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建筑创意园室外公共空间设计

工业建筑创意园室外公共空间设计

引言

近年来,随着工业企业从城市中心区的迁出,改造后的旧工业建筑重新出现在人们视野里。由于旧工业建筑厂房进深长、跨度大,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保留的意义远大于拆除重建,多被改造为文化创意产业园。而其室外公共空间作为园中交流、交通的承载体,一方面为园区使用者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场所,另一方面为游客提供了互动休闲空间,塑造了创意园的性格特征。本文以改造后的福州大学怡山文化创意园A区(以下简称福大创意园)为例,分析旧工业建筑为创意园改造后公共空间的营造。

1创意园公共空间的需求

外部公共空间并不是自然空间、建筑的延伸和拓展。正如芦原义信所阐述:“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满足人的意图和功能的积极空间。”这个空间是建筑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没有屋顶的建筑”空间[1]。本文在对比分析国内创意园改造案例后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园需:(1)注重外部公共空间的多样性、层次感、互动性;(2)明确园区主题特色;(3)公共交通空间流线清晰,增强趣味性;(4)有一定的休闲基础设施在公共空间(表1)。

2外部公共空间案例研究

2.1项目背景

福州大学怡山文化创意园A区——处于福州市核心区鼓楼区,原址为福州大学机械厂及福州大学机械学院教学实践基地。机械厂始建于1958年,建校初期拥有锻车、铸造、机钳三大车间以及15台机床,曾多次获国家专利与各类奖项,是福州一代人的骄傲。改造前建筑形式为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大跨度的砖混木屋架排架结构、砖混结构以及砖木结构的小型工业厂房。屋面形式多为坡屋顶瓦屋面,建筑外表面多为红砖,某些厂房外表面装饰有土黄色涂料。厂区内随处可见废弃生产加工设备,停止生产后,建筑荒废,部分厂房主体结构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1)屋面等围护结构破损严重;(2)墙体表面土黄色涂料剥落;(3)建筑物内部墙面砖石裸露;(4)部分建筑为木构架搭建,已不能正常使用;(5)园区整体环境破败杂乱。

2.2改造后

2014年停产后,机械厂以“福州大学怡山文化创意园”重新呈现。改造后的创意园改造占地面积约为17753m2,建筑面积26000m2。设计传承历史,遵循“外部修旧如旧,内部翻新如新”的原则,承袭了老校区原有的文化底蕴,在保留老建筑韵味和质感的同时,加入文创设计及工艺美术设计等新元素,对园区进行修缮及升级改造。园区外部空间整体改造做法为:(1)园区功能流线:西面8#为创客企业,1#—7#、9#—10#为商铺或小型创客企业,各商业功能与四个公共空间区域以“日”字流线结合,流线起伏递进。建筑与建筑之间增添了公共空间的处理,区分了动静、内外,并通过建筑的公共空间更好地表达了建筑的历史记忆(图1)。(2)园区立面:建筑外表整体保留了建筑原有的砖石肌理;部分外立面砖墙用法兰德斯砌法、两顺一丁砌法与英式花纹砌法、梅花砌法等不同砌法相结合,再通过叠涩、出挑、扭转等手法以及透空处理,产生了虚实变化,丰富了墙面肌理。(3)景观节点:商户入户处预留开放式庭院,建筑与绿植景观相结合,更是建筑的情感外延。

2.3室外公共空间分析

(1)室外公共空间区位:园区道路呈“日”字型环路,大型公共区域分布在园区四角,小型公共区域在店前入口处。园区流线清晰顺畅、公共空间分布均衡。(2)比例和尺度:福大创意园内的公共空间区域,除停车广场(区域A)外,建筑与空间之间保持适宜的比例关系(高宽比均在1—3之间),当D/H<1时,建筑间的关系紧张而有压迫感;当1<D/H<2时,空间比例均衡、紧凑适宜;当D/H>2时,广场张力变弱、有距离感;当D>4时,相互之间趋于无影响。从区域A到区域D,由外而内给人一种循序渐进由开放到紧密的感觉。(3)公共空间的作用:提供集会、交流、娱乐、休憩场所,让室外空间与室内商铺有更好的过渡。

2.4福大创意园公共空间的主要区域分析

2.4.1区域A——入口广场

主入口面对校园内部道路,停车场功能较为醒目,主要为车行入口,兼满足部分人行;次入口周边墙面绘有大型工业主题绘画,有效地突出了创意园氛围,为人行主要入口。入口广场位于主次入口之间,傍晚入口广场作为周边居民广场舞的活动场地,融入周边社区环境。广场后端的古榕树及一旁的24小时自动图书角,给人以驻足停留的静谧气氛。透明玻璃墙面的手工皮具作坊,体现文艺气息(表3)。

2.4.2区域B——过渡廊道

过渡廊道连接入口空间,自然地从外部过渡到园区内部。“所立四根圆柱,这四根圆柱之间就发生相互干涉作用,外部空间在这里成立,但在另一方面,圆柱没有方向性,同时具有扩散性,没有充分形成封闭空间。”[1]工业元素水管成为限定空间的元素,其充满节奏和韵律地重复,按照一定数量的排列、间隔,虚实相交,增添了整体空间的层次感。其位置处于内、外衔接处,游客能在参观之余停留,互动嬉戏不受影响(图2、表4)。

2.4.3区域C——集会广场

区域C处空间的最大亮点在于原机械厂大型铸件退火炉烟囱的保留,而摆置在草坪上的原印刷厂套色彩色移印机床使整个空间富有浓重的工业特征。通过烟囱高度使空间形态整体拔高,呈竖向趋势。半开放式空间处理,让业主利用前庭后院空间,形成“前庭—集会广场—后院”的“凹”字形流线(图2)。满足“入口—举办集会—会后休息/物品存放”的功能。在烟囱与蓝天的构图背景下,业主举办生日派对、婚庆、会等活动,让空间在旧工业化与现代化的色彩下发生冲撞,产生趣味性(表5)。

2.4.4区域D——休闲广场

“场所精神”②是人们对于场所的认同感,融合了特定的生活方式与环境特征。在福大创意园的区域D中,设计者使用各种空间元素,为游客营造了创意园的“新旧结合”空间,小空间各种视觉焦点元素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东西两侧建筑墙体围合给游客带来的压力。地面通过抬高形成了交通空间与休闲区域的分流,让游客在小体量的开放式庭院空间中感到舒适感,并体会到空间场所的历史意义(表6)。

2.4.5区域E——前庭后院

“三分匠、七分主人”③,业主自发的布置也能带来不一样的效果。在怡山文创园中,设计者为业主提供极大的自主改造空间;商铺有前庭后院,前庭——屋前的缓冲区,根据店铺特色设计的入口空间,是外部与店内过渡连接。先入景、后入户(图3)。后院——休闲空间,内部空间的延伸,遗憾的是大部分的后院已被荒废,作为杂物院使用。所以公共空间的成果不仅仅取决于建筑师、城市设计师或城市规划师,它还依赖于人们的接纳、使用和维护。总的来说,福大创意园的公共空间改造,融合了特定的生活方式、环境特征与历史意义,让人们在此处拥有了“场所精神”的认同感。设计者通过在公共空间处理上运用景观布置、功能处理以及空间处理等的手法营造出园区浓厚的历史氛围。

3结语

公共空间的处理,不仅体现在宏观空间的围合,也存在于细节元素的处理:老物件增加年代感及文艺气息;灯光的变换能激发游客的互动活动;绿化景观表达营造氛围。吴良镛先生曾说过:“文化是历史的沉淀,存留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墙面红砖的堆叠方式,木质地板、老旧机床、绿植、景观墙、水管构筑物、水泥地镶嵌的轨道、灯光、墙体涂鸦以及地面井盖、墙体涂鸦、现代雕塑小品等园区构筑物,这些元素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的媒介,具有极强的可达性,有利于向普通大众的传播园区的建筑主题精神,是文化的融合、形式的融合、功能的融合。总体来说,福州大学怡山创意园交通清晰,景观特色鲜明,空间结构紧凑,园区主题明确,是较好的公共工业建筑改造型创意园室外公共空间设计实例。老厂房的斑驳画面,潮流元素的融入,让富有时代气息的年轻人的想法在这里交融;现代建构手法和传统建筑语言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有鲜明的工业建筑特色。

参考文献:

[1](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2]杨艺红,于璐.文化创意产业园外部公共空间的营造——以南京创意中央为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5(04):86-92.

[3](挪)诺伯舒兹.场所精神[M].施植明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4]张爱萍.创意产业园的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同济大学,2008.

作者:罗依南 邹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