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范例

儿童教育

儿童教育范文1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各地教育问题的焦点与盲点,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本文结合实际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剖析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存在的深层原因,并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几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

1.1留守儿童数量多

根据2012年度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在农村,留守儿童大概在80%以上。留守儿童的父母其中一人在家的比率大概为68%,父母都外出打工的比率为32%。因此可见,农村的留守儿童的数量是相当多的。

1.2留守儿童家务劳动繁重

巨相关调查资料表明中国80%的留守儿童在双休日要做家务劳动;52%的留守儿童要在双休日做饭,90%的留守儿童自己洗衣服。繁重的家务劳动使得本该学习和成长的孩子拷上了枷锁,孩子的学习时间减少,劳动量增加,给留守儿童带来了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抑和阻碍。

1.3家长监护不能落实

当今留守儿童的监护中呈现出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监护占大多数,无人监护占和其他亲戚监护占一小部分的现象。其中隔代人监护,会由于心理代沟太深以及祖辈过度溺爱而导致无法正常沟通;亲戚监护易由于小事可能产生心理隔阂,严重的甚至闹矛盾;对于没有人监护的儿童,使这些孩子心理没有安全感,进而导致监护不能及时落实。

1.4父母亲情淡薄

父母亲情是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根本元素,然而大部分留守儿童与家长的联系较少甚至是没有联系,使得本该拥有的家庭血缘亲情淡化。一些家长由于生活所迫外出打工,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这样使得孩子内心就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进而影响孩子的成长。

1.5学校教师的关注度低

留守儿童应该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对象,然而当今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很多留守儿童在教学时间里很少与老师谈话,甚至是交流,进而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出现课堂违纪,有的撒谎逃学,有的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的现象,个别留守儿童甚至对学校和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下滑较为明显,辍学现象比较严重。

1.6留守儿童道德意识淡化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在情感上得不到足够的关心,在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上也难以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关注,缺乏道德养成教育和纪律约束,容易偏离主流的道德价值观。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偏差,养成了自私自利、好逸恶劳、乱花钱、摆阔气等陋习,有的还染上吸烟、酗酒、打架斗殴等不良嗜好,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原因

2.1个人原因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引发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农村的留守儿童心理大部分认为自己家穷,父母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不理解而产生怨恨情绪,容易形成自暴自弃的性格。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我封闭、性格孤僻、情绪失控、认知偏差,内心茫然等现象,使得很多留守儿童不爱学习,慢慢的荒废学习。

2.2家庭原因

留守儿童的家庭大多都是父母不在家,孩子由爷爷奶奶等长辈抚养的家庭。这种家庭结构的缺失和不完善也就使家庭的功能不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2.3学校原因

农村学校缺乏科学育人的理念,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只对学习好的学生进行管理,而放弃对那些留守儿童的教育,这些因素都会使留守儿童辍学、失学。由于学校的各种条件比较差,不能很好地照顾到每个人,也不能真正的关心每个留守儿童,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全面教育效果甚微。这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2.4社会原因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而导致农民家庭负担过重以及我国对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这样一来使得农村的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但因城市消费高,学费贵绝大部分父母出去打工无法带孩子去城里学习,导致留守儿童教育缺失。在农村,“读书无用论”盛行,处在这个年龄的儿童,生理和心理都还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现象的影响,对于不良的社会风气会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

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

3.1留守儿童自身要加强学习意识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取决于他们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爱好、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因此留守儿童自身要端正学习态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远离网吧等不良场所,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学习自信心,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3.2父母应加强与孩子的交流

家庭教育在儿童的成长阶段十分必要,父母应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关注孩子的成长变化,关心孩子的学习,支持鼓励孩子,遇到问题及时帮助孩子,对于孩子的价值观扭曲及时纠正,引导孩子正确的价值取向。

3.3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中起主导作用

3.3.1学校应该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应该为留守儿童安排专门的老师进行辅导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快乐生活,学校还可以多吸收些素质高、资历高的老师来进行教学。

3.3.2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

教师应该掌握本班留守儿童的家庭的基本情况,提高监护和教育能力,主动和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督促他们教育孩子,真正实现学校与家庭的互动,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教育。

3.3.3加强心理健康道德教育

学校应聘请专门的老师上心理健康的道德的课程,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让留守儿童认识到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学校还可以设置心理咨询中心,以便学生们及时咨询,用于开导留守儿童,多与留守儿童交流,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相互沟通的平台。

3.4社会上应改善生活环境和加强社会保障

社会应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管理,对学校周围的网吧,游戏厅等影响学生、误导学生的不利因素严重打击,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学习的良好环境。还应该建立留守儿童之家,招募志愿者,面向社会募集图书等学习用品,篮球等体育设施,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通过组织渠道、新闻媒体、网络等方式招募志愿者,从心理矫正、思想交流、学习辅导、物质帮扶等方面关爱留守儿童。

作者:樊倪 李英林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编写组编.农民工保护知识百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09).

[2]谢良敏.农民工维权法规政策解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06).

[3]张雪筠.农民工与城市主体社会[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08).

儿童教育范文2

关键词:陈鹤琴;儿童教育;家庭教育

陈鹤琴(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浙江省上虞县人。中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特别强调儿童的教育,他的儿童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1925年撰写的《家庭教育》一书中,该书提出了101条原则,涉及儿童家庭教育思想的方方面面。众所周知,我国的家庭教育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溺爱孩子、不尊重孩子、家校教育分离等问题。因此,再次学习并领悟陈鹤琴的儿童教育思想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陈鹤琴“活教育”中的儿童教育思想

陈鹤琴的儿童教育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陈鹤琴从7岁起,读了6年的私塾。他后来在回顾自己的六年私塾生涯时,对传统教育的死板提出深刻的质疑。此外,他幼时丧父,家中兄长因无人教导误入歧途的遭遇更让他明白了教育的重要性。在留学之后,他把自己学习的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在创办的鼓楼幼稚园中实践,主持并发行了《儿童教育》和《儿童教育丛书》等书籍。可以说,陈鹤琴对儿童教育研究是相当深入的。

(一)在教育目标上,主张发

展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儿童教育发展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儿童教育是陈鹤琴所处的时代背景决定的。当时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阀连年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整个教育界仍笼罩在传统专制的阴影之中。国民政府意识到了教育的不足,向外国学习先进的教育制度。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却外国化倾向严重,从形式和内容上都完全的照搬日本、美国等国家,这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因此,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句话看似简单却结合了时代内涵和殷切期望。他曾痛切地说:生而为人、生而在中国、生而在现代中国,究竟有几个人真正明白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呢?“做‘人’不易做,做‘中国人’不易做,做‘现代中国人’更不易做。”i对于儿童的教育来说,陈鹤琴提出中国的教育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先进的理论,他主张要学习和引进西方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但要与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建设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他说:“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环境均与美国不同,我们的国情与美国的国情又不是一律……幼稚园的设施,总应当处处以适应本国国情为主体。”ii可见陈鹤琴并不否定学习西方先进教育理念,但是学习先进教育理念不是完全抄袭,应该让中国的教育与时代和民族相结合。

(二)热爱儿童

陈鹤琴主张实施“活”教育的另一个必须的前提是:热爱儿童。从热爱儿童出发,他的观点可以归纳为热爱儿童的身体和热爱每个孩子的个性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热爱儿童的身体,认为儿童的健康是第一位的。儿童的健康问题是他长久以来关注的课题。在他投身教育事业的年代,广大中国儿童过着颠沛流离,饥寒交迫的生活,健康水平极低。目睹这一切的陈鹤琴发现:“身体不强,就不容易学,常见多病的小孩子,对于他的学业,发生许多的妨碍……”故而,要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让儿童健康的成长,有健全的身体。另一方面,他主张热爱儿童要热爱每个孩子的个性。陈鹤琴在7岁时曾入私塾学习旧学,私塾中夫子刻板、严厉的形象让他对旧教育产生质疑。传统教学忽视儿童的个性,不注重尊重个体差异性的教学方式也是非常的简单粗暴。因此,陈鹤琴认为必须热爱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

(三)尊重儿童

陈鹤琴在长期的研究理论和实践中还总结出要尊重儿童。尊重儿童既要尊重儿童的心理规律,还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首先,陈鹤琴主张了解儿童的心理,依据儿童心理的规律进行教育。他认为,“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始能行之得当。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妄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的。”iii因此,要使家庭教育获得成功,就必须先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其次,尊重儿童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也极为重要。与提到游戏就摇头拒绝的大部分专家不同,陈鹤琴认为游戏是儿童的良师益友,而且非让儿童游戏不可。从1921年起,他以自己的长子一鸣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长期的、连续的儿童发展研究,认为儿童对游戏的兴趣来源于儿童游戏的力量和能力发展、以及活泼好动的天性。iv他游戏式的教学模式对我国封建教育的死板相比有极大的突破作用。

(四)重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陈鹤琴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他认为家庭教育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之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性格形成和品德的好坏受父母的影响是最大的。陈鹤琴还指出儿童的“知识丰富与否,思想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完全的责任。”v他认为在人的一生中,首先接触的是家庭,孩子在父母那里学谈话,认识周围事物,其性格和行为习惯等,都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形成的。因此,他认为必须重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二.“活教育”中的儿童教育思想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随着上世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许多家庭由以前的多个孩子变成了一个孩子,对于子女的教育也更加重视。由于每个孩子只有一次童年,在其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不可重来。研究陈鹤琴的儿童教育思想,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结合时代背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儿童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父母应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儿童。诚然,21世纪以来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的,但是这种重视却渐渐走向极端。典型的问题表现在,重视智力的发展忽略体育、智育、劳动、美育、生活等方面的教育、轻视儿童德育的教育。这样很可能导致部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人格不健全。孩子考上了好的大学,却因些许小事将自己的同学残忍杀害等事件正是这类问题的极端体现。

(二)提高家长的素质

家庭教育要进行的科学、顺利,主要责任在于父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衣食住行都由父母陪伴。因此,家长自身的素质对于儿童有极大的影响。

1.父母双方都需接受并认同基本的教育理念

陈鹤琴认为:盖“做父母”实在要有一种专门的技能,专门的学识。的确,父母双方若是连基本的教育知识都没有,只是盲目从众,随大流给自己的孩子报兴趣班、培训班、参加各种各样的竞赛,这样的教育实在不能称之为教育。

2.父母要以身作则

“上梁不正下梁歪”是一句人们常常听到的话,这句话指的就是因为父母未对孩子做出良好的示范,而让孩子有样学样。有的父母打麻将、抽烟喝酒、甚至暴力对待孩子会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也学到这种不良习惯。陈鹤琴说:“要以身作则。这句话是非常重要的。……他当然也受到各种环境的影响。但是父母的影响比任何影响来得大。”vi因此,父母要为孩子做一个正确的榜样,要认识到以身作则的积极性和必要性。

(三)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

陈鹤琴提到要热爱和尊重儿童,这启迪父母要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在最大程度上去帮助孩子学的更加轻松和快乐。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既要依据儿童的心理规律进行教学,又要尊重儿童的学习方式和儿童的个性。

1.依据儿童的心理规律进行教学

陈鹤琴根据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结合本人的教育经验,提出17条“活教育”的教学原则,即: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做……vii儿童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点决定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不要用过高的标准去苛责孩子。要知道儿童具有好奇心、好动、喜欢模仿、喜欢户外生活等等的心理特点,与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年龄特点互相背离去进行教育,必定会使孩子厌倦;若是顺着他们的心理规律去进行教学,就能使学习知识变得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因此,教学必须依据儿童的心理规律进行。

2.尊重儿童的学习方式,寓教于生活,寓教于游戏

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儿童天生具有的强烈好奇心,使得他们对于玩具和游戏的兴趣特别浓厚。因此,父母要支持孩子们的游戏。不仅不要克制他们玩儿游戏,相反,最好能够和孩子们一起参加游戏。从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发现儿童的优点和缺点。游戏并没有大多数家长们想象中那么“坏”,让儿童接触积极有益的游戏,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能够增进与家人之间的情感。

3.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

儿童教育范文3

(一)儿童本位的教育意识

蔡元培推崇“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思想,他强调在儿童教育中应该发扬民主精神,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在新旧教育的比较中,他从受教育者本体的角度,阐释“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思想,“夫新教育所以异于旧教育者,有一要点焉,即教育者非以吾人教育儿童,而吾人受教于儿童之谓也”。他指出,违反自然、束缚个性自由发展的旧教育,不仅是对儿童身心的摧残,更无益于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童子就傅以后,接父母兄姐之时少,而日与其仇耳相对,务剥削其亲和眷恋之良,而养成夫乖戾忮忌之性。夫是以在家而戾于家,在国而戾于国”。蔡元培主张儿童教育要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从教育的主体出发,要“尚自然,展个性”,他形象地将这种新的教育方法比喻为“干则灌溉之,弱则支持之,畏寒则置之温室,需事则资以肥料,好光则覆以有色之玻璃”。将这种科学的教育方法用于培育儿童的教育中,不仅能够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更有利于儿童个性和群性的有机统一。

(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在儿童教育中,蔡元培倡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反对“守成法”“求划一”,他主张“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其核心教育思想就是要求立足实际,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反对任何滞后或超前的违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法。蔡元培指出,以养成科名宦官之材为目的的旧教育,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必然带有强制性和盲目性,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然而“新教育则否,在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法以助之”。无论是“体育、智育,均当按其年龄而施之”,强调了教育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施行相应的教育,挣脱滞后或超前的旧教育枷锁,秉承与践行因材施教的新教育方法。因材施教的践行,不仅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更隐含了对儿童个性的尊重。蔡元培在美国给中国留学生讲演时指出:“孔子主张陶冶性情,发达个性。其教人之法,为因材施教。”蔡元培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认同,映射出了他自己的教育主张,在施教过程中必须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有的放矢,这不仅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更有利于儿童的个性发展。

(三)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目标

蔡元培强调儿童教育的目的,要通过德、智、体、美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儿童的健全人格,培养未来国家的健全公民。“盖国民而无完全人格,欲国家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亡之虑焉。造成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真所谓爱国矣。”然而,中国传统旧教育却违反儿童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偏于智育,忽视体育和美育。在蔡元培看来,对儿童德、智、体、美健全人格培养的认识误区,不仅违背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价值追求,更不利于发挥教育改造近代社会、发展未来国家的功效。只有四育全面发展,“一无偏枯,才可教练得儿童有健全的人格”。在“四育”中,蔡元培首先强调的就是体育,体育是诸育之首,“夫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健康的精神寓于强健的体魄之中,体育的目的是强身健体,振奋精神,非竞技输赢。其次,蔡元培的智育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视和传授,他认为智育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途径;二是智育重在启发儿童心智,引发儿童读书兴趣,丰富儿童精神世界,因此,他提倡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开发儿童的智力。再次,蔡元培将德育视为教育的中坚,培养健全人格的根本。他强调德育重在践行,要养成儿童博爱心、求上进、拥正义的良好品质,必须通过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最后,蔡元培很重视美育独特的教育功效,美育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感情,培育良好的道德心,还有助于移风易俗、改造社会,成为科学发展的原动力,要鼓励儿童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四)重视幼儿园、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

蔡元培强调教育的彻底性,他重视家庭教育,认为:“幼儿受于家庭之教训,虽薄物细故,往往终生而不忘。”“一生之事业,多决于婴孩,其矣,家庭教育不可忽也。”但是,他对家庭教育又有所质疑,认为不应过分强调和依赖家庭教育,因为教育是一项专门的事业,只有具备较高教育素养和丰富教育知识的专业人员才能够担任,而缺少系统性专业训练的家长难以完全承担起教育儿童的责任,而且“囿于职务而无暇为教育子女之准备”。幼儿园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完备的硬件设施、内隐的精神文化以及专业性的教学人员,使其教育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和专业性的特征。

1.幼儿园教育的系统性对家庭的影响。

幼儿园教育的系统性主要表现为,幼儿园完备的教育管理体制、专业的教职人员以及契合教育主题的环境设计。幼儿园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是对儿童家庭教育随意性和片面性的弥补,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优势互补,增强了儿童家庭教育的成效。

2.幼儿园环境的育人性对社会的辐射。

蔡元培认为,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环境可以开智陶情,提高教育成效。在学前教育场所环境的设计上,蔡元培主张,一方面要把学校建在风景佳胜的地方,通过物化环境培养儿童真、善、美的性情;另一方面,要通过对人文教育环境的创设,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熏陶儿童。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社会也必然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幼儿园环境的育人性隐含对社会环境育人性的内在要求,为了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社会舆论、社会风气、社会教育设施等软硬社会教育环境的营造,都必须与幼儿园教育对接,彰显隐性社会文化的教育功效。

3.幼儿教师的示范性对家长的启迪。

在蔡元培看来,由于儿童兼有养与教的特点,凡是与儿童接触的人,都具有为人师表的作用。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教师是儿童的直接接触者,加之幼儿时期的儿童模仿性较强,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幼师必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教员须有充分之知识,是以应儿童之请益与模范而不匮。”蔡元培认为,教师的学识、品德、仪表、言行举止都对儿童健全人格的养成关系极大。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必须以学校专业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发挥好对儿童的示范作用。

二、当前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家庭教育观念片面

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将子女视为自身价值延伸的父母,在早期家庭教育中,为了完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夙愿,他们秉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将家庭教育“学校化”,为孩子请家教,报各种兴趣特长班,将家庭教育演变为幼儿学校教育的延伸与再续。在家庭教育中,作为教育者的父母,有的始终将满足应试教育的升学要求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过度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子女兴趣、爱好、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海青少年研究所的调查显示:0-6岁独生子女的年轻父母,更多地认同“学习第一”,在比例上甚至高于6-14岁、19-25岁两组孩子的父母。

(二)家庭教育内容单一

1.重智育轻德育。

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部分家长甚至将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唯一标准。在某高校“弘扬家风,立德树人”的家庭教育调查中显示:有70.55%的父母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有26.02%的父母关注孩子的品德修养。

2.重知识轻实践。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家长为了增加孩子的知识储备,他们往往限制孩子交友和参加社会实践。“中央教科所的调查证实:中国父母最关心孩子的求知(85.95%),求知在孩子的各类素质中排到了首位,而孩子的实践(40.86%)、创新(39.24%)、审美(36.80%)等素质却被忽视。”

3.重身体轻心理。

在“健康的精神寓于强健的体魄之中”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部分父母对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较为重视,而忽视了以隐性方式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多元文化的冲击,社会思潮的泛滥,使儿童理想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的真实境遇不符甚至相悖,这一时期需要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更多的关注。

(三)家庭教育方式欠科学

每个父母都希望子女成才,但大多数父母却不太了解儿童心理,不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不能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施行教育,因此在家庭教育中主要存在娇宠型、专制型、放任型三种非科学的教育方式。

1.娇宠型。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数量的增长,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呈现出骄纵溺爱的一面,至少两代人及其双方家庭关注着“小宝贝”的一切活动,对他们百依百顺,缺乏管束,鼓励他们在“安全网”内学习、生活。

2.专制型。

在应试教育影响下,父母对子女的学历期望值偏高,为了让子女“不输在起跑线上”,他们以自己的意志代替孩子的意愿,想当然地为他们准备生活、学习上的一切,包括报读特长班、不让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家务劳动等,这种忽视儿童自主性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对儿童自由发展个性的泯灭。

3.放任型。

部分父母由于对“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所以他们只将抚养、照顾子女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职责,而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幼儿园。上海青少年研究所的调查显示,0-6岁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绝大多数为“放任型”,即一方面对孩子给予的关注有限,另一方面对孩子提出的发展要求也非常少,属于“随便孩子怎么样”的状态。

三、启示

(一)转变观念,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

科学、民主、平等的思想已经辐射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社会生活基础组成部分的家庭教育,必须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进行相应的变革,这种变革首先是观念上的变革。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创新精神和独立能力,在家庭教育中,作为施教主体的父母,要遵循蔡元培儿童本位的教育思想,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施以相应的家庭教育。“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在教育中,父母与教师承担相同的职责,父母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权利,倾听儿童的意见和想法;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发挥表率作用,充分利用自身在家庭教育中榜样角色的力量,对儿童施加影响;最后,父母对儿童主体地位的尊重,还表现在要营造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父母不仅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充分的物质资源,也要供给丰富的精神养料。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摒弃已往错误的思想观念,正确认识自身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切忌喧宾夺主,以主导性代替儿童的主体性。

(二)因材施教,彰显儿童的独特个性

在以儿童为本位教育思想的引领下,蔡元培强调在教育实践中,要奉行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因为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使人获取更多的知识,还需要丰富个性、多角度思维、关注人整体素质的提高,这为适应社会、发展个性的教育培养新方式提供了理论指导。坚定的“性善论”者卢梭主张,要根据每个阶段儿童年龄和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应该遵循教育任务使儿童“归于自然”的自然主义教育理念,他提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任何滞后或超前的教育方式都是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违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因材施教,以年龄为选择教育方式的维度,充分发挥儿童的个性潜能,切忌照本宣科,对儿童进行模板式的“克隆”。同时,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父母要注重对儿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孩子积极参加与年龄相适宜的活动。

(三)和谐发展,促进儿童健康成才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人懂得人之为人的意义,明白人的生存价值和追求目标,促进人在品德、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均衡协调发展。智育属于精神方面,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促进儿童健康成才的精神养料;思想道德素质在儿童和谐发展中起着根本性的导向作用,是促进儿童健康成才的关键;强壮的身体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首要前提,是促进儿童健康成才的基础;高尚的审美情趣以提高道德,完善人格为根本宗旨,对儿童四育的培养,是促进其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根据蔡元培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的教育目标,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矫正重智轻德、重知识轻实践、重身体轻心理的教育弊端,树立通过和谐发展,促进儿童健康成才的目标。处于幼稚期的儿童,可塑性较强,在可塑期内对儿童施以教育,学得好就好,学得不好就不好,儿童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难以轻易改变。父母对此阶段儿童的教育,要立足于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基础上,提升儿童知识文化、体育和美育的水平,秉承“强壮的身体始于健全的精神,高尚的品德源于情感的陶冶”原则,对儿童施以德、智、体、美的教育。

(四)家园合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儿童教育范文4

1.1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和加强教育管理的必要性

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令人堪忧,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来自贫困的农民家庭,其监护人往往是年纪比较大的长辈。由于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有限,不能很好地辅导督促其学习,使他们的思想品德得不到正确的教育引导。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成长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会给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伤害,其庞大的群体数量也导致留守儿童的问题极易引发社会矛盾。因此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对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2改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现状的要点分析

要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现状,就要抓住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要点,做到重点问题重点分析,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由来已久,教育因素和社会因素复杂多变,因此需要总结分析出导致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对重点管理项目着重监管,加强各方的教育职责,将责任义务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真正有效地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通过长期的实践分析,可以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要点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2政府管理责任和法律法规的指引

要想真正的实现教育公平,就要有政府的扶持和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国家虽然制定了一些保障留守儿童权益的法律制度,但是由于受到地区条件的限制,一些留守儿童还是得不到合理的安置。由于没有相关法律的管制,当地政府也没有将随迁子女的教育纳入到当地的教育管理体系中,入学手续复杂甚至将他们拒之门外。政府管理的缺失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随迁子女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即使跟随父母来到大城市,也无法享受到公平的教育,使得更多的随迁儿童被打回原籍,成为留守儿童。因此,要想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就要发挥政府的能动作用,明确各政府部门的义务和职责,加强对学校、社区的管理,尽快完善保障留守儿童教育权益的法律法规。

3正确的引导和监督

对留守儿童的思想引导和教育监督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父母和监护人,即家庭教育环境,二是学校,三是教育部门。父母和监护人教育作为儿童成长和观念养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直接决定了儿童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想品德。由于父母、监护人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又受到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导致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家庭忽视了对学龄儿童的教育监督。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就是学校,在家庭教育监督缺失的情况下,学校的教育管理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可以用自己完善的知识和先进的思想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引导,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监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部门作为统筹全局的管理部门,其政策指引和管理措施将对学校和家庭教育形成监管作用,促使监护人和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4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

虽然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但是教育公平不能受到地区的限制。只有实现学校教育资源的公平划分,才能使落后地区的留守儿童接受到现代化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了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完善教育教学设施、提高师资力量。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的学校由于财政教育经费不足,教学条件简陋,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作为教育部门应当合理安排教育经费支出,抓住最困难的学校,完善现有的教学设施,扩大学校规模,为师生创造一个教学设备齐全的现代化教育环境。我国的师资力量分布严重失衡,绝大多数师资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相对匮乏。由于教师的品德修养和知识水平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吸引高素质教师到农村教学,扩充师资力量,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对于改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5结语

儿童教育范文5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自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跨区域转移,2000年至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逐渐步入规范、公平、稳步加快的轨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但也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日益壮大,出现日益严重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我们把义务教育看做纯公共物品,政府作为纯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支持系统里属于一个支持能力很强的远端支持源。在这个支持系统中,如果支持者与被支持者之间的支持关系不恰当,支持源的积极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甚至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现实中,政府作为支持者对被支持者———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干预措施多停留在政策层面,行动层面干预的较少。同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实属社会管理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政府理应担负起其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责任,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根据留守儿童在教育上出现的新问题,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技术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构建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期解决新的社会问题。结合上述理论分析,本文认为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中政府被赋予了四重角色,分别为:(1)义务教育的提供者。义务教育在经济上的特性属于纯公共物品,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因此只能由政府来提供。(2)财政经费的支持者。留守儿童接受的教育不是一次性的投资,而是需要政府不断地在财政上予以支持。(3)权益保护者。政府需要通过制定法律和严格执法保护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和人身权,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增强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法律意识。(4)文化环境的构建者。在我国,文化环境属于公共管理事业,由政府来提供,政府可通过加强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提供健康的文化产品、规范文化市场行为,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农村教育一直是政府非常关心的问题,近几年政府在农村教育上不断地加大投入和管理力度,如学校教学设备的数字化建设、每天三块钱免费的营养餐计划的实施、2012年3月28日《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等。这些政策虽然不是专门针对留守儿童而推行的,但是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同时政府部门也有专门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政策推行,如国务院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建立健全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检测机制。这些行动表明政府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上一直在做一些探索性的实践,但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由来已久,并且问题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政府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政上虽然予以支持,但是力度不够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既有学校的责任,也有政府的责任。政府、学校、留守儿童三者的关系应当是政府通过学校这一个媒介让学生享有各种教育资源。学校相对于政府而言是一个力量比较薄弱的组织,为留守儿童提供的各种教育资源还是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没有政府这个坚强后盾的支持,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上就不能恰如其分地发挥作用。在教育功能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互补的。在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就显得尤为凸出,而教学基础设施的健全是留守儿童能受到良好教育的物质保障。目前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也逐步得到改善,但还存在着“形象工程”现象。在走访中我们发现有学校开设图书室,但图书室里仅有几本学生们捐来的书籍,并且图书室并未开放过。另外,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黄冈市蕲春县74.47%的村子有托儿所或者幼儿园,25.53%的村子没有托儿所或幼儿园,这表明对于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受教育的最基本的场所都得不到保障。

2.政府支持的非差异性与留守儿童需求的多样性相矛盾

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目前已被标签化,是一个亟须关注的弱势群体,虽然这一群体在教育上存在着共性的问题,但是留守儿童群体内部需求也存在各种差异,政府在给予支持帮助的同时应当考虑到这些差异。然而在调查中,通过与老师、学生的交谈,我们发现,政府在对留守儿童给予的支持上几乎是采取“一刀切”的政策。如有些留守儿童的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好,但是监护人比较忙,陪孩子的时间不多,这类留守儿童缺少的不是金钱而是更多地与人交流和被人关爱;有些留守儿童经济条件不太宽裕,对于这类留守儿童给予物质帮助可以发挥更大的效能;有些留守儿童缺乏自信,需要更多的是鼓励。但是政府更多是给予金钱上的支持,与留守儿童真正的需求大相径庭,使其支持作用大打折扣。

3.政府法律体系不健全,普法意识薄弱

在留守儿童的权益保护中,我国并没有针对性的立法保护。在留守儿童的保护上如果一味容忍法律空白或者使用笼统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律,则会加大法律适用的难度,且不能很好地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由于没有父母照顾,农村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伤害。农村留守女童遭性侵事件已不再是什么骇人听闻的新闻,据河南省固始县检察院统计,仅2011年,该院就办理了19起农村留守儿童性侵害案。除此之外2012年贵州五名儿童在垃圾箱内窒息死亡事件、河南省光山县发生的多名留守儿童在学校被砍事件以及诸多的意外伤害等事件,使得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留守儿童毕竟不完全等同于普遍意义的未成年人,只有在各方面关注留守儿童的特殊性,才可能有的放矢地解决留守儿童安全问题。作为法律法规制定者的政府,应当加强安全教育工作,进一步完善更新现行的法律制度,利用权威的法律去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4.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落后,文化环境亟待改善

留守儿童在一个健康的外部环境下才能茁壮成长,而健康的外部环境不仅需要有健全的公共基础设施,还需要有文明的精神环境。在对留守儿童课余时间主要做什么的调查中,看电视、与其他小伙伴玩耍是留守儿童度过闲暇时光的两种主要方式。目前农村适合留守儿童学习玩乐的公益性文化娱乐设施较少,社会上诸如网吧、游戏厅、不良书刊、录像厅等场所却不断增多。由于管制不力,这些场所为了牟取利益,常常招引学生进入,致使部分学生沉迷其中,甚至彻夜不归,严重污染着孩子幼小的心灵。另外,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的影响,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导致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降低和动力不足。良好的外部文化环境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是分不开的,现实中不良文化环境的存在正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滞后性造成的。净化社会环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是乡风文明建设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政府作用有效发挥的路径分析

留守儿童接受的教育作为一种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也应当由政府承担起主要责任。对整个问题统筹规划,不断寻求新的外部力量,积极探索实践,形成有效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模式是政府的当务之急。

1.加大对教育的政策和经费支持,有效发挥政府的社会支持作用

随着政府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留守儿童受教育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但对农村教育资源的分配还存在着不公,使得不同地区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管理上存在很大的差距。针对不同的问题,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针对教学点分散地区做好寄宿制学校建设和校车安全管理。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做好寄宿制学校的寝室、食堂、浴室等方面的建设,为寄宿制学校配备必要的生活教师和心理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教育好留守儿童,更要从生活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同时合理规划公共交通,创造条件为学校配备安全校车和技术娴熟的司机,加强安全管理,为留守儿童上下学提供方便。(2)改善留守儿童营养状况。继续实施并不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合理安排膳食结构,优先保障留守儿童的用餐要求,切实改善留守儿童营养状况,并建立留守儿童用餐登记和营养状况登记档案,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政府而言要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首先,农村公共娱乐设施的建设要有针对性,既要考虑中老年人的需求,更要关注留守儿童,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同时,利用好学校图书室,依托学校电教室、乡村文化中心、农家书屋等,加快建设绿色网吧等公益性上网场所,为留守儿童校外活动创造更多的便利。其次,加强对文化娱乐市场如网吧、录像厅等的规范管理,杜绝未成年人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最后,要加大投入,创作、生产适合儿童健康成长的少儿歌曲、出版物、舞台剧等文化产品。同时继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模范教育,使留守儿童从思想、心理到学习生活都得到较好的熏陶。

3.加强立法以及法制安全教育,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益

目前对留守儿童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还仅限于地方政府层面的行政法规,并且标准不一,实施起来并不顺利。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地域性的问题,而是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因此政府有必要制定专门的、有权威的法律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如:出台《留守儿童保护法》明确家庭、学校、社会、司法等多方面对留守儿童的义务以及职责;加强对校园周边不适宜未成年人进入的经营场所整治;对侵害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行为,制定明确处罚的规定。同时,通过多样化、灵活化的形式加强留守儿童的法制安全教育。首先,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留守儿童,开展不同形式的安全演练,增强留守儿童自救、避险能力。其次,开展法律意识普及课程,针对常见的留守儿童权益受侵害案例,向留守儿童宣传法律保护意识,增强留守儿童自我防范和维权意识。最后,完善法律服务机制,为留守儿童提供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等法律服务,让留守儿童在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时能“有法”可依,让法律真正起到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作用。

4.创新社会管理,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组织

儿童教育范文6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一、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数量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处在代际抚养的教育环境下,“隔代教育”问题十分严重。他们普遍存在着道德品行差、安全教育缺乏、心理不健全等问题,需要综合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多方面的力量共同解决。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分析

(一)心理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与关爱,其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久而久之,形成以自我中心、孤僻、暴躁的“留守综合症”,长期发展下去对其身心造成很大伤害。近年来有许多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事例,例如2016年贵州毕节四名留守儿童在家中服药自杀;2014年某县因故意伤人而刑拘的30人中留守儿童高达10人。之所以会发生这些令人心痛的事件,是因为留守儿童在隔代教育下,无法得到有效沟通,从而产生隔阂,在爱的缺失下他们的心理往往倾向于冷漠、内向、攻击性强,同时家庭和学校都没有给予充分的心理教育培养,其内心想法得不到充分表达,消极情绪长期困扰,最终产生悲剧。

(二)安全教育问题

近年来,时常发生农村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摔伤、拐卖、猥亵等各种意外。由于缺乏安全教育,淡薄的安全意识,留守儿童常常不能正确辨别是否安全,自我保护能力差,同时安全监管不力,其玩耍场所和娱乐工具通常存在致命性伤害。再就是监护人精力有限,没有用正确的方式和充足的时间教导留守儿童安全问题,不能无时无刻细心呵护他们,使其身心安全得不到保障,心灵遭到创伤,丧失生命。

(三)道德教育问题

儿童时期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家庭和学校应积极引导孩子成长。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们大都在爷爷奶奶的溺爱中成长,使其不良行为得不到纠正,自身所遇问题难以解决。另一方面,老师难以照顾每位留守儿童,其坏习惯无法及时改正,长此以往,他们就会没有上进心,缺乏集体荣誉感,甚至违法乱纪。情感上得不到父母的陪伴,行为方式上缺乏正确的指导,致使农村留守儿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歪曲,好逸恶劳,逃学厌学,还喜欢与社会不良青年厮混,甚至违法犯罪。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开展心理课程,关爱儿童心理健康

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一方面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指导,可通过聘用具有专业知识的心理咨询教师,为他们开设心理辅导课程,提供一对一服务,设立心理咨询室,倾听他们内心想法,消除其自卑孤僻心理,使他们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学校必须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父母联系方式,增强与其父母的联系,与家长多多沟通,让家长运用正确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状况,进行心理疏导,双管齐下更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康心理。

(二)宣传安全知识,着力解决安全隐患

政府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体系,依据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建立留守儿童监护服务阵地,为其配备生活学习用品及体育娱乐设施。同时政府部门要做好当地留守儿童档案统计工作,深入留守儿童家庭,定期组织人员了解他们在学习、安全等方面的状况,保证其健康安全,减少安全隐患和风险。学校要开设安全教育课程,举办安全教育讲座,制定儿童安全宣传册,培养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同时促进法律知识的传播,让留守儿童知法懂法,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安全,更要遵守法律法规。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应积极学习家庭安全知识,监护人以身作则,树立典范,让留守儿童增强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安全保护能力。

(三)优化教育环境,培养良好道德品质

转变家教观念,优化教养方式。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增强教育责任意识,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切实发挥好监护作用,坚决抵制溺爱教育,与学校及时沟通配合,共同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校应更新教育理念,开展思想道德讲座、举办“道德模范”评比活动、创办道德模范宣传栏等,注重为学生树立榜样,教会他们更好地做人做事。老师要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进行指导,通过开展班级活动、赠送小礼物、语言激励等方式使其感受到温暖,善于倾听他们的苦恼,从而为他们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

参考文献:

[1]马嘉声.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J].管理观察,2017,(14).

[2]李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J].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7,26.

[3]郑奎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

[4]贺连成,王乙竹.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5,(16).

儿童教育范文7

【关键词】儿童教育;戏剧表演;学校教育

儿童教育戏剧是在学校课程中应用表演和表演技巧的一种方式,它的目标是将学生置于学习主题的上下文中,以便可以探索内容。教育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教育方法,一般来说,它被认为更适合综合教育和高等教育,因为它几乎涵盖了所有形式的戏剧艺术,并表现出对生活的高度模仿,能表达出艺术传播“教育”的方法。教育戏剧的教学方法很好地体现了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它允许学生在戏剧脚本的帮助下感知空间和环境,并训练他们进行逻辑推理,通过一起练习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让他们有机会通过反思自己的角色来进行自省。这是一种高质量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运动效率,还能提高语言学习能力,充分释放学生的潜能。

一、儿童教育戏剧的含义

儿童教育戏剧不是让儿童看的戏剧艺术,而是对戏剧的用途,因此戏剧教育不是儿童教育活动的目标,教育戏剧的重点是儿童戏剧的体验、表达和创作过程,这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在教育戏剧的背景下,教育戏剧是即兴的、自愿的和有创造性的戏剧,这些都是儿童教育活动的一部分。通过戏剧技巧、戏剧化、即兴创作、模仿、游戏、分析和表演,孩子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在互动关系和现实生活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进一步发展儿童的技能。儿童剧以儿童游戏为主,孩子们只有通过玩耍才能培养共同的精神,对于孩子,尤其是婴儿,正确地遵循计划好的程序是最好的鼓励。本来在育儿游戏中,重要的是要注意一点:“它是否与孩子的成长和人类心理的自然发展相协调。”如今,在儿童教育戏剧的帮助下,育儿活动的探索发展更加具有能动性。

二、儿童教育戏剧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

(一)教育戏剧与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由于客观因素和环境压力,儿童在社会认知方面存在局限,很容易导致儿童的发展不均衡。儿童教育戏剧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更开放、更自由的体验和表演平台,通过戏剧,孩子们可以扮演穷人、富人、小角色、大角色,体验他们的心理、情感和社会不同方面,甚至是阴暗的一面。它是一种更加自由的情感体验和释放,是一种多样化和多维的行为和思想环境,在不同程度上补充和丰富了儿童社会化过程所必需的教育环境。同时,父母、亲人的纽带,小家庭环境的呵护,很容易让儿童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教育戏剧活动让儿童与同龄人保持联系,在交流中反思他们的行为,向内思考和向外与他人建立联系,从而更好地纠正自己的性格缺陷,锻炼自己更好地融入集体氛围的能力。

(二)教育戏剧与儿童语言技能的发展

在孩子们的游戏过程中,儿童对他们扮演的每一种角色的表达和诠释都非常用心,通过揭示角色的情感和性格,并结合对角色个性的诠释,孩子可以熟悉语言词汇和丰富的场景内容。与其他孩子一起表演的过程中也大大增加了语言的丰富性。此外,声音、形式和精神戏剧的结合可以提高孩子使用语言的敏感度和精确度。

(三)儿童教育戏剧和儿童审美艺术感的培养

美学不仅促进艺术发展,还包括理解、参与和艺术创作。审美的改善应该在生活中逐渐增加,而不是一夜之间。戏剧形成统一完整的剧目,有演员、观众、表演、语言等多方面的参与,通过耳朵和眼睛的审美感知,儿童们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自己的表达和推理能力,注重与他人的互动和参与,实现了艺术潜力的觉醒。

(四)教育戏剧与儿童创造力的提升

角色扮演和角色扮演相关的游戏是孩子们本能的、有意识的行为,这是儿童看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幼儿时期重要的学习经历。儿童在参与角色定义过程时,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定义和理解角色,当然,为了更好地表达和解释自己,他们会纠正孩子的思想和观念分歧,让孩子们在不受形式限制的氛围和环境中,可以更自由地进入一个新的创作环境。传统通俗教育剧分化下,真正的教育戏剧是强调他们对戏剧的掌握,教育工作者要对儿童抱有积极的态度,并引导他们在戏剧中表演,充分运用想象力,学会用身体表现他们想表现的东西,让孩子认识和理解生活,通过身体和教育语言表达对生活的真实理解和内心感受。这显示了教育戏剧的特殊价值,也为儿童的戏剧行动提供了动力。

三、儿童教育戏剧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儿童教育戏剧中,游戏的威力也体现在教育剧场的表演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重复一些指令,儿童会迷失自我,逐渐失去学习的乐趣。所以,使用适合课程目标的游戏,引导儿童完成它,能够得到最好的效果。儿童的学习模式其实是“边玩边学”——孩子们通过玩耍来学习,而不是通过学习来学习,他们似乎在开玩笑,但他们正在学习。此外,《教育戏剧法》还原和诠释故事的力量,让学生在安全的表演环境中体验语言之美,在不同的生活中扮演同样的角色。与旨在揭示场景内容的经典角色扮演游戏相比,教育戏剧是一种以过程为导向的方法,而不是一种以教育或结果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它的目的是让演员和观众不断地反思和辩论,优化戏剧脚本并观察自己和世界。

(一)在学校教育中使用戏剧来教育儿童的事例

成都市华林小学首次呈现学校教育剧,采取了俱乐部活动的形式,以剧院为支点,将学校的能量引入道德教育。为了更好地说明教育游戏教学方法的价值,老师为小学生开发了多元智能问卷,完成第一学期的活动后,通过比较儿童的前测和后测数据,显示儿童的各种智力要素都有不同程度地增强。事实证明,认知戏剧对儿童的个人发展非常有帮助。实践的结果下,教师的数量仅限于俱乐部活动的形式,相信这种有效的、多样的、优秀的教学方法不应该只适用于少数学生。社会中,儿童教育戏剧不是奢侈品,它应该是所有孩子的必备品,应该寻找俱乐部以外的方法,让更多学生参与教育活动,并对实施的学校予以支持。作为跨学科儿童教学和学校研究的一部分,我们发现国家规定教材课程与地方生活课程在很多方面存在重叠。课程内容的重复直接导致不必要的教师和课程,以及课堂上的重复教学。儿童在面对道德、法律制度和生活时,往往缺乏体验式学习。生活、安全和知识方面的道德冲突在试图解决教育剧中道德宣讲的繁琐问题时,会发现这种形式可以增强儿童在教育戏剧中学习道德和体验情感的效果。

(二)在学校教育中加入儿童教育戏剧的经验总结

1.放置课程,明确课程目标,完成基本结构

课程开发和实施最重要的方法是进行教育戏剧创作,学校主体结构中戏剧学校项目主要属于儿童艺术组。然后按年细分儿童教育戏剧的训练目标,接着进行基本结构的构建。

2.戏剧组队,分工,共同研发

以儿童教育戏剧第一课第一卷为例,遵循伦理与法律体系模块的主要概念,提取生命环境安全中的重复内容,整合伦理与法律问题。教师要信心最大化地整合有效的课程设计,在法律和道德系统约束下,根据上课时间优化儿童教育戏剧的重复内容,每周在学校进行一次戏剧表演课程。幼儿园教师努力开发课程和精选的游戏,这些游戏在儿童游戏中发挥着真正的作用。为保证儿童表演课的有效性,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倾向于选择较为轻松、行为性和参与性更强的内容,并在戏剧教育过程中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使用,这也意味着实际的教育效果可以得到有效地提升。

3.在儿童教育戏剧的教学保障方面,要致力于师资的培养和优化

教育游戏鼓励教师成长,先听课,随后进行儿童教育戏剧的研究、开发和实施。目前有关的教育理论、科学探究和高级教师的教育水平正在迅速提高,除了在学校举办表演工作坊外,我们还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小型教育和研究活动。教育作品中免费教育的特点,给予了师生更多创造机会的自由。正因为如此,拥有了教学的乐趣,教师逐渐获得了职业自主的快乐。为了开辟新的方向,无论是文学还是研究,教师都倾向于在教育学和戏剧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及在俱乐部活动中进行实践研究。而儿童教育戏剧游学之旅不仅是对国家法律和道德体系课程以及当地生活、环境和安全议程的简单整合和修订,而且是多样化的,它是课程的表达,对于多样的主题故事,多样的哲理名言,戏剧性的冲突的把握,是对从童年到道德生活的家庭事件的创新再现,既能够让孩子回归现实生活又能体验不同的世界观。

四、结束语

儿童教育范文8

1.情感无处依托,对生活缺乏信心

“90后”孩子特别是留守孩子,从表面上看,他们做事情特立独行,似乎很独立、很自信,但事实上他们处理事情多数缺乏沟通的能力,与人交往不太懂换位思考,一旦遇到挫折,或者是自己的意见被否定,往往从心底里放弃自己。再加上留守儿童耳濡目染许多残酷的现实,看到农村生活的艰辛和父母在外打工的困难,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压力,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产生一些疑问,甚至失去了信心。

2.理想淡化,对学习毫无兴趣

大部分的留守子女理想缺失,对学习毫无兴趣,故成绩普遍较差。成绩不好,受家庭、老师、社会的关注度不高,人性中积极昂扬的一面得不到激发,阴暗、不健康的情绪很容易滋生蔓延。一次完不成作业也许还有愧疚感,两次便觉平常,三四次便无所谓了。至于及时地进行预习、复习巩固那恐怕就是传说中的事了。时间长了,即使偶尔想学,也便力不从心。经调查,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黄家铺九年制学校20%的留守儿童成绩较差,10%的学生成绩很差。

3.行为不规范,越轨现象严重

留守子女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没有多少教育孩子的知识,甚至就是文盲。他们不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如何引导、帮助孩子,只是一味溺爱孩子,使孩子的心理无法得到正常的帮助,一旦情绪不稳,便去寻找一些另类的宣泄方式,逃学、旷课、不交作业、通宵上网便成了家常便饭,甚至参与社会小青年团体,沾染打架斗殴、、酗酒等不良习气,还有的孩子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留守子女的祖辈们因种种原因无力对这些后代进行行为控制和社会化教育,因而出现留守子女越轨现象严重。

4.生活条件糟糕,物质生活得不到保障

由于永定区黄家铺农村老百姓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大部分没有专长和技术,外出打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工种,干的是苦活累活,工资收入微薄,只能维持家人的基本生活。因此,部分留守儿童生活条件糟糕,连最基本的物质需求都得不到满足,经常营养不良,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

二、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亲人经常不在身边,满足不了必要的物质欲求,更谈不上心灵慰藉,情感及理想皆缺失,自信心严重不足,个性心理被扭曲,行为无法规范,之所以如此,笔者认为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父母背井离乡,亲情和友情严重缺失

父母的背井离乡,农村留守儿童只能由单亲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代为托养,此时的他们,其身心发展皆处于一个需要倍加呵护和关爱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情亲和友情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然而,父母的远离使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家庭教育几乎为零。当留守儿童目睹家庭完整的儿童在父母的庇护下幸福生活的情景时,他们羡慕、幻想自己也能如此,可现实生活却告诉他们这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奢望。由于辨识能力尚未形成,他们无法正确对待自己的处境。当他们遇到困难、挫折和困惑的时候,他们诉诸祖辈,希望得到解决,可祖辈却无法给他们以正确引导,有时甚至是误导。父母又不在身边,他们只好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去发展了,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人性的扭曲。

2.父母素质偏低,言传身教出现负面影响

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的文化程度、综合素质偏低,心理健康知识更是缺乏,因此,当他们的孩子面临困扰时,有的父母是“麻木不仁”,没有及时正确引导;有的父母知道不对劲,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该怎样处理,孩子的心理诉求根本得不到满足,压力和困顿得不到正确宣泄;更有甚者,以错误的观点诱导孩子,言传身教出现负面影响。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疾病。

3.教育观点功利化,教育模式一成不变

学校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重要外部动因,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和学校集体生活的温暖来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管理方式的简单化,学校只重视升学率,忽视了对留守学生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更有甚者,有些教师把留守儿童看成包袱,视为一块“心病”。教育观点的与时俱进迫在眉睫。

4.认识缺乏深度,社会关注不够

留守儿童是当前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社会及政府有关部门应重视这个问题,应及时采取重要措施解决问题,让留守儿童健康发展、快乐成长。但现在全社会对此问题的认识缺乏深度,关注不够,政府缺乏更强有力的措施以改变现状,这对发展和谐文明社会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5.社会环境存在“雷区”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校园周边的网吧、对留守儿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社会上流氓、混混、犯罪团伙往往会盯上缺失监管的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的成长存在不少不利环境,留守儿童一旦触“雷”,将很难自拔。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亲情友情的缺失,家庭的零教育,教育观点的功利化,社会关注度不高及周边环境的影响,构成留守儿童无法健康成长的痼疾,要想彻底根治,笔者有如下思考与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认识,为留守儿童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儿童的发展问题,是公平教育的问题,是和谐社会、和谐中国、和谐家庭的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要深入广泛地开展各级各类的宣传,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孩子的成长创造合适的环境。宣传教育、妇联、关工委、团委、工会文化、民政卫生等部门应明确责任,措施到位,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发挥教育功能,依托学校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首先学校应发挥其教育功能,担当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把心理健康的知识传授到每一个留守儿童,让他们重视自己,树立自信,培养健康的心理。其次,学校要给他们爱的温暖,加强与他们父母或监护人的情感交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实施关爱留守儿童“结对子”帮扶活动。再次,师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是儿童智力、道德、个性发展的风帆,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平时受批评较多,往往自卑。教师不能一味批评,要倾注关爱,用爱心去感化和教育他们。最后,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建议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加大对九年义务阶段寄宿制学校的投资力度,建立起与义务教育阶段相配套的寄宿制学校。对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可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使他们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和照顾,让寄宿学校成为留守儿童暂时的家。

3.强化家庭功能,倾洒亲情,让孩子体验人虽缺位爱不缺位的温暖

就孩子成长而言,父母“爱”的到位比他们“人”到位更加重要,即使因为迫不得已的原因,父母不能守护自己的孩子,陪伴着孩子的成长,只要父母能让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无条件地爱着自己,任何状况下父母的心底都会有自己。如果缺位的父母有办法做到这一点,留守儿童将能得到很多的正能量,得到很大的心理支撑,可以帮助他们安全渡过很多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但父母也应尽量多抽时间回家与孩子团聚,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4.依托学校办好留守儿童之家

让每一个留守儿童有一个有老师、同学帮助,能发挥自己所好的地方,有一个自己的家。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黄家铺九年制学校为此创办了乡村少年宫,建立了各种活动室及场所,请了多名辅导老师,开展各种活动,及时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快乐学习、健康生活、幸福成长,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馨。自少年宫开设以来,留守儿童的违纪现象逐步减少,学习成绩得到提高。

5.政府重视,拓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渠道

其一,从立法的角度去重视。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针对新时期所产生的有关未成年人的各种问题,相应地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加大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力度,这既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也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其二,各级政府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多项产业发展,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就近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尽量缩小城乡差别,从而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