教学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边学、边看、边做,这样不但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也同时训练了实际操作技能.这种穿插式教学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建立虚拟工地、施工动画库、模型展示基地和施工现场实习基地.在可以进入施工现场的情况下,将学生带入工地进行现场教学.当条件受限制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将动画、图像、声音相结合制作成虚拟工地,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也可以建立一个建筑材料与构造模型的教学基地,将经常遇到的新型建筑材料、新的建筑构造做法及古建筑模型等内容展示出来.这种将工地搬进教室进行现场教学的方法可操作性强,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构造知识难点的理解.

3、结语

高等学校专业教学的目标不只是传授给学生高层次的专业知识,而是培养出基本功扎实,勇于探索,善于思考,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人才,这才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要达到这种教育目标,对于教学方法、方式的改革首当其冲,对构造课程融汇式教学模式改革是我们迈出的一小步,这种尝试还将深入到其他课程中去.

作者:李静薇 徐晓丽 张永益 赵文艳 戴大彬 梁施微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黑龙江省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