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护理论文范例

高级护理论文

高级护理论文范文1

维护好机电设备能够延长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高速公路的服务质量,降低高速公路的服务成本,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在机电维护管理的模式上,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但是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具有专业、规范、系统的特点,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管理模式。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和服务管理,将信息技术与企业的业务进行融合,信息技术能够为企业业务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保证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信息化的管理能够增强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保证机电设备正常运转,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2、高速公路机电维护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的高速公路机电维护管理工作经历了几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其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机电维护管理方式落后

高速公路机电维护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维修管理和备品备件管理。目前大多数的高速公路维修部门都采人工维修的方式,例如出现故障报修后,先要对故障进行确认,然后将故障报告给维护中心,维护中心对维修任务进行分派,最后由维修人员进行维修。整个维修过程比较长,耗费大量的时间,工作效率比较低。对于备品备件的管理工作量比较大,在出入库登记、统计查询等工作环节上要消耗很长的时间,而且由人工来完成出错的概率也很大。这样的维护管理方式比较落后,不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趋势。

2.2机电维护成本高

人工机电维护管理的成本比较高,在维修时,需要各个部门之间人员的配合,维修部门的人员比较多,造成人员成本较高。另外,故障发生后,处理的越及时,损失越小,但是由于人工维修管理模式的反应时间比较长,造成的损失比较大,也就是维修的成本比较高。

2.3管理难度大

高速公路的维修范围比较广,需要参与的维修人员比较多,维修又具有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在维修管理上具有一定的难度。此外,由于维修的任务比较多,维修人员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在服务上可能会有不到位的地方,这些很容易引起客户的不满,使维修管理工作的满意度不高。由于以上几点原因,人工机电维护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艰巨的高速公路机电维护工作,所以,对高速公路机电维修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必然。

3、高速公路机电维护信息化管理的策略

3.1做好前期规划

为了保障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能够更好地工作,在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设备的更新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好前期工程项目评估论证,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使安装的机电设施更加合理,方便对其进行维修管理。对于安装的设备,要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规划,使其不影响未来的改造。在建设施工中,要加强工程监管工作,确保机电设备的电气化指标达到合格标准,在源头上减少机电设备故障的发生。

3.2改进维护模式

随着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的建立和运行,收费设备逐渐代替人工收费,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也加大机电设备维修的任务量。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改进维护模式,以适应实际需要。根据高速公路路线长、覆盖面广的特点,仅仅依靠运营公司的维护部门进行维护是不够的,可以采用运营公司和专业维修公司合作的方式,明确双方对机电设备的管理权和维修维护权,做到权责明确。运营公司主要负责辖区内的设备管理和机电设备的日常巡查维护工作,负责记录机电系统的运行情况。专业维修公司主要负责设备故障的维修,对系统的性能和工作情况做到了如指掌,确保系统安全。发生故障后,运营公司的管理软件可以将故障报修内容通过短信的方式通知维修人员,节省了故障的通知时间,有利于维修人员的优化配置。

3.3提高技术水平

由于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技术含量比较高,在维修时要选择信誉好,技术水平高的维修公司进行合作。运营公司也要加强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选拔具有计算机、通信和机电等知识的高水平人才,做到能够独立维护设备,准确确定故障原因等。运营公司与维修公司要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各种机电设备的故障,使机电设备处在最佳运行状态。

3.4机电设备的管理和更新

对于高速公路的机电设备,要建立设备的信息系统,对设备的安装时间、型号、数量、性能和检修记录等做出详细的记录。根据设备的使用说明,制定设备的清洁保养规定,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对于技术落后的机电设备,要及时进行更新,建立完善机电设备报废退役制度,对于报废退役的设备进行及时处理,防止过期设备积压给企业的资产管理带来麻烦。

3.5合理配置备用设备和配件

当高速公路发机电设备发生故障,但是维修人员不能够及时赶到时,为了减小故障的影响,设备的备品和备件非常重要。备品备件的库存管理要遵循故障的发生规律,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例如,对于收费设备,每个收费站都应该配备收费设备备件或者移动收费设备,一旦发生设备故障,可以启用备用的设备或者更换备件,减少由于设备故障而延长收费时间,造成交通拥堵。

4、小结

高级护理论文范文2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本科室进行增强CT扫描的患者8400例。其中发生造影剂外漏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60~78岁,平均(68.6±6.7)岁。本研究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4200例)和对照组(420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实施方法

本研究中高压注射CT造影剂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和碘帕醇。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告知患者在增强CT检查前30min到达放射科等待,此时向患者询问相关的既往静脉注射史及药物过敏史,并向患者介绍所使用的造影剂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在征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后,选取患者较大且弹性好的血管。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干预。(1)对CT造影剂外漏的预防护理:

①血管的评估与选择。

在给患者注射造影剂之前,首先应对患者血管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比如静脉血管发生一定程度的硬化、老年患者血管的脆性增加、血管太细、可能并发四肢水肿等情况,这些都会增加造影剂外渗的可能。因此,在选择血管时应十分注意,选择患者管腔大、回流好、富有弹性且易固定的静脉进行给药,避开关节附近的部位,以免因患者的动作而导致针头移位造成造影剂外渗。一般采取患者的手背静脉、前臂浅静脉和肘正中静脉,同时应避免选择近期反复穿刺的静脉。

②静脉通路的建立。

在进行增强CT检查之前,首先要建立好静脉通路,采用生理盐水进行穿刺操作;患者在接受手背静脉穿刺时,应告知患者绷紧皮肤,可减少疼痛感;穿刺应避免在同一部位进行重复穿刺;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进行造影剂的注入。

③穿刺针头的选择及固定方式的确定。应选择静脉留置套管针,在穿刺成功后,用普通胶布固定头皮针软管,用宽胶带固定针翼,对于不合作的患者,加用夹板进行固定。

④造影剂的注射速率。

造成CT造影剂外漏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高压注射器注药速度快,压力高。因此在满足CT扫描条件、不影响扫描结果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造影剂的用量和注射速度,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CT造影剂外漏的产生。

⑤对患者进行宣教。

在CT造影剂注入前,应向患者告知可能会出现造影剂外渗的情况,并对造影剂外渗的临床症状及出现的不良后果进行描述,让患者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保证针头的固定。在注入造影剂过程中,患者如出现疼痛,应立即告诉医护人员,停止注射。

⑥实时监测观察。

静脉通路建立后,应注意静脉通路是否通畅,有无回血现象存在;观察患者的穿刺部位有无肿胀、疼痛等情况;在高压注射器开始注射造影剂前,先高压注射盐水,观察静脉穿刺部位及患者情况,确认无异常后才离开。(2)并发症的护理。局部肿胀,对患者有肿胀症状出现时,应告知患者抬高患肢,促进静脉血液及淋巴管中淋巴液的回流,并用50%的硫酸镁溶液冷敷患处24h,24h后可热敷,一般2~3d后可消肿。

1.3观察指标

1.3.1心理状况调查

采用信度、效度较好的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的程度进行评分,SDS和SAS均有20项,每项分为1~4级,最高分80分。SDS的总粗分是量表的各条目得分之和;量表的标准分为量表的总粗分乘以1.25,当量表的标准分大于或等于53时,则认定该患者有抑郁的情绪;抑郁指数为患者总评分除以80,0.50~0.60为轻度抑郁,>0.60~0.70为中度抑郁,>0.70为重度抑郁。SAS的总粗分是量表的各条目得分之和;量表的标准分为量表的总粗分乘以1.25,当量表的标准分大于或等于50时,则认定该患者有焦虑的情绪;焦虑指数为患者总评分除以80,0.50~0.60为轻度焦虑;>0.60~0.70为中度焦虑;>0.70为重度焦虑。

1.3.2满意度调查

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以数字评分法,分值0~10,非常满意护理工作记作10分,不满意护理工作记作0分。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后SDS评分比较

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SDS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干预前后SAS评分比较

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SAS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干预后外漏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外漏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目前,CT造影主要是通过高压注射器静脉高速注射造影剂,因此存在一定的造影剂外漏的危险。其原因在于CT扫描速度快,造影剂的注射速率高,在较短时间内即注射完,冲击力强;此外,作为造影剂的碘海醇和碘帕醇是一种高浓度低渗性药物,具有黏性强和阻滞性高的特点,发生外漏后,进入皮下组织间隙导致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发生变化而失衡,细胞内水分在细胞外渗透压的作用下可被吸出,使得细胞发生严重的脱水而导致死亡,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加之护理人员操作不熟练,血管的选择及穿刺方法不正确均是导致造影剂渗漏的主要原因。患者遭受造影剂外漏所带来的并发症同时,还会给患者的心理状态造成一定的影响,患者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而这些负性情绪对并发症的治疗显然是不利的,可能会加剧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早期及时的预防与护理高压注射CT造影剂外漏显得尤为重要。优质护理服务作为一种新的护理模式已经应用于临床,是指以患者为中心,强化临床基础护理,深化临床护理专业的内涵,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的服务理念。“以患者为中心”是指在思想观念和医疗行为上,处处为患者着想,一切活动都要把患者放在首位;紧紧围绕患者的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控制服务成本,制定方便的措施,简化工作流程,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低耗、满意、放心”的医疗服务。优质护理服务主要内涵:满足患者基本生活的需要,保证患者的安全,保持患者躯体的舒适,协助平衡患者的心理,取得患者家庭和社会的协调和支持,用优质护理的质量来提升患者与社会的满意度。优质护理服务是一次从管理方式到服务模式与内涵的改革,是“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的深化,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本研究结果表明,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DS与SAS评分相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护理服务干预后患者的SDS与SAS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护理服务干预后患者的SDS与SAS评分明显低于采取常规护理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优质护理服务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且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此外,本研究显示,优质护理服务干预后患者的造影剂外漏发生率明显低于采取常规护理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优质护理服务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明显减少造影剂外漏的发生。优质护理服务干预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采取常规护理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优质护理服务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明显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4结语

高级护理论文范文3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我院有副高级职称及以上护理人员44人,有6人从事行政工作,实际参加培训38人,年龄38岁~55岁,平均年龄47.36岁,其中38岁~45岁11人(28.95%),46岁~50岁16人(42.10%),51岁~55岁11人(28.95%),均为女性;中专10人,专科8人,本科20人。可见,高级职称护理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参差不齐,在临床工作中承担责任不一,工作能力强弱不同,不能很好地履行高级职称护理人员的职责。

1.2方法

1.2.1培训方法2008年由护理部统一发放问卷调查表,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以及其他建议和要求,涉及的内容包括护理新知识、科研创新能力、教学能力、护理管理、人文知识、学历教育6大项12个方面的内容,每项按非常需求、需求、一般需求、无需求分别计6分、4分、2分、0分,求得需求均值。根据需求顺位统计,确定培训内容,制订培训计划和方案。不同年龄的高级职称护理人员的培训需求情况见表1。

1.2.2效果评价对参加培训的人员,在培训结束后对培训工作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护理部针对个人需求,了解她们培训后的情况并进行长达2年的跟踪、指导,尤其在护理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科研创新、护理论文的撰写、授课技巧、护理管理方面的情况,在分层分级管理中,是否体现高级职称护理人员的优势及骨干作用。

2结果(见表2)

3讨论

3.1不同年龄段高级职称护理人员对培训内容各有所需高级职称护理人员虽然在医院护理人员中所占比例小,但却是重要的中坚力量,她们在临床不同的专业科室,配合相应的医疗技术,其护理涉及不同的领域,并且有着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少数人有一定的科研、论文书写等能力,但整体水平欠佳。结合专业特点及自身情况,也决定了她们对培训内容的选择上有较高的要求,各有侧重,以满足工作和自身的需要。从表1可以看出,高级职称护理人员对护理新知识的培训排在需求顺位的首位,她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掌握护理最新知识、最新的信息,紧跟时代的脉搏,才能始终站在该专业领域的前沿,更好地服务于病人,而且新知识的培训学习刻不容缓,是当务之急,这种培训学习伴随着职业生涯的终身,故均将其列为培训的重点。排在需求顺位最后一位的是学历教育,由于多种原因,在职研究生培养起步较晚,即使有培训,医院选派出去脱产学习者也是凤毛麟角。非脱产的研究生继续教育也因其年龄因素和初始学历较低而使大部分高级职称护理人员望而却步,没有选择或极少数人有意向,故此需求顺位排在最后。38岁~45岁年龄段的高级职称护理人员年富力强,需要在护理各方面体现自身价值,完善人生,对所学内容均有需求,愿望强烈。46岁~50岁的护理人员除了在临床工作中有丰富的经验外,更需要经验的总结,需要创新,需要交流及传授,故偏重于教学及科研创新。51岁~55岁护理人员则热衷于教学及护理管理知识的培训,对学历教育方面没有纳入培训内容中,这与他们的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有关。

3.2因需施教,形式多样,提升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GillFurze[3]认为,继续教育内容应同时满足个人所需(受教育者感知的需求,即工作经历意识到某项内容的重要性和对其教育需求和受教育者真正的需求,即客观缺乏的真正的应满足的教育需求,如病人需求)和组织需求(职业发展需求、医院需求和国家的需求等)。表1反映了不同年龄段的高级职称护理人员的不同需求,基于此,护理部根据其需求或愿望,完善了培训内容,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和方案,因需施教,采取将护理人员送出去、专业教师请进来、院内有专业所长的专家教授授课、短期脱产进修学习、参与学习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讨论会、网络自学等多种培训方式。就某一新业务、新技术能够以脱产和学习班的形式系统学习。参加讨论会和专题讲座时聚集在一起交流经验,建立联系,扩充专业知识,提高技术水平,既能在很短的时间更新知识,并且可很快应用于临床。对带教老师的培训,注重授课技巧的讲授,并进行预讲点评。在科研创新能力培训方面,除专题讲座外,以如何撰写护理论文为培训重点,对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护理人员,由专家进行个人辅导。护理部对有在职护理研究生培训意愿的人员,为她们提供有关信息和渠道,鼓励她们参与在职非脱产学习及自学,并了解学习情况及进度,鼓励她们战胜困难,努力达到目标。只有因需施教,不拘泥于形式,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年龄段高级职称护理人员的培训需求,提升自身素质,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病人和社会。

高级护理论文范文4

1.1对象

荆州市7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其中市级医院2所(S1、S2),县级医院5所(X1~X5),共计2567名护士作为本次调查对象。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式,对荆州市所辖的7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10~2012年护理科研开展情况进行调查,为保证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全部资料实行原件查看,由护理部将所有发表的论文期刊、科研课题下达文件、课题登记证书及著作等原件集中存放备查,调查内容包括:全院护士数、数、统计源期刊篇数、专著、承担省市级科研课题、科研成果以及专利情况。

1.2.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分析。

2讨论

2.1结果分析

2.1.1护理人员整体学历水平偏低,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科研能力是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在分析问题时,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而获得。从我国目前的护理教育体系来看,专科教育对于护理科研的内容基本是空缺,本科教育中虽然有开设护理科研课程,但由于本科阶段有较大的基础理论及实践课程量,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护理科研的工作中,只是初步具备了科研意识,只有在研究生教育中才会进行系统的科研知识的学习及实践。从表1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在我市二级医院中尚无硕士学历人员,本次调查中本科、大专学历的护士是在中专起点上通过自学考试、成人或在职函授教育等形式取得的学历,没有高考起点的全日制本科生。绝大部分护士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缺乏科学研究应具备的相应的知识,导致护理人员护理科研能力普遍不足。

2.1.2护理人员参与积极性不高,科研氛围不足

根据荆州市护理重点专科要求,护理人员的数量要占到总数的10%,其目的是希望从制度层面要求更多的护理人员参与护理科研及论文的写作,但从表2可以看出,这个数量并没有完成,且已发表的文章中有大部分是同一作者的文章,所以,护理人员写作的积极性尚未充分发挥。部分医院也只是依赖于这小部份人来完成上级的指令性任务,并未达到整体提高的目标。

2.1.3护士人力资源的严重匮乏,导致护士疲于应付工作,缺乏护理科研的积极性

以上7所医院虽然有3所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最低1∶0.4的床护比,但这3所医院均是为即将迁址到新医院前所做的护士人力资源储备,如搬新院后随着床位的扩张,仍达不到1∶0.4的最低标准配备,且都是刚入职的新护士,不具备撰写论文及开展科研的能力。因为人力资源的严重不足,所以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增大,疲于去完成日常工作,无时间去观察、发现、思考科研问题,即使在工作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由于工作的被动与人员的压力,护理人员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探究这些问题,这种状况不但挫伤了护理人员开展科研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加重了护士的工作疲溃感。

2.1.4缺少护理科研的学科带头人

由于多种原因,基层医院中高职称的护理人员很少,此次调查的7所医院均没有达到临床护理重点专科要求高级以上人员达5%的最低要求,特别是在县级医院更低。此次调查中,县级医院正高级护理人员只有1名。有调查显示,目前基层医院护士护理科研原动力较差,普遍存在为了晋升才进行护理科研的现象。这与本次调查结果一致,基层医院职称晋升由于受指标限制非常难,这样导致护理人员职称晋升没有希望,也就丧失了科研与撰写论文的动力。同时,由于护理岗位管理、层级管理还未真正实施,不论学历和技术高低都做同样的工作,没有真正做到人尽其才,使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部分较高学历的护士的积极性受到打击,没有很好地发挥能动性,带动护理队伍的科研。

2.2对策

2.2.1改革护理管理模式,大胆创新,引入竞争机制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护理人员积极投入到护理科研中去,首先要充分调动大家的科研热情。要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要实行护理岗位管理,只有从护士的岗位设置、护士配备、护士分级、岗位培训、绩效考核、护士晋升等多方面着手,才能够更好地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还可实施目标管理,将护理论文撰写数量与质量作为院科两级考核指标之一,对中级以上人员要求每人每年至少l篇,同时,对于超额完成的给予适当奖励,在评先表优、外出进修学习时给予政策倾斜,笔者所在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就是通过该方式,使护理论文及科研的数量及质量得到很大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

2.2.2加强护士素质教育,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基层医院护士科研能力

有研究显示,护理教育能增加护士的科研知识,提高护士评估研究成果的能力。各医院要重视护理继续教育工作,在课程设置中要增加对护理科研写作方面知识的内容。同时,将科研骨干送出去学习与深造,回归后成立院内科研小组,由其负责组织有科研积极性和写作能力的护士,请相关专家讲授科研知识,定期召开学术小讲座、论坛等活动,营造学术氛围;同时开展从易到难、从小选题到大选题的护理科研,以点带面提高护理科研水平。

2.2.3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各级医院要认真落实

高级护理论文范文5

关键词:信息化;护理;文献计量分析

护理学专业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与技术,各个环节和要素得到科学安排,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实现教学、临床与信息技术三者之间的优化整合[1]。信息化模式利用信息技术的介入,开辟了一种新模式,它能充分激发个体积极性,主动对知识有效构建,深刻认识、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撑。信息化教学模式现已逐渐运用到护理教学及实践中并取得了一定教学效果,培养了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了评判性思维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但信息化模式在护理专业的具体实践应用中还会受到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不够完善;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不够先进;对护生自学能力要求较高等。因此,构建高效的适合护理学专业的信息化模式,还需广大护理人员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与研究。为更好了解护理学专业信息化模式研究的发展趋势,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法,对国内发表的有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信息与借鉴。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选择高级检索,在“主题”字段或“题名或关键词”字段分别检索“信息化教学”AND“护理”。结果共显示130篇文献,删除无关和重复文献后,共检索到符合标准的文献110篇。

1.2建立数据库并录入文献信息

根据研究内容和目标,应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收集文献相关信息。①文献基本情况:文题、作者、作者单位、发表期刊、发表年份、引文情况、基金来源、文献类型等;②文献主要内容:研究地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文献使用研究方法等。对每篇文献的以上信息进行整理并提取,将相应信息录入数据库。1.3统计学分析运用Excel软件对检出的文献从文献发表时间、作者、作者单位、发表期刊、研究内容、引文情况、基金资助情况、被引用频次等方面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文献分布

共检索到110篇论文,其中硕博士论文2篇,会议论文1篇,其余107篇发表于54种期刊上,平均发文量为1.98篇。其中发文3篇以上的期刊有9种,共发文43篇(40.18%),具体见表1。护理学专业信息化模式研究的相关文献数量总体呈稳健上升趋势,2008年2篇,2009年3篇,2010年1篇,2011年1篇,2012年3篇,2013年1篇,2014年7篇,2015年发表14篇,2016年发表35篇,2017年发表41篇。

2.2作者分布

护理学专业信息化模式研究的相关论文涉及作者235人,不含外籍作者。有51篇论文为2名或多名作者合作完成,合作率为46.36%,篇均作者数量为2.1人。作者单位主要以高职高专及本科高等院校为主,但单位分布较分散。根据第一作者所在地区进行统计,110篇论文分别由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作者完成,按地区发文量,前7位分别为:江苏省24篇,湖北省15篇,湖南省14篇,重庆市7篇,山东省6篇,广西省6篇,陕西省4篇。

2.3文献类型

110篇文献中,科研论文数量较多,其次是经验总结论文,在科研文献中以实验性研究为主,设计研究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占21.82%。

2.4研究内容

110篇文献中,综合护理学专业信息化模式的研究32篇(31.48%);探讨信息化模式在各个护理基础学科课堂教学及临床实践教学应用:基础护理学27篇(3.70%),外科护理学9篇(5.56%),内科护理学8篇(16.67%),解剖学6篇(%),健康评估6篇(2.78%),妇科护理学5篇(6.48%),儿科护理学5篇(%),急危重症护理学3篇(13.89%),老年护理学3篇(4.63%),病理学2篇(2.78%),护理礼仪、护理管理、生理学和英语各1篇(0.93%)。

2.5被引频次

110篇文献共引文653条,其中中文引文623条(95.41%),外文引文30条(4.59%)。所有文献中,被引论文共55篇,被引用1次者23篇,被引频次为2次者11篇,被引频次为3~9次者19篇,被引频次10次以上者共2篇,其中最高被引频次为14次,为2013年中华护理教育杂志发表的1篇文章[2]。

2.6基金资助情况

110篇文献中28篇(25.45%)论文受基金资助。其中受部级科研基金资助者1篇,受省部级科研基金资助者(如省卫生厅科研基金)20篇,受市级科研基金资助者6篇,受军队、院校各类科研基金资助者1篇。

3讨论

3.1护理学专业信息化模式的相关研究稳步发展

信息化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图片、音像等电子资源将教学内容中难懂的部分变得更加直观、生动,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更多的知识,并有效地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信息化模式的发展已延伸到护理学专业教学的各个领域并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从发文的数量来看,研究论文总体呈稳健上升趋势,说明当前护理学专业信息化模式被关注程度较高,特别是在2017年论文量达到41篇;登载护理学专业信息化论文的期刊有54种,其中7种是护理专业期刊,其它均为医学性综合期刊;文献作者散落于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布广泛,其中以江苏省发文量最多。

3.2国外研究成果借鉴有限,缺乏深入研究

引文是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重要方法,反映了作者对该领域科研前沿动态的掌握状况[3]。经文献计量分析,护理学专业信息化模式研究的文献共653条引文,其中外文引文仅占4.59%,所占比例之低说明我国学者尚未充分吸取国外有关护理学专业信息化模式的先进理论和研究成果。从基金资助情况来看,所统计的文献中仅有25.45%的论文受到基金资助,研究经费的欠缺也会限制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发展。从作者情况来看,高产作者较少,从事护理学专业信息化模式研究的核心科研力量尚未形成。从期刊状况来看,发表刊物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较低,表明护理学专业信息化模式的研究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上升空间巨大,需要积极引导增加投入。

3.3实证研究虽多但研究过程尚待完善

110篇文献中,虽然科研论文数量较多,但仍有51篇(46.36%)文献没有采用科学的统计学方法和严谨的科研设计,缺乏客观的评价指标和数据,并且结果大部分以定性论述为主,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严重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同时也会影响研究结果向护理临床实践等其他领域的延伸和应用。因而,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明确研究总体构想,规范科研设计方法,确定评价指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规范化统计学处理,提升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为今后延伸性研究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3.4技术设备支持尚待跟进

高级护理论文范文6

 

医学继续教育是卫生技术人员从业后获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终身性医学教育[1]。   在医学日新月异的今天,医务工作者参加医学继续教育学习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着卫生技术人员自身前途的发展,而且是医院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虽然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体系在我院已经形成,并在提高医、护、技人员素质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随着继续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实施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总结完善,现将我院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我院基本情况   医院成立于1989年,位处北京西客站南侧,北临古迹莲花池,西接京石高速公路入口。是一所学科齐全、设备先进、技术精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等为一体的三级综合性医院,隶属于华北电网有限公司,接受北京市卫生局、丰台卫生局业务管理。目前编制床位518张,实际开放床位546张。现有正式职工709人,其士、硕士73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120余人,中级职称243人,首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9名华北电力技术院“专业管理专家”专家。   二、我院开展继续教育的现状   (一)参加继续教育的对象   高年住院医师、具有中级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包括医学、医技、预防医学、卫生管理人员和护理人员。   (二)教学形式多样化、灵活化、人性化   进修、学习班、岗位培训、学术交流、专题讲座、病例讨论、读片讨论、示范性查房、自学、远程教学、网络教学、等。   (三)继续教育的实施   由科教处、护理部共同负责卫生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日常工作,卫生技术人员必须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并服从科教处、护理部的统一安排。   科教处会同医务处、护理部等职能部门,每年安排院级讲座不少于30次。所请的讲课老师主要是医院各科室主任或副高职称以上的医、护、技人员,市、区内其他兄弟医院的主任医师或其他三级医院的专家教授。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实行学分制,并从2006年开始取消纸质学分证,通过IC卡学分机授分。   全院每个专业技术人员都有一张学分卡,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后由科教处、护理部刷卡授分。科教处、护理部每半年统计一次学习情况,在院周会上及时将学习情况反馈给科主任。每年每个参加继续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按规定必须完成25学分,其中参加全国性或省市级Ⅰ类学分10分,院级听讲座及撰写论文获Ⅱ类学分15分。同时规定,医院各科室每年至少一篇论著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核心版发表,重点科室普外科、心内科、呼吸科、内分泌科、康复科、骨科、放射科、体检中心每年至少有2篇论著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核心版发表。   (四)考核   每年年底,科教处、护理部负责对院内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验分考核。验分不合格者,年度考核评优资格将被取消,同时将继续教育纳入职称晋升和工作考核、岗位聘任管理体系,作为晋升、执业的必要条件之一,有力地促进继续教育的开展。   三、我院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2]:不少人认为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只与晋升职称有关。某些已晋升到副高级职称或不再想晋升职称的人员,对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学习不够重视,热情不高。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在晋升期间集中学习,突击得学分,一旦晋升后则热情锐减。   (二)出勤率低:参加医学继续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很多是位于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由于临床工作繁忙,患者病情的瞬间变化,使医护人员有时难以协调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缺勤或听课迟到早退。另外,也有些医护人员从思想上仅停留于应付眼前的工作,而影响了出勤率。   (三)学习内容与专业不匹配:由于我院实行三级学科管理,专业分工细化,每个二级科室的讲座次数不可能使本科室医护人员完成年度继续教育的考核,而使部分医护人员必须参加其他专业的讲座。专业的不对口使听课效果大打折扣。而且有少数医护人员仅仅为应付继续教育考核,而不是从提高自身出发来参加继续教育,严重背弃了继续教育的宗旨,也影响了自身的听课效果和讲课老师的讲课积极性。   四、对策   由于医院的医疗、护理任务繁重,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和学习时间容易冲突,医院继续教育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安排应坚持临床为主、实践为主、自学为主、业余为主。在内容上应突出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一)合理安排时间,提供多样化教学形式   为保证继续教育学习的时间,尽可能利用休息时间,少占用工作时间。现代化教学技术为继续教育提供多样化教学模式,如远程教学、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为个人自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开展实效性继续教育   鼓励医护人员从本专业出发,结合自己工作的需要参加继续教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当医护人员参加本专业或与本专业有关的教学内容时,给予双倍的学分,承担教学讲座者也可获得双倍学分。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符合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中级卫生技术人员要以提高本专业、本学科综合业务水平为目的,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最终成为能独挡一面的业务骨干打下扎实的基础。高级卫生技术人员除了自身接受本领域国内外先进理念外,还要承担实施医学继续教育的任务,不断培训年轻医务人员,完善人才梯队建设,使之成为真正的学科带头人。

高级护理论文范文7

 

医学继续教育是卫生技术人员从业后获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终身性医学教育[1]。   在医学日新月异的今天,医务工作者参加医学继续教育学习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着卫生技术人员自身前途的发展,而且是医院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虽然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体系在我院已经形成,并在提高医、护、技人员素质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随着继续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实施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总结完善,现将我院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我院基本情况   医院成立于1989年,位处北京西客站南侧,北临古迹莲花池,西接京石高速公路入口。是一所学科齐全、设备先进、技术精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等为一体的三级综合性医院,隶属于华北电网有限公司,接受北京市卫生局、丰台卫生局业务管理。目前编制床位518张,实际开放床位546张。现有正式职工709人,其士、硕士73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120余人,中级职称243人,首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9名华北电力技术院“专业管理专家”专家。   二、我院开展继续教育的现状   (一)参加继续教育的对象   高年住院医师、具有中级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包括医学、医技、预防医学、卫生管理人员和护理人员。   (二)教学形式多样化、灵活化、人性化   进修、学习班、岗位培训、学术交流、专题讲座、病例讨论、读片讨论、示范性查房、自学、远程教学、网络教学、等。   (三)继续教育的实施   由科教处、护理部共同负责卫生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日常工作,卫生技术人员必须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并服从科教处、护理部的统一安排。   科教处会同医务处、护理部等职能部门,每年安排院级讲座不少于30次。所请的讲课老师主要是医院各科室主任或副高职称以上的医、护、技人员,市、区内其他兄弟医院的主任医师或其他三级医院的专家教授。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实行学分制,并从2006年开始取消纸质学分证,通过IC卡学分机授分。   全院每个专业技术人员都有一张学分卡,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后由科教处、护理部刷卡授分。科教处、护理部每半年统计一次学习情况,在院周会上及时将学习情况反馈给科主任。每年每个参加继续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按规定必须完成25学分,其中参加全国性或省市级Ⅰ类学分10分,院级听讲座及撰写论文获Ⅱ类学分15分。同时规定,医院各科室每年至少一篇论著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核心版发表,重点科室普外科、心内科、呼吸科、内分泌科、康复科、骨科、放射科、体检中心每年至少有2篇论著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核心版发表。   (四)考核   每年年底,科教处、护理部负责对院内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验分考核。验分不合格者,年度考核评优资格将被取消,同时将继续教育纳入职称晋升和工作考核、岗位聘任管理体系,作为晋升、执业的必要条件之一,有力地促进继续教育的开展。   三、我院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2]:不少人认为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只与晋升职称有关。某些已晋升到副高级职称或不再想晋升职称的人员,对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学习不够重视,热情不高。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在晋升期间集中学习,突击得学分,一旦晋升后则热情锐减。   (二)出勤率低:参加医学继续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很多是位于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由于临床工作繁忙,患者病情的瞬间变化,使医护人员有时难以协调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缺勤或听课迟到早退。另外,也有些医护人员从思想上仅停留于应付眼前的工作,而影响了出勤率。   (三)学习内容与专业不匹配:由于我院实行三级学科管理,专业分工细化,每个二级科室的讲座次数不可能使本科室医护人员完成年度继续教育的考核,而使部分医护人员必须参加其他专业的讲座。专业的不对口使听课效果大打折扣。而且有少数医护人员仅仅为应付继续教育考核,而不是从提高自身出发来参加继续教育,严重背弃了继续教育的宗旨,也影响了自身的听课效果和讲课老师的讲课积极性。   四、对策   由于医院的医疗、护理任务繁重,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和学习时间容易冲突,医院继续教育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安排应坚持临床为主、实践为主、自学为主、业余为主。在内容上应突出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一)合理安排时间,提供多样化教学形式   为保证继续教育学习的时间,尽可能利用休息时间,少占用工作时间。现代化教学技术为继续教育提供多样化教学模式,如远程教学、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为个人自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开展实效性继续教育   鼓励医护人员从本专业出发,结合自己工作的需要参加继续教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当医护人员参加本专业或与本专业有关的教学内容时,给予双倍的学分,承担教学讲座者也可获得双倍学分。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符合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中级卫生技术人员要以提高本专业、本学科综合业务水平为目的,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最终成为能独挡一面的业务骨干打下扎实的基础。高级卫生技术人员除了自身接受本领域国内外先进理念外,还要承担实施医学继续教育的任务,不断培训年轻医务人员,完善人才梯队建设,使之成为真正的学科带头人。

高级护理论文范文8

资料来源于万方、中国知网、CBM和维普4个电子数据库,跨库选择为期刊,发表时间为1999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主题词检索:主题词=护理、护士、护工、医护和绩效,检索到相关文献805篇,然后进行人工阅读和筛查,剔除文献重复、非医院题材、主题中有评价方法但没有具体应用的文献后,共找到关于医院护理绩效评价方法方面的文献94篇。

2文献分析方法

2.1数量及分布特点

在94篇文献中涉及的护理绩效评价方法共有17个,其中:德尔菲法占29.79%(28/94);360度绩效评价法占22.34%(21/94);关键绩效指标法占21.78%(20/94);平衡计分卡占15.96%(15/94);层次分析法占15.96%(15/94);目标管理法占6.38%(6/94);秩和比法占4.26%(4/94);关键事件法占4.26%(4/94);TOPSIS法占2.13%(2/94);数据包络分析、模糊理论、综合评价法、综合指数法、主基二元法、六西格玛、三维绩效结构理论、双维量化法各1篇,占1.06%(1/94)。

2.2评价方法用途分类

①用于护理绩效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平衡计分卡、德尔菲法、360度绩效评价法、关键绩效指标法、目标管理法、关键事件法、主基二元法、六西格玛、三维绩效结构理论。②用于护理指标权重的评价方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双维量化法、主成分分析法。③用于护理绩效指标值的评价方法:秩和比法、TOPSIS法、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综合评分法、综合指数法。

2.3发表时间分布特点

2005年文献数量3篇(3.26%),2006年文献数量4篇(4.34%),2007年文献数量1篇(1.09%),2008年文献数量8篇(8.71%),2009年文献数量7篇(7.60%),2010年文献数量14篇(15.21%),2011年文献数量8篇(8.71%),2012年文献数量21篇(22.34%),2013年文献数量28篇(30.43%)。2005年以前利用专门方法对护理绩效进行评价的很少,2005~2011年逐步开展,2012年以后开发利用较多,特别是近两年共发表49篇,占52.13%(49/94)。

2.4期刊分布特点

92篇文献来源于39个期刊,发表2篇以上的有:《中国护理管理》16篇、《护理研究》10篇、《护理学杂志》8篇、《中华护理杂志》5篇、《护理学报》4篇、《护理管理杂志》4篇、《中国实用护理杂志》3篇、《护理实践与研究》3篇、《当代护士》3篇、《解放军护理杂志》3篇。从期刊分布来看,论文质量较高,其中中文核心期刊《中华护理杂志》5篇,占总数的5.43%;《中国实用护理杂志》3篇,占总数的3.26%。

2.5文献合作情况

文献合作人数为1人13篇(14.13%),文献合作人数为2人18篇(19.57%),文献合作人数为3人17篇(18.48%),文献合作人数为4人16篇(17.39%),文献合作人数5~9人17篇(18.08%),文献合作人数10人及以上13篇(14.13%)。从作者合作情况来看,论文合作度较高,作者2人及以上共81篇,占总数的86.17%。

2.6作者机构分布特点

从作者机构统计结果来看,作者来源主要分布在医院和医学高等院校,按第一作者统计,作者机构情况:医院80个,其中二级医院7个,三级医院73个;医学高等院校14个。从作者机构分布来看,护理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及应用主要集中在三级医院,二级及以下医院较少。

2.7引用参考文献情况

引用0条参考文献3篇(3.26%),引用1条参考文献1篇(1.09%),引用2条参考文献3篇(3.26%),引用3条参考文献6篇(6.52%),引用4条参考文献10篇(10.87%),引用5~9条参考文献37篇(3.26%),引用≥10条参考文献32篇(34.78%)。绩效评价方法在医院以及其他行业已广泛使用,可供参考的文献较多。从引用参考文献的情况来看,文献参考使用较好,护理绩效评价方法都是在借鉴其他行业绩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应用。

2.8科研立项情况

在92篇文献中共查找到19个基金项目(一个课题有多个基金项目的,按最高级别统计),其中:部级3个,军区3个,省级13个。科研基金来源:科技管理部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教育管理部门、高等院校和部队系统。从统计结果来看,各相关部门对护理绩效评价方法研究比较重视,科研立项及成果较多。

3常用绩效评价方法

发达国家对人员绩效评价的研究及应用开展的较早,我国相对较晚,据文献资料统计,目前我国用于人员绩效评价的方法有60余种,但我国用于护理绩效评价的方法不到20种,为方便研究、使用,本文对常用的护理绩效评价方法进行简要评述。

3.1平衡计分卡

用途:主要用于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优点:①指标设置全面,能够有效地将医院的战略目标转化为护理绩效指标;②有助于护理人员的学习与发展,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③能有效提高医院护理整体管理水平,实现医院长远发展。缺点:①指标数量过多,指标间的因果关系不好把握,构建指标体系比较困难;②各指标权重分配有一定难度。

3.2关键绩效指标法

用途:主要用于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优点:①有利于落实医院战略目标、突出管理重点;②KPI体系可以准确地传递社会、市场压力,使医院各项工作聚焦、责任到位、成果明确,有利于促进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③打破部门本位主义,有利于提高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一致性;④理念创新,为客户创造价值。缺点:①指标缺乏全面性;②容易形成僵化的考核方式;③适用岗位有限。

3.3德尔菲法

用途:主要用于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指标权重确定。优点:①简便快捷,运行成本低;②可以获取很多不同但有价值的预测;③长、短期预测皆可,在历史资料不足或不可预测因素较多时尤为适用。缺点:①易受人的知识、经验和主观判断能力的影响;②缺乏对事物发展作数量上的精确描述。

3.4层次分析法

用途:主要用于绩效指标权重确定和指标值评价。优点:①原理简单、层次分明、结果可靠,不仅可用于同一单位不同时期的纵向比较,亦可用于不同单位同一时期的横向比较;②适用于难以完全定量化的复杂问题;③对原始数据不做任何变量变换,保留原始信息量,使评价结果具有真实性;④指标对比等级划分比较细,充分显示权重作用;⑤可以通过一致性检验判断思维的客观性。缺点:①构建阶梯层次结构的过程较复杂,计算繁琐;②在权重的确定上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故该方法常需要与德尔菲法结合使用。

3.5360度绩效评价法

用途:主要用于绩效指标体系构建。优点:①方法简单,易操作;②相对公平、公正;③员工参与考核,可以提高员工的自我发展意识;④强调团队和内外部顾客的互动,重视客户对员工的评价。缺点:①考核培训难度大,时间耗费多,考核成本高;②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多;③评价方法简单,可信度低,权威性差。

3.6秩和比法

用途:主要用于绩效指标值评价。优点:①理论简单,操作方便,易于推广;②在数据资料不呈正态分布或者不知道是否呈正态分布时都可以使用,对数据资料的类型要求低;③该方法能区分微小差异,分辨能力强,在原有信息的基础上能起到良好的校正作用。缺点:①指标值采用秩代换会损失一些原始信息;②对于非正态分布资料,如果继续使用一般编秩方法,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有偏差,不能进一步回答具体差别情况,需要采用非整秩次RSR法,编秩较为复杂。

3.7TOPSIS法

用途:主要用于绩效指标值评价。优点:①对数据分布及样本含量、指标的多少无严格限制,计算不复杂;②排序结果充分利用原始数据信息,能定量反映不同评价单元的优劣程度;③能消除不同量纲带来的影响,可同时引入不同量纲的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在诸多综合评价方法中对原始数据信息利用最充分,其结果能够精确地反映出评价对象间的差距。缺点:①各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的接近程度只能反映各评价对象内部的相对接近度,并不能反映与理想的最优方案的相对接近程度;②灵敏度不高。

3.8主成分分析法

用途:主要用于绩效指标权重的确定和指标值评价优点:①可消除评价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②可减少指标选择的工作量;③可舍弃一部分主成分,不损失原指标信息;④各主成分的权数为其贡献率,排除了人为因素;⑤可以对各参评系统的综合情况进行排序。缺点:①主成分的解释带有模糊性;②当主成分的因子负荷的符号有正负时,综合评价函数意义就不明确。3.9数据包络分析用途:主要用于绩效指标权重确定和指标值评价。优点:①不需要预先设置权重;②不受投入变量与产出变量之间函数关系的限制;③对指标的性质没有要求;④能够解决多输入、多输出的问题;⑤评价结果能够分辨出冗余及产出不足,对策略调整提供理论指导具有很强的可行性。缺点:评价结果有多个有效单元,不能对评价单元进行完全排序。

4讨论

4.1加强管理工具学习和运用

2012年卫生部启动了第二轮医院评审,评审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调管理工具的使用。护理绩效评价方法是护理绩效管理工具,管理工具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解决复杂管理问题、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护理绩效评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搞好护理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护理绩效评价工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一是医院管理人员大都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管理工具不很了解,不会使用;二是不会使用统计软件,对于复杂数据或大数据束手无策。因此,开展好护理绩效评价工作,就必须系统学习绩效评价方法以及Excel、SAS、SPSS等统计分析标准软件。

4.2借鉴企业人员绩效评价方法

在1999~2013年文献中专门用于护理绩效评价的方法只有十几种,主要集中在平衡计分卡、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TOPSIS法、关键绩效指标法、360度绩效评价法和因子分析法,而熵权法、因子分析法、秩和比法、灰色关联度、主成分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双要素二维四象限法、变异系数法、神经网络评价方法等评价方法在企业绩效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护理绩效评价中却很少使用。另外,从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护理绩效评价使用的方法大都是方法简单、单独使用。绩效评价方法各有优缺点,在应用当中要取其优点避其缺点,要借鉴学习其他行业绩效评价方法,根据医院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最佳评价方法,多法并用,这样才能使绩效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4.3护理绩效评价需要注意的问题

4.3.1构建科学的护理绩效指标体系

不能照搬其他医院的指标设置,要充分考虑医院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指标构建的程序要合理,运用的构建方法要得当,不能领导说了算。③一级指标设置要体现全面性,在评价方法中可以借鉴平衡计分卡等管理工具的管理思想;二级、三级等细化指标要体现重要性,可以使用关键绩效评价法等评价方法实现这一目的。多纳入定量考核指标,尽量减少定性指标。

4.3.2确定合理的指标权重系数

护理绩效指标权重系数的大小直接影响考核结果,是护理工作的指挥棒,因此确定指标权重系数要慎重,减少主观因素影响,既要考虑各指标的主观程度,又要考虑各项指标原始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总体评价的影响,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如层次分析法可以逐层比较多种关联因素,实现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使思维层次化、经验数量化,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各指标的重要程度。

4.3.3对指标值的评价方法

对绩效指标数值的统计分析和排序是绩效评价的关键,只有绩效指标评出优劣,绩效管理才有意义,所以对绩效指标值的统计处理非常重要,为减少误差,使指标评价结果更有说服力,可联合应用多种评价方法,如TOPSIS法和秩和比法联合使用对绩效进行评价,结果更接近实际,排序更加准确。

4.3.4绩效评价结果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