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类专业范例

工程类专业

工程类专业范文1

关键词:自动化类专业;工程训练;课程体系

一、新工科教育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形势分析

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大发展时期,在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大调整下,突显出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新形势下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得教育质量指向学习效果:从关注“教育投入”到关注“教育产出”[1];由关注“教师是否教得好”到关注“学生是否学得好”[2];由关注教学过程转向关注毕业生的能力和发展[3]。时展需要将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传统工科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改造,工科推动医、法、经、管快速发展,优势工科向深度、广度进军,即新工科时代到来。自动化学科是工科专业中最具新工科发展潜力的专业之一,其教育质量与未来国家创新人才需求直接相关。创新型培养模式激发一系列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指出[4],原有的“听讲”方式学习效果最低,两周后只有5%的学习留存率,而“主动学习”可以保留90%的学习内容。因此,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参与式学习及实践学习是新形势下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也是新形势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工程训练课程是完成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5]。该课程以实际工业环境为背景,带动学生掌握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更能体现工程综合能力、工业制造技术和工程文化内涵。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智能制造时代,亟须在工程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高端制造的工程实践能力,具备全面的工程素质,建立质量、安全、效益、环境、服务等系统工程意识,紧密结合后续的自动控制基础和专业课程,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保障[6]。

二、工程训练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思路与创新

(一)以智能系统为统一对象,贯穿工程训练课程体系

以智能系统作为统一对象贯穿工程训练课程体系,内容上包括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生产实习、专业核心实践课等实践环节,涉及系统的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四个层次,使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全面地了解研究对象,有助于在工程训练过程中多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1.金工实习重点在于认识智能系统的机械化构造、制造工艺、技术,构建机械化对象。金工实习以传统加工工艺如铣工、钳工为基础,辅以一定的现代化特种加工工艺,制造自动控制系统的被控对象,设计中通过作品展示的形式提升学生对工艺制造的荣誉感。2.电子工艺实习从电气化角度服务于机械系统。借助电路、电子等专业基础课程,掌握控制系统电路的设计流程,完成智能控制系统原型设计。在实习过程中需掌握常用的电子元器件特性、电路制作、焊接、调试等各个环节,为自动化专业的控制理论学习打下基础。3.专业课程学习深化电气系统应用。电子工艺实习的作品可以作为专业课程学习的对象。自动化专业的两大核心课程中,“自动控制理论”负责讲授自动控制的原理及设计方法,“自动控制实践”负责锻炼学生设计及实现控制系统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4.生产实习将控制系统向信息化、智能化延伸,辅以一定的控制专业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完成产品的工程化、产业化、智能化提升,以创新驱动思想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负责智能制造过程中的检测、环境、安全问题,使学生对现代化生产过程有全新的理解与认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创新推动发展。

(二)以虚实结合作为统一原则,完善工程训练课程体系

本着“虚实结合”“能实不虚”的统一原则,从认知过程角度将工程训练课程体系分为工程认知、工程训练和工程创新三个层次。1.工程认知以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为主线,通过多媒体展示、现场演示讲解、虚拟仿真等方式,让学生理解高端及复杂制造过程,特别对于学科交叉处的认知环节,培养基本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2.工程训练在掌握基本制造知识的基础上,具备高端制造操作技能。了解新工艺、新技术在现代制造中的地位和作用,训练应用先进制造技术进行设计、制造、策略和检验的工程实践能力。3.工程创新以智能制造为背景,让学生在工程训练的过程中,采用逆向工程等方法进行创新设计,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团队意识、管理能力等。

(三)以主动学习作为统一手段,提升工程创新实践学习成效

根据金字塔模型,增加讨论、实践、教授等主动学习模式,保证学习效果。1.改进课程教学模式,以主动学习带动被动学习、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相互交叉等方式,通过参与式学习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2.以完成产品的形式提升主动学习积极性,通过一体化设计模式,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能够保证专业核心课学习留存率,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创新驱动原动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自动化类专业工程训练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自动化类专业培养面向全球和未来,适应航天、国防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在自动化及相关领域具有引领行业、学术潜质的科学技术创新人才。以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化类专业为例,其航天特色突出、动手能力强,一直是专业追求的目标。结合高端制造、智能制造,要求工程训练课程能够服务于专业课程。同时,课程体系设置需要紧密结合智能生产、互联网、物联网、物理信息系统等,给学生留下更多创新空间。工程训练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突出金工实习、电子实习和生产实习的各自作用,同时辅助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在课程设计上,面向同类研究对象,即金工实习的机械对象就是控制理论的研究对象;电子实习对象是控制系统的对象,生产实习与控制专业课的多个环节结合,综合保障学习效果。根据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化类专业的特色及优势,以自控控制转台为例构建的课程体系如下。(1)在金工实习阶段,将转台的拆装、重要部件的机械制造等进行介绍、实际操作,并提炼出控制模型,指导控制理论的研究。(2)在控制理论学习阶段,结合理论模型、学习控制理论、方法,控制性能,并能够设计适合的控制器,实现控制目标。(3)在电子实习阶段,认识电路板的绘制、制作、芯片的焊接、电路系统的调试等,将自动控制转台的机械部分电气化。(4)在控制实践学习阶段,结合自动控制转台的机械、电气系统,进行控制系统的实现,从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驱动器等多个角度设计系统,实践控制理论,完成控制目标任务。(5)在生产实习阶段,从自动控制转台的应用角度出发,认识空间环境、空间安全标准,以飞行器三维虚拟实验演示自动控制转台的应用,并理解应用中对信息化、智能化的场景需求,交叉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等;以生产及服务为最终环节,完善控制系统设计的关键因素,提高应用能力创新。通过工程训练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体化设计,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实践技能,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的能力,在网络和智能时代引领相关领域的发展,并最大限度地保证学习留存率。

参考文献:

[1]王巍,王志浩,刘宇新.高等教育投入产出的DEA规模效率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3,(S2).

[2]黄海涛.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内涵与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10,(7).

[3]张阳.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与优化———基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4,(2).

[4]韩玮,程琦.“学习金字塔理论”在高校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中的可行性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5,(7).

[5]陈咏华,李丽荣.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3).

工程类专业范文2

关键词:虚拟仿真技术;电气工程类专业;应用

0引言

在电气工程类专业中运用虚拟仿真技术,不仅可以让学生全面详细了解电力工程的运行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能保证师生的安全[1]。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就虚拟仿真技术在电气工程类专业中的应用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1虚拟仿真技术在电气工程类专业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1.1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

虚拟仿真技术是一项基于互联网基础上的信息技术,在电气工程类专业教学中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可以为学生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进行实验提供相应的条件。与此同时,在电气工程类专业教学中运用虚拟仿真技术,还可以开放优秀的实验教学资源,给社区、企业以及兄弟院校等提供教学服务,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

1.2实现不可逆以及不可及过程

电气工程类专业的实验教学面临着强电的威胁,很多实验必须要在极端或者高危的环境下才能完成,操作过程也是不可及或者不可逆的,对学生相关技能的训练需要高消耗和高成本,不仅危险而且能够被学生掌握和吸收的知识和技能少之又少。但是如果在电气类专业教学中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就可以有效改观这一局面,虚拟仿真技术可以为电气工程类专业教学提供经济、安全、可靠的实验手段,既能消除强电威胁,又能促进学生把握和吸收相关专业知识。譬如,在高电压虚拟仿真实验当中,学生可以近距离观察高压放电的情景,还可以反复观看[2]。

1.3教学环节更加灵活

在电气工程类专业教学中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灵活选择实验内容。同时,学生还可以随着学习进度的变化回顾以前的学习内容,或者跨越教学层次进行提升。在这种虚拟化的教学情境之中,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的自主权,不仅得到更多创新实践和接触专业实验的机会,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得到有效的提升。教学环节更具有灵活性,学生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

2虚拟仿真技术在电气工程类专业中应用策略

2.1转变传统教学思想,建立科学的教学目标

电气工程类专业教师还要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让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3]。由于学生在兴趣爱好、学习进度以及专业方向上等各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就需要不同的学习和实验平台,同时,这些平台之间必须要有较强的联系。尤其当教学资源出现学科交叉的时候,老师要按照系统构建、综合设计、理论应用三个层次构建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将虚拟仿真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例如,电气工程类专业老师可以从基础课程实验、综合实验和生产练习这三个方面制定实验教学综合培养计划。基础课程实验主要包括专业的课程实验和工程设计基础训练;综合实验主要包括课程设计和工程设计综合训练;生产实习主要有毕业设计和创新设计训练。

2.2构建互通互融教学理念,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在电气工程类专业中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可以给老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提供安全的环境和可靠的保障。其课程教学体系可以细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工程设计基础以及专业课程实验。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实验还可以细分为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综合实验,专业课程实验可以细分为综合实验和课程设计。老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设计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在资源当中有效贯穿课程内容。同时,要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建立教学层次,利用横向连接的方式将不同平台的教学资源有效结合起来。在注重因材施教、专业培养的同时要保证教学平台之间互通互融,同时还要保证教学层次之间呈现出一个相互补充的状态。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电气工程类专业的老师要敢于打破学科专业的界限,建立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3以教学环节为导向,创建合理的实验教学平台

第一,创新与实践训练平台。针对电气工程类专业的教学特色,利用虚拟仿真技术结合“新型传感器”、“工业自动化”、“机器人”、“航空航天”、“智能电网”等专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建立虚拟化的仿真系统,从而加强学生对有关学科先进成果以及专业知识的理解。第二,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平台。该实验平台主要包括工程设计综合训练、综合实验、课程设计等集中的教学环节。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平台,一切的不可能都会变成可能。虚拟仿真技术可以给学生创建一个近似真实的虚拟环境,从而实现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也能有效实现生产现场和实验室的无缝对接。第三,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创建该平台主要是为了进行基础知识教学,通过仿真技术对一些技术原理以及基础科学进行验证,让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除此之外,虚拟仿真技术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实验,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结论

在电气工程类专业中应用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让教学环节变得更加灵活,同时还能让一些不可能的实验转化为可能实现的实验。电气工程类专业教师要重视虚拟仿真技术,首先要转变传统教学思想,建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其次要构建互通互融教学理念,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最后要以教学环节为导向,创建合理的实验教学平台,将虚拟仿真技术的价值和功能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黄文力,苗满香.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32-33.

工程类专业范文3

关键词:工程教育;工程能力;创新能力

学校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以上目标,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要做好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结合我校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及新工科项目,进行了电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实训课程的改革。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结合毕业实习和生产实习环节,致力于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人才。图1为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整体架构,从专业基础教学改革做起,深入开展专业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提高学生工程能力。

一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的重心是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开展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根据教育部吴岩司长提出了建设五大“金课”目标,打造“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能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点。建设金课,将前沿性、时代性元素融入到课程中,课程难度有一定程度加大,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进行探究式的讲授和学习。通过课程改革和建设,旨在将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

(一)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电类专业基础课程中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理论性较强,如果还通过传统的讲理论做习题的方法,学生不爱学,老师没有职业成就感,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两方面着手,讲解重点难点时,多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多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法,将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三门课程从理论到应用,以项目形式贯穿始终,同时在实验环节和实训环节中实物化。开展项目教学法,在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就灌输工程设计的理念,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教学内容方面,首先,注意内容层次化,重点、难点突出。其次,适度加入自学内容,学生借助SPOC平台课程资源、MOOC等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以提交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提高学生对自学内容的自觉性,避免学生敷衍了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课程间知识点的融合,一定体现知识点的递进关系,挑战度逐步加深,以打造金课的标准进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专业基础课程结束后,开展“电工电子工艺大赛”,以“培养兴趣、提升能力、开阔视野”为指导思想,践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竞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训”的目的。

(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环节教学改革两手抓

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具体措施为:1.整合现有的实验室、实训室和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资源,构建与工程设计一致的实验设备、实践环境等,真正建设一个有利于产学研合作,集教学科研、工程实践、创新训练多功能于一体的工程实践平台,让学生在校园内就有机会进入真正的实训环节,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前期准备。2.在阶梯递进的工程实践平台上,分阶段提升学生工程能力:认知+探究——实验+设计——实施+创新。以创新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在现有的实践教学中引入创新创业内容,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通过教师科研引领、工程实例制作、科技作品项目化等形式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的立项建设和学科竞赛的开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战,实现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学生工程能力的提高

工程教育认证是一种合格性评价,是对工程教育是否达到所规定的最低标准所进行的检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根据目前教学培养方案的运行情况,提高学生工程能力的举措主要包括:

(一)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是国家为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有关企业支持高校共同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项目。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加快了校企合作的步伐,使人才培养与企业社会用人需求更好的接轨,目前项目在实验室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等很多方面都进行了实际的建设,效果明显。

(二)实施卓越工程计划

学院按卓越计划的部署制定了各专业的实践培养方案,落实学生去企业进行中短期的课程学习与工程实践;按双向选择原则,让学生在企业进行3个月至一年的专业实习和工程实践,并在企业培养过程中实行双导师制,要求企业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由企业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双方导师共同为学生确定研发方向和课题,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做实际题目的举措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几年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中,培养了一批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人才培养得到企业认可。

(三)加强大学生实践创新中心建设

学院成立的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中心,是我校最早的开放式管理的学生创新实践中心,中心通过电子爱好者协会、航模协会、机器人协会等社团组织各类学科竞赛。中心通过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分组,配合进行不同内容的理论指导、实践教学、项目筹划、创新设计等任务,由专业指导教师按项目式划分指导任务,分层分级指导学生的创新实践工作。中心是创新教育和科技创新活动的载体,定期开展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和校级电子设计竞赛及专业制图比赛等,成为培养具有真正创新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的基地。

三结语

学生工程能力的提高是一项持续的工作,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与时俱进调整培养方案,将时代性和先进性的理念引入教学中和实践环节中,打造线上、线下金课,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电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和实践需要持续性改进和提高,达到为国家培养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的初心。

参考文献

[1]徐曌,邹存名,赵树源.高等院校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6(07):186.

[2]徐新.电气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综合改革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27):229+231.

[3]刁统山,张玮.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18):81-83.

[4]陈燕秀.电气信息类专业电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4(08):51-52.

工程类专业范文4

关键词:工程测量;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现如今,社会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远大于知识型人才,这就要求各本科院校在建筑类专业“工程测量”这一专业的教学中应格外注重实践教学。对于工程测量而言,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够提高学生的仪器应用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目前,多数本科院校在工程测量的实践教学上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探索与改革,方能提高高校的实践教学水平。

一工程测量的相关概述

众所周知,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为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高技术人才,这就说明在日常的教学中,本科院校应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尤其要将重点放在实践教学上。建筑类专业“工程测量”是本科院校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属工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因此,相比起理论教学,该课程应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的培养[1]。一般情况下,工程测量的实践教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课内理论教学,即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熟悉各种测量仪器,使每位学生都能够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与工作步骤;第二部分为综合实训,即在课堂教学后,根据课堂所学的内容进行综合训练,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具有全面性与系统性。

二工程测量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多设备少

近年来,选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这就使得大多数高校出现教学设备严重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1)在实际的实践教学中,常常出现多名学生共同操作一台设备的情况,平均下来,每位学生能够亲手操作设备的时间较少,甚至有些学生一节课都没有接触设备的机会,这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2)教师无法对每位学生都进行既及时又具体的解答与指导,长此以往会导致实践教学效果的大幅下降。

(二)教学课时较短

本科院校的学年为5年,其中,四年为在校学习,一年为校外实习,也就是说,学生需要在4年的时间内学完本学科繁重的专业知识,且期间还要参加各种资格证书考试,这使得工程测量的课时变得尤为紧张。据相关调查显示,多数本科院校工程测量的课时普遍为64学时,32学时的理论课,32学时的实践课,而部分学校仅开设32学时的测量课程,而学生在这64学时中既需要学习理论知识,又需要掌握测量技术以及实际操作技能,尤其是在既增加了新测量,又增加了课程内容的情况下,实践教学的课时更加不足[2]。

(三)缺乏专业实践教师

据相关调查显示,多数本科院校都存在着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只是这种问题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多逐渐凸显,经过实地调查不难发现,绝大多数本科院校的教师数量并没有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多而增多,一名教师同时教两门以上课程的情况层出不穷。例如某本科学校的一名工程测量教师,该名教师不仅要教授工程测量,还要教授建筑施工组织,且学校并未对此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这使得该名教师倍感压力,教学质量自然无法提高。

三工程测量实践教学改革的优化策略

(一)构建实践教学实验室

由于工程测量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因此,本科院校应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作为主要目标,而构建实践教学实验室是最为直接的途径,具体建议如下:第一,购买测量设备。负责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的教师应主动向学校提起购买测量设备的要求,以引起校方的重视,获得校方的支持;校方在购买测量设备时应以基础设备与新型设备为主,其中,基础设备的购买数量应尽量与学生数量相符,这样每位学生都能够获得操作机械设备的机会,从而提高动手能力;第二,建设实训室[3]。除了日常的课内实践外,学校还应为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建设专门的实训室,并增加实训室的设备数量,比如垂准仪、水准仪、全站仪等,这样即使学生在课堂内没有获得动手操作的机会,也能在实训室中得到实践机会。

(二)增加实践教学课堂比例

要想使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既学会理论知识,又掌握测量技术,本科院校应适当地增加实践教学课堂的比例,具体策略如下:第一,增加课堂中的实践操作时间[4]。一般情况下,工程测量课程一般先上完理论课程,再上实践课程,导致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内容脱节,到头来还是简单的记住几个操作步骤,这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毫无帮助,教师应当增加课堂中的实践操作时间,或是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也就是说,教师在讲述理论知识时,学生的身边也应当有一台测量仪器,一边讲述一边操作,既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利于动手能力的培养;第二,明确教学内容与比例。虽然建筑类专业的教学大纲中未对工程测量的课程内容与比例给予明确,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决定或更改教学内容,删掉繁杂陈旧的理论知识内容,有效增加实践教学的课堂比例。

(三)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方法

与其他课程相比,工程测量的最大特点为实践性,教师单纯的理论讲述与该课程的实践性极其不符,因此,要想使该课程的实践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应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方法,具体如下:第一,教师应选择实物演示法。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填鸭式”的理论灌输只会让学生对知识更加混乱,而实物演示法却能够增加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刻理解,教师可以一边讲述理论一边对学生进行实物演示,尽最大努力指导每一位学生学会测量设备的操作;第二,教师应重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将基础知识或设备操作步骤进行视频或图片加工后投射到多媒体上,使知识与技能变得更加直观与具体。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将建筑类专业“工程测量”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在阐述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对构建实践教学实验室、增加实践教学课堂比例、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方法的优化策略做出系统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工程测量实践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学生多设备少、教学课时较短、缺乏专业实践教师。在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建筑类专业“工程测量”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进而确保建筑类专业“工程测量”这一学科的实践教学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鲁玉芬,檀秋芬,连芸.工程测量课实践教学考核方法改革[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8(03):26-29.

[2]刘仲宁.高职院校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教学思考[J].科技风,2016(09):38.

[3]陈晓刚,赵海云,林辉.MOOC背景下建筑类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策略[J].测绘通报,2016(04):128-132.

工程类专业范文5

关键词: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学科竞赛;实验教学平台;创新创业工作室

一、绪论

随着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的到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等领域迅猛发展,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1-2]。教育部相继开展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年会展示、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和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竞赛项目,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积极响应,营造了较为浓厚的竞赛氛围,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3-4]。自中国加入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以来,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评价毕业生是否达到工程教育认证的既定要求,进而为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合理建议[5]。为使学科竞赛成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需构建学科竞赛长效工作的机制,形成学科竞赛的全过程化。鉴于此,我校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在课程体系、教学平台、师资队伍和奖励机制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二、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紧密结合课程教学与新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学科竞赛根据工程实践面临的具体问题选题。学生参加学科竞赛,采用文献检索、小组讨论与教师指导等方式,利用所学知识对竞赛任务进行分解与推理。从这个过程来看,通过学科竞赛可以锻炼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端正学习态度,还可以锻炼学生积极思考、细致分析、沟通协作、勇于创新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无论是专业课程类竞赛还是综合创新类竞赛,从竞赛选题的设置到结果的评定,始终强调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将竞赛任务一步一步变为工程实践中的作品,从而更好解决具体工程实践问题。学科竞赛一般以小组3~5人为单位进行参赛,能够在竞赛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工程意识与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

(二)革新教师教学方法

学科竞赛作为本科实践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点项目,将大力推动课外活动的开展与提升,促进教学改革向更广、更深方向发展。学科竞赛是对某一学科领域的科技、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综合竞赛活动,具体表现为课外实践活动,但又与课程教学关系密切。学科竞赛作为一种突破传统灌输知识的教育模式,是实践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学科活动之中,以启发、研究与讨论的方式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中,提高了教学的深度。在学科竞赛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作为团队成员从竞赛初期的内容构思与工作协调,到中后期的内容调试及路演答辩,其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将在其中得到充分的锻炼,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不管是在未来就业还是继续深造都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改善学风建设

学科竞赛为不同学校、专业的学生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通过参与学科竞赛,学生会自觉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频繁进入图书馆、资料室查阅文献。利用创新创业工作室与工程训练中心做实验,进入实训中心进行零部件加工与组装等,强化理论知识与应用创新能力,有利于学风建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科竞赛活动所形成的特有文化氛围,可以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营造激励创新、和谐共进的人文环境,还能展现独特的文化魅力。学科竞赛获奖结果是展示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绩的窗口,不仅能体现学校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最新成果,还能提高全校师生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也能促进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三、当前土木类专业学科竞赛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科竞赛在工程教育改革和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但细观当前高校学科竞赛体系的现状,不难发现学科竞赛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缺乏连续性、与专业课程教学结合不紧密、学科竞赛的运行管理体系有待完善等。

(一)人才培养对学科竞赛重视度有待提升

学校根据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地方型高校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但当前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观念较为陈旧,与双一流重点院校一样重科研轻教学。上课时,教师采取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这些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仍存在较大鸿沟。与教学和科研相比,许多高校更没有意识到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使得教师参加学科竞赛积极性不高,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支持极为有限。为提高学科竞赛水平,待大赛临近时大部分高校采取高强度的专项训练等措施,忽略了学科竞赛的系统性,导致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脱节。由于学科竞赛体制不健全,加之学校急于追求竞赛效果,催生出功利化的应赛教育,违背了学科竞赛对学生实施全面教育的理念,造成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上出现断层。

(二)专业型学科竞赛丰富度有待增加

近年来,在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与高校的共同努力下,“互联网+”、挑战杯等大赛已上升至国家政策层面,这些大赛是学科竞赛中较为成功的典范,几乎做到了人人皆知,广泛参与的地步。个别专业型赛事,虽然档次也较高,但因宣传力度不够和参与人员受限,参与度普遍不高,甚至呈精英化和固定圈子趋势,进而限制专业型学科竞赛的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目前,学科竞赛只有部分学生有选择性参与,缺乏与专业教育各课程体系的有机融合。当前高校对实践教学设备、实训场地等的管理方式偏于僵化,不仅难以跨学院整合及共享资源,也较少为学生设立创新创业工作室,导致所培养出的大学生综合能力不足,难以较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给我国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压力。

(三)学生学科竞赛参与度有待提高

许多高校对引导学生兴趣重视度不高,将课程教学与学科竞赛结合程度不够。学生缺乏课堂思考和课后讨论,也缺乏专业老师引导,认为获奖难度大,导致积极性不高,参与度较低。从课程设置与参赛对象来看,大一大二学生没有进行相应专业课程学习,大四学生由于就业工作、英语四六级与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原因的限制导致对学科竞赛的参与度不足,大三学生本应是各项学科竞赛的主力军,然而因为考研、校外实习、学科竞赛与课程关联度不大等原因造成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性不高,由此导致参赛学生呈现以二年级为主、一年级为辅的畸形参赛人员结构。此外,当今大学生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团队合作意识薄弱、面临困难时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缺乏持之以恒的学术激情。

四、我校土木类专业学科竞赛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一)学科竞赛体系的构建

1.构建合理竞赛教学体系,夯实基础理论

为培养土木类专业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匠精神,学校结合工程教育实践和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认真研究学科竞赛体系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关系,把学科竞赛能力培养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组成部分,使其贯穿于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学科竞赛为契机,打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综合平台,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打造与办学理念相一致的文化品牌,具体包括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植入学科竞赛的教学内容,如将力学知识、测绘技能、结构模型、互联网+、挑战杯以及专业竞赛等列入课程教学的部分环节或实训实习。将已开展的学科竞赛、科研课题或者工程项目列入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运用学科竞赛的思维方法去完成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同时,建设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创新创业基地,使校内与校外、技能与比赛相结合,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增加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的比重,从而激发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兴趣和热情。

2.建立开放实验教学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院以土木工程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部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湖南省土建类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为载体,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加强结构实验室建设。目前,建成了土木工程材料、结构、土工、岩石力学、混凝土耐久性、无损检测、新技术等实验室。为保证学生实习实训的顺利实施,应提供足够的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场所和机会。开放实验室打破了传统实验室对时间、空间、实验项目和仪器设备等的限制。对于教学而言,建立开放实验教学平台不仅有利于开展学科竞赛活动,也是对实验教学的一种创新性改革。此外,根据土木类专业学科竞赛特点,增设了创新创业工作室,从指导教师、实验设备、材料耗材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支撑,逐步完善竞赛分析软件、实验装置等设备,为学科竞赛提供工作条件,有利于落实全面育人的理念,做好顶层设计,把学科竞赛列入学校质量工程的重点项目,实现专业知识与学科竞赛的平衡。

3.加强创新创业工作室建设,配齐指导队伍

学科竞赛基本都是以团体形式参赛,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保障。创新创业工作室不仅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提供了有利平台,还丰富了教学内容、创新了教学模式与扩大了教学广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由于各类学科竞赛具有先进性,考查范围广、实用性强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把课外指导与课内教学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加新知识与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此,需要从学历、年龄及学缘结构等方面建立一支指导经验丰富、知识水平高且能够传承帮带的师资队伍,还聘请行业技术骨干作为校外导师,强化学科竞赛师资队伍。针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不断完善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提高教师积极性,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加强校与校之间的沟通,采取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等方式,提高指导教师队伍水平。

4.健全学科竞赛激励机制,完善管理制度

为有效管理学科竞赛,学校出台《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对学科竞赛分类与级别认定、组织培训与辅导、经费使用与管理、学分与成绩奖励等环节都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规章制度。同时,还明确每个竞赛项目都由一个二级学院组织负责,将学科竞赛工作成绩纳入各学院年度考评指标。各学院要积极响应并成立相应的竞赛组织领导机构,负责学科竞赛的宣传、组织、选拔和培训工作,做到规范化和系统化。对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制定全面的考评奖励机制,竞赛成果可以作为教师个人工作量、年终考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鼓励大学生跨学院、跨校或与企业组建联合社团,整合校企的人才资源和设施配置资源,让社团在学科竞赛活动中发挥组织优势和管理能力,激发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索过程中的动力。此外,还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测制度,将学科竞赛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完善学科竞赛学分累积转化体系,将竞赛学分转化为学生各科成绩加权。

(二)实施成效

近五年,学生立项包括部级项目在内的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0余项,获挑战杯与互联网+等省级以上奖项175项,60余篇,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达到54%以上,考研率提高到11%;学校每年毕业生就业率都保持在95%以上,就业状况满意度达98%,涌现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詹琛、范瑞文等一大批优秀校友,先后被评为“湖南省就业创业示范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据湖南高校毕业生五年薪酬排行榜统计,学校连续三年位居省属高校第一名。

五、结语

工程类专业范文6

1.开放实验教学内容。在开放实验室教学内容的构建方面,按照因材施教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根据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加强科研、工程和企业应用的密切联系,及时融入科技创新和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果;加大模拟仿真与工程训练的教学内容,注重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例如,根据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需要和石油工程等专业实验教学的特点与专业特殊性,结合中心承担的国家“863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先后自主研制了部分设备并依据设备特点开发了相应的系列实验项目,面向学生开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开放实验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石油工程专业实验室开放形式,改进了相应的开放实验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的实验教学方法不同,尤其是石油工程这种专业性较强的开放实验室,对实验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促使实验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探索合适的、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方法。注重以学生为本,注重课内外结合、教学科研结合和仿真实际结合,实现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目标。中心在开放实验教学过程中,应用了师生互动的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目标驱动开放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开放实验教学、渐进式教学等综合教学方法,满足了不同兴趣、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方向和不同学历层次学生的开放实验教学。

3.开放实验教学考核。针对不同的开放实验课程或实验项目,中心采用了实验操作、汇报答辩、实验报告(论文)等多种考核形式,注重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全方位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侧重于从学生的创新实验方法和结果、论文的发表、专利的申报、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能得到发挥,对实验室开放的兴趣增加。

二、专业实验室开放运行管理

中心隶属于学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和主任负责制,中心下设实验分室、实践教学基地和大型设备共享中心。中心教师实行专兼结合、相对稳定、定期评价、分类考核、合理交流的管理机制,由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管理,中心负责考核聘用,确保实践教学尤其是实验室开放工作的正常运行。

1.开放运行模式。中心所有仪器设备面向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和教师开放,大型仪器、高精仪器面向社会开放。同时,实验室实行每周7天和每天8+2小时运行,相关专业的本专科生、研究生和教师可以通过网上预约系统,然后在中心教师的协助下完成实验。周末和节假日,中心安排专人值班,保证开放和运行。中心利用实验室与实践教学综合管理系统中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功能模块承担各实验室开放管理工作。开放分为“基于项目的开放”和“基于场地的开放”两类。“基于项目的开放”流程是:中心开放项目申请→教师或学生申请项目→中心管理员审核→学生实验→过程管理。“基于场地的开放”流程是:中心开放实验室及项目→学生申请→中心管理员审核→学生实验→过程管理。学生在进入开放实验室前应预习与实验内容有关的文献资料,设计好实验实施方案,做好实验的各项准备工作。指导教师注重加强对学生实验素质、实验技能、创新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并做好开放情况的记录和实验室安全工作。指导教师或实验教师根据开放实验和科技创新活动,在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块中提交对应开放项目相关的成果。各个实验室负责人于每学期期末提交本实验室的开放总结。

2.开放管理制度。学校在保障实验室开放运行管理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如《重庆科技学院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参加开放实验须知》、《重庆科技学院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制度,保证了实验室开放的规范性。中心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实验室高效开放、规范运行的管理办法与细则,如《实验教学开放管理实施细则》、《大型设备共享管理办法》、《青年教师参加实验室建设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对外合作交流实施办法》、《低值易耗品采购与领用管理办法》等制度,促进实验室开放工作。在开放过程中,实行进入开放实验室登记制度,要求进入实验室人员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管理。并且加强了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学生使用前应先接受培训,取得上机资格后方能操作。对于损坏仪器设备的,按学校有关规章制度处理。同时,为鼓励师生参与实验室的开放工作,中心专门设置了实验室开放基金,为实验室开放提供必要的实验材料费用和学生的奖励费用,从物质方面激励学生参与实验室开放过程。

3.开放过程质量监控和考核。根据教学改革要求和石油行业发展需求,每学期由中心分批次组织相应学科的实验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审查开放实验教学内容,保证开放实验教学内容的质量。学生实验预习、过程和结果均需老师签字认可,对预习过程不认真和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相差大的学生,要求重做或补做。每学期期中召开学生座谈会,期末召开教师座谈会,听取教师和学生对开放实验教学的意见或建议,及时改进开放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心实行专职人员考勤制度,实行8小时坐班制,同时加强了考核。对于专职人员,在期末由考评小组根据考核办法对其承担的实验教学任务、实验设备维护以及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尤其是实验室开放工作进行考核;对于兼职人员,要求每人负责1~2个专业实验室,进行相应的实验项目开发、开放实验指导等工作,在期末主要考核其参与实验室建设和指导实验开放项目的情况,与绩效工资挂钩。4.开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环保的理念,制定了中心环境与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了严格的安全防范措施。实行实验室开放安全目标责任制,确定安全总责任人,层次落实责任。实验室规则和安全规程上墙,装有自动灭火系统,配备了消防器材,走廊安装有自动报警装置,实现了防火、防爆、防盗、防破坏“四防”功能。同时,每学期对中心人员和学生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并进行相应的考核,使所有人员熟知消防器材的摆放位置和使用方法。中心实验室备有废物废液收集桶,废物、废液分类收集并集中处理,降低开放实验过程中实验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和人身危害。

三、初步效果

1.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促进。由于开放实验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其自主性得到体现。同时,将开放实验教学纳入学分认定,使学生参与开放实验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从而产生了一批创新成果,如近三年,中心学生参与各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55项,申请专利25项,获得授权6项。

2.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学生通过中心的开放实验教学环节训练,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如,近三年中心学生参加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8项,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同时,通过学校委托第三方公司对部分用人单位进行的毕业生质量调查结果显示,石油企业对我校石油类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高,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和好评。3.实验室设备得到较好利用。通过将台套数多的实验设备进行相对集中放置和开放,将精密、大型、贵重设备进行整合集中管理成立大型设备共享中心,对校内外开放共享,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中心的实验设备整体利用率达91%以上,较开放前有很大提高。

四、结语

1.专业实验室的开放对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至关重要,对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进行深入探索非常必要。

2.专业实验室开放对实验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更多的付出,同时需要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工程类专业范文7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化工类专业;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教学改革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强调,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2018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淘汰‘水课’、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1]。在“金课”建设背景下,如何实现课程的综合改革和持续改进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成为当前各高校普遍面临的突出问题。本文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背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将电子类、化工类专业为主要研究对象,认真分析其专业特点和课程现状,探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策略,寻求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与实践方法。

1疫情期间开展信息化在线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通过相关调研,疫情以来,大学的很多课程都改成了网课,以腾讯课堂、ClassIn、钉钉等信息化的网络平台进行授课[2]。直播授课过程学生既要观看网络课程中的视频,又要参与教师的腾讯课堂直播视频,学生一天几乎都对着电脑或者手机,非常疲惫。这样长时间的学习,必然导致学习中的低沉期延长,高效学习时间和总学习时长的比值相对较低。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利用好信息化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问题将会是未来一个时期内教师们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而对于课程本身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教学内容滞后。课程的教学内容明显滞后,出现了与当前工业界人才需求脱钩的不良局面,教学内容更新慢,将难以适应新时代新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并且现有教学内容很难反映学科及行业前沿[3-4]。(2)教学方式单调。课程的理论知识点多,主线不清晰,而教学目标要求高,教学学时却不断减少,使得课堂教学成了单向知识流动,学生很少有自己的思考和反馈空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高,难以满足各专业认证对本课程的要求。(3)工程实践内容陈旧。现阶段工程实践内容较为陈旧,缺少与时俱进,不能适应工程认证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很多专业课程既强调系统理论,又强调概念的物理意义,难以协调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除理论教材外,缺乏适当的仿真实验,存在着理论教学和应用实践脱节的问题。另外,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原理听不明白,不肯动手进行仿真的现象,导致课程教学有效性不理想。

2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问题

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是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决定课程教学有效性甚至课程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结合课程的应用性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依托教学改革项目,制定一系列课程体系改革的方案和措施,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改措施。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入和自建合适的教学微视频、课程教学录像以及拓展性资源。进一步完善超星泛雅网络课程平台校园端的在线课程资源的建设。

3课程教学有效性提升问题

“内容多、课时少”,特别是当前学时压缩的情况下,这种现象在很多大学都普遍存在。以建构主义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MOOC网络平台和相关的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一个线上自主学习环境,通过问题设置、答案探索、协助学习、效果评价、师生交流等措施,营造一个良好的线上学习气氛。再将线上学习气氛拓展到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重新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强化任务驱动、效果评价、互动交流等环节,构建一个线下互动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新的视角来发现自己,提供新的平台来展示自己,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远程的实时互动“教”与“学”,进一步提高学生课程学习效率。在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有利条件下,逐步构建起既能提高学生“学”的质量,又能促进教师“教”的质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地“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

4加强教师自身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通过系统的、闭环反馈式的新型教学督导模式和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为教师研究、改进、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及时的调控反馈信息[5]。促使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状态,深入地学习教学理论,更新教学观念,钻研业务,提高施教能力。老师要把目光从教学转向学生的发展,转变教学策略,要思考能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通过怎样的例子或仿真实验演示,怎样让课堂教学效果最好,怎样优化和不断创新课堂教学,这些做法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早思考。

5结语

工程类专业范文8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职院校;建筑工程

1引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新形态。创新创业型社会最根本的是加强全民的创新创业教育,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战场,必须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建筑工程系学生以扎实的职业技能、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深受用人单位喜爱,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此外,受到总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越来越多学生投身创业。本专业毕业生创业率每年均高于浙江省平均值。想要高职院校的学生真正受益于创新创业教育,就必须要注重其与专业教育的高质量融合[1]。

2高职院校工程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存在问题和研究现状

现阶段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缺少联系,创新创业对学生的实用性较差,创新形式较单一。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完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需要创新,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校企合作。吴承卉(金华职业学院)将专业教学、技能竞赛、系列讲座和科研训练相结合,将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改革和教学水平的提[2]。蒋婧论述了“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在能力培养和环境营造两方面助力学生创业的路径[3]。李锐分别从高校、学生自身、企业、家庭、政府五个方面提出改进策略,完善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4]。

3探索目标

依托浙江建筑大省的区域优势和学院自身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完善落实“六共同”育人机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形成校企合作共赢的办学机制;围绕企业技术升级和“一带一路”国际工程施工的需要,通过五年建设,全面提升专业的综合实力,为浙江建设行业培养高素质的建筑工程技术型人才,将本专业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标准”的特色品牌专业。创新创业工作应基于学院既有的创新创业学院,对新时期市场需求进行调研,结合专业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开设创客课程,开展创业训练,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和研究。

4探索路径

1)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渗入教学全过程,学生质量突显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根据就业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解,对应专项能力,划分若干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课程或训练项目。通过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形成一套基于“四大能力平台”的课程体系,最终实现职业核心能力的全面融渗,其中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主要放在第一学期,采取学院为主,企业协助的融入方式,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2)开发系列精英人才培养项目,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基于学院既有的创新创业学院,依据市场需求调研,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开设创客课程,开展创业训练,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和研究。开展“优秀拔尖人才”培养工程,针对综合素质优秀、创新创业能力强、成长较快的学生,因材施教,配备优秀职业导师团队,培养创新创业优秀拔尖人才。3)具体举措(1)基于建设工程BIM模型工作的市场需求,与企业共建“BIM创新创业中心”,建设“新型建筑创客空间”;(2)计划组建建筑结构创新小组、建筑识图、建筑CAD等精品学生创新社团,配备创客导师,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参加部级、省级各类竞赛;(3)开发“挑战性实训项目”、“极限训练课程”等拓展训练,模拟职场。

5探索方案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浙江省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有关精神,全面提高建工系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创新创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建工系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水平,以启航班为平台,将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同步推进。启航班主要采取导师制,内外结合的管理模式,由有经验的领导及老师进行专门指导,并聘请有创业经验的优秀校友作为顾问,开展创业设计公司经营与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在杭州等课程指导,并与各类竞赛相结合,分成多个项目组,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以建筑设计专业为例,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如下。项目名称:建筑设计新媒体创新应用项目场地:创新创业学院建工系分中心指导思想:以国家政策为中心,结合我院创新精神,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丰富创新创业活动为抓手,不断提高我系人才培养质量。教育内容:信息技术和新兴媒体发展影响了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VR效果图、建筑动画、视频影音制作、微信微博推广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新要求,媒体建筑基于互联网时代,不仅更新了设计手段,而且改革了传统的设计思想。为应对这种变化,培养这类人才,他可以将建筑设计作为制成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图像、动画和声音一体的新兴媒体表达形式。培养目标1)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基本认识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和新兴媒体发展对建筑设计的要求和发展趋势。2)通过企业管理财务、运营和知识讲座结合,培养建设专业创新创业精神。大学生创业知识宣讲,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孵化建筑多媒体设计创新团队。3)通过VR技术、建筑渲图、建筑动画、FLASH及视频技术、微信微博公众号艺术设计等现代媒体学习和项目实操,提高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专业竞争能力。

6探索成果

基于我院既有的创新创业学院,对新时期市场需求进行调研,结合专业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开设创客课程,开展创业训练,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和研究。通过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建设“BIM创新创业中心”;建设“新型建筑创客空间”;组织申报2项以上省级创新创业项目;开设“挑战性实训项目”等,培养8名以上“优秀拔尖人才”;组织学生参加部级、省级、行业等各类竞赛,获奖数量30人次以上。

参考文献

[1]孟昕.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探究[J].建材与装饰,2018(41):177-178.

[2]吴承卉,陈兰云.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探索—以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4):10-13.

[3]白广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6,1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