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分析

乡村振兴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分析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城乡差异化发展的产物,是影响乡村振兴的现实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既影响了教育公平,更影响了乡村稳定和长远发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为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要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为家长就近就业创造机会,完善社会力量,合力相伴儿童成长,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网络。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策略

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成为社会发展不可忽略的独特群体。根据我国民政部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9月,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700万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既是教育问题,也是影响乡村长远发展的社会问题。在乡村振兴加速发展背景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难题已成为社会基础治理的焦点。2019年10月全国人大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制定了委托照护制度。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为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基层政府立足实际,构建由家长、政府、学校和校外各类组织广泛参与的关爱体系,通过多方筹集资金、融入多元参与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搭建持续发展的关爱平台。同时,要充分利用乡村振兴的政策、资金及环境优势,引导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人数,给予农村儿童无可替代的家庭关爱。

一、问题概述: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1.教育内容缺失,影响留守儿童身心健康

儿童处于快速成长的变化期,儿童阶段所接受的教育直接关系到终身成长。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状况进行汇总研究,可以看到在留守儿童早期教育中,由于社会参与力量不足,教育力量相对有限,影响了儿童身心素质的健康成长。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大多仅关注知识内容教育,忽略学生心理、情感的有效引导。在日常情感方面,由于缺乏家长的日常陪护和老师的情感呵护,留守儿童出现了孤独、抑郁等多种消极情绪,影响了儿童的生活幸福感。在智能手机、网络游戏快速发展环境下,农村留守儿童成为游戏成瘾、网络成瘾的高发群体,直接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此外,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缺乏社会支持。总之,社会教育力量支持有限、家庭亲情缺失、家校沟通不足、政府关爱力量不够等等,直接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正确引导。留守儿童教育直接关系乡村教育,影响乡村稳定发展。因此,要重点针对留守儿童实际,丰富教育内容,制定针对性教育对策,提升教育质量。

2.教育机制滞后,缺乏留守儿童关爱服务

现阶段,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机制相对滞后,尤其缺少对留守儿童的关怀教育,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虽然,现阶段社会各界已经逐渐认识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相继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资金,初步形成了政府、群团组织、家庭等多方力量协同参与的教育机制,初步缓解了留守儿童教育压力,但整个教育体系与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实际需要之间仍然存在差距。一方面,由于农村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相对有限,多数农村劳动力仍然需要到城市就业,留守儿童教育体系中的家庭监督、亲子互动等家庭教育环节极为缺失。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学校”,目前家庭功能的缺失,将对留守儿童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等产生终生影响。另一方面,目前延伸至农村的社会教育力量相对有限,特别是符合儿童兴趣、学习的教育力量较为缺失,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此外,就目前农村教育现状看,多数地区、学校并未配备专业、完善的心理教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专家,现有农村师资力量的培训机制也相对缺失,影响了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关怀和情感引导。同时,目前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做法多局限于纸质登记、电话慰问等“表面”工作,未能深入留守儿童成长实际,关爱教育效果不佳。

3.教育方向错位,缺乏留守儿童的正确教育

想要实现留守儿童教育的最佳关怀,就需要精准认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定位,并综合性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教育方向存在偏差,通常从已出现的问题角度来开展教育活动,将“留守儿童”等同于“问题儿童”,无法帮助留守儿童真正实现全面发展。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心理关爱资源匮乏、家庭教育功能缺失、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等多种问题,其中既有政府力量投入的相对不足,也与家庭、学校在儿童教育中的职责缺失有关。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将问题教育作为应对儿童成长的“万能化”对策,部分留守儿童教育则采用“矫正式教育”,使教育活动成为儿童成长的负担。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明确留守儿童教育定位、职责和教育内容,以情感教育为主题,增加心理关怀,为儿童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为此,在当前开展留守儿童教育时,应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为儿童提供正确的行为指引,有效“破解”现阶段留守儿童教育难题。

4.教育力量单一,未能形成留守儿童教育合力

留守儿童教育是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产物,从问题出现到应对策略,尚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因此,只有形成了一支专业丰富、实践经验扎实的留守儿童专业教育队伍,才能及时、有效应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的各项问题。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基层县乡政府工作人员缺少系统化的儿童教育与心理关怀知识,以各行政村学校或教学点所构建的教学队伍流动性大,专业性不强,加上多数学校均未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留守儿童教育能力亟待提升。此外,当前乡村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群团组织及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稳定性不够,直接影响了留守儿童教育质量。因此,在乡村振兴进程中,要利用市场,孕育多元力量,凝聚多方合力,为有效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构建强有力机制。

二、原因解析:基于社会支持网络视角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认知

1.城乡二元体制是主要原因

根据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出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源并不仅仅是本身原因,更重要在于农村留守儿童未能得到必要的社会支持。就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看,在于未能构建区别于传统、临时的社会支持网络。由于我国目前城乡资源相对不均衡,大量优质资源主要分布于城市,为了获取更高生活收益,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致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即使部分地区出台了相关政策,允许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但受工作稳定性、生活成本等现实因素影响,多数留守儿童很难公平享有城市教育资源。因此,想要从本质上解决该问题,需要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为农民就近就业提供工作岗位,破除传统城乡二元体制,彻底解决城乡资源要素不均匀的现实问题。

2.家长缺乏正确认知是重要原因

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任何力量都无法替代家长的教育作用。在目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时,主要为父母进城务工,将子女留在农村由长辈或亲属代管,多数家长并不了解儿童的日常情况。同时,受知识水平、个人经验等多种局限性影响,部分家长仅关心儿童的物质生活,对日常学业、心理疏导和习惯引导缺乏应有关注,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规范习惯和健康人格。因此,由于家长教育错位、教育理念滞后,使留守儿童教育单一表现为知识教育和学校主导的“单向”教育,影响了留守儿童教育质量,更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为此,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做好家长育儿知识教育,就成为乡村振兴进程中,亟待弥补的“弱项”。

3.家校联动不足是根源之一

留守儿童培养教育是一项需要多方力量协同参与的综合性过程,为实现最佳育人效果,需要家校多方联动、需要社会积极参与。受资金、人力等因素影响,目前农村学校大多未能配备完善、专业的儿童教育力量。多数学校、教师都以知识教育、遵纪守规为标准来为留守儿童提供教学支持,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即使关注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多以统一问题应对策略来教育,缺乏儿童的个性化关怀。由于留守儿童主要由亲朋代管,很难真正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因此,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学校与家庭之间未能形成常态化沟通机制、系统化互动体系,家长仅以片面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表现的依据,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学校要利用乡村教育资源不断完善的客观背景,立足学校实际,构建家校高效联动的儿童教育机制。

4.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直接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从社会支持网络视角看,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需要从资金、物质、专业教育、精神关怀等多个方面出发。通过优化社会支持体系,丰富教育资源供给,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为留守儿童营造幸福、快乐的生活场景。但从现实视角看,由于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加上社会优质资源主要流入城市,多数农村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的教育资源。比如,受教育市场发展不足影响,多数农村地区未能具备专业的艺术教育、早教开发等有关儿童教育资源,加上校内教育过于薄弱、家庭教育缺失,农村地区有关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支持力量极为有限。在乡村振兴进程中,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资金和市场等优势,扶持农村儿童教育市场发展,推进儿童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

三、构建策略: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社会支持网络

1.加强教育创新,优化留守儿童教育机制

乡村振兴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积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是乡村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变迁,也是全面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为此,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有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需要立足乡村振兴场景,全面把握城乡教育差异、乡村文化特征,充分利用多种力量推进乡村教育。针对乡村振兴进程中留守儿童教育面临教育主体单一、教育过程形式化和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复杂问题,为此,有效推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需要立足儿童成长实际,以家庭教育为主体,完善多元社会力量,引导家长为孩子提供个性化关爱,通过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学业和成长过程中的各项难题。同时,要注重设立专项教育经费,完善留守儿童教育投入,重视培育有资质的教育组织,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有效开展贡献新力量。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优先发展农村,为各种资源流向农村提供了新的机遇。随着城乡教育资源不断流动,加上农村就业机会不断增多,未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将从本质上得到改善。因此,构建由多元力量参与、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模式,从而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2.完善关爱力量,关注留守儿童综合成长

长期以来,在农村留守儿童日常教育过程中,多为亲戚抚养,仅能满足儿童日常饮食,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乐观、活力的成长环境。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学校仅完成了课堂知识内容的教学,缺乏对学生课下学习状况的有效关注。因此,在整个儿童教育过程中,教学内容单一、家校联动不足、父母教育及情感关怀严重缺失的现象,使留守儿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自卑、依赖网络游戏、焦虑等多种不良心理。为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要在知识教育、生活教育的同时,完善学校关爱体系。要做好学生健康教育价值认识,通过构建完善的心理援助机制,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全环节、全流程管理。要从丰富教育内容、弥补育人短板出发,将心理健康融入留守儿童教育,积极遵循儿童成长规律,重点弥补留守儿童教育不足。要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权责,提高家长对儿童教育的价值认知。通过构建完善的家校联动机制,推动家长积极履责。在农村留守儿童个体成长关怀层面,要注重发挥大数据的技术优势,构建儿童成长动态、思维情绪的调查与研判机制。要及时关注有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社会新闻,形成完善的舆情监测机制,通过正面引导,有效化解大众的消极心态。要发挥融媒体平台的互动沟通优势,为家长与留守儿童搭建常态化沟通平台,切实增强留守儿童教育凝聚力,助力儿童健康、全面成长。

3.凝聚多元合力,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家庭多元协作机制

在全面推进乡村教育创新进程中,要着重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合力不足的客观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既是民生问题,也是涉及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问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模式也需要随之创新。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体系时,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政府力量很难灵活适应各个地区农村学校的教育需要。为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管理优势,积极推进教育资源整合,通过构建多元协作机制,为农村留守儿童有效教育奠定基础。政府机构要主动作为,组建职责明确的主导组织,通过团委、关工委、教育部门等多机构成立联合机构指导留守儿童教育,适应乡村振兴进程中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实践要求。乡村振兴战略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持续动力,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贯彻得到彻底解决。因此,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现状,构建关爱保护、教育发展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的育人新格局,从本质上保障农村儿童成长权益,有效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助力乡村振兴。

4.深化问题研究,推进留守儿童教育队伍建设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乡村教育是其中重要环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涉及饮食习惯培养、日常行为引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等。为有效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就需要及时关注新变化,综合多个学科力量,通过深化专业协作,从而提升留守儿童教育质量。要组织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学者,强化各个学科之间的研究协作,构建有效解决留守儿童成长问题的教育机制。要全面认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项系统化、综合性过程,构建农村学校教师、基层乡村干部和乡村医生等多元留守儿童教育队伍,通过定期开展技能培养和能力教育,实现留守儿童教育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要重视选拔德才兼具的志愿者队伍,构建完善的留守儿童教育督导机制,规范留守儿童教育活动。通过发挥专业队伍的专业性、独立性和持续性,从而使留守儿童得到全方位关爱。

参考文献

[1]吕宾.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困境与路径[J].求实,2019,(2):97-108+112.

[2]黎平辉;蔡迎旗.从同一到融合:论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价值主体的价值取向[J].当代教育论坛,2019,(3):64-73.

[3]范先佐;郭清扬.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5-64.

[4]杜晓晴;周小舟;邓雨薇.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以北京歌路营教育咨询中心为例[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2):111-116.

[5]黄荣晓;邱鸿亮.留守儿童成长机制的三维建构——基于粤西农村C初中留守儿童案例的叙事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76-84+190.

作者:张姝婧 单位:商丘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