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应急管理范例

风险应急管理

风险应急管理范文1

【关键词】风险管理;急诊科;护理管理;满意度

急诊科收治对象均为危急重症患者,常见疾病类型包括车祸导致的创伤、冠心病突发、药物中毒、烫伤、烧伤等,患者病情复杂多变,随时存在恶化风险,急诊科抢救护理过程中存在较大风险,因此加强急诊护理管理十分必要。研究于2016.2月-2016.11月间实施风险管理模式,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RM)是指对于科室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早期发现、评估、评价,并制定对应科学管理制度,管理目的以降低风险、减少护患纠纷产生[1],分析2种护理管理模式在急诊科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急诊科于2016.2月-2016.11月间实施风险管理模式,随机抽取此阶段67例患者,纳入研究组,包括男性患者41例、女性26例,年龄范围在18-74岁,平均为(45.9±6.2)岁,疾病类型:车祸创伤20例、药物中毒10例、急性心梗突发18例、溺水10例、高空坠落伤9例。科室于2015.4月-2016.1月间实施传统护理管理模式,随机抽取此阶段67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包括男性患者40例、女性27例,年龄范围在20-75岁,平均为(46.3±6.0)岁,疾病类型:车祸创伤22例、药物中毒10例、急性心梗突发17例、溺水9例、高空坠落伤9例。两组患者疾病基本资料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我院急诊科于2016.2月-2016.11月间实施风险管理模式,首先护士长定期组织科室人员参与风险管理培训,提高护士风险预防意识、评估能力及责任心,共同学习护理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树立护理责任心;同时加强专科操作技能培训,对新进员工进行风险、护理、疾病知识培训,提高应急处理能力。护士长合理安排急诊科护士排班,保证每个班次人员实力均衡,多由老中青搭配排班。急诊科每个季度进行一次考核,对护士操作能力及知识掌握度进行考核,对于不合格护士进行处罚,提高科室整体护理团队水平[2]。科室实施层级管理制度,遵循科室主任-护士长-急救护理组长-主管护师-护师-护士的管理原则。加强对科室进行物品管理,抢救仪器及药物均由专人负责管理,每日清点、定期维护,保证使用率。优化科室急救护理流程,制定标准化抢救制度,减少急救各个护理环节用时,护士应缩短分诊评估时间,快速评估后迅速分诊,建立静脉通路,采血、完成各项基础检查,随时做好急救准备,做好急救护理记录,同时与家属保持沟通[3]。科室于2015.4月-2016.1月间实施传统护理管理模式,遵循传统管理制度,包括合理安排急诊不同岗位护士,分工合作,制定标准急救护理流程等。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χ珋±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评估满意度及护患纠纷发生率,研究组患者满意度为65例(97.01%),优于对照组59例(88.06%),研究组护患纠纷发生率1例(1.49%),低于对照组5例(7.46%),P<0.05,见表1.

3讨论

护理风险管理与护理安全是保证临床护理质量的基础,而急诊科因患者病情危急、变化快、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多,护士为患者提供急救护理期间存在较多不安全风险,且存在护患纠纷发生可能性。研究中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制度,探索急诊科存在的风险因素,加强管理,主要通过对急诊科人员素质、环境、急救物品、药品管理、急救流程优化等方面加强管理,建立科学风险评估体系与管理政策,合理配置不同班次护理人员;通过定期知识培训、技能训练,提高急诊科护士的综合实力,建立分层管理制度,可有效规避护理风险因素[4]。综上所述,在急诊科运用风险管理制度,可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护患纠纷率。

参考文献

[1]方然程.无缝隙护理导向型急诊科急危重患者护理模式的构建及应用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6):22-24.

[2]陈芝菊.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急诊科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36):5267-5269.

[3]黄泽虹,彭晓华.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1):228-229.

风险应急管理范文2

关键词:电网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风险因素;应用措施

0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突飞猛进,在全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电力行业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电能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能源之一,且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能够满足社会中对能源的需求,我国加大了电网建设工程的建设力度。然而在实际建设中,由于电网建设工程涉及的范围较广、投资金额较大、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导致实际建设中存在许多风险。因此,相关人员要在建设过程中加强对各种风险的管理,提高风险控制意识,积极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风险问题,以此为电网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和质量提供保障。

1电网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

1.1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自然风险因素

就电网建设工程而言,与其他工程相比,其具有建设周期长、建筑范围广且区域跨度大的特点。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这也是无法避免的因素。由于电网工程涉及范围广,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和水文环境以及自然条件都会对其造成影响。比如恶劣的自然天气(狂风、暴雨)、自然灾害(泥石流、洪涝)等,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工程建设的进度。如果在电网工程建设的股从中出现狂风天气,建设中的相关设备或电网结构就会遭到一定的破坏,设置形成毁灭性的打击。若在建设中发生暴雨天气或受到洪涝灾害的侵袭,同时电网工程中的边坡支护还未完全建成,此时,边坡就会受到洪涝和暴雨的影响,出现坍塌的情况,而且暴雨和洪涝会导致建设中出现排水困难的问题,水长时间难以排出,就会造成工程结构受损,对工程的后续建设形成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自然风险因素不仅会影响电网建设工程的进度,还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1.2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风险因素

电力建设工程不仅涉及到建筑工程方面的知识和技术,还涉及到电力方面的知识和施工技术。如果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施工技术使用不当就会对电网工程的建设的质量照成严重的影响。在实际工程建设中,施工技术存在的风险因素有施工前的图纸设计风险、不合理的施工技术使用风险等。在电网建设工程实际建设中,施工设计图纸有着引导作用,如果设计人员没有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对图纸进行设计,会使设计图纸存在较大缺陷和错误内容,从而导致施工中材料使用不当、安装错误等风险。另外,电网建设工程中出现施工工艺使用不当的情况下,会使整体工程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还会使工程的成本难以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具体而言实际施工中施工工艺使用错误,那么施工基地就会面临地基坍塌的风险,这种情况下,缺乏地基的承重建筑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影响。在安装电气设备的过程中,若安装工艺使用不当,就会造成相关设备的损坏。

1.3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

由于电网工程涉及的范围较广,工程体系较大,这种情况下,电网建设工程管理方面就会面临一定的难度,这也是风险因素之一。一旦管理方面出现问题,就会使电网建设工程遭到一定的损失[1]。管理方面的风险因素较多,设计的范围也多,其中管理人员存在的风险、承包转让风险、合同风险、质量管理风险等,都是管理中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就管理人员带来的风险而言,如果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较弱,就会导致工程的管理出现较多漏洞,最终引起较多的风险发生。比如在管理工程中管理人员缺乏管理经验,一味地加强建设周期方面的管理,却忽略质量方面的管理,工程的建设就会留下较多安全隐患。另外,管理人员在缺乏领导力的情况下,就难以提高工程建设中的管理力度,这样一来工程建设中的风险系数就会随之提高,这种情况下电网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都得不到保障。通常情况下,由于工程量较大,需要将工程分包转让给其他单位建设,在此过程中,会出现分级转包的情况,而且部分承包商为了利益,在转包的过程中会出现“层层剥削”的情况,从而导致成本的投入难以符合工程的标准,基于此,许多质量不合格的材料和设备进入施工场地,最终使工程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此外,工程合同风险也是工程质量和进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一般情况下,项目的承建单位的选择,需要通过招标过程来确定,然而在招标中,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许多承建单位为了获得工程的建设权,被迫接受较多不合理要求。比如资金投入方面和施工周期方面的不合理要求,这种情况下,如果建设过程中出现问题,同样会对工程的进度造成严重影响。以上种种风险因素,都会对电网建设工程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2电网建设工程中项目风险管理应用的措施

2.1积极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

为了能够减少电网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视,积极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只有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完善性的管理体制,才能够有效促进项目的决策水平。在实际工程中将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落实到管理工作中,能够减少因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同时严格的风险管理有利于促进相关部门和单位竞争能力、执行能力的提升。在实际管理中,管理人员通过合理的管理方法,将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分配,并在此过程中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工作目标、责任,从而使工作人员能够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内容,以此促进施工过程中的准确性、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施工失误的情况发生[2]。另外,科学的管理体制要包括预防、风险识别、应对风险措施的方法,想要完成这一点,可在施工的过程中组建风险管理部门,由专业的管理人员担任风险管理工作的主体,在实际工程中制定完善的风险预案,以此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2.2加强工作人员风险意识,提升准确判断风险的能力

风险意识是电网建设工程中所有相关人员应该具备的基础能力。就项目管理人员而言,其应该在项目决策的过程中,对项目建设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充分的分析,而且还要细致地考虑项目的整体效益。另外,管理人员要在思想层面上提高对风险的重视,在管理工作中杜绝盲目、大意等情况的发生。此外,相关人员还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风险管理水平、风险识别能力等方面的知识,以便对工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准确的判断,根据自身对风险的了解,给予其正确的等级评价。以此在项目实施中对风险进行合理的控制,若出现风险问题后也能够有效地进行应对。

2.3主动对电网建设工程中的风险进行控制

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想要实现对风险的预防、应对和解决,就必须制定完善的风险应对和控制流程。首先,相关管理人员要根据电网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风险的预控方案,提前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关的应对措施,这样才能够在风险发生前和发生时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化解,从而杜绝严重事故的发生。另外,管理人员要详细地收集其他工程项目的资料,对其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详细的研究,并将其作为借鉴材料,制定完善的风险预控方案,以此实现对风险的控制策略、方案、措施的材料编制。同时将制定好的预控方案应用到施工的各个环节,以此实现对风险的合理控制。其次,提前规划好工程项目的风险应急方案,因为该方案的制定能够应对紧急的风险事故。最后,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析,制定相关风险的解决方案,将其落实到实际工程中,就算施工中发生风险因素,也能够通过应急处理的方法将工程项目的损失降到最低,或对风险及时控制,避免工程项目受到风险的影响。基于此,制定完善的风险应对流程对风险的控制有着积极作用。

3结语

电网工程的建设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同时该工程还能够满足人们生活和工程中的用电需求,是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保障。因此,为了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必须加强电网建设工程项目中的风险管理,提前对项目风险进行明确,加强风险管理措施的应用,以此提高整体工程建设的水平,推动项目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郁松.电网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3.

风险应急管理范文3

关键词:电力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应对措施

引言

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电力企业的运营发展同时面临着机遇与挑战。相比较而言,国有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属于典型的资产密集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包含的事项较为繁多,任务量偏大,风险类型也多种多样。随着企业自身经营规模的扩大,财务管理工作难度越来越大,要想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企业应当准确把握潜在的风险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合理规避。以下就此展开分析与论述。

1电力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概述

新经济形势下,社会大众对电力的需求量有所上涨,为了满足实际需求,我国电力企业已经加大工程建设力度,对项目开发以及电力销售同时投入更多精力。国有电力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庞大,财务管理工作涉及大量内容,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复杂性、专业性的特点。所谓财务管理风险,就是指电力企业各项财务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难以预料与有效控制的因素,导致企业在某一阶段所获得的财务成果与预计完成目标存在明显差异,继而直接影响到企业自身的价值与经济效益。由于财务活动存在于企业运营发展的各个时期,因此财务管理风险无处不在,若是未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范,必然不利于企业的稳定运营,甚至会面临举债经营的困境。除此以外,收回坏账、拖欠电费等都是电力企业运营管理无法避免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会为财务管理带来坏账风险,不利于财务管理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2电力企业经营中面临的财务管理风险

2.1自然灾害风险。电力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会面临自然灾害风险,主要是指一些不可控的自然灾害,如雷电、强降雨、地震等等,会使电力企业设备、线路等发生一定程度的损坏,要想保障供电正常,此时就需投入更多的维修成本。另外,发生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极有可能引发停电事故,甚至会造成人员伤亡。为了将自然灾害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电力企业可从财务管理的层面出发,尽可能提升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与技术手段。

2.2政策性风险。政策性风险主要包括税务风险、汇率风险等等,国有电力企业属于我国经济市场体系当中的支柱企业,企业的运营发展与国家宏观政策有着密切的关联。近几年为了推动整个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同时也要求电力企业加大电力工程建设力度,尽可能满足人们对电力日益增长的需求。现如今国家税收体系也正在逐渐完善,涉税事项存在于企业经营项目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此时若是财务管理不当,很有可能会缴纳税收滞纳金,使得企业投入成本大大增加,同时也面临一定的政策性风险。

2.3体制改革风险。体制改革风险主要是指新形势下电力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各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加突出,整个电力行业呈现出交易市场化的特点,由市场来决定发电以及售电的价格,这也是改革的具体方向。这一情形下,电力企业运营面临的风险更大,且其中不可控风险越来越多。同时信息化环境下各类电源竞价上网,市场化电价灵活变化,形成购售电竞争新格局,也为电力企业带来体制改革风险。

2.4企业经营风险。经营风险与资产负债率息息相关,当这一数值达到80%以上,那么说明企业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经营风险。电力企业经营风险可从风险意识、风险控制力度、资金结构、财务管理模式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2.4.1风险意识薄弱现如今,部分电力企业未能与时俱进,习惯以传统的管理思维为主,企业内部相关人员风险意识较为薄弱,往往只是将财务管理的重心放在一些基础性的财务工作上,对风险预测、风险评估等重视程度不足,且没有结合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制定适宜的风险防范措施,风险始终高居不下。2.4.2风险控制力度小目前,供电企业财务内控机制并不健全,各项制度约束性、可行性偏低,财务管理工作缺少严谨的理论与制度依据,加上企业内部协调沟通不畅,无法将现有的制度落到实处,财务信息失真、信息传递效率低等现象普遍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者无法根据财务分析报告作出准确的管理决策,极易造成经济损失。另外,有的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到位,难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对风险进行全过程的跟踪控制,不利于合理规避或者降低财务风险。2.4.3资金结构不合理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电力企业运营发展过程中多少会存在亏损的问题,若是资金结构不合理,企业无法快速调用闲置资金,只能是“拆东墙、补西墙”,整个财务资金管理陷入混乱,不利于后续经济活动的有效推进。此外,电力企业筹融资需要充分把握利率风险,只有健全内部资金结构,才能从财务管理的层面出发对金融市场利率变动展开深入且专业的分析,而若资金结构不合理,必然无法从容应对利率风险。2.4.4财务管理模式不明确有的电力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投入力度偏少,所使用的财务管理模式不明确,无法对投资效益、经济利益等等进行科学预测。此时,若是企业收购、兼并等方式为主扩张经营规模,必然会出现投资过于盲目的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预期的成效,加上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对市场行情把握不到位,往往或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会陷入运营发展困境[2]。

3电力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应对措施

3.1实现自然风险损失转移。由于电力企业面临的自然灾害是不可抗因素,因此无法采取措施进行规避,企业只能完成一系列事前预防工作,从根本上降低此类风险带来的直接影响。例如,某电力企业加大电力设备、线路等检修力度,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尽可能增强设备以及线路的防雷击能力,同时加大企业内部事故演习力度,提升相关人员的应急防范能力。而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分析,将自然风险损失进行合理转移,才是有效减低风险影响的主要手段,其中最为关键的则是电力资产投保。对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而言,不仅要结合企业自身特定,准确界定资产投保的范围,而要根据相关政策文件,对各项条款展开深度分析,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第三方机构,尽量以最低的成本投入实现自然风险转移。此外,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主动与第三方保险机构进行有效沟通,寻求更加专业的投保建议与指导,从历史数据当中汲取经验,获得一定保障,并不断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

3.2强化财务管理风险意识。新形势下,电力企业应当通过培训的方式,强化内部相关人员的财务管理风险意识。首先,明确教育培训内容,不仅要涉及基础的财务知识,而且要涵盖行业内各企业规避风险的实例,促使财务人员可运用专业知识展开实际分析,逐渐形成一定的风险管理意识。其次,将风险意识适当融入内部文化建设当中,熏陶企业全体人员,督促他们积极参与到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当中,结合岗位工作特性,为制定针对性的风险防控措施提出建议,这样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同时有利于电力企业的运营发展[3]。

3.3完善财务管理内控机制。要想将一系列风险降到最低,电力企业还应加强内部控制,完善财务管理内控机制,着重强调风险预警与控制。第一,按照标准规范财务管理工作流程,明确不同岗位的工作要点以及责任,实现职责分离,加强岗位之间的协调配合,逐渐形成相互制衡的内部局面;第二,设立岗位考核制度,根据工作特性确定针对性的考核指标,适当加入风险防控这一指标,使企业内部人员真正重视并理解风险防范与控制;第三,构建风险评估机制,从企业实际出发,对不同经济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预测,同时科学分类,找出主要引发因素,据此制定应对方案。

3.4健全财务管理监督体系。电力企业可积极借鉴其他企业在财务管理风险控制方面的经验,经过学习与分析,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健全财务管理监督体系,同时完善风险约束机制,加强企业控制风险、规避风险的能力。对各项经营活动展开全过程监督,准确把握风险因素与类别,从不同的风险策略当中选择最为适宜的,包括控制风险、转移风险等等。此外,设立业财融合下的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实现事前、事中、事后三大环节的全面监管,积极探索可能出现的新风险,加强内部互相监督、互相约束,探索更为先进的风险防控技术,在此基础上增强财务管理监督体系的科学性与严谨性[4]。

3.5建立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新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在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中得以应用,因此企业可依托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系统,实现规范化的财务管理,有效提高财务管理质量。对电力企业财务管理风险而言,应以集中化的管理系统为主,尽可能将开展经济活动时企业各个部门产生的财务数据、非财务数据进行整合,确保财务管理人员可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所需信息,从专业角度出发对此展开深入分析,挖掘潜在的风险因素,继而做出恰当的财务决策,并为企业管理者制定决策方案提供切实保障。利用信息化系统,不仅可使企业在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中准确定位风险,并做出反应,而且可实现集中化、全面化管理,有利于降低财务风险。

4结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如何应对财务管理风险已然成为电力企业最为关注的一项问题。对企业而言,现如今应当对财务管理风险有一定的了解,充分把握企业自身存在的风险,从实际出发探索应对策略,有效降低风险,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控能力,提升风险防范水平,从而进一步保障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瑛.大数据时代下电力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财会学习,2020(25):184-185.

[2]梅韵清.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研究——以电力企业为例[J].中国商论,2019(23):133-134.

[3]吴颖.风险控制方法在电力系统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13):176+179.

风险应急管理范文4

关键词:大数据;风险管理;内部审计

1大数据时代风险管理的变革

大数据是一种能够将多类型、多数量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以便使用者快速获取有用信息的前沿数据分析技术。近年来,运用大数据进行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在各行业得到广泛的认可。大数据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监控的过程。大数据环境使构建“智能化、实时化、自动化、全面化”的风险管控体系成为可能,为风险管理带来了深刻的变革[1]。

1.1重塑风险管理理念

目前,“跨行业联防联控”的理念正被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和推广,利用大数据进行风险管理,可以整合银行、保险、基金、第三方支付、电商等行业信息,构建跨行业联防联控系统。利用数据共享和信息共享,可以打破传统风险管理的数据孤岛,减少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的壁垒。通过联防联控建立“智能诚信网络”,利用云端数据分析的优势,进行数据的交叉验证和异常点分析,从而更加有效地发现风险所在,为金融机构风险预警。

1.2提高风险管理准确性

与传统风险管理主要依赖定性分析不同,现代风险管理系统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使得风险管理系统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进行风险点的判断,既可供业务部门在业务营销时作出基本判断,避免盲目性,又可供管理部门在业务审查审批时更加精细化、科学化,以提高决策的准确性。以金融行业为例,相比传统线下考察的方式,大数据应用更为便捷,其通过对数据的相关性、时效性、全面性的分析与整合,可以轻松完成一个借贷人的全息画像,客观地反映该用户的信用等级,让风险评估效果更精确。

1.3变革风险管理体制

大数据分析势必带来信息安全的隐患,客观要求建立完善的数据服务、网络安全防护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相关制度,因此有必要加强风险管理流程、授权管理制度、风险限额管理、风险评价考核、风险奖惩处罚、风险责任约束、风险决策报告等方面的建设,构建全面数据风险管理的体系架构。

2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推动

2.1大数据内部审计下的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流程的起点,对风险的识别要以企业内外部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对于内部风险而言,在大数据技术手段的辅助下,内部审计整合分析所有业务系统的全部数据,进行全面的,通过对企业经营环境的分析以及环境因素变化的分析,来为管理层提出建议。对于外部风险而言,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收集市场反馈的数据,同时对经济大环境、国家政策等保持敏感性,进而挖掘出潜在的风险。

2.2大数据内部审计下的风险评估

审计人员进行风险评估时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如货币金额的大小、资产的变现能力、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上次审计的时间、市场环境等。传统模式下,内部审计人员在对风险评估更多的是依赖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大数据审计下,审计人员可以采用定性和定最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预测风险的大小,并找出主要的风险源,合理的评价风险可能产生的影响,以此为依据,对风险采取相应对策。内部审计人员还必须了解企业的管理层对待风险的态度和风险对影响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程度,以此确定审计工作计划和目标[2]。

2.3大数据内部审计下的风险分析

基于风险管理理论和内部控制理论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客观要求量化风险,然而传统的内部审计对风险的计量、排序往往通过人为的判断,审计计划的制订也更多依赖于经验。大数据时代,共享数据打破部门间甚至是企业间的信息壁垒,为经营管理和决策提供更加丰富开放的数据信息源数据。内部审计可以依托海量信息平台,完成各类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等更加复杂的审计任务,能够迅速从海量数据中了解数据、理解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并找出问题。

2.4大数据内部审计下的风险监控

风向导向下的内部审计能够将事后的反馈延伸到事前以及事中,从而达到更高效率的控制。内部审计的咨询职能充分体现了内部审计的能动性及增值目标,并且将事后的反馈扩展到内部控制建立前以及实施时的协助与促进,帮助管理层对风险管理进行持续改进与完善,产生预警功能,从而达到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控制系统中的反馈作用。而大数据审计的应用改变了过去事后审计,意见滞后的局面,促使审计模式向持续、动态、实时的方向转变,使得审计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能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及时反馈问题、纠正偏差。

2.5大数据内部审计下的风险应对

企业应根据风险分析情况,结合风险成因、企业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业务层面上的可接受风险水平,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大数据内部审计可以结合业务流程、风险因素、重要性水平和风险应对策略,在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立风险清单,建立企业风险数据库,为持续开展和不断发展和不断改进风险评估提供充分、有效的数据支持。

3大数据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为顺应新兴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推进大数据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全面提升大数据环境下的内部审计能力,这既是提升内部审计监督能力和完善治理体系的要求,也是大数据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体系融合的需要。

3.1搭建具备大数据处理能力的“云审计”平台

大数据审计系统是企业级商业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资料、数据、思路、模型的共享。这个“云审计”平台包括审计数据模块,其功能在于审计数据标准化,对各类信息资源的及时获取、有效管理、充分共享和灵活检索;审计应用模块,主要实现对各类信息资源的自动化持续监测、智能化数据分析;审计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审计流程的智能化管理、专家支持和成果共享。通过这个平台对行内外信息获取、分析、应用、退出等环节进行“智能化”管理,为各类审计作业与管理提供有效支持。该系统还可以使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从单点离散审计转为多点联动审计,使审计工作从“经验驱动”走向“数据驱动”。

3.2创新内部审计管理方式

大数据内部审计下,要求在完善制度、加强规范性建设的基础上,根据管理工作需要,建设和完善内部审计管理系统,对审前准备、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整改、资料归档、成果利用等全流程管理环节进行信息化管理,满足审计项目组织实施、业务指导、过程控制和决策支持等管理需要,提高工作效率[3]。要求审计部门科学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提前组织审计项目数据调研,确定项目所需行业数据和外部数据范围;提前开展项目数据分析,以数据分析成果为依据,制定合理可行、有深度、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帮助挖掘常规审计难以发现的疑点;将如何应用大数据审计方法纳入审计项目实施方案,明确数据分析人员和现场核查人员分工。

3.3变革内部审计方法

数据技术驱动传统审计取数模式的转变,依托大数据技术将极大拓宽审计思路。在大数据风控环境下,内部审计借助大数据技术突破传统审计方法所遇瓶颈,为审计方法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如消灭抽样、智能复算与核对、形成规则、指标、模型三维一体的监控体系等。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财务、业务、经营等综合数据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地筛选与分析,建立专家模拟实验模型,运用规范化、系统化的方法,对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进行更全面、更详尽的监督和评价,发现隐藏的组织风险。相较于传统内部审计侧重于审查会计核算审计、经济事项、内部控制审计、绩效审计,大数据内部审计的范围可以拓展到为企业价值增值的全部领域,实现到企业经营业务风险的全覆盖。

3.4保障数据安全和技术安全

大数据背景下,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以大量信息为载体和依托,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影响着风险管理的决策。2018年全球信息安全情况调查反馈,有46%受访者表示客户数据泄露是最直接影响,财务损失(38%)和商业邮件入侵(36%)紧随其后。内部审计部门应当重视对信息系统的审计,以数据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作为审计目标和重点。首先从制度层面规范数据的采集、分析、管理、访问、运用和保密各个环节,如建立建立信息技术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和问责制度,从而保证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工作有章可循。其次,加强网络风险的防范和用户数据访问限制,重点支持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处置救援、应急服务等系统建设。再次,筛选出与审计项目强相关的数据,甄选高质量数据源,并通过构建数据转换工具,获取可供审计分析的可用数据;在此数据基础上构建数据模型进行数据定量分析,分析数据的相关性、趋势性、差异性、稳定性,以实现精准分析。

3.5保持内部审计独立性

在面对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时,必须遵循独立性原则。独立性缺失容易引发行为扭曲,风险评价的主体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独立第三方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公司治理的独立,在公司独立运作过程当中它不能被个别股东操纵;数据来源多元独立,分析模型独立;业务独立,不参与信息源使用者同范围的业务[4]。风险管理部门由于在公司内受到的管制比较多,很容易受到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施压,不利于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施。而内部审计机构作为企业中的独立职能部门,对整个企业的实际状况以及企业面临的风险能够进行更加客观的判断与指引。要提升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规范企业的治理结构,让企业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治理体系。企业在规范治理结构的过程中,还应当提升内部审计部门的层级,直接由企业的治理层领导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总之,企业要想真正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必须将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有机结合,在大数据技术的环境下探索内部审计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戴相如.内部审计在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财会研究,2019(7):62-63.

[2]曲霁虹.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协调和整合研究[J].财会之窗,2019(2):197-198.

[3]张旻.大数据环境下内部审计推进风险管理的应用研究-以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为例[D].南京:南京审计大学,2018:1-2.

风险应急管理范文5

关键词:管理会计;技术方法;风险管理;提升策略

管理会计是用于企业发展计划的制定、发展现状的评价和控制,通过适当地运用不同资源内容来对企业的经营责任和风险进行承担,确认财务计量、累积、分析和传递信息的准确性和合理性。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环境来看,管理会计本质上属于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处理系统,是企业做出内部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管理会计需要以现代管理科学和会计学为基础,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通过对财务信息的分析和有效利用,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个流程进行预测,制定出有利的决策和规划,是现代会计系统构成的基础。

1管理会计技术应用与风险管理

想要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运用管理会计技术做好企业的风险管理,及时地进行信息系统审计,建立优秀的内部审计团队,促进企业业务的良好循环,成功的企业离不开完善的管理会计技术方法,内控的好坏取决于控制团队与明确控制制度的建立,风险管理与企业内控之间需要制定出明确的内审制度,及时地发现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制定出合理的风险管理控制框架,同时充分发挥出内部审计师在防范舞弊中所具有的作用,做好企业财务预警和风险管理,构建全面的财务预警体系,只有遇见风险,才能够从容的应对企业风险,了解企业的经营模式,确立财务风险潜伏期,结合企业的发展现状来进行内部管控体系的建立。由于企业的规模较大、项目众多、分布较广,因此信息沟通方式陈旧会严重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因此需要通过信息沟通的形式来全面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规范信息的传递程序,建立起明确的信息档案,让企业整体运营变得信息化和系统化,推动经济一体化的实现。

2企业管理会计技术方法建立的重要性

(1)提升经济效益。管理人员需要充分了解所跨区域的经营情况,明确企业所具有的特殊性,国有企业管理会计技术方法有待于完善,需要健全现有的发展制度来调节好企业的内外关系,保障企业的正常经营,通过合理的管理会计技术方法来保护资金和财产的安全,充分了解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所具有的密切联系,制定出统一的规划业务整体规划,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2)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国有企业存在着较高的经营风险,想要保证国有企业的资产安全,维持企业的稳定发展,就需要完善管理会计技术方法,对可能出现的企业风险进行有效防止,工作人员需要结合企业的经营环境和未来的发展规律做好事前分析,有效地规避各种企业风险,制定出明确的防护策略,保障企业稳定发展,我国正处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国际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施工单位想要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提高自己的市场适应力,就需要不断完善管理会计技术方法,有效规避企业风险。

3管理会计技术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难点

(1)管理会计技术应用环境问题。当前我国的企业在进行内部经营管理过程中,依然延续着传统的管理形式,缺少合理的管理制度,管理会计技术方法不完善,很多企业的管理权限依然限制在少数的管理层手中,企业的董事会形同虚设,在这一发展环境下,企业严重缺乏开展财务管理会计技术的有利环境。(2)风险管理能力不足。我国很多企业对风险管理工作开展的认识不足,对风险的理解依然只停留在财务风险上,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缺少对企业的整体风险管控,对当前企业的市场调研工作开展不到位,存在着业主恶意压价的情况,在施工过程中不断要求缩短工期,同时具有盲目扩张的现象,为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

4管理会计技术下企业风险管理的措施

(1)完善管理环境。企业想要保障内部财务管理的稳定性就需要创新财务管理模式,优化内部管理环境,制定出合理的治理结构,实现权责分配,同时出台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按照科学化的管理标准来进行权利主体的划分,正确的企业管理层分布模式应该包含:董事会、股东会、监理会以及总经理等岗位,各自承担不同的责任和权利,充分发挥出各个领导层所具有的管理职能,结合企业的发展规模与实际业务开展情况来构建一个合理的组织机构,保障企业未来发展能够与其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的岗位意识,在进行人才招聘的过程中,需要提供相应的证书,定期对工作人员开展财务技能培训,不断地完善人力资源,提高人力水平,避免在工作过程中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制定出合理的工作人员考核机制,明确内部体系管理的重要性,在企业内部落实财务管理工作。(2)企业风险管控。想要保证企业资金的合理使用,就需要从风险评估体系建立入手,企业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努力做好企业的风险评估,财务部门重点识别资金活动中所具有的风险,定期的对财务报表进行收集,明确资产的整体质量及所具有的盈利能力,保障企业基本的偿债能力,做好现金流量的管理,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时地分析,向企业的董事会提供财务风险评估报告,并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想要全面提高财务风险的管理效率,就需要做好风险管理工作,不能够依靠传统的理论知识来进行企业管理,需要不断结合实践经验,来丰富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促进企业未来的发展。(3)健全风险控制体系。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发展情况有效地调整资本的主要投向,明确资产的基本结构确立经营对象,在进行风险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以提高企业资本效益为主要目标,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技术对企业风险控制的重大影响,制定出合理的方案进行解决和有效预防,从源头上控制好企业风险的产生。企业需要不断地健全管理会计技术方法,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提前预警,有效地排除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资产风险,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

5风险类型与管理实施

(1)资金活动风险。在我国的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筹资决策不当的情况,资本的基本结构不合理,企业的筹资成本过高,负债率急速增长,很容易导致债务危机的发生,同时企业资金支付审批体系建设不完善,项目资金支付过程中缺少合理的审批程序,企业在进行重大开支时没有经过集体的讨论,经常出现超付款情况的发生,为企业未来的管理工作埋下隐患,同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严重的投资决策失误的问题,对外的投资收益较低,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资金筹措管理。企业在进行资金筹措时,需要从筹措的风险目标和成本结构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制定出合理的企业筹措方式,完善资金管理流程,对资金的筹措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掌控,明确不相容岗位之间所具有的界限,避免企业筹资活动全由一人或一个部门进行操办,例如:在进行合同的签订和审批时,需要将审批步骤和方案的拟定进行分离,同时要明确基本审批制度,让筹资的审批人、经办人各司其职,对筹资活动开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2)全面预算风险。在进行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缺乏刚性,企业工作人员的执行力不强,考核机制不完善,预算管理流于形式,预算单位只是按照基本的规定进行预算编制,但在实际的预算检查过程中,并没有得到严格落实,资金活动的管控不严格,经常出现企业超支严重,资金被侵占、挪用的问题。预算管理控制。在对预算进行管理时,企业需要明确各个部门和施工项目在预算管理环节中所处的地位,企业内部需要任用经理、副总经理等企业负责人来进行预算方案的评估和制定,从企业的施工项目上可以设立项目经理、财务部长来组成预算委员会,负责企业项目的预算方案制定,将方案下达到每一个预算小组,在企业营造一个全员监督的工作氛围。(3)资产管理风险。资产管理是企业管控的重点,在进行企业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存在着没有按照原有的施工计划进行材料的购买情况,材料物资很容易发生积压,占用企业的流动资金,同时因为日常管理不善,很多材料和物资会出现严重的损毁,加大成本支出,缺少工作人员定期对财务材料物资进行清点和排查,账目与实际不符,不能真实地反映出项目的盈亏。资产管理控制。企业在进行投资项目决策和审批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把控资金的使用环节,制定出项目建议书,让资金管理方案具有可行性,确保投资的合理有效,在投资执行的各个阶段中,做好资产的审批工作,保障资产评估、资产回收和资产转移等环节的顺利实施,对大型投资项目进行重点跟踪调查,设计出完整的企业奖惩机制,合理的配置管理人员,明确自身所具有的权限和职责,依法对银行存款和企业现金进行管理,定期的核实企业银行账单,加强对企业票据的管理,对各个财政处理环节进行追踪调查。

6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财务管理,是保障企业财产安全的基础,企业会计管理会计技术能够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保护企业的资产安全,同时能够全面提高企业的资产信息准确率,制定出合理的控制制度,构建一个全新的控制体系,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企业的有关部门需要有计划地开展项目部的内部审计工作,不断加强生产管理的安全性,健全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做好对工程造价的财务管控,建立合理的工程款催收机制。

参考文献

[1]叶陈云,宋蕊.企业运用管理会计技术方法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的策略[J].财务与会计,2017(13).

[2]柳宏梅.制造业管理会计技术和方法的创新应用[J].消费导刊,2018(31).

风险应急管理范文6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科技管理审计;应用

一、前言

现阶段,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主要在宏观层面集中运用,也就是说,在年度审计计划编制、审计项目选择的过程中都会选择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对于微观层面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使用来说,也就是说,在具体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对这一方法的运用还非常有限,相关学者在综合阐述意大利上市的前100家大型企业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的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以下观点:现阶段大部分研究结果都是关于风险导向审计方面的研究的,但是大部分是基本概念、必要性分析等基础方面,但是,制定的是非常片面且非常笼统的设想,没有设定实践案例,所以,实际操作借鉴性是比较缺失的。基于此,在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过程中,需要以科技管理审计为基础立足点,对于整个审计过程始终过程来说,都实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贯彻实施,在具体审计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合理利用。

二、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过程

(一)审前准备阶段

第一个是风险识别。在审计的过程中,为了在科技管理方面尽量避免遗漏审计对象的风险,在进行审计前,我们会对其内部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与审计对象的上级主管以及内部有关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并且在组内就审计这方面进行讨论,做好这些审计前的预备工作之后,对审计对象科技管理方面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和了解。可以根据收集的内部各项管理信息、风险管控状况以及各项指标的考核数据做好风险识别的基础工作。可以将风险根源和风险影响因素作为分类依据,对科技管理的风险进行分类。之所以进行审计工作是为了对风险进行更好的掌控,然而具体对风险进行管理时,风险对公司产生的影响是多元化的,也会给公司带来不同的影响。因此,将风险的影响后果作为区分依据对风险进行分类,是不利针对性地管控风险。具体产生风险的因素有许多种,尤其是使科技管理风险发生的影响因素更多,其中包括信息泄露、黑客攻击、行为抵赖、操作失误等等。我们一般将收集到的与风险有关的一些数据和信息,作为科技管理审计工作的原始依据,针对性的对每项风险进行识别,但是风险总是多种多样的,随着外界的变化会形成更加复杂更加多元的风险。在实际工作中只有抓住问题的根本所在,对一些较大的风险进行管理。将风险分为7个种类,24个领域,并细化成49个小的风险点。第二个是风险评估。在识别风险之后应当对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如图一所示风险方阵中风险被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重大风险、较高风险、风险较低和可忽略风险。现阶段并没有针对风险的发生频率以及风险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大小建立专门的监测数据库,所以平时在对风险进行评估时,只能根据评估者的主观估计,对风险进行评估无法准确的将风险的发生频率和影响大小评估出来。这种评估方法要求进行风险评估的审计人员有非常丰富的审计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将实际情况与自己的工作经验相结合,对风险进行准确的判断和把握。判断风险对企业产生的影响程度大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包括风险的影响范围、使企业损失的金额数目以及系统持续运行的要求等等。前面介绍的这些都是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因为只有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后才能确定剩余风险的风险大小,评估固有风险是一道必经的程序。调整风险需要针对评估固有风险的情况,并且按照审计对象实际审计结果予以调整。具体的调整内容有上次审计的审计结果、距上次审计的长度等等。如果对审计对象进行审计工作之后,在后面两年之内进行检查时并没有发现有严重问题出现、被整改部分也没出现不良情况,此时应当对这部分的风险进行降级处理。

(二)审计实施

对于企业的审计实施阶段,会存在非常多不同的风险点位置,所以,一般情况下,企业负责人则会专门指派特定的审计人员,审计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需要花费的时间还是挺长的,按照需求,选择最佳的审计程序、适当的审计程序,以此实现审计证据的获取,这项审计证据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并且按照审计证据完成被审计对象风险控制情况的详细检测,并且从根本上评价被审计对象的剩余风险。由于在科技管理审计工作方面上,机房、互联网等方面的个别审计内容属于强风险点聚集之处,又加上对专业技术存在较严格的要求,因此,这些工作会分配给拥有对应技术水平以及实践经验的审计工作者来完成。审计工作者都是根据工作内容的实际风险点强弱来健全自己审计的重要方面等的配置,调整任务量的配置,始终遵循以风险为主的导向,挑选多个恰当的办法来健全被审计人员对风险点的掌控状况的专门检测。从风险导向审计的步骤来看,其主要包含两个程序,一是控制检测程序,二是实质性程序。第一个程序目的是检测控制运作的有效性,主要涉及到了多种方法,例如询问、观测、检测等。第二种程序通常是面向大型严峻的、特殊风险所展开的审计办法,它通常涉及到下面两个步骤:一是细节测试步骤,二是实质性分析步骤。因为第二个步骤常常被用在财务性审计上,所以,重点运用了控制检测的审计步骤。审计工作者采取了各种方法,如询问、观测、再次执行等办法,全方位检测被审计人员的科技风险掌控运作的有效情况。

(三)审计报告

审计过程中获取的审计证据予以评估是报告阶段的主要工作,并且针对实现审计报告编写的完善,结合上述工作内容,提出一系列真实性、合理性的审计建议,与此同时,对于持续跟踪予以时刻保持,并且从根本上落实审计的合理整改计划等。在结束现场审计之后,对确事实予以确定,主要确定的是审计组的事实跟被审计对象的事实,对风险予以沟通和确认,且做好评估,得到最终结果,结合反馈的实际情况,编写满足实际需求的审计报告。并且时刻坚持以风险为中心来完成审计报告的针对设置,对被审计对象予以全面评价,综合分析科技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明确问题所在,对实际风险隐患发展予以统计,按照需求,完善改进措施以及建议。还需要总体评价和控制执行情况;在审计发现问题后,分析实际严重程度,针对问题予以划分,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第一种是严重、第二种是较严重、第三种是一般、第四种是轻微,通常情况下,都是按照顺序依次列出的。对于最终得分来说,都是按照审计之后得到的结果问题来完成被审计对象风险评估的赋值。分别赋值严重问题、较严重问题、一般问题、轻微问题,100分代表严重问题、40分代表较严重问题、20分代表一般问题、10分代表轻微问题,对于原始分值来说,各项风险点的初始分数均设置为100分,然后对各项风险点出现的问题数进行具体的计算,每一项风险点的最后得分(用字母V表示)计算公式为:V=100-严重问题数×100-较严重问题数×40-一般问题数×20-轻微问题数×10,其中V值不得低于0。风险衡量最后分数是全部风险点分数的整合体现。在审计过程中,一共找到了十一种问题,其中一般性问题的数量有七种,轻微性问题有四种。在评分规则的基础上,对此进行打分得出最后分数是95.13。依照标准要求,审计组围绕着审计目标的科技监管状况进行了合理的评价,并对其风险管理情况方面给予了良好等级的点评。现场审计工作完成后,还应当继续追踪审计整改的进度与状况,尤其需要对所找出的严重、较严重级别的问题加以重视,要时刻追踪这部分问题有无被合理的、高效的掌控与解决,同时还应当衡量有无新问题及其风险生成。依照被审计对象上交的整改报告以及各种恰当的渠道收集信息,以此判别有无必要进行下一步的审计与审查,以此为基础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予以针对的纠正。

三、风险导向审计流程框架的针对构建

在针对构建风险导向审计流程框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针对企业具体审计项目的实际需求,结合审计标准以及流程需求,选择一系列合理的风险导向审计措施,在审计计划编制的过程中,需合理的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并且贯彻实施,直到贯彻审计后续的整个审计过程。在实施审计工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针对项目审前调查工作以及审计方案编制工作实施编制,针对审计对象实施一系列的风险评估,并且还需要重点开展编制工作。针对审计需求,实施审计方案编制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审查之前的调查结果,以此为基础确立审计重点,审计重点通过风险评估得出,其实质上属于一个高风险的审计领域,并且,这也是实现确定审计程序以及审计抽样比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点,主要的目的就是促使审计工作效率得到整体的改善。在设置审计方案的过程中,需要对每个审计要点予以详细列示,并且详细列示对应的目标、对应的风险等多个方面。与此同时,还需要完善标准化检查表的针对编制,坚持实现审计步骤的规范、细化,对于审计过程中需要采取什么方法予以明确,并且详细列示访谈哪些人员。针对企业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几个关键问题,时刻坚持以下基础立足点--风险,以此为基础,充分揭示审计中风险隐患问题的存在,针对确认问题的发生情况,并且确定风险评估结果。在审计报告出具的过程中,也以风险作为评价的关键点跟重点,针对被审计对象风险管理的实际整体情况予以反映,并且还可以针对风险予以提示,结合实际需求,提出一系列风险防范的正确措施。

四、结语

风险应急管理范文7

关键词:工程经济管理;工程风险;建筑行业;智能化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代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手段在诸多领域取得有效应用。尤其在工程项目管理中,BIM技术、大数据、区块链、IOT、GIS、5G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新能源等技术手段展现出极大的潜力,并且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近年来随着各行各业对建筑行业提出的更高要求,建筑业在经济管理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唯有厘清工程管理概念、工程风险存在的主要原因以及现代化技术手段在工程管理工程中的潜在价值,才能提高企业及建筑业的工程经济管理能力,合理规避工程风险。建筑工程最终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而工程风险的不确定性和损失性会直接影响到项目经济收益。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认为,项目风险是一种不确定的情况或事件,它平常是隐藏的,一旦触发就会对项目产生不良影响。工程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不当,也会产生不利结果。因此,只有做好经济风险的应对措施,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工程管理。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工程经济管理内涵、工程风险概念、风险应对措施(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手段等)进行研究分析。

1工程经济管理

1.1工程经济管理概念。工程经济管理涉及工程设计及运维的全过程,它和工程造价、工程收益等密切相关,能直接影响到一个工程的好坏。鉴于工程管理涵盖面广、项目类型多等特点,目前国内工程经济管理过程难以有效把控,现有工程大都存在工程管理风险、诸多工程问题,这是工程管理能力缺失的体现。

1.2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形式。工程风险主要发生在投标决策阶段、施工阶段和运维阶段,它的存在与否直接影响了工程的经济收益能力。通过研究国内外相关论文并结合工程实际,对工程风险进行了分类,并详细分析每一类工程风险存在的工程阶段、工程风险起因、工程经济后果,如下表所示。

2工程风险及其应对措施

工程经济管理中,极易产生风险隐患,进而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阻碍建筑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为此,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措施,加大工程风险防范力度,从成本管理、合同管理、招投标阶段的经济管理出发,将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进而推动工程项目顺利进行,提高企业效益。本节针对四大工程风险,结合工程实际和新时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和智能化技术,分别提出了工程风险的应对措施:

2.1投资决策风险。投资决策时,应该做到资料详细、标准且考虑全面,这是为了针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工程周期长、涉及人员广、管控难度大等特点。目前我国仍然缺少较为完善的法律来约束投标阶段,为了降低该环节的经济风险,需要加强对该环节各工作的把控,尽可能在投资决策前规避风险。如招标文件要精细化、具体化,明确各个款项和标准,保障后期工程的推进。具体措施如下:(1)投资决策阶段运用BIM技术能够辅助决策部门做好科学决策、规避风险。BIM技术具有信息化、多元数据化、可视化的工程特点;并在提前决策上具有明显优势,运用BIM技术可以实现施工模拟、工程算量统计等功能,利用BIM技术的优势,可以做好工程成本预算,为工程造价方案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BIM技术给工程管理带来的优势首先,BIM技术具有信息化特点。BIM模型作为BIM技术的核心载体,即针对特定建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数据涵盖了工程设计信息、现场信息、运维信息、构件信息、监测信息等,能够实时地进行工程信息共享和管理,直观地展现工程问题,科学且快速地解决工程管理难题。其次,BIM技术具有可视化特点。区别于传统的工程管理方式,运用BIM技术能够将管理过程做到真实的三维可控,方便方案的修改和项目的落地。利用BIM技术衍生功能———工程模拟,可以实现工程动态管理、工程风险预测,通过模拟风险解决方案,能够确定最优方案,显著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效率;利用BIM技术衍生功能———工程算量,能在投标阶段辅助工程科学报价。多元数据集成是新时代BIM技术不断发展的一大亮点。BIM技术融合GIS信息,能够实现工程构件精准定位、工程预警;BIM技术搭载工程监测仪器,能够展现实时动态三维工程情况等。BIM技术融合多元数据,能够极大地提高工程管理效率,提升用户的产品使用感,节约管理成本。(2)利用大数据手段分析工程数据,预测工程风险,提前制订方案规避风险,保障投资决策环节平稳进行。大数据分析的理论基础是智能算法,它能够预测工程发展方向,提前预知风险,便于工程人员合理应对风险。

2.2合同风险。合同风险大多起因于合同条款不完善、现场施工情况复杂等。这些大多是由于双方人员的工程专业能力不高,对合同把控不到位造成。因此,在合同编制过程中,要做到严谨细致,内容清晰。同时,要加强各方对合同的审查能力,多次检验合同的合法合理性,避免合同漏洞的存在。尤其关于工程时间节点,合同中要给出合理的要求,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具体措施如下(1)细化合同条文,加强合同对工程的约束能力,规避管理和法律风险。(2)培养外协劳务队,利用其专业的工程经济风险管理能力,加强企业工程经济管理。(3)结合区块链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工程数字化能力,提高工程信息的可信度和公信力,保证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可视化、可控化。区块链技术是一种信息存储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去信任化、开放性、可追溯性、安全可靠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工程合同奠定了可靠的“信任”基础,可以规避人为干预等原因产生的合同风险。

2.3成本风险。在建筑工程中,项目成本控制是最容易引起工程经济事故的环节。由于一般的工程工期都比较长,材料用量比较多,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物价上涨的背景下,很容易发生预期投入与实际需要不符合、成本超标的情况。因此,在前期规划中要做好成本风险的应对措施。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项目信息中台,推进信息化管理,加强各阶段工程信息的动态掌控能力,及时发现工程风险。(2)建立建筑企业定额定责成本管理体系,如图2所示。强化工程经济风险管理的基础,在工人、材料和机械方面,推行限额控制,落实动态管理,加强管理控制的过程,降低工程经济管理中的风险。(3)合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处理复杂专业数据,搭载多种信息存在形式(图片、三维模型、视频等),对数据进行二次处理,满足工程人员的建筑工程管理需求。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能够提高工程管理效率,降低成本。(4)合理利用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半导体照明技术等。风能具有噪声小、易收集、无污染的特点,太阳能具有污染小、覆盖范围广、资源充足等特点,半导体照明具有能耗低、发光效率高等特点。这些新能源的应用对于新时代建设绿色工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节约能源成本,降低工程风险。(5)运用5G通信技术方案的优势,更加灵活,易于调整和更改,相较于传统的工程通信方案,不需要预埋管道,不需要铺设电缆,减少了大量有线网络布线和安装施工成本。同时,由于5G网络的灵活性,在建设过程中,可以根据现场情况灵活调整,灵活应对可能出现的需求变化和与其他专业冲突引起的变化。施工中省去了大量埋地管道过程,没有复杂的布线工作,施工过程灵活简单,可以大大节约工程成本。

2.4质量风险。质量风险主要发生在工程施工阶段,质量安全是工程项目的重中之重,这一风险一般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工程事故,直接造成经济损失。工程质量问题也是业主、政府等各方关注的重点内容,造成质量风险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技术缺陷、人员操作不当、材料残次等。为了避免此类风险因素,需要从源头着手。技术缺陷需要引进先进技术;人员方面需要选拔优秀员工,加强培训;材料方面需要加强监督机制。具体措施如下:(1)技术方面。要采用新的技术方法(BIM,区块链,大数据等),采用综合技术手段去管控工程质量。比如,建立项目定制化的BIM工程管理平台,平台集成项目所有相关的数据,在发生质量风险之前,就及时预测并解决质量隐患。利用BIM和大数据集成技术,搭建工程质量管理平台,可以提升工程质量,提高工程管理效率,主要技术路线(2)人员方面。加强施工技术人员技术培训,确保工程人员能力高于工程建设标准;加强工程经济管理人员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感,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全体工程参与人员的防范意识,把握工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及时规避工程质量风险。(3)材料方面。建立奖惩制度,加强工程监督力度,培养内部监督和第三方监督互相协作的工作模式。

3结语

通过对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及应对措施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本文研究了BIM技术、大数据、区块链、IOT、GIS、5G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新能源等技术对工程管理中风险的防范作用,体现了新时代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对于建筑工程的重大价值。在后续的建筑工程中,各学者与工程人员应该对新时代智能化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引起重视。要充分地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智能化技术,丰富工程经济管理手段,防范工程管理风险的发生;同时,也要合理使用项目经济风险管理的研究方法,不同的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性。建筑工程项目区别于一般项目,有着复杂多样的工程信息和管理需求,因此,需要有一个整体的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方案统一进行工程管理,避免零碎式工程管理风险。最后,本文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在后面的研究中不断完善。今后需要将本研究方法运用到更多的项目上,进一步检验并完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吴波.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与实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2]张兆宁,冯守乐,王莉莉.民航安全管理与风险管理的关系[J].中国民用航空,2011(04):61-63.

[3]PMI.Aguidetomanagingprojectrisksandopportu-nities[M].

[4]MILLAR,R,LESSARD,D.UnderstandingProjects[J].

[5]叶静.工程经济风险管理分析及防范[J].铁道工程学报,2017,34(01):124-128.

[6]张小红.新时期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及防范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21(34):54-56.

[7]李军.新形势下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及防范措施探析[J].商讯,2021(35):131-133.

[8]刘文平.基于BIM与定位技术的施工事故预警机制研究[D].清华大学,2015.

[9]薛延峰.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工地构建[J].科技传播,2015,7(15):64+156.

[10]杜华明,李冬梅,刘禹,王冬松.基于BIM的多元数据在建筑运行节能中的探索[J].建筑电气,2021,40(01):19-27.

[11]毕然.新形势下的工程经济管理风险[J].砖瓦,2020(08):91-92.

[12]张向东,刘海超,姚琦敏,等.区块链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前景[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9(10):346-349.

风险应急管理范文8

【关键词】铁路;隧道施工;管理技术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各领域的技术都实现了重大变革,从铁路隧道建设的角度看,我国的隧道的施工技术也呈现出不断优化的趋势。与此同时,铁路隧道施工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施工难度过大而施工技术还有待提高这导致了铁路隧道施工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加大。因此,加强铁路隧道施工风险管理,最大限度降低铁路隧道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是目前铁路隧道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不仅如此,加强施工风险管理还是保证隧道施工顺利进行的关键,也关系着隧道工程目标的建设进度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2隧道施工风险管理具体情况

随着铁路隧道工程建设的不断增多,近年来隧道施工有以下特点:施工时间特别长;工程施工任务量重;隧道施工技术复杂;工程施工涉及方面十分广泛等,这些特点都对铁路隧道工程施工的安全性提出了挑战,使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性大大增加了。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数量不断增加,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事故也在不断增加,这给我国的铁路隧道施工风险管理技术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要求。因此,针对我国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工程建设相关负责人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认识当前隧道施工的实际情况,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由此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保证铁路隧道建设的安全有效的进行。

3提高铁路隧道施工风险管理技术

3.1注意设计中的风险管理

隧道设计是铁路隧道施工的基础,把铁路隧道设计工作放在隧道建设的首要位置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铁路隧道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它并不是单靠一个阶段就能完成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保证施工的风险管理。在隧道施工工程前期做好风险管理是十分关键的一步,相关负责人只有从最开始就重视隧道施工风险管理才能真正意义上降低隧道建设安全事故的发生。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制定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对工程施工中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采取科学的解决办法,这样才能进一步降低隧道施工的危险系数。

3.2通过监控保障施工风险管理

在开展铁路隧道施工过程中对各方面进行监控是十分有利的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对工程施工材料进行检查,通过施工材料的检查为隧道安全建设提供基础保障;其次,要检查施工要求的支护和桅杆,从而进一步确保支护和桅杆的质量,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最后,还要确保对防水设备的质量做进一步的检查等。要从隧道施工的各个方面着手,对可能出现的每一环节进行质量检查。不仅如此,针对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位移情况,相关负责人还需要做好隧道施工变形检测工作,这也是铁路隧道施工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任务。

3.3做好关键部分的管控工作

一般情况下,隧道施工的防水工程建设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建设,重点表现在该防水工程必须能够有效防范积水可能带来的危险,排水效果也要很可观,最重要的是要能高效拦截等等。隧道防水工程的建设要结合当地具体的地质状况,规划出合理的防水系统。除此之外,铁路隧道建设中的排水系统的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从防水材料的选择到排水设备的准备,再到相关设备的安装,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具体的掌控,保证工程排水系统的有效运行,从而避免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漏水和积水现象。

3.4隧道施工安全管理体制的建设

建立健全相对完备的安全管理体制对铁路隧道施工的安全建设十分重要,不仅要完善安全管理体制,安全操作机制的建立也是十分必要的。对于隧道施工中危险系数特别高的施工部分,工程人员可以聘请更加专业的特种工进行完成。在施工即将开展的前期,相关负责人还要组织培训工作,培训要十分严格,要切实遵守相关的规定,真正为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只有获取相应的资格证书,才可允许他们参与到隧道施工建设当中。工程人员只有抓好每一个环节的监控工作,才能够促进隧道施工安全、有效的进行。

4结语

总而言之,铁路隧道施工中的风险管理十分重要,正确理解铁路隧道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紧紧抓住铁路隧道施工风险管理技术,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内降低风险,还能有效的保障隧道施工的综合利益。因此,铁路隧道施工时要将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相关措施放在首位,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体制,这样才能降低隧道施工中的危险系数,保障施工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庄志.铁路隧道施工风险管理技术及应用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30).

[2]赵璐,翟世鸿,陈富强,姬付全.BIM技术在铁路项目隧道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施工技术,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