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的电类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工程教育的电类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摘要:我国高校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的是构建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工程教育质量,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将电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工程能力培养无缝衔接,推进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及实践环节改革,落实工程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执行过程和考核方法是关键环节。本文从教学改革和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方面提出重要举措,实施后取得了一定成果,值得深入推广。

关键词:工程教育;工程能力;创新能力

学校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以上目标,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要做好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结合我校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及新工科项目,进行了电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实训课程的改革。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结合毕业实习和生产实习环节,致力于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人才。图1为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整体架构,从专业基础教学改革做起,深入开展专业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提高学生工程能力。

一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的重心是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开展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根据教育部吴岩司长提出了建设五大“金课”目标,打造“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能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点。建设金课,将前沿性、时代性元素融入到课程中,课程难度有一定程度加大,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进行探究式的讲授和学习。通过课程改革和建设,旨在将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

(一)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电类专业基础课程中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理论性较强,如果还通过传统的讲理论做习题的方法,学生不爱学,老师没有职业成就感,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两方面着手,讲解重点难点时,多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多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法,将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三门课程从理论到应用,以项目形式贯穿始终,同时在实验环节和实训环节中实物化。开展项目教学法,在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就灌输工程设计的理念,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教学内容方面,首先,注意内容层次化,重点、难点突出。其次,适度加入自学内容,学生借助SPOC平台课程资源、MOOC等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以提交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提高学生对自学内容的自觉性,避免学生敷衍了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课程间知识点的融合,一定体现知识点的递进关系,挑战度逐步加深,以打造金课的标准进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专业基础课程结束后,开展“电工电子工艺大赛”,以“培养兴趣、提升能力、开阔视野”为指导思想,践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竞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训”的目的。

(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环节教学改革两手抓

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具体措施为:1.整合现有的实验室、实训室和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资源,构建与工程设计一致的实验设备、实践环境等,真正建设一个有利于产学研合作,集教学科研、工程实践、创新训练多功能于一体的工程实践平台,让学生在校园内就有机会进入真正的实训环节,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前期准备。2.在阶梯递进的工程实践平台上,分阶段提升学生工程能力:认知+探究——实验+设计——实施+创新。以创新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在现有的实践教学中引入创新创业内容,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通过教师科研引领、工程实例制作、科技作品项目化等形式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的立项建设和学科竞赛的开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战,实现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学生工程能力的提高

工程教育认证是一种合格性评价,是对工程教育是否达到所规定的最低标准所进行的检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根据目前教学培养方案的运行情况,提高学生工程能力的举措主要包括:

(一)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是国家为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有关企业支持高校共同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项目。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加快了校企合作的步伐,使人才培养与企业社会用人需求更好的接轨,目前项目在实验室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等很多方面都进行了实际的建设,效果明显。

(二)实施卓越工程计划

学院按卓越计划的部署制定了各专业的实践培养方案,落实学生去企业进行中短期的课程学习与工程实践;按双向选择原则,让学生在企业进行3个月至一年的专业实习和工程实践,并在企业培养过程中实行双导师制,要求企业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由企业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双方导师共同为学生确定研发方向和课题,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做实际题目的举措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几年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中,培养了一批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人才培养得到企业认可。

(三)加强大学生实践创新中心建设

学院成立的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中心,是我校最早的开放式管理的学生创新实践中心,中心通过电子爱好者协会、航模协会、机器人协会等社团组织各类学科竞赛。中心通过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分组,配合进行不同内容的理论指导、实践教学、项目筹划、创新设计等任务,由专业指导教师按项目式划分指导任务,分层分级指导学生的创新实践工作。中心是创新教育和科技创新活动的载体,定期开展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和校级电子设计竞赛及专业制图比赛等,成为培养具有真正创新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的基地。

三结语

学生工程能力的提高是一项持续的工作,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与时俱进调整培养方案,将时代性和先进性的理念引入教学中和实践环节中,打造线上、线下金课,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电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和实践需要持续性改进和提高,达到为国家培养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的初心。

参考文献

[1]徐曌,邹存名,赵树源.高等院校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6(07):186.

[2]徐新.电气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综合改革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27):229+231.

[3]刁统山,张玮.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18):81-83.

[4]陈燕秀.电气信息类专业电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4(08):51-52.

[5]王芳,刘万太,裴琴,等.引入“创客教育”的高职电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45):71-72+94.

作者:李杰 李明晶 李学军 单位:长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