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论文范例

法律常识论文

法律常识论文范文1

1.实现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背景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旅游业正在持续稳定地发展着。目前,全球的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有三个特点:(1)战略性,国家在相关的战略决策中加入了关于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具体策略;(2)全球范围看,GDP中旅游业的比重在持续上升,成为了国家的支柱产业;(3)世界旅游业的重心从欧洲向亚洲地区偏移。此外,融合发展不仅是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趋势,同时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背景和趋势下,旅游企业能否在其旅游市场营销环境下生存,能否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下发展将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中的要点,因此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无疑是一个迫切的智慧的持久的策略。不难看出,旅游企业生存的物质基础是旅游的市场营销环境,而旅游市场营销策略是在旅游企业所处的环境的基础上以企业经营的项目为内容制定的。这是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前提。

2.实施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适应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各类旅游市场将营销活动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发展相联系,使旅游市场营销活动有利于环境的良性循环发展。开展旅游市场营销有利于理顺旅游市场营销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功推进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2)有利于旅游市场形象的“美化”旅游市场营销活动始终都和重视环境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旅游市场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旅游市场形象是旅游市场文化内涵在市场上的外在体现,只有做到内秀外美,才能使旅游市场具有最佳的信誉度和最强的竞争力。

二、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路

1.制定旅游市场营销战略。旅游市场营销战略,就是根据消费者和社会的要求,并结合旅游市场现状及其长远的经营目标,对市场营销活动制定的长期性、全局性、系统性的方案。

2.旅游市场应加大技术开发、引进、消化、吸收和改造的力度。通过旅游市场营销,将增强旅游市场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意识一般认为任何一个旅游市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力,特别是提高节能降耗水平和环保能力,努力使产品既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同时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

3.树立旅游市场绿色形象。开展旅游市场营销,需要旅游市场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它不仅可以充分调动旅游市场内部的各种有利因素,推进旅游市场营销不断地向纵深方向发展,还能有效地获取广大消费者的信赖与支持,扩大旅游市场的绿色影响。

4.培育旅游市场营销健康文化。在旅游市场营销中,旅游市场应通过良好的公共关系,显示自己在健康领域的努力,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旅游市场形象。健康公关能帮助旅游市场更直接更广泛地将健康信息传送到广告无法达到的细分市场,增强旅游市场的竞争优势。

三、小结

法律常识论文范文2

一次完整的旅游购物活动涉及到各个方面、各种不同的利益主体,概括为三大要素:旅游商品、旅游购物设施及人员,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旅游购物活动。首先,旅游商品是购物旅游资源的核心,也是吸引旅游者购物的根源。只有那些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才是旅游者欣赏、购买的对象。其次,旅游购物设施既是商品销售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又是吸引旅游者的一个要素。最后,旅游购物提供了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居民、企业管理及服务人员相互交流的一种机会,这也是旅游者观察和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对旅游购物发展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对旅游购物品市场研究必须树立一个整体概念。

2.分析問題

2.1澳门旅游购物市场现状

澳门,占地面积不到30平方公里、人口约55万人,2008年访澳人数达到30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11%,其中内地游客占到58%;旅游总收入为165亿美元,其中,收入是134亿美元,占81%[2]。在一国两制、澳人治澳方针指引下,澳门政府除了优化业外,还致力于大力发展多元旅游和会展业,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澳门有识人士清楚地意识到,一味发展业不是方向。澳门中旅董事长陈志杰认为,澳门是一个多元社会,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和几百年的西方文化在澳门共同交融成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澳门应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以吸引包括内地居民在内的世界各地游客来澳门旅游观光。虽然澳门已经把目光瞄准了旅游市场,但内部的一些突出问题不解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使旅游购物产业创效。

2.2交通方面问题

影响旅游购物市场发展的因素很多,交通是一个很重要的制约因素。对于旅游城市来说,首先应该解决的就应该是交通问题,这样才能接待更多的游客,方便客人的出入。澳门的交通构成有航空、公路和水运。但在看似齐全的交通方式背后依然有许多问题。航空方面,机场位置偏远,与国内外主要旅游城市缺少对开的班机等。公路交通方面,澳门市内旅游景点颇多,但比较分散,而澳门市内各景区之间的旅游道路建设以及市内景区间旅游公共交通的设施却很不完善,经常令外来游客叫苦不迭。水路方面,虽然澳门滨海,但目前还未有较为完备的水路旅游路线规划,对于发展水上旅游未起到促进和拉动作用。旅游与交通的关系非常紧密,交通方面的这些问题很大地制约了澳门市旅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不解决,很难相信澳门的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商品流通会顺畅得起来。

2.3旅游商品的提供问题

尽管澳门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旅游商品的发展却很不尽人意,这与长期以来只重博采与忽略旅游事业有关。长期以来,澳门在发展旅游上,有较重的重博采经营,轻旅游商品开发的倾向。在开发旅游项目中,没有真正树立大旅游观念,没有把旅游商品的开发列入旅游业重要内容来研究落实,甚至没有纳入当地旅游发展建设规划,因而缺乏具体生产组织配合以及成型的销售渠道,造成旅游商品的开发、销售脱节,创造不出真正成熟的名优品牌。

2.4旅游购物环境问题

旅游购物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旅游者购物的多少,良好的旅游购物环境可以增加旅游者的购物欲望。旅游购物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澳门市的旅游商品市场发展缓慢,跟它的购物环境差也有密切的关系。硬环境方面,澳门市的购物场所少而散,比较集中的购物场所是官司街,而且是经营食品的街道,在其中经营的商户良荞不齐,未形成有规模的旅游购物中心。软环境方面,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具有服务意识,但澳门市的旅游从业人员收“回扣”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在旅游过程中,导游有目的的引导游客消费,增加购物次数和时间,从而导致游客对购物产生抵触情绪,反而降低了旅游消费中的购物支出。

3.研究資料(文字及圖像數據)

3.1澳门具备良好的旅游购物市场开发基础

据澳门特区政府统计,至2008年底,澳门拥有三星级以上酒店57家,平均房价101美元。近两年,金光大道板块的1400间客房的银河度假酒店和2300间客房的梦幻之城都将建成开业,澳门旅游的推广口号是“缤纷世界,澳门就是与别不同”,目标是旅游产品和客源市场的多元化,特别是要以庆祝澳门回归10周年为契机,大力刺激澳门会展旅游。另外,威尼斯人酒店2楼的大运河景点十分合适家庭游,中心广场内的街头演艺表演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运河两侧的国际一线品牌的专卖店也能让人流连忘返。澳门官也街是一条长不到100米、宽不到3米的“老街”,但积聚了众多的澳门食品店,包括杏仁饼、紫菜蛋卷、猪肉脯等价格大众化的旅游商品,也是澳门的一大旅游资源。自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澳门历史城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澳门旧城区的大三巴牌坊、妈祖阁、郑家大屋、何东图书馆等20多处历史建筑日趋成为众多游客的寻访之地。

3.2澳门具备雄厚的旅游购物市场开发潜力

澳门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珠三角,大力推介粤港澳“一程多站式”的主题旅游路线,并以此做为吸引,可以辐射到大陆内地、台湾以及周边的中东及俄罗斯和越南等地。同时,澳门在世界旅游城市中,拥有较高的知名度,有东方的拉斯维佳斯之称,澳门以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已经拥有较高的知名度,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强烈的现代城市气息,让游客们流连忘返。有了游客就有了可能的市场,这是开发澳门旅游购物市场的基础。同时,旅游者普遍的强烈购物心理更为澳门购物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支持和源泉[3]。事实上,每个出来旅游的人都有购买纪念品及特产的愿望,哪怕是平时很节省的人也不例外,关键是纪念品本身有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有没有特色,具体实用不实用倒是次要。据调查,绝大多数在旅游景点非常冲动去购买的纪念品,在时过境迁之后却被弃之一旁,但下次再去旅游时又忍不住再去购买。

4.評估解決問題方法

4.1完善城市交通,重新规划设计,以方便游客为目的

航空上要与国内外主要旅游城市或旅游中心城市通航,为更多的游客入澳提供快捷通道。公路上主要是完善临街的美感,方便游客在各大旅游景点之间的通行,增加公共交通工具的运行时间,保证游客的出行需求。水路交通应是城市开发的重点,应统一规划水上旅游的路线和景观,开发钩鱼岛、阳光海滩以及水上餐厅和宾馆,让更多亲水的游客能在其中获得更大的乐趣,并以此促进澳门旅游业的纵深发展。

4.2开发旅游商品,丰富购买选择,以形成消费的吸引

上文中提到,澳门应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乃旅游之魂,是旅游产业的内核和推进力[4]。文化与旅游结合的难度在于其商业化的运作,旅游产业是经济产业,它必然要用文化作为载体制作成产品来销售。但文化又是一个民族千年文明的沉淀和表征,它不是、也不能作为简单的商品进行纯市侩式的交易。所以当旅游与文化结合、并走向市场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旅游文化产品既不能低俗地贱卖,又不能高雅得脱离现实太远而无人问津,这就需要寻找两者最佳的结合点,这是澳门旅游文化开发成功的关键。为此,澳门应把旅游商品的开发定位于中西方文化的结合点,形成具有澳门独特城市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文化产品。可以开设画廊、办画展等,让游客更多的了解澳门。并要着力挖掘澳门的深厚文化内涵,在澳门中心街道建成一条历史街,把澳门的历史和今天用图文或建筑的形式向流客展示。并要大力开发澳门的美食和服饰,形成澳门的特色景观,并尽快打造多个商业购物中心区域,让游客产生更多的消费场所和购买欲望。

4.3扩大旅游资源,体现城市特色,以提高城市知名度

澳门的旅游资源在上文中已有提到,包括历史古街等,澳门还应把着眼点放远于城市发展和规划,设计更多的人文景观和建筑,并重新设计城市的发展主题,欲望都市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澳门的历史和发展,时时处处都充满了欲望的弥足,在这里可以实现游客们更多的梦想。一国两制、澳人治澳的国策本身就能对大陆游客产生一定的吸引,再通过欲望的勾勒,使城市更加充满了幻想的色彩。同时,澳门应尤为重视城市建筑风格和城市色彩的丰富,营造欲望城市的梦幻之美。

法律常识论文范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思政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一、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创新的必要性

(一)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亟待重视

随着中国国力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来华留学生规模持续增长。据教育部统计,早在2016年中国便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生留学目的国,以至2018年在中国高等院校学习的留学生总数突破49万人。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增长伴随着留学生教育质量问题的凸显以及社会新闻和舆论对留学生群体的关注,跨文化适应困难、语言障碍、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成为引发在华留学生抑郁、焦虑、孤独等心理状况的主要成因。近期一项关于留学生群体的心理状况研究表明:出于遵守留学国和就读学校的政策和要求,学生因无法跨境、返校而产生心理影响;离家求学越远,受到的心理影响越大;留学生对家人的健康和安危产生担忧;研学交流、毕业典礼等活动的推迟引发情绪低迷;由传统课堂向线上课堂的教学模式转变给学生带来学习障碍,尤其对于偏远地区网络设备条件较差的学生来说,无法参加线上课堂会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以及其他原因引发焦虑情绪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亟待革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面向高校本科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是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主渠道。任课教师作为一门课程教学的施动者,从施动者的能动性而言,应最大限度地从教师个人、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方面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部分研究表明,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压力应对应作为教学主要内容,作为相较于被动地吸收知识的大学生更青睐教师采用情景模拟法、案例分析法、轻松教学氛围创设、角色扮演法等实践性强和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方法。有关高校网络课堂学生在线学习活动和学业任务的研究发现,学习者、教育者、同伴和家庭是影响大学生在线学习投入的重要因素,即学生个体的自主动机、积极情绪、自主学习能力及信息素养等越高,个体在线学习投入度越高;教师的教学临场感、师生互动和对学生积极支持的程度越高,学生在线学习中认知、情感与行为的投入度越高;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在线上课平台、网络学习资源及学习支持服务的高效、便捷,同伴间的良好互动和协作,以及家庭成员的良好沟通、支持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在线学习投入产生积极影响。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需深化融合

在如何将来华留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研究问题上,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层面的思政教育路径研究、思政教育渠道的协同研究、课程思政的理论探究以及具体课程思政融合实践研究等。如果以“政府—高校—师生”作为研究对象划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研究层次,现有研究层次主要关注中、微观研究对象,中观研究主要聚焦“高校应如何开展思政育人”,微观研究主要探索“教师应如何实施课程思政”,其中理论探讨较多,微观层面的实践研究深度有待挖掘。尤其针对来华留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证研究和行动研究相对不足。

二、思政教育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路径探究

笔者任课的学生主体为经济贸易专业大二的非洲留学生,全班18名学生,主要来自非洲大陆不同的非英语母语国家。经向相关教师了解,该班学生“比较有个性”,敢于发问与质疑。为了减缓留学生的焦虑、恐慌等常见消极情绪并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融入中国国情、中华文化、道德修养、法律常识等思政元素,针对性地改革创新线上教学模式,笔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程目标、学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进行了相应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该课程以心理学的科学原理和方法为基础,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团体的情境下,借助共情、倾听、提问、表达等各种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技术,有针对性地对生命教育、自我接纳、人际关系、问题处理、情绪管理、学习技巧、恋爱和社会道德等方面展开教学。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调适能力;通过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适应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根据笔者所在高校的教材征订和管理的相关要求,为了满足教材语言为英语、教材内容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出版社为国内出版社、教材费用尽可能低廉的条件,本课程在为数不多的选择范围里选用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英文版)作为教学用书。由于该书在美国部分高校是作为心理学专业的教材,内容理论性较强、偏向专业化,因此笔者作为任课教师同时参照《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黄群瑛著)、《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王志兵、杨丽著)、《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教程》(郑洪利著)等教材内容,并结合知网、springer和GoggleScholar等文献数据库或文献搜索工具筛选的相关中英文学术论文,以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卫生知识,以“教学课件为主,其他材料为辅”的理念,有选择性地将内容制成教学课件并将英文版课程大纲、电子教材、课件及文献等电子版学习资料提供给留学生班级。

(三)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

通过课前授课班级情况调查,发现疫情期间3名留学生身在中国,其余大部分学生因疫情影响待在非洲。基于学生意愿、跨境教学的需求和授课教师本人网络教学的设备条件,本课程采用腾讯会议、腾讯课堂等在线教学平台和QQ、微信、钉钉等即时通讯软件,采取线上实时课件讲授、直播教学、教学视频播放,组织线上讨论、线上活动、线上答疑辅导等多种方式开展线上创新教学模式,以及线上模拟法、案例分析法、轻松教学氛围创设、线上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法进行教学。与传统教学相似之处在于,本课程的线上教学流程包括课程导入、课程考勤、课程讲授、多媒体演示、教学视频观看、讨论与答疑以及作业布置等。创新之处在于:强调借助共情、倾听、提问、表达等心理咨询技术营造轻松课堂氛围、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援助,同时结合留学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背景和专业兴趣,将部分市场心理学知识与中国国情、中华文化、道德修养、法律常识等思政元素以角色模拟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融合于课堂教学之中。譬如:在情绪调控训练的模拟情景中,假设一个商业个体户与挑剔的顾客产生了语言冲突,学生如果作为商业个体户该如何控制情绪,并顺利解决与顾客的冲突。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和模拟,能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知识巩固和运用能力。此外,向学生推荐英文慕课平台(FutureLearn,Coursera,edx,Alison)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课后自学,如哈佛的积极心理学课程,以补充课上有疏漏或不涉及的内容。

(四)评价方法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是随堂考查。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占30%)与课程论文(占70%)组成,平时成绩由考勤、参与课堂活动、问题讨论、平时作业、课程论文等项目构成。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课程论文要求每个学生的论文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介绍在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以前对心理学的先验认知或误解。2.运用学过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展现自己对某种心理学现象或观点的看法。3.探讨现实生活中可运用的方法、策略和技巧,以改善自身心理健康。4.结合实践分析心理健康技能(感恩练习、冥想、交流等)给自身带来的影响或益处。5.总结课程学习的收获以及该课程对于自身的意义,并表达未来对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的期待。

三、思政教育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教学的教育实践反思

(一)学生的规则意识得到增强

在线上教学实践和教育观察过程中,部分留学生在课程早期阶段有以下影响课堂教学的无意识行为呈现:忘记线上开课时间导致迟到或缺勤;个别学生因表达欲强,过于踊跃的线上发言和表情包使用影响教学秩序;部分学生缺乏自信,不敢加入课堂讨论活动等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通过采用心理学的鼓励技术和正强化原则,在每堂课对按时出勤的学生给予表扬,对积极参与线上教学活动的学生表示鼓励,对迟到但表达歉意的学生给予理解,对遵守课堂秩序的学生表达感谢,学生的行为表现逐渐得到改善。偶有迟到的学生出勤率越来越高,不愉快的课堂行为因得不到鼓励而逐渐消退,学生向教师展现的交流方式越来越趋于双向和互动,而非以个人为核心的自我表达方式。学生通过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接受关于法制和社会习俗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逐渐发自内心地认同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价值观以英文为教学语言,以文化探讨的方式传达到学生内心。学生在话语里反映他们遵守课堂纪律、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规则的愿望,譬如“老师,很抱歉我可能打断你一下(interruptyourclass),但我想和您讨论……”表现了学生讨教问题的意愿和维护教学秩序意识的觉醒;在行为上塑造他们的习惯,比如说尊重“不评判他人(Stoppingjudgingothers)”的课堂要求,在进行学术争论时对批判他人的倾向或行为进行自我纠正,并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趋向正面发展

相较于学生在课程早期阶段的表现,该班级留学生在后来以及课程即将结束阶段的话语、作业、表情及课程论文都反映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趋向正面发展。在课程早期阶段,大部分学生线上的情感表达比较保守,个别学生出于对课程与教师的探索、期待而作出热烈但随意、轻佻的表达。随着课程的进行和共情、鼓励等心理咨询技术的应用,学生逐渐卸下心防、打开心扉,在课堂对话中显露自身的真实情绪,在感恩练习中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在生命教育章节的学习中流露出对他人的人文关怀和同情,随意、轻佻的表达方式出于对教师的尊重而迅速消退,学生在线上课堂微笑的频次也越来越多,甚至会有学生在微信上以“老师,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门课”等话语表达对课程的喜爱。在态度上,大部分学生对目前的人生阶段的满意度由“不太满意”和“一般”向“一般”和“满意”过渡,并表达出作出改变的意愿和对未来的积极愿望。除在生活态度上有积极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愈发端正,主要体现在:积极上课不迟到、渴望教师的鼓励和回应、主动发问并探讨学术问题、兴高采烈地表达延长课时的期望以及积极且有创造性地完成课程作业。在价值观上,学生在话语与文本中表达出实现理想、赡养父母、帮助他人、回馈社会、报效祖国等积极正面的看法。整个课程因价值观分歧而引发的争论仅有一次,在生命教育章节讨论人生意义的环节,有学生表示人生意义在于追求物质财富,有学生认为人生意义在于精神财富,剩下学生则认为两者兼需。通过课堂上的提问、表达、倾听和引导,学生最后达成一致,认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三)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得到增强

教育部出台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要求“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因此,通过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国国情、中华文化、道德修养、法律常识等思政元素,留学生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得到进一步增强。留学生不再仅仅把中国当成留学国,留学的经验、师生的情感交流增强了他们对中国的认同感,使他们时不时表达出“中国做得好(Goodjob,China.)”以及对中国学校的怀念和返校的热切心理。但由于该课程不似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概况等专门向留学生普及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的课程,思政元素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过程中存在零碎化、非系统性的特征。同时,留学生将教师作为一个了解中国的渠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兴趣或启发而随机发问,问题不一定来自教师准备的教学内容,因此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应答能力具备一定的挑战性。留学生基于认知需求以“外来者”的视角从比较的维度观照中国与自身国家的异同,不仅促进其对自身国家发展的关心,反过来也促进其对中国不同国情的理解。

(四)跨文化交际能力得以提升

随着中国国情、中华文化、道德修养、法律常识等思政元素以角色模拟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共情、倾听、提问、表达等心理咨询技术的应用,留学生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了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课程初期阶段,整体留学生对跨文化认知能力处于防守和审慎的阶段,他们倾向于以自己的民族为中心,潜意识里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是普世的、正确的,而易于忽略文化间的不同,表达时较少考虑来自于其他文化的感受。譬如,在课程中,谈论到饮食文化里的米饭,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表达非洲米饭要比中国米饭好吃。在课程即将结束阶段,整体留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胜任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他们逐渐意识到各国文化不同,自己所属的文化不是唯一的或举世独尊的,开始愿意尝试体验并平等看待不同的文化,甚至产生认同感并接纳其他文化的视角,从而在态度和行为上根据不同的文化规范做调整。譬如,最开始教学过程中,学生倾向于用辩驳的方式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讨论问题,会导致其他同学感到“下不来台”而回避线上课堂讨论。但随着教师尝试与学生共情,倾听学生的见解和看法,鼓励和表扬学生的积极观点,通过提问诱导学生从跨文化多角度思考,以及辩证地表达教师自身的观点,会发现学生在涉及中非文化差异的讨论上会向辩证的思维方式靠拢。不同于之前倾向于情绪和立场主导的思维方式,学生会在表达看法时更趋向于理性地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表达方式在力求客观的同时也避免让来自其他国家和文化的人感到尴尬。

四、结语实践证明

通过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教学要素进行创新,将共情、倾听、提问、表达等心理咨询技术应用于线上教学模式,将中国国情、中华文化、道德修养、法律常识等思政元素以角色模拟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融入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增强来华留学生的规则意识,提升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的认识、理解,促进他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发展以及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留学输出国和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EB/OL].(2017-03-1)/[2020-09-15].

法律常识论文范文4

我国现在以依法治国为理念,本论文以研究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为前提,分析了我国当前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论文提出了把培养学生法律思维定位为高校法制教育工作的目标导向,以期高校培育具有法律思维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

我国一直是坚持依法治党、依法治国的方针路线,在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共中央再次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法治教育对于他们也是至关重要的一课。因此,在我国法治治国的方针下,高校开展法制教育,不仅仅只为学习和考试,更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

(一)对法制教育理念认识不够清晰

高校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高校在保障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也一直在强调德育与法制的教育,虽然高校的教育理念中反复强调了德育与法制的重要,但是从各个高校实践的情况来看,对于道德教育的力度更大一些,也更广泛,不少学生和教师认为道德教育直接关乎个人修养和素质,比法制教育更为重要,这种观念普遍存在各大高校。在不少学生和教师的观念里,法制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学科,而不是一个普及的教育科目,这种教育理念认识上的不够直接导致不少高校开设有德育教研室而没有法律教研室,可见高校法制教育实践起来还是困难重重。

(二)法制教育内容刻板不实用

不少高校开展法制教育,仅仅只是开设一门课程,对学生普及一些法律专业知识应付考试,而对于法制教育真正的意义并没有理解,对于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并没有太大作用,这就失去了法制教育实用性的目的,没有起到真正的法制教育意义。此外,高校针对非法律专业学生开展的一些法制教育课程,内容也只是一些法律条款和法律规范,虽然法律条款是一项严谨的规范,但是法制教育却不应该刻板,特别是高校法制教育,更应该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以及和他们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

(三)法制教育实施方式简单落后

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主要以课堂为主,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而言,接受法制教育的课程还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对于法制教育的实施方式过于简单落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法制教育也要与时俱进。

(四)法制教育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法制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强的教育,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很高的要求,但目前有些高校直接选用德育教育教师来进行法制教育,将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融为一体,这种教育方式还是有很多弊端的。因而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法制教育,配备专业的法制教育教师,将法制教育作为一项专项教育进行开展,这样才能推进高校法制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网络时代法制教育中所面临的挑战

(1)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法制教育模式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需求,网络信息对传统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大学生的学习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利用网络加强法制学习对于法制教育是很大一个挑战。

(2)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上每天充斥了数不清的信息,这对于大学生的法制观念也产生了很多影响。如何在互联网时代,通过法制教育引导学生辨别是非,加强法制观念,树立良好的法制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非常大的挑战。

三、如何加强高校的法制教育

(一)普及法律知识,开展法律讲堂

对于高校开展法制教育,首先是需要普及法律知识,只有熟悉法律知识才能树立法律意识,当前不少大学生法律观念模糊,缺乏法律常识。高校也可以通过网络建立自己的法制学习宣传网站,引导学生通过健康的上网习惯,学习网络上积极和有用的知识,通过网络加强法制意识,加强法制教育。

(三)拓宽法制教育的途径

高校在进行法制课题教育的同时,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既能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丰富课堂教育,增加学习的生动性,通过拓宽法制教育途径,这样才能将法制教育融入生活,增加大学生法制意识和法律观念。

(四)加强法制教育师资建设

为了推进高校法制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强法制教育师资建设,加大对法制教育工作的投入。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不断加大对师资队伍力量的投入,尤其是加强对法制教育课程教学相关老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

(五)法制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

高校的法制教育一直以来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教科书为教材,而且教学方法往往是将课本知识生硬的灌输给学生。法律一直是跟随的社会的进步不断完善和成熟的,因此法制教育的教材也应该不断更新,符合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在新的法制教育教材中,更应该加强实用贴近生活的法律常识。在高校法制教育中,同时借助网络平台,也能加强学生和教师在课外的交流与沟通,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和约束,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真正实现高校法制教育的普及。

作者:韩东旭 单位: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法律常识论文范文5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课前交流;辩论会;小论文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手段要多样,方法要新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实现课堂教学高效性。教师要力争让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灵活多变,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气氛中学得新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摒弃“应试教育”传统教学思想,改变传统的呆板说教、填鸭式的教法,应秉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教学理念,以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让学生接受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洗礼,将课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打造高效课堂。

一、组织课前5分钟交流活动

课前5分钟师生互动是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个小话题,话题内容要与教学内容贴近,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对话题进行讨论、想象和拓展。例如教学“可持续发展”时,教师可引入狼与羊的故事。问:假如消灭了狼,羊群会怎么样?这则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人与大自然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们能够进行热烈的讨论、交流,寻求问题中心点。课前5分钟交流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二、开展“小教师”活动

道德与法治课程最大的特点是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学生能利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身边的人谈论自己的看法,阐述道德与法治在人们思想意识中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教师”活动,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再进行补充、修正和完善。例如教学“依法保护我们的家园”时,教师可让学生分析以下几方面问题:其一,你所居住的地方周边环境如何?其二,环境污染的原因有哪些?其三,可采取哪些措施改善环境,保护人类生命共同体———地球?学生通过分析和讲述,不仅能认识到自己已掌握的知识与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联系密切,而且会觉得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不抽象,而是实在、具体、可感、与现实紧密相连的,从而大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

三、组织班级辩论会

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对一些概念等理论知识照本宣科,让学生感到生硬,难于接受。而在知识讲解过程中组织辩论会,可以让学生们发表不同的见解,使原理越辩越明,进而强化学生的认识。例如,针对“自由是否需要纪律作保障”“青少年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话题,可以让学生们进行正反方辩论。在辩论结束后,教师可针对辩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指导。辩论会的授课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法治思维,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水平,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四、开展实话实说活动

道德与法治课本中旧的事例较多,学生听多了难以产生新鲜感和共鸣。为此,教师可以开展实话实说活动。教师可以预设几个情境让学生实话实说:其一,新买的皮鞋在一个星期内脱底了;其二,新买的电饭锅做饭时锅盖开裂,炸伤了一位老人;其三,新买的电热毯因短路起火,家里着火受灾。让学生假设自己是上述情境中的主人公,思考该怎么办。学生们各抒己见,展开讨论,最后达成共识:一定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制裁违法犯罪。

五、组织情景剧表演

有趣的情景剧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情景剧表演可以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产生兴奋感,可以让学生对课堂问题进行质疑和释疑。例如,讲解“勇于开拓进取”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表演小品《追求》。在小品中,学生甲、乙、丙、丁走在回家的路上,各自谈着自己的理想……甲同学希望自己出国留学,乙同学的理想是上一所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挣大钱,丙同学只想混个毕业证,丁同学觉得人生在世应该有高尚的追求和远大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进行生动的表演,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远比教师空谈树立远大的理想更具有说服力。

六、开展试写小论文活动

通过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了一定的法律常识。教师可以利用社会上的焦点、热点问题或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让学生以论文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有学生就前些年在我国发生的“非典”疫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写成了小论文,明确表达“抗击非典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这一观点分析透彻,富有逻辑性,有很强的法律价值。教师对学生的小论文给予表扬后,其他同学也开始尝试着写起小论文,论文主题多种多样,从消费市场的打假现象到3•15消费者权益日,再到公民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消费者权益,等等。这种写小论文的尝试既可以让学生主动了解社会现象,又能让学生运用法律知识透过社会现象看社会本质,既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增强学生的法律观念。实践证明,丰富、灵活的课堂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新颜,李敏.道德与法治课程“综合性”的思考与实践策略[J].中小学德育,2018(04).

法律常识论文范文6

综观整个80年代,我国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研究从对苏联相关文献的翻译,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继续深入介绍研究国外青少年法制教育举措,重点反映国外(主要是苏联)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视,希望我国也予以重视。第二,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从单纯重视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拓展到法制教育与预防青少年犯罪之间的关系研究,并提出要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协调好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之间的关系,强调预防青少年犯罪是全社会的责任。此外,除了研究领域的拓展外,也有人提出拓展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场所与方式。第三,明确提出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客观地说,20世纪80年代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起步期和诞生期,出现了青少年法制教育方面的研究论文,相关研究成果涉及的面比较广泛,有突出青少年法制教育重要性的,有域外借鉴的,有拓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场所和方式的。这个时期的研究基本上奠定了未来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研究基础和发展方向,是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的诞生期。不过由于当时整个国家尚处于法制的初创阶段,相关研究还比较少,研究的水平深度还不足,有待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的发展期

进入90年代,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相关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其中明显的表现就是研究成果比80年代有了一定的增加。当然这只是表面的,深入的分析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笔者发现围绕青少年法制教育这一主题的研究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方面是理论水平的进一步加深,呈现出从多维度、多视角研究这一问题的趋势;另一方面表现在实证研究的出现,开始出现了以某一地区为代表的研究成果。具体来说,在理论研究方面的深入主要表现在:第一,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高发现象进行了反思,认为学校教育存在失衡,学校之外大环境恶劣,家庭教育不当是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障碍。提出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对策,用立法的形式保障青少年学习法律常识,实行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加强综合治理。第二,法制教育是青少年行为规范教育的必然选择,而法制教育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在政府,并提出了政府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对策性建议,即以学校为中心,依托社区,包括边缘青少年,进行规范性教育,构筑法制教育的管理体系。第三,青少年法制教育存在法制教育目的偏差、流于形式化、过分依赖学校、农村青少年法制教育落后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第四,首次出现了对邓小平法制教育思想的研究,认为加强法制根本在于教育人,重点是领导干部思想觉悟,目标是使全体公民知法、懂法、守法和护法。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切实培养青少年的公民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培养自觉维护社会秩序、校园秩序的观念;学习市场经济的法律知识。第五,在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思路方面也出现了专门的文章讨论。在实证研究方面表现在:第一,结合具体地区的案例型研究。青少年法制教育伴随着上海社区化的过程,上海市通过积极探索社区化的过程,努力开展针对青少年进行社区化法制教育的实践,利用华东政法大学等研究优势资源,推进这一工作的开展。第二,结合具体地区的调查型研究。共青团河北省委的工作人员赴沧州、衡水等地进行了专门调研,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析,认为一方面青少年法制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法制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有一些问题,有待完善。并分析了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了相关原因。最后结合法制教育的相关特点,提出了一些建议。这些实证研究在当时应当说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许多问题与建议都是建立在调查的基础之上,比较有说服力。不过对于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整体判断不甚准确。此外,媒体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报道与宣传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报道内容简单通俗,易于理解,对青少年法制教育走进普通人的视野中、引起大家的重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中,采访相关专业的专家也成为一种凸显青少年法制教育重要性的形式。

三、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的繁荣期

进入21世纪,青少年法制教育相关研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研究呈现出多层次,多视角,研究方法也更加多元,研究成果丰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体现。这一时期,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进入繁荣期,表现是多方面的。

(一)专门以青少年、青年群体为研究中心的学术期刊的繁荣

《青少年犯罪问题》杂志一贯注重反映有关青少年犯罪、少年司法、青少年权益保护以及犯罪学领域的新动向、新观点、新问题、新经验;致力于整合犯罪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资源,深化和繁荣青少年犯罪研究,推动我国青少年犯罪防控与青少年权益保护事业的发展。此外,《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等期刊在这一时期也开始活跃起来。专业以青少年为研究中心的刊物的繁荣,发表了大量的关于青少年法制教育方面的论文,这些学术论文能够突出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综合运用法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值得肯定。

(二)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论文的水平与之前相比有了明显提高

首先,论文的写作更加规范。回顾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诞生阶段和发展阶段的论文,虽然不乏有质量的论文,但是写作大多比较随意。比如论文没有摘要,没有关键词,注释等也很不清晰。总体来说,繁荣期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相关论文学术规范得到加强。其次,论文的质量比之前有了较大的提高。大致可以概括为研究更为深入,许多论文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进行理论分析,具有很强的预见性和针对性。

(三)研究呈现出多层次、多视角、研究方法更加多元

由于这一时期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成果非常多,一一进行评述和梳理比较困难,所以笔者选取了相关研究中具有代表性、方向性、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进行述评,这种情况也可以说是繁荣期研究成果丰硕的一个表现吧!

1.比较研究兴起

美国是一个十分重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国家,在比较研究中选择美国作为比较研究对象的成果率先出现。“培养美国公民,面向社会、实现价值认同”一直是其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坚持的基本理念。同时,美国在法制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上都独具特色:教育内容的社会化,突出价值观的塑造;教育方法多样化,注重行为的养成;教育途径综合化,强化渗透式教育的作用;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英国是普通法系国家法律教育的代表,也是传统法律教育模式的典型,虽然它没有成文宪法,但它却是有法治传统的国家,也是一个法制非常完善的国家,所以它的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在对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借鉴。以英美为青少年法制教育比较研究对象成果的出现为这一时期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提供了域外视角,也为这一领域研究开拓了新境地。

2.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兴起

青少年喜欢阅读且阅读最多的是文学,文学的产生源于生活,其审美价值观与法律有着天然的统一,决定了文学应当成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方式。文学方式的青少年法制教育与学校课程式青少年法制教育相比较,具有传播法律知识、法律目的和法律价值观更加艺术性、生动性、感染性和超越时空的特点。文学方式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实现需要更新观点,创作具有青少年法制教育目的的准确传播法律且具有文学艺术表达形式的优秀“涉法”文学作品,并通过推荐、转化载体和形式等方式积极推广。以文学的方式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研究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这种利用文学与法学跨学科间的研究拓宽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的领域。针对青少年自身的特殊性,少年管教所应当利用其特殊的优势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这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以这一特定领域来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研究也应用而生。少管所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关键在于自身要转变观念,主动承担起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社会责任。少年法庭作为审理未成年人犯罪和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案件的司法机构,在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中占有优势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我们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及时开展新形势下所面临的网络伦理、法制建设和法制宣传教育问题研究,对青少年进入网络社会进行法律保护和有效地打击网络犯罪,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安全良好的网络环境。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拓展到以网络为渠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也开始出现。

3.传统研究得到加强

一方面,关于青少年法制教育重要性的研究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关于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的理论更加丰满。此外,这一时期报纸、网络对青少年法制教育这一领域的报道和关注也是空前的。综合来讲,这一时期,围绕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和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的研究获得巨大的发展,许多学术论文立论的目的和基点都是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在这两方面的研究广度更广和深度更深。不过这也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口号性的呼喊大于理论的沉思,忽视了法治意识的培养,这种情况是值得反思的。

四、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的不足与挑战

法制教育是一个兼有法制与教育二者的一个合成词语。一方面,当今中国的立法工作变化很快,几乎每年都有新的立法,尤其是2012年吴邦国委员长宣布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初具规模,这些变化都需要在法制教育中予以适时的体现,教育的内容要紧随时代立法的变化。另一方面,法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日益繁荣也为法制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中国的法学教育在理论上的研究值得在法制教育中予以借鉴。最后,教育学理论的深入研究,教学教法的理论体系的丰满完善使得法制教育的教学方式还有一定的滞后性。针对存在的问题,时代变化,立法发展,法学与教育学理论水平的提高,针对法制教育尤其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紧跟时代潮流,探索中国法制教育的未来之路还很长。尤其是在学术研究与教材编写,理论分析与实际效果之间更需要一种平衡,需要一直探索、努力。时间一直在前进,笔者认为我们除了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之外,还需要发掘中国的历史传统法制教育的现代因素,在中西方比较视野中拓展法制教育的内容,寻找适合中国法制教育的最佳路径,寻找中国法制教育的文化归宿是青少年法制教育时代的要求,必然的趋势。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中国有中国的传统,中国善于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这些都为我们开展研究、开展比较研究、开展专业领域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视角。而以哲学为角度,我们不能不反思,中国的法治之路,或许并非中国现代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做得不好,问题恰恰在于缺乏了现代法制与历史传统的衔接,而这种衔接恰恰是青少年法制教育成败的关键。“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人的性格决定了法律不能够成为社会行为的主要规范。中国人所追求的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本身就与那种外在的、刚性的法律不相协调。在调整社会关系的基本手段的选择上,亦可见中国人惯常的折中、调和的态度。法律虽为调整社会关系非常有效的手段,这一点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强调,但在中国人看来,法律的方式太过刚强,而中国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和谐,法律的方式有违这一目标,故为中国人所不取,至少是不尚。”这一问题与现实是我们在进行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应当注意的。

五、结语

法律常识论文范文7

关键词:会计人员;职业继续教育;专业素质

会计工作是经济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会计所提供的财务信息是个方面进行经济决策的基本依据,是商业活动的眼睛和耳朵。会计学不仅财务人员需要掌握和研究,其他参与经济活动的人员都需要有所了解。因此,在高校的经济和管理等相关专业,会计学课程是大学学习中的必修课。但是,我国的非学历会计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许多不够完善的情况,但相信随着政府、各界学者、教育人员、会计人员本身的努力,我国的非学历会计教育机制一定会更加完善,非学历会计教育的效果一定会有进一步的提高,而最终我国的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必将更加完善。2017年年底对会计人员进行统计,我国会计人员中有七成都受过高等教育,相较于1986年的3%以及2010年统计的全国受高等教育仅为8.73%,已经遥遥领先,但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大,30%的会计人员人口也众多,不容小觑。

1理论研究

近几年会计队伍在不断的壮大,财务方面的丑闻也时有报道,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不仅如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被画上了问号。我国当前的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到底有没有问题,问题在哪里,如何解决是我们现阶段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顾涌和陈娟(2011)的研究发现,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败坏,主要表现为:职业道德观念淡薄;追求私利监守自盗;注册会计师违背审计准则;会计人员业务不精,法律意识不强;缺乏敬业精神,会计职业胜任能力较差。徐少红、李玉波(2006)发表了论文《试论企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文中她认为为了充分发挥会计人员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与监督的作用以及转变会计职能,提高企业决策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非常重要。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呼唤高能力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深化会计人员后续教育改革,培养国际性的会计人员,是他们能够与国际会计教育接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改革是满足提高会计人员基本素质来改变我国企业会计队伍落后状况的要求。

2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分析

为了能够了解民情会计人员教育以及会计人员的能力与素质,本文作者走访和考察了一些企业的财务部门,与企业会计人员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同时也观察了会计人员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其中有不少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能力,工作认真踏实,经济参加各类后续学习。但是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就会计人员职业素质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2.1职业道德修养问题

一部分会计人员不按照会计法律的规定办事,更改、假冒会计报表、会计账簿和会计凭证的事情时有发生,并且没有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会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大大下降,改变了会计的真正意义,最终会出现会计丑闻。另外由于监管不当,而使企业整体绩效低下。一部分会计人员禁不住诱惑,在金钱和利益的面前妥协,为了一己私利不择手段,完全将道德与法律抛掷脑后,贪污受贿和挪用公款成了家常便饭,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给企业和国家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一大批会计人员缺乏对工作的热情,也没有意识到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重要性,因此导致自身的专业素质不够,从而不能适应企业开展的新工作;不关心国家大事,对会计人员的法律法规也不闻不问,缺乏法律常识。

2.2注册会计师的保持中立的问题

注册会计师有个很大的权力是审计签证工作,但是有一部分注册会计师受到利益的诱惑,没有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在进行审计工作时提供虚假信息,会误导信息的使用者,从而使判断发生错误。

3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使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出现问题的因素很多,究其根本可以总结为下面五点:3.1上级的指示,下级只能遵循,从而违反了职业道德。很多会计工作人员在企业中一味的顺从,没有自主权,对于上级的命令只有顺从不敢违抗,最终的财务状况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3.2自身法律意识淡薄。很多会计人员没有足够的法律常识,触犯了法律都意识不到,最终错误越来越严重。3.3自身职业道德缺乏。会计人员心中没有职业道德这一概念,并且对其也不重视,从而使得会计信息不真实。3.4惩罚力度不够,犯罪成本不够高。当前我国对违反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处罚力度太低,最高的惩罚就是取消会计资格并吊销会计从业执照,犯罪成本过低,使一些不法分子不惜铤而走险钻法律的漏洞。3.5国家会计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国家会计监督机制很存在诸多弊端需要改善,审计部门对会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做的不到位,并且犯罪成本低都使的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

4如何检测会计人员———柯氏四层评估模式研究

柯氏四层评估模式研究是一种可以把非学历教育的有效程度划分成4类的模式,包括反应层次、学习层次、行为层次和结果层次,该模式有助于衡量非学历教育培训的有效性,是一种衡量的标准和途径。这种评估模式可以清晰的展现培训是否进行的合理且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设置的内容是否科学,同时还能衡量培训内容是否实用,能否在未来的实际操作中发挥应有的效力和价值。国内的会计工作者基本会接受有关会计的理论知识、法律法规、业务培训、专业训练及道德教育等项目的培训课程。而这中间比较最能够增强会计工作者在平时工作中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就是理论知识、业务培训以及专业训练。道德教育培训可以帮助会计工作者塑造正确的职业认知和职业责任感,同时也可以树立更健康的社会价值观,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而对法律法规的学习能够让会计工作者熟悉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有关政策,在日后的工作中碰到问题时可以更快速、更专业地解决。然而,专业的内容研究不能够最大程度地优化会计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根据世界范围内的会计继续教育课程来看,大部分发达国家的课程内容在囊括了专业内容以外,还十分注重工作人员的开发和创新水平。比如在课程中会根据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学习进度来进行个性化教育,让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够获得最适合自身需求的帮助和学习。美国评估模式指的是通过评估学生对于内容、技术的熟悉程度和了解程度,还有教育完成之后产生的效果来了解培训效果的方法。基本上会选择书面或者实际操作的考试等模式来衡量学生课程前后有了怎样的进步,并提供评价。这是对于非学历教育的成效进行衡量的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培训之后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是培训的最终目的,不光光要教会题目的答案,更要传授给学生在面临问题时思考解决方案的办法,让学生能够灵活变通,在实际操作中不死板,即使面对不一样的情况也能够独立解决。利用一份针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成果的调查问卷,我们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了解到国内的会计继续教育培训有了怎样的成果。调查问卷共有450人参与,有38%的人认同培训的意义和必须,14%的人表示培训带来了不错的效果,23%的人表示培训完成了预计目标,65%的人认为距离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剩余的人表示培训成果距离目标很遥远。有关培训的成果,大约一半的表示可以增强会计知识水平以及实际工作水平,而23%的人表示可以增强职业素养和道德认知。这些调查数据显示,国内的会计继续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成果目标,和发达国家的水平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都知道,会计继续教育的成果情况很大一部分都是由培训的教师水平和培训内容来决定的,这一点在调查问卷中也得到了体现。问卷中有提到关于教师和内容的问题,基本上,学生都表示教师的水平达到了预期,拥有足够的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来进行教学工作。然而半数左右的人表示教学的内容包含了过多的知识点,难以及时消化,同时课堂上教师的讲述过于枯燥乏味,没有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基本都是照着课本读,对于学生来说难以长时间专注听讲。所以我们认为我国的会计继续教育师资还是需要优化的。结合柯氏模型,我们对非学历会计教育的有效程度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可以发现非学历会计教育的课程内容、环境、成果等因素,都可以帮助增强会计工作者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道德水准。然而,国内的会计继续教育系统在很多方面还有严重的不足和缺陷。因此如果要提高会计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就必须要综合考虑课程的内容、环境和成果这些关键点来优化整体。这是应该尽快得到重视和改进的课题,对于我国的会计水平提升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5启示

法律常识论文范文8

影响性诉讼案例之所以被笔者选为刑事案例教学的特定试验田,是因为此类案例具有其特定的性质,在刑事法教学中具有不同于一般案例的特有优势。影响性诉讼是指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诉讼,是可能引起制度变革,影响法治发展进程的典型个案。伴随现代传媒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近年来,现实中发生的一些刑事案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和启发性。从佘祥林、赵作海冤案到呼格吉勒图再审案、念斌死刑改判无罪案中涉及的刑事诉讼程序问题;从许霆ATM机取款案到杭州飙车案中引发的究竟该定何种罪名、判处刑罚轻重的争议;从药家鑫杀人案到一系列反腐大案要案带来的犯罪原因和犯罪防控对策的反思等等,引发了笔者将影响性诉讼案例引入刑事法教学的冲动。这些现实发生的鲜活案例极易激起同学们学习探讨的兴趣,是将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犯罪学等刑事法律科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良好契机,同时,这些具有时代感的真实案例还具有模拟案例、编写案例等普通小案例所难以具备的综合性和延展性。

1.鲜活性与时效性

影响性诉讼是真实世界中发生的真实案例,将其引入高校法学课堂,能够为刻板的照本宣科式的传统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当下发生在现实中的刑事案又因其具有特别的社会影响力而极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连一般社会成员都不能熟视无睹、置若罔闻的有关法律实践,法科生怎会不跃跃欲试地加以探讨呢?并且,刑事影响性诉讼往往关乎生命、自由、重大财产利益等,更是牵动人们敏感神经的焦点。此时若将影响性诉讼案例运用至刑事法教学当中,必然能够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寓教于乐,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此外,影响性诉讼案例往往还具有鲜明的时效性。也就是说,这些案例往往和特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联,反映时代特色。刑事影响性诉讼案例具有的时效性能够促使学生们更好地掌握现行刑事立法和司法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更准确地了解新时期、新形势下犯罪案件的新特点、新变化,使自己能够运用的刑事法律知识不断更新,贴近时代。同时,历时性的纵向观察和思考还能促使法科学生更理性地以历史的眼光看待犯罪的发展变化以及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乃至社会的动态变迁。

2.复合性与延展性

影响性诉讼具有真实性、影响性,常是大案、要案、典型个案,其发生的前因后果、包含的法律关系、涉及的社会问题往往复杂而非单一。与普通刑事案件相比,影响性诉讼案例更具有复合性,可以运用于其中加以解释和分析的法律理论、制度、观念等通常不止某个侧面,针对此类案例人们往往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看待。就某一个影响性诉讼案例而言,其可能跨越刑事和民事法律的边界,可能贯穿刑法总论的基本原理和各论的具体罪刑,可能兼具实体和程序问题,也可能需要对事实和规范分别作出评析。正因为影响性诉讼的复合性、综合性特征,使得在刑事法教学中教师能够更灵活地根据需要对之加以适用。例如,既可以提取影响性诉讼案例中的某个或某些侧面作为教学重点,穿插进某一部门法的课堂,也可以在学生已经完成先修课程的情况下让其就整个案例综合分析判断。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某个影响性诉讼案例与其他相关个案加以链接,对比案与案之间的类似或差别,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等。这些都体现了影响性诉讼作为教学案例所具有的较好的伸缩性和延展性。对于教师如何选择运用于教学的影响性诉讼案例,建立影响性诉讼教学案例库,经过实践,笔者总结了以下两点经验。一方面,可以参照官方的影响性诉讼案例。对此,至今年年初,我国正式的影响性诉讼评选活动已经正好届满十周年,在中国案例法学会的官方网站上,每年评选出的影响性诉讼案例都可以公开查询到。此外,其他一些机构也有类似的评选可以作为参考,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评选的年度最受关注刑事案件等。同时,还可以借鉴司法机关的权威指导案例,例如自2011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的诸批指导性案例,作为经过严格筛选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就为法学课堂的案例教学提供了极好的材料来源。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影响性诉讼案例的选择要为刑事法教学服务,这就要求教师加以甄别并各自根据特定的教学过程加以设计。首先,教师要把握其选取的案例不能是仅仅具备社会影响力、夺人眼球的新闻式案例,真正的影响性诉讼在具有影响性的同时更要有代表性,要有真正的理论研究价值。如果仅仅因为案件情节的离奇、当事人的特殊身份甚至是纯粹被各种媒体炒作而成的所谓大案名案是不适宜作为教学案例的。其次,教师还应注意案例的选择和匹配,即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和学生的已有知识、课堂规模等状况选择和使用恰当的影响性诉讼案例。

二、刑事法教学引入影响性诉讼案例教学模式的意义

1.是新时期法学教育目标和指向的必然要求

将影响性诉讼案例引入刑事法教学不仅对于多项教学效果的直接达成具有重要意义,更和新时期法学教育的长远目标和指向相关联。在全面推行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我国各部门各领域都需要大量具备法律知识的高层次人才,也就是说新时期的法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法律专业知识和能力,也要培养有创新能力、跨学科、宽基础的复合型能手。可见,法学教育要实现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一体化。从近年来法科生的就业状况和就业去向来看,一方面法学专业“就业难”主要体现为供需结构性失衡,毕业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与实践相脱节,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如今法律人职业环境也愈加多元化,法学专业毕业生早已脱离了早年向“公检法”定向输出的轨道,转而进入由司法机关、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法律组织、新闻媒体、NGO等组成的多元化的就业环境。这些新形势要求法学教学必须转变思路、创新方法,以培养集知识、能力、道德于一身的法律人才为目标。在刑事法教学中,教师必须认识到在让学生掌握关于犯罪、刑罚等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要培养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使其和学生日后法律职业相衔接,要注重锻炼加强其对现行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运用水平、鼓励引导学生就刑事法理论、刑事立法、司法等各方面提出科学合理有见地的质疑和反思,为将来成为司法实务和法学研究创新型人才做准备。在教授法律知识和法律职业能力之外,教师还应注意学生法律伦理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例如传播和教育宽严相济、无罪推定、人权保障、尊重生命等刑事法理念。

2.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刑事法教学中主体间的良性互动

影响性诉讼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推动师生间和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使教和学的过程成为多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根据刑事法学科主要课程(包括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犯罪学、侦查学等)的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运用影响性诉讼案例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更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施展自己的创造性才华和活跃的思维。传统的课堂教学因缺乏学生参与,容易使教学氛围枯燥呆板,甚至出现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座位上神游四方的现象。没有调动学生自主性的知识不可能被其真正消化吸收,只有当其主动参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过程,对其自身脑细胞产生足够刺激,才能实现学习的内化过程。而分析和探讨影响性诉讼案例的教学方式恰恰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参与机会,鼓励学生在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具体案例的过程中敢想、敢问、敢说,激发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性和独特的个性。这种体现学生参与的教学过程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建立师生间平等欢快的人际关系,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学双方互相配合、共同协作,实现教学相长。另一方面,学生之间也能在交流中发挥集体智慧,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其中有相同观点的同学可能在论据上相互补充,或者持不同意见者相互辩驳和修正。笔者在运用影响性诉讼案例教学模式的实践中也切身体会到,与单纯理论教学过程相比,学生的兴趣更浓厚,不同类别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都有很大提高。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掘,一些以往课堂表现和卷面成绩一般的同学在案例评析和论辩中能够脱颖而出,发言相当精彩。因此,这一教学模式可以展示不同学生的优势、提升各种学生的自信,普遍强化其学习动机和效果。

3.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良性互动

对影响性诉讼案例进行专业角度的分析,需要学生以相关法律理论知识为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是先后关系,不学无以致用。一个有着扎实理论知识基础的学生往往在案例分析时不至于过分偏离专业思路或出现基本的法律常识性错误,相反,如果理论基础不牢,则可能会缠绕于案例事实的细枝末节之中甚至错失判断的方向。虽然实践应用要以理论学习为基础,另一方面,实践应用也能反过来推动理论学习的深入。教师以案释法、学生以案明法,影响性诉讼案例更是以其鲜活性和综合性而成为更生动、更高层次的实践应用形式。要做到对影响性诉讼案例全面科学、合法合理的分析,必须对理论知识进行加工,目光往返于事实和规范之间,这是对理论学习的进一步升华。同时,已有的多种实践教学方式中可以并且需要应用影响性诉讼教学模式。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有限,而综合复杂案例可能占用较多时间,因此引入影响性诉讼案例只能是局部的和片段式的。而对于典型的法学实践课如诊所式法律教育、模拟法庭等,影响性诉讼教学模式则大有用武之地。一方面,这是因为实践课教学的重点即在于知识的运用,让学生充分参与复杂案件的分析有大量的时间保障,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实践课教学面临的一些实际局限。例如,在法律诊所教学中,学生真正参与实践应用的机会相对有限,因为对于挂靠在学校法律援助中心或律师事务所下的法律诊所所接收的真实案件,学生更多的仅是起辅助作用,并且需要主要人和当事人的信任和授权,更何况现实中还存在提供诊所服务的学生数量有限,进行的“诊断”效力有限、难以考察其正确性,当事人事案处理时间与学生其他课程冲突等问题。因此,影响性诉讼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以同样是现实发生的真实案例带动学生的常态化参与,可以通过较低的成本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影响性诉讼案例教学模式在刑事法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首先,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影响性诉讼案例,例如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探索:一是分组讨论法。在选取案例的基础上,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准备,在课堂上将学生按4—6人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随机或轮流抽取1名代表进行发言。每组代表发言后,其他同学可以补充也可以提出不同观点。最后,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由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和评析。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课前的准备要充分,例如至少提前一个星期告知学生案例主题,分配好组员,明确分工,这样才能控制讨论的进度和效果。二是辩论式学习法。对某一案件中有关问题持相对观点的同学或模拟案件中的控辩双方,展开辩论,在论辩的过程中明法晰理。这个过程也需要教师有极为熟练的教学能力,控制辩论的进程,把握教学的方向。学生之间在就特定案例展开辩论的过程中,也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假设、类比、反问等不同辩驳方式,从而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这种方法可以与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角色扮演的同时充分参与理论应用过程。三是论文研究法。影响性诉讼案例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值得应用,在学生学期论文、毕业论文等的写作指导中也很有运用价值。结合热点案例分析法律理论和制度的论文不仅生动而新颖,并且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法律思维和社会观察能力。在对相关影响性诉讼案例进行剖析的论文写作与指导过程中,学生和指导老师的相互交流能够一对一地贯彻此种案例教学模式。四是讲座拓展法。对于新近发生的影响性诉讼案例,即时举办专门的讲座。在讲座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视频资料,更为直观地展现案件原貌,也可以邀请实务部门的专家走进校园,使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司法第一线的信息和动态,为学生就司法实践中的问题答疑解惑,使教学与法律职业需求相衔接,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就影响性诉讼案例准备讲稿、演示稿等并上台进行讲演和展示。其次,对于影响性诉讼教学模式应用的不同形式,都要做好相关存档,形成案例分析报告、讨论稿、辩论记录、论文和讲座录音稿等书面材料或者用音频视频资料加以固定,以便为进一步规范化教学积累经验,同时相关文档可以为学生考评和教学评估提供依据。

四、影响性诉讼案例教学模式应用的配套机制

1.教学主体自身的提升

影响性诉讼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对于教与学的主体双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应该更多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需要主动分析案例材料、寻找法律规范、进行法律解释和相关推理,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还要积极动脑、动手、动嘴。影响性诉讼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学风和精神面貌。例如,学生需要有主动搜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能封闭自我,更不能满足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态,而是应当关心重大事件和实际法律问题。又如,学生需要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在课上认真倾听和积极回应其他同学的观点,而不能仅仅消极地复制自己查询到的已有论点作为敷衍。此外,此种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表达的良好机会,学生应当把握机会而不应害羞胆怯。其次,教师也应在避免唱独角戏、讲“一言堂”的同时充分发挥引导和控制教学过程的作用。例如,教师要善于通过直接干预或表情、肢体语言,鼓励支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同时,应当根据案例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有效控制讨论的方向和进程,把握好教学要点的选择与连接并画龙点睛地加以点评和总结。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例如筛选和更新教学案例库,全面搜集和加工处理案例相关信息等。在刑事法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注重刑事法专业知识的系统运用,将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犯罪学等课程有机联系起来,再现刑事案件在实际中的真实运行,引导学生进行刑事一体化的思考。此外,教师应当尽可能地从事和参与司法实务,获得一定的司法实践经验,这样在运用影响性诉讼案例教学模式时便能够更加自如,也更加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2.教学环境和手段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