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要点管理范例

风险要点管理

风险要点管理范文1

风险管理是提高铁路行业运行水平及效益的有效措施,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铁路运营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安全隐患,从而总结出解决的方法。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辨识、风险估计以及风险控制等,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主要是对运营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了辨识,了解风险的严重程度,并制定风险控制的措施,这可以有效的维护生产环境的安全性,可以减少安全运营事故出现的次数。在经济市场中,存的风险比较多,企业为了更好的运营,必须制定出风险管理的方案。本文对铁路运输行业运营中存在风险的管理要点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提高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水平。

2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要点

2.1安全风险管理需要与铁路生产实际结合起来

铁路行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客运高速与货运重载,由于运输形势更加复杂,而且有着较大的安全威胁,对铁路行业的生存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铁路安全事故可能存在于任何一个生产运输环节中,为了保证运输的安全性,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不安全因素,提高铁路运输各个环节抵御安全风险的能力。铁路行业在制定安全风险管理制度时,需要与铁路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做好管理技术的创新工作。铁路企业应制定出人员、设备、环境、管理为四位一体的防控机制,形成“纵深防御”的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行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在风险管理时,首先要做好风险识别工作,对风险程度进行合理的分析,制定出管理的方法,铁路安全风险管理还要立足于全局角度,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做好细节优化工作,保证安全风险管理工程更好的展开,这样才能保证管理效果的最大发挥。

2.2加强科学系统的安全文化建设

在铁路行业,还要做好安全文化的宣传工作,加强安全文化的建设,这可以调动人员发现安全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根本上防范风险。在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全社会安全文化建设的要求,这对铁路行业运营的安全性有着更高的要求,相关管理人员需要针对安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解决的方案。在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安全宣传工作,这有利于强化铁路职工的安全意识。铁路部门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这为安全风险管理奠定的基础,在安全文化建设时,首先要设置安全文化的导向,编订安全文化手册,加强宣传,还要制定安全管理的措施,从而保证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更快达成。安全文化建设还要与铁路行业日常工作结合在一起,保证安全理念与铁路部门工作理念相融合,这可以对铁路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安全文化建设需要结合以往工作的经验,最好与专业的咨询机构合作,这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

2.3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层级及机制

在安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分层管理的方式,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制定出有效的工作机制,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铁路企业的管理者还要制定完善的培训制度,制定岗位资质管理机制,保证工作人员可以按照相关标准规范操作。铁路部门目前正处于管理转型期,为了保证其长远的发展下去,管理者必须具有长远的眼光,制定出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安全风险管理包括分级管理、动态检查、过程控制以及评价考核等,管理人员需要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各级管理人员应落实安全风险管理责任,充分的发挥职能,从而制定出有效的管理机制。

2.4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

风险管理这一理论提出的时间不长,将其应用在铁路行业管理制度中,有效提高了管理的水平,还降低了安全事故出现的概率。在应用与推行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完善工作,相关部门应合理应用管理方法,保证其效用价值最大化发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铁路行业应用的管理技术越来越先进,一些监管的设备性能也比较高,这可以为安全风险管理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在现代化的铁路部门中,管理人员应做好设备更新工作,注重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提高运输的安全性。设备都有限定的寿命,铁路部门的技术人员在检修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设备安全评估工作。还要促进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化系统的配套升级和全面整合,使信息可以被综合利用并产生放大的效能。另外,可以运用科学的生产组织手段,把握生产的客观规律,强化计划和统筹,实现均衡生产保安全。四是开展技术创新,引入如气象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分析手段,提高科技保安抗灾能力,实现“人防”、“机防”与“技防”综合治理。

2.5建立持续开放的内、外部评估体系

安全评估作为确保系统安全的重要手段,在我国铁路运输生产、项目建设、设备验收等方面得到了长期应用并发挥了突出作用。但是,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手段促进铁路系统安全风险管理不断改进,仍是应重点思考的问题。制度化、专业化的内部评估制度和主动开放地接受外部评估,包括由政府法律法规强制的安全评估、行业组织的安全评估和积极自主引入的第三方或同行安全评估,综合利用这些评估手段,可以使安全风险管理各环节不断完善。

3结语

风险要点管理范文2

1、机电安装工程项目风险识别

本文结合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安全风险的特点,通过查询相关论文文献法、专家调查法、头脑风暴法,将机电安装工程风险识别的结果按照人、设备、技术、管理和环境五个方面进行划分,按照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具体划分结果。

2、机电安装工程项目风险评价

先用比较常用的是安全检查表法、一般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及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进行定性风险评价,应用概率风险评价法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确定1、2、3、4、5级风险等级。

二、机电安装工程项目风险应对及控制

1、回避风险

回避风险主要是指经风险评价,显示该项目的风险非常大,且没有合适的措施去控制风险时,通过主动放弃项目或改变项目的实施方案,来遏制风险的一种策略。该方法是一种消极的应对风险的方法,是最简单的规避风险的方法,但是对于机电安装工程项目而言,如果放弃项目或停止项目,将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2、转移风险

转移风险也称为分担风险,主要是指通过运用一定的手段,将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风险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转移给其他单位或个人,从而减少自身所承担的风险。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转移方法主要有:(1)财务性保险类风险转移,主要是指建筑施工方通过签订保险合约向保险公司交纳一定数额的保险费,由保险公司承担一部分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目前国外经常使用的险种包括:安装工程一切险、雇主责任险和人身意外伤害险、十年责任或者两年责任险等,而我国的保险机制及险种同国外还有差异,尚不够健全。(2)非财务性风险转移,主要是指除财务性风险转移之外的风险转移策略。主要包括出售、发包、分包及运用合同条件等。

3、预防风险

预防风险主要是指采取各种防控措施来杜绝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的发生,该方法是一种主动的风险应对策略,在机电安装企业较为常用。预防风险的策略主要有两种手段:有形手段和无形手段。有形手段主要包括:防止风险因素出现和减少已存的风险因素及隔离风险因素。主要是在施工前,采取一定的风险管控措施,减少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期间的各类风险要素。隔离风险要素,主要是采用将风险要素同人、财、物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隔离,在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采用隔离或错开的方式,将人、财、物隔离,已达到预防损失的目的。预防风险的无形手段包括:教育法和程序法。所谓的教育法主要是通过培训的方式,提高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进而达到风险预防的目的,减少损失。程序法主要是指以制度化的方式从事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活动,预防风险的发生。

4、减轻风险

减轻风险主要是从风险的两个主要因素出发,即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风险发生后的损失,在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通过采取一定的风险管控措施,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尽量减少风险发生后所带来的损失。

5、接受风险

接受风险也即风险自留,该方法是一种由风险主体自己承担风险后果的策略。在制定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应对策略时,对于一些无法回避风险,且能获得较大收益的项目,一般采用这种风险策略。

6、储备风险

储备风险主要是指根据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的特点和规律,提前制定合理、有效的应急措施和方案,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如出现与计划偏离的情况,可启用后备的应急措施进行应对,以保证施工的安全,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后备措施主要有两种:费用后备措施及技术后备措施。

7、监控风险

监控风险就是对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期间的结构风险状况的监视和控制,该方法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跟踪及识别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各风险因素的变化,进而动态掌握各风险因素的风险水平,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一种风险应对策略。

三、结束语

风险要点管理范文3

关键词:高速铁路隧道施工;风险管理;要点

1高速铁路隧道施工风险管理概述

随着现代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高速铁路行业迅速的发展,铁路隧道施工风险管理在施工风险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速铁路隧道施工的风险管理是有效的降低施工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

(一)高速铁路隧道施工风险管理的意义

现代隧道工程建设具有明显的周期性、风险性及不确定性特征,高速铁路隧道施工风险管理是建设项目顺利开展的关键,由于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隧道施工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安全事故,施工单位通过工程风险管理,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故,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事故的预防。就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整体效益而言,施工单位风险管理是确保相关施工人员人身安全的重要措施,通过风险管理,施工单位对工程的具体目标、方针及涉及到的风险进行详细的了解,施工人员的风险意识及合作意识得以增强,有效的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风险管理是优化施工计划,合理设计工期与成本的关键环节,可有效的降低施工单位的经济损失。

(二)高速铁路隧道施工中存在的风险

在高速铁路隧道施工中,首先,存在一定的自然风险,地震、暴雨洪水、雷电、滑坡、高温、酷寒及旱季等各种自然灾害都会对施工产生一定的影响,给隧道施工带来一定的风险隐患。其次,隧道施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在具体的施工环节,工程开挖造成的围岩扰动,会造成岩体内有毒气体的排放,给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施工过程中噪声、地下水、废气废渣污染等也会引发各种施工风险。最后,因各种因素造成的施工风险,是高速铁路隧道施工中最重要的风险。在工程施工环节,由于施工单位施工技术的落后,造成施工环节与施工计划的脱节。施工单位引入新技术但由于操作人员的失误带来一定的风险,施工工序不合理,隧道轴线的定位出现偏差隧道施工质量检查存在缺陷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增加了工程的施工风险。在施工现场,由于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岩爆、有毒气体的释放、工作面的塌方、通讯及施工电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增加了施工风险。同样,高速铁路隧道施工中施工设备的影响也会造成一定的风险隐患。部分施工单位施工设备调试、维修、检查工作的不到位,造成各种设备故障产生,影响了工程施工进度。施工单位在原材料、制品、半制品订购及供给方面的偏差,也会增加施工的风险。

2高速铁路隧道施工风险管理技术要点

(一)高速铁路隧道施工风险应对机制的建立

1.高速铁路隧道施工风险的规避

高速铁路施工单位通过采取一定的风险规避措施实现隧道施工的安全管理。风险规避的本质在于施工单位通过必要的放弃来有效的规避风险,在隧道安全管理实践中,企业暂时性的放弃部分工程项目,有效的降低事故风险因子,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基础上,放弃了施工运作环节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

2.高速铁路隧道施工风险的转移

为有效的进行施工风险的转移,在具体的施工环节,相关工程管理人员通过与工程材料的供应商、合作人及批发商进行协调与沟通,有效转移工程承包人相关风险的措施。隧道施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工程人员为有效的转移风险,必须详细的掌握各类工程数据,了解具体的施工风险。风险转移的方式主要是通过风险预测、免责条款来实现施工风险的具体管理。

3.高速铁路隧道施工的保险机制

在隧道施工风险管理中,保险机制的本质是通过风险分散化处理的方式,降低施工安全事故对工程项目造成的整体经济损失,作为一种直接的风险管理的方法,保险安机制是工程管理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风险管理模式。

4.施工风险的最小化

在高速铁路隧道施工环节,工程人员在进行工程风险管理的同时,应积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施工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实现工程施工风险的最小化。

5.隧道施工风险的自我保留

施工单位在施工环节发生施工事故时,为有效的弥补企业的经济损失,通常会将企业的自身资源作为补充资源进行事故的补救,这是一种有效的风险自留措施,企业施工风险自留管理体制的建立,必须以企业的合理规划为依据,施工单位要保证风险损失在企业的承受范围之内,当风险损失超过企业的具体计划时,便不能称为风险自留。在高速铁路隧道建设中,当发生施工事故时,会给施工单位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企业会使用内部资金进行补救,承担相应的资金风险。

(二)高速铁路隧道施工风险管理技术的优化

高速铁路隧道施工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涉及施工环节的各个阶段,因此,工程前期的风险管理工作应详细到位,在隧道设计环节,工程管理人员应采取工程风险管理措施,建立高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合理的评析施工中存在的风险因子,有效的降低高速铁路隧道施工的风险。在高速铁路隧道施工环节,施工单位的工程作业应严格按照隧道工程运作的模式进行,对工程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查,工程支护、挖掘工作的质量、工程防水设施的检查、混凝土材质的检查等工作必须到位。铁路隧道会发生一定的位移,工程检测人员要做好隧道施工的变形检测工作,为后续的隧道勘测做准备。在隧道施工中,防水工程是整个工程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关乎工程的排水、拦截等工作开展,施工人员应结合施工环境的地质条件,对防水工程进行系统的规划,高速铁路隧道施工中的排水设施,应从防水材质、排水设施等的具体采购及安装环节入手,施工人员应做好施工方案的设计,针对不同的工期采取不同的防水措施,随着施工环节的具体变化对防水措施进行相应的调整,保证施工过程中地下水源的顺畅运行,避免工程施工中渗水漏水现象的产生。

3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速铁路隧道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应详细的认识施工环节的风险因子,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有效的降低施工风险,通过风险管理保证施工人员安全的进行施工作业。高速铁路隧道施工应依据施工现场的具体地质条件,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机制,以保证高速铁路隧道施工的安全及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明,王占龙.高速铁路隧道施工风险管理技术探索[J].铁道标准设计,2010,S1:99-103.

风险要点管理范文4

关键词:医院;内部控制;内部管理

前言

在医院的诸多工作中,内部控制是经济组织管理活动中关键的内容。通过内部控制管理,可以帮助医院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同时还能够将更多措施、方法应用在其中。因此,需要结合医院的实际,不断强化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性,使其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为全面贯彻落实医药卫生改革的要求提供前提条件。

一、医院内部控制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管理体系有待健全

在医药卫生改革的背景下,众多医院已经逐步建立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便将其应用在日常的工作中。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的管理体系并不完善,需要进一步调整。具体而言,医院存在无标准化的流程图、操作指导图等,因此员工在轮岗或者入职的环节中,依然需运用人员之间口口相传方式,严重影响日常工作效率与质量。除此之外,此种方式并不能确保关键内容能够准确的传递。同时医院内部未内控手册,没有将关键的风险控制点凸显出来,对内部控制管理产生阻碍。

(二)未能发挥机构作用

目前很多医院为了优化内部控制管理效果,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监督评价小组或者工作小组。其中,小组的成员主要包括党委书记、院长以及各医疗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工作人员。在这一基础上,小组需要负责对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进行计划、组织与协调,确保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但采用此种方式运行内部控制管理系统,会增加物力成本、人力成本的消耗,同时成员之间的时间难以协调。正因如此,部分内部控制组织机构并未发挥自身作用,并且在年度重点工作中,也没能将内部控制管理体现出来[1]。

(三)控制意识需要强化

当前许多医院建立了职工双代会工作制度、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度、党政联席会制度等,并与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建立紧密关系。在这一基础上,医院需要结合工作的需求,制定不同领域的控制制度,并结合工作需求设置关键岗位,将定期轮岗制度落实在工作中。但需要注意的是,内部控制与员工的工作、生活存在紧密关系,同时会消耗大量的成本,需要全体员工依据规章制度完成工作。这一过程中,如果部分员工存在侥幸心理,未能按照既定的流程开展工作,将会给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带来不良影响。

(四)监督评价尚未调整

从当前情况来看,部分医院逐渐成立了纪检监察部门、审计部门,同时使其负责内部控制相关的监督评价工作。不过上述部门的成立时间较短,因此人员配备并不充分,且专业工作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正因如此,内部控制监督工作无法全面展开,甚至诸多重点项目无法实现审计。另外,医院中的跨部门检查与监督均存在诸多难度,加之岗位之间存在制衡不足的问题,所以监督与评价难以顺利推进。在开展监督评价期间,医院出于对成本的考虑,在年度评价报告中也未能对控制监督重点进行合理分析。

二、提高医院内部控制管理有效性的措施

(一)完善管理体系,突出关键风险要点

在医院的长期发展中,业务具有变化性特征,所以需要定期对相关流程与制度进行回溯,同时结合国家政策的调整,对内部管理制度予以修订。通过这一方式,能够进一步完善医院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在梳理各环节流程的过程中,突出其中的风险要点。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将无双人复核业务、无系统支撑业务、手工操作业务等作为管理工作重点,并依据工作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如此一来,医院可以结合风险点制定管理手册,实现对单位层面内控手册的调整与完善。长此以往,能够进一步提高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对于推动医院稳定、长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信息系统,发挥组织机构作用

为了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需要医院内部领导加大重视力度,定期召开与内部控制相关的工作会议。例如:在年初进行年度规划的过程中,领导应该将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作为重点,要求相关人员做好内控工作计划,然后由工作小组全面落实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此种方式的应用,可以充分发挥领导的带头作用,增强全体医护人员的责任感、积极性,为实现既定目标提供前提条件。另外,医院还需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内部控制管理中,构建符合工作需求的管理系统,并将其作为责任小组推进工作的方式。具体而言,医院需要制定信息化管理目标,将支出控制、收入控制、预算控制、货币资金控制、工程项目控制、固定资产控制等关键业务,作为建设内部控制管理信息化的要点,为进一步推动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技术支持。

(三)改善内部环境,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实际上,为了提高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医院需要对内部环境进行改善,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因此医院需要不定期对关键岗位的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与内部控制管理相关的知识、常识,同时树立并强化内部控制的理念,不断提升风险防范的水平。在这一基础上,能够为后续的监督评价工作奠定基础,并且可以实现持续改进、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目标。另外,医院还应该关注内部控制工作人员的反馈,积极与其建立紧密的沟通,实现对整体效果与环境的掌握与控制。例如:医院可以组织工作人员参加民主生活会,通过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掌握自身岗位的风险要点、职责与义务,避免在日常工作中发生舞弊或者误差等现象,增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可行性。长此以往,医院内部能够形成符合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环境,医护可以在日常工作中相互配合交流,并实现权力之间的制衡,进而在根本上增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性[2]。

(四)细化责任分工,强化内控考核评价

在推进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医院需要将财务风险作为内部控制工作的重点,明确关键岗位的职责、义务。为了确保工作的有效,医院需要与关键岗位的工作人员签订任务书,使其能够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工作内容,并分离不相容的职务,避免在日常工作中发生扯皮、推诿等现象。另外,医院还可以将重点岗位轮换制度应用在日常工作中,确定重点岗位的轮换方法,并明确岗位轮换环节的风险要点。基于此,能够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对腐败问题予以杜绝。另外,审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需要对轮岗工作的效果进行检查与监督,确保各项工作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此前提下,医院还需要对监督制度评价制度进行完善,依据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现状,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目标,对评价考核制度与进行拟定、细化,然后由审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对内部控制考核评价的内容进行抽查,实现对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监督与评价,确保相关工作持续推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管理对于医院的发展而言十分重要,但是目前的工作效果并不理想,需要进行针对性调整、创新。这一前提下,提高管理体系的完善性,充分展现信息化技术的优势,为优化内部控制管理的方式奠定基础。另外,医院还应该运用宣传、教育的方式,改善内部环境,并细化医护人员的责任、义务,为强化监督考核与评价的效果提供保障。如此一来,可以提升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孙学凤.浅析医院内部控制建设与风险管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4):140-141.

风险要点管理范文5

关键词:市政工程管理;分包项目;风险评估;对策

1引言

市政工程建设对于我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而言都是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我国社会中的各种资金不断的投入到市政工程建设中,进而使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不过市政工程需要在很大的范围中施工,并且还需要运转大量的资金,和多个方面进行联系,如果仅仅安排少量的管理人员进行施工管理,那将难以有效的保障市政工程的质量。所以很多市政工程项目需要分包出去,并且对项目分包进行一定的风险评估,这对于市政工程的施工效率以及施工质量而言十分的重要。

2我国市政工程管理分包项目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2.1分包商缺乏长远的规划,过于重视短期的利益

我国当前的市政工程管理项目分包缺乏一定的经验,使得很多缺乏长远眼光的分包商进入到分包的领域中。这些分包商仅仅重视眼前的利益,对于市政工程整体的施工质量则是较为忽视,进而很难有效的保障市政工程的质量,例如有部分分包商在进行道路路基施工中使用劣质施工材料,使得市政工程道路路基的质量达不到相关的标准,很多路面出现裂缝以及不规则下沉等现象,很难承受住重型车辆的重复碾压。还有部分分包商没能合理的将市政道路区分为若干个等级,进而使得施工人员使用同一的标准来进行整个的市政道路施工,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市政工程的造价成本,影响到其今后的正常使用,同时还有可能给市政工程施工施工团队带来极大的风险。

2.2市政工程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我国当前很多市政工程施工单位依旧使用传统的管理机制,没能够结合市场的变化来进行有效的改进,进而使得管理机制不能够满足新时期市政工程项目分包管理的需求[1]。此外,部分分包商因为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时常在市政工程分包项目中出现问题的时候才想到去找寻方法进行解决,而这些措施只能够针对现有的问题,而对于整体的工程质量提升没有丝毫的作用。因为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所以市政工程施工单位需要投入大量的经济成本,并且对于施工单位的工作效率都是有着严重的影响。

2.3市政工程项目分包缺乏专业的人才

很对市政工程施工单位只重视工程的具体实施,而对于项目分包的人才选拔以及人才培养上就较为忽视了,进而使得市政工程各个项目分包工作得不到专业人才的有力支持。很多市政工程施工单位因为缺乏人才的积累,进而难以对分包商进行资质方面的考察,很难对项目分包中的风险进行合理的应对,进而导致市政工程施工单位的风险管理水平不足。

3市政工程分包项目管理风险识别的方法

3.1科学的进行市政工程项目分包的概念的分析

要想更好的识别项目分包的风险,那首先就得科学的进行风险概念的分析。市政工程项目风险有很多种,进而风险分析人员难以准确的进行判断,而这就必须得结合风险管理人员以往的经验[2]。首先就是得对市政工程当地的法律法规、施工时间跨度、施工经济支出以及施工技术引进等进行综合的判断,然后就是对一些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合理的预测,同时制定出相应的应对预案。最后就是应该结合分包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科学的估测,并且将最后的估测结果当做是风险评价的主要参考因素。

3.2合理的分析市政工程项目分包风险判断流程

首先就是应该进行市政工程相关资料的整合,以此来为项目分包风险的分析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进而更好的进行风险防控。然后就是需要邀请专业的人士来进行项目分包风险的大致判断,以此来为风险分析提供基本的思路。此外,还应该进行风险要素的总结,这样能够为风险防控工作提供明确的侧重点。最后就是应该结合专业人士的经验来判断出可能出现的风险概率,并且对此进行估测,以便科学的预测出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还应该将风险预测方案设置成为规范的报表,以便今后的调整,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市政工程项目分包风险防控的科学合理性。

4市政工程管理中的分包项目风险的有效解决措施

4.1重视项目成本风险要素,合理的进行风险信息的整理

市政工程项目分包工作中存在着很多的风险,而这些风险随时可能出现在市政工程的项目施工中,施工人员很难对风险提前做出准确的判断。所以项目分包人员必须得加强对风险要素的重视,积极的了解风险变化的情况,并且充分的结合项目分包风险要点来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防控和预测,以此来从根本上遏制住风险的发生。当风险能够控制住的情况下,相关人员也不能够降低对风险的关注度,而是应该认清项目分包风险中以下不确定的因素,积极的采取相关措施来防治风险的发生。分包项目风险的管理必须得有效的结合施工单位的严格监督管理,并且还得依据施工单位的发展来进行风险防控方案的调整,以此来保证风险防控对策能够更好的适应市政工程的各种施工新情况。

4.2加强对市政工程项目分包风险案例的档案管理工作

市政工程项目分包风险管理只能够根据以往的经验来进行分析,进而难以在风险法还是能之前作出准确的判断[3]。所以,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得重视对之前市政工程项目分包中发生过得风险案例的分析,以此来积累更加丰富的经验。并且还应将避免风险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当做是项目分包风险管理工作的重点以及要点,结合实际情况科学的制定出风险分析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将之前发生过得风险全面的进行调查和统计,并且制定成为报表在档案中,以便相关人员能够依据档案的记载来进行各种项目分包风险管理方案的研究。不同的市政工程之间都是有着较大的相似性,而风险管控人员则是需要从档案中找寻和本瓷工程相似的案例来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此来设计出对本次市政工程最为科学的风险防控措施,并切实的落实。

4.3合理的进行项目分包商资质调查机制的完善

市政工程项目分包管理人员必须得合理的制定健全的分包商资质调查机制,首先就是应该建立专门的部门来负责分包商实际情况的考察,而考察的工作必须得严格的按照规章制度的要求一一落实。调查人员的工作重点就是分包商原材料的采购情况、分包商的经济实力、分包商是否具备各种合法手续以及施工设备的购买情况以及租赁情况,对于分包商资质的调查则是应该使用合理的核算方法来进行最终的确定。例如在2013年,我国黑龙江某市政工程就针对路基施工分包商的资质使用了科学的核算方法:F=M1/D1×D2T,这样便于市政工程施工团队找寻到最为合适的分包商,进而有效的保证市政工程的施工质量[4]。分包商的资质调查绝对不能只停留在数据统计上,还应该调查其承包的经历,然后将调查的结果和数据进行综合的考量,以此来更好的掌握项目分包商的防风险能力,进一步的保障市政工程分包项目能够顺利的完成施工。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市政工程施工自身的客观情况决定了其需要进行项目分包,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项目分包工作的风险,那将对市政工程的质量产生非常严重的损失。所以深入的进行市政工程项目分包风险的分析,并且制定出合理的防控对策,对于保障市政工程的质量以及提升市政工程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而言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彦.市政工程管理中的分包项目风险评估及对策研究[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7(2):9.

[2]杨丹君,陈波.浅析市政工程管理中的分包项目风险评估及对策[J].民营科技,2018(4):164~165.

[3]凌飞鹏.市政工程施工风险管理及对策研究——以赣州飞龙岛大桥工程为例[D].广西大学,2012(17):398~399.

风险要点管理范文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显著增长,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建筑行业的进步与发展。而作为建筑安装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安全问题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从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特点出发,就开展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流程及有效对策展开深入探讨,从而为机电安装等单位规避风险及安全施工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

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

0引言

经实践得知,建筑企业为获得健康可持续发展,确保各施工项目的安全进行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进程不断深入,机电安装工程作为建筑工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发展规模也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同时也给施工操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在此种形势下,机电安装单位就需加大风险管理的开展力度,从而促进各项目施工的安全。

1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特点分析

在机电安装工程中,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指的是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辨别、分析施工中可能涉及到的各项风险,并通过科学准确的评估,制定出一系列应急及预控等措施。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关键环节,机电安装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理的开展可有效降低投资成本,加快工程进度,在确保施工安全的基础上,全面促进工程质量及经济效益的提高。由于机电安装工程本身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再加上其施工环境通常比较复杂,因而其安全风险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一旦未能展开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就会严重损害到企业单位的经济及社会效益[1]。其中,普遍性、客观性、必然性以及多变性等为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要特点,因此,针对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机电安装单位就应当展开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管理,并形成一套规范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需要注意的是,施工安全风险贯穿在整个机电安装施工过程中,并不会随着个人意志而发生转移。由此可知,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只能对可能存在的施工安全风险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价,并采取相应对策将风险导致的后果及其影响范围尽可能降至最低。除此之外,管理人员还需从工程项目的实际施工环境、进度等方面出发,在对风险多变性特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必然性及偶然性安全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并对施工安全风险在质与量方面的转变情况予以高度重视,通过将风险尽可能控制在初期或未发阶段,从而将企业受到的损失降至最低[2]。

2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具体流程

机电安装单位在开展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时,可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来准确分析、识别并评估项目施工中存在的风险,为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具体而言,管理人员首先应识别机电安装施工中的风险要素,在分析及权重这些要素发生概率以及可能影响范围的基础上,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并对实施这些措施可能获得的收益及花费的成本进行平衡。在将轻重缓解分清后,再从整体层面出发,对安装工程项目施工风险要素之间的隐藏联系展开深入探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3]。一般来说,机电安装单位在开展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时,应按照明确安全风险管理目的、分析风险产生的环境、制定合理的风险评估标准、向上级递交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制定具体的风险管理措施等流程进行。其中,管理人员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蒙特卡罗模拟法以及事故树分析法等来对机电安装施工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风险管理的开展则主要依据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施工分类以及风险的识别结果等,且层次分析法、蒙特卡罗模拟法以及事故树分析法等。管理人员为实现良好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效果的获得,除了凭借自身的工作经验外,还需学习其他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在严格遵循动态调整、系统性及可操控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加快施工项目风险管理模型的构建。

3加强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对策

3.1加大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保障体系的完善力度

机电安装单位为实现工程项目的顺利施工,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①企业或单位应当成立相应的风险管理小组,小组成员主要有现象管理员、安全评估员以及项目经理等,并由他们来主导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在对各方职责进行明确的基础上,对施工安全行为规范[4]。②企业还应当加大安全教育的开展力度,注重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通过让他们对安全施工的重要性及相关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自觉规范自身施工行为。③机电安装单位或企业还应注重施工安全事故演习的开展,通过对事故情景进行模拟,使职工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及时发现其中的不足,据此对施工安全风险应急预案进行改进与完善,从而为职工的生命安全提供充分保障。④企业单位还应加快机电安装施工安全绩效考核标准及制度的构建,进一步完善奖罚体系,在强化工作人员安全意识的基础上,激励他们自主规范自身行为,并对他人产生良好的影响作用。

3.2对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的施工风险进行适当转移

机电安装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各单位部门及全体职工的支持,通过对风险进行分担,从而将施工风险集中产生的后果尽可能降至最低。但需要注意的是,将风险进行适当转移可将风险因积累而造成的质变进行有效遏制或降低,但不会将风险完全消除。企业或单位在开展风险转移工作时,需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以购买保险的形式让保险公司对机电安装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担,进而将自身承担的损失有效降低,为施工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机电安装单位还应与保险公司取得业务上的融合,共同分析施工中的安全风险,通过对保险机制进行改进与完善,从而实现相互发展[5]。

3.3从容应对机电安装工程项目中存在的施工风险

在机电安装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安全风险问题,施工单位应当从容应对,并主动承担风险,并展开科学的研究与判断,通过制定合理有效的施工风险管理,从而避免出现盲目现象。同时,企业或单位还应对施工风险的各个要素展开全面分析,做好施工前的预防控制工作,将已存在的风险要素尽可能消除,在空间与时间上将人力、物力、财力,与风险要素隔离开来,进而将企业的损失降至最低。由于机电安装施工具有一定的动态变化性,因此,管理人员就需要持续监控结构风险,通过展开及时有效的防范措施,从而为施工的安全进行保驾护航。具体而言,风险管理是不断循环的,为做好这一工作,管理人员就需要强化自身的安全意识,实时处于紧张状态中,与其他管理人员取得良好的沟通与协作,牢牢掌握可控风险。针对不可控的施工安全风险,则需时刻保持理智思维,切不可出现慌乱或盲目的情况,应当严格遵循公司制定的规则,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及解决措施。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的施工中,不可避免会存在风险问题,进而影响到企业或单位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因此,就需要开展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工作,采用合理的措施来对安全风险进行规划,优化工程的整体效益。此外,风险防治水平直接影响施工项目的安全性与质量。因此,在实际机电安装项目施工过程中,企业及管理人员应做好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在提供良好施工环境的基础上,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黄兴惠 单位:秦皇岛排水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杜斌雁.机电安装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2015,14(19):225-226.

[2]秦立祥.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4,8(20):170.

[3]屈中秋.机电安装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4,15(9):136-137.

风险要点管理范文7

关键词:改进措施;管理要点;问题及成因;电力工程

0引言

电力工程施工涉及到多个专业、不同主体之间的协作,而且由于目前电力系统中设备和装置运行原理日益复杂、终端用户的用电需求多变,因此电力工程的质量与成本控制难度加大。

1电力工程管理要点

电力工程建设对已有供配电系统的运行会产生影响,因此无论是已有系统的电气化改造,还是建筑工程的电力系统安装,都需要经过规范的审批程序,确认其规划设计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才能够展开后续招投标等工作。电力工程的基本建设流程详见图1所示。而工程的管理则旨在保障电力工程在经济性、安全与技术方面达到设计预期,能够如期投入运行并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1.1成本管理

电力工程的建设成本受到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左右,除了电气设备与施工材采购等直接成本,还有工程建设期间产生的各类管理、运营成本,施工过程中还会出现各类意外情况影响实际成本支出,电力工程成本构成详见图2所示。此外从电力工程概预算编制到最终竣工,会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而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这些问题时刻会使得实际发生的各项支出与预算之间出现差异。因此电力工程的成本管理需要应对多种意外因素的干扰,需要有十分精确和详细的造价预算以及相应的成本管理计划。通过与工程施工同步的成本核算、分析,掌握电力工程的各项实际支出情况,不断的调整管理策略并将其控制在理想范围。因此电力工程的成本管理需要有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支持,实时提供相关信息,而不能只依赖事后的成本核算。

1.2安全管理

电力工程施工涉及到土建以及多种电气设备的安装,而且通常需要使用大型工程机械以及各类专业设备、工具,因此有着十分严格的安全管理要求。首先机电设备的使用涉及到安全用电的问题,需要确保相关人员具备专业资质和足够高的安全意识[1]。其次电力工程施工现场人员、机械设备调度频繁,因此要想保障施工安全,不仅需要有全面的防护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现场平面设计以及规范化的管理。因此在电力工程的施工组织计划当中,应就安全管理制定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并且掌握所有风险要素的分布状况。

1.3施工过程管理

通常情况下电力工程对施工进度要求比较严格,因此需要在管理工作中掌控全局并使得各个工序、分项工程有序又高效的衔接和配合,才能够保障工程按期投入运行。首先需要协调好设备采购、人员与施工机械的组织调度以及现场监理等工作,保障施工所需的材料等各种资源能够如期进场,而且依据设计要求以及相关技术规范完成必要的设备性能测试、人员资质考核与安全培训等工作。其次在电力工程施工中,不同作业队伍之间的工序衔接复杂,因此现场监督管理十分重要,必需安排好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支持并及时检验施工质量。

2电力工程管理现状

2.1缺乏对各项管理目标的动态控制

目前电力工程管理最突出的问题是无法实现对成本等目标的动态控制,在出现计划外的情况时无法迅速做出响应,导致对各项指标逐渐失去控制,增加了安全问题和造价超预期等风险,电力工程的主要管理内容见图3所示。首先由于信息沟通不够及时,导致电力工程的管理体系对市场价格走势、进度目标的落实不够敏感,不能基于科学的预测主动调整施工计划,因此逐渐在管理工作中陷于被动。其次对施工现场的复杂人员流动、不同主体之间的协调缺少有效的管理手段,使得安全管理、施工资源调度等出现混乱局面,影响施工效率且不利于保障施工安全,也容易给电力工程的后续运行留下质量隐患。

2.2成本超预算现象

电力工程的实际建设成本超出预算额度的现象目前比较常见,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完善的成本分析与控制机制,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关注实际的成本支出及其发展趋势。因此虽然有造价预算做为管理的依据,却不能及时了解控制目标是否偏离预期的轨迹[2]。而最终的成本核算只能够确认各项支出的合理性与真实性,对于预算计划的落实情况并没有挽回的余地。

2.3无法妥善处理安全管理与其它控制目标之间的矛盾

由于电力工程施工的进度要求较严,加之施工过程不时因环境、技术等因素延期,因此在时间压力下施工安全管理会与质量等控制目标产生冲突,为提高施工效率而不按照规范操作、忽略安全防护措施等现象越来越多。这与施工组织计划当中缺少足够的应对措施有关,也和施工图等技术文件的设计深度有很大关系,后者容易造成施工进展不顺利或者需要变更原计划,而前者则易引发后续管理的松懈和现场秩序的混乱。

3优化电力工程管理的措施

3.1优化施工组织计划

针对电力工程管理中过程控制不利以及频繁因意外因素打乱管理计划的问题,应从优化施工组织计划着手。首先应在施工前对计划内容进行审核和分析,依据工程的设计要求以及现场的勘查情况,确保管理体系的架构合理,而且对各种风险要素有相应的控制机制[3]。其次确认施工工艺设计合理且达到足够深度,以防在施工及进行工程中需要更改计划或者留下质量问题。最后应重点审核施工所需技术、物资等资源的组织和调度计划,确保各关键工序的施工得到足够技术支持和监督,而且设备采购以及施工队伍的进场等有序进行。

3.2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各部门协作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电力工程建设的信息实时更新,并且构建各部门、不同主体之间的沟通渠道,能够提升管理效率,为各项管理目标的实时监控和落实打下基础。首先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电力工程的管理平台,结合管理制度的创新来确保工程进度、设备采购等方面的信息按时上传和分享,让各个岗位的管理人员都能够及时了解相关信息,优化其管理决策并避免发生矛盾冲突。

3.3优化过程管理并实现各项控制目标的动态控制

在信息平台构建的基础上,电力工程的管理有了对建设过程实现动态控制的基础。首先基于各项信息和数据的实时更新,可以及时完成成本控制目标的核算与分析,并且结合市场价格走势等,对下一个目标的落实进行预测,针对导致成本异常升高的因素制定控制策略[4]。其次可以精确的控制电力工程的进度,分析可能出现的影响施工进程的因素,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以防因工期过紧而出现管理松懈或混乱。最后基于详尽的信息还能够做好施工人员的管理,提前安排安全与技术培训并保障各项安全防护措施的落实。

4结束语

近年来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领域的用电需求都与日俱增,电力工程项目不仅数量上会持续增长,而且工程的复杂性与管理难度也会逐渐提高。因此探究目前电力工程管理存在的缺陷并加以改进,对于保障电力系统的服务质量和生产生活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侯娟,冯顺萍,陈飞.浅谈电力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7(12):72-74.

[2]佚名.电力工程造价管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15):175-176.

[3]刘思宇.电力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住宅与房地产,2018,501(16):161.

[4]王光辉.电力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及改进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8,529(20):250-251.

风险要点管理范文8

(一)以风险评估为中心,宏观上把握审计风险

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评估为中心,要求注册会计围绕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审计程序主要包括风险评估程序、分析性测试程序、审计测试程序。同时在在风险评估过程中,风险导向审计更加注重宏观因素分析,如:被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状况、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等。而传统审计风险评估不到位,未能有效发现高风险审计领域,造成审计过量或审计不足。

(二)内外部审计证据相结合

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的证据包括内部证据和外部证据。内部证据是被审计单位会计记录的财务报表中含有的信息及其他信息。外部证据是从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获取的会计记录以外的信息,如通过询问、观察和检查等审计程序获取的信息。由于内外证据的来源不同,所以仅仅依靠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内部证据来对风险进行评估,所得出来的结论是不可靠的。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存在人为因素影响有时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审计人员在搜集审计证据时不应只采用内部证据,而应同时通过与企业一般员工、供应商、销售商等方面的沟通所获得的外部证据,一起来对风险进行评估。

(三)重视审计风险模型及分析程序的运用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中的审计风险模型是二维的,它既包含了不同的风险要素,而且在不同审计阶段给各风险要素赋予了不同的内涵。所以能客观地分析评价各自的期望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各项决策,从而能够全面控制审计风险。新审计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在风险评估和总体复核阶段运用分析程序。当使用分析程序比细节测试能更有效的将认定层次的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时,分析程序可以用作实质性程序。同时,分析程序不仅可以用在研究财务数据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用在研究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关系。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

(一)在政府审计中的应用

1、政府审计的概念

政府审计是指政府审计机关对会计账目,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进行独立检查,其实质是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结果进行独立的监督。西方审计内容除一般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外,正向着重于经济和效率审计、项目效果审计发展,也称为绩效审计(又称“三E”审计)。“三E”是指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我国政府审计包括中央、地方以及行政单位预决算审计。政府审计的目的,一方面是监督国家财政预算资金合理、有效地使用;另一方面是对财政决算情况作出客观的鉴定与公证,为财政管理提供改进措施,并揭露违法行为。

2、政府审计对风险导向审计的借鉴

审计风险在政府审计中也同样存在,政府审计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借鉴风险导向的理念。然而,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面临的审计风险在具体形式上存在较大差异,所以风险导向审计在政府审计中的应用也应区别于社会审计,在借鉴社会审计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方法。审计风险模型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处于核心地位的一部分。因此,要研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必须构建审计风险模型。多年以来,政府审计是以社会审计的风险模型作为国家审计风险的依据,并在审计过程中广泛地应用之。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然而在此基础上构建出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对待风险上只能是零散的、微观的,而不能形成整体的宏观的认识。随着企业财务欺诈案的不断出现,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进行了改进,形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新模型显著特点是审计思维要求跳出账簿,跳出内控,他将客户置于一个行业、法律、企业管理、内部控制、资金、生产技术,从各个方面研究环境对审计影响,内部控制系统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已,使审计人员从被动地承受风险转变为主动地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以最终实现合理保证会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

政府审计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政府审计风险也为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所重视。对政府审计而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优势更体现在能够依据风险确定审计重点,合理配置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等方面。特别是,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利于审计人员全面地了解被审单位,找准审计要点,制定详尽的审计实施方案指导审计实施工作。

(二)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

1、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

经济责任审计:指企事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经营承包人在任期内或承包期内应负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审计产生的客观条件之一就是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财产的安全和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可靠,明确财产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管理责任。因此,从根本上看,任何一种审计都是经济责任审计,也就是说,广义的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一切审计。狭义的经济责任审计,则是特指我国在近些年来出现的旨在明确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者离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则是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或者兑现承包合同等提供参考依据。

2、经济责任审计对风险导向审计的借鉴

随着审计知识被大众的了解和普及,公众更加关心国家资金的使用和政府工作的成效,对审计的期望增加。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个人经济责任、财务收支、重大经济决策等情况进行全面审查和评价,能够定量分析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和成效,正确评价其是否履行了相应的经济责任,能够对领导干部的各方面素质进行综合地评价,它是解除领导干部受托责任的重要机制,也是组织部门考核、任免、选用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以往的领导干部考核方法主要采用听取汇报、单位工作业绩汇报总结、民主测评、领导推荐等形式,这些方法缺乏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较为准确地定量考核办法;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对被审计人的工作业绩、经济责任进行审查达到量化考核,为部门使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审计风险的评估尤为重要,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通过风险评估找出审计的重点领域、重点专案,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经济责任审计不仅要进行财务收支审计,而且要综合审计领导所在单位经济指标、重大经济决策和重大项目的效益性以全面评价其经济责任情况。将这种风险控制模式应用于经济责任审计,则要求审计人员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对审计对象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剩余风险进行专业判断,其最大

的功效在于可以大大提高审计人员发现审计对象会计报表中重大错报的能力。

三、风险导向审计与内部控制评审的结合

(一)内部控制评审的概念

内部控制评审是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执行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旨在发现和改进内部控制薄弱环节,促进公司强化管理,提高经营效益,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内部控制评审就是确认、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过程,包括确认和评价企业控制设计和控制运行缺陷和缺陷等级,分析缺陷形成原因,提出改进内部控制建议。内部控制审计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的审查、分析测试、评价,确定其可信程度,从而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作出鉴定的一种现代审计方法。内部控制审计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它是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自我需要。

(二)风险导向审计与内部控制评审的结合

现代公司治理中的控制系统有了新的发展,要求管理人员把控制系统建立在前馈。在此影响下,内部控制评审也变为更贴合内部控制目标的前馈以及同期控制,由整体架构阶段发展到包含更大范围而目的性却更为明确的风险导向内部控制。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在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基础上增加了目标设定、事件识别和风险评估三个要素,与原来的风险评估要素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的基本过程,强调将企业风险管理覆盖所有层次。可见,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是一个整合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评审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它关注包括公司治理领域和内部控制环节的风险在内的一切风险。因此,内部控制评审在风险导向审计中发挥的作用也有了相应的变化。一、内部控制评审的重点应放在重要的风险上,审查贯穿组织范围的风险管理;二、为风险管理提供确证服务;三、积极支持并参与风险管理程序风险导向审计与内部控制评审结合的优势风险导向审计对扩大范围后的内部控制发挥了确证与咨询的功能。风险导向审计与内部控制评审结合,以企业风险为出发点规划审计战略,导致的是符合管理层需要的、紧密结合目标和风险的适当控制。内部控制的功能是在公司管理活动各个方面都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根据已经制定的公司目标识别、控制以及管理风险,为公司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风险导向审计与内部控制评审结合的功能是以风险为出发点,通过确证和咨询活动为内部控制提供能动的反馈,将反馈控制向事中实时反应以及事前前馈延伸。

四、风险导向审计采用的技术、方法。

(一)分析性测试

分析性测试是一种实质性测试方法。分析性测试是指对财务资料之间、非财务资料之间、财务资料与非财务资料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对财务报表整体及其各项目进行测试的方法。分析性测试的关键在于分析和比较,在于利用审计人员的经验和所收集的合理标准,对照分析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和信息,从中发现异常的变动、不合常理的趋势或比率,以此作为控制审计风险的要点,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根据各种数据中的相互关系,通过比率分析、趋势分析等各种指标更能发现异常情况。分析性测试的作用:1、确定财务报表的总体合理性2、确定账户余额的合理性3、确定实质性测试工作量4、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5、有效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提高审计效率。

(二)控制测试

控制测试是在内部控制结构了解的基础上,为了确定内部控制结构政策和程序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而实施的审计程序。即是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控制运行有效性强调的是控制能够在各个不同的时点按照既定设计得以一贯执行。具体来说,1.控制在所审计的不同时点是如何运行的;2.控制是否得到一贯执行;3.控制由谁执行;4.控制以何种方式运行。目的在于通过对内部控制要素进行评价以确定控制风险。

(三)交易业务实质性测试

交易业务实质性测试涉及会计系统特定种类交易的处理,通常针对主要交易类别而言。目的是决定客户的会计交易是否经过恰当的审批,在日记账中是否正确记录和汇总,是否正确地过入明细分类账和总分类账。交易业务实质性测试主要关注账户的借贷方发生的金额。无论是在期中还是期末执行,都必须在余额细节测试前来实施。因为交易业务的实质性测试通常和余额细节测试的计划同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