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工商管理范例

高级工商管理

高级工商管理范文1

工商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不仅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还注重学生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成熟,人才市场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统一采用学制为四年的本科教育方式。近年来,除了主修学位外,还出现了辅修、双学位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商学院来说,其仍然是以主修为主。而这种比较统一的教育模式必然会造成工商管理教育存在多处问题,其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被动学习,与实际的人才供求情况相脱节。

二、我国高校工商管理教育的特点

1、实践性

工商管理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其他专业一样,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具备工作中必需的各种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为纯理论教学比较空洞,适合在课堂上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检测学生工作能力的主要标准还是实践能力。因此工商管理教育在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的同时,还会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的科学方法来培养学生。

2、针对性

工商管理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为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时,都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方式的优选上,也是尽可能采用生动具体的案例教学、拟真性和典型性的教学方式,使教学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都能够用实践进行说明,有利于学生刚好的掌握实践技术。

3、参与性

学生具有较高的参与性是工商管理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为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案例教学是不同于以往教学方式,同时也是倍受青睐的教学方式,它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人交流和表述自己等多方面的能力,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性培养。

三、我国高校工商管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在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各个高校的培养目标大致一样,都是在充分考虑了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使培养的人才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以及经营管理能力。但是这样的人才目标定位却没有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自身素质和学习能力以及学校的自身资源和能力等情况进行评估。因此笔者认为要想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清晰定位,要明确两个问题,即企业管理的人才需求结构和高校管理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两大问题,在充分考虑了这两个问题基础上,才能够对工商管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2、课程体系不合理

对于任何专业来说,其课程体系都是其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依托,但是目前,各大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不合理之处,造成了“工商管理无专业课”的尴尬局面。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包括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经济法、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质量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以及经济学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工商管理包含的课程不少,但关于培养现代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基本技能等课程却很少涉及到。

3、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革未达到预期效果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也逐渐被媒体手段所代替,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改革,许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也逐步被引入课堂。但是这似乎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所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仅仅是教师讲以前用粉笔写在黑板上的内容通过投影仪打在了屏幕上而已,并未真正发挥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从事工商管理教学的老师。他们大部分都是科班出身,工商管理的实践经验缺乏,而且也很少参与组织和从事大型科研项目,因此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就过多的注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缺乏实际业务知识和能力训练的机会,因此这种改革不彻底的教学方式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整体发展。

四、我国高校工商管理教育的整改措施

1、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每年的毕业生数量都大量增加,而企业为了自身发展,也在不断提高用人标准,因此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来说,在每年的毕业生中,除了本科生外,还有大量的企业管理硕士,MBA、博士等高层次的毕业生。因此,在定位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培养目标时,将其定位在培养掌握一定企业管理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层管理人员是比较适合当今社会发展局势的。

2、重新构建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在重新构建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各大高校在紧密结合时局发展的同时,还需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具体的构建思路如下:首先,在充分研究了现代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确定并精讲和精炼核心课程,不要为了追求广而全的知识面,忽略了学生最核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要重点突出有关公司运作、公司治理、企业组织、战略管理等课程的核心地位。其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开设一些商业伦理、管理沟通、艺术欣赏等可以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课程。最后就是要增大选修课的比例,目的是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空间,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内容,丰富自己素养。

3、提升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有效性

提升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有效性就要结合市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开放课堂,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为此,我们可以采用全新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课堂讲授、情景模拟、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和理解课堂知识,使学生主动掌握新的观念和技能。

五、结束语

高级工商管理范文2

1.学校对实践教学工作重视不足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内容简单、方式单一、观念陈旧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也不能例外。相较于理论教学掌校没有意识到实践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以至于大多数高校安排的实践教学只停留在形式上投有实际效应,缺乏系统规划和安排。高校还是更为重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视作是一种补充和辅助手段冈。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在内容、教学方法中渗入实践教学的手段和意识投有建立起相关的配套措施。我们可以在课堂理论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实践应用的技能、相关概念和操作示范及时整理、回忆和稳固并不扎实的基础知识使其为实践服务。

2.校内实践教学设备与场地投入不足

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对于设施有较高的要求周此实践是否能够有效开展取决于学校是否具备一定的环境与基础设施。校内有较完备的实践教学设施,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充分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感性角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为校外实习与实践打下一个好的基础。由于当前各高校在经费方面较为紧张,除了校方经济收益较差的部分商学院外,其他院校都没有较多的资金花费在管理类实践教学上那么相应的软硬件设施没有跟上脚步无法满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因此许多学校就省略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这一步骤,或者用模拟等方式代替或是让学生自主联系相关企业进行实践和实习。

3.缺乏有价值和效果的企业实践基地

校外企业实践教学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之一。但由于实践基地严重缺乏大大降低了高校实践性教学的最终效果。相较于其他管理类专业工商管理专业有更强的实践性。学生在课堂上大多学到的都是抽象的市场营销、生产运作管理等理论知识但是如果没有在企业中的实践经验掌生就不能感性的体会到和真实的掌握到理论知识,他们也难以很快适应企业中的真实岗位。但是当前大多企业不愿意与高校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关系,因为无法得到较高的收益不能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的,即便建立起基地池大多对学生的实践、实习敷衍了事没有较高的质量同。同时,由于高校扩招的政策进一步推进,现有的实践基地无法满足如此庞大的学生群体。

二、高校工商管理教学中的对策

1.改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核心就是实践教学,首要基础就是要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定义意识到实践教学的关键作用采取实际的措施在实践教学时间和实践教学环节上都进行增强,尤其是理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踏入工作岗位之后的知识是源于书本但又是高于书本的。只有做到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引导功能。

2.优化课程结构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对工商管理专业进行专业化的归类和划分,细化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按照人才培养结果为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知识体系来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叽做到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统一考虑各个环节,做到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针对学生的能力开展阶段性教学进行学时再分配完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系统设计。实现实践教学体再完善从基本技能、实践操作、深造研究和适应社会几个方面进行整改尤其是抓住科研、实习和社会实践这些操作环节并制定准确的考核标准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3.完善以过程为主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我们要建立健全实验室评估制度扩建实验、实训中心购置相配套的设备设施。应通过分析调研,针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选择合适的评价要素在此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评定指标确定。选择量化的指标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针对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尤其注重对学生参与实践状况的考核,使其成为一套系统、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在传统的理论考核中选取适应当今教学体制的、摈弃落后陈旧的再甄选操作、演示、答辩等形式的综合性考核方式。对于实践表现突出的、有较强实践技能的人需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进一步的指导。

高级工商管理范文3

关键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跨界培养;学科交叉融合;校企合作;实践教学

一、引言

工商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创造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增强他们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是必要的。然而调查显示,2017年全国有超过80%的本科院校开设工商管理专业,并且各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趋同,课程设置相似[1],难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应用技能,也影响他们的就业。问卷调查和访谈显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普遍希望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但由于行业知识和岗位实践技能缺乏而被拒之门外。此外,用人单位也普遍表示,部分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仅有工商管理专业知识,而动手操作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偏低,人际沟通技巧缺乏,适应能力较差,难以胜任管理岗位。企业招聘的部分毕业生虽然有工科背景,但缺乏经济管理知识的积累,因而在进行企业管理决策时,由于缺乏对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市场需求等方面的调查,可能导致决策不当,对企业运行和发展也会产生不利影响。由此还会导致部分企业招聘不到合适员工,而部分毕业生却找不到合适工作岗位的尴尬局面。究其深层次原因是,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管理学理论,提高工科知识应用技能,拥有较强的管理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还要具备沟通协调、压力管理等职业素养。为弥补这种不足,促进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紧密衔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必要的。而人才跨界培养模式注重打破专业界限、学科界限和学校界限,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人才培养问题,有利于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知识应用技能,增强他们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因而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企业运行和经济社会发展都离不开工商管理,通过工商管理和相关知识运用,有利于企业处于最佳运行状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因此,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关注就业市场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对就业市场的适应性,从而在毕业后更好满足工作岗位需要,努力做出业绩。下面将分析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一)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中高速平稳增长,并且经济发展方式已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不仅要注重提高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加强企业管理,改进企业传统管理模式,有效满足广大消费者需要,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2]。

(二)工商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

工商管理人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也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保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需要革新技术,创新管理,提高人才队伍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目前,很多企业注重借鉴学习其他企业的管理经验,聘用职业经理人对企业进行科学化管理,也取得较明显的效果。同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企业市场准入门槛低,运营环境得到改善,在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繁荣和发展。统计显示,自2016年以来,平均每天新登记的企业超过1.5万家。新的经济主体加速涌现,不仅活跃就业市场,繁荣市场经济,同时对工商管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也在进一步提高[3]。

(三)新时代对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队伍作为保障。企业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企业管理技能,还要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具有扎实理论知识,较强专业技能、管理能力,且拥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四)新时代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和技能根据企业管理理论和岗位技能需要,传统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拥有较强的企业管理技能,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在新时代,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和技能应该顺应时展要求,拥有较强的岗位管理技能,能有效提高工科知识应用水平。同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该由普通管理向跨专业的应用型管理转变,以管理与行业知识为核心[4],培养服务于企业管理的专业性人才。

三、新时代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跨界培养的概念及意义

长久以来,高校一直在反思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并尝试探寻有效的解决方案。事实上,人才培养不仅仅是一个专业、一个学科、一个学校的问题,它要求打破专业、学科和学校界限,从系统的角度去思考人才培养问题,采用人才跨界模式,实现学科与专业知识融合。进而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和知识应用水平,让他们更好适应工作需要。

(一)跨界培养的概念

“跨界”(crossover)原意是指来自不同领域的合作,通常将“跨界”定义为两个不同或毫不相干元素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进而放大相互之间的价值,甚至融合成一个完整的独立个体。随着教学模式创新发展,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也开始提出人才跨界培养这一概念,并逐渐受到任课老师关注。事实上,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跨界培养的目的是打破专业、学科和学校界限,让学生学习多学科知识,实现一专多能,更好适应工作岗位需要[5]。当前,单一的专业人才和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的人才难以被社会看好,用人单位越来越需要具备多种专业能力,拥有实践经验的全能型和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采用跨界培养模式,为整个社会输送更多创新型、实践型和应用型人才将是提高学生对就业市场适应性的重要新举措。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跨界培养的意义

随着整个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提高,为顺应时展趋势,采用跨界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其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1.拓展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知识面。跨界培养强调打破专业、学科和学校界限,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学习企业管理、经济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多学科知识,加深对不同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另外还要密切与其他学校联系,相互交流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学生知识面,让他们掌握多学科知识[6],为更好从事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2.锻炼并提高学生知识应用技能。跨界培养注重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因而学生所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单纯的课堂教学无法解决,必须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为此,人才培养中应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前提下,还要将实践教学摆在突出位置,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并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密切学校与企业合作。从而让学生有效参加实践锻炼,提高知识应用技能。3.增强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采用跨界培养模式,打破专业、学科和学校界限,注重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丰富学生知识储备,让学生具备多学科专业知识背景。同时还增进与其他学校的联系与合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真实的情境中接受锻炼,利用所学知识妥善解决遇到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应用技能,增强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

四、新时代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新时代随着经济发展,整个社会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因而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除了重视提高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外,还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注重提高学生管理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但传统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也未能打破专业界限、学科界限和学校界限,没有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人才培养问题,存在的不足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培养模式的不足

目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学生局限于了解工商管理本专业知识,而对工商管理之外的跨行业应用知识了解不足。工商管理是与企业生产、运行、管理等密切相关的专业,需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有针对性的采取培养对策。但大部分高校没有考虑不同行业管理的特性,局限于开展工商管理理论知识教学,忽视工科应用知识教学,难以提高学生的管理技能,也无法快速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甚至延长学生的工作岗位适应期。第二、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技能培养不全面,理论与实践脱节。虽然目前在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课时,组织学生参加实习,但由于受实践场地、实训设施等制约,实践教学仍存在不足。例如,实践教学课时较少,忽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以及利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没有考虑学生个性化需求,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培养被忽视。第三、培养模式趋同,忽视考虑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也缺乏明晰的职业规划[7],难以彰显办学特色,不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课程设置的不足

调查显示,目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同质化现象明显,通常将教学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课程设置过于细节化。常见问题表现为:理论课程设置较片面,很少涉及工科行业中的应用知识。实践教学环节过于简单,主要包括见习、模拟实践教学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知识应用技能。此外,课程设置忽视考虑学生特长及兴趣爱好,也没有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制约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

(三)教育资源的不足

虽然许多高校注重投入资金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建设,重视优秀教师队伍引进。但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工商管理专业,目前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仍存在不足。例如,虽然大多数任课老师拥有博士、硕士学位,但是他们的学科知识和工作背景单一,对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在企业的具体应用了解不全面,也没有深入企业学习和参加实践锻炼。尽管任课老师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实践经验,对工商管理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知识了解不全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此外,校企合作存在不足,学生实习基地有限,企业接纳实习、实践的学生人数有限。很多学生在毕业前只是到企业进行短暂的见习,而没有真正融入企业实习,难以对企业管理有深入和全面认识,最终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

五、新时代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跨界培养的有效对策

跨界培养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有着本质区别,它强调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人才培养问题,注重提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综合技能。根据就业市场需要和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不足,为落实人才跨界培养理念,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打破专业界限,整合教学内容,实现学科交叉融合

为顺应不同行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在采用跨界培养模式时,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工商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外,还要坚持以职业选择为导向的方针,增加行业应用知识讲授。从而实现工商管理理论与工学知识交叉融合,丰富学生知识积累,加深他们对就业市场了解,有利于学生择业和就业。首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行业及就业市场,学生有必要开展兴趣和特长分析,让他们根据自身基本情况初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选择合适的职业与工作岗位。任课老师可以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特征及行业需求,将学生分为电商企业组、建筑企业组、零售企业组、生物化学企业组等,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行业组。并有针对性的学习工学应用知识,掌握工商管理实践技能。其次,重视模块教学方法应用,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模块,让学生有效学习和开展训练。一方面,任课老师要优化整合工商管理传统课程教学内容,将相同或相似的知识点合并,打破专业界限,实现学科知识交叉融合。从而减少教学课时,增加工学知识授课学时。在工商管理行业应用知识讲解时,可聘请校内工科专业教师或校外企业管理者授课,有利于深化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认识,提高知识应用技能。另一方面,设置自学学时,任课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微课、慕课等教学资源,由学生自主观看和学习。学生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行业知识,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课堂讨论等方式方法[8],对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知识深入探究,深化对相关内容了解。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知识结构,还能提高知识应用技能和对岗位的适应性。最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跨界培养时,对学生每项管理技能的培养都要与行业特征融合,实现管理职能与行业特征紧密结合,让学生掌握产品供应链管理、企业生产管理、用户管理等多项技能,打破专业与学科界限。进而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提高知识应用技能,缩短岗位适应期。

(二)发挥在线教育平台作用,延伸工商管理教与学的内容

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跨界培养中,要顺应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要求,建立在线教学课程,延伸工商管理教与学的内容,让学生不受时间和地点束缚开展自主学习。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利用智能手机获取知识与信息,满足自身学习需要。同时也有利于打造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在人才跨界培养中的作用。在智能手机或ipad等移动设备支持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随时随地观看教学课程,并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职业意向,有针对性的选择学习内容,进而突破时空界限的束缚,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任课老师也可利用“名师在线”、“名校名师名课”等网络资源不断充实专业知识,掌握学生基本信息,了解工商管理行业发展情况。并学习其他任课老师优点,密切关注就业市场需求,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技能。此外,新时代整个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任课老师在这样的背景下应改变以老师讲解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注重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促进教学质量提升。要注重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动力,由师生共同探讨不同行业管理的特征及新发展,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9],满足学生学习需要。进而让他们扎实掌握工商管理专业知识,提高知识应用技能,锻炼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重视互联网应用,突破校企界限,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采用跨界模式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时,应体现“能力为本”理念。在教学中实现由“知识输入”到“能力输出”培养方式的转变,并落实实践教学各项工作。然而调查显示,部分高校虽然增加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学时,但并没有深化学生对企业管理真实环境的熟悉和掌握。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学生实习场所短缺,难以让他们在企业管理的真实场景中实习和锻炼。为弥补这种不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教学中可利用互联网突破校企界限,让学生有效融入实践锻炼活动当中。第一、将现场实习与网络信息融合,突破现实场景与网络界限,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学生要把握好在校内外实训场所实习的机会,在任课老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动手操作,对企业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环节有感性认识。同时还要利用互联网查找企业及工商管理的相关信息,明确企业管理岗位的具体职责,熟悉企业运行流程。进而深化对企业管理岗位的认识,对工商管理具体工作也有理性和全面认识,有利于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知识应用技能。第二、将网络信息与实景下的企业实习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企业实习时间十分有限,为弥补这种不足,高校可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并构建“网络教学实践基地”。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前提下,利用实时传输技术并开通网络视频,将企业管理真实场景“搬到”课堂。这时学生可以身临其境,认真观看企业管理现场情况,并对工商管理现场情况开展讨论,对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实现实景下的企业实习。第三、深化高校与企业合作,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企业管理基本内容,并组织专题讨论,邀请企业管理专家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对专题进行深入分析,增进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互动。进而形成“专题、专家、专论”的教学模式[10],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提高他们利用资料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技能。

(四)把握创新创业教育契机,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技能

随着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和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整个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也是必要的。为此,工商管理人才跨界培养中,有必要将创新创业的有关知识融入课程教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热情。一般而言,工商管理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需要以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为契机,结合市场需求和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就业意向,鼓励学生建立虚拟企业。并查阅最新资料,了解市场行情,规划创业项目书,按照企业从设立到运营的各环节模拟企业管理[11]。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校内创业孵化器为依托,让学生真正实现创业。此外,拥有创业热情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通过网络就业创业这一新渠道,突破时空界限,降低就业创业成本和风险。这样既能检验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情况,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工商管理综合技能提升。

六、结语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跨界培养注重打破专业界限、学科界限和学校界限,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人才培养问题。将该模式用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增强他们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新时代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任课老师有必要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合理构建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健全管理制度,加大相应的资金投入,注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从而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跨界培养提供保障,促进新时代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也为他们走向工作岗位,更好从事自己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余石.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3-24.

[2]南旭光.“互联网+”战略下高等教育供给方式优化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6,(12):44-50.

[3]张坤媛.“互联网+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0):30-33.

[4]佟金萍,马剑锋,刘建刚,李萌,朱陈松.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类人才的跨界培养及驱动机制分析[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6):124-130.

[5]林景良.工业4.0时代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39-43.

[6]许艳丽,刘晓莉.基于“互联网+”时代特征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25):34-38.

[7]杨足膺,佟金萍.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266-268,283.

[8]周舟.“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跨界培养对策与建议[J].江淮论坛,2017,(3):74-77,94.

[9]王凤莲,谢荣见,王邦伦,徐斌秀.“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7,(1):32-37.

[10]于茜虹,陈锋.“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制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6):264-265.

高级工商管理范文4

文章结合我国工商管理现状分析,并从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中所具备的职能出发,在工商管理体制、工商管理执法力度以及工商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探讨了关于提高我国工商管理工作水平的总体策略。

【关键词】

工商管理;市场经济体制;执法力度;内部控制

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加深,我国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变得复杂,在社会管理的体系中工商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行政执法和政府主管市场的监督方面,工商管理依然拥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我国的经济贸易与世界经济接轨,来往更为密切,如何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工商管理的综合职能,是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市场稳定、持续、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性环节。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学者都在重点研究新形势之下世界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并且深入探索工商管理的性质和制度创新,为提高我国的工商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我国工商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近几年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商管理机关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时,不论是在夯实基础还是优化组织结构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经济市场发展形势复杂,在工商管理的相关工作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一)工商管理的制度不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工商管理在市场监控方面发挥的作用和功能也越来越大。客观形势上需要拓宽工商管理的管理范围,使薄弱环节加强。不仅要管理好个体私营的经济,还要关注公有经济体制的发展,维护好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并且要把握好市场经济调节的活动管理,在对宏观调控计划上也要监督实现。这便要求建立完善的工商管理体制,而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制度是按照行政区来管理,因此,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一步就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之下的工商管理制度,这也有助于我国经济管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

(二)工商管理人才缺乏

根据人才招聘的数据统计情况来看,初级工商管理的人才需求是比较可观的,但是作为中级和高级工商管理人才的部分却存在着很大的缺口,尤其是高级工商管理人才更是十分紧缺。现代的市场经济是新形态的经济体制,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上。但是它要求从事管理的人才必须具有国际金融、经济、贸易等思想,要有市场竞争意识,这样才能够适应时代和市场经济的要求。一直以来,工商管理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都比较注重于专业的传授和需要,偏重于知识理论的学习,实际上是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首先,工商管理培养的途径过于单一,缺乏创新,教学方法也很传统,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方面都偏重理论知识,而与实际的工作不符,没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其次,工商管理学习考核的方法比较单一,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也使得高校培养的发展停滞不前。在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考核都是以考试成绩来判定学生的能力,这种评估模式并不能完全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并且也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三)工商管理执法力度不强

工商管理机关是促进社会和谐、有效推动依法治国的重要力量。工商管理人员在执行工商职责时要严格依法行政,切实履行工商管理的行政执法职能,并且还要不断加强执法力度,保证执法效能,以促进社会和谐为工作的主要基础。在现实的工商管理执法过程中,现代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工商管理部门遇到很多难题,并不能自如方便地应对,执法手段也不被社会大众认可。首先,《反不正当竞争法》限制了行政处罚权和行政强制执行权的结合使用,以至于工商部门在做出行政处罚之后却并不具有强制执行的权利,这也就减弱了执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没有威慑力;其次,工商行政的管理执法严重受到地方干预。地方政府一般都认为工商行政管理阻碍了地方的经济发展,持不支持态度,并且会私自决定工商管理部门在不得到政府许可的情况下不得对企业进行检查并处罚,从根本上大大增加了工商管理人员的执法难度。

(四)工商管理内部制度不够完善

在市场经济和社会管理体系中作为政府主管市场监督和行政执法工作部门的工商管理机关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部门内部的管理问题也是存在的。首先,因为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部门很多,导致国家投资很多,而由于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以至于资产使用率较低,出现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其次,工商管理部门审计机构不健全。但目前来看,我国工商管理的内部审计制度不够健全,无法开展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以至于会出现影响内部会计的控制效果。

二、创新我国工商管理的对策

(一)满足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创新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加快,高等教育也在不断普及,工商管理的专业化教育也面临着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和挑战,并且也对工商管理的专业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必须要具有创新能力和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因此,我国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不断改革,创新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1.教育理念创新。

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应以创新教育为主要目标,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为手段,培养出卓越的有市场经济意识的综合性素质人才,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和能力,以求进一步的发展。

2.增强市场竞争意识。

要加强工商管理人才市场竞争意识的树立,适应经济全球化而成为热门专业。在新时期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竞争思想,树立竞争意识,具备国际贸易、金融和经济思想。

3.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

工商管理的人才主要是从事管理和分析工作,所以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理论和管理实践的结合,增强管理实践的能力。

(二)建立完善的工商管理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日益复杂化、多元化。而在现代的经济社会形势之下,建立健全完善的工商管理体制,这不仅满足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工商管理职能充分发挥的关键所在。

1.健全工商管理体制宏观控制。

相关的工商管理部门必须要严格配合国家在各个时期对于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目标和要求,才能更好促进发挥职能作用。在建设工商管理体制的过程之中,可以应用登记管理制度,要求工商管理部门以本地的经济发展现状为基础,促进产业和产品结构协调发展,避免出现比例失调的情况。同时可应用综合监督和管理职能,促进市场制度的完善。

2.建立统一协调的工商管理制度。

为保证工商行政管理新的体制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应加快对现行的工商管理制度的改革,可实行省以下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垂直领导,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中,工商管理部门主要发挥着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高效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必须不断进行市场经济探索,整合工商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共同打造更好更快的工商管理平台,实现工商管理部门的最优化职能发挥,使市场资源得到公平化的分配,以达到促进市场稳定持续并多元化发展的目标。在近几年来,我国很多的经济学家都在进行相关的研究,关注于新的发展形势下国际工商管理的发展和方向,并且做出了深入的探索,这对于我国的工商管理研究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并且也有利于和国际间的接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工商管理部门所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多,导致现今的管理体制不再满足工商管理事业的发展要求,因此也导致了工商管理部门的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目前摆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面前的重要课题就是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应与时俱进地提高我国工商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

作者:吴秀奎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泗宗.第二届“工商管理研究方法”国际研讨会在我校召开[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高级工商管理范文5

围绕专业定位设置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定位包括的内容较多,但是如果从“专业———课程”一体化项目建设的角度看,笔者认为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二是专业服务面向的定位。从专业培养目标看,很多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明显偏高,缺乏针对性。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大多数高校专业培养目标一般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备工商企业管理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掌握工商企业管理实际能力和专门技能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这一定位显然与现实有较大程度的背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多地面向企业生产一线,无论从生源素质,还是从用人单位需求,以及现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来看,“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定位明显偏高。在“专业———课程”一体化项目建设中,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合理定位。

比如,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育目标定位是:培养企业基层管理者。很明显,这种定位比起笼统的培养“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定位要具体、清晰得多。专业定位的第二个内容是专业服务面向定位。专业服务面向实际上是指专业服务区域,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是地方高校,属于区域性高校,高校建设必须服务、服从于区域经济发展,其专业建设必须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与产业类型相适应。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在进行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前,有必要区分两个概念: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很多高校将两者等同看待(从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就可以看出),笔者过去也常常不作区分。其实,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专业核心课程是专业的核心,是一个专业与其他专业、特别是相近专业区别的根本标志,只有少数几门课程能列为核心课程(大多数专业的核心课程可能只有一两门)。而专业主干课程是指专业的主要课程,是从核心课程延伸出来的,服务、服从于核心课程的专业课程,可以有多门课程(一般为6-12门)。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培养目标密切相关。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专业培养目标如果定位为培养企业基层管理者的话,那么专业核心课程就可以确定为企业班组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如果为:培养中小企业基层管理者,那么,可以考虑将企业班组管理和中小企业管理两门课程确定为核心课程),其专业主干课程就必须要从企业班组管理延伸出来,具体可以设有:企业生产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等课程为专业主干课程。

围绕专业岗位技能需求设置专业课程群

专业课程群由专业核心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岗位技术或技能课程组成。在完成了专业定位,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后,接着要进行专业技能课程设计。专业课程群中的岗位技术或技能课程,要依据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和专业服务面向进行设计。在企业中,基层管理者所需要的岗位能力与高、中层管理者明显不同。企业基层管理者所要求的岗位能力主要是技术和技能。因此,岗位技术和技能类课程的设计必须要满足学生获取岗位技术与技能的需要,为此就要结合专业服务面向定位进行设计。广西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服务面向是广西区域经济,广西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中以制糖、水泥、机械和金属铝加工为支柱,那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群中就应该设有:制糖技术与工艺、水泥技术与工艺、机械制图和加工、铝加工技术与工艺这几门课程(或将其融合为一到两门课程)。在进行专业课程群开发与设计时,会出现一些多学科相互渗透或交叉的新课程,这些课程一般没有现存的教材可供使用,解决办法是:高校选择区域内支柱行业中较大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实施校企合编教材,并且由企业技术骨干利用学生在企业进行实习的时机,在企业为学生讲授。校企深度合作能为高校提供固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场所,高校亦可利用其技术、师资优势对企业员工进行在岗培训,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或技术骨干也可为高校学生授课,进而形成校中有企、企中有校,真正实现校企融合。

高级工商管理范文6

1引言

1988年教育部颁布的新本科专业目录中,工商管理是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在下面设置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6个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在我国从引进至今不过20多年,本科专业点由1998年的1276个增至2866个。目前全国本专业的在校学生大约为50~80万人,每年约培养出10万名本科生。随着在校人数逐年增加,工商管理专业已成为我国培养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管理人才的重要渠道。

2国内工商管理专业办学现状

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表现在与该校其他学科交叉渗透,重视实践、教学、科研、企业咨询相结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教育独具国际化特色,与美国的哈佛商学院和马里兰大学、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等的管理学院以及摩托罗拉、西门子、爱立信等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等保持着密切合作关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与国际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接轨;吉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主要面向汽车、机械加工行业培养人才;武汉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大内容,以涉外企业的经营管理为重点;中山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是系统掌握现代化管理与经济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具手段,掌握电子计算机在管理工作中基本应用技术;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特点是对组织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企业管理等工商企业管理的主要职能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等着重进行教学训练;上海财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注重以科研与学术交流促进教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主要为公司企业培养“具有一定工程技术知识”的高级工商管理复合人才。

目前,工商管理按照大类进行招生的学校包括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江南大学、贵州大学、兰州大学、汕头大学等。工商管理类统一招生,学生入学后先接受通识教育,再进入院系学习,在一、二年级,学校打通院系界限,按专业大类组织教学,重点建设全校性公共课程和学科大类平台课程,形成公共基础课和基础课的统一标准;在三、四年级,从大学三年级根据前两个学年的成绩和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定具体专业。从国内按工商管理学科大类招生的看,实施工商管理学科大类招生的大都是重点大学、综合性院校,而地方工科院校则推行较少。

3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大类培养模式的探索

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原则下,从现行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出发,借鉴国外经验以及我国重点大学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我国地方发展的实际需要,构建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图1)。图1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1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分专业培养模

式目标选择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分专业培养模式研究的目标,是构建“两平台”+“专业主干”、“方向”+“实践”的培养模式,使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培养出的学生,能以适应社会能力为核心,以素质培养为基点,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方式、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为主要途径,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夯实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强化综合管理能力和执行力等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管理人才。构建“两平台”+“专业主干”,“方向”+“实践”的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分专业培养模式,实现“通识为基础、经管为根本、工程为特色、实践为手段”的“四位一体”的培养架构,突出地方性、创新性、实践性、特色性。

(1)地方性。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分专业培养的根基必然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这是一种天然的“亲缘”关系。地方工科院校肩负着为区域性经济发展服务的历史使命,同时地方工业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也影响着他们办学特色的形成。

(2)创新性。进行开放型工程教育训练平台的研究与实践,建设“三实一创”教学基地,即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3)实践性。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分专业培养模式,不仅表现在创新性上,而且表现在工程能力的实践性。现代工程教育要回归工程实践,加强工科大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4)特色性。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要根据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准确定位,充分发挥智力作用,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方向课、选修课,体现其特色。

3.2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实践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工商管理大类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工商管理类专业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做人、做事、做学问同步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富有求实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同时,依托“大土木”,培养具有大土木背景的专业人才。该院对学生采取按专业大类招生,实行宽口径、厚基础、专业自选的培养模式。

(1)学生在一、二年级学习通识教育基础课和工商管理类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在三年级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学院开设的专业方向和个人意愿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课程,该院工商管理类专业所设的专业方向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

(2)在大类平台课上进行统一,课程名称、课程代码、课时都进行了统一,优化资源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该专业按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学制四年,采取1.5学年,即前三学期按照工商管理大类学校相应学科平台课,第四学期开始分流。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工商管理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模块,实践、创新及课外课程群。

高级工商管理范文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呈现了加速发展的趋势。然而,在高校数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高校专业建设却出现了一个令人尴尬的局面:各高校开设的很多专业,不仅专业名称相同,专业方向无明显差异,而且专业主干课程也几乎没有区别,各高校专业缺乏特色,专业建设呈现了明显同质化现象。高校专业建设的同质化现状,既导致了我国有限教育资源的低效与浪费,又使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之间产生了背离,同时还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其后果十分严重。高校专业建设的同质化导致了高校建设的同质化。针对高校建设的同质化现象,国家教育部在教发[2011]9号文《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全面加强高等学校内涵建设,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克服同质化倾向。”笔者认为,高校专业建设要避免同质化,就必须要求高校打造本校专业特色,实施特色专业建设工程,为此,理顺特色专业建设工程的思路尤为关键。笔者认为,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建设路径首先是进行专业定位,然后依据专业定位进行专业课程群设计。本文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对工商企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过程进行论述。   一、实施专业准确定位   专业定位包括的内容较多,但是如果从特色专业建设的角度看,笔者认为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二是专业服务面向的定位。从专业培养目标看,很多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明显偏高,缺乏针对性。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各高校专业培养目标一般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备工商企业管理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掌握工商企业管理实际能力和专门技能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这一定位显然与现实有较大程度的背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多地面向企业生产一线,无论从生源素质,还是从用人单位需求以及现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来看,“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定位明显偏高。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合理定位。比如,广西某高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育目标定位是:培养企业基层管理者。那么很明显,这种定位比起笼统的培养“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定位要具体、清晰得多。专业定位的第二个内容是专业服务面向定位。专业服务面向实际上是指专业服务区域,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是地方高校,属于区域性高校,高校建设必须服务于、服从于区域经济发展,其专业建设必须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与产业类型相适应。   二、专业课程群设计   专业课程群由专业核心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岗位技术或技能课程组成。在完成了专业定位后,接着就要进行专业课程群设计。具体思路是:依据专业定位,结合专业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然后围绕核心课程设计专业课程群。在进行专业课程群设计前,有必要区分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两个概念,很多高校将两者等同看待(从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就可以看出)。其实,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专业核心课程是专业的核心,是一个专业与其他专业特别是相近专业区别的根本标志,只有少数几门课程能列为核心课程(大多数专业的核心课程可能只有一两门)。而专业主干课程是指专业的主要课程,是从核心课程延伸出来的,服务、服从于核心课程的专业课程,可以有多门课程(一般为6~12门)。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培养目标密切相关。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专业培养目标如果定位为培养企业基层管理者的话,那么专业核心课程就可以确定为企业班组管理(培养目标如果为培养中小企业基层管理者,那就可以考虑将企业班组管理和中小企业管理两门课程定位核心课程),其专业主干课程就必须要从企业班组管理延伸出来,具体可以设企业生产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等课程为专业主干课程。   专业课程群中的岗位技术或技能课程,要依据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和专业服务面向进行设计。在企业中,基层管理者所需要的岗位能力与高、中层管理者明显不同,见下表1。企业基层管理者所要求的岗位能力主要是技术和技能。因此,岗位技术和技能类课程的设计必须要满足学生获取岗位技术与技能的需要,为此就要结合专业服务面向定位进行设计。广西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服务面向是广西区域经济,假定广西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中以制糖、水泥和金属铝加工为三大支柱,那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群中就应该设有制糖技术与工艺、水泥技术与工艺、铝加工技术与工艺这三门课程(或将其融合为一门课程)。   在进行专业课程群开发与设计时,会出现一些同多学科相互渗透或交叉的新课程,这些课程一般没有现存的教材可供使用,解决办法是:高校选择区域内支柱行业中较大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实施校企合编教材,并且由企业技术骨干利用学生在企业进行实习的时机,在企业为学生讲授。校企深度合作能为高校提供固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场所,高校亦可利用其技术、师资优势对企业员工进行在岗培训,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或技术骨干也可为高校学生授课,进而形成校中有企、企中有校,真正实现校企融合。高校按照以上办法设计专业课程群,据此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在打造特色专业、避免专业建设同质化的同时,又真正地实现了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目的,另外,还使得学生较好地掌握了适用的管理知识、专业技术与岗位技能,成为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其毕业后进入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直至以后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三、结语   特色专业,主要由专业独特的定位和专业独特的课程群以及专业有效地实践实训体系决定的。即:特色专业=专业准确定位+专业课程群+实践实训体系。高校只有实施特色专业建设工程,才能避免专业建设的同质化。教育部在高教[2007]2号文《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笔者认为,这是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实施特色专业建设工程重要的政策依据。#p#分页标题#e#

高级工商管理范文8

关键词:新形势;工商管理;职能;实施

新形势其实指的就是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作为新时期的企业,也应该考虑如何能在市场中始终处于不败地位。面对今后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和新发展,企业如何能够改善现阶段的管理弊端,根据形势进行调整,促进工商管理效率的提升,也是企业未来工作的主要方向和工作重心。

一、企业工商管理的基本要求

企业工商管理是基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各项计划、人员安排等进行协调统一的控制。在国家的相关制度下,结合企业的发展趋势,为企业设定最合理的运营模式。传统模式的工商管理已经不再适合于新形势下的企业发展规划。所以企业本身也应该与时俱进,侧重于服务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为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提供相关的信息。

二、企业工商管理的职能关系

1.引导和控制

引导和控制的核心在于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正确引导。企业本身以营利为目的,企业工商管理的重点也在于对企业的财务进行合理管控,按照管理原则,结合法规制度,来进行相应的体系化管理。管理会计要领导预算会议,领导项目会议,捕获需要的信息。连接数据,进行分析。同时,变革管理也很重要,与时俱进的公司才能生存。

2.管理与服务

对于企业来说,工商管理工作是维持企业稳定发展的根本,是为企业的稳定所服务的。从发展角度来看,现在越来越多公司都使用了会计核算软件,尤其在共享服务中心出现后,它颠覆了传统财务会计的工作方式,显示出了与传统的财务核算方式的显著区别,建立了类似流水线的运作模式,借助精细化的专业分工、标准化的流程和发达的信息技术,极大提高财务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现阶段工商管理职能发挥的问题

1.缺乏相应的管理体系

我国现行的工商管理体制主要是依照行政区域来划分的,所以这种方式在管理的过程中是按照地域将管理范围成块划分,每个管理部门在实际的运行中主要都是只管自己的区域,普遍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管理体系的构建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对于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工商管理体制偏向于地区化,在实现统一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针对类似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也是企业发展需要考虑的。

2.工商部门执法力度不严

工商管理部门在当今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并不能够有效地发挥其积极的职能,所以执法的过程中还是在执法力度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工商管理部门在下达处罚决定之后无法及时有效的执行,可见工商管理部门的执法力度不严也是目前职能发挥环节中的主要矛盾之一。工商管理部门的处罚权和执行权受到分离的情况下,对于执法权威性和有效性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外,地方保护现象也是限制工商管理部门执法水平和执法职能的因素,因而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加大执法力度,也必然成为主要的工作内容。

3.人才储备问题

当前我国的工商管理部门中,高级的工商管理人员在数量上是相对比较匮乏的,市场经济和以往的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一经济体制在实际的运行中需要管理人员一定的竞争意识,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这方面是比较欠缺的。工商管理工作是一项技术要求非常高的工作,涉及到的知识也相对广泛。虽然我国各个高校都有开设工商管理专业,但人才进入企业之后需要进行后续的培训,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管理水平。这也使得企业的中高级工商管理人才出现了短缺,人才储备不足成为了制约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因而加强人才储备,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管理举措,也应该成为企业未来的主要工作方向。

四、如何加强企业工商管理的职能

1.构建完善的管理模式

构建完善的管理模式应该从工作的细节入手,针对企业日常运营工作中的流程和步骤要进行规范化管理,满足制度的要求。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还应该将具体的行为进行公开,将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进行展示,才能形成互相制约互相管理的局面。而作为管理人员,也应该了解到并重视企业工商管理的重要性,协助工商管理部门对企业内部的运营情况进行合理调整监督。站在企业的角度,这需要在意识上进行转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就应该做到发展和创新,与时俱进地完善企业的运营发展模式。

2.注重人才培养和能力提升

人力资源是保障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而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不断提升,人才的储备不足和人才流失情况成为了企业工商管理工作中的难题。作为企业,应该讲人才培养和能力提升作为今后工作的主要方向,对于人才的培训工作要做到严谨和细致,真正培养企业管理所需的具备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员。对于这些人才,企业应该从思想上和工作中给予帮助,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3.充分发挥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

发挥工商管理职能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在监督管理的过程当中要将制度真正地引入管理中,并针对政府指定的政策来确定最佳的市场方案。其次,要深入企业当中,并在企业运营环节中制定科学的发展计划。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要求,确立好市场安全监管、市场环境整治、网络交易市场监管、防控打击传销活动、落实“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打击非法广告、强化无照经营查处、畅通消费投诉渠道以及配合做好消防安全、动物疫情防治、市场监管等十项重点工作。务必从讲政治、讲大局、讲责任的高度看待市场监管工作,用高标准衡量市场监管工作,以严要求抓实市场监管工作。针对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快速解决,给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管理模式不能再采取传统的知性方式,相反,应该在新形势下作出调整,监督市场行为,让企业脱离落后发展模式的桎梏,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4.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对市场监管和安全保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市场稳定关乎社会稳定、市场安全关乎社会安全,市场稳则百姓安。各级工商市场监管部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深刻认识做好市场维稳安保工作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当前市场监管工作面临的重大任务,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使命意识,高举法治旗帜,树立底线思维,忠实履行职责使命,扎实落实各项市场监管工作措施,全力以赴做好维护市场安全稳定工作,严防市场监管领域安全责任事故,努力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五、结语

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让企业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在新形势的背景之下,如何促进工商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也是企业未来工作的关键。作为企业本身,也要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地分析市场经济形势的走向,不断完善工商管理水平,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最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和体系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必锦.对新形势下企业工商管理职能的研究探讨[J].经济管理:文摘版:00072-00072.

[2]于亚利.新形势下企业工商管理的职能发展与完善对策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7(15):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