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稿范例

交流发言稿

交流发言稿范文1

大学讨论课有倾向性,有倾向于学术讨论的,有倾向于课堂教学,或者两者兼顾的。大学教师在讨论课前应作系统的资料整合,并提出基本问题。学生应进行分组。讨论课前,教师将每个学生任务布置下去,由学生准备。课堂上,学生发言之后,教师应积极介入、主导,完成需要讨论的主题。

[关键词]

历史专业;讨论课;教学实践

一、大学讨论课渊源

大学讨论课是一种很宽泛的说法,起源于欧洲国家,定型于德国。一般认为,最初在欧洲大陆一些国家使用Seminar方法,对牧师进行圣学上的训练,但同时也使用Seminar方法对一些大学教师进行训练。这种训练教师的方法,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一直存在,只是尚未定型。第一个对Seminar方法在大学教学上定型的,公认的是德国学者沃尔夫(F.A.Wolf)于1786年,在大学哲学课上,借用这一教学方式,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比较固定、成熟的Seminar方式进行教学。沃尔夫的具体做法是,上课前,让学生事前准备书面或者口头上的发言稿,正式上课时,在学生陈述完后,再指导学生对所指定的问题进行讨论。随后,柏林大学引进Seminar的教学方式,形成了一种更加广泛的,易于操作的教学制度,即教学———科研研讨班。之后,这一教学方法,普遍为德国大学所采纳,成为一种成熟的固定的教学方法。19世纪末期,美国大学教学方法开始大范围地借鉴德国的Seminar。相对而言,美国大学Seminar教学方法,更加接近后来通行的教学法,而早期德国的Seminar方法,更加倾向于学术研究法。美国传统大学,如密西根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是Seminar教学法的实践者、创新者、传播者。中国有些大学授课和学术研究,现在也采纳Seminar法。应当说中国人对Seminar并不陌生,早期出国的留学生,都接受过这种授课方式。蔡元培从德国莱比锡大学学成回国后,就想将Seminar教法在中国运用。费孝通在英国留学期间,对他印象深刻也是Seminar教学法,他将Seminar翻译为“席明纳”(有的人翻译为“习明纳”“习明纳尔”等)。费孝通在他的两篇文章谈到席明纳,分别是《留英记》[1]和《跨文化的“席明纳”———人文价值再思考之二》[2],这两篇文章,都是写于建国后回忆。费孝通虽然对Seminar法很推崇,但这两篇文章写得很晚,加之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应当说这两篇文章的实际影响,只限于理论上的探讨。真正说来中国大学大范围的采纳Seminar教学法,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主要是受苏联的教育制度影响,当时的中国从教学学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接受苏联的,且是由官方直接下文,以行政命令要求大学照搬苏联模式。Seminar教学法也是当时大学上课的方式之一。大致是1956年之后,这种上课方式逐渐在大学消失,“我回国教学时发现我国的学生害怕习明纳尔,每周设置一二次习明纳尔,学生就叫喊负担过重。不久习明纳尔的教学方式就在中国的高等学校中消失了。究其原因,不能不说与我国的传统教育有关。中国的传统教育就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的地位,学习就是接受现存的经典,无需讨论。”[3]顾明远1951年至1956年在苏联国立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教育系学习,在苏联学习期间,上课的方式主要是“习明纳尔”(即Seminar)[4]。当顾明远于1956年自苏联学成回国任教时,中国大学开始逐渐放弃了Seminar教学法。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有部分大学再次开始开设Seminar教法,尤其是一流大学,率先在教学上使用这一教学方法。如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中国地质大学在全校推行Seminar制度,要求学校、院(系)和教研室三级学术研讨会(Seminar)制度。即全校具有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学、科研人员,每年至少做一次学术报告;教研室,每月至少举行一次Seminar;院(系)每年至少举办两场能反映学科前沿动态的学术报告会。[5]应当说,中国地质大学的Seminar,主要倾向于学术研究,而非教学上。另外东南大学,也普遍开设Semi-nar,不过,它也是倾向于学术讨论上的。目前使用Seminar教法的大学越来越多,有的大学是倾向于学术研究的,有的是倾向于课堂教学的,虽然都叫Seminar,其实,学术、教学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明确,看教师的具体操作情况。相对而言,目前地方院校,使用Seminar教学,或者学术研究的都较少。具体来说,主要限于少数教师在使用这种模式上课,尚不普及。

二、大学历史专业讨论课规划

以上,主要是我们对Seminar课程一些理解,在我们正式开设Seminar课程之前,作了许多理论和实际的准备工作。通过我们的努力,认真准备,于2014年开始,我们正式开设《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地理》《世界通史1》讨论课。以下,就我们开设讨论课的一些心得,总结在这里,也许对其他老师有些参考作用。开课之前,教师要作准备工作,我们都是在2014年暑假期间,对要开设讨论课的课程,进行系统的资料整合工作。具体做法是,对每门课要按照专题内容,一个专题,作一个文件夹,做好资料目录和必要的资料收集。《中国历史文选》设有八个专题,分别是先秦文献资料,正史资料,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资料,地方志资料,政书体资料,史评著作类资料,十通类资料,工具书与检索类资料。《中国历史地理》分为七个专题,分别是中国行政区划资料,中国历史气候资料,中国人口与移民资料,中国交通史资料,中国军事地理资料,中国河流变迁资料,中国人文地理资料。《世界通史1》包括十一个专题,分别是人类的起源说明了“人类是什么”,从宗教的起源看宗教,地理环境决定历史的演进,犹太人的历史与文化给人们的启示,佛教的现代意义,古希腊文化成果丰富精彩的背后启示,罗马做为一个“善于治理”的民族的历史经验,比较东西方封建制度的异同,中世纪伊斯兰教文明的世界历史意义,从古代日本几次重大的历史变迁看日本民族的性格,资本主义为什么首先出现在西欧。专题设好后,再拟定需要讨论的问题,所讨论问题,原则上是重要的,学术上争议比较大的问题。每个专题大致拟定五至八个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通常是概括性问题,也就是这一专题的综合性问题。其他问题,是这一专题中的专门问题,相对于第一个综合性问题,专门问题要更加细一些、专业一些。以上三门课,都在2012级、2013级、2014级、2015级历史班开设讨论课。以2015级历史班为例,全部二十八个人,分为六组,每组设组长一名。每组负责一个专题,组长必须准备第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其他问题,由组员自选,组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老师提供问题之外的选题。通常在开学第一周分组,并布置任务。第二周开始讨论课,依照专题的顺序进行,组长就自己准备的综合性问题要主讲二十分钟,结束后,开始进入提问环节。老师也要参与提问,并解释一些问题。当一个主题结束后,就由下一个同学进行发言,主题发言原则上不超过二十分钟,发言完后,也进入提问环节。一个大专题讨论结束后,进入下一个专题。每堂讨论课,都由学习委员或者指定一个人记录,对发言、提问、解答问题等,都要作记录,作为平时成绩依据。

三、大学历史专业讨论课成效与不足

通过《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地理》《世界通史1》这三门课多个年级的教学实践,感受很多,以下就我们开课的一些体会,作一个总结,供同仁们参考。先说好的一面,好的方面,是以前没有开设讨论课时,完全体会不到的。第一,男生比女生活跃,表现要好。我们这个班级是师范专业,通常班级内女生多于男生,平时考试,一般的情况是女生优于男生。然而,讨论课时,男生明显优于女生,往往表现最好的是男生。男生不仅发言积极,更主要的是,男生知识面要比女生要宽泛,看问题更加准确。虽然女生在笔试上优于男生,而在讨论课上,男生更加活跃。第二,个别男生表现非常优秀,这一点是大出意料的。每个班都会碰上一两个同学,知识面很宽泛的,在讨论课上表现尤其突出,这种情况是传统上课方式无法发现的。通过这几次讨论课,发现这些平时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同学,可以在讨论课上找到展示自己的机会。这一类学生不一定考试成绩是最好的,但在讨论课上确是最为优秀的。这一类学生,如果他们对学术有兴趣的话,可以往研究生方向培养。第三,少数学生,在作主题发言时,所作的课件,就知识面、创新上,要超过老师。这一点我们深有体会,少数几个同学作的专题发言稿,作的非常好,他们看问题的视角,有时会与教师不一样,足见他们在收集资料上下足了功夫。有些学生自己制作地图,理解问题和动手能力都比较强。第四,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熟悉学生。以往上课,上完课后,就是考试,与学生之间基本上没有了来往。讨论课则完全不一样,在准备讨论课之前,教师就得了解学生,在讨论课进行时,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很多,除了师生之间问答质证之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讨论课堂,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发现知识面宽、表达优秀的学生。第五,训练学生表达、应变能力。通过几个班级的讨论课,发现大一新生,在初次上讨论课时,非常紧张,尤其是在作主题发言时,不能很好表达自己。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就会逐渐适应讨论课的学习方式,有的同学进步很快,表现突出。讨论课的问题。第一,班级过大,不便管理,学生表达机会少。这几个开设讨论课的班级人数,一般是三十人左右,这么多人在一个班里上讨论课,效果不好。主要是一个主题通常发言时二十多分钟,提几个问题,这一专题基本上就结束了。能够参与的就是几个比较活跃的同学,其他同学基本上没有机会参与。第二,学生容易冷场,提问发言的同学少。这是讨论课的本质问题,这也是我们开设讨论课时,最为困扰的问题。这一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就会严重影响讨论课的效果。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班级过大是一个方面,由于上课人数多,有的学生会采取观望的态度,能不发言就不发言。学生坐的课桌位置设计不合理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课桌的设置,必须要符合讨论课的要求,就是采取圆桌的形式,老师、学生围着桌子坐下,大家都面对面,使所有参与讨论课的同学,都无法回避问题,都必须得做好提问、回答问题的准备。第三,学生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影响讨论效果。为了防止课堂上冷场,防止有的同学观望不发言,我们要求作主题发言的同学,做好发言稿后,必须提前两天发在QQ群中,供其他同学阅读,以便其他同学准备问题。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有些同学并不作任何准备,这无疑造成了讨论课堂上的冷场。第四,并非所有的学科、所有的课题都适合讨论课。根据这两年讨论课经验,有些课题是不适合讨论的,也就是说,有的课题只能做一般介绍,由于专业性极强,没有争议的观点,这类专题,只能由学生作一般性介绍。比较适合讨论课的专题,多是学术界观点争议颇大的,综合性较强的。第五,讨论课容易出现知识的不连贯性。由于讨论课是由专题组成,这本是好事,问题是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在准备发言稿时,有时候会遗漏掉一些重要的内容,使讨论课题的一些基础问题出现缺漏。虽然说教师可以做补充,但仍然时觉缺乏知识的系统性。总之,根据这两年讨论课的经验教训,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加强工作,首先是学校必须作一些改革,如小班化,对选课学生作人数上限设定,一个班级的讨论课,人数最多,不得超过二十人,鼓励学生分散选修不同的课程。其次,教室座椅重新设计,拿出一部分教室,隔开划成小教室。课桌、座椅也得重新设计,以便适合讨论课。最后,专业选修课,得重新规划,鼓励教师开设更多的选修课,鼓励学生跨学科选课,这对师资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教师,在讨论课过程中,不能放任学生,应积极主导。在讨论课之前,要认真设计各项讨论主题,讨论主题的梳理、设计尤其重要,主题在原则上要有基础性、综合性、争议性。至于一些比较重要,而有缺少争议性的问题,也要列入,供学生选择。在上课时,教师也要主导学生讨论,如提问、回答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等。教师在课堂上积极主导、诱导,可提高教学效率。

四、学生的反应

我们于2014年、2015年,同时在大一开设《中国历史文选》《世界通史1》,在大三开设《中国历史地理》等三门课的讨论课。上完课后,我们与学生做了个别交流,听取学生的看法。学生里面反对这种上课方式的,不在少数,原因主要是讨论课增加了学生的劳动强度。与以往只是听老师上课,考试前背一下答案,或者做一篇小论文完全不同,Seminar上课方式,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作阅读,作笔记,写发言稿或作PPt等。还得自己讲解,接受其他同学的质询。别的同学发言的时候,你不能闲着,也得准备提问的问题。加上学生自小接受传统教学方式,在进入大学之后,突然由接受老师讲授而一变为什么都要自己来处理,学生一时适应不了,对这种上课方式不能接受,是理所当然的。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反对就放弃,相反,要不断改进、完善Seminar流程,提高上课效果。最后一点建议,在目前地方院校Seminar教法尚不普及的情况下,应该有教务处主导,要求所有教师都尝试开设Semi-nar课程,鼓励、奖励开设Seminar课程的老师。可以在外校邀请文科、理工科等不同专业开设多年Seminar课程的教师作经验介绍,再通过本校教师之间交流心得、经验,逐渐规范、完善Seminar课程。

作者:于忠伟 陈爱平 单位:台州学院思政部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七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109-115.

[2]费孝通.跨文化的“席明纳”———人文价值再思考之二[J].读书,1997(10):3-9.

[3]顾明远.论苏联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01):5-13.

交流发言稿范文2

在学习本课的前一小周,就做好安排。本班60名学生,按平时的历史学习的六个小组,分了六个专题研究小组,对本课内容做了六个专题的划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小组负责两个专题,即各小组有一个必做的研究专题,还有一个选做的。选好后,各组成员再具体分工协作,查找相关资料,准备发言稿。

二、课上交流研究专题

课上的交流分三步走:

1、历史教材中怎么说?介绍各自专题涉及的基本内容。比如《诗经》,关于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诗经的艺术特点:四言为主,重章叠句。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奉为经典。

2、语文课本上怎么说?就是让学生将同一类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挖掘、补充、深入理解和领会。比如楚辞,代表人物屈原,在语文课本里学过他的代表作《离骚》(节选),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的政治抒情诗,代表了浪漫主义的诗风。诗人先从自己的身世和理想写起,楚王昏庸、群小猖獗、朝政法度混乱,自己虽被奸小陷害,仍要坚持“美政”理想,一方面抨击了黑暗现实,一方面表达了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3、你作为学生怎么学?关于同一个历史人物的话题,作为学生,如何整合两个学科的教材,将知识完整系统地掌握,就是学生要研究的问题。比如历史教材中关于“苏轼”,提到他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他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给词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那么,在语文课本里学到了他的哪些诗词,可以得到印证呢?学生在搜集整理后交流如下:必修四中还选了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本词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其豪放的词风一方面表现连各方面:一是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二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江山、历史、人物逐一收入眼底意境开阔,气象恢弘。“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则是对古战场险要地势的勾画。对于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瑜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潇洒气度予以高调赞美。称赞周瑜,实际上表明了词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心志。整首词气势恢宏、格调雄浑、境界宏伟,代表了苏词豪放派的风格。经过学生如此一分析、整理、交流,学生就将历史与文学很好地融为了一体。一方面把分散到两个学科中同一类的知识做了很好的补充与融合,另一方面,学生在整理和研究的过程中,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提高了筛选、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课后拓展研究专题

本节课后,学生兴味盎然,都反映时间太短,还有好多内容没有与大家好好分享。于是,我综合了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在课后开展了一系列拓展与延伸。比如关于元曲,历史教材中只提及了一点内容,其实,学生准备的交流资料很丰富。比如:他们收集了元曲的杰出代表关汉卿的《窦娥冤》,在语文必修四的第一单元。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摧残妇女的典型代表,代表了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且具有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等等。鉴于这种情况,我引导有兴趣的同学在下午自主活动时间,展开小组间的专题交流,资源共享活动。(本文来自于《现代阅读·教育版》杂志。《现代阅读·教育版》杂志简介详见)

交流发言稿范文3

1、宏观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宏观经济学主要运用抽象分析的方法,利用图表、函数等数学方式来表达经济学原理,理论性极强是其典型特点之一。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庞杂,学派多,也是其典型特点。而在独立学院的教学中,宏观经济学的课时安排很多时候只有32个,与内容多相比体现出课时少的特点。

2、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困境

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内容庞杂,课时少,加之独立学院学生基础弱、自律性差等特点,使得独立学院的宏观经济学处于一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困境。笔者认为,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要走出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的困境,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运用研讨式教学法。

二、研讨式教学法在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在将研讨式教学法应用于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实践中,我们结合教材和现实经济现象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供学生研究和讨论,再通过教师的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加强学生对经济学知识和分析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具体分为五步:一是确定主题;二是独立探索;三是小组讨论;四是全班交流;五是点评总结。

1、确定主题

教师首先讲解基础知识,在基础知识讲解的基础上,选择重点问题、疑难问题、热点的经济时事、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或案例,作为研讨的主题。例如:在讲解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构成与凯恩斯消费理论这部分内容时,先讲解两大理论,然后以我国为例,列出我国近两年的GDP数据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排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我国GDP中四部门所占比重各为多少,通过最近10年的数据评价四部门经济对GDP各自的贡献如何、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独立探索

这个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如何搜集整理资料、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阶段。学生关于研究是缺乏方法和经验的,因此在进行调研之前,需要教师专门开设专题,让学生了解研究的工作过程和关键环节,特别是对前期文献资料的搜集、资料的整理以及观点的提炼进行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调研的途径包括以下几种:第一是利用互联网搜集与数据相关的实证资料;第二是到图书馆查阅文献、到中国知网等专业性文献检索网站检索文献;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在这个阶段,经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最终将自己的观点整理成发言稿。

3、小组讨论

课堂讨论首先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每组人数的多少取决于在时间上能保证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所以每组人数保持在5-8人比较适宜。小组内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小组内讨论,形成小组观点,并选出发言人。

4、全班交流

小组形成观点后派每组的发言人进行发言,这个时间段,教师应鼓励有想法的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应抓住时机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以本文中研讨主题为例,可以在学生解决以上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你如何评价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以及应该如何改进。这个阶段教师应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讨论越激烈,思想碰撞越多,效果越好。

5、点评总结

教师的点评和总结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此阶段,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整理归纳,总结补充,对于好的观点予以提升,引起学生更深入的思考,甚至可以鼓励有思想的学生将观点撰写成学术论文进行发表。

三、结语

交流发言稿范文4

Seminar教学法具体教学进程

准备阶段Seminar教学的重点在于讨论,而充分的准备是Seminar教学的基础。教师在Seminar教学法中的角色是主持人。实验组中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各组挑选出一名同学担任小组长。实施Sem-inar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提前1~2周将拟定好的主题和需要讨论的问题以及重要的参考文献公布印发给学生。主持人可选择临床麻醉工作中的病例,或者是与教材密切相关的疑难问题等作为主题,引导学生自学教材,查阅、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并尝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各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召开小组讨论会,对资料进行整合分类,制作成幻灯片,作为小组发言稿,小组推选一名成员发言。在准备阶段各组长可将准备好的资料交与主讲教师,或通过校园网络交流平台与主讲教师进行交流探讨,主讲教师对其进行修改引导,力求讨论的问题能够更加精确深入。

讨论阶段讨论阶段是Seminar教学的灵魂,也是其难点和关键部分。学生按小组分配座位坐好,首先由教师讲授本次课涉及的主要概念和基本内容,介绍讨论主题和要求,但不作任何评价;接着各小组发言人代表小组发言,汇报小组研讨结果,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发言;然后展开讨论交流为主,教师点评为辅,引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展开交流,达到掌握重点、理解难点的目的。讨论交流不受任何形式的限定和约束,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展示独立思考或合作的成果。各学员对发言者的观点、论据可提出批评意见,也可以进行解释、补充。教师与学生在讨论中都是参与的主体,没有所谓的权威。学生可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总结阶段由教师对本次课程内容、讨论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对该专题的核心问题进行系统性、条理性分析、阐释,给大家一个完整的、正确的认识。通过总结和回顾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点,达到教学要求。教师需指出下次Seminar课应该继续发扬和改进的地方,最后教师对本次课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提出新的问题,带领学生自然地进入下一章的学习。课后,全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本次课的内容做出总结阐述,并写成书面材料上交。

教学效果评价

1将学生的反馈意见、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指标进行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反馈意见评价结果用率表示,考试平均成绩用x珚±s表示,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分析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实验组学生对Seminar教学法的的评价见表1。由表1可见,绝大多数学生认为Seminar教学法在提高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以及活跃气氛等方面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教学方法。两组学生考试成绩比较见表2。

讨论

Seminar教学法产生于19世纪初期的柏林大学,具有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双重功能,被认为是西方教育的精华。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和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学习过程由接受式转变为自主性,学习内容更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知识的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其教学模式形式单调,教学主动权只在教师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Seminar教学法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从而使学生的内在认知热情被激活,愿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创造者,实现了多边互动,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3]。同时Seminar教学法也是一个富有学术性、倡导研究性的理想的实践平台。将Seminar教学法引入到《临床麻醉学》教学中,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参与的现象,营造了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的双向互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宽广知识视域的必要性,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吸收知识[4]。Seminar教学法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学生通过自学准备、讨论辩论、总结归纳,不仅对《临床麻醉学》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而且更多了一层感性认识,利于日后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Seminar教学法重在自由、民主和参与,充分调动每个参与者的积极性和热情,同学间相互启发,激励创造性,使知识积累得到弥补、拓展和重构,思维得到锻炼,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Seminar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积极倡导者与领导者,在教师的正确规范引导下,让每位学生均有参与课堂讨论发言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要鼓励每一位学生通过“听与讲”的充分互动,善于从学生的评论和观点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但Seminar教学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适宜小班授课(<50人),不适合大班教学;加之有极少数学生认为Seminar教学法占用了大量的课外时间。因此,Seminar教学法一定要视条件、情况而定。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灵活地与其他教学方式有机结合。

交流发言稿范文5

1.确定主题。

教师首先讲解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选择重点问题、疑难问题、热点的经济时事、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或案例,作为研讨的主题。例如:在讲解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构成与凯恩斯消费理论这部分内容时,先讲解两大理论,然后以我国为例,列出我国近两年的GDP数据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排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我国GDP中四部门所占比重各为多少,通过最近10年的数据评价四部门经济对GDP各自的贡献如何、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主题的确定,是研讨式教学的第一步,它为整个研讨指明了方向。

2.独立探索。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去独立搜索资料、整理资料、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最终以发言稿的形式将自己的观点整理出来。在此阶段,针对学生缺乏查阅资料经验和研究经验的情况,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指导,特别是对前期文献资料的搜集、资料的整理以及观点的提炼进行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调研的途径包括以下几种:第一是利用互联网搜集与数据相关的实证资料;第二是到图书馆查阅文献、到中国知网等专业性文献检索网站检索文献;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独立探索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

3.小组讨论。

讨论首先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每组人数的多少取决于在时间上能保证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小组内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小组内讨论,形成小组观点,并选出发言人。

4.全班交流。

小组讨论后派每组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言,尽量让有话说的学生都能上台发言,观点不同的小组或个人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支持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5.点评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整理归纳,总结补充,对于好的观点予以提升,引起学生更深入的思考。

二、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研讨式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

在宏观经济学研讨式教学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下面我们将一一进行分析。

1.确定主题阶段---出题者。

确定主题是宏观经济学研讨式教学的第一步。教师结合教材和现实经济,选择重点问题、疑难问题、热点的经济时事、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或案例,作为研讨的主题。主题的确定有一定的难度,主题不仅要能引起学生深入地思考,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理论结合实际,并且要能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研讨的主题是由教师确定,因此教师在这个阶段的角色是出题者。

2.独立探索阶段---提供帮助者。

独立探索阶段的主角是学生,要求由学生独立完成,但并不是说这个阶段就不需要教师。学生对于调研和做研究是缺乏经验的,因此在开始独立探索之前,学生肯定是很茫然的,在这个时候非常需要教师提供帮助,教师可以就如何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等问题对学生进行辅导,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是提供帮助者。

3.小组讨论阶段和全班交流阶段---平等讨论者。

小组讨论阶段和全班交流阶段,教师应放手将时间交给学生,但也并不是说这个阶段不需要教师。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以平等的普通参与者的身份参与讨论,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担任对于错误观点的质疑者、对于创新观点和独特见解的支持者、对于胆小学生的鼓励者,以及把握整个讨论节奏、调解讨论气氛的协调者。

4.点评总结阶段---裁判。

在这个阶段,教师的角色是一位裁判,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整理归纳、总结补充,指出正确的观点,并对正确的观点予以提升,引起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综上所述,总结整个宏观经济学研讨式教学的过程,学生在其中是主角,而教师的角色是“导师”。在确定主题阶段,“导”明研讨的方向;在独立探索阶段,是为学生提供咨询指“导”;在讨论阶段,控制整个讨论方向,将讨论掌控引“导”到主题方向;在点评总结阶段,总结归纳、指出正确观点,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

三、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研讨式教学中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本文认为,研讨式教学的主角是学生,然而研讨式教学能否实施以及实施效果如何是取决于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的。研讨式教学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给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包括具有本学科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和趋势,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一定的研究成果,以及具有运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讨式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体现了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上。首先体现在选题上,研讨的问题要难易适当、有研讨的价值、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吸引力、最好能体现当时经济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其次对研讨过程的实施,在研讨的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多方面的讨论,使研讨教学有深度和广度。教师对于错误的观点要提出质疑,对于正确的观点要予以支持,并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入的思考。

2.课堂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

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相比,研讨式教学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这对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研讨式教学的课堂讨论阶段,可能会出现冷场,讨论也可能会很激烈,会出现偏离主题、节外生枝,也可能会因一些问题占据了较多时间使后面的问题没时间讨论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能掌控好,将学生的思维和兴奋点引导到主题上,并能对整个讨论收放自如、掌控有度,使参与讨论的学生能发挥最大的潜能。

3.职业素养。

交流发言稿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微写作;素质教育

一、微写作出现的必要性

(一)时展的需求

微博、微信已成为现代人们的主要信息传播媒介,这标志着人类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微时代”。当前,高节奏的生活迫使人们必须要在短时间内接受异常丰富的信息内容,而这就要求信息生产者必须不断创作短小精悍的文章,提高文章的粘度性、吸引力,使人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信息量。语文学习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主要途径,其发展也要顺应时代潮流,微写作的诞生正是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能够满足语文课程标准写作多元化的要求,降低写作风险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提高写作的多元化,增强中考语文测试的效度、区分度和可信度。但是目前中考语文写作形式、要求以及内容等方面都无法满足以上要求,同时还会给考生的写作增加失误风险。微写作是在传统小作文意义上进行改善,其紧紧围绕某一个话题展开写作活动,能够有效弥补传统记叙文无法满足的考查要求,降低考生因字数而产生的心理压力,能够专注在创作方面,从而彰显考生的语文功底。

(三)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初三语文学习中,部分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教学重点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而是教学生如何应付中考,如何在写作中做到套作、组接和抄袭等,而这种教学思想完全偏离素质教育轨道,学生的语文写作基本功也就可想而知。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时常遇到部分学生在学了多年的语文后,仍不会写出像样的评论、发言稿和感谢信等,甚至不懂得常见应用文的基本写作格式。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写作中增加对微写作的教学和考查力度是非常必要的。

二、微写作的特点

顾名思义,微写作就是微小的作文,其字数一般控制在150~200字以内,体裁多种多样,应用、说明、抒情和议论等,内容上更是丰富多彩,可以叙事,可以写段子,亦或编故事等。但是内容必须要合情合理,具有逻辑性,注重生活化、时效性和实用性,且开头、中间、结尾部分字数要分配好,要凝练,要能够清楚表达主题。由此可以看出,微写作与传统意义上的大作文有着很大区别,对在特定情境下的考生来说,无疑增加了创作难度。即考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好整篇文章结构的构思,语言文字的组织等,同时还要考虑写作的个性化、幽默感和艺术性等。因此在150~200字这样的一个创作空间里,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构思立意能力全能够体现出来,但是大部分中学生缺乏相关的生活阅历,平时也很少接触到微写作练习,很可能在语言上不够贴切,达不到微写作的精细化要求,可以说微写作是对学生语文学习的一大挑战。

三、初中语文教学开展微写作训练的有效措施

(一)多为学生的微写作提供背景材料

语文写作离不开环境,微写作需要的环境则是更加具体化、细微化。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微写作自身“微”的特点,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方式,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微环境,如让学生针对某个旅游景点设计乘车、旅游路线,撰写各类的广告、启事和海报,对指定事物进行描写和说明等,还可以针对社会上的热点焦点、典型人物等进行评论,对自己喜爱的喜剧、电影或者音乐会等活动进行欣赏评价。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写推荐信、发言稿、倡议书等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训练学生准确切入视角,做到见解独到而精彩

在写作中,准确切入视角非常关键,是整篇文章的主导思想。由于微写作的旋体材料飞铲广泛,而限制要素比较少,主要目的是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但是查阅历年中考学生的语文写作,大部分学生的切入点和对文章的见解都是较为相似,基本上采取稳妥的方式,顺着出题者的心思,把自己的奇思妙想搁置一边。在写作时能够讲透彻道理,涉及面较广,但每一点都讲得不透彻、不全面、不深入,整篇文章的写作水平处于及格边沿。其实任何一个作文选题的切入点都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有一个最佳切入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吃透命题材料,在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和思想认知基础上,选最佳切入点,可以全面进攻,可以局部入手,可以逆向推理,可以侧面着力。只要表达到位、逻辑清晰、观点明确就能够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可,不必担心偏题、跑题问题。通过这样的步步训练来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高效运转能力。

(三)锤炼学生的语言特色

微写作的字数限制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极大挑战,因为每句话都有可能成为决定文章分值高低的关键因素。在平时的写作练习中,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做到语言文字简明、规范、连贯、得体之外,还需要采用一两种语言风格特色来增添语句的美感和表达效果。语言风格特色有多种,如简洁干净、平淡质朴、清新脱俗、生动、形象、有理有据,善于修辞和多种表达方式等。同时要注意微写作中切不可运用太多语言风格,学生要能够更具命题材料的要求,选择相适应的题材,语言特色或质朴、或华丽、或质朴而不粗糙,要给读者一种自然、和谐的美感。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各种高端网络终端设备层出不穷,继而大量的网络语言出现在人们日常交流平台上,这对传统的汉语言规范表达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尤其是影响初高中学生的语言思维和表达。学校作为为国家和社会建设培养合格、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面对网络的不利影响,更应该在汉语和汉字的听说读写方面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规范,尤其是在正式的考试场合。语文老师作为汉语和汉字的传授者,要善于引导学生辨识网络语言,如果在写作中肆意乱用新潮的网络语言,很可能会破坏整体文章的美感。但也不否定某些网络语言的恰当使用会给文章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日常积累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写作是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整体考查,写作水平的提升也绝非朝夕之事,需要学生持续不断的日常积累。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从初一抓起,从微写作的思想认知、视野阅读和写作要领三方面展开,让学生广泛读书、深入思考、仔细观察、多动脑、动手和动笔,多交流。在写作思想认知方面,教师要站在历史角度,让学生多了解中华璀璨文明的历史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而更好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在视野阅读方面,尽量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多浏览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并在阅读中采取主题阅读、整体阅读或者是比较阅读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品质,帮助学生掌握鲜活的阅读知识与技能,打破程序化式的语文教学模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写作又是语文学习的必要关卡,在“微写作”到来之际,教师要把握好中考风向标,正确指引学生的写作道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

参考文献:

[1]石远剑.“微写作”式高中作文教学策略初探[D].广州大学,2013.

[2]陆亚明.“微写作”大文章——“微写作”嵌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语文知识,2015,(01).

交流发言稿范文7

1.该理论认为语言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语言技能的学习不应该被分割成听、说、读、写,孤立地学习。教学应该从整体出发,使听、说、读、写技能同时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语言需要在整体的背景中进行学习,语言学习是一个从整体到局部然后再回到整体的学习过程。整体语言环境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整体语言教学重意义、重整体、重综合技能。对于EGAP教学而言,教学可采用语篇教学的方法,通过语篇学习,了解语篇结构和内容,熟悉学术语篇的构成方法。通过语篇的组织,熟悉和掌握学术语篇的宣讲技能。在这样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中,学术语言和技能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以同时发展。

2.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为交际目的而存在的社会现象。

语言知识不等于语言运用。不应人为地将知识和技能分割开来,孤立地培养,而应当通过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加以培养。有鉴于此,EGAP教学应努力使学生置身于学术交流活动的真实环境,提供学术讲座音频和视频材料,鼓励学生撰写学术报告并进行宣讲,组织学术讨论。通过这样一种模拟的真实的环境,使学生更加容易地掌握学术英语交流中的语言知识和交流技能。

3.整体语言教学主张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考虑和尊重学生的需求、兴趣和特长,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有意义地、持久地学习。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团队合作和同学间的交际互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EGAP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专业特长设计教学活动,布置学习任务,及时与学生沟通和协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确保学习任务的按时完成和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组织学生自评和互评学习效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促进学生的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学术英语交流能力。

二、整体语言理论的具体应用

整体语言教学理论强调语言教学的整体性、语言运用的社会性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观点,为非英语专业硕士生学术讲座听力、学术报告写作以及学术报告宣讲等学术英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学术报告宣讲是国际学术会议中主要的交流形式,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熟悉和体验学术宣讲过程,掌握学术宣讲语言和技能,笔者在教学中以整体语言教学理论为理据,进行教学实践并取得初步效果。

(一)教学的基本环节

1.理论指导(TheoreticalInstruction)。

开课之初,教师将对分散在教材各个单元的学术宣讲话语、宣讲技巧和方法进行整合,补充和丰富有关内容,按照撰写和宣讲学术报告的流程,完整介绍学术宣讲的语言和策略,强调要点,布置理论自学,为学生撰写和宣讲学术报告提供前期的理论指导。

2.讲前准备(ReportPreparation)。

经过理论学习,学生对于如何撰写和宣讲学术报告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将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研究兴趣确定报告的主题,收集资料,根据撰写和宣讲学术报告的理论知识,组织和完成学术报告的发言稿和PPT。教学班学生来自学校农学、植物保护、资源与环境管理、园艺、食品科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专业,学术报告主题丰富。教师在这一环节将与学生充分协商报告主题,帮助学生完善报告内容,确保教学后续环节的顺利进行。

3.学术宣讲(AcademicPresentation)。

学术报告宣讲人将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在课堂上宣讲报告。报告的主题和点评的要点将提前交给学生听众。报告宣讲中,学生听众不仅要听取报告内容而且要留意报告语言和技巧的运用。报告宣讲后,学生听众与宣讲人先就报告的内容进行目的语的口头交流,然后进入讲后点评环节。

4.讲后点评(AudienceEvaluation)。

澳大利亚课程中心主任DavidNunan认为讲后点评不仅包括评价本身(Assessment),还包括了对评价结果的理解和依据该评价结果应该采取的行动。因此,我们采用讲后点评法,组织和引导学生对宣讲报告的开场、结尾、结构话语的使用、PPT的辅助效果、图片图表的解释、声音的运用和体势语的使用等进行讨论和评价,直观地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学术宣讲的语言和技能。

(二)教学结果与讨论

收集资料,撰写、宣讲和点评报告的实践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用英语进行学术宣讲的技能。在宣讲报告的准备阶段,学生通过报告内容的组织以及宏观表达(Macro-structureSignals)和微观表达(Micro-structureSignals)的实际应用,加强了写作的逻辑性、连贯性和一致性。宏观表达和微观表达的学习和使用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这些表达的不同作用,较好地掌握了学术宣讲语言,而且帮助他们建立了形式图式,使他们在学术讲座中得以更好地把握讲座内容的整体结构。教师在这一阶段针对学生报告中核心内容比例失当以及报告内容一致性不够的问题,运用美国专业演讲者Morgan和Whitener的组稿方法,指导学生从核心问题出发,向外扩展来组织讲稿,删除了报告中不必要的细节,进而突出了报告的要点,完善了报告的内容。点评和讨论宣讲报告让学生明确了理论学习阶段的模糊认识,改进了报告宣讲阶段的不足,真正掌握了学术宣讲话语和基本技能。正如美国应用语言学专家MichaelRost在论及学术讲座研究方法时所指出的那样,让听众来评价学术讲座的效果,尤其是讲座中的不足,是一种有效的学术讲座研究方法。通过点评,学生明白了怎样简化PPT演示文稿、如何确定幻灯片的数量以及演示文稿与宣讲的配合问题。宣讲人对自己的表达速度有了更好的掌控,更加注意自己的体态语言。对图片图表解说的点评和讨论,发现并解决了宣讲人图表解释前不提示、图表中解释部分不明示以及讲解与听众理解不同步等问题,帮助学生熟练了图表解说的基本方法。

三、结语

交流发言稿范文8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切实落实意识形态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部署要求,丰富形式、与时俱进,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努力学习自然资源知识,从严规范干部职工工作行为,进一步增强党性修养、端正“三观”意识、提高工作水平。

第二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教育与惩处相结合,坚持严管就是厚爱,不断提高干部教育管理工作水平。

第三条本制度适应于自然资源局所有在岗工作人员。

第二章学习教育制度

第四条局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

1、学习成员:局党组成员、局级领导,可吸收有关股室负责人参加。

2、学习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各种法律、法规知识;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重大方针、政策、法规和决议;上级制定的规章、制度、规定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典型案例。

3、学习形式:专家学者专题辅导;利用音像资料辅导;开展课题调研活动;讨论交流学习。

4、学习组织:局党总支部负责局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组织工作。局党组书记任中心组学、负总责,并指定一名党组成员为中心发言人,准备好集中研讨学习的发言稿;中心组成员应认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集中学习研讨时踊跃发言,工作之余加强自学,每年写出1篇学习心得体会,并开展1个重点课题调研;局党总支部副书记担任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秘书,制定学习计划和安排,并负责具体日常工作。

5、学习时间。原则上每季度不少于1次,全年安排集中学习应不少于上级要求的专题学习次数及学习天数规定。

第五条全局学习

1、参加人员:全体干部职工。

2、学习内容:党中央、国务院及上级的重要文件、指示或有关领导的重要讲话等;理论学习专题辅导报告;先进典型事迹报告;法纪教育专题讲座;各类案件通报。

3、学习组织:局办公室负责全局学习组织工作。每次组织全局学习之前,局办公室应将有关学习内容及形式报请分管局领导审批,并发出学习通知。

4、学习时间:全局学习每年安排不少于6次。

第六条股室学习

1、学习成员:各股室工作人员。

2、学习内容:业务知识、法律法规、领导重要讲话等。

3、学习组织:股室学习由各股室按照有关部门下达学习计划或本部门实际需要组织进行;学习形式不限,但应以讨论为主,必须确保学习时间、内容、人员落实;要有专用记录本,指定专人负责记录;各股室负责人对本部门员工参加学习负有督促检查的责任,除了组织好本股室员工的日常学习外,还应不定期检查员工的学习笔记,年终局考评组进行考评各股室开展学习的情况。

4、学习时间:每月不少于一次,每次学习时间为半天(在全局学习计划中指定了学习时间的除外)。

第七条学习纪律

1、建立学习考勤签到制度,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由局党总支部负责考勤,全局学习由局办公室负责考勤,股室学习自行建立考勤登记,杜绝迟到和无故缺席现象;确因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不能参加学习者,应向考勤责任单位负责人请假,提交请假条,并说明原因。

2、认真遵守学习会场纪律,参加学习应带好学习材料,认真听讲并做好记录;不得交头接耳开小会,不得翻阅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书报刊物;学习中途因故离场者,应主动向考勤人员说明原因,经同意后方可离开。各股室如有职工因工作需要未能参加学习,股室负责人应及时将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有关要求传达给他们。

3、建立学习督导机制,局办公室负责全局各类学习活动督导责任,定期开展集中抽查《学习笔记》。加大学习教育效能问责力度,每次学习完毕,要对无故缺勤、迟到、早退者,按照考勤管理制度作出处理;学习教育督查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评内容,局考评组进行考评各股室开展学习的情况。

第三章工作管理制度

第八条热爱自然资源事业,自觉维护自然资源部门形象,爱岗敬业、务实担当、廉洁奉公、规范履职,以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优良的职业道德,竭诚为人民服务,优质高效地完成本职工作和领导交办的任务。

第九条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干部职工须遵守各项法律法规,自觉接受党的领导,落实县局党组决议决策,切实把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转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树立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增强一抓到底的工作责任心。

1、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凡“三重一大”事项必须经集体研究决定,坚决防止“一言堂”或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的问题。

2、夯实局领导挂点联系国土所工作机制,挂所局领导应定期下点谈心谈话、实地检查、督促提醒,抓紧抓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并纳入年终考核管理,督促开展地灾防治、执法监察、干部教育工作,促进落实县局党组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决策决定。

3、切实增强国土所工作执行力,基层干部职工应严格遵守党规党纪国法,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自觉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扎实开展工作,顾全大局、服从管理、依法履责。尤其抓好资源管控,做到肩上有责任、管理分片区、巡查有台账、查处显力度。建立督查约谈问责机制,严肃查处顶风违纪行为,并予以通报曝光。

第十条严格国土所财务开支审签制度,由挂所局领导和国土所财务管理工作分管领导“双重审签”;建立财务内审机制,由局纪检监察工作分管领导牵头,每年1月上旬组织开展财务专项检查,对各所、各单位财务收支严格管理,并对年度开支最多的国土所进行约谈提醒,杜绝挪用公款、私设小金库、截留罚没款等违规违纪行为发生。

第十一条加强“八小时之外”纪律管理,自觉将工作纪律有效延伸约束,不得违规收送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干股,不得以个人或借他人名义经商、办企业,不得跑官要官,不得借婚丧嫁娶之机收钱敛财,不得参与任何形式的,不得用公款旅游特别是出国(境)旅游,不得在住房问题上以权谋私,不得违反规定配备和使用公务用车、私车公养,不得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不得违规出入私人会所,不得违规公款接待以及接受服务对象吃请。

第四章岗位履职责任追究

第十二条岗位履职责任追究是指岗位工作人员在履行工作职责过程中,因故意或过失,违反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岗位职责,出现工作差错,发生事故案件以及违纪违法行为,依照规定追究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