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标准下建筑电气识图课程改革探析

职业标准下建筑电气识图课程改革探析

【摘要】建筑电气识图是高职院校建筑设备类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本文针对建筑电气识图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以《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250-2011)为导向,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信息化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方法等方面对课程的教学提出具体的改革对策,以期提高学生的建筑电气识图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建筑设备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标准;建筑电气识图;课程改革

1前言

建筑电气识图是高职建筑设备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工程应用背景广泛、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1]。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再次强调“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2]。在我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领域,《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250-2011)(以下简称《职业标准》)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一部关于技术人员的行业标准,其从建筑与市政工程项目经理部各职业岗位专业人员的工作职责、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评价方式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规范性要求[3],其中对各类岗位人员的识图能力要求均有涉及,可见建筑电气识图能力是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一项职业技能。在当前形势下,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必要以职业标准为导向对建筑电气识图课程进行改革。

2课程教学现状

建筑电气识图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内容繁多而且复杂,高职学生大多理论基础薄弱,接受能力较弱。教师一般按照教材顺序和内容讲课,理论与实践无法很好地衔接。例如在讲解建筑防雷与接地工程图识读时,教师先花大部分时间讲解防雷接地的基础理论知识,再让学生做识图训练。学生往往在听完教师讲完理论知识后,再看实际的图纸又无从下手,久而久之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导致学习动力不足,丧失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建筑电气识图是实践性强的课程,其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虽然借助了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但其实质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没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该课程的考核往往偏重理论知识,考核方式单一,与实际的职业能力评价标准脱节,无法真正做到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可见,在以往实施建筑电气识图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对相关的行业职业标准、岗位技能要求的分析不深入,导致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标准无法满足职业能力培养需求。

3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实施对策

3.1剖析职业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职业标准》对识图水平的要求分为“了解”“熟悉”和“掌握”三个层次,其中,施工员、质量员、标准员均为“掌握”,安全员、资料员为“熟悉”,材料员、机械员、劳务员为“了解”。以施工员岗位为主要分析对象,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图纸会审是其典型工作任务之一,具体工作过程为:熟悉施工图纸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技术标准等,参加设计交底,掌握领会设计意图,对电气管线设计提出合理化建议;对图纸中存在的疑问或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并在图纸会审时向设计方提出,要求给与明确答复,并出据正规的书面文件;以设计蓝图、标准图集、验收规范为依据,结合工程现场,对一些图纸和现场不相吻合的地方进行修改或重新设计,对原设计图纸进行优化、调整、完善。根据职业标准及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将课程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与《职业标准》要求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一一对应,可以确定课程的总体目标为:通过建筑电气施工图识图项目训练,让学生学会熟练识读建筑电气施工图,并能正确使用行业资料手册和工程标准,使学生掌握从事施工员、质量员、预算员等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日后从事建筑设备工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3.2项目与案例相结合,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图涉及强电与弱电两大部分内容,由于课时数有限,授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弱电部分如消防系统、智能化系统的识图在其他课程专门学习,本课程内容重点在于强电部分的电气施工图识读。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以及职业能力要求的重点,把课程内容进行优化重组,整合为以下四个项目教学:项目一,电气照明工程施工图识读;项目二,动力系统电气工程图识读;项目三,变配电工程施工图识读;项目四,建筑防雷与接地工程图识读。同时,在每个项目教学中贯穿案例教学。案例的选择从学生最熟悉的教学楼、宿舍楼等建筑开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可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大部分。居住建筑可按“三居室→三层别墅→多层宿舍楼→高层住宅→住宅小区”的顺序层层递进;公共建筑可按“教学楼→办公楼→商业建筑”逐步深入。这样可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易于理解,克服畏难心理,从而增加学习兴趣,增强识图能力。此外,在课程内容中应适当加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施工现场专业人员培训考试的内容,为学生考取职业证书储备一定的理论知识。

3.3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增强学习效果

3.3.1云课堂教学平台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云课堂等新型教学形式应运而生,被广泛应用在教育领域,推动高校各个学科专业教育教学的革新发展[4]。在实施建筑电气识图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借助学院的信息化教学平台“机电云课堂”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开展教学,可以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打造智能、高效的课堂。(1)课前任务推送。首次课前,通过“机电云课堂”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情况和学习意向,有助于后期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每次课前,通过“机电云课堂”推送一段实际的建筑电气施工视频让学生预习,或发起课前讨论引入将要学习的知识点,增加他们对本门课程的关注度,提前进入新课状态。教师通过“机电云课堂”随时查看学生课前学习记录,及时督促没有完成课前任务的学生,并将学生名单备案,在线上课堂中作为重点提问、互动的对象。(2)课中教学实施。课堂活动借助“机电云课堂”的互动功能,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开展教学。例如在每个重点知识讲解完毕后都设置有一句话问答、抢答、随机点名、展示墙等形式的互动,检测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其中,利用展示墙功能可以让学生观摩他人的作品并进行评价,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3)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除了常规的题目练习,还有调研类、讨论类任务。比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着某栋教学楼的电气施工图纸找到相应的实物做法并拍照,制作成PPT,到下次课堂上与全班同学分享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3.3.2BIM技术的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是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技术支撑,具有可视化、模拟性、协调性、优化性、可出图性等特点[5]。建筑电气施工图大多复杂抽象,而大部分高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可以通过引入BIM技术,将抽象的二维图纸转化为直观的三维模型,不仅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图纸,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照明管线敷设相关内容时,学生往往对管线的走向以及导线的根数变化难以理解,此时可以通过建立BIM三维模型直观、形象地将建筑中的电气管线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图纸。

3.4重视过程性评价,采取多元化考核方法

在教学评价方面,强调工作过程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着重理解与分析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并在课程考核中融入《职业标准》中规定的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在项目教学中按任务评分,在项目结束时进行综合考核。学生的总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占20%)、过程性实践成绩(占50%)和过程性答辩成绩(占30%)组成。其中,过程性实践成绩由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组成,体现了多元评价的思想。过程性答辩成绩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由答辩材料、表达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的分值组成,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4结语

建筑行业越来越重视施工现场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建筑电气识图是建筑设备类岗位群必备的核心职业能力。在实施建筑电气识图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根据职业标准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教学目标,采用由易到难、项目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借助云课堂和BIM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并采取多元化考核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职业能力,为毕业生快速融入职业岗位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黄羹墙 单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