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估值法范例

风险估值法

风险估值法范文1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风险;产生原因;风险类型;防范措施

企业并购是指一种企业之间的合并行为。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较强实力的企业使用现金购买或股权收购其他较弱实力的企业,这种行为称为合并。企业合并中的财务活动包括收购可行性分析、被并购企业价值评估、选择支付方式、筹集应付资金、并购后财务整合、偿债方式等。同时,在合并的过程中,并购方企业需要筹集并动用大量资金,其中涉及企业的资本结构变化等财务后果。企业一系列财务行为因受到不同的、难以预料且不可控制的因素影响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可能使企业因这些原因而遭受损失,这就产生了财务风险。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因合并筹资方式中债务融资的选择所造成的财务结果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的本质是一种可能使企业遭受利益损失的不确定性,会对合并行为是否成功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企业需要在合并过程中时时注意财务风险存在并对其进行防范。

一、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既包括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也包括结果的不确定性。

1.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

在企业合并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外部影响因素。最重要的是经济形势的变化,宏观的经济形势会给合并带来冲击性的影响。此外,国家的宏观政策也会影响并购效益。宏观政策会影响市场行为和市场利率,可能会有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情况出现,而这些在并购之前都无法预见。

2.结果的不确定性

即使两家企业已完成合并行为,但一加一大于二或等于二的效应仍然难以预计,预估的被并购企业价值可能并不能实现。例如,对以创造价值为动机的并购来说,并购目标企业后如果不再转手出售就需要得到市场的认可,即市场的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而言就是股票价值,因而并购方在并购后将要面临市场评价的风险。对以发现价值为并购动机的并购方,就可能需要面对再次转手的风险。

(二)信息不对称性

在并购交易过程中,双方存在着极强的信息不对称性,并购双方受到收益决定的诱惑效应和成本决定的约束效应的影响,会尽力隐藏对自己不利的信息,产生误导行为。企业并购涉及许多方面的信息,并不仅仅是财务数据。若被并购方是上市公司,并购方对其的资产利用、产品市场占有率和销售渠道扩展能力的了解可能不够全面准确,导致并购不成功。而当被并购方是非上市公司时,被并购方企业的资产负债的真实情况并不能被很好地披露了解,并购企业无法判断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也无法了解企业的真实盈利水平如何,以此导致估值过高或存在风险。并购活动能顺利完成一大前提是,科学合理地评估被并购方的企业价值,协商一致,确定并购双方都能承受的交易价格。而企业价值评估的准确度主要取决于并购方所获得资料信息的真实度。但是,在并购活动交易过程中,由于并购双方都处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较难全面了解对方的真实信息,或并购的前期调查不够详细,会增加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而且信息不对称性也带来了相应的成本。

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类型

(一)估值风险

并购交易的核心在于估值价格的多少,这是并购双方都关注的一个问题。将估值价格与其为企业带来的盈利或其本身并购后的价值相比,得出的价差决定了企业并购是否成功。在企业估值过程中,并购信息调查的准确性、并购战略差异性、选取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都会使最终得出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值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估值风险存在着两种可能:估值过高或估值过低。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对被并购方的真实情况了解不清,包括被并购企业的负债情况、被并购企业的资产抵押数量和形式、被并购企业的财务报表真实性情况、被并购企业与其他企业或商家是否存在纠纷等。企业可能过分依赖被合并企业的财务数据,从而造成估值失误。估值过高会造成企业的利益遭受损失,而估值过低则可能造成企业失去这一宝贵的扩张机会。

(二)融资风险

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有两种:权益融资、债务融资。不同的融资方式带来的是企业资本结构的变化,这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影响。同时,融资方式的选择会影响企业的资本成本,直接影响并购的成本。在并购过程中,大额资金不合理的融资方式甚至可能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造成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加。并购方需要从自身的动机出发,结合自身的情况,利用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各自的优缺点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此外,融资时间的选择也会带来财务风险,融资时间过早会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而融资时间过晚则会对企业的资金链和项目的开展程度有一定的影响。

(三)支付风险

支付风险来自采取何种支付方式所产生的财务风险。主要的支付方式包括三种:现金、股权、债券。由于采用现金支付会为企业带来流动性风险,因此现金支付必须充分考虑被并购方的资产结构,能否及时进行弥补。股权支付会影响企业的控制权,其决定会影响企业的股权结构。债券支付会影响企业长期的举债能力并加重企业的财务负担,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有良好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三种支付方式各有利弊,三者之间可以以合理的比例组成合适的支付方式,既充分考虑并购方的流动性风险,也满足被并购方的利益需求。

(四)整合风险

在企业并购过程的后阶段,整合是最重要的工作,因为整合会影响到企业是否能长期有序地发展。由于企业整合失败而导致并购失败的案例不胜枚举。整合不仅仅包括人事、企业文化、财产等,还包括财务上的整合。合并双方企业可能存在不一样的财务组织制度,甚至在适用的会计制度某些部分也不一样,由此会带来财务管理和财务决策失误情况产生,也导致财务关系混乱。如果财务管理情况不佳,就会出现方向不明确、岗位责任不清、企业之间的内部沟通协调不顺畅、解决问题能力差、财务决策落实周期长等情况,从而影响企业运营效率。财务关系不明确,不仅使资金流动性差,而且产生的效益较低,从而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确保信息的充分性和准确性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产生财务风险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性。并购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难以获得合理的估值价格,也导致了企业在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升高。并购信息最重要的特征是准确性,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参考的一切信息都应是有效且正确的,并需要反复核对。信息的准确性是进行合理目标估值的基础,也是降低并购成本和财务风险的有效方法。在确保信息准确性的同时,应注意信息的多样性。在并购前期应关注企业的财务数据,并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此观察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和经营成果;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进行评估,得出合理的估值价格。但收集信息阶段并不仅仅局限于前期工作,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财务信息。在企业合并过程中,关于合同拟定等问题也应注意,尤其是在权责划分问题上。除了财务信息之外,还应关注目标企业的非财务信息,包括其所处行业环境、债务纠纷、员工利用情况、市场开拓能力、资产现值等。多样的财务信息能够促进及时进行调整并购行为。在实际并购中,并购方可以采用提供书面承诺的方式,要求对方企业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出保证,对有可能出现的相关风险进行书面的索赔要求,以防范信息相关的财务风险,并能够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损失进行一定程度的弥补。

(二)合理进行目标估值

在企业获取信息准确的前提下,应采用一定的方法对被并购企业进行估值。相比于以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效率为目标的一般估值,合并中的估值活动,更加注重以合理的价格来收购企业。合并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其财务数据,运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将财务与业务相结合,以此发现被并企业存在的问题,为合理评估目标企业价值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财务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加全面连续地了解被并购方的过去经营状态和预测未来的发展前景,数据的分析更加贴合实际,也更加准确。运用财务数据进行估值的方法包括收益法、市场法、成本法等。这些评估方法都要求建立相应的估价模型,并依据在实际并购活动中的相关内容,对估价模型进行调整和完善。每种价值评估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对同一被并购企业进行价值评估,选取的评估方法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会不同,并购方应依据自己的目标和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评估方法。除了采用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之外,还可以辅助定性分析。被并购企业的行业地位、面临的外部环境背景、企业的产业发展前景,都会影响被并购企业的价值。为了保障得到合理的估值价格,应将这些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对得出的估值进行修正,以尽量贴近市场水平,从而减少财务风险。

(三)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

合并意味着需要大量资金,因此充足的资金是企业顺利进行合并的必要保障。短期内筹集大量资金要求必须具有广阔的融资渠道。发达的资本市场在短期内可以满足企业对大量资金的需求。然而,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处于不发达阶段,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市场的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对融资体系的完善、融资渠道的完善都造成了负面影响。当企业的融资渠道较狭小、资本的流通较困难时,就导致企业难以满足其资金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并购方应积极运用发达的国际金融市场进行融资,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并购的融资需求,同时也将企业送出国门,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当企业拥有广阔的融资渠道时,需要选择的是合理的融资比例和融资时间。债权融资可以充分运用企业财务杠杆的效应,但会增加企业的还本付息的压力。权益融资减缓了企业之后的财务负担、提高了企业的举债能力,但融资成本过高,会稀释股东的控制权。因此,并购方应选择合适的融资比例和融资时间,并结合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财务状况进行考虑,将资本成本降到最低。

(四)选择灵活的支付方式

在我国,受到信用水平的约束,并购的支付方式主要是现金和股权,因为现金需求量较大,两者往往相配合发挥作用。支付方式的选择受到企业融资能力的限制。在现实中,一些企业采取先承诺以现金支付,而在实际支付时采用混合支付的方式。承诺现金支付可以让并购方尽快获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也保护了并购方的资本结构,而在实际支付时运用混合支付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财务压力,并且在此时企业已获得了控制权。合理的支付方式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处理方法,企业管理者应根据所属行业背景、当下的国内国际的客观环境、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用动态的眼光看问题,高度关注不断推陈出新的金融工具,选择适合自身的最有利的融资支付方式。根据环境不断调整的灵活支付方式,能有效降低并购中的财务风险。

(五)正确进行并购整合

并购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交割企业,还需要重新对被并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并购整合阶段是整个并购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财务整合更是其中的重点。财务整合需要并购方做到:首先,委派财务负责人到被并购方企业,对双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整合,包括资金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财务管理模式的移植,从财务管理上达成一致;其次,需要对被并购方的资产经营实施严格的产权控制,被并购企业的一系列报告制度需与并购企业所要求的一致,企业之间应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系统来进行统筹管理,做到对财务信息的整体掌控,以减少财务风险;最后,并购企业要对被并购企业实施全面预算控制,实时动态监控财务状况,并委派专门的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减少后期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财务风险问题。财务整合不仅仅只是制度上的整合,还包括财务人员观念上的整合。企业并购中,企业文化差异阻碍是整合失败的主要原因。由于并购双方在文化背景、经济环境、发展程度等方面都有差别,因此应特别注意这些方面的整合,以谋求将财务整合达到更好的效果。并购企业应定期对双方的员工进行培训,使员工互相了解企业文化,双方互相吸取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提高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识,从而降低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刘晓翠.光明并购维多麦交出首份成绩单[J].上海国资,2013(9):54-55.

[2]谭江伟,盛嘉帆.企业合并会计方法选择及其经济后果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2(6):134,136.

风险估值法范文2

关键词: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期货公司;金融资产;金融资产减值

一、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变革的背景

2008年,一场由次级房屋信贷危机引发,使投资者对金融市场信用衍生类产品失去信心,最终导致的流动性危机几乎波及全球。金融危机后,人们开始关注金融产品的会计处理方式对财务报告使用人的影响,有关金融工具分类方式和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的探讨在学术界得到重视。I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2014年7月正式公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拉开了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变革的序幕。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我国金融企业需要更多的参与国际金融活动。为适应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满足财务报告使用人需要,财政部对国际会计准则修改做出积极响应,在2017年3月修订了我国金融工具相关的会计准则,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会计》,使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其中第22号准则按企业不同情况分批执行: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企业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其他境内上市企业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非上市企业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第23、24号准则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二、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

与原有会计准则相比,我国新修订的22~24号会计准则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在如何对金融工具进行分类、为金融工具建立准确的估值和减值模型以及套期会计使用方面。新金融工具准则着力于提高核算质量,简化准则复杂性,增加财务报告透明度,同时弥补原有公允价值计量的缺陷,并将套期保值的相关会计计量也纳入其中。

(一)金融工具分类变化

在新金融工具准则框架下,金融工具主要以两种方式计量,即以摊余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其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又以企业对其不同的业务管理模式为标准区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金融资产(FVPL)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FVO-CI)。这三种分类取代了原有的四分类法,其划分也由原有的以管理层目的为依据,转变为以企业管理金融工具的业务模式和该金融工具的合同现金流特征为依据。对金融工具进行会计确认的重分类只有在企业改变对其管理的业务模式时才能发生,且重分类适用于企业未来的会计处理,不调整已进行的会计确认。

(二)金融工具估值技术应用范围扩大

根据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更多的金融工具需要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只要该金融工具合同现金流不仅为本金和以未偿付的本金金额为基础计算的利息,该金融工具就必须以公允价值计量。这就要求企业能有效获取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目前,企业除直接投资于公开一级或二级市场的股票、基金、债券和场内衍生品可以直接从公开市场获取公允价值,企业持有的其他金融工具均需建立估值模型进行产品估值或复核外部金融工具发行方提供的估值。

(三)金融资产减值处理模式变化

根据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企业需要计提减值准备的范围包含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债权投资,并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法以发生违约的风险加权计算金融工具信用损失取代了原有的实际发生法,使原有会计准则中企业金融资产减值损失延迟的重大缺陷得以修正和解决。在适用金融工具减值规定的金融资产进行确认后,如果不发生使金融工具信用风险发生显著增加的事项,企业可以仅考虑未来一年内金融工具的预期信用损失,如果出现信用风险显著增加的迹象或确定发生减值,企业应考虑整个金融工具存续期的预期信用损失。金融资产的预期信用损失是合同现金流与预期能收到的现金流的缺口在资产负债表日的现值,与违约风险暴露、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成正比。

(四)套期保值应用范围的扩大

原有的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对于套期保值会计的应用条件限定极为严苛,要求预期能高度有效的套期保值,即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损益对冲比例在80%~125%之间,才可以使用套期保值会计的账务处理方式。这就使得很多实际是套期保值的业务只能采用投机的账务处理方式,极大的增加了企业会计报表错配的可能,同时使报表波动性被放大。在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修订后,套期有效性的衡量更加符合业务实质。企业只需证明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之间存在经纪关系,且信用风险不占主导地位,同时套期比例能反映被套期项目和套期工具之间的平衡关系,就可以被认定为符合套期有效性,这为企业从事套期保值实务提供了便利。

三、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期货公司的影响

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加强了与国际金融市场环境的联系,对金融工具分类、估值减值重新进行了规范,填补了金融资产转移和外币交易等业务,全方位的梳理了金融业务,对企业,特别是金融企业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对于期货行业来讲,目前国内多家有影响力的期货公司的控股股东为券商、大型央企等A股上市公司,其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需自2019年起执行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2019年期货公司的财务报告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金融工具分类的变化有利于提高期货公司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期货行业属于受证监会监管的金融行业,监管规定不限制自有资金充足的期货公司从事自有资金投资业务。近年整个期货行业自有资金投资收益约占所有母公司营业收入的20%~30%。新金融工具准则应用后,期货公司需要根据自身管理金融工具的业务模式,对投资的金融工具的底层资产进行穿透分析,结合合同条款详细分析其现金流特征,确定金融工具分类及后续计量方法。目前期货公司及子公司持有的金融工具大致包括同业往来资产、合同挂钩工具投资(资产支持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投资、衍生工具投资、股票、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等类别。同业往来资产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如其本金和利息符合基本借贷安排,且能够通过SPPI测试,即可分类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衍生工具投资和非交易性权益工具投资均属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但是,在初始确认时,期货公司也可以将非交易性权益工具投资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期货公司可逐项投资分别进行指定,指定一经做出,不得撤销。合同挂钩工具投资(资产支持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投资较为复杂,既需要评估金融工具本身,又要穿透分析其底层基础金融工具组合。只有在该金融工具能够看穿,该金融工具本身及其底层基础金融工具中的一项或多项产生符合SPPI特征的现金流量,并且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小于或等于全部基础金融工具组合本身的信用风险时,该金融工具可能被分类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除此之外,大多数情况应根据其业务管理模式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通过这种金融工具的分类方式,期货公司金融工具会计确认的可靠性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一方面能够有效的减少原有准则分类方式中的主观判断,另一方面也有效的避免了各类型金融工具之间的交叉重合,解决了同一种金融工具同时符合两种分类的问题。

(二)估值模型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期货公司财务报告更加公允

根据第22号会计准则,除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工具外,其余金融工具均应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后续计量。而公允价值又分为三个层次,几乎涵盖了所有金融工具情况,原来以成本计量的情况基本不会出现。一般实务中认为在资产负债表日能够在活跃市场上取得该金融工具未经调整的报价是第一层次,如在一级或二级市场公开流通的股票、基金、债权、场内衍生品等;可以根据第一层次公允价值直接或间接获得的报价为第二层次,如投资于上述金融工具且可以提供报价依据和估值信息的资产管理计划、信托计划等,其他方式获得的为第三层次,如企业通过估值模型获取的公允价值。关于公允价值的上述规定使得期货公司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范围被扩大。同时,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均需对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进行梳理,使得估值的频率提高,时效性增强,进而使得期货公司财务报告中反映的金融工具的价值波动性增大。

(三)减值测试使期货公司财务报告趋于谨慎

期货公司在根据新金融工具准则应用预期损失模型的过程中,需前瞻性的考虑金融工具的风险情况。特别是从金融资产出现信用风险显著增加的迹象,如发生利息逾期或者无法足额支付,产品评级下调等情况时,就开始需要考虑金融资产整个产品存续期内预期信用损失,避免了原有会计准则中,在减值实际发生时才计提可能产生的“悬崖效应”。这种前瞻性的计提方式在市场环境下行时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期货公司减值准备计提的金额和范围,促使期货公司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并关注持有金融工具的质量,使得期货公司的财务报告和投资更加地真实谨慎,降低期货行业系统风险。对于金融资产质量较差、自有资金规模较小的期货公司来说,新准则的施行将使得其核心风险监管指标,如净资本,净资产、结算准备金减小;而对于金融资产质量较好、自有资金规模充足的期货公司来说对其风险监管指标的影响相对较小。期货公司的风险监管指标根据不同的风险管理能力得以分化,有利于加强期货公司主动管理风险的积极性。

(四)套期保值有利于减少期货公司子公司及客户财务报告会计错配

目前,我国期货公司母公司的主营业务为期货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期货投资咨询业务以及自有资金管理。监管尚不允许期货公司母公司参与期货、期权等衍生品投资。但期货公司的风险管理子公司所从事的基差业务、期现业务等由于其业务特点需要通过衍生品投资管理风险。同时,部分期货公司的客户参与期货、期权交易的目的是为了套期保值。新金融工具准则扩大了套期会计的应用条件,使得原来不满足套期有效性80%~125%定量标准的套保交易可以应用套期会计方式进行处理,将被套期项目和套期工具的损益均配套反映在当期财务报告中,减少了财务报告发生会计期间错配的情况,减小了财务报告的波动性。这也极大的提高了期货期权市场投资者参与交易的积极性,有利于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

四、期货公司面对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发展建议

(一)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和对金融资产分类的判断能力

财务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是期货公司是否能准确有效执行新金融工具相关准则的关键影响因素,直接影响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期货公司应更加注重内部培训,使从业人员能够更准确的认识和把握新金融工具准则。特别是新准则在金融资产分类方面还涉及到商业模式和合同现金流等问题,要求财务人员除了对专业知识有较强的把握,还需要了解金融、评估、法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因此,财务人员应加强学习,及时了解市场金融工具产品的最新信息。

(二)加强技术开发,建立合理的公允价值估值技术

公允价值计量在期货业的引入,为期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同样也带来了一场变革,包括风险管理观念上,更包括在技术手段上完成创新。期货公司应加强自己的估值体系,完善估值制度和流程,统一估值参数的获取渠道、标准和时间,减小模型中的人为干预因素,提高估值的准确性。此外,期货公司还应加大技术开发力度,根据不同的产品结构建立不同的估值模型,对于存在可比价格的金融工具可以应用市场估值法,对于不存在可比产品的金融工具可以通过B-S模型、DCF模型等获取公允价值,并定期对估值模型进行检查和核对。

(三)加大金融资产减值关注度,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期货行业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有着较强的业务能力,还应当具备较强的风险管理能力。期货公司应该保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环境和投资环境的敏锐观察,根据各种经济先行指标对宏观经济形势进行预判,以便更加准确地获取金融工具减值信息,并体现在财务报告中,提升期货公司的风险防范能力。这是在适应新会计准则标准下,期货公司的发展趋势。

(四)推进组织管理体系优化,提高套期保值效率和合规性

新套期会计准则认为企业套期保值是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密不可分,企业应该完备自身信息数据系统,加强财务部门、业务部门、风控部门、结算部门等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企业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承受能力和风险偏好建立风险控制制度和流程,将各种金融产品作为管理企业风险的工具,有效管理经营风险,提高套期保值效率和合规性。

参考文献:

[1]许一青,殷红,刘晓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背景下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变革演技[J].财会研究,2019(01).

[2]徐浩森,方瀚星.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变革对银行业的影响[J].金融经济,2019(12).

[3]邱月华,曲晓辉.后金融危机时期金融工具国际准则的发展及启示[J].会计研究,2016(08).

[4]徐宗宇,王晓晶.新金融工具准则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J].会计之友,2018(02).

风险估值法范文3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控制

企业并购作为一项重大经营决策,复杂性较强,涉及金额大,极易产生各类财务风险,制约企业并购工作的推进,甚至导致并购失败现象,为企业带来较大经济损失。可以说,在并购过程中,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只有提前预测可能存在的风险,并针对性提出控制风险的措施,方能保障并购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风险控制的质量,直接关系着企业并购的顺利性,需要并购企业高度重视。

一、企业并购的简单介绍

企业并购,主要是指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兼并是指两家企业或者更多企业通过合并形成一家企业。通常,企业兼并都是由一家优势企业吸收一家或者多家劣势企业,兼并之后,被吸收的企业不再作为法人实体。收购是指企业利用现金或证券等收购另一家企业的股权、资产,收购后,被购买的企业仍然可以作为法人实体。

二、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

(一)估值风险

不同企业甚至不同部门在对价值进行评估时,因所采用的评估方式不同,最终所得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并且,若估值双方对潜在价值认识不同,也会导致估值结果的变动,为企业并购的顺利实施带来一定影响。同时,在并购定价时,财务报表作为重点,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估值准确性,若信息不准确,将导致信息风险,影响决策的准确性,财务报表审计受到影响。在企业并购的定价估值中,掌握企业实际情况非常关键,同时,还要重视评估人员的水平,有效规避估值风险。

(二)融资风险

企业并购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在企业筹集资金过程中,常发生资本成本、资本结构、融资等风险。融资行为分布在并购的各个阶段,若无法对并购各阶段有效控制,导致资金超过预期,极易导致并购过程中的融资风险。当企业并购完成并整合时,更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然而,在诸多企业并购中,常忽视整合环节,在并购过程消耗大量资金,甚至超过预期,在整合环节中,因资金不足,导致企业融资风险。

(三)整合风险

在企业完成并购之后,收购与被收购企业应对各项事宜科学调整,如:经营理念的调整、财务管理制度的统一协调、人员素质培养的全面落实等,尤其是财务审计,更应进行调整,保障企业财务审计的统一,避免审计差异为企业经营带来风险,增大企业整合成本的投入。在并购完成后,并购企业得到控制权,必须整合财务管理、各项交易状况等,避免被并购企业存在债务、违法行为等,以此降低整合风险的发生,保障企业正常运营并盈利。

(四)经营风险

近几年,海内外集团企业的并购重组现象越发普遍,这是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在并购过程中,并购企业想要实现多元化经营,杜绝经营风险,并达到最佳结果,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是一项艰难任务。为提高并购的成功率,企业核心竞争力、并购企业的关联性,并购企业的资源储备非常关键,企业应重视这三点,若企业竞争力不足、并购企业对被并购企业了解不足,企业资源储备不足,极易影响并购的成功率,导致企业经营风险。

三、我国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一)选择恰当的评估方式,降低估值风险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对被合并企业的价值进行准确评估,能够降低估值风险,提高并购的可行性。然而,并购企业双方在出发点、经营状况等各不相同,在价值评估过程中,选择评估方式存在差异,对于潜在价值,双方企业认识不同,增大了价值评估的困难度。对此,为降低估值风险,推动企业并购工作的顺利进行,并购企业应依照过往成功经验或其他企业成功并购的经验,详细分析被并购方的财务报告等,确定恰当的评估方式,保障价值评估结构的准确性,以此降低估值风险,推动企业并购与整合的顺利性。

(二)扩充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风险

为控制融资风险,保障并购过程的资金充足,应在保留当前融资渠道的同时,不断扩充新的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可考虑与海外企业、国内企业进行业务合作,共同参与并购,以此降低企业并购的资金压力。当然,企业也可选择产权转嫁方式融资,通过将固定资产转嫁给目标企业,使这些资产成为目标企业的一部分,以此实现对目标企业的有效控制,并快速取得股权。同时,对融资结构不断优化,规避融资风险。融资结构优化前,企业应对不同的融资渠道、融资方式全方位权衡,掌握融资渠道与融资方式的优质,以此科学安排并购方的资本、权益资本、债务资本的比例,分析财务的资本构成、期限结构,以期限将企业偿付债务、未来现金流进行组合、配比,寻找未来资金流的薄弱环节,优化长短期的负债数额、负债期限,保障融资成本的科学性。全面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风险的发生。

(三)有效控制整合风险

在企业并购后,整合也非常重要,直接影响着企业后续盈利,若发生整合风险,极易导致企业经营资产的大量损失,甚至导致资金链断裂问题,威胁企业健康发展。为有效控制整合风险,首先,企业应制定科学的整合计划。企业并购的规模庞大,并购资金量较大,生产要素复杂,增大了并购后整合的困难度。对此,企业应针对性制定周密且完善的财务整合方案,提高整合的顺利进行。其次,构建科学的风险预警机制,对财务指标重点监测,及时发现融合过程的潜在风险,有效规避风险,降低企业资金损失。

(四)增强信息透明度,规避经营风险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常导致财务数据缺失,阻碍并购的顺利进行,增大经营风险的发生几率。因为,企业并购双方在成本约束、利益等上存在冲突,在并购阶段,对目标企业资产利用、市场占有率、销售能力等信息掌握并不完善,并购后,企业估值能力受到影响。并且,在活动交易阶段,因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两者成本明显增大,经营阶段的财务风险增大。对此,在并购整合过程中,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反复核查被合并企业的财务信息,灵活调整合并计划。在实际合并中,选择书面承诺对风险提出保障,保障并购整合的顺利进行。在企业经营阶段,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及时掌握经营阶段的潜在隐患,降低经营风险的发生,推动企业并购的顺利进行,提高企业并购整合后的盈利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并购阶段,仍存在诸多财务风险,如:估值风险,融资风险,整合风险,经营风险等,阻碍了企业并购的顺利进行,增大了并购失败的可能性,甚至为企业带来重大损失。对此,为选择恰当的价值评估方式,降低估值风险;扩充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风险;有效控制整合风险;增强信息透明度,规避经营风险。全面控制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提高并购的成功率,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永富.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与控制[J].黑龙江科学,2017(9).

[2]樊丽伟.企业并购财务风险评价与控制策略[J].纳税,2017(36).

[3]鲜韵.论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与控制[J].商场现代化,2016(3).

风险估值法范文4

[关键词]民营企业;海外并购;财务风险

近年来,民营企业受经济环境及政策导向影响,逐步成为海外并购的一股重要力量。与资本雄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不同,民营企业受其自身资本实力较弱、海外并购与跨国管理经验不足等影响,在海外并购过程中,承担更大的财务风险。

一、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现状及特点

(一)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现状。2019年,我国对外并购总额570亿美元,其中材料、工业、公用事业、可选消费和养老健康等领域的并购交易金额都在百亿元以上,工业、信息技术、材料、可选消费和医疗保健领域的并购数量位列前五名。2019年中国的民营企业仍然积极投身于海外并购中,2019年上半年,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项目中,国企和民营企业分别发生134宗和260宗,民营企业连续4年成为海外并购的主力。我国民营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由于各国意识形态、社会体制、市场环境和法律制度的不同,海外并购风险大,虽然案例数量不断增加,但成功概率不高。

(二)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特点。首先,民营企业受“走出去”战略影响,现已成为中资海外并购的主力军。但由于其海外并购起步较晚,存在经验积累不足问题。其次,民营企业受其自有资金限制,通常并购对象是具有技术及品牌效应的衰退期国外企业,具有“强弱联合”特点。最后,由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受到较大的融资约束,因此其采用较多金融工具种类进行并购。

二、民营企业海外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分析

海外并购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在并购前中后期做出各项决策引发的财务危机或困境。各个阶段产生的风险及原因如下:

(一)海外并购准备阶段的估值风险。估值风险是指海外并购企业由于技术、人为、信息等不确定因素引起的无法对目标企业进行准确估值的风险。首先,由于民营企业跨国并购起步较晚,其缺乏具有跨国并购风险评估经验的专业团队以及灵活运用估值方法的能力,进而可能出现高估目标企业价值的风险。其次,跨国并购的地理距离劣势使得民营企业无法全面准确地获得目标企业财务报表及重要表外信息,蒙受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估值损失。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民营企业耗费更高甚至成倍的资金对目标企业进行并购。

(二)海外并购实施阶段的融资风险。融资风险是指并购企业在一定期间无法筹集和支付足够的债务融资额导致的财务困境或危机。首先,民营企业若忽视估值风险对于企业融资风险的影响,则会出现融资额短缺或对融资成本控制不足问题。其次,民营企业自有资金对于海外并购融资额来说十分有限,因此常采用外源融资。但外源融资方式仍有诸多限制,民营企业债务融资将提高企业财务杠杆,造成偿债危机。而银行设置不超过融资总额百分之五十的融资限额也对其有着较大的融资约束。股票融资虽未增加偿债风险但存在融资成本高的风险。由于其审批流程复杂且周期较长,难以及时解决跨国并购需求。

(三)海外并购实施阶段的支付及汇率风险。支付风险是企业海外并购的支付方式导致的风险。民营企业在海外并购时忽视多元化的支付方式无法有效规避支付风险。首先,民营企业在使用现金支付巨额融资款后,其流动资产大幅减少,导致其营运资本配置率降低,进而带来流动性风险。同时,跨国并购的现金支付涉及多种货币,民营企业在支付并购资金时受汇率波动影响较大,从而带来不确定的财务风险。其次,股票支付即便规避了现金短缺风险,但其以股换资的行为会降低原有股东持股比例,易激发新老股东矛盾,甚至使企业陷入反并购危机。最后,部分民营企业会选择债券支付,这种支付方式在给企业带来抵税利好的同时,也增加了民营企业未来无力支付债务本息的可能性。

(四)海外并购完成后的财务整合风险。财务整合是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财务人员整合风险。不同国家财务人员的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存在差异。并购后不及时科学地整合会导致财务人员有意或无意的失误,从而引发财务整合风险。二是资产负债整合风险。民营企业缺乏并购后对目标企业不良或到期债务的整合能力,会致使并购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无法为并购后的经营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三是财务管理体系不一致引发的财务风险。在经济政策及企业环境作用下,跨国并购企业之间的财务管理体系具有较大差异。大到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小到会计科目,若其中出现任何一项无法进行有效地整合,都会存在并购失败的可能性。四是文化差异引发的财务风险。由于跨国并购企业之间的企业文化及人员价值观存在差异,并购后企业一门心思的发展硬实力忽视软实力的重建,很有可能使目标企业及员工出现“水土不服”问题,导致技术人才及关键管理人员流失,进而影响企业业绩。

三、防范措施

(一)通过详尽调查,选择适宜方法。第一,民营企业应当拓宽信息获取的渠道。并购企业可以借助东道国中介机构的专业能力以及其地理优势对目标企业现状、未来发展潜力进行专业判断,进而弥补民营企业并购经验不足以及距离劣势等问题。第二,民营企业应该对目标公司进行详尽的调查,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我国民营企业通过深入调研目标企业流程操作、规章制度及企业文化等相关资料,以实现对目标企业进行更为准确的估值。第三,民营企业应该依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评估方法。并购企业可以选择多种估值方法进行差异分析,以降低估值风险。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提高协商议价能力尽可能地降低并购成本。

(二)关注资本结构,拓宽融资渠道。由于跨国并购所需大量的融资额,因此民营企业应关注融资成本的控制。第一,民营企业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资本结构。民营企业可以采取如可转换债券、优先股融资等优化组合融资方式,这样在保证合理资本结构的同时,降低了偿债以及股东控制权分散风险。第二,民营企业应该扩展融资思路,探索创新融资方式。单一的融资方式无法有效分散融资风险,因此民营企业可以联合中国本土私募股权机构设立并购基金,实现海外并购融资形式的创新。同时,民营企业也可以在融资上探索与陆金所、蚂蚁金融等互联网金融的有机结合。

(三)结合企业自身,明确支付方式。民营企业进行海外并购选择支付方式时,要优先考虑自身现金支付承受能力和融资能力。第一,在支付过程中,要确定合理的现金支付比例。民营企业可以通过结合自身偿债能力签订还款契约、建立流动性资产组合,或定制合理混合支付的方式减少流动性带来的财务风险。既要防止企业资金短缺导致的营运压力,也要防止资金过剩带来的资源浪费。第二,民营企业应充分运用期货期权、远期合同、套期保值等衍生金融工具,减少汇率变动带来不确定的财务风险。第三,民营企业还应考虑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维护,包括并购双方股东以及并购完成后新股东的利益。

(四)根据财务状况,制定最优模式。民营企业在并购前和整合前要充分了解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制定最优的财务整合模式。第一,对目标企业资产与负债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排查,在发现问题时及时上报,并商量科学合理的对策。第二,在充分了解目标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与财务情况后,因地制宜地从并购双方角度全面的考虑,制定详细的财务整合计划。第三,民营企业应多吸收成功企业经验。建立良好的资本结构体系,维护企业的资金安全。企业应适应财务工作者之间的文化冲击,可以考虑差别管理,保留部分原企业的管理模式,以减少由于突然改变的管理模式导致财务工作人员的抵触情绪,避免人才流失。同时,根据中国的政策规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进行必要的改变,积极沟通,学习了解被并购方的财务制度,掌握被并购方的会计核算方法。最后,面对会计核算体系的不同,在整合初期,应建立双方科目体系的映射关系,并统一会计核算口径、编制规范以及具体要求。民营企业应基于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财务整合,促进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民营企业想要通过跨国并购获得先进技术以及广阔的海外市场,就必须对企业的各类财务风险进行深入分析与防范。唯有如此,方能切实提升民有企业跨国并购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武礼英.民营企业“走出去”海外并购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J].财务与会计,2019(14):40-43.

[2]张琼之,张一弛.我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研究———以联想并购卢森堡银行为例[J].商业会计,2019(23):43-46.

风险估值法范文5

关键词:新金融工具准则;汽车金融公司;主要影响及实施对策

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防控金融风险、促进经济稳中求进的要求,财政部于2017年先后修订并企业会计准则第22—24号,缓解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降低金融工具准则的主观性和复杂性,实现与国际金融工具准则(IFRS9)实质性趋同,同时有利于帮助公司加强金融资产和负债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按照财政部的要求,国内非上市公司最晚应于2021年1月1日起执行新金融工具准则。汽车金融公司是指中国银保监会批准设立的,为中国境内的个人消费者及经销商等机构提供汽车贷款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汽车金融公司受限于经营范围,金融资产种类少,主要包括经销商汽车贷款、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机构汽车贷款及继续涉入模式下自持资产证券化劣后部分等。本文在梳理新准则主要变化的基础上,分析对汽车金融公司的主要影响,并总结相应的实施对策。

一、新金融工具准则的主要变化

新金融工具准则保持了与IFRS9的趋同,改变金融工具分类的思路和方法,调整相关金融工具的计量方式,并引入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取代原有的已发生损失模型。结合汽车金融公司实际,本文主要分析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方式的主要变化。

(一)围绕“业务模式”和“合同现金流量特征”,搭建金融资产分类框架,更科学、合理地运用公允价值,分类的刚性约束增强

一是金融资产分类规则发生变化,旧准则要求企业根据“管理层持有意图和能力”对金融资产进行划分,分类不需要依据具体的合同条款,仅与管理层持有意图和能力有关,分类主观性较强;而新准则要求企业围绕“业务模式”和“合同现金流量特征”两个维度对金融资产进行判断,其中,业务模式是前端产品设计、交易定价、合同条款的综合体现,资产分类反映业务模式的底层逻辑,且业务模式一旦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分类标准更加严格,分类结果更加客观和透明。二是金融资产类型也发生了变化,旧准则下金融资产包括持有至到期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四大类,而新准则下金融资产被划分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三大类。

(二)建立了体现前瞻性、宏观性信息的“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更及时、充分计提拨备,准确反映财务风险成本

一是金融工具减值计提模型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由“已发生损失模型”变更为前瞻性的“预期信用损失模型”。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要求在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未发生损失时,就要估算并确认未来12个月或整个存续期的预期信用损失,而不是等到实际发生时才确认。二是金融工具减值范围进一步扩大。旧准则下减值计提范围仅包括贷款、应收利息、应收款项等,而新准则实施后,存放同业、合同资产、表外未使用贷款授信额度等也要求计提减值准备,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来说,都扩大了减值计提的范围,可能会对拨备计提产生影响。

(三)扩大了公允价值估值范围,对企业建立公允价值估值模型、开展公允价值波动的盈余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金融资产分类规则的调整,需要进行估值的金融资产范围扩大,如在旧准则中公司自持资产证券化劣后部分(继续涉入模式下)以摊余成本计量,无须进行估值;但在新准则中,自持资产证券化劣后部分,由于无法通过SPPI测试,不能再以摊余成本计量,而需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对金融机构开展金融资产估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对汽车金融公司的主要影响

(一)对金融资产分类和估值的影响

汽车金融公司的金融资产种类少,主要包括经销商汽车贷款、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机构汽车贷款及继续涉入模式下自持资产证券化劣后部分等。实施新金融工具准则对金融资产分类和估值的影响非常有限。一般情况下,经销商汽车贷款、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机构汽车贷款的合同条款规定,在特定日期产生的现金流量为从借款人处收取的本金和利息,并且汽车金融公司基本采用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标的业务模式管理。比照新准则分类标准,上述三类贷款基本满足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的特征,对相关会计处理影响不大。按照《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起机构风险自留比例的文件》要求,金融公司发行资产支持证券时,需要持有最低档次的资产支持证券,持有份额不得低于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的5%。对于发行继续涉入模式下资产支持证券的汽车金融公司,其自持次级档投资由于无法通过现金流测试,应将其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需要建立估值模型并定期进行估值。

(二)对金融资产减值的影响

由于金融资产“三阶段”划分与现行的五级分类体系不存在简单、直接的映射关系,汽车金融公司需建立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在充分掌握资产特征和未来预期、客户情况、经济周期和宏观环境等各种信息的情况下,计算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风险暴露金额、前瞻性调整因子等风险参数,按金融工具发生信用减值三阶段分别计提,在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释放风险,有助于夯实资产质量,提早预警系统性金融风险。我国多数银行已基本完成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工作。根据各银行对外公布的审计报告,分析各银行在执行新准则首年减值准备变动情况(见表1)。通过分析可知,各银行执行新准则首年减值准备变动比例在-5%~5%之间,基本实现了新旧准则的平稳过渡。此外,选取部分已执行新金融工具准则的汽车金融公司,通过其对外公布的年报,分析各单位在执行新准则首年减值准备变动情况(见表2)。通过对比表1和表2可知,汽车金融公司在执行新准则首年减值准备变动幅度远高于银行平均水平,且多数呈现正增长趋势,主要原因是汽车金融公司服务的多是中低收入或信用空白客户,较银行客户群体下沉,资产质量普遍偏低,按照新准则提前确认信用风险的要求,汽车金融公司需在金融资产未发生信用减值时便计量减值准备,拨贷比进一步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增强。

(三)对公司财务报表损益的影响

执行新金融工具准则后,对公司财务报表损益的影响如下:一是利息收入预计会减少,采取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后,金融资产的风险因素将体现在资产计价和收入确认上,过去利息收入的确认主要依据未偿还贷款余额与实际利率的乘积。新准则实施之后,企业应当按扣除已计提减值准备后的贷款余额和实际利率计算已发生信用减值的贷款利息收入,利息收入确认可能会减少。二是金融工具减值计提节点前移,导致位于第一阶段(信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未显著增加)和第二阶段(信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已显著增加但尚未发生信用减值)的金融资产的减值计提比例较旧准则显著提高,加之金融工具减值计提范围进一步扩大至存放同业、表外未使用贷款授信额度等,均增加了公司信用减值损失计提金额,减少了利润。三是因公允价值估值范围扩大,公司自持的劣后级资产支持证券(继续涉入模式下)在无法获取公开市场报价的情况下,采用成本法进行估值,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资产支持证券计划所有者权益总额与尚未兑付的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本息和次级资产支持证券本金的差额,从而导致各期利润的波动增强。

三、实施对策

(一)重视业务模式的顶层设计和传导

新金融工具准则执行后,业务模式将会影响最终分类结果,财务结果对业务经营情况的反映也更加客观、恰当。因此,未来公司新开办一项业务时,应考虑不同业务模式对收入结构、盈利水平、风险资本、净资产等的影响,从而审慎确定金融资产投资的战略性和结构性安排。在金融工具合同条款的设计中,应更加注重其实质性权责利安排,使结构复杂的金融工具的业务符合公司投资策略的要求。

(二)构建金融工具分类及计量体系

为确保会计信息符合新准则要求,一是需要改进会计管控模式,制定业务模式判断、SPPI测试方法、风险三阶段划分标准等统一规范,构建金融工具分类决策树模型、基于前瞻性经济因素的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及各类金融资产估值模型,为后续减估值系统建设奠定基础。二是调整优化业务、风险和会计管理的内部交互流程,健全完善金融工具分类、减值及估值等相关内部控制规范,将会计控制的关口前移至业务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环节,使新准则要求渗透到各个相关的管理环节,保证会计政策执行一贯性。三是需要调整期初数,按照新旧准则转换日报表差异调整的相关规定,不调整前期可比数,首日执行新金融工具准则与原金融工具准则的差异,调整计入期初留存收益或者其他综合收益。四是根据《关于修订印发2018年度金融企业财务报表格式的通知》要求,调整财务报表格式和列报内容,主要包括新增“债权投资”“其他债权投资”“其他权益工具投资”等,删除“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收款项类投资”等,并将原“应收(付)利息”项目拆分为“应收(付)利息”和“应计利息(资产/负债)”,“应收(付)利息”在“其他资产(负债)”项目下列示,“应计利息(资产/负债)”反映在各金融工具项目中。

(三)科技赋能,升级改造信息系统

新准则核算的落地最终是通过信息系统实现的,公司须对信息系统进行配套改造。一是新准则要求对所有贷款数据基于“预期损失模型”,建立基准、乐观、悲观三种场景,并对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等六大要素进行合理估算后得出信用损失金额;汽车金融公司主要以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业务为主,日常交易量大,贷款数据以百万计量,为提高减值计提准确性和效率、优化操作流程,需搭建金融工具价值计量管理系统,嵌入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及各类金融资产估值模型,实现减值、估值批量、标准化作业。二是升级改造核心业务系统及总账系统相关核算功能,并进行科目参数调整和核算规则的调整。三是后端各类分析和决策以及信息管理相关系统也要对接前端系统的变化,进行适应性改造。

(四)加强相关人员培训,提升综合素质

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实施,要求业务、风险及财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对其他相关领域也需要有深入的了解。在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计算减值结果时,风险人员需对未来经济形势及全生命周期违约概率进行合理预估及准确测算。因此,公司需针对相应业务、风险和财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相应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跨部门沟通。

四、实施影响

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实施有助于提升汽车金融公司的风险识别能力,同时为合理预测风险发生可能性、评估风险发生后的损失程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底层“大数据”,有助于提升精益管理能力。

(一)提升风险识别能力

新准则的核心理念要求能够及时反映风险因素及其变动的信息,基于对单项贷款违约率和损失率的分析,有利于提高汽车金融公司甄别风险资产的能力;同时,通过捕捉贷款形态下迁信号,提早识别“信用风险显著增加”的贷款,尽早实施风险化解措施。

(二)细化精益管理颗粒度

风险对价的准确计量是汽车金融公司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实施有利于准确划分资产类别,对单笔贷款的信用风险采用更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估算,为汽车金融公司精益管理提供数据支撑,提高公司风险成本预测准确性。

(三)提升风险抵补能力

风险估值法范文6

1.1畜牧业生物资产的特点

1.1.1生物转化与自然增值

畜牧业生物资产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地发生自然增值,其价值通过人类劳动与自然增值共同作用形成。同时随着畜牧业生物资产的成长,其价值也在不断增加,直至达到繁育年龄,价值达到最大。之后随着畜牧业生物资产的老化,价值逐步降低,直至为零。

1.1.2多样性

在畜牧业生物资产中,不同种类资产具有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以乳用牛为例,可以将乳用牛划分为犊牛、育成牛、青年牛、成年牛、淘汰牛5个成长阶段,而蛋鸡则可以被划分为雏鸡、育成鸡、产蛋鸡、淘汰鸡4个成长阶段。同一畜牧业生物资产在生长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生命体态,使得价值差异较大。

1.1.3地域性

畜牧业生物资产对自然环境依赖性较强。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导致同一种类但生长在不同地区的畜牧业生物资产存在数量与质量的差异。如以体格健硕的西门塔牛为代表,西门塔牛多处于海拔较高,拥有清新山地环境的瑞士,良好的自然环境使得西门塔牛的乳房发育较好,产出的牛奶营养丰富,其价值也较高。

1.1.4季节性

畜牧业生物资产受季节的影响较大,如奶牛的泌乳过程。正常情况下,16~25℃为奶牛泌乳的最佳温度。但是夏季高温酷暑时节奶牛厌食,精神萎顿,牛奶产量下降。而到了冬季,严寒同样会导致奶牛泌乳量下降。总之,畜牧业生物资产的价值随季节的变化也会有较大波动。

1.1.5周期性与流动性

畜牧业生物资产的生命周期差异较大,如肉鸡的生命周期为1~3个月,而奶牛的生命周期则长达6~8年。同时,处于不同周期的畜牧业生物资产流动性也不同。如肉鸡、肉牛等消耗性生物资产在出售时价值一次性转移,因此流动性也较强;而蛋鸡、奶牛等生产性生物资产价值随着产出品的逐步转移,非流动性较强;但是这种流动性与非流动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蛋鸡可以改变用途用作肉鸡出售。

1.1.6风险性

畜牧业生物资产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风险。任何一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生物都与周边的环境共同构成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对畜牧业生物资产来说,草场的沙化、疾病、瘟疫等,都会使得畜牧业生物资产的价值下降。二是市场风险。畜牧业生物资产的价值可能会受到社会热点以及人们心理因素的影响。以禽流感事 件为例,人们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无论该家禽企业是否感染到禽流感都拒绝购买,使得家禽类生物资产的价值在很短时间内迅速下降。

1.2畜牧业生物资产的综合分类

不同种类的畜牧业生物资产具有不同特点,预期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不同,价值差异较大。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的规定,将生物资产划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同时按照生物资产成熟与否,将生物资产划分为成熟生物资产和未成熟生物资产。但是对于畜牧业生物资产来说这样的划分是远远不够的。应结合会计准则和畜牧业生物资产特性进行综合分类。首先,对畜牧业生物资产按照生物资产生长发育周期规律进行划分,可以划分为一年生生物和多年生生物。如上文中提到的家蚕,生命周期仅为短短的40d。如果家蚕是以生产蚕丝为目的而持有的,按照定义应该作为生产性生物资产在非流动资产中列示。显然,生命周期短于1年的家蚕列示在非流动资产中并不合适;因此,应将一年生生物全部作为消耗性生物资产,在流动资产中列示。其次,按照畜牧业生物资产的种类及利用方向进行划分,如鸡可以划分为肉鸡与蛋鸡,其中肉鸡全部作为消耗性生物资产在流动资产中列示。最后,按照畜牧业生物资产的生长阶段划分,如蛋鸡可以划分为雏鸡、青年鸡、产蛋鸡、淘汰鸡。将雏鸡与青年鸡作为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在非流动资产中列示,产蛋鸡作为成熟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同样在非流动资产中列示,而淘汰鸡作为消耗性生物资产列示在流动资产中。

2畜牧业生物资产估值技术的选择与应用

按照我国新颁布的39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估值技术目前有三种,分别是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不同的估值技术下估值的结果差异较大。现实中没有一种估值技术是绝对完美的。同时,不同类别的畜牧业生物资产个体差异较大,价值波动明显,这必然会影响估值技术的选择。通过对不同类别畜牧业生物资产进行分析,并结合不同估值技术的特点,对不同类别的畜牧业生物资产估值技术的选择如下。

2.1成本法———未成熟畜牧业生产性生物资产

畜牧业生产性生物资产达到生产能力之前,属于未成熟畜牧业生产性生物资产。通常这一阶段的投入较大但是没有产出或产出很小,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并且未来收益难以确定,不具备采用市场法与收益法的条件。但同时满足成本法应用的4个条件(被估值资产与重置资产具有可比性、被估值资产历史资料容易获取、被估值资产形成的各种耗费是必须的、被估值资产可再生或可交割),因此对于未成熟畜牧业生产性生物资产更加适合采用成本法。成本法是指在现行的市场条件下,重新饲养相同或相似畜牧业生物资产所需要的成本减去各种合理损耗作为被估值资产的入账金额。具体成本法的应用以蛋鸡为例。首先将雏鸡和青年鸡从蛋鸡中剥离出来;再按照品种、外表特征、饲养时间等标准进行分类;之后归集成本,以现行市场条件为基础计算取得雏鸡的成本及后续饲养费等费用,扣除正常的合理损耗。完成成本归集之后进行成本的分摊,可以按照蛋鸡的类别、数量等比例进行分摊。

2.2收益法———成熟畜牧业生产性生物资产

具备持续生产能力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属于成熟的畜牧业生产性生物资产。其预期收益、获得的预期收益所承担的风险以及获利年限可以预测并以货币计量。满足收益法应用的条件,适合采用收益法进行估值。收益法是指在对成熟畜牧业生物资产预期未来收益额、收益期及折现率估计的基础上,将各年预期未来收益额折算成现值并加总的估值技术。收益法的应用基础是确定收益额、折现率、收益期,下面延续上文中蛋鸡的案例来确定收益法的应用。1)收益额的确定。蛋鸡的收益额等于1年内所有收入(鸡蛋销售收入、鸡粪处置收入、淘汰鸡的处置收入)减去成本费用(饲料费用、医药费、工作人员薪酬等)。其中蛋鸡的成本费用相对固定,并且可以参考往年的会计资料,成本费用的估值难度较小。而对于收入的确定就需要综合考虑产蛋量、蛋重、市场中鸡蛋的供求状况,未来鸡蛋业的发展趋势等因素。以产蛋量为例,当蛋鸡具备生产能力后,第1年的产量最高,第2年下降15%~20%,第3年下降15%~25%,由此对蛋鸡的收入产生较大影响。2)折现率的确定。折现率由无风险报酬率、风险报酬率和通货膨胀率构成,无风险报酬率和通货膨胀率都可以从国家的数据或市场数据中取得,而对于风险报酬率的确定是折现率确定的难点。蛋鸡在生长的不同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风险,因此应动态地分析蛋鸡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风险报酬。可以借助专家打分的方法确定风险报酬率。3)收益期的确定。对于蛋鸡剩余寿命的确定,一般正规的蛋鸡饲养部门在蛋鸡出生时都会进行记录,如系谱记录、活体标记编号等。通过查看这些记录很容易找到蛋鸡的出生日期,以此推算蛋鸡的剩余寿命。如果没有记录,或记录不完整也可以通过辨别蛋鸡的体型、外貌等生理特征来判断蛋鸡的剩余寿命。

2.3市场法———消耗性畜牧业生物资产

处于淘汰期的畜牧业生物资产及其他消耗性畜牧业生物资产,企业持有的目的是在1年内或1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此类畜牧业生物资产大多拥有活跃的交易市场,并且市场中可以找到相似资产的交易价格,如种畜、肉畜、肉禽市场,因此适宜采用市场法。市场法是指利用与消耗性畜牧业生物资产相同或相似的生物资产的价值,参照市场交易环境及价格进行估值的技术。其隐性含义是在一个有序的市场中,通过对比调整相似生物资产的价值来确定被估值资产价值。延续上文中蛋鸡的案例,可以从中国农业信息网和畜牧兽医等网站查找蛋鸡的价格,并根据市场环境、经济环境等因素进行一定的调整,以此作为蛋鸡的入账价值。

3结束语

风险估值法范文7

关键词:并购重组;上市公司;应对措施

目前我国经济运行进入了稳增长的态势,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也给部分上市公司的经营带来了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部分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下滑,出现了经营困境。面对此种情况,上市公司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而大部分的上市公司都选择采取并购重组的方式来实现自身企业的转型升级,通过并购重组服务于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盘活资产,激发和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提升市场竞争力。因此,并购重组中的财务风险以及应对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财务风险

(一)并购重组信息失实带来的财务风险

上市公司进行并购重组的目的是为了延伸产业链或扩大规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业绩。并购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现金流量、偿债能力直接影响上市公司实施并购的效果,如并购目标企业的财务信息存在虚假,包括存在应收账款、业绩造假、存在或有大额或有负债、税务风险等,因此上市公司需要对并购重组目标进行详细严格的考察,开展全面尽调,以全面掌握并购重组目标的真实信息,以免由于信息失实或存在潜在的财务风险而导致上市公司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并购融资带来的财务风险

上市公司进行并购重组主要有现金收购和发行股份收购两种方式,如全部以现金形式进行收购则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上市公司一般会采取对外融资的方式来筹集资金,这将会大大增加公司的财务成本,从而产生财务风险,包括:如涉及境外并购的上市公司要承担的汇率损失风险、涉及发行股份收购有发行股票的市值下跌的风险、以及赔偿支付借款本息的风险等,融资带来的财务风险其实就是企业为了筹集资金而将自身的财务杠杆进行盲目的加大,最后却无力偿还[1]。

(三)估值过高导致的财务风险

对并购目标企业的合理估值是并购成功的关键,对并购后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将产生直接影响。近年来,并购重组交易数量和金额均呈较大幅度的增长,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较多的并购重组风险,其中估值过高给并购后上市公司带来的财务风险尤为突出,尤其是轻资产企业由于估值过高从而形成高额商誉,而并购后的目标企业一旦没有较好的完成并购整合,则存在业绩变脸的状况,致使上市公司计提大额商誉减值而造成业绩大幅下滑,给上市公司和股东带来较大的财务损失。

(四)资源整合失败带来的财务风险

上市公司在实施了并购后,要对并购标的企业尽快进行管理融合,实现上市公司产业链的延伸,发挥协同效应,使其成为上市公司的优质资产,但是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也会给上市公司带来相应的财务风险。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上市公司在并购目标企业后,资产的整合主要包括了调整目标企业经营策略、整合目标企业的人事、经营以及在运行系统等各个方面,需要在最短时间将目标企业的资产全部纳入上市公司管理,若是上市公司只是通过人事或者是财务来控制目标企业的资产,没有在资源上、生产经营及管理上深度融合,发挥上市公司的管理优势及协同效应,则并购的标的企业在后续的发展中很容易出现问题,长久以往就会造成上市公司对目标企业的资产整合失败,导致并购标的生产经营出现问题及业绩大幅下滑,从而为公司带来财务风险[2]。

二、上市公司应对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构建完善规范的财务管理控制制度

上市公司在进行并购重组活动的过程中,一般会涉及到公司的财务投资策略以及规划,而并购重组活动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上市公司的对目标企业管理与财务整合情况,因此要规范并购目标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构建清晰的、明确的、统一的、严格的财务管理控制体系,统一会计政策和会计核算体系、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报告制度、审批权限和流程及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对并购目标企业实行财务负责人或财务人员委派制度,明确权限及职责,充分发挥财务人员在并购目标企业的财务管理及控制作用。同时,还应观察并购目标的行业的变化以及发展情况,同时也要查看自身的风险控制制度是否完善,预防并购重组活动会带来的财务风险。

(二)预防融资财务风险的措施

首先上市公司要根据自身的经营及资金、偿债能力来决定并购重组方式的选择,预估并购重组活动所需要的资金额度,根据企业具体情况选择融资方式,并且还要制作支出预警,保证资金的合理有效利用;其次,上市公司应该将融资结构进行合理的安排,保证有充足的资金用于并购重组活动中,避免出现短贷长投的现象出现;最后,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融资,采用灵活的并购重组方式来减少现金支出[3]。

(三)评估风险,合理估值,制定可行的并购方案

上市公司在进行并购重组活动前,需要对活动中的重要事项进行风险评估,并依据评估的结果,制定出应对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公司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同时应根据并购目标企业的业务情况、财务和盈利情况确定其内在价值,综合考虑目标企业的行业地位和稀缺性、与上市公司的战略协同性、市场可比交易的估值等,结合目标企业的每股收益增厚,最终确定目标企业的合理估值,制定完善可行的并购重组方案,此外,方案还应包括风险应对、风险评估、事件确定、信息沟通、环境建设、控制过程以及目标设置等内容。在并购重组活动中,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是处于整个过程中的核心位置,规范财务风险的控制过程以及行为才能充分发挥财务风险控制作用。

(四)建立有效的监督手段,降低市场波动的风险

上市公司进行并购重组活动会直接影响到其自身的股票价格波动情况,为避免上市公司利用并购重组活动来随意的操纵公司的股票价格,并保护上市公司以及广大股东的利益,应严格监督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活动。有关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制度、方针以及出台相应的政策等,监督并规范上市公司进行并购重组活动的行为,并且还要对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管,首先是经济方面内的监管,也就是对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通过税收、信贷、奖惩以及物价等进行约束,其次还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4]。

(五)构建有效及时的信息沟通渠道,促进并购双方财务、战略和管理融合

针对并购重组活动中的信息失实带来的财务风险,上市公司应在并购前对并购目标公司进行深入细致的尽职调查,包括业务经营情况、人力资源情况、财务状况、收入和利润是否真实、是否存在偿债能力以及税务、法律风险等,保证上市公司所获得的目标企业的信息是真实可靠的,降低由于信息不实导致并购后出现的财务和经营风险。同时上市公司在并购后对目标企业进行整合时,不仅要对双方企业的总体战略进行调整,还要对目标公司进行管理融合,包括企业文化融合、人力资源整合,将上市公司优秀的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和管理机制逐步输入目标企业;和目标企业及时构建信息沟通渠道,成立过渡小组,提出稳定的人力资源政策,消除并购行为带来的不稳定及消极影响。总之,上市公司及并购目标企业应充分发挥双方各自优势,真正做到从业务到人员的相互融合,从而达到企业整体效益最大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并购的最终目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并购重组已成为资本市场支持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目前部分上市公司为保证自身的发展以及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纷纷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扩大公司规模、做大做强、增强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上市公司大部分都是采取的并购重组方式来加强及改善自身的经营和完成转型升级,但是重组并购中常常会后很多风险存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财务风险,在本文中主要分析了并购重组中融资、信息失实、估值过高以及资源整合失败带来的财务风险,因此上市公司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财务风险,例如构建完善的财务控制制度,对并购重组过程中的重要事项进行风险评估、对目标企业合理估值,由此制定出可行的并购重组方案,有关部门应建立相应法律法规来约束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以及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或者是平台等措施来有效的预防财务风险,保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活动的合规及成功。

参考文献:

[1]沈琼.浅析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财务风险及应对措施[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1):88-89.

[2]葛凤丽,白柳.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的财务风险防范——以七匹狼并购肯纳服饰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7):171-175.

[3]吴新婷.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风险管理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24):2-3.

[4]李洪.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相关财务会计问题研究[J].当代会计,2017(1):3-8.

风险估值法范文8

一、并购战略方面的财务风险控制

兼并收购是企业比较特殊的投资活动,往往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并购制胜策略:实用并购规划和整合策略指南》一书中指出将战略分析与尽职调查结合的重要性,即并购方要严密监控交易前的战略分析,尤其是初步尽职调查,如果执行不到位,会阻碍交易的成功进行。兼并收购是企业发展战略的产物,对一些企业来说,兼并收购可能是其某一年度日常经营中偶发性投资行为,也可能是其经常性投资行为。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组建适宜的尽职调查团队,在聘请专业尽职调查团队时,要根据战略的重要性、兼并收购项目的重要性等多方面因素,在聘用的时间点、专业性、费用等等方面进行权衡,谨慎聘请专业机构为兼并收购助力。

二、资产负债方面的财务风险控制

对标的合理准确的估值要在标的提供的财务数据基础之上进行,如何夯实标的财务数据的有效性、真实性是关键一环。然而,在财务尽职调查过程中,能获取收购标的资料非常有限,调查手段也比较局限,或观察、或访谈、或分析,财务尽职调查的时间通常都是比较紧凑,要对收购标的三年一期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做全面的调查难度较大。因此,要采取抓大放小的策略,着重调查会引起重大财务风险的关键指标。首先从标的资产、负债着手,挖掘会影响标的净资产的不利因素。

1.资产的有效性

财务尽职调查过程中,对于流动资产有效性的核查,除一般审计应关注的重点之外,应重点进行减值测试。(1)在进行存货跌价准备测试时,要结合盘点进行。通过对重点存货的盘点,观察其是否存在、是否有毁损、变质、经济性价值性几何。其次,要根据不同存货类型,结合当期最新的市场价格、企业所处的行业标准,重新确认其可收回金额。(2)核查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是否充分。一方面,要根据标的所面临的经营以及行业环境,判断其制定的会计政策是否合理,历史坏账准备是否计提充分;另一方面,要特别分析在收购后,因经营管理团队的变化,与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合作关系发生质变的可能性,应收账款回款率降低的幅度会有多少,标的坏账计提比例是否依然合理,在估值时是否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3)其他应收款坏账测试,重点核查大额其他应收款的形成过程,看是否存在大额的个人借款,是否属于费用化的无发票的往来款,是否需要单项计提坏账。(4)非流动资产的有效性,主要关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权属问题、减值问题。权属问题可以借助法律尽职调查的结果,重点关注产权是否存在瑕疵,是否存在难以解决的纠纷、是否存在抵押担保情况。而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减值问题,一方面,通过盘点观察了解分析是否存在陈旧、过时等减值迹象,是否已无法产生经济价值;另一方面,要借助资产评估师进行评估,在实务兼并收购中,主要结合收益法对固定资产进行评估其未来产生经济效益能力,确认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进行比较,确认其是否存在减值。对于在建年头较长的在建工程,也可能存在减值迹象,要结合资产基础法和收益法评估其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相较,确认是否存在减值。

2.负债的真实性

对于收购标的负债的财务尽职调查,重点关注其真实完整性,此类财务风险较为隐蔽,是财务尽职调查中的难点。在财务尽职调查过程中,要尽量收集获得收购标的重大的经济合同,包括但不限于重要已执行的销售合同、重要已执行的采购合同、长期未结算的预付款项涉及的采购合同或者此预付款形成过程的相关凭据、应收款项涉及的销售合同等重要的经济合同。通过了解其执行情况,访谈相关的业务人员、了解标的公司的奖励政策,结合其历史人工支出等,了解并分析标的公司是否存在未执行的对业务人员的重要奖励,即存在重要的未计提的应付职工薪酬;是否有亏损合同、是否存在职工薪酬纠纷等等或有负债;预付款项中是否有应转未结转的成本等等,从而夯实标的所面临的重要负债财务风险。

三、财务规范方面的财务风险控制

在一些重大的上市公司兼并收购项目中,也要重点关注标的企业的财务规范性。若收购标的财务核算不规范,也可能会导致收购方在收购后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

1.收入确认、成本结转规范性

在财务尽职调查时对标的销售业务各环节的关键人员进行访谈,对其销售业务流程进行了解,并将其与现有收入确认条件、准则所述收入确认条件,三者进行对比分析,确认标的企业销售收入确认是否合规,是否存在提前或延迟确认收入等不规范情况。与此同时,要根据存货的不同类型,结合采购、存货进销存以及销售流程,交叉验证预付款中是否存在应确认存货而未确认款项、成本结转时点与收入确认不相匹配、产品毛利异常,确认成本结转是否完整、合理、合规。

2.税收合法合规性

税收财务风险通常比较隐蔽,若标的收入确认、成本结转不规范时,面临增值税以及企业所得税方面的税收风险可能性会更大。从税法的角度来说,增值税纳税义务时点与企业会计上收入确认时点有交叉但并不是完全一致。在财务尽职调查时,应了解企业现行的销售模式,据此判断其现行的增值税纳税义务时点是否与税法规定相符、增值税的计提是否充分完整。所得税方面,除了将收入、成本不合规因素做纳税调整之外,也要重点关注税法与会计法规定不一致之处,核查标的纳税调整是否确认正确,暂时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事项是否正确区分,从而确认所得税是否合法合规。此外,兼并收购税法是一门学问,最难理解和适用,雷霆(2015)在《企业并购重组税法实务:原理、案例及疑难问题剖析》一书中,理论联系实际,以大量的实务案例剖析了兼并收购疑难涉税处理。在实务中,应根据交易实际情况应提前进行筹划,避免企业承担较重的额外税负。

3.资本化规范性

核查标的企业财务规范性,需关注资本化的规范性程度,比较典型的是在建工程不规范列支及转固。比如:试生产时间太长,费用和亏损都计入在建工程、工程建设期间将不属于在建工程的支出计入在建工程、将固定资产改良支出拼凑至在建工程项目中、工程建设期间工程材料采购领用不规范,导致同类型厂房价值出现偏差、工程签证结算没有合理的依据、有的工程拖了好多年找理由不结算继续挂账。在财务尽职调查时,若有重要的在建工程,要取得在建工程合同台账、抽取大额的施工单位进度结算付款凭证、材料采购付款凭证、材料领用入账凭证、在建工程转固凭证,核查是否存在上述不规范行为,核查其规范性。其次,若存在贷款,也要检查其合同中有无约定或实质使用是在建工程专项贷款还是一般性贷款,其利息资本化和费用化确认是否合规,防止将费用化的利息费用资本化。

四、盈利能力方面的财务风险控制

收购标的盈利的可持续性和增长性,是判断其是否值得收购的关键标准,也是难度较大的一项。通过对资产的有效性、财务规范的重点核查后,可以充分挖掘其隐藏的对企业损益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的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历史盈利进行调整。再重新分析调整后的收入、毛利率、成本费用支出,与所处的行业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建立模型,与其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相比较,从而定位标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收购方在对对标的历史盈利状况有比较透彻的了解之后,就可以审核其未来3-5年的盈利预测。在这一环节,要把重点放在预测收入的审核上。首先要分析其预测收入、预测毛利率的合理性,要获取标的在手订单、尚未执行完毕的销售合同,挑出那些有重要不确定性、毫无依据、超出以往历史业绩最高水平、远超于行业平均水平的预测数据。在将预测收入锁定在合理的水平之后,再进一步核查其所涉及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是否与历史水平相符、超过历史水平的支出是否合理。在对标的历史和未来盈利预测审核完之后,标的盈利的可持续性、增长性水平就显现出来了。

五、现金流量方面的财务风险控制

企业中的价值创造最终可以定义为资本提供都可用的风险调整后的净现金流,价值不可避免地可以追溯到现金流。现实中不乏表面效益好,实则靠大量应收款堆积支撑出来的但符合现行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利润,现金流入少,资金链比较紧的标的。因此,现金流量是兼并收购时不可忽视的核点。在财务尽职调查时,除了将常规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量保障倍数与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分析之外,要将汇票周转因素折算进行考虑,不仅要分析直接的现金流入和流出,也要将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等有资金周转功能的流入和流出纳入其中进行分析;不仅要对比分析主要客户和供应商的账期,也要对主要客户回款和供应商付款中现金、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比例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这样,可以比较全面的探查标的的资金来源和资金支出,探析标的造血能力、资金掌控能力、偿债能力,确认其在满足公司内部资本支出和营运资金需求后的资金的富余水平,从而对控制现金流量财务风险起到更好的效果。

六、协同效益方面的财务风险控制

在《并购估值:构建和衡量非上市公司价值》一书中举例说明了在企业估值时协同效益调整的问题,调整因素有薪资、董事酬金、遣散费、交易费用、收入增加额、销售费用的节省、经营支出的削减等。在实际兼并收购时,由于现场财务尽职调查时间有限,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重点把握:

1.独立产生效益的能力

标的公司如果是企业集团中的一部分,或者标的资产是标的公司中部分资产,其在以往的日常经营过程中可能依赖于其集团公司内部的或者关联公司的资源才能产生效益,在收购后,从前免费使用的一些资源,因其从原有业务原有集团中剥离,可能不会再免费。这一项可能涉及到标的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比如经营牌照、特许经营许可权、经营厂所、运营有形资产及无形资产、营运系统、IT辅助系统、关键技术人才以及其他资产负责表中未体现却对标的生产经营产生重要影响的表外无形资源(商誉、客户关系等等)。在财务尽职调查之时,要通过访谈了解标的经营模式,结合尽职调查团队中业务技术专家的调查结果,模拟出标的运营所产生的各项重大开支,核查其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对未独立运行的运营成本进行模拟和合理预估。此举不仅能增加估值的准确性,降低估值风险,还能为日后资源整合提供指引,降低整合风险。

2.资产转移成本

兼并收购会产生资产转移成本。比如:标的与收购方业务系统不兼容所产生转移成本、标的资产核心技术转移成本、关键管理层与收购方管理层融合所产生的摩擦转移成本等等。中介机构能利用其自身的优势为收购方提供专业的服务,在尽职调查过程中,中介机构主要侧重于对收购标的经营情况进行了解分析,由于对收购方了解不够深入,不可避免的对收购后整合成本预估会有所欠缺。但是兼并收购成功后,收购方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将收购标的以最小的代价融入自已麾下,若在收购方在财务尽职调查时不能合理预估这部分代价,会给收购方带来不可预计的财务风险。所以,收购方公司内部尽职调查团队需对其进行重点关注,通过访谈,针对性获取重点资料,建立对比分析模型,先定性比较双方差异,再根据重要性和必要性等指标辅以权重,建立定量模型,再根据市场行情进行估价,最后将其嵌套至估值模型中去,提高估值的完整性。

七、业绩对赌方面的财务风险控制

兼并收购通常会有收购溢价和业绩对赌。如果标的能达预期,业绩对赌将锦上添花。若标的后续不能达预期,业绩对赌将只能是弥补亏损,但这可能将意味着收购方对收购标的投资甚至是商誉存在减值迹象,有必要时需要计提减值准备。在实务操作中,很可能出现需确认的减值损失大于就业绩补偿款确认的营业外收入的情况。从收购方财务报表整个合并层面来看,该兼并收购将会成为一场失败的交易,并恶化收购方财务状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若是估值准确,溢价就不会太过火,商誉也不至于很离谱,不会在收购一结束的当期,就产生业绩不达标、商誉出现减值的财务风险。预防此类财务风险,归根结底还在于要充分重视财务尽职调查,而不是为了估价而估价,要根据财务尽职调查,对标的进行合理准确的估值,并将估值结果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八、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