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监理艾滋病干预效果管窥

建筑工程监理艾滋病干预效果管窥

1对象与方法

1.1干预方法

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性病防治中心根据世行提供的针对流动人口的健康干预包,结合该地实际进行优化和充实,形成了宜巴高速公路“健康干预工具包”,由夷陵区、兴山县、秭归县和巴东县项目地区的接受过使用工具包培训的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开展干预。干预周期为每季度1次,干预历时1年(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干预形式为小组互动游戏式教学:即组建多个不超过20人的活动小组,由干预人员引导小组成员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融入游戏的活动。游戏活动包括了风险卡片识别、艾滋病知识有奖问答、正确演示使用安全套、案例分析、旋转啤酒瓶游戏、狮子与大象游戏、只有一个降落伞和蜘蛛网游戏等等。

1.2调查方法

2011年10月在历经1年的干预活动结束后,采取一对一问答的方式对目标人群进行匿名调查,每个营地至少调查110名建筑工人及工程监理。

1.3统计分析方法

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双录入建立数据库,导入SPSS13.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算公式总知晓率(%)=正确回答的总题数/(每人调查题数×被调查总人数)〔2〕。

2结果

2.1人口学特征

调查目标人群450人,其中建筑工人370人、工程监理80人。年龄主要以30~39岁为主,占37.55%,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占42.89%,民族以汉族为主,占82.44%,婚姻状况以已婚为主,占81.33%。在调查过程中,由于各个地段工程进展不同,工人及监理到达各营地工作的时间也有所不同,在4个干预营地接受调查的450人中,接受干预0、1、2、3、4次的人数分别为32、185、118、84和31人,构成比分别为7.11%、41.11%、26.22%、18.67%、6.89%。

2.2不同干预频次的干预效果

2.2.1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显示,没有接受干预的目标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总知晓率为78.07%,接受1、2、3、4次干预的目标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总知晓率分别为94.40%,95.50%、96.40%和99.40%。分别就干预0次与1、2、3、4次的总知晓率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P=0.000),而经比较4种干预频次间总知晓率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接受1次及以上频次干预的目标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均高于未接受干预的目标人群,就传播知识而言,1次干预即可达到明显效果。深入分析显示,在10道艾滋病知识单题中,有6道题目存在统计学差异。第①、②、③、⑤、⑥、⑦题的比较结果分别是:χ2=19.233,P=0.000;χ2=24.394,P=0.000;χ2=8.377,P=0.004;χ2=43.533,P=0.000;χ2=18.886,P=0.000;χ2=4.307,P=0.038(表1)。说明目标人群经过1次及以上次数的干预后,艾滋病防治的一般概念和传播途径的认识提高明显。第④、⑧、⑨、⑩题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该人群对于共用针具传播艾滋病、经性传播艾滋病的预防知识都有很高的认知。

2.2.2艾滋病相关态度调查结果显示,5种艾滋病相关态度中,①愿意与艾滋病患者同桌吃饭、③同意患艾滋病的学生继续上学、④同意患艾滋病的老师继续教书、⑤愿意购买艾滋病患者售出的食品等4种态度接受1次干预与未接受干预的目标人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第①、⑤等2种态度接受3次干预与接受4次干预的目标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②愿意照顾患艾滋病的家人这种态度该人群干预前后认知度都很高。说明干预前后建筑工人及监理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有显著性改善。

2.2.3性行为及安全套使用情况450名调查对象中,有254人(56.44%)使用过安全套,有250人(55.56%)知晓安全套获取地点。450人中有369人(82.00%)过去12个月发生过性行为,这个人群中有19.56%人(88/450)在过去12个月发生过商业性性行为(54人)或临时性性行为(34人)。接受不同干预次数和干预时间的目标人群在干预后使用安全套的比例、知晓安全套获取地点的比例、过去12个月发生过商业性行为或临时性性行为的比例呈现出波动性,每一项指标中除有1次干预的统计结果有差异外,其余3次的统计结果均没有显著差异。表明长达1年的干预对人群的行为改变有一定效果,但难以持久。

2.2.4目标人群寻求艾滋病信息行为接受不同干预次数的调查对象主动寻求HIV/AIDS信息、主动与他人讨论艾滋病的比例有所不同,接受1次、3次和4次干预的调查对象主动寻求有关HIV/AIDS信息的比率高于未接受干预的对象,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4次干预的能主动与他人讨论艾滋病的比率高于未接受干预的调查对象,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5目标人群关注性病及其表现和就医行为接受不同干预次数的目标人群听说过性传播疾病的比例均较高,在90.00%~100.00%之间。但针对性病表现如“过去12个月,注意过生殖器排泄异常或小便里生殖器烧灼感”在干预4次时才有显著性差异;针对“过去12个月,观察到生殖器出现溃疡或皮疹”等在长达1年时间的干预中均没有表现出差异;针对“遇到性病可疑证状,到公立医院进行处理”等就医行为不同干预次数的目标人群也没有差异。说明目标人群虽然对性病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性病的具体知识难以掌握,正确的就医行为也难以形成。

3讨论

目标人群接受干预活动次数以1~2次为主,占67.33%,仅有31人(6.89%)接受了全部4次干预活动,仍有32人(7.11%)未接受干预。高速公路工程施工既具有流动性强、协作性高、周期长又受外界干扰及自然因素影响大的特点,由于不同阶段所进行的建设内容不相同,存在同一建筑营地不同阶段所需建筑工人类型也不相同。目前,人群对性病艾滋病的认识上存在两种极端,一是过度恐惧,一是漠视艾滋病的严重性,虽然这部分比例不大,但危害很大,对防范艾滋病是极其不利的,因势利导地对城市外来打工人员进行健康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的认识,是当前医务工作者面临的紧迫的任务。未接受干预的目标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总知晓率为78.07%,仅有34.37%的未接受干预的目标人群知晓抗病毒治疗等艾滋病治疗方法,有43.70%的未接受干预的目标人群认为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接受1次干预的目标人群艾滋病总知晓率为94.40%,高于未接受干预的目标人群艾滋病总知晓率,有77.30%接受1次干预的目标人群知晓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方法,接受1次干预的目标人群与未接受干预的目标人群之间进行比较,10道艾滋病相知知识问题中,接受1次干预的目标人群有9道问题的知晓率高于未接受干预的目标人群,且有6道问题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接受2次干预、接受3次干预及接受4次干预的目标人群艾滋病总知晓率分别为95.50%、96.40%和99.40%,相邻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7.50%的未接受干预的目标人群愿意与艾滋病患者同桌吃饭,仅有28.13%的愿意购买艾滋病患者售出的食品,未接受干预的目标人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态度仍较为严重。接受过1次干预的目标人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态度有所减轻,愿意与艾滋病患者同桌吃饭的比例为72.44%,愿意购买艾滋病患者售出的食品的比例为62.16%。接受4次干预的目标人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态度较接受3次干预的目标人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态度进一步减轻。在过去12个月内,共有54人发生过商业性性行为,占调查对象的12.00%,有34人与临时性伴发生过性行为,占7.56%。研究中目标人群商业性行为的发生率高于刘红新等人在北京市昌平区建筑工人中进行调查的结果(5.50%),可能是历经多次干预,目标人群戒备心理降低,能表达真实情况。比较不同干预次数的效果,仅干预3次时建筑工人发生商业性性行为和临时性行为的比例显著降低,但干预1、2、4次的效果均不理想。说明干预对改变人群的高危行为较艰难,与张静等的研究不谋而合。研究表明通过健康教育改变人群的高危行为难度较大,需要在行为生成早期让人们形成安全的行为方式,有必要加强对青年人的引导,使其具备拒绝高危性行为的能力。调查结果还显示,依干预次数不同,目标人群中使用过安全套比例、知晓安全套的获取地点的比例没有明显改变趋势,这可能与建筑工地及周边安全套的供给缺乏有关。

性病知识和正确的就医行为在历经多次干预后目标人群仍难以掌握,这可能:①目标人群学历较低,对专业知识无法理解;②高速公路建筑工地多在偏僻地区,难以有其它有效学习机会;③工地缺乏正规的医疗资源。采用健康工具包对目标人群进行干预,将艾滋病知识融入到生动活泼的参与式游戏中,充分发挥工具包小型化、面对面,互动式、启发式教育的特点,使目标人群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吸收,有效的达到了艾滋病干预的目的。通过对接受不同干预次数目标人群的分层分析,提示出,应用健康工具包对目标人群进行干预,接受1次干预后,目标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到较明显的提高,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态度有较明显的减轻。互动游戏式干预方法值得在其他同类型场所、同类型人群中推广大应用。诚然,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干预的时间最长是1年,有必要延长干预时间及评估对应效果。

作者:姚璇 宋伟 杨芳 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