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康复培训范例

儿童康复培训

儿童康复培训范文1

一、扎实开展日常工作,重点工作稳步推进

(一)夯实组织基础,提高为残疾人服务能力

1、残疾人证办理。残疾人证是残疾人获得政府各项惠残扶残政策的重要依据,自年初开展残疾人证换新工作以来,我们本着方便残疾人、让残疾人最多跑一次的原则,简化办证流程、制作明白卡提供给前来咨询的残疾人,缩短审批制证时限,目前共为400余名残疾人换发残疾证,为12名不能出行的残疾人入户办理残疾人证并协调鉴定机构减免鉴定费用,为1000余名残疾人新办理残疾人证。

2、站前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徐明,在工作中认真负责,把政府的各项扶残助残政策落实到人到户,真正起到了政府与残疾人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由于工作表现突出,被省残联授予“省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3、开展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数据动态更新工作。为进一步建立健全残疾人基础数据,全面掌握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精准服务残疾人,我们对12个镇办的120余名残联理事长、残疾人专职委员进行残疾人基本情况动态更新工作培训,并组织动态更新调查员对残疾人进行入户调查走访,统计残疾人基本情况和各项需求。目前动态更新的系统录入工作已全部完成,共填写残疾人信息调查表7400余份,社区调查表120余份,此次动态更新数据录入以手机APP录入为主,录入率达到100%。动态更新数据录入的完成,为下一年度对残疾人进行精准的康复服务、福利补贴、无障碍改造等工作提供了信息和数据支持。

4、志愿助残坚持不懈。残疾人是社会最困难、最庞大、最需要扶助的弱势群体,为了让残疾人生活得更有质量、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光靠残联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先后与几所高等院校、社会公益组织、爱心企业等单位联合开展助残志愿活动,在爱耳日、助残日、各康复宣传日、盲人节、聋人节活动中都少不了他们热心帮助残疾人的身影。今年宽广集团被省残联授予“省残疾人工作爱心企业”荣誉称号。队伍从无到有、服务内容从少到多,助残服务效果从默默无闻到深入人心,处处凝结着每一位助残志愿者的不懈努力与坚持。

5、做好专职委员考核与补贴发放。10月底我们对残疾人专职委员进行了年度考核,考核内容为:精准康复服务及动态更新工作的完成情况、入户走访情况及档案整理情况。所有专职委员都能够认真履责,逐户走访残疾人家庭,热情为辖区内残疾人提供服务、政策宣传、协助办理残疾人证等,经过考核均为合格,为他们发放了专职委员补贴。

6、发放残疾人评定补贴。为减轻贫困残疾人办理残疾人证去医院评定所面临的经济困难,提高残疾人证办理数量,让符合标准的贫困残疾人都能及时办理《残疾人证》,享受到政府的相关政策。今年我们共为60名贫困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一次性发放残疾评定补贴,每人150元。

(二)残疾人康复工作各项措施全面落实

1、家庭医生签约和精准康复服务工作已完成。依据省“残疾人精准康复暨康复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培训会的具体要求和市精准康复服务工作要求,2019年7月16日上午残联在喜来佳酒店五楼举办了“残联卫健局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暨精准康复服务培训会”,、高新区全体社区、村残疾人专职委员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共180余人参加了培训。培训会上,相关工作人员就《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档案,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档案》《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手册》《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书》与相关表格的填写,以及签约和康复工作流程做了详尽的说明,并且在会议现场答疑解问。今共确立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机构6个。通过各服务机构的努力工作共为2349名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了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和精准康复服务,使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到了100%,为2327名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了精准康复服务,服务率达到95%以上,对建档立卡的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全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2人,全部得到了康复服务,康复服务率达到100%,为有需求的168名残疾人提供辅助器具适配及知识普及服务,使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率达到100%。为120名贫困精神残疾人提供了每人每年500元的服药救助,为23名贫困重度精神残疾人提供每人4000元,住院周期3个月的住院救助。

2、多项举措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一是8月份出台了《人民政府关于转发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方案的通知》的通知》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并派专人参加了“省残疾儿童救助工作部署培训会”。二是投入资金5万元用于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并为残疾儿童发放辅助器具。三是在现有智力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的基础上又新确定附属医院、市特教学校为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为残疾儿童康复提供更多的训练场所。四是明确了专人负责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申请受理、审核等工作。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管理平台系统的管理工作,选派专人参加省业务培训和市残联组织的“残疾儿童救助软件培训”,确保残疾儿童网上申请、审核、受理的及时准确。五是今年在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接受康复训练的残疾儿童29名,在附属医院接受康复训练的残疾儿童9名,在市特教学校接受康复训练的残疾儿童7名,在县特教学校接受康复救助的残疾儿童1名,均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康复救助,另外为21名贫困残疾儿童免费配发了轮椅、矫型器、助行器等辅助器具。

3、为残疾人免费发放助听器。通过“魏基成天籁列车助听器及教学机捐赠活动”,为26名听力残疾人捐赠助听器,并现场调配,其中包括4名0-7岁听障儿童,1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听障残疾儿童及21名成人肢体残疾人。弘扬了中华民族“扶残助残”的传统美德,受到了听力残疾人及其家属的一致好评。

4、智力残疾儿童康复中心扎实开展智力残疾儿童康复工作。一是通过医教结合的方法,从运动、感知、认知、生活自理、言语交流、社会适应等方面进行康复训练与教育活动,为智力残疾儿童建立康复档案,详细记录残疾儿童的基本信息,康复评估,康复进展,康复目标,康复记录,个训档案,针对残疾儿童的情况,随时调整训练计划,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2019年,共为29名残疾儿童进行了康复,为18名残疾儿童配备了辅助器具,效果显著。二是组织残疾儿童参加社会融入活动。举办“2019年元旦联欢会”;组织参加“第29个全国助残日”宣传活动,残疾儿童表演了精彩节目;举办“庆六一,山庄亲子游”活动,让残疾儿童走出家庭,回归社会,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既增长了儿童的见识,也使残疾儿童能真正的融入社会。三是组织残疾儿童家长培训会2期,在会上对家长展示康复及教学成果,与残疾儿童家长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使家长能阶段性的了解孩子现状。并对智力残疾儿童家长进行长期的、专业的、手把手的康复技术培训,使家长能够掌握基本的康复训练技巧及更多的康复知识,为智力残疾儿童在家庭中进行康复训练提供保障。

5、拓展残疾人康复体育服务内容。为推进“残疾人康复体育关爱工程”,今年对不易出户的25名贫困重度残疾人发放面向家庭、面向个人的个性化体育器材,使残疾人在家中进行康复体育训练,将康复体育器材、康复体育方法、康复体育服务送入残疾人家中,让更多残疾人享受个性服务。

(三)落实残疾人各项保障,确保贫困残疾人精准脱贫

1、春节期间扶贫解困。为使残疾人过上一个安乐、祥和的春节,自筹资金19万元为各镇、街道办事处的65个社区和52个村的905户特困残疾人进行走访慰问,发放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

2、发放贫困残疾人冬季取暖补贴。我们在走访残疾人家庭时发现,有些残疾人在冬季取暖费缴纳或购买取暖用煤时还存在较大困难,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让贫困残疾人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季,我们投入5万元为5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发放冬季取暖补贴,每户1000元。

3、开展干部走基层送温暖活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认真安排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走进残疾人家庭、听取意见、掌握实际情况,为贫困残疾人办实事。我们每2人结成一个工作组,利用一个半月时间,深入基层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走访救济,每组联系10名特困残疾人,每户发放救济金500元,共投入资金3万元。开展“走基层送温暖办实事”活动是残联干部转作风,惠民生,促进残疾人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举措,同时增强了贫困残疾人的获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4、开展阳光家园计划居家托养服务。为了帮助残疾人减轻生活负担,由我们出资6.75万元,委托陈宏护理公司上门为受助残疾人理发、洗澡、保洁、护理、康复手法按摩等,今年共为45户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每户1500元的居家托养服务。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对他们的关怀与关爱,同时鼓励他们树立自立、自强的生活信心。

5、配合民政部门落实好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在实施新的全国残疾人两项补贴系统后,已完善各项信息采集和录入。目前前三季度的两项补贴均已发放到位。

6、举办“爱心送温暖”捐赠活动。联合爱心企业对南兴隆社区的2户贫困残疾家庭开展了中秋节慰问活动,为他们送上月饼、米、面、油等节日慰问品;为贫困残疾人发放了由天津基金会捐赠的108双运动鞋,使残疾人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

7、做好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发放工作。为了方便残疾人的出行,共为50名残疾人每人发放260元的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让残疾人实实在在享受到国家优惠政策。

8、为贫困残疾人家庭提供无障碍改造服务。为解决残疾人日常生活障碍,今年为11名贫困残疾人进行家庭无障碍改造,为他们购买了闪光门铃、报警燃气灶等器具,为残疾人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

(四)重视教育,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

1、为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残疾人文化艺术修养,我们携手鸿福书画院开展书画培训班,共30余名残疾人参加。授课老师从点、横、竖、撇、捺详细讲解汉字结构及学习书法要领,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得课堂气氛热烈,让残疾人朋友受益匪浅。拓展残疾人艺术视野,提高残疾人生存能力和综合素质。

2、通过招标方式确定金山培训学校为残疾人技能培训服务机构,负责对残疾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共开办培训班4期,培训残疾人170余人。培训项目为残疾人专职委员手语培训、重度残疾人护理、电子商务等技能。学员的培训费、食宿费全部由残联负责,残疾人免费学习。通过培训使残疾人掌握了一技之长,为今后就业创业及日常沟通提供了基础。

3、为了让农村贫困残疾人掌握农村实用技术,以技术促就业,以就业促脱贫。我们举办了为期4天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班,详细讲解食用菌的种植技术,并带领残疾人到县刘杖子乡实地参观了食用菌种植基地。此次培训班采用课堂讲授、现场体验、交流互动、专家点评相结合,通过“走出去”现场实训的方式,开启新思路,拓展视野,指导贫困残疾人学习实用技术,掌握更多实用技能。

4、今年对应届残疾考生及残疾家庭考生进行摸底调查,宣传资助政策,共为7名残疾家庭考生发放一次性资助金2.1万元。

(五)积极开展残疾人就业工作,提高残疾人就业率

1、为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逐步实现残疾人就业创业洽谈会网络化、规范化,让残疾人享受到方便快捷的就业服务,5月19日全国助残日当天,全省13个市同步举办“省第十三届残疾人就业创业洽谈会暨第二届全省残疾人互联网视频招聘会”。我们组织内200多名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到分会场进行应聘。分会场共有20多家用人单位参与招聘,提供就业岗位40多个,涉及服务、技工、医护、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众多领域,活动现场共有8人与用工单位签定了就业意向。

2、完善残疾人就业实名制录入工作。现持有第二代残疾人证的就业年龄段的各类残疾人总数:3636人,录入就业状况残疾人总数:3636人、已全部完成录入,录入完成率为100%。2018年新增79人,就业总人数:1772人。已录入培训人数:3513人。切实做到了调查摸底对象不漏、各项信息填写完整准确,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了采集、录入工作。

3、对安排残疾人就业的64户企业进行残保金年度审验工作,这些用人企业均与残疾职工签定正规劳动合同并缴纳了社会保险。通过集中就业和按比例安排就业方式,今年共推荐158名残疾人就业。

(六)积极组织文体活动,提升残疾人幸福生活指数

1、开展残疾人康复宣传活动。在第20次全国爱耳日、第12个世界卒中日、第3次全国残疾预防日期间均组织了各项主题宣传活动,为残疾人及其家属、社区居民讲解爱耳护耳、减少残疾发生等残疾预防核心知识,有效提高了居民残疾预防意识,营造了广大群众从生命源头做好残疾预防的浓厚氛围。

2、举办“全国助残日”主题宣传活动。5月17日在市中心广场举办“自强脱贫、助残共享”活动,现场残疾人、残疾人家属、残疾人工作者、志愿者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等400余人参加。现场通过文字图片、文艺演出、志愿服务等途径向参观者展示了残疾人工作的特色成果。盲人协会小合唱、残疾儿童舞蹈、葫芦丝合奏、朗诵等节目不仅给残疾人提供了展示自我、树立自信的平台,同时还吸引了众多残疾朋友和广大居民的驻足参观。来自附属医院、朝聚眼科医院的医务人员为残疾人及家属提供了免费义诊500余人次。现场惠康医疗器械、陈宏护理、管文军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对残疾人护理、辅具维护以及相关法律知识等进行宣传。在当天的活动中为残疾朋友发放辅助器具110余件,其中包含:轮椅、儿童轮椅、助听器、助行器、助视器、拐杖、四脚拐、盲表、盲杖等,张贴助残日宣传海报150余张。我们紧紧围绕今年助残日主题,将助残日延伸为助残月,开展了多项特色活动:开展残健融合趣味联谊会,创建残疾人乐队,走访慰问残疾人发放辅助器具,组织就业招聘会等;积极在扶贫助困、医疗康复、教育培训、就业创业、法律维权、文化体育等领域开展扶残助残活动,增进社会关注,努力营造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3、为了增强全民爱耳意识,加强耳病防治,预防听力残疾,提倡全社会关注、关心、理解听力障碍人士,在第62届国际聋人节当天,我们组织开展国际聋人节宣传教育活动。在活动现场,通过张贴耳病预防宣传海报、发放印有预防耳聋疾病知识的宣传资料等形式向过往的居民讲解耳病预防知识,让大家对耳聋疾病的防治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大提高防聋意识,有效预防和减少耳聋发生。

(七)各社区服务站工作有序开展

1、各社区残疾人服务站按照“以残疾人为中心,以服务残疾人为宗旨”建设。为残疾人规范建立康复档案,制定训练计划和目标,填写训练记录,并定期进行康复评估与指导,使残疾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得以改善乃至恢复。全年共为35名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为1000余名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得到了残疾人及家属的好评。

2、多次联合爱尔眼科医院、爱齿口腔医院、可米口腔诊所等爱心企业开展“送光明”“口腔健康”“老年病防治”公益讲座及义诊活动。山庄社区服务站与康复医院达成协议,每周两天到服务站免费为残疾人做康复指导。

3、举办爱心助残趣味联谊会;在传统节日期间举办迎端午迎中秋系列活动;开办残疾人葫芦丝及声乐学习班,通过残疾人的努力学习及刻苦练习,已经能在助残日盲人节等活动中表演节目;村级服务站以“倡导助残风尚,构建和谐乡村”为主题举办宣传活动,活动中残疾人及家属与健全人一起扭秧歌、唱山歌等乡村特色文艺表演,既展示了村级残疾人对自强脱贫的信心,也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法律维权,信访工作

1、为依法维护残疾人权益,弘扬助残扶弱社会正义,努力解决现实中存在的残疾人法律咨询难、请律师难、打“官司”难等问题,我们与管文军律师事务所续签法律顾问合同,为残疾朋友提供一个法律援助平台,主要包括法律咨询、法律文书、委托、协助残疾人获得相应部门法律援助等服务内容。今年法律援助律师已经受理20余起残疾人咨询的案件。

2、做好信访稳定工作。为进一步做好残疾人的信访稳定工作,由理事长亲自带队对平时有信访倾向和苗头的对象,主动深入家中面对面座谈,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对平时来访的残疾人我们耐心解答问题,安抚残疾人。在国庆节等节日中没有残疾人上访事件发生,全年共处理残疾人来访案件9人次,所有案件均得到了妥善解决,真正做到了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二、特色亮点工作

1、提前超额完成贫困残疾人服务工程

为落实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明确要求,我们将“双创双服暨贫困残疾人服务工程”列为“头号工程”、“一把手工程”、“惠残实事工程”,强力予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7月30日,率先超额完成了基本康复服务、贫困残疾人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托养服务补贴、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任务,分别完成全年任务数的100%、850%、112%、100%、100%和366%。使残疾人真正得到了实惠,为实现脱贫解困奠定了基础。

2、建立我市首家残疾人心理康复中心

10月17日上午首家残疾人心理康复中心——残疾人心理康复服务中心正式成立。残疾人心理康复服务中心依托惠济门诊建立。做好残疾人的心理康复工作,首先“真正地了解残疾人的内心很重要,有些残疾人可能不愿意去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他们认为自己没有病,拒绝去医院。”实际上,残疾人尤其是后期残疾的人,会存在极度敏感、抑郁、心理扭曲等问题,成立这个服务中心是为残疾人提供一个免费的心理咨询热线,同时也可介入治疗。“残疾人要解决的不仅是身体上的障碍,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心理上的障碍。”心理辅导的目的是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改善情绪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帮助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社会支持系统不仅具有维护健康、预防疾病,缓冲压力、解?压力这些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作用,对整个社会来说,还有利于减少心理疾病导致的犯罪,从而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残联在市心理学会的支持下依托惠济门诊建立残疾人心理康复服务中心,想残疾人之所想,急残疾人之所急。做到“残有所呼,我有所应;残有所求,我有所帮。

3、残联借用市残联调剂用房屋整体装修改造项目

在市残联的大力支持下,经区政府常务会通过拟投入121万元对市残联调剂房屋进行整体装修改造,将一层至三层房屋改造用于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综合场所,四层改造用于综合服务及办公场所。现在主体装修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在进行简单的内部部置后即可投入使用。房屋改造后不仅改善了区残联办公场所拥挤的现状还使儿童康复中心设施更加完善、布局更加合理、环境更加优美。

4、残疾人参加华韵之声朗诵大会取得好成绩

第五届华韵之声朗诵大赛分为七个赛区,共有来自国内外的

1500多名选手参加比赛,经过层层选拔和激烈角逐,两名残疾人徐明、丁建华用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扎实的朗诵功底赢得了评委的青睐与好评。徐明荣获华韵之声朗诵大会全国总决赛成人组一等奖,丁建华荣获华韵之声朗诵大会全国总决赛成人组二等奖,丁建华还作为盲人选手的代表在颁奖典礼上向大会评委致感谢词。他们用爱发声、用声音之美凝聚人生光明,展现人生价值。

5、专门协会工作有声有色开展

10月15日是第36个国际盲人节,我们举办了以“预防视力残疾,增进盲人康复,关爱盲人,爱心传递”为主题的宣传活动。100余名视力残疾人及其家属、残疾人工作者、志愿者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加活动。在活动现场,由残疾人工作者宣讲视力残疾评定标准与办理残疾人证的工作流程;来自朝聚眼科医院的专家为视力残疾人宣讲视力残疾康复知识并义诊;图书馆向残联捐赠听书机200台;残疾人辅具供应站向贫困视力残疾人免费发放助视器、盲杖、听书机等辅助器具。视障朋友及其家属通过合唱、葫芦丝演奏、诗歌朗诵等形式表演节目,展示自己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也通过活动的开展呼吁社会对视障群体更多的关注和理解,给予视障朋友社会爱心大家庭的温暖。

2020年工作计划

(一)康复工作

1.完成精准康复服务和辅具适配工作任务。

2.完成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工作,签约率争取达到95%以上。

3.完成10名贫困重度精神病患者免费3个月的住院治疗,120名贫困精神病患者服药治疗。

4.在完成对0-6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对大龄残疾儿童的康复救助力度,完成残疾儿童辅具适配、人工耳蜗外机更换等工作。

5、规范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站的工作并加大考核力度。

6、加大残疾人心理康复服务中心的服务力度,通过服务热线,为有需求的残疾人做好心理康复和咨询服务。

7、利用残疾人康复宣传日节点,做好残疾人康复宣传活动。

8、组织开展残疾人开展各类体育健身活动。

(二)教育就业与扶贫工作

1、继续做好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

2、为进一步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引导、鼓励和培养残疾人大中专毕业生及就业困难残疾人自主创业,规划建设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园。项目有电子商务、淘宝云客服、电脑艺术设计、广告设计、手机维修、网络维护、人工智能机器人、客服呼叫中心、手工陶艺等。

3、春节期间开展扶贫解困,为贫困残疾人发放慰问品及慰问金。

4、定期举办残疾人互联网视频招聘会。

5、做好阳光家园计划项目,完善监督服务。

6、推进“残疾人康复体育进家庭计划”。

7、做好贫困残疾人学生及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的救助。

(三)组联工作

1、做好残疾人证从纸质证换代为卡工作。

2、做好动态更新培训工作,确保入户调查、系统录入工作顺利完成。

3、加大对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培训工作,使干部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做好社区、村残疾人专职委员考核及补贴发放。

4、进一步完善维权政策措施和法律救助制度。

5、继续招募助残志愿者,来帮扶更多残疾人。

(四)宣传文体工作

儿童康复培训范文2

【关键词】学前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家校合作

厦门市心欣幼儿园是全国首所医疗康复与教育相结合的公办特殊幼儿园,于2011年批复成立,主要招收具有厦门户籍,3—7岁持有残疾人证的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孤独症及脑瘫等类型特殊儿童。幼儿园以“医教结合、融合发展”为特色,建立教师为主,康复治疗师为辅的专业团队,实施精准康复,为特殊儿童提供免费的学前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和康复治疗等。截至目前,幼儿园已有96名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就读,占比超65%。

一、积极探索三大融合实践模式

幼儿园积极探索开创了三大融合实践模式,从特殊儿童康复教育实际需求出发,组建医教融合队伍,实施混龄、混类教学,在残健融合中开展全人教育,同时通过融合教育培训和教科研,不断提升幼儿园专业化水平。一是医教融合模式。由康复医生对每一个儿童进行诊断评估,为其开展个性化康复治疗;教师则根据康复医生的专项评估结果和治疗方案,为每个特殊儿童制订个性化的康复教育和训练计划,医学部参与全园幼儿的个别化康复教育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如参与脑瘫儿童集体课、个训及治疗课,课程涉及PT、OT、ST及理疗;对听障儿童进行听辅具日常检测、助听效果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指导家长进行调机或亲自调机,为康复教师提出康复教学建议。通过康复、医学和教学力量的协调配合,我们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康复,实现诊断、评估、康复、教育和转衔一体化。与此同时,幼儿园与厦门市仙岳医院、康复医院签订合作协议,规范康复医生培养。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每周派出医生和护士对幼儿园的医学康复工作进行指导,已经持续了4年。由此,幼儿园初步建立了全面的“医教结合”服务体系。二是同学融合模式。幼儿园开设实验班,实行混龄、混类教学,在一个班级内,根据每一个儿童的优势和潜能,组织听障、智障、孤独症等不同残疾类型的特殊儿童共同学习,开展园内融合教育。三是残健融合模式。幼儿园采取多种形式与新景幼儿园、金福缘幼儿园、秀德幼儿园等普通幼儿园签订融合教育结伴协议,还与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厦门国际学校和禾缘社区等单位一起多次携手走进社区,共同参与社区融合活动,通过“残健孩子结伴、残健家庭结对”的模式,有效地促进了特殊儿童语言、社交等方面能力的发展,培养了普通儿童的耐心和专注力等。幼儿园抓住学科建设核心要素,整合课程,将普通幼儿园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课程和特殊儿童的语言与沟通、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认知、社会交往、生活自理以及情绪与行为等各领域课程进行整合,开发适合学前特殊儿童的特色课程,正式出版《言语康复》《日常生活技能》《运动康复》《艺术康复》《学前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等书籍。

二、完善康教流程,有效落实科学评估和“一人一案”

一是科学评估每一个特殊儿童。幼儿园建立了特殊儿童评估系统,形成了符合特殊儿童发展特点的评估理念、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以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建立特殊儿童个人成长档案,对特殊儿童的康复教育发展过程进行全面、主动的监控,使评估更科学、快捷、直观,使特殊儿童获得更有针对性的康复教育,从而强化了个别化康复教育的科学性和集体教学中分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是做好每一个特殊儿童入学时的个体发展情况评估,如:完成每位自闭症幼儿的社会适应性评估、学业能力评估、生活自理能力的评估。其次是做好每一位特殊儿童的阶段性康复教育情况评估,如:完成在园的每位自闭症幼儿的心理与教育评估(PEP-3),全面详细地了解每一位儿童康复教育的起点,根据每位儿童的评估结果制订为期3个月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并严格按照个别化教育的要求每隔3个月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再次是与每一位特殊儿童的家长探讨幼儿评估的结果,使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康复教育情况的同时,一起总结康复教育的方法和经验,并制订下一个阶段的康复教育目标。评估过程中,教师和医师各司其职、协同合作。教师对儿童进行语言能力、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等方面的教育评估,康复治疗师进行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发育等方面的评估。二是扎实推进“一人一案”。幼儿园康复教育团队(包括班主任、特教教师、康复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及家长)在完成评估后及时召开幼儿个别化康复教育计划制订讨论会,为每一个特殊儿童量身定制适合的康复方案。康复团队首先交流儿童目前的情况及评估结果,并结合家长目前对幼儿主要的康复需求,制订一个统一的目标,根据目标制订长、短期康复训练计划及家庭康复计划。在下一个学期开始的时候,再次对幼儿进行评估,召开个别化康复教育计划讨论会,总结上一阶段康复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对之前制订的目标进行调整。康复教育团队每周召开一次讨论会,研讨幼儿目前的康复情况及下一个阶段的康复要点。康复训练时康复教师和训练人员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康复,推进落实“一人一案”工作要求,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康复效果。

三、实施“家庭康复支持计划”,促进家园共育

儿童康复培训范文3

为了更好地服务全国上百万的特殊儿童,特殊教育高校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业务精湛、奉献意识强、与学校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和富有团结协作精神的高素质实验技术队伍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分析当前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校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几点对策和思考。

关键词:

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管理;特殊儿童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0-14岁残疾儿童总数为387万人,其中0-6岁残疾儿童141万,6-14岁的学龄残疾儿童246万。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这些特殊儿童,特殊教育高校培养的学生必须要具有博爱精神和现代特殊教育理念,熟悉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掌握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的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精通特殊儿童教育教学方法和康复训练技能[1-2]。如何才能使学生具备这些高素质和精湛的专业技能(从早期的诊断到评估再到康复训练)如何使学生毕业后不用再经过二次专业技能训练,而是可以直接投身到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中,这就需要特殊教育高校能够高效率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培养的学生不仅掌握丰富的特殊教育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具有超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根据不同儿童所表现的行为和症状进行诊断和评估,从而设计不同的方案对其进行更为有效和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而要高效率地开展实践教学,建设一支专业技能过硬的实验技术队伍是非常关键的。

一、当前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验技术队伍结构不合理[3-5]。随着特殊教育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真正具有特殊教育背景和康复训练技能的实验技术队伍数量严重不足。长期以来,由于实验技术队伍不受重视,一些非特殊教育背景的人员被安排至实验技术队伍中,占用了实验人员的编制,而一些真正具有特殊教育背景且具有高职称和高学历的老师由于职称和待遇问题不愿从事实验教学与管理的工作。所以,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特殊教育实验技术人员偏少,真正能够从事实践教学的业务主干不足,既具有丰富的特殊教育理论知识又具有精湛的实验操作能力的实验技术人员更少,导致了实验技术队伍的职称、学历、知识结构和操作水平都不合理。

(二)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培训机会少。

1.缺乏长期的培训规划、完善的培训机制[6]和多样化的培训渠道。目前,特殊教育高校对实验技术队伍的培训机制还不够完善,没有像培训理论教学师资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也缺乏长期的培训规划[7]。同普通高校相比,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的培训渠道少,经费投入不足,加之学校缺乏具体的培训措施,导致实验技术队伍的培训几乎为零。由于实验技术人员长期得不到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导致部分有志深造的年轻骨干最终选择离开实验岗位。继续在实验岗的人员由于缺乏与时俱进的培训,一方面不了解最新的特殊教育理论、特殊儿童诊断评估方法、各种量表和康复训练设备的使用等;另一方面即使购置了这些比较先进的设备,也不会操作,造成设备闲置,浪费资源。不能适应特殊教育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需要,更不能适应这几百万残疾儿童教育和康复的需要。

2.缺乏技术性的培训。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实验教学的不断重视,各高校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不断的增加购置一些大型仪器设备。譬如学校近年来新增购置的一些听力设备和康复仪器设备,这些大型仪器设备许多都是进口设备,年老的实验技术人员英语底子薄加之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年轻的由于缺乏一定的知识积累和专业技能培训,所以实验技术人员很难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这些设备的关键技术参数和操作技能,对这些大型仪器的性能了解只能停留在粗浅的初级阶段,而设备更深层次的性能却得不到较好的利用和开发。这对实验室资源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极大地影响了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更不能较好地服务于全国上百万的残疾儿童。实验技术人员只有通过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和不断学习,才能胜任这些大型仪器设备的操作和日常维护[8]。

(三)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管理体制不健全、用人机制不完善[3]。长期以来,由于高校对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不够重视,加上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导致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职责不明确。再者,没有针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量认定办法和奖惩制度,导致实验工作人员没有压力和动力,逐渐的消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当前高校用人机制不完善,人事管理体制滞后。学校重在引进一些教授和博士,但是这些人员未必热爱实验室工作,也未必技能精湛,而热爱实验室工作和专业技能精湛的人才由于职称和学历等问题进不来,一些年龄大、学历低、技术水平低和工作消极的“老人”却出不去,使得实验技术队伍得不到新型血液的注入。同时,同工不同酬的问题突出,很多高校消极的“老人”往往收入较高,而年轻骨干实验技术人员往往收入较低,严重影响了年轻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对策与思考,更好地服务特殊儿童

(一)转变观念,准确定位,重视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观念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指导行为的各种认识的集合体,不论是学校还是实验技术人员本身,都需要转变观念。首先,特殊教育高校要从根本上改变重理论、轻实践和把实验技术人员视作“教辅”的传统观念。而应确立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地位的观念,明确实验技术队伍是教师队伍中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把实验技术“人员”看作“人才”,把“辅助”定位为“支撑”[9]。在发达国家的高校中,实验技术人员的资质要求非常高,待遇也高,有的甚至超过教授[10]。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和鼓励更多的有志青年长期从事实验技术工作。其次,实验技术人员也要改变自身的观念。实验技术人员要以主人翁精神投身于实验教学工作。实验技术人员不仅要加深对自身专业的理解,同时也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未来的特殊教育教师除了具备一般教师的基础专业能力以外,还应掌握关于残疾儿童身体、心理、医学、康复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对多重残疾儿童身心缺陷进行诊断、评估、教育和康复等更为综合化、个性化和精细化的特殊教育能力。所以,特殊教育实验技术人员不仅要加强特殊教育科学、儿童康复科学的学习,还要加强心里科学、医学、信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并提高对相关学科的融合能力。特殊教育高校要从培养能够为残疾人服务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标出发,加强实验教学和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在制定“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时,科学规划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通过引进和培训等方式组建一支职称、学历和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的,且与学校发展目标相匹配的实验技术队伍。保持实验室高中初级和博硕本人员的合理比例,形成稳定而高效的实验技术队伍。为学校高效率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培训,全面提高实验技术队伍整体素质。

1.做好培训规划,完善培训机制[7]。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实验技术人员要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适应学校的大步伐发展,就必须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开阔眼界,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业务水平。为此,特殊教育高校对实验技术人员应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和长远的培训规划,全面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首先,根据特殊教育实验内容体系[11]做好培训规划,从特殊教育认知实践模块、特殊儿童诊断模块、特殊儿童评估模块、辅助技术应用模块和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模块制定合理的培训规划。其次,根据特殊教育实验课程体系[11]做好培训规划,关于视障、听障、言语障碍、智力残疾和肢体残疾相关的仪器设备的认知培训;关于视功能检查、听觉功能检查、丹佛儿童智力筛查、50项智能筛查、儿童智力筛查量表、ASQ儿童发育筛查、孤独症儿童筛查等特殊儿童的诊断技能培训;关于听力言语评估、智力评估和临床记忆评估等特殊儿童评估技能培训;关于盲文打字机、盲文点显器、定向行走、低视力康复训练、耳印模制取、听力检测和助听器验配分析等辅助技术操作技能培训;关于言语治疗、游戏治疗、音乐治疗、手法治疗、多感官训练、感统训练、运动治疗和作业治疗等康复训练技能培训。通过基本技能和应用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模块达到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使学生能够做到针对不同儿童所表现的行为、症状设计不同的方案对特殊儿童进行较为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通过培训使实验技术人员不断的更新专业知识、掌握现代化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现代化的管理办法,但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时间安排上应该给予个人更多的选择,从而营造出自主学习的轻松氛围,激发实验技术人员内在的学习潜力和动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形成培训制度[12-13],培训要规范化、系统化,循序渐进,从制度上规定实验技术人员每年必须参加在职学习的时间,并将学习情况记录存档,作为岗位考核、职称晋升和年终奖励等参考依据。

2.加大培训力度[14],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渠道。根据实验技术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年龄层次情况,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国内培训和国外培训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模式,加强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其不断适应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3]。通过“一保四做”,使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的培训能够真正的落地。“一保”即保障培训经费的充足投入,“四做”是做实校内的集中培训,做全服务于特殊儿童所需的各种实验操作技能,做强国内培训,做广国外培训。此外,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渠道进行培训,对于初级实验技术人员,重点是提高学历、学位教育。业务的学习提高可开展校内的岗前培训、专题培训和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对于中级实验技术人员,第一,可以选派他们到一线的特殊学校和特殊儿童康复单位参加业务实践,在参与的过程中锻炼和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对特殊儿童教育和康复的实践能力,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提高实验教学的能力。第二,积极组织实验技术队伍参加各类实践教学课程的培训和实验室建设管理的培训,不断地强化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对于高级实验技术人员,高校创造条件派他们到国内外重点高校、医疗康复机构进修学习,不断补充和更新现有知识,开拓视野,提高实验技术操作水平。

(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采用灵活的用人机制。科学合理建立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体制和实行灵活务实的用人机制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第一是科学合理的设岗定编。在岗位设置时,应该针对本校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任务的真实情况,与社会服务为目标,紧跟时代要求,对各级实验技术岗的基本要求、聘任条件、聘任程序、岗位职责和考核内容等进一步明确,从而制定出适合本校的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3,15-16]。譬如:可以破格提拔工作能力和业绩突出的实验技术人员,更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才干;可以根据各实验技术人员所承担的实验教学、科研任务和实验室管理比重,对其进行定编,合理计算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量。第二是建立岗位责任制度、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等,明确各级各类实验技术人员的职、权、责。第三是健全实验技术队伍的职称评定、实验教学成果认定和劳资薪酬等方面的相关制度。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验室发展的需要设立若干个实验技术特殊岗位[8],从省级实践教育中心“特殊教育教师实践教育中心”和“特殊儿童康复实践教育中心”合作基地和政府管理部门等以更加优厚的待遇引进一些有技术专长的人才。对特别优秀的人才可以特事特办,可以不受、学历学位、主持项目和职称等所限制。可以采用“双导师制”,比如,从江苏省儿童康复中心、南京市鼓楼区特殊教育学校、南京市聋人学校、南京市盲人学校、苏州工业园区博爱学校暨博爱康复诊所等聘请高水平的实验技术者与本校的实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形成人才培养的“双导师制”。也可以采用“课程教授”,根据本校每学期的实验教学任务,从合作的特殊学校、医院和残联等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人员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采用灵活的用人机制,同时有计划的选留硕士以上等高学历和高水平人才补充实验技术队伍,鼓励年轻教师进实验室工作,规定新进青年教师,必须到实验室工作一年,积极参加实验室建设。吸纳校内外、国内外高水平的实验人员加入学校的实验技术队伍中,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特教教师肩负着促进残疾儿童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使命。“加强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更好地服务特殊儿童”是适应当前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特殊教育高校需要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业务精湛、奉献意识强、与学校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和富有团结协作精神的高素质实验技术队伍。这不仅对于学校的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实验室的科学运行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特殊儿童受教育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学校,还是二级学院,都要关心和重视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通过采取转变观念、完善机制、健全制度、优化考核、加强培训等多方面措施,建设一支具有博爱胸怀、技术过硬、甘于奉献的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发挥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为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和全国几百万特殊儿童的服务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何燕春 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丁勇.关于建构高等特殊教育学的初步探讨[J].中国特殊教育,2005(3),81-84.

[2]余慧云,韦小满.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6(4),66-70.

[3]向东,王青.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6):204-207.

[4]姜丽伟.加强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93-195.

[5]郑雪红,郑爱榕.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促进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9):334-336.

[6]王铁邦,华兴夏,姚菊香.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实验平台功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8):207-209.

[7]温光浩.当前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5):8-11.

[8]高言,赵会武.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创新思路[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1):164-166.

[9]冯冬茹,何炎明.加强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9):232-234.

[10]王芳,李斌,宋瑛琳.国外高校实验教学经验及启示[J].实验室科学,2012(5):1-3.

[11]何燕春.高师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现代特殊教育(高教),2015(12):66-70.

[12]陈文倩,宋军,战永佳.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190-192.

[13]孟昭霞.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机制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6):186-188,197

[14]肖耀峰,何源.浅谈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417-419.

儿童康复培训范文4

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努力为特殊儿童提供满足其多元需求的综合服务。英国教育部分别于2011年、2012年了绿皮书《支持与期待:针对特殊教育需求与残疾儿童的咨询提案》和《支持与期待:特殊教育需求与残疾儿童的新方法———进展与下一步计划》,以着手改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改革将建立包含早期教育、健康服务和儿童保育在内的全覆盖式服务总览体系,融合教育、健康和社会服务机构的分离式支持服务体系,向所有儿童提供支持,社区系统可以借助多方资源来支持融合教育的实施。以色列则在《特殊教育法》中规定,保障每个3—21岁有特殊需求学生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权利,各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为其提供专业化的支持,专业化的团队为有特殊需求学生接受教育和治疗康复提供保障。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采取“一校一医”“、一校多医”、“多校一医”等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建立多层次互动的医教结合专业服务机制,为各类特殊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康复和保健服务,从医学健康普查、专科会诊、转介就诊三个层面,为区域内特殊儿童提供个性化特殊教育服务。他们以“全纳教育视野下特殊教育支持团队”的辐射为着力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特殊教育课程,创新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另外,还为区域内特殊青少年开设丰富多彩的校外特殊课程,包括区域课程、社团课程和特制课程。为建设区域课程,长宁区特教指导中心为特殊青少年搭建展示平台,举办了近20场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大中型全国展示活动,得到全国特教学校、指导中心以及企事业单位、志愿者等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为建设社团课程,中心开设了园艺、西餐、摄影、美术等社团,提升了特殊青少年各方面能力及家庭生活品质;为建设特制课程,中心开设个别康复训练课程,一方面加强残疾儿童早期干预与个别训练,促进学前早期干预,另一方面为成年残疾人提供声乐、文学、油画等特制课程,为成年残疾人士提供展示的舞台。

二、搭建专业培训平台支持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开展医教结合的重要保障。借鉴新西兰通过《固定课程规范》来确保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计划皆能适合特殊学生的需求,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拥有基本技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特殊教育相关培训计划等做法,长宁区建立了医学和教育专业人员深入合作的协同机制,开展基于康复训练实践的特教教师医教结合实训工作。实训中医生、治疗师、教师发挥各自特长,医生开展医学诊断,帮助教师了解特殊儿童病因、干预关键点和重要影响因素,并提供教育干预的建议;治疗师为教师提供训练技术与方法;特教教师设计各种游戏和训练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在医教结合实训中了解医学和康复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与医生和治疗师建立共同的话语系统,让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更加有效。与此同时,整体设计区域推进医教结合的目标、实施路径与方法,每年举行医教结合学术年会,开展医教结合工作各项评选,推进区域医教结合多样化发展;改革特教教师职后培训方式,争取成为全国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师资培训基地,与医院和康复机构联手合办康复医学研修班;委派教师前往医院和康复机构做助理,通过实习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三、提供高端公益服务支持家庭

在特殊儿童教育干预方面,家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为家长提供针对性干预策略,指导他们学会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行为功能分析,并采取恰当、有效的处理方法,在改善幼儿情绪行为问题方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长宁区特教指导中心整合高端医学专家资源,搭设医教结合服务平台,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家长困惑开展医教结合家长沙龙,邀请医生与家长交流,提供干预建议,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同时,按需提供中医义诊,拓展书写障碍学生家长培训。同时,积极寻找医学专家资源,组织来自市级7所三甲医院和区级中心医院的近30名专业医生及其团队,每周安排1位名医与家长、孩子面对面进行公益咨询,每次为5对孩子及家长提供高于特需门诊待遇的服务。

四、整合多方专家资源支持学校

儿童康复培训范文5

智力障碍儿童由于智力水平低下,在感知、记忆、语言和思维等方面存在有明显的困难和障碍,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而特殊教育学校就是为这个特殊群体解决特殊需要的机构。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大背景下,对康复工作的指导思想也需要更新其定位。教育、康复、治疗等等是不同专业的领域,每个专业都有各自服务的功能,没有重要与否之分,它们之间应该是团队合作的工作,给予儿童最有效的帮助,只是在特殊教育学校的环境中,我们更要完成的功能是教育,但由于儿童的特殊性,学校中也尽可能提供一些康复的帮助,解决儿童的一些迫切需要,但最后一切都得统整于教育。在特殊教育领域里,教育的对象是特殊的,因此,整个的教育体系及教育目标也就有了特殊性,它的最终目的是将这特殊的群体培养成能适应社会生活,在最少支持下能创造价值,改善提高其生活质量。对智障儿童我们提供支持性教育,所谓“支持”就是指利用一些资源与策略,来增进个体的利益,帮助他从整合的环境中获得资源、信息和关系,进而使一个人的完整性、独立性、生产性等都得到提高。而特殊学校里的康复工作就是为了这个目标,提供有利的保障和“支持”。

二、特殊教育学校康复训练

1.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治疗主要是以功能训练为核心,它的训练方式要注意与生活中的情景方式相结合

在特殊学校里,许多有功能障碍的特殊儿童大都存在这种表现:由于自身的障碍,使原有的功能减弱,如脑瘫儿童的肢体障碍,导致肌力减弱、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影响了行走步态等,进而影响到他的“社会性”,康复训练就要在不同的阶段给他不同的训练,以减少他与肢体正常的儿童肌力、关节活动度、步行能力的差距,继而有效地帮助他融入社会群体。目前,我校启智部的康复训练的工作是以脑瘫儿童的动作训练为主。在训练方法上,过去运用的是传统的Bobath训练方法,操作的程序也和医疗机构相似,但经过近两年的训练实践,我们发现纯粹应用Bobath训练的手法和训练技术的操作,更适合成人训练,对于脑瘫儿童训练,太过于枯燥,而且在训练时,我们也发现这种训练不能满足儿童的需要。我们认为脑瘫是因为某种病因损害了脑部,病变虽不再进行,但是却造成运动、姿势发育向异常方面进展。既然是在脑部受损,那么所有的动作障碍也都在主干或近端“有根可寻”,我们在进行评估时,也应该从主干到近端,最后才到远端,而我们过去传统的训练模式就忽视了这一点,看到儿童某个部位有问题,就“训练”或处理那个部位好了,将所有的训练都“集中”到某一部位上,而这些有明显症状的部位又大都是在远端,因此这种不按发展顺序的训练也就很难有明显的效果。因此在对一例个案进行评估时,要从身体明显的远端的障碍向近端或主干上寻找症结所在,并对此去制订相应的训练计划。另外,操作技巧是保证我们训练效果的有为保障,因为训练方式的枯燥与被动接受训练所带来的疼痛体验,会让儿童对功能训练产生恐惧,在训练时就可能不与训练人员合作,或者是使治疗不能延续和迁移。因此,在特殊学校里,对特殊儿童的治疗方式也必需“特殊”,在训练时要把一些功能训练结合生活中的情景将之转变为一种游戏的形式,把学生分成能力或是有共同需要的若干小组,让他们以一种竞赛形式将功能训练任务完成。例如,脑瘫儿童每天功课中的患肢的牵拉及爬(跪)行,训练教师把训练内容结合训练场所及生活情景来创设游戏,而在这游戏中,儿童必须最大限度地去控制自己的患肢,而由于儿童有参与游戏的天性,会使儿童在操作时的主动性大大加强。在训练过程中,需使轻、中度脑瘫儿童知道竞争、合作的意义,同时在教师的及时强化下,对自己也产生了一定的期望,并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的心理体验淡化了儿童对训练的恐惧与对疼痛的注意。这种较好的训练氛围,也因为充分发挥了儿童训练的主动性,训练的效果也得到保障,同时,在训练中特殊儿童人的完整性、社会性都得到有效的提高。

2.康复功能训练应该是“按需”安排,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个体的不同迫切需要

特殊教育学校里,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且每个个体都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康复工作更是如此。一直以来,我们反复强调康复训练要以患者的实际需求出发,给予教育支持,直接改善或是提高其能力。而不应该按一般常规,千篇一律、按部就班地安排各个特殊学生的功能训练,缺乏特殊性、针对性、实效性。近两年来,我校康复小组一直致力将我校的康复项目不断完善,进行评估后,在原来的基础上开设有生活自理、运动治疗、语言沟通、行为矫正、音乐疗育、职业教育六大项功能训练,分别为解决特殊儿童的日常生活自理、肢体障碍、语言障碍、行为问题、基本劳动能力等提供支持性的教育或是训练,帮助特殊儿童能适应社会的生活并取得良好生活质量的能力。

3.康复网络的形成,给学校员工、家长做好康复知识的普及和技术的转移,提高我校康复率

儿童康复培训范文6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全民动员、科学施策、依法推进,着力构建综合性、社会化的防控网络,全面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联防联控。各级政府将残疾预防和控制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同时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形成政府主导、多部门协调联动、社会共同参与的残疾预防工作格局。

以人为本,人人尽责。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和健康教育,开展全生命周期的残疾预防活动,让残疾预防知识、行为和技能成为全民普遍具备的素养和能力。

突出重点,早期干预。坚持普遍预防与重点防控相结合,以社区和家庭为基础,专业机构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建立以一级预防为重点的三级预防机制。着力推进残疾预防关口前移,采取措施进行早期干预。针对各阶段主要致残因素采取综合措施,推进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提供系统连续的筛查、诊断、治疗、康复一体化服务。

(三)工作目标。

到2025年,进一步完善我省残疾预防政策体系和残疾预防服务网络。主要致残因素得到有效控制,残疾康复服务状况持续改善,我省残疾预防工作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四)主要指标。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残疾预防宣教行动。

创新残疾预防宣教形式。推动建立全省残疾预防科普知识资源库,征集、汇总基层残疾预防政策、残疾预防知识、残疾预防典型案例等相关材料,分类梳理后纳入各级各类资源平台。将残疾预防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融入居民工作生活日常,鼓励各有关部门、组织创作播出残疾预防公益广告,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传播。鼓励各地丰富宣教形式,提升宣教活动的影响力、实效性,增强全民残疾预防意识。(省卫生健康委、省残联牵头,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应急厅、省广电局、省总工会、团省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开展重点宣传教育活动。强化全国残疾预防日宣传效果,利用爱耳日、爱眼日、世界噪音日、防治碘缺乏病日、预防出生缺陷日、精神卫生日、防灾减灾日、全国消防日、全国交通安全日等宣传节点,加强残疾预防法律法规和残疾预防知识专题宣传。针对重点人群开展宣传教育,普及遗传和发育、疾病、伤害等致残防控的知识、方法。在学校、医院、康复机构、妇幼保健院、婚姻登记机关等重点场所,组织开展残疾预防知识讲座和残疾预防巡展工作。(省委宣传部、省卫生健康委、省残联牵头,省委网信办、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应急厅、省广电局、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大残疾预防专业培训力度。全面抓好《省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实施办法》学习宣贯工作,将学习宣贯纳入普法教育、领导干部培训、以及企业员工培训内容。扩大预防医学、康复医学、职业健康等紧缺人才培养规模,建立以全科医生、专科医生、妇幼保健人员、残联工作人员、康复机构工作人员为主体的残疾预防宣教队伍,定期培训残疾预防和出生缺陷防治知识,确保残疾预防知识规范、有效传播。(省卫生健康委、省残联牵头,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应急厅、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实施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防控行动。

加强婚前、孕前保健。落实《省出生缺陷防治办法》,加强婚前、孕前和孕早期健康教育和指导。推行婚姻登记和婚前医学检查协同就近服务,倡导开展婚前医学检查,重点检查遗传性疾病、指定传染病、严重精神障碍等疾病并提出医学意见。深入实施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增补叶酸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指导科学备孕,提供健康教育、咨询指导、筛查评估、综合干预等优生服务。加快推进婚姻登记机关婚姻家庭辅导室(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室)建设,实现全省婚姻登记机关全覆盖。加大对备孕、孕期和哺乳期女职工的劳动保护。(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妇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做好产前筛查、诊断。规范孕产妇健康管理,将孕产妇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保障人群,加强对常见胎儿染色体病、严重胎儿结构畸形、单基因遗传病等重大出生缺陷的产前筛查和诊断。规范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措施。落实基本避孕服务。以高龄高危孕产妇和高危儿为重点,强化母婴安全管理,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水平,加强省、市、县三级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常住人口50万以上的县(市、涉农区)建设妇幼保健院。(省卫生健康委负责)

加强儿童致残性疾病早期筛查和早期干预。建立完善新生儿出生缺陷筛查、诊断、干预一体化工作机制,推进新生儿疾病筛查全覆盖,重点开展新生儿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推进儿童早期发展综合服务,加强对家庭和托幼机构儿童早期发展服务的指导,定期开展0-6岁儿童视力、听力、智力、肢体残疾以及孤独症等筛查工作。继续在南京、南通、宿迁开展残疾儿童早期干预试点工作。(省卫生健康委、省残联牵头,省教育厅、省妇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实施疾病致残防控行动。

加强慢性病致残防控。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倡戒烟限酒、合理膳食,实施“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降低患病风险。开展全民健身行动,发挥体育健身在主动健康干预、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加强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慢性疾病患者规范管理,做好癌症患者筛查和早诊早治,优先做好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拓展个性化服务。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病医防融合管理,强化综合连续健康管理服务。着力做好防盲治盲,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提高百万人口白内障复明手术率。推进防聋治聋工作,实现听障儿童助听早期干预。(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教育厅、省体育局、省残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和精神疾病防治。设立心理援助热线,依托精神卫生机构开展心理健康咨询疏导和心理援助,将心理援助内容纳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健全省、市、县三级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提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能力,各设区市至少建有1所政府办三级精神病专科医院,各县(市、涉农区)至少建成1所政府办二级精神病专科医院或在县级综合医院设立精神(心理)科,推动县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建设。落实监管责任,加强救治救助,对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实施免费救治。(省委政法委、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应急厅、省妇联、省残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强传染病及地方病致残防控。全面加强疫苗生产、流通、使用环节质量监管,继续将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致残性传染病的疫苗接种率维持在高水平。根据国家统一安排和我省疾病预防控制实际,适当扩大适龄儿童免疫规划,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稳定在95%以上。加强传染病防控,做好传染病报告及患者医疗救治,提升麻风病监测与畸残康复水平。实行重点地方病监测全覆盖,持续消除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等重大地方病致残。(省卫生健康委牵头,各级人民政府负责)

加强职业病致残防控。加强职业健康监管体系建设,重点关注中小微企业,落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改善劳动条件,强化工程技术应用和源头防控,落实粉尘、毒物、噪声、辐射等防控措施,提升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加强重点人群劳动保护,避免接触有毒有害因素。加强职业健康服务机构建设,提高职业健康服务能力,实现职业健康检查不出县、职业病诊断不出市,预防尘肺病、职业中毒、噪声等致残。倡导健康工作方式,提升全社会职业健康意识。(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应急厅、省总工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实施伤害致残防控行动。

加强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加大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力度,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大力推进工伤预防工作,减少因工伤致残。强化危险化学品、矿山、消防、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领域、重点区域、重点场所的隐患排查治理,持续改善工矿行业劳动条件,全省煤矿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达标率100%。探索建立多层次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完善预防、康复、补偿“三位一体”制度。强化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和专业救援力量建设,加强消防安全治理,重点排查客运车站、码头、医院、学校、幼儿园、养老院、儿童福利机构、儿童康复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及劳动密集型企业等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隐患,完善消防安全设施,提高防范火灾能力。持续开展单位消防安全标准化建设和社区消防安全能力提升行动。(省应急厅牵头,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卫生健康委、省总工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强道路交通和运输安全管理。持续组织开展交通秩序专项整治活动,重点查处酒后驾车、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加强道路运输指挥调度、动态监测、应急处置。加强交通运输新业态管理服务,强化车辆异地、长途客运班车和省际包车、校车、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安全监管,建立客货运驾驶人从业信息、交通违法和事故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机动车生产、改装、登记、检验等环节监管。加强道路交通事故伤者救援渠道和救治网络建设,减少交通事故致残。(省公安厅、省交通运输厅牵头,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应急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强儿童伤害和老年人跌倒致残防控。加强儿童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卫生教育,预防和控制儿童溺水、跌落、烧烫伤、中毒、暴力等伤害,推广使用儿童安全座椅,保障儿童食品和药品安全;儿童用品质量安全指标抽查批次合格率达到95%以上,儿童大型游乐设施检验合格率和定检率达到100%。建立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加强老年医学学科建设,推动老年医疗服务模式转变,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开展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到2025年,全省创建200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开展老年人跌倒干预和健康指导,提高老年人及其照料者预防跌倒的意识和能力。(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市场监管局、省妇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健全防灾减灾救灾防治体系。建立健全衔接有序、管理规范的省、市、县三级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体系,实施预案动态管理,适时开展预案演练。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时间节点,大力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活动,广泛普及自然灾害知识。加强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实现基层社区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开展常态化隐患排查治理。组织幼儿园、中小学、社区居民积极参与避险疏散应急演练、灾害紧急救援等活动,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完善应急医疗技能实战训练、救援人员康复治疗技能培训、移动医院和医疗救援装备储备等。(省应急厅牵头,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卫生健康委、省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强农产品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落实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县、乡镇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完善食品生产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和分级管理制度,每年组织开展一次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联合督查,推动监管责任落实。加强生产经营过程监管,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涉及残疾筛查、诊断、康复等所需药品、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监管,持续加强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省市场监管局牵头,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省药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保障饮用水安全和加强空气、噪声污染治理。深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与长效管护,加强水源地水质监测和信息公开,探索新污染物控制策略和有效管控措施;推进长江流域保护修复、淮河流域水生态治理和南水北调东段水质保障。推进大气污染深度治理,强化车船油路港联合防控,做好城市扬尘、餐饮油烟以及恶臭、有毒有害气体治理;严格落实空气质量目标责任制,实现县(市、区)、重点乡镇空气质量自动监控全覆盖,做好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措施;研究出台空气质量激励奖补政策,探索实施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制度。加强噪声污染治理,科学划定防噪声距离,减少道路噪声污染,倡导制定社区噪声控制规约,鼓励创建宁静小区等休息空间。(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实施康复服务促进行动。

推进康复医疗服务。贯彻落实《“健康2030”规划纲要》《省“十四五”康复医疗事业发展规划》《省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高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康复医疗人才教育培养,鼓励有条件的院校设置康复治疗、康复工程等相关学科和专业。落实统筹整合各类医疗卫生、养老、康复和托养等资源,推动康复服务向各类助残服务机构和平台延伸。健全康复专业医疗机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社区康复一体化的康复专业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机构与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双向转诊转介效率。规范社区康复服务,夯实社区康复基础。(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省残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保障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落实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责任,开展残疾人基本需求与服务状况调查,持续组织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重点加强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作,合理确定救助标准,强化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教育或医疗资质管理,完善残疾儿童康复绩效评价办法,推进县域残疾儿童康复全类别覆盖。支持将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学前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纳入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确保残疾儿童“应康尽康、应康优康”。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着力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落实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办法,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基本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省残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强长期照护服务。完善老年人群重点慢性病、失能、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早期筛查和干预措施,构建老年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失能预防三级预防体系。深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实行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失能评估标准,完善多渠道筹资机制,合理确定保障范围和待遇标准。鼓励发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为参保人提供个性化长期照护服务。深入推进安康关爱行动,推动建立符合省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家庭长期照料者提供喘息服务、照护培训、心理疏导等支持服务。做好长期护理保险与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等福利性护理补贴项目的整合衔接,提高资金利用率。(省发展改革委、省民政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市场监管局、省医保局、银保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提升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落实《省无障碍环境建设实施办法》,持续推动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残疾人服务设施等无障碍建设和改造,组织开展无障碍环境市县村镇创建和认证工作。实施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推进老年人住宅的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加大无障碍环境建设宣传力度,增强公众无障碍意识,动员社会和残疾人广泛参与无障碍督导促进工作,推进无障碍公益诉讼和盲道专项整治活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信息无障碍技术和产品研发,加快推进互联网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和自助公共服务设备无障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省委网信办、省发展改革委、省民政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广电局、省残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本行动计划并指导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落实工作任务。各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残疾预防工作,研究制定本地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定期召开会议,沟通、调度行动进展情况,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各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残疾预防行动计划职责,将主要任务指标纳入部门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按照职责分工,逐项抓好落实。(各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及其成员单位、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统筹要素保障。建立完善省残疾预防专家咨询委员会,承担咨询、评估、调研、宣教等任务。加强残疾预防科技攻关、成果示范应用,结合科技计划及地方发展专项等给予支持,着力推进重大疾病、伤害防治及残疾人康复等领域的科学研究、科技成果与先进技术转化应用,力争在残疾预防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应用推广上取得新成果。开展部门间残疾预防信息共享,实现公安、民政、交通运输、卫生健康等相关部门的数据互联互通。确定我省残疾预防重点联系地区,示范引领残疾预防行动计划贯彻落实,探索创新残疾预防新经验、新技术。推动长三角地区开展残疾预防交流合作。(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应急厅、省市场监管局、省残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儿童康复培训范文7

一、加强残联自身建设

为提高县残联机关办事效率,增强残联机关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一是召开了残联第三次代表大会主席团第二次会议,调整和增补了主席团委员,调整了主席团主席、副主席,推举了县残联执行理事会理事长,聘请了县残联第三届主席团名誉主席。二是制定了《残联机关干部职工岗位职责分工》,下发到每一位干部职工手中,明确了干部职工的职责和任务,做到人人身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责任。三是完善了机关各项规章制度。四是制定了2019年度残疾人工作要点和2019年乡镇残联考评办法。五是召开了全县残疾人工作会议,总结了2018年度残联工作,部署了2019年工作任务,传达了省、市残联关于“学跟听”活动精神,并对各乡镇残联理事长和专职委员进行了业务培训。

二、规范残疾人证的核发工作

为进一步规范我县残疾人证的核发工作,根据省残联、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残疾人证发放与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赣残联字[2018]51号)要求,我会与县卫健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证核发工作的通知》,成立了残疾评定工作领导小组及专家小组,规范了残疾人证申办流程。

三、加强残疾人精准康复工作

1.建立了儿童康复制度。以县政府办公室名义转发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方案的通知》,着力保障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要求,努力实现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全覆盖。

2.实施残疾人康复服务项目。一是对于0—7岁残疾儿童康复,做到应救尽救。今年有62名0—7岁儿童得到了康复训练和辅助器具装配等服务,其中2名儿童申请了人工耳蜗救助,2名儿童配助听器申请,4名儿童配矫形器申请补助,54名儿童得到康复训练服务。二是做好残疾人辅助器具采购和免费发放工作,先后采购了助听器、轮椅、坐便椅等残疾人辅助器具1305件,共计54万元。免费发放辅助器具1175件,辅助器具服务率达到81%,康复服务率达到82%。三是做好残疾人假肢安装工作,今年共安装假肢20条,共计13.6万元。

四、做好残疾人教育就业工作

1.举办了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班。为提高农村残疾人种养技术水平,促进残疾人就业,3月下旬,县残联举办了三期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班,共有186名残疾人参加培训。县残联采取走出去,到培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的方式,与润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由该公司负责人亲自对残疾人进行手把手的教学,让残疾人在基地现场学习横江葡萄、井冈蜜柚、红心火龙果等各种水果种殖技术,同时还为残疾人安排了电脑等技术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为7名残疾大学新生发放困难补贴2.5万元。

2.做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工作。6月上旬,与县财政局联合向全县各行政事业单位发出残保金征缴通知单,今年共征收残保金108万元。

3.加强对农家书屋管理员监管。5月份县残联与县文广新旅局联合下发通知到各乡镇,对农家书屋管理员到岗情况开展自查自纠,并对部分乡镇的农家书屋和残疾人管理员进行抽查,对不履职的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更换,进一步加强了对民生工程公益性岗位安置残疾人专职委员的教育和管理。

4.积极创建阳光助残创业就业示范基地。一是争取省级阳光助残创业就业示范基地项目,扶持残疾人中药材种殖基地资金20万元。二是争取市级阳光助残创业就业示范基地项目,扶持润果佳园有限公司6万元。三是开展了阳光助残创业就业示范基地和种养殖大户调查摸底工作,目前上报的种养殖大户共有32户,我会将争取财政资金支持,选择部分种养大户给予以扶持。

五、加大残疾人扶贫和社会保障工作力度

1.开展走访慰问贫困残疾人家庭活动。为使广大残疾人朋友过一个吉祥和谐的春节,2019年元旦春节期间,在县四套班子领导带领下,走访慰问了400多名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庭,每人500—800元不等,给他们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2.加大对贫困残疾人办证工作力度。一是与县扶贫办联合下文,对未办证的建档立卡残疾人员和疑似残疾人员进行摸底调查,并进行动员办证,要求各乡镇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积极动员其家属陪同残疾人到医院进行评残。二是县残联与县健委联合下乡开展为贫困残疾人上门办证服务工作,为不方便出门的重度肢体残人员办证13人,把服务送到残疾人家中。三是县残联与县卫健委组织评残专家分三个组到14个乡镇为65名贫困智力、精神残疾人办理残疾人证,县残联解决残疾人评残费每人300元,共计19500元。

3.积极配合民政做好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工作。一是向县政府写了《关于做好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工作的请示》,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黄平香召集县民政局、财政局和残联召开了协调会,明确了各自职责,并要求按时足额发放。二是县残联与县民政局联合制定了《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工作流程》,进一步规范了我县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工作,确保了残疾人两项补贴按时足额精准发放到位,做到不重、不漏和不错。1—10月份,共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共计721.5万元,其中:生活补贴353.2万元,护理补贴368.3万元。

4.积极做好阳光家园居家托养服务项目。一是加快2018年度项目资金使用进度。上半年完成了对阳光家园居家托养服务项目单一来源招标,由残疾人互助中心中标,负责对敦厚、永阳、登龙、天河等8个乡镇的200名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进行居家托养服务。下半年在油田、桐坪、北源、固江等6个乡镇为250名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进行居家托养服务。服务满意度达98%以上,得到了广大残疾人家庭的赞扬。

5.扎实做好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通过调查摸底,10月份经过招标,确定了在敦厚镇、凤凰镇、横江镇、永和镇和井开区等乡镇为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共为200户贫困重度残疾人实施了家庭无障碍改造,共计60万元,极大改善和方便了残疾人的生活。

6.认真做好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发放。为减轻残疾人机动轮椅车主的负担,保障残疾人车主的权益,县残联为116名残疾人发放机动车燃油补贴,每人每年260元,共计3.016万元,并认真做好资料收集等相关台账工作。

7.开展了建档立卡贫困重度失能残疾人摸底调查。经过各乡镇残联进村上门入户调查,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重度失能残疾人282人,为下一步对贫困失能残疾人提供托养照护服务打下了基础。

8.积极落实残疾人惠残政策。认真做好重度残疾人免费参加城乡居民医保和社保工作,今年共有7541名重度残疾人居民享受了由财政代缴个人参保费180元/人,共计135万元。

六、扎实做好动态更新工作

9月份举办了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数据动态更新工作动员会暨县级培训班。为充分调动各乡镇残联的工作积极性,县残联理事长作动员讲话,明确了目标任务,进一步提高了入户调查率,通过精心组织,按时完成了全县15138名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数据动态更新工作。

七、加强宣传文体工作

1.深入开展全国助残日活动。在第二十九次“全国助残日”,围绕助残日主题“自强脱贫,助残共享”开展了一系列助残活动。一是以县残工委的名义发《关于开展第二十九次“全国助残日”活动的通知》,制定了助残日活动方案。二是5月17日在县庐陵影剧院举办了第29次全国助残日文艺演出暨残疾儿童绘画、手工作品展示活动。县四套班了领导、残工委各成员单位、机关、学校、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近800人参加了观演,县残联牵线塔桥,积极争取爱心企业融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向县特校捐赠10万元,真正做到了扶残助残,社会齐心关怀。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全社扶残助残的热情,营造了“平等、参与、共享”的社会环境,有效发挥了县残联组织作用,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广泛赞誉,有效促进了全县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三是助残日期间开展走访慰问贫困残疾人活动,县委书记李克坚与县四套班子一同走访慰问了县特殊教育学校,为学校送去了2万元慰问金,并慰问了10名特困学生,每人800元。县残联走访慰问贫困残疾人家庭58户,每人500—600元不等,及时送去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关怀和温暖。

2.开展残疾人文化进家庭“五个一”服务活动。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县残联组织60多位重度残友开展残疾人文化进家庭“五个一”活动和“感党恩、庆国庆”主题活动。来自全县各乡镇的60多位重度残疾人,在家属和志愿者的帮助下,游览参观了吉州窑博物馆、吉州窑遗址公园,残友们挥舞国旗,兴奋地组成“70”造型,激情高唱《我和我的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主题,集体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重温老一辈革命家——曾山的革命故事。组织观看了爱国电影并给残友们分发了学习书籍《史记故事》《城南旧事》《傅雷家书》《鲁宾逊漂流记》等,帮助贫困重度残疾人享有文化服务,改善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八、积极完成中心工作任务

儿童康复培训范文8

1.1教育目标

目前,有学者提出在医教结合的背景下,应培养出“双师型”教师。即了解教育以及医学相关康复理论;熟练掌握必要的康复实践技能;具备快速判断特殊儿童障碍特点,独立承担个别化训练的能力;具备个别化康复教学与集体教学相融合的能力。⑦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出既具备相关医学基础,又具备丰富扎实的特殊教育相关理论。其中,医学基础包括生物学、解剖学以及康复学的基础理论。

1.2课程的建设

为了满足教育目标的需求,在课程的设置上也需做适当的调整来应对教育目标的变化。首先,要设置相关的医学基础课程,例如解剖学、生物学基础、康复基础理论等。特殊教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既涉及医学内容,又需要以教育的手段来进行干预,并且特殊教育的对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对待听力障碍的儿童时,需要听力障碍儿童的分贝损失程度,以及障碍原因,听力损失的年龄,是否具备人工耳蜗安装的条件等,所有这些相关的材料的收集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另外,目前对于孤独症的治疗,存在许多药物上的滥用,这需要了解基础简单的生物学知识。所以,在医教结合的背景下,课程设置上需要设置相关的医学基础课程。其次,针对不同障碍的干预课程。随着特殊教育在我国近几年在我国的蓬勃发展,针对不同障碍的干预模式越来越多样化,为了能更全面系统地学习掌握各种干预的模式手段,有必要针对不同的障碍来开设一定的课程,使高校学生掌握每种障碍的基础干预手段,并且了解国际上前沿干预模式。

1.3实践课程的建设

首先,与地方特殊学校合作,使学生每学期定期去特殊学校见习,让学生了解对于特殊儿童的“教”。目前,四川文理学院就采取这样的做法,在大学期间,每学期都会让学生去特殊学校见习一周。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见习期间的任务是不同的,在大一阶段主要是观摩学习,进行一定的个案跟踪等;在第二学年主要是尝试自己设计教学过程;在第三学年主要是进行一定的实践应用,并由特殊学校老师和高校任课教师进行一定的指导;在第四学年,主要是将大学期间学到的知识内容学以致用,系统科学地进行课程的设计应用。其次,与地方医疗康复机构合作,使学生了解特殊儿童的相关“医”的知识。医疗康复机构不同于特殊学校,特殊学校主要是从“教”的角度来对特殊儿童进行干预,而康复机构主要从“医”的角度对特殊儿童进行一定的帮助。所以,对于高校特殊专业的学生,非常有必要了解医疗康复机构对于不同儿童所采取的医疗措施。例如目前,四川文理学院的特殊教育专业与地方残联合作,与残联下的听力障碍儿童康复中心和脑瘫儿童康复中心都已建立合作关系,在第二第三学年中,学生都会去听力障碍儿童康复中心和脑瘫儿童康复中心进行见习,了解对于听障儿童和脑瘫儿童的医疗康复手段。

1.4师资对伍的建设

“医教结合”这一理念,在近十年提得比较多,所以能够适应这一理念下的队伍的建设还需要不断地摸索。对于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主要采取的是两种途径。首先,加强教师的职后培训,使其更快地具备“医教结合”背景下的知识,更快适应“医教结合”背景下的专业化发展。目前,许多特殊学校对于“医教结合”下的课程体系构建都比较成熟。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可以定期去特殊学校进行学习探讨,来更好地理解基层学校对于“医教结合”理念的践行,并且多参加研讨会,来掌握医教结合的前沿动态。其次,聘请医疗康复机构的专业人员。对于“医教结合”这一理念,高校教师多是从“教”的角度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对于与“医”相关的课程,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则由专业的医疗康复机构的人员担任,对学生更为有利。例如:四川文理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开设了康复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对于这门课程,理论部分可由学校教师担任,对于实践部分,可以聘请医疗康复机构的专职人员,这样不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础理论,同时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现实的实践环节。

2“医教结合”背景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困境

2.1正确把握“医”在特殊教育中的定位

几十年来,高校特殊教育专业都是以“教”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随着“医教结合”理念的兴起,才在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目标上有所调整,但是如何把握“医”相关的课程或知识,是目前较少探索的内容,该设置多少与“医”相关的知识,设置哪些与“医”相关的知识,如何定位“医”的范围,国外目前采取什么样的“医教结合”的方式,都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2.2特殊学校与医疗康复机构对于“医”的需求与高校对于“医”的教授的衔接

目前高校对于特殊教育的本科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能满足特殊学校对于教师的要求,满足医疗康复机构对于康复干预人员的要求。然而,高校对于这些大学生的培养能否适应未来的职业需要,这是首要问题。在高校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特殊学校与医疗康复机构对于“医”的知识的需求,然而,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所以,若想让高校更好地培养出“医教结合”下的未来从业人员,高校必须与特殊学校和医疗康复机构密切合作,来掌握其需求的动向,做好衔接。

2.3“医教结合”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医教结合工作的开展,对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他们不仅需要有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还应该具备相关医疗康复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保障医疗康复与教育的有效结合。这便对高校教师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学习更多的相关的医疗康复知识,与相关医疗康复机构人员多沟通交流。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