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护士论文范例

高级护士论文

高级护士论文范文1

一)材料

护理人员基本数据来源于医院历年人事统计报表。护理人员发表的论文数据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应用CHKD《中文生物医学》数据库输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进行检索,将2006-2013年在国内公开发表的论文作为统计对象;二是医院科研办公室统计的2006-2013年登记发表的论文数和期刊影响因子数。两方面的数据汇总后,筛除非医学专业期刊(含增刊),选择第一作者为护理人员的论文作为统计对象。

二)方法

以自然年为节点,将人员的基本信息与、影响因子、职称、学历等应用excel表进行分类统计。

二、结果

一)学历

截至2013年底,护理人员中具有大学学历的人员占护理人员总数的44.34%,比2006年增加10.7倍。

二)职称比例

2006年工资制度改革及2008年实行岗位等级设置后,护理人员高级职称的数量有了一定变化,2013年护理人员高级职称占全院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总数已接近6%,高级职称的人数较2006年增加了近1倍。

三)用工结构

2006年起,医院使用派遣制护士逐年增加。2006-2013年派遣制护士人数及其占在编护理人员的比例依次为24人、5.4%,34人、7.7%,39人、8.8%,41人、9.5%,84人、20.0%,118人、27.1%,189人、51.2%,217人、55.4%。

四)情况

2006-2013年护理人员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的数量呈上升趋势。

三、讨论

高级护士论文范文2

1.1对象

荆州市7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其中市级医院2所(S1、S2),县级医院5所(X1~X5),共计2567名护士作为本次调查对象。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式,对荆州市所辖的7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10~2012年护理科研开展情况进行调查,为保证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全部资料实行原件查看,由护理部将所有发表的论文期刊、科研课题下达文件、课题登记证书及著作等原件集中存放备查,调查内容包括:全院护士数、数、统计源期刊篇数、专著、承担省市级科研课题、科研成果以及专利情况。

1.2.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分析。

2讨论

2.1结果分析

2.1.1护理人员整体学历水平偏低,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科研能力是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在分析问题时,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而获得。从我国目前的护理教育体系来看,专科教育对于护理科研的内容基本是空缺,本科教育中虽然有开设护理科研课程,但由于本科阶段有较大的基础理论及实践课程量,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护理科研的工作中,只是初步具备了科研意识,只有在研究生教育中才会进行系统的科研知识的学习及实践。从表1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在我市二级医院中尚无硕士学历人员,本次调查中本科、大专学历的护士是在中专起点上通过自学考试、成人或在职函授教育等形式取得的学历,没有高考起点的全日制本科生。绝大部分护士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缺乏科学研究应具备的相应的知识,导致护理人员护理科研能力普遍不足。

2.1.2护理人员参与积极性不高,科研氛围不足

根据荆州市护理重点专科要求,护理人员的数量要占到总数的10%,其目的是希望从制度层面要求更多的护理人员参与护理科研及论文的写作,但从表2可以看出,这个数量并没有完成,且已发表的文章中有大部分是同一作者的文章,所以,护理人员写作的积极性尚未充分发挥。部分医院也只是依赖于这小部份人来完成上级的指令性任务,并未达到整体提高的目标。

2.1.3护士人力资源的严重匮乏,导致护士疲于应付工作,缺乏护理科研的积极性

以上7所医院虽然有3所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最低1∶0.4的床护比,但这3所医院均是为即将迁址到新医院前所做的护士人力资源储备,如搬新院后随着床位的扩张,仍达不到1∶0.4的最低标准配备,且都是刚入职的新护士,不具备撰写论文及开展科研的能力。因为人力资源的严重不足,所以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增大,疲于去完成日常工作,无时间去观察、发现、思考科研问题,即使在工作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由于工作的被动与人员的压力,护理人员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探究这些问题,这种状况不但挫伤了护理人员开展科研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加重了护士的工作疲溃感。

2.1.4缺少护理科研的学科带头人

由于多种原因,基层医院中高职称的护理人员很少,此次调查的7所医院均没有达到临床护理重点专科要求高级以上人员达5%的最低要求,特别是在县级医院更低。此次调查中,县级医院正高级护理人员只有1名。有调查显示,目前基层医院护士护理科研原动力较差,普遍存在为了晋升才进行护理科研的现象。这与本次调查结果一致,基层医院职称晋升由于受指标限制非常难,这样导致护理人员职称晋升没有希望,也就丧失了科研与撰写论文的动力。同时,由于护理岗位管理、层级管理还未真正实施,不论学历和技术高低都做同样的工作,没有真正做到人尽其才,使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部分较高学历的护士的积极性受到打击,没有很好地发挥能动性,带动护理队伍的科研。

2.2对策

2.2.1改革护理管理模式,大胆创新,引入竞争机制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护理人员积极投入到护理科研中去,首先要充分调动大家的科研热情。要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要实行护理岗位管理,只有从护士的岗位设置、护士配备、护士分级、岗位培训、绩效考核、护士晋升等多方面着手,才能够更好地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还可实施目标管理,将护理论文撰写数量与质量作为院科两级考核指标之一,对中级以上人员要求每人每年至少l篇,同时,对于超额完成的给予适当奖励,在评先表优、外出进修学习时给予政策倾斜,笔者所在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就是通过该方式,使护理论文及科研的数量及质量得到很大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

2.2.2加强护士素质教育,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基层医院护士科研能力

有研究显示,护理教育能增加护士的科研知识,提高护士评估研究成果的能力。各医院要重视护理继续教育工作,在课程设置中要增加对护理科研写作方面知识的内容。同时,将科研骨干送出去学习与深造,回归后成立院内科研小组,由其负责组织有科研积极性和写作能力的护士,请相关专家讲授科研知识,定期召开学术小讲座、论坛等活动,营造学术氛围;同时开展从易到难、从小选题到大选题的护理科研,以点带面提高护理科研水平。

2.2.3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各级医院要认真落实

高级护士论文范文3

新加坡公立医院作为非营利性机构由独立董事会负责,实行公司化管理,政府通过控股公司间接拥有医院的所有权,并以补给病人的医疗服务消费的方式常年拨款补贴医院。医院设有医院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决定医院的发展、经营原则,评价医院运转效率、院长绩效等;监事会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董事会决议,监督医院的运营情况,保证国家、医院及职工的合法权益。这种管理模式,既保障了出资人的权益,又能使经营者有充分的财产经营权,同时保障有效的监督。

2医院护理工作情况

2.1管理机构结构清晰,职权独立

新加坡中央医院实行垂直管理,护理部主任称护理总经理,护士长称病区经理。护理部主任由医院董事会聘用,护理部主任与护士长、护士长与护士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上一级管理人员有权聘用或解雇下一级人员,而下一级人员的工资、晋升等均由上一级人员向人事部门推荐。

2.2护士设置层次清楚,职责明确

新加坡护理人员分为注册护士、助理护士、护工3个基本级别。注册护士工作职责包括:护士交接班,跟随医生查房,按照医嘱安排、管理和执行工作,各项治疗的安排和沟通协调,病人病情的观察与沟通、及时处理,出入院、转院指导和安排,书写交班报告,护理治疗和给药,指导和监督助理护士、护工完成生活护理等;助理护士又称登记护士,工作职责包括:病人生命体征的测量和其他医疗护理需要的记录,和护工一起做生活护理,协助注册护士工作;护工又称护理员,主要负责病人的饮食供应及基本生活护理。每班次均安排不同级别护理人员组成一个护理小组,为病人提供无缝隙和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2.3工作信息化程度高,精细高效

随着电子系统的广泛应用,无纸化办公成为趋势。在新加坡中央医院,无论是量体温、医嘱执行、查房,已经完全实现了无纸化。不仅减少了中间收发纸质文件的环节,节约人力、物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人工操作带来的误差。查房时,医师随身携带的手提电脑,经过联网,随时可以查询或者更新病人信息,甚至可以联网跨医院查询病人的病历,减少了周转于不同医院间的病人的麻烦。各护理站均有与全院联网的计算机,可查询、检索病人的护理资料,参与院内信息交换,打印有关表格,从而协助临床护理计划的实施。各种护理规章制度、条例、操作规程,在医院网络系统会及时更新,护士都会自觉上网去学习。护理部采用趋势护理软件,使人员的分配安排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合理性。

2.4绩效考核体系科学完善,公平公正

绩效考核是考察护士在工作中做出的成绩和贡献,包括对护士素质、护理行为、护理结果等的全面的综合性考核。中央医院有一套科学、完善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用以在日常工作中衡量员工的表现,规范、督促他们的行为,提高工作效率。考核突出两个特点:①公开性原则,即实现上级对下级的开诚布公的交流、面对面的评价,尽量减少误会与冲突。②强调量化的数字指标,由医院统计部门、信息中心、财务部门提供。采用全面绩效评估程序,分3个步骤:①前期行为规划,此阶段让员工明确哪些是员工应该做的,员工需要达到怎样的工作状态;②绩效评价,此阶段让员工知道其前期工作效果以及将得到怎样的认可和奖励;③未来表现辅导,此阶段让员工了解怎样才能做得更好。绩效考核由4部分组成,即关键业绩领域/绩效目标、能力考核、整体表现和职业发展计划。通过绩效评估法,全方位、多视角地对每位护士的综合绩效进行多维度评估,强调各层面的沟通和信息反馈,其结果认可度高、考核结果全面客观。这是管理部门对每位护士进行评估的主要方法,是对护士的表现进行评价与反馈,从而对其行为实施相应的预防和改进措施的有效方法,并作为评价护士优劣及护士的提升、晋升、聘任的主要依据。

2.5护士发展规划明确,自主选择

2.5.1对学历的要求

新加坡护理教育培训目标为三类护理人员,即注册护士、专科护士、助理护士。注册护士和助理护士招收的学生一般为初中或高中毕业生,注册护士学制3年,助理护士学制2年,两者之间课程设置着重点不同。专科护士的培训,必须取得3年制护理专业文凭,并且拥有2年以上的临床工作经验,方可申请专科护士培训。取得专科护士文凭,毕业后从事专科护士工作。注册护士完成8个月专科培训后也可申请专科护士资格,注册护士具备本科学历后可申请病房护士长。专科护士具备硕士学位并在相应专科医师指导下工作1年后,可拥有在主治医师审核下的处方权。

2.5.2执业晋阶要求

与在校教育及继续教育紧密关联的是新加坡中央医院严格的职务晋升制度,护士按照护理部制定的年度教育计划,参加各类讲座、学习,修满一定的学分后方可晋级。例如护工工作满2年,参加培训,考试合格后可晋升为助理护士;助理护士工作满2年,参加培训,考试合格者可晋升为注册护士;新注册护士毕业后暂时不定专业,如果要晋升为高级注册护士,除了要求工作满5年、表现良好以外,还需要脱产学习1年获得专科文凭,医院提供学费,但学完后要为医院服务3年。能考取文凭的护理专业有很多,如内科护理、外科护理、重症护理、手术室护理、老年护理、社区护理、急诊护理、心理健康、妇产科护理、泌尿科护理、神经科护理、癌症护理、眼科护理、骨科护理、儿科护理等,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课程,学完后到相关专科工作,并晋升为高级注册护士。中央医院不但护士执业晋阶要求明确,而且医院帮助护士完善个体化发展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并进行评估。

2.5.3自主选择轮转科室及工作科室

为给予护士更加宽松的发展平台,中央医院允许并提倡护士自主选择轮转科室及工作科室,以结合护士自身的发展和需要,对个人的专业发展予以指导和鼓励,达到既满足组织对成员不断提升护理质量的要求,又满足护理人员个人的职业发展愿望,进而实现组织发展目标与个人发展目标的相互协调和相互适应,实现组织与护理人员的共同成长、共同受益。

2.5.4重视学习和鼓励创新的科研促进制度

科研工作由护理科研委员会和质量改进委员会负责,除了鼓励护士开展科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外,本着实用、安全、高效的原则,委员会支持护理人员针对医院的护理方法或者硬件提出改进建议。为发挥科研工作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指导作用,高等级护士每月有1次业务学习,护理部经过层层筛选,选择一篇有针对性的论文,由护士就论文的主题、结论、研究方法对临床的指导作用展开讨论,将灌输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参与、思维、判断式,使护士主动学习,逐步掌握科研工作能力。除了专职的带教老师系统、全面、细致的点拨外,医院设有高级专科护士会诊制度,届时几名专科护士会与医师、营养师、药剂师一同会诊,给出治疗和护理方案。丰富的信息资源渠道,多样的教学活动和对护理专业发展的重视,有力地促进了护士的继续教育,使其适应护理专业特定领域的要求。

3启示与建议

新加坡中央医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们与新加坡中央医院的差距,并不在硬件而在软件,不在技术而在理念。我们需要先进的医疗设施和技术,但更需要科学的管理理念与方法。

3.1建立职权一体化的护理岗位管理模式

医院各部门职责清晰,尽量减少交叉与审批环节,是确保工作高效的前提。随着护理学专业发展为国家一级学科,护理与医疗的平行独立管理是必然趋势,以实现对全院护理人员的使用、管理、调配、培育的统一规范管理。在此基础上,应授予护理管理部门独立的人事任免权和使用权。同时,建议设立具有绝对监督权和执行力的监管部门,实现公开、透明管理。

3.2提高护理工作信息化程度

加快护理工作信息化进程,实现无纸化办公,节约人力、物力,避免重复、不必要的劳动,减轻护士工作量,让护士从繁冗的文书书写工作中解脱出来,优化护理记录与分析流程,将精力更多地关注于服务对象,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3.3实现以需定岗、以岗定人、人尽其才的绩效管理体制

建议制定岗位说明书,建立与岗位相适应的管理规范与制度,合理分配人员,实现以需定岗、以岗定人、人尽其才。同时应用适合的指标进行绩效考核,进行失效模式分析,采用先进的评估工具,确保调动工作人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应注意:①明确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目标;②指标设置遵循SMART原则,即明确的(specific)、可测量的(measurable)、可实现的(attainable)、现实的(realis-tic)、有期限的(timed)原则;③考核方法尽量简便、易行;④绩效考核过程要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并进行考核方式、方法及过程的持续改进。

3.4重视对护士的专业素质培训与合理使用

高级护士论文范文4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我院有副高级职称及以上护理人员44人,有6人从事行政工作,实际参加培训38人,年龄38岁~55岁,平均年龄47.36岁,其中38岁~45岁11人(28.95%),46岁~50岁16人(42.10%),51岁~55岁11人(28.95%),均为女性;中专10人,专科8人,本科20人。可见,高级职称护理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参差不齐,在临床工作中承担责任不一,工作能力强弱不同,不能很好地履行高级职称护理人员的职责。

1.2方法

1.2.1培训方法2008年由护理部统一发放问卷调查表,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以及其他建议和要求,涉及的内容包括护理新知识、科研创新能力、教学能力、护理管理、人文知识、学历教育6大项12个方面的内容,每项按非常需求、需求、一般需求、无需求分别计6分、4分、2分、0分,求得需求均值。根据需求顺位统计,确定培训内容,制订培训计划和方案。不同年龄的高级职称护理人员的培训需求情况见表1。

1.2.2效果评价对参加培训的人员,在培训结束后对培训工作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护理部针对个人需求,了解她们培训后的情况并进行长达2年的跟踪、指导,尤其在护理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科研创新、护理论文的撰写、授课技巧、护理管理方面的情况,在分层分级管理中,是否体现高级职称护理人员的优势及骨干作用。

2结果(见表2)

3讨论

3.1不同年龄段高级职称护理人员对培训内容各有所需高级职称护理人员虽然在医院护理人员中所占比例小,但却是重要的中坚力量,她们在临床不同的专业科室,配合相应的医疗技术,其护理涉及不同的领域,并且有着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少数人有一定的科研、论文书写等能力,但整体水平欠佳。结合专业特点及自身情况,也决定了她们对培训内容的选择上有较高的要求,各有侧重,以满足工作和自身的需要。从表1可以看出,高级职称护理人员对护理新知识的培训排在需求顺位的首位,她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掌握护理最新知识、最新的信息,紧跟时代的脉搏,才能始终站在该专业领域的前沿,更好地服务于病人,而且新知识的培训学习刻不容缓,是当务之急,这种培训学习伴随着职业生涯的终身,故均将其列为培训的重点。排在需求顺位最后一位的是学历教育,由于多种原因,在职研究生培养起步较晚,即使有培训,医院选派出去脱产学习者也是凤毛麟角。非脱产的研究生继续教育也因其年龄因素和初始学历较低而使大部分高级职称护理人员望而却步,没有选择或极少数人有意向,故此需求顺位排在最后。38岁~45岁年龄段的高级职称护理人员年富力强,需要在护理各方面体现自身价值,完善人生,对所学内容均有需求,愿望强烈。46岁~50岁的护理人员除了在临床工作中有丰富的经验外,更需要经验的总结,需要创新,需要交流及传授,故偏重于教学及科研创新。51岁~55岁护理人员则热衷于教学及护理管理知识的培训,对学历教育方面没有纳入培训内容中,这与他们的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有关。

3.2因需施教,形式多样,提升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GillFurze[3]认为,继续教育内容应同时满足个人所需(受教育者感知的需求,即工作经历意识到某项内容的重要性和对其教育需求和受教育者真正的需求,即客观缺乏的真正的应满足的教育需求,如病人需求)和组织需求(职业发展需求、医院需求和国家的需求等)。表1反映了不同年龄段的高级职称护理人员的不同需求,基于此,护理部根据其需求或愿望,完善了培训内容,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和方案,因需施教,采取将护理人员送出去、专业教师请进来、院内有专业所长的专家教授授课、短期脱产进修学习、参与学习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讨论会、网络自学等多种培训方式。就某一新业务、新技术能够以脱产和学习班的形式系统学习。参加讨论会和专题讲座时聚集在一起交流经验,建立联系,扩充专业知识,提高技术水平,既能在很短的时间更新知识,并且可很快应用于临床。对带教老师的培训,注重授课技巧的讲授,并进行预讲点评。在科研创新能力培训方面,除专题讲座外,以如何撰写护理论文为培训重点,对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护理人员,由专家进行个人辅导。护理部对有在职护理研究生培训意愿的人员,为她们提供有关信息和渠道,鼓励她们参与在职非脱产学习及自学,并了解学习情况及进度,鼓励她们战胜困难,努力达到目标。只有因需施教,不拘泥于形式,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年龄段高级职称护理人员的培训需求,提升自身素质,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病人和社会。

高级护士论文范文5

1.1一般资料

截止2013年12月31日该院的316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利用医院人力资源信息系统,采用资料回顾分析的方法,对医院截止2013年底所有在岗护理人员,从床护比、年龄、职称、学历、科室分布、从事中医技术操作的人员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2讨论

2.1护理人员占医院总人力资源比例趋于合理

该院开放床位420张,床位与工作人员比、卫技人员与职工总数比和护理人员占卫技人员比,均符合“2011年创建二级甲等医院评审标准及细则”中的要求。我国自实施医疗改革以来,医疗和财政政策向农村倾斜支持,使得郊区二级医院得到快速发展,医疗设备、设施得到改善。各级行政部门加大管理力度,行业规范逐步落实,“医疗管理年”、“三好一满意”、“医院等级评审”等活动的检查和督导,使二级医院护理人员人力资源状况得以改善。

2.2护理人员的年龄偏低

全院护理人员中20~30岁有232人,占全体护理人员的73.42%,这类人员虽然热情有朝气,但是面临恋爱、结婚、生育等诸多问题,精力比较容易分散。这个年龄段独生子女占一定比例,家境良好,承受困难的能力差,护理工作本身又比较繁重,又有倒夜班等因素,所以这类人员的不稳定因素多。护理管理者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做好必要的业务培训、心理疏导、生活帮助,提高她们的工作胜任能力,协调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培养爱岗敬业精神,使她们成为优秀的护理工作者。

2.3护理人员的职称偏低

该院护理人员中正高职称为零,副高3人,初级职称占76.90%(不含无证护士)。职称偏低,专业知识薄弱,临床经验欠缺,与医生、患者及家属沟通能力有限,容易影响护理质量和护患关系。护理管理者应重视低年资、低职称护士的传、帮、带工作,合理排班,保证高效完成护理工作。护理管理者还应关注护理人员职业生涯规划,鼓励护理人员不断学习,积极参与临床护理科研,出成果写论文,晋升高级职称,并充分发挥高职称、高年资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

2.4护理人员的科室分布有待优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患者的就医需求逐步多元化,护理的工作内涵得以扩展,医院的科室设置和护理人员的岗位也随之增加。虽然从全院层面看,护理人力资源符合相关标准,但从表4可见,全院护理人员中只有50.63%在病区工作,床护比例为1∶0.38,一些重点科室如ICU床护比例为1∶1.55,低于2011年二甲评审标准。调查中得知,病区工作的160名护理人员87.50%为初级职称,中级职称护理人员中29.79%在门诊、40.43%在行政后勤,一些重点科室ICU、手术室、急诊室也只配置1名主管护师,3名副高职称的护理人员无一人从事临床工作。

2.5建议

2.5.1细化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标准

卫生行政部门应破除单纯从院级层面上要求医护比例、床护比例,在充分了解医院实际情况的前提下,细化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标准。理清护理工作岗位,依照岗位出台配置标准。理清病区护理工作职责,按照现行的护理工作范围出台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标准,并考虑病假、产假等因素。标准不应停留在量化上,还应从人员结构上给予要求。

2.5.2出台中医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标准

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调查中得知该院开展73项中医诊疗项目,73项中医诊疗项目大部分有护士参与操作,专职从事中医护理操作的护理人员占护理人员总数的12.75%。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出台的《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版)》中明确要求,二级中医医院每个病区开展中医护理技术项目不少于2项,并开展中医护理查房和健康宣教等。中医护理技术耗时长,人力需求高于现代护理技术。卫生行政部门应出台适合中医医院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标准,以保证中医医院的护理质量。

2.5.3晋职和培训向二级医院倾斜

高级护士论文范文6

1.1研究型护理概念

研究型护理就是以护理服务标准和护理技术规范的产生和传播为使命,立足临床实践,重视科学研究,在护理创新中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培养高层次护理人才、完善护理服务品牌形象,充分发挥护理专业价值,为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和人类健康做出应有贡献。

1.2研究型护理内涵

研究型护理包含4层含义:一是强调护理服务标准和护理技术规范的产生和传播,经过实践检验、科学凝练、行业认可的服务标准和技术规范有助于保证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二是强调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关系,护理科研离不开临床实践,科研源于临床,服务于临床,通过科研促进临床护理方法的改进、护理技术的提高、护理结局的改善;三是强调人才培养在推进研究型护理中的重要作用,技术优、能力强、素质好的高层次护理人才不断涌现,能够为护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保证;四是强调护理的专业价值,使护理服务适应和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和环境等诸方面的健康需求,为维护和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发挥作用。

1.3研究型护理特征

研究型护理一般应具备以下4个特征: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为目的,以持续护理创新为动力,以造就高层次护理人才为关键,以发挥护理专业价值为己任。

1.3.1以提高护理服务水平为目的。

推行研究型护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护理服务水平、提升患者满意度。在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模式下,护士的职业功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对护士的职业道德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切从病人利益出发、尊重和关爱病人成为护士职业道德最基本的原则和要求。作为服务的提供者,如果不能适时转变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就无法得到患者的信赖,就无法适应医疗市场的竞争环境。

1.3.2以持续护理创新为动力。

如何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拓展护理服务的领域,深化护理服务的内涵,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是新形势下护理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对此,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要以创新的思维、发展的眼光,立足临床实践,积极开展护理研究,通过临床护理问题的解决,不断推动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

1.3.3以造就高层次护理人才为关键。

以高级护理实践培训为牵引,以强化基本技能培训为基础,以拓展专科护理技能培训为支撑,打造高素质的专业化护理人才队伍,提高护理水平,推动护理学科发展。

1.3.4以发挥护理专业价值为己任。

以被动执行医嘱为工作主线转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开展工作,提供更为整体化、连续化、专业化、个性化、人文化的护理服务。要从整体人的角度出发,履行专业照顾、协助诊疗、健康指导、心理支持、沟通协调的护理职责,通过特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与专业实践相符的价值观、伦理道德来服务于人群及整个社会,为维护和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发挥作用。

2创建研究型护理的主要思路与做法

2.1更新服务理念是前提

研究型护理应该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护理质量为核心,以护理人才培养为关键,以学科发展为引领。在该理念指导下,明确护理服务宗旨,即“用我们的爱心、耐心、细心、热心和奉献精神创造一流的护理质量,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竭尽全力提高病人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确立护理工作目标,即“为病人提供规范、快捷、安全、高效、优质的护理服务,尽最大努力满足病人需求”。

2.2创新管理机制是关键

2010年初,在深化医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背景下,原卫生部在全国卫生系统启动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要求各级各类医院推行优质护理服务,实质是医院护理服务模式和护理管理改革,通过加强科学管理,建立起一个优质服务常态化、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型护理新模式需要更加科学、高效、灵活的保障管理机制,营造更加和谐创新的工作氛围,推动护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2.3集聚创新人才是根本

解放军总医院于1996年被批准为护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被授予博士生招收资格,2011年被批准为护理学博士授权点,现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2名,高级职称护理人员56名,博士学位4名,硕士学位20名,本科学历294名,大专生824名,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占60.18%,比目前我国护理队伍大专护士比例(25.6%)高出34.6%,形成了合理的人才结构。近年来,选送百人出国(境)培训、学术交流,为研究型护理模式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4构建科研平台是保障

良好的科研平台和环境有利于科研工作顺利发展。一是鼓励护理人员提高学历层次,脱产或在职参加本科、研究生层次学习,取得学历后给予报销学习费用。二是加强护理科研知识培训,邀请院内外专家讲授科研选题方法、医学统计学、文献检索和论文书写等科研知识,选派有科研能力的人员外出学习,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培训班。三是定期组织召开“开题报告会”,护理论文新技术汇报会,立项课题汇报会等。四是医院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对发表护理论文、获国家专利的人员年底给予一次性奖励,对获得护理科研成果人员给予重奖,作为评优、评先、岗位竞聘、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并与护士长考核挂钩。五是设立护理科研专项资金,鼓励护理人员搞科研,取得上级资金课题医院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支持。

3创建研究型护理成效

解放军总医院创建研究型护理以来,经过4年建设,在护理人才培养、护理学科建设、护理服务提升以及护理品牌塑造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申请各类课题16项,科研经费200余万元。每年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十余项,在国家统计源期刊200余篇,在SCI、Medline收录期刊近十篇。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10项。护士中有40多人担任中华护理学会和北京护理学会专业委员会各项学术职务,10多人担任国家统计源期刊杂志编委,在军内外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4创建研究型护理意义

4.1回归护理本质

护理是对病人的这些反应进行观察和判断,进而报告并协助医生进行治疗处理。现代整体护理强调在诊治伤病同时,观察、判断和处理病人伤病的反应,尽量满足和缓解伤病或治疗过程给病人在情感、心理、功能等整体方面所带来的个性化需求和改变。因此,与医生形成互补的是,护士职责正是全面、连续地观察病情,她们关注的焦点是病人疾病的反应和病情的变化趋势,工作核心是运用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的护理程序工作方法,了解和评估病人的健康状况和需求,对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提供照顾,以实现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的目的。

4.2洞悉护理内容

研究型护理包括生活护理、治疗处置、教育指导、心理护理、监护观察、功能训练和专业护理等7项内容,对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活护理内涵是专业照护,焦点是判断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并要观察病人身心情况;治疗处置核心是执行科学的操作规范,并将护理评估、心理护理、健康宣教贯穿其中;教育指导在于选择关键时间节点,实施个性化指导,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心理护理应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心理反应因人、因病、因时而异地进行,缓解病人的无助、紧张、焦虑或恐惧等不良情绪;监护观察要求及时、量化、动态;功能训练要有明确、量化的训练计划;专业服务核心要尊重病人、方便病人,才能使护理工作更加贴近临床、贴近患者。

4.3改善护理结局

高级护士论文范文7

1.1研究型护理概念

研究型护理就是以护理服务标准和护理技术规范的产生和传播为使命,立足临床实践,重视科学研究,在护理创新中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培养高层次护理人才、完善护理服务品牌形象,充分发挥护理专业价值,为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和人类健康做出应有贡献。

1.2研究型护理内涵

研究型护理包含4层含义:一是强调护理服务标准和护理技术规范的产生和传播,经过实践检验、科学凝练、行业认可的服务标准和技术规范有助于保证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二是强调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关系,护理科研离不开临床实践,科研源于临床,服务于临床,通过科研促进临床护理方法的改进、护理技术的提高、护理结局的改善;三是强调人才培养在推进研究型护理中的重要作用,技术优、能力强、素质好的高层次护理人才不断涌现,能够为护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保证;四是强调护理的专业价值,使护理服务适应和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和环境等诸方面的健康需求,为维护和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发挥作用。

1.3研究型护理特征

研究型护理一般应具备以下4个特征: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为目的,以持续护理创新为动力,以造就高层次护理人才为关键,以发挥护理专业价值为己任。

1.3.1以提高护理服务水平为目的。

推行研究型护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护理服务水平、提升患者满意度。在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模式下,护士的职业功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对护士的职业道德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切从病人利益出发、尊重和关爱病人成为护士职业道德最基本的原则和要求。作为服务的提供者,如果不能适时转变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就无法得到患者的信赖,就无法适应医疗市场的竞争环境。

1.3.2以持续护理创新为动力。

如何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拓展护理服务的领域,深化护理服务的内涵,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是新形势下护理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对此,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要以创新的思维、发展的眼光,立足临床实践,积极开展护理研究,通过临床护理问题的解决,不断推动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

1.3.3以造就高层次护理人才为关键。

以高级护理实践培训为牵引,以强化基本技能培训为基础,以拓展专科护理技能培训为支撑,打造高素质的专业化护理人才队伍,提高护理水平,推动护理学科发展。

1.3.4以发挥护理专业价值为己任。

以被动执行医嘱为工作主线转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开展工作,提供更为整体化、连续化、专业化、个性化、人文化的护理服务。要从整体人的角度出发,履行专业照顾、协助诊疗、健康指导、心理支持、沟通协调的护理职责,通过特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与专业实践相符的价值观、伦理道德来服务于人群及整个社会,为维护和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发挥作用。

2创建研究型护理的主要思路与做法

2.1更新服务理念是前提

研究型护理应该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护理质量为核心,以护理人才培养为关键,以学科发展为引领。在该理念指导下,明确护理服务宗旨,即“用我们的爱心、耐心、细心、热心和奉献精神创造一流的护理质量,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竭尽全力提高病人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确立护理工作目标,即“为病人提供规范、快捷、安全、高效、优质的护理服务,尽最大努力满足病人需求”。

2.2创新管理机制是关键

2010年初,在深化医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背景下,原卫生部在全国卫生系统启动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要求各级各类医院推行优质护理服务,实质是医院护理服务模式和护理管理改革,通过加强科学管理,建立起一个优质服务常态化、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型护理新模式需要更加科学、高效、灵活的保障管理机制,营造更加和谐创新的工作氛围,推动护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2.3集聚创新人才是根本

解放军总医院于1996年被批准为护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被授予博士生招收资格,2011年被批准为护理学博士授权点,现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2名,高级职称护理人员56名,博士学位4名,硕士学位20名,本科学历294名,大专生824名,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占60.18%,比目前我国护理队伍大专护士比例(25.6%)高出34.6%,形成了合理的人才结构。近年来,选送百人出国(境)培训、学术交流,为研究型护理模式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4构建科研平台是保障

良好的科研平台和环境有利于科研工作顺利发展。一是鼓励护理人员提高学历层次,脱产或在职参加本科、研究生层次学习,取得学历后给予报销学习费用。二是加强护理科研知识培训,邀请院内外专家讲授科研选题方法、医学统计学、文献检索和论文书写等科研知识,选派有科研能力的人员外出学习,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培训班。三是定期组织召开“开题报告会”,护理论文新技术汇报会,立项课题汇报会等。四是医院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对发表护理论文、获国家专利的人员年底给予一次性奖励,对获得护理科研成果人员给予重奖,作为评优、评先、岗位竞聘、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并与护士长考核挂钩。五是设立护理科研专项资金,鼓励护理人员搞科研,取得上级资金课题医院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支持。

3创建研究型护理成效

解放军总医院创建研究型护理以来,经过4年建设,在护理人才培养、护理学科建设、护理服务提升以及护理品牌塑造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申请各类课题16项,科研经费200余万元。每年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十余项,在国家统计源期刊200余篇,在SCI、Medline收录期刊近十篇。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10项。护士中有40多人担任中华护理学会和北京护理学会专业委员会各项学术职务,10多人担任国家统计源期刊杂志编委,在军内外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4创建研究型护理意义

4.1回归护理本质

护理是对病人的这些反应进行观察和判断,进而报告并协助医生进行治疗处理。现代整体护理强调在诊治伤病同时,观察、判断和处理病人伤病的反应,尽量满足和缓解伤病或治疗过程给病人在情感、心理、功能等整体方面所带来的个性化需求和改变。因此,与医生形成互补的是,护士职责正是全面、连续地观察病情,她们关注的焦点是病人疾病的反应和病情的变化趋势,工作核心是运用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的护理程序工作方法,了解和评估病人的健康状况和需求,对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提供照顾,以实现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的目的。

4.2洞悉护理内容

研究型护理包括生活护理、治疗处置、教育指导、心理护理、监护观察、功能训练和专业护理等7项内容,对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活护理内涵是专业照护,焦点是判断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并要观察病人身心情况;治疗处置核心是执行科学的操作规范,并将护理评估、心理护理、健康宣教贯穿其中;教育指导在于选择关键时间节点,实施个性化指导,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心理护理应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心理反应因人、因病、因时而异地进行,缓解病人的无助、紧张、焦虑或恐惧等不良情绪;监护观察要求及时、量化、动态;功能训练要有明确、量化的训练计划;专业服务核心要尊重病人、方便病人,才能使护理工作更加贴近临床、贴近患者。

4.3改善护理结局

高级护士论文范文8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人们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医院普遍存在护理人力资源匮乏,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诸多问题,尤其是基层医院更加突出,给基层医院的护理管理者带来极大的困扰。本文就近年医院护理管理者针对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难点所采取的对策进行综述,旨在为基层医院做到合理、有效使用护理人力资源,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保证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提供指导。

关键词:

基层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是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护理质量和提高专业技术的关键,也是影响患者满意度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基层医院存在护理人力资源短缺,护士整体素质不高,护士使用不恰当,护理管理者重心偏移等诸多问题,成为严重阻碍基层医院护理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须加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是应用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对护理组织的人才需求进行科学的规划、选配、使用、培训、考核和开发的过程,是护理管理者为护理组织做好选人、用人、育人和留人的基本工作[1]。随着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迅速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的深入开展,基层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也面临新的挑战。因此,笔者将近年来基层医院护理管理者在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采取的方针、对策,包括争取领导支持、科学管理护理人力资源、健全激励机制、合理使用人才、加强护士教育和培训、重视护理人员职业生涯的管理,更好地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等综述如下。

1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难点

1.1护士数量不足

1.1.1床护比配置不达标

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基层医院患者数量不断增加,部分医院存在着加床现象,护士相对不足;另外,基层医院以一级和二级医院为主,随着优质护理的推进及开展,根据《优质护理服务评价细则(2014版)》要求,二级以下医院根据护理工作量和患者病情配置护士,病房实际床位数与护士数的比例应当≥1∶0.4,每名责任护士平均负责患者数量不超过8个。孙彩玲等[2]调查结果显示,仅个别科室达到此标准,大多数科室护士配置不足;基层医院护士群体以女性为主,且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年轻人处于人生的结婚生子的重要阶段,同时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部分护士符合生二胎的政策,多重原因导致临床一线护士人力资源明显不足。

1.1.2医护比例倒置现象普遍存在

医院存在重医疗轻护理的现象。有研究显示,一、二级医院医护比平均水平分别是1∶0.77和1∶1.160,可见现有的各医院医护比远低于原卫生部1978年所规定的医护比1∶1和1∶2的标准。且医院级别越低医护倒置现象越严重[3],这一现象反映了护士配备的不合理性。

1.2护士整体素质不高

1.2.1护士学历层次偏低

基层医院护士基础学历低,大部分以中专学历为主。即使近年来部分护士通过各种继续教育途径提高了学历水平,但整体素质提升较缓慢。赵轶煊[4]提出,招聘的护士80%都具有大专学历,但是理论和临床实际工作能力较差。护士习惯以医嘱为工作依据,满足于基础护理技术的执行,工作状态较为被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护士运用整体护理程序和评估思维方式仍然没有很好地建立,影响护理质量的提高。

1.2.2护士职称偏低

基层医院护士高级职称人数偏少,缺乏专家型的护理人才,从而影响了专科护理质量的提高,护理教学、护理科研的发展。研究表明[5],护理从员的职称构成以主管护师和护师、护士为主,高职称人员所占比例不但少,而且年龄偏大,难以发挥指导作用,不能满足医疗护理事业发展的需要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另外医院从人力成本核算考虑,近年来聘用制护士逐渐增多,而对他们的职称晋升规定却尚未明确。

1.3护士使用不合理

1.3.1护士在编不在岗现象较重

由于临床护理工作任务繁重、风险高,在岗护士承受的工作压力大,造成一些护士向行政、医技、后勤等方面转岗,导致实际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减少,护士在编不在岗的现象普遍存在。调查显示[6],医技、后勤、行政等非临床护理岗位上护士的人数占护士总数6.82%,导致护理编制使用不合理,影响了一线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2合同制护士增多,护理队伍不稳定

编外合同制人员离职率高、流动性大,护理队伍稳定性差,增加了护理管理的难度。方达飞等[7]研究提出,编外合同制人员与编内护士相比,其社会保障和工资待遇都相对较低,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其工作积极性,严重制约了护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1.3.3未体现按能力上岗

李春岚等[8]研究显示,基层医院不同能力、学历、职称的护士普遍干同样的工作,而不是按职称及工作能力合理安排工作。特别是有部分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护士仅从事导医、门诊分诊等基础性的事务工作,没有发挥出传帮带的作用,导致护理人力资源的浪费,也影响着临床的护理质量和安全。

1.4护士继续深造机会少,人才流失严重

首先,医院普遍存在对护理队伍的建设、培养重视不够的现象,护士继续教育刚起步,职业教育有欠规范;其次是对护士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工作压力大,待遇偏低,易出现护理职业倦怠现象,造成护理人才流失[9]。

1.5护士长管理重心偏移

护士长的管理是整个护理管理的关键环节。目前基层医院护士长科学化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还欠缺。加之由于患者多,人员少,护士长经常要顶班,后勤保障系统不完善,又要将大量精力花在琐碎的行政后勤事务上[10],严重影响了护士长对人力资源和护理质量的科学管理。

2防范对策

2.1争取领导支持

护理工作产生的是社会效益,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故应当争取院领导对护理工作的关注及支持,解决护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11]。

2.1.1制定规划,做好护士聘用工作

王飞等[12]提出,做好护理人力资源规划,建立护理人才的合理使用机制。以需求为导向,优化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保持人才配置的合理性:一是数量上配置的合理性;二是专业结构配置的合理性;三是学历层次上配置的合理性;四是素质能力上配置的合理性,要求人才配置与岗位职责相一致。作为基层医院的护理管理者,首先要制定规范的护士的招聘与录用制度,可按照面试、理论考核、技能考核、综合测评后准入的程序进行[13]。可采取以下方法挑选护士:采取学校推荐、面试等方法到高校选拔优秀护士;在实习中考察选拔挑选试用护士;在试用人员中挑选聘用。做好基层护士的聘用工作,是做好基层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步。

2.1.2有效合理进行人力资源配置

基层医院根据《优质护理服务评价细则(2014版)》要求,合理配置护士,使得病房实际床位数与护士数的比例≥1∶0.4,每名责任护士平均负责患者数不超过8个。卫军[14]提出,管理部门应制定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进行护理人力资源工作量分析,进行护理单元定编,在定编方面注重职称和能力的合理配置,以成本最小化为原则,在年龄、职称结构方面合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对现有不合理的配置情况按照分析结果进行调整,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2.2科学管理护理人力资源

2.2.1实施分级管理制度

管理者对临床护理岗位护士实行分级管理,以业务能力为主要评价指标,结合护士职称、工作年限及学历水平将护士划为不同层级[15]。不同层级的护士,完成护理任务的难易度也不同。对护士实施能岗相配,分层使用,既可保证患者得到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又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充分体现了能级对应的管理原则。

2.2.2制定合理人力资源调配方案

制定合理的请假制度,设立机动护士队,为日常护理工作中的休假人员进行补缺,如休产假、病假、公休假等,承担临时性护理任务的及时增援及特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应急响应。同时应建立完备的机动护士的培训考核机制,并进行相应的绩效考核[16]。另外管理者还应对护士的管理实施弹性排班、预约休假,适时改进排班方法缓解护士人力不足的现状,在满足临床护理工作量变化及患者的服务需求的同时,保障护理质量与安全。

2.2.3建立合理的职称聘任制度

改变现有的职称聘任制度,提高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在临床一线和护理管理岗位聘任一定中高级职称的护士,辅助科室不聘任中高级职称护士,并提高临床一线中高级护士的绩效,从而鼓励中高级护士从辅助科室、机关向临床一线流动[17],使护理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2.2.4提高合同护士的待遇

合同护士是当前护理队伍的重要力量,他们工作的成效与护理质量密切相关,所以亟需提升合同制护士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实行同工同酬。为合同制护士办理“五险一金”,增强合同制护士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其责任心,进而全面提高科室护理服务质量[18]。此外,管理者应注重提高他们的待遇,应与在编护士享有外出培训、进修、晋升评优、护士长选拔的同等机会。这将会提升合同护士的归属感,减少护士的频繁换岗。

2.3健全激励机制,合理使用人才

2.3.1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方案

医院制定可行性好、易操作的绩效考核方案,将护理工作技术难易程度、工作质量、患者满意率、职称、工龄等内容纳入考核体系,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并向临床一线倾斜,转编时充分考虑在医院长期坚守的优秀护士,充分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使其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认可[19]。

2.3.2建立激励管理机制,提高护士职业归属感

把激励机制引入到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建立奖罚分明制度,对优秀护士给予奖励,鞭策落后护士努力前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不同的激励手段可以提高护士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和肯定,降低离职率,有效地稳定护士队伍[20]。护理管理者还可对在考核中表现优秀的护士给予评优、评先、优先晋升(晋升后优先聘用)、优先选派进修、提高薪酬等方式的奖励;鼓励护士撰写护理论文,对在期刊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护士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护士内在的潜能和科研意识,提升其成就感,增强护理队伍稳定性,为人们的健康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2.3.3运用管理“双因素”理论,提高护士积极性

科学管理方法是运用护理管理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管理者可通过多种形式活动,如开展演讲比赛、护理理论知识竞赛、操作技能比赛等,大力弘扬南丁格尔精神,树立起护士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感情;也可以对优秀的护士并进行表扬、提升或发放奖金,促使护士们在得到精神、物质全面、双重提升的同时提高护理积极性,最终使医院的经济效益和护理质量不断得到提高[21]。

2.4加强护士教育和培训

在医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注重专业技术人员的个人成长,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既是出于个人的需求,也是出于医院发展的需求。洪美英[22]提出,护士的培训可采取以下培训方式:岗前培训,制订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和目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的培训;持续护理继续教育,把继续教育作为岗性制度固定下来,包括鼓励提高学历教育、护士短期外出学习进修和院内的三基训练,专科护士的培训等,使配置的护理人力资源达到行业要求,新技术和新理念得以推广使用,保证护理整体队伍的综合能力稳步提高。对合同护士要进行定期动态综合考核,考核优秀者,可转成编制护士,或提高工资、增加奖金比例等。

2.5重视对护士职业生涯的管理

2.5.1帮助护士确立职业规划目标

基层医院护理管理者应引导护士正确地认识自己,正视专业价值,主动计划未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满足自己的需求,在个人和专业发展中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李薇[23]认为,护理管理者要协助护士及早做好职业规划,开设相关课程,帮助护士制定适合的职业规划目标和路径,正确引导护士的职业发展。开展各类职业心理培训,帮助护士提升个体的压力管理能力,提升护士的职业成就感和对工作的投入程度,使护士远离工作倦怠。

2.5.2制定个性化职业发展路径

职业生涯的规划可通过各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分析,结合护士的个人专业技能和能力以及兴趣、价值观等,对护士的个人职业发展和目标进行统计分析,同时结合一定的培训与教育[24],制定出一套贴合实际、适合个人的职业发展路径,通过自身努力,逐步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2.6充分发挥护士长的管理才能

护士长作为最基层的护理管理者,在做好病区管理、持续提高护理质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医院须建立护士长竞聘上岗制度、护士长年度述职制度,对新上岗的护士长需进行培训,学习护理管理新理念、新方法。魏飞[25]指出,管理者应不断地更新管理观念,适应现代管理模式。优质护理服务要求管理模式从经验型向科学化进行转变,现代管理者从管理角度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不断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建立新观念,才能做好病区的管理工作。同时,护理部应每个月对护士长进行综合素质与绩效考核,每年进行目标管理考核,对考核优秀的护士长予以表扬及鼓励。建立和完善支持系统,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避免护士长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用于治疗和一些琐事,确保护士长有更多的时间用在护理管理上,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护士长的管理才能,调动护士长的积极性,确保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应用。

3小结

随着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迅速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的深入,基层医院护理人力资源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研究通过对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难点进行综述,认为护理管理者要争取领导支持,合理配置护理单元人员,做好护士的招聘、录用及培训工作,科学地管理护理人力资源,健全激励机制,做好护士职业规划管理等,有效地解决基层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面临的难点问题。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持续推进的工程。现阶段我国进行的医疗体制改革进程中,人才和低成本日益成为医院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战略[26],也是各家医院亟待解决的难题。护理管理者只有及时更新管理理念,不断创新,不断总结,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才能科学合理地管理好护理人力资源,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作者:肖丹 傅一会 单位:重庆市梁平县中医医院

参考文献

[1]周颖清.护理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146.

[2]孙彩玲.基层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难点及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1):91-92.

[3]陈红琴,张宏健.基层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及对策[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0,11∶109-110.

[4]赵轶煊.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医学,2010,31(24):4205-4206.

[5]聂吉.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135-136.

[6]冯灵,陈红,杨蓉,等.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8):69-71.

[7]方达飞,徐善超.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分析及对策[J].管理观察,2014,2:143-146.

[8]李春岚.基层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难点及对策[J].黑龙江医药,2010,5:853-855.

[9]樊静.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1,9(35):3276-3277.

[10]杨泉.边远山区基层医院护理管理的难点及对策[J].健康大视野:医学版,2012,6:758-759.

[11]童建华,王瑛,邱亚群.本院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30):123-124.

[12]王飞,胡秀琼.基层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难点与对策[J].四川医学,2012,33(4):716-718.

[13]张小波.合同护士的管理新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3,10(11):50-51.

[14]卫军.基层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1∶181-182.

[15]赵岚,李源.临床护士岗位分级管理的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4):91-92.

[16]王美瑛,唐珊,王爱珍.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管理对策[J].综合医学,2013,10(10):153-154.

[17]李秀玲.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医药,2013,6:1124-1126.

[18]江琴霞.基层医院外科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2):214-215.

[19]张文娟.市属二级综合性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难点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9):128-129.

[20]向建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对策[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5,1∶159-160.

[21]沙丹丹.护理激励机制在提高护理人员积极性和质量的应用探讨[J].中外医疗,2012,31(25):151-152.

[22]洪美英.基层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12,19(3):213-214.

[23]李薇.优质护理服务中人力资源现状及对策[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22(6):73-74.

[24]王大利,任会玲.职业规划在护理人员管理中的应用[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3:24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