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教学范例

雕刻教学

雕刻教学范文1

关键词:雕刻艺术设计;雕塑教学;人才培养

一、应用型院校雕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背景

1.雕刻艺术设计专业工艺门类的广阔性、综合性。雕刻艺术设计专业是高职院校开设的三年制专业。其专业特点具有较多的专业方向门类,涉及多种雕刻工艺与多种材料应用。当下雕刻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以传统式的工艺传授为主。在学制的限制下,课程建设相对比较紧凑,各种工艺种类较多,所以在客观上限制了工艺种类跨界融合。当下社会对于雕刻艺术人才培养的需求是全面的、综合的。如果只掌握一种工艺已经满足不了当下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雕刻艺术设计的综合性要求学生不但掌握手工技能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审美与创作。而对市场的实际需求,要了解不同材料与不同工艺,从实际问题到设计方案再到实际产品产出,要求学生具有综合性的素质。2.雕刻门类之间融合较少,材料与工艺的不同产生较大的壁垒。雕刻艺术设计分有竹雕、竹簧、木雕、玉雕、石雕等多种雕刻工艺。在应用型高校的大背景下,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工艺技能。传统式的教育方式中更加注重学生对于技能与工艺的掌握程度,而现代教学的方式转变要求人才培养对企业与市场的结合更加紧密,这也是“现代学徒制”的基本要求[1]。同时“现代学徒制”全面推进加快培育知识型、技能型与创新型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当下社会与市场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较高,不但工艺与技能要过硬,而且对相关产业有专业化的认识和了解。

二、雕刻艺术设计专业中雕塑教学的现状其重要意义

1.雕刻艺术设计专业雕塑基础教学现状。雕塑在雕刻艺术设计乃至其他专业的基础课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雕刻专业对于空间与造型的要求相对更高,雕塑基础课程显得更为重要。在重工艺重技能的大环境下对于造型能力的训练相对较少,课程设置重在专攻工艺与技能的培养。而显得雕塑课程结构简单,设置课时相对较少。2.雕塑基础教学对各种工艺门类的推动作用。雕塑课程的训练会大大丰富学生的观察方法,增强对作品的表现力。有效地进行雕塑的训练,对形体认识与造型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雕塑基础训练不同于硬质材料雕刻,泥塑的质地较软,塑形相对容易,学生可以通过感受对象快速将感性的表达投入在作品之中,增加作品的艺术感受力[2]。而雕刻的过程往往是理性的,对材料的控制把握往往是循序渐进的,在这个过程当中相对比较理性,对于刚入门的学生很难将感性的表达融入雕塑当中。雕塑造型训练主要是圆雕和浮雕两种造型训练。雕塑两种造型训练有助于学生分析了解不同材料的雕刻造型特点,并加以融合。竹雕、木雕与石雕等都具有浮雕的雕刻表现方式,虽然材料工艺技法与工具使用不同,但是在创意构图、空间压缩、线条雕刻、形体处理等方面都有共通之处。雕塑的浮雕课程训练往往就是在训练学生提升这些能力,虽然学生处于不同的专业方向,但是在雕塑基础课的能力培养与创新培养方面,已经具有能够认识并欣赏不同材料雕刻作品,在基础造型的训练上,雕塑提升学生的造型美、形体美与创意美。雕塑的圆雕基础课程与浮雕课程相一致,只是空间的表现方式与处理方式不同。雕塑基础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专业审美情操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提升了学生在跨界与融合各雕刻门类的综合能力与素养。

三、应用型院校雕塑教学中的改革思路

1.提升学生空间思考意识。雕塑是空间中的造型艺术,有实际存在的形体,并用某种材料所承载。在基础课之中,雕塑对形体空间的学习是其他无法代替的。主要体现在传统雕塑教学的本体语言,而雕塑的本体语言最核心的三要素概括为“空间”“形体”与“材料”[3]。空间是雕塑的第一元素,是雕塑存在的证明,也明显区别于绘画等平面的艺术种类。空间上的造型要求我们对空间理解不同于素描的基础训练,要求我们建立立体的思维方式,并具有科学的立体观察方法。在形体的造型上不以某一个角度的轮廓作为观察标准,以形体的处理和归纳为主。空间立体思维方式的建立对学生的设计能力与造型能力都会有提升。2.拓展雕塑创作能力在雕刻作品创作中的优势。雕刻专业方向转移虽然材料不同,但在创作构思、创作表现上通过雕塑创作的教学办法与教学理念,加强学生的创作能力与设计能力。学生培养的并不以标准统一化方式要求,真正的工艺与艺术类的教育虽然在规律上保持一致,但在人才的培养上要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以专业引导的方式进行转移,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雕塑创作需要对客观事物、对文化、对现实有个人独特的见解,以个人意识融入雕刻作品,呈现出不同工艺材料语言的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表现力的自觉性与能动性。借助雕塑创作的训练模式提升学生雕刻作品的思想意识。雕刻艺术呈现出不同材料的美,所以,工艺与材料虽不同但在创作观念上融会贯通,从而学生在创作中能够自由表现,驾驭材料的属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3.结合工艺门类采用雕塑课程因材施教。雕刻艺术设计包含的工艺门类较广,针对不同雕刻方向的材料和工艺特点采用不同的雕塑课程模块。例如,竹雕主要是在竹制的表面雕刻丰富多样的装饰图案或者文字,用竹根可以雕刻各种装饰的摆件。针对竹雕的雕塑课程应以浮雕为主、圆雕为辅,训练学生的空间压缩的造型能力,强化浮雕的创作力和表现力。在此基础上结合竹雕工艺,将雕塑造型能力转化在竹雕的作品中。玉雕工艺不同于竹雕工艺采用圆雕与高浮雕较多,玉石不像竹子一样造型类似,每块玉石的形态不同,也可以加工成不同的形状。在雕塑课程的设置上更重视圆雕与高浮雕课程的设计,其他雕塑课程作为辅助课程和交叉课程。由此可见不同的材料工艺采用不同的雕塑课程模块,对专业方向的因材施教将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4.引入数字雕塑在雕刻艺术设计专业上的教学应用。目前雕塑专业院校陆续开展数字雕塑相关的课程,数字雕塑即是将目前的数字技术与艺术创作相互结合,为适应我国艺术类教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与市场需求的现状,培养出一批具有创作能力与数字技术的艺术复合型人才[4-5]。传统雕塑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注重对象的写实能力,数字雕塑教学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在模拟空间中学生可以不受空间的影响,雕塑模型更容易控制和把握,而且不受教学场地和空间设备的束缚,创作时间较为灵活,学生可以在练习和创作当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数字雕塑不同于市场上面批量生产的雕刻技术设备,它更加注重设计和创作能力。学生借助数字技术课程的训练可以在软件中选择自己专业的材料,在创作之初可预览到后期效果,为教学资源和最终作品的呈现都提供了技术支持,这对现代雕刻教育体系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雕塑课程对学生的基础训练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雕塑基础课程的范围较广。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和材料属性设置不同的雕塑课程模块教学效果更具有帮助。雕塑美学的造型修养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审美情操,提高作品品位和格调。雕塑教学强调个性化的发展模式,形成独立的造型语言,以及个人化创作构思。虽材料工艺相同但作品百花齐放,推进学院雕刻艺术设计专业特色优质化培养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班守猛.数字技术在雕塑教学中的应用[D].北京工业大学,2013.

[2]吕丽蓉.浅谈当代背景下的雕塑教学[J].大众文艺,2010,(13):235.

[3]律广.雕塑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5):234-234.

[4]李升.翻转课堂在高职雕塑教学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8,(17):174+176.

雕刻教学范文2

(一)教师的性别:财经类院校的特点决定了南审女生所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偏高,女性教师所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也相对偏高。作为人文精神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性别意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自我角色定位。性别差异使得男女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风格、人生态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从而导致男女教师在专业教学上拥有不同的优势,且这些优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那么,性别差异是否影响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呢?本文的调查结果显示66.80%的同学认为“无所谓,老师的性别不影响我对老师的教学评价”。在“我对男教师打高分”和“我对女教师打高分”这两个选项的选择上,除了外国语学院、管理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这三个学院外,其他学院的学生选择前者的比例均大于选择后者的比例,特别是法学院和信息科学学院,这两个学院选择“对男教师打高分”的学生所占比例高出“对女教师打高分”的学生所占比例20多个百分点,这说明对抽象性、逻辑性要求较高的专业来讲,男教师在教学中拥有一定优势。外国语学院选择“对女教师打高分”的学生所占比例高出“对男教师打高分”的学生所占比例近14个百分点,这说明女教师在语言类、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由此可见,专业差异显示出男女教师的群体优势差异。

(二)教师的年龄:本次调查结果显示,62.57%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老师的年龄不影响我对老师的教学评价”,这说明多数学生在给教师打分时并不考虑年龄问题。然而,不同专业、不同年龄的教师在专业教学水平的群体优势上有所差别。除了外国语学院、管理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外,其他学院选择“对中老年教师打分高”的学生所占比例大于选择“对青年教师打分高”的学生所占比例,特别是法学院、国际审计学院、会计学院、金融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信息科学学院,这几个学院的学生选择前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后者,说明这几个学院的青年教师和中老年教师在教学水平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在外国语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管理学院这三个学院中,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却比中老年教师占有优势。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各有优势:青年教师大多精力旺盛、进取心强,而且他们与大学生的年龄差距小,在很多方面能够与大学生进行相互理解和沟通,容易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但他们往往处于专业成长期,教学经验不足。中老年教师多为教学经验丰富者,有的甚至是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但他们往往不注意知识更新,进而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他们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传统意识也容易与当代大学生之间产生代沟。因此,无论年龄大小,教师都需要扬长避短、不断进取。

(三)教师的学历与职称:严格地讲,学历和职称都是对人才素质的描述,学历表示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而职称则表示一个人的知识、能力、资历水平和实际所担任的职务。虽然学历与职称是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中的核心指标,但这两大要素在本科生的心目中却并不重要。本次调查结果表明:信息科学学院和政治与行治学院选择“对高学历的教师打分高”的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48?84%和50%,法学院和信息科学学院选择“对高职称的教师打分高”的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44?79%和45?35%,其他学院选择学历与职称“重要性一般,只要把课程内容讲清楚即可”的学生所占比例相对较高。笔者认为,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本科生教育已经逐渐转向以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为重心,培养学术研究型的人才观念已被逐步弱化,鉴于这种状况,大学教师只要具备知识结构、语言表达、学术水准等方面的基本条件就能应付本科教学任务。由此以来,目前的本科学生对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需求并不急迫。相对而言,信息科学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法学院这三个学院的学生对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更加重视一些,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基于以下两点:(1)信息科学属于高端领域,其发展迅速,信息科学不仅通过在其内部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碰撞产生出一系列新的学科和研究领域,而且信息科学群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不断地向其他学科领域渗透,涌现出大量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交叉学科和研究领域。信息科学领域的发展特点决定了高学历与高职称的教师相对更受本科生的欢迎。(2)政治与行政学院和法学院的学生也比较青睐高学历的教师,主要原因在于这两大学科的人才乃真正的国家“治国”之才,本科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阶段,毕业之后大多数学生选择继续深造以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因此,这两个学科的本科生对老师的学历非常重视也就不足为奇了。简而言之,大多数本科生认为教师的性别、年龄、学历与职称等外在条件与经历不影响他们对老师的正确评价。因此,笔者认为,多数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客观、公正的,教师(无论是女教师、年龄稍长的老师,还是学历与职称并非高端的老师)在教学工作中不必有心理上的障碍,认真备好课,大胆自信地走上讲台,展现自己的才华。

教师的内在功底至关重要

决定教师教学效果的因素也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其内因就是指教师的内在教学功底,包括授课内容熟练度、知识讲解透彻度、对教材的关联度、知识拓展水平以及职业生涯经验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根本和关键,也是一个称职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教学基本功的深厚程度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学老师如果能对上述五个方面做到拿捏有度、尽善尽美,那么他的课堂肯定备受学生欢迎,学生到课率自然也很高,本次调查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

(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熟练程度:本次调查统计结果显示:65%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对授课内容的熟练程度”这一因素很重要,他们倾向对课程内容前后关联烂熟于心的教师打高分。正如有学者所说,大学各类教育内容所反映的知识体系是人类在反复实践、反复认识后所取得的最基本的知识成果,是人类智能活动的精美结晶,并凝聚着人的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精神力量,不仅具有智力价值,而且具有伦理的、美学的等方面的教育价值,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是教师教学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教育环节,只有当教师自身已熟练地掌握所授知识时,教师才能准确无误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接受知识,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取决于学生对科学基础知识的主要或主导思想的理解深度。从“对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专业知识的讲解情况”这项内容的调查结果来看,超过50%的学生认为“该因素很重要,我对能深入讲解专业知识的老师打分高”。

(二)教师授课内容与教材内容的一致性: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与教材内容一致性”这一问题的意见分歧较大。法学院、管理学院、信息科学学院这三个学院的学生倾向选择“该因素很重要,我对授课内容与教材内容完全一致的老师打分高”这一项,其他8个学院的学生则倾向选择“重要性一般,授课内容不一定要紧扣教材,只要与教材基本相关,老师讲课好,一样打分高”这一项。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异呢?笔者认为这是由课程性质决定的,法学、管理学、信息科学这三个学科的知识逻辑极为严密,且刚性内容相对较多,所以这三个学院超过42%的学生要求老师紧扣教材讲课。有教育专家认为,大学教育主要是专业教育,即大学教育必须突出专业性,注重专业概念、命题、理论与方法的阐释、分析、批评和介绍,注重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前沿性和探究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科学精神。同时,教师也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因此,大学教学更多依赖于作为专家的教师在学科领域的学术水平,以及把丰富精深的学术修养与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结合起来的能力。同时,大学教师还肩负着重要的育人使命,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传递主流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和解决多种价值观念的分歧与冲突。也就是说,大学教师深入讲解专业知识是主要的,授课内容不一定要紧扣教材,这与大多数专业学生的看法是一致的,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60%以上赞同“教师授课过程中对课外知识的拓展”这一做法,其中政治与行政学院参与调查的学生100%赞同这一观点。

(三)教师职业生涯与所教专业的相关性:除了外国语学院,其他学院的多数学生认为“该因素很重要,对本专业出身的教师打分高”。众所周知,不同学科、专业之间有“隔行如隔山”之说法。在教学过程中,某教师的职业生涯与所教专业的相关性越高,该教师越是易于自然掌握教学内容,且能够达到较高的熟练程度,由此该教师就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专业知识,在授课过程中还能够跳出课本知识,进一步拓展与讲授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总体来说,作为一名高校老师,其专业背景及素养、知识讲解的能力及技巧等内在教学功底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学生在评价老师的时候比较看重教师的内在基本功。因此,大学教师一定要苦练“内功”,而且这种内在功底需要不断地学习与积累,只有如此,才能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形势,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和实现教师自身的价值。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教育不容忽视

高校的课堂教学不仅仅传授专业知识,也不仅仅是通过思想政治教学就能完成大学德育任务的。高校的课堂教学要实现多重任务,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完成对学生的学科前沿引领、学术研究指导和德育教育这三大任务。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倾向选择“我对授课过程中涉及科研学术的老师打分高”、“我对授课过程中进行专业指导与教育的老师打分高”、“我对上课期间进行德育教育的老师打分高”这些选项,如法学院的学生选择以上三个答案的比例分别为60.42%、67.71%和53.65%,其他学院的学生选择这三个答案的比例也都比较高。尽管当下的本科教学已经弱化了对学生在科研学术能力方面的培养,而且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还讨厌思想政治教育,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很多本科生已开始对学术科研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渴望听取老师对学术信息的传导,而且多数学生愿意接受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一)学科前沿和学术研究等信息的传授:学科前沿是本学科研究与学术的最新成果,专业知识不是静态的,它的更新必然密切联系着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所以,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的时候必然会涉及学术科研,但对于理论潜质或者知识背景不同的学生而言,其对学科前沿以及学术研究等知识的接受程度或敏感度是不一样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教师对学科前沿、学术研究的指导方面,27.08%的学生选择“重要性一般,授课内容不一定要涉及科研和学术,只要老师讲得好,一样打分高”这一项,近17%的学生选择“我讨厌老师在课堂上讲科研学术的东西,这样的老师我打分很低”这一项。这也许与教师没有处理好学生对学科前沿内容的可接受性有关,从而导致部分同学难以理解和接受学科前沿知识。

(二)专业指导与教育:调查结果显示,68.19%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辅助专业指导与教育这一做法很重要。专业指导与教育是指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向他们传授工作实践中应具有的必备专业技能或从业技巧,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专业教育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在实践领域,这也是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现代社会需要专业化、职业化程度较高的人才,这就要求从业者必须经过和接受比从事普通职业更多的教育与训练,即需要接受长期的专门化教育。所以,大学教师在课堂教育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与教育。当然,也有少数学生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辅助专业指导与教育这一做法持否定或中性观点。在持否定或者中性观点的学生中,国际审计学院和数学与统计学院这两个学院的学生所占比例偏高一些,这可能与他们进入职场的路径以及专业特点有关系。国际审计学院的毕业生需要各种证书来代表他们的实力,因此部分学生就认为考试拿到证书最重要,专业技能可以暂且不管。数学与统计学院的毕业生所从事职业的技术性要求相对不高,而且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考研,因此他们希望教师将教学时间集中用在对课程内容的讲授上。

(三)德育:高校德育是为社会主义中国培养优秀人才的德育主渠道。而课堂教育又是高校德育的主战场。但实践证明,单独、专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利用教学过程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时机恰当地结合学生的思想进行德育反而更好,这能够使学生在无意间获得某种思想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学生意识不到自己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进而在积极参与过程中达到了教育目的,这就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德育的优势所在。总之,大学教师在本科教学课堂上适当地开展专业教育、学术指导及德育等活动是受到多数学生欢迎的,也是实现大学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课堂教学,因为“学校教育不应该只是传授今后才需要的大量知识……真正的教育者在课堂上讲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自然界或人类,讲解道德或审美的重要意义时,决不会忘记,他不仅在传授知识,而且在用某些东西丰富集体的精神生活,启发学生的思想,培养他们对知识、对科学、对文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因此,大学教师在课堂上既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引领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和良善的道德准则。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管理必须严格

课堂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单位,它是一种有领导、有组织的师生共同进行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场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包括“教”和“管”两个方面,即调控课堂中各种教学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使之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以便顺利完成教学活动。大学的课堂管理主要通过点名来检查学生的到课情况以及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的听课态度等方式去实现。学生对教师的日常课堂管理到底有何反应?我们通过调查结果就可以找到答案。

(一)课堂点名:学生既是课堂管理的对象,又是课堂管理的主体。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逃课已成为较普遍的现象,“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已成为逃课潜规则,这也是大学课堂管理不到位的表现。要问那些逃课的学生不上课干什么去了,答案是多元化的。据报道,学生用逃课时间做得最多的事情是玩游戏、上网和睡觉,真正将逃课时间用于工作和学习的是微乎其微。这样的现象令学校和老师非常纠结,于是上课点名成为杜绝学生逃课的一种常用办法。那么,学生对老师上课点名又是如何看待的呢?笔者通过本次调查发现,法学院和信息科学学院有30%以上的学生倾向选择“对课堂经常点名的老师打分高”这一项,各学院近40%的学生倾向选择“对适度点名的老师打高分”这一项,近20%的学生选择“给不点名的老师打高分”这一项,近20%的学生认为“点名不影响对老师的评价”。笔者认为,点名虽然可以控制逃课现象,但是点名要占用一定的上课时间,所以不定期点名或者随机点名应该比较科学合理。

(二)课堂提问: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这不仅有益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而且有益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起到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课堂提问分为课前的复习提问、课中的抽查提问和课后的检查提问三种情况。课堂提问有利于督促学生认真听课和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从调查结果来看,法学院和政治与行政学院这两个学院的学生多数认为“该因素很重要,我对课堂经常提问的老师打分高”,其他9个学院的多数学生认为“我对适度提问的老师打分高,不喜欢从不提问或经常提问的老师”,10%左右的学生认为“无所谓,是否课堂提问不影响我对老师的教学评价”。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进行一些提问还是必要和可行的。

(三)严格要求:对学生严格要求是大学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的总原则。自古“严师出高徒”,只有严格教育,才能实现教育的社会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更好地体现教育对社会的重大意义。“严”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不断鞭策学生走向更高的目标。因此,整个社会“对学生要求严格”这一观点持肯定态度,大学生自身对此也倾向赞同。由调查结果可知,多数学生“对严格要求的老师打分高”,少数学生不喜欢要求严格的老师或者持无所谓态度。有教育专家曾讲过,要让学生接受教师的指导,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完成好各项教学任务,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由此可见,大学教师对课堂的严格管理是必要的,也是受多数大学生欢迎的。

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应多元化

从理论上讲,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也是影响学生给老师评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教学方法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效率的高低,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人少走许多弯路,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本次调查结果显示:67.18%的学生支持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认为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对教学效果很重要,并选择“我对采用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老师打分高”这一项。的确,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式等这些教学方法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是,30%左右的学生选择“讨厌课堂讨论,我给这样的老师我打分很低”和“只要老师把课程内容讲清楚即可”这两项,笔者认为持这种态度的学生往往不愿意自己动脑筋思考问题,属于被动学习的一类学生群体,当然这也有可能是老师对课堂讨论的组织不够合理到位所致。

(二)教师是否应该在考试前划复习重点:关于“教师是否应在考试前划复习重点”,多数学生认为“该因素很重要,我对考试前划重点的老师打分高”,只有少数学生觉得无所谓,认为“老师给的平时分高低不影响我对老师的教学评价”。曾几何时,大学教育形成了考前划重点这样一种现象。长期以来,部分大学生也就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平时不愿花时间用心学习,一直等到考试前老师划了重点之后才“突击”复习一段时间,本来需要花一学期时间才能学完的课程,他几天就搞定了,甚至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针对这种现象,有人认为考试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为审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选拔人才而进行的考试;另一种是为促使学生对一定范围内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而进行的考试。前一种考试不应该划重点,而后一种考试划重点则有利于为学生掌握知识指明方向。有学者认为考前划重点有诸多不利:一是促使少数学生养成了懒惰的学习习惯;二是挫伤了部分优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为少数学生的考试作弊提供了方便。客观地说,大学教师在考试前划复习重点的做法有弊也有利。弊端如前所述,好处主要在于:大学强调个性化学习,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爱好的领域用心钻研,利用平时的课外时间去实现自己的个人学习理想。对于学校安排的学习课程,大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所划重点在考前“突击”复习一下,以保证考试过关。当然,教师划复习重点只能将一门课程应该掌握的知识范围告诉学生,只是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而不能告诉学生考题范围。

(三)学生的平时成绩:本次调查发现,教师给学生平时成绩的高低也已成为学生评价老师的一个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有5个学院的学生多数倾向选择“对平时成绩给的高,且与其他同学的平时成绩之间无差异化的老师打分高”这一项,其他6个学院的学生多数倾向选择“对平时成绩总体给的高,但会根据每个同学的学习情况对平时成绩加以区分的老师打分高”这一项。也就是说,学生们总体上赞同“老师给学生的平时成绩高”这一做法。我们知道,大学课程的最终成绩是依据平时成绩和期终考试成绩两个部分综合评定的,期终成绩的评定依据卷面情况来定,而平时成绩的评定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基本上是教师根据课程性质或特点自主决定平时成绩的评价标准。一般来说,教师主要依据到课率、回答问题、平时作业成绩等情况来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而且老师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定总体上是偏高的,当然也做不到绝对的公正、公平。

影响教学质量评价的其他因素

在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体系里,教师的表达方式(如语速、方言、教态等)以及教师与学生交流、关心学生成长情况等也是影响学生评教的因素。

(一)语速:法学院与外国语学院这两个学院选择“对语速较快的教师打分高”的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34?38%和27?59%,管理学院37?60%的学生选择“无所谓,老师的语速不影响我对老师的教学评价”这一项,其他8个学院的学生大多倾向选择“对语速适中的教师打分高”这一项。总体而言,多数学生支持语速适中的教师,希望教师在课堂讲授时保持语速适中。一般说来,一名讲课时语气亲切、语速适中、吐字清楚、不慌不乱的教师肯定是备受学生欢迎的。

(二)方言:曾有大学生们普遍反映,一些教师的课虽然讲得很好,但一口浓重难懂的方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情绪和教师的授课效果。学生们在有些时候只能是上课记笔记,下课找人对笔记,有些学生甚至不得不根据讲课内容来“猜”教师的发音到底是什么,因此强烈要求老师上课要讲普通话。调查结果表明:有6个学院的学生多数认为“对有方言口音的教师打分低”,其他5个学院的多数学生对老师的方言讲课持比较宽容态度,认为“只要是用我能听懂的语言就行”,还有少数学生认为“无所谓,老师的方言不影响我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总的来说,多数学生对教师用方言讲课还是持否定态度的。

(三)教态:教态是指教师讲授时的姿态,包括教师的衣着、表情、手势、体态动作等因素。良好的教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谈吐文雅、举止得体、精神饱满、仪表端庄自然会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也就能得到学生的高分回报。本次调查结果显示:11个学院的多数学生均认为“该因素很重要,我对服饰漂亮仪态端庄的老师打分高”,而感到“无所谓,老师的教学仪态不影响我对老师的教学评价”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小。这表明教态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及教师本人的评价。正如有学者所倡导的那样:“在大学教学中,某些教师上课枯燥无味、古板,没有激情,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而另一些教师则幽默风趣、生动形象、表现力丰富,极易让学生进入教育情境。造成这种差别的重要原因在于大学教师的教态素养不同。因此,大学的教师教育以及教师的自我修养应当重视提高教态素养。”

(四)教师与学生交流,关心学生成长:关于“教师与学生交流,关心学生成长”这一问题,多数学生认为“该因素很重要,我对善于与学生交流的老师打分高”或“该因素很重要,我对关心学生成长的老师打分高”,只有少数学生对此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认为“老师是否善于与学生交流和老师是否关心学生成长不影响我对老师的教学评价”。这种现象表明,虽然大学生具有较为独立的个性,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愿意与老师沟通交流。从教师品质的角度来讲,教师与学生交流、关心学生成长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爱。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言:“一个具有美好心灵的人,首先要爱人。正是这种爱人之心,才是他对集体事业坚贞不渝,忠心耿耿的基础。”今天,对大学生的爱仍是大学教师应具备的优秀品质,而且这种爱同时也会给教师带来快乐和更多的爱。所以说,大学老师既要温文尔雅地将文化知识轻松愉快地传授给学生,又要从内心深处真心地关爱学生,成为他们所崇拜和信赖的人。

雕刻教学范文3

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从1995开始招收第一届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生以来,经过了十数年的发展。随着招生人数与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原有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已难以满足研究生培养与社会的需求。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对传统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笔者以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师生为调查对象,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

1研究方法

1.1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的院校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改革文献研究,了解目前改革的趋势与重点,结合北京中医药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对培养方案修订提出探讨性意见。

1.2现场调查深入研究教学、科研工作第一线了解其整个研究生培养运行过程。通过个别访谈,参与听课,全面了解各门课程与管理的实际情况。

1.3设计调查问卷与专家咨询论证开展调查(1)结合文献和现场调查的情况,根据研究目的与设想,设计调查问卷初稿,开展小规模的预调查,初步了解培养方案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需要改革的重点。聘请相关管理与教学专家,对调查问卷的内容进行论证修改,形成正式问卷。(2)发放正式问卷,对管理学院的研究生任课老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各年级研究生,以及部分毕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63份,回收有效问卷134份,有效回收率82%。

1.4数据整理与分析对收集的所有资料进行统一整理、分类,使用MicrosoftExcel2003进行数据录入,并通过二次校验,保证原始资料的准确性。同时根据现场观察及访谈所得到的信息对调查数据中明显不符合逻辑的异常值、缺失数据进行修正和剔除,以保证数据的科学合理性,便于进一步的计算和分析。

2教学与考核方式改革

2.1教学与考核方式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教学与考核方式改革是学院师生中反映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长期以来,教育和管理活动一直强调教师的核心地位,强调统一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主流的考核方式与上述由导师主导的教学方式是一脉相承的,考核的重点仍是教师讲授的内容,方式也局限于课程论文写作等较为单一的选择上,至于研究生的综合思维如何,全面素质怎样等,更为重要的问题则少有关注。综合前期现场调研和调查问卷,当前研究生教学与考核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师教学方法往往与本科生区别不大,很少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时间多,讨论交流少;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研究生批判思维、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难以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在调查学生中持此观点的为77名,占调查学生总数的68%。在一项针对全部38门课程教学方式评价的无记名投票中,就所授课程的教学方式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全部选修过该课程的学生进行调查。对每门课程回答每一选项占该门课程总回答选项的比例进行汇总,按照不同百分比进行筛选。经统计选择“较好激发”者超过50%的课程为14门(即半数以上被调查学生认为该课程较好激发学习兴趣的课程为14门),占课程总数的37%;回答选项中“一般”或者“激发不大”者超过50%的课程为24门,占课程总数的63%。通过现场调研和深入访谈发现,师资水平以及在管理上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是产生该问题的主要原因。

(2)部分课程内容陈旧。一些课程内容较为陈旧,内容更新慢,吸收学科的新知识、新成果不够,反映前沿性不够,对专业学科领域的热点重点和进展等内容不能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在调查学生中持此观点的为78名,占调查学生总数的69%。对38门课程教学内容评价的无记名投票中,就该课程的授课内容与本科差异度对全部选修过该课程的学生(筛选本科已修该门课程的学生)进行调查。回答中选择“区别较大”超过50%的课程有15门,占课程总数的39%;回答“一般”或者“区别不大”超过50%的课程有23门,占课程总数的61%。深入访谈发现,导致课程内容陈旧的原因与授课方式单一的原因基本相同。

(3)考试方式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不全面。在调查学生中持此观点的为62名,占调查学生总数的55%。深入访谈中,我们发现考试方式的缺陷源于授课方式的单一。仍然反映教学过程的思路狭窄,缺少创新精神。目前成绩评定或是一次笔试定终身,或者是以报告、作业的方式完成。单纯通过笔试无法全面反映学生能力,而作业和报告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情况,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有些同学学习态度端正,热情较高;有些学生理论分析能力强;有些学生表达能力或动手能力强;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有些学生笔试成绩不高,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强。尤其是对管理学这门重事实践性的学科来看,单纯通过卷面考试来评定学生成绩是不全面,也不科学的。

2.2教学与考核改革探讨

通过文献整理和前期研究,我们认为要进行教学方式改革,首要的是对课程内容与课程性质的确定。因此有必要对本专业的课程性质作一次系统梳理。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正确认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授课方式改革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经专家咨询论证,管理学院课程从性质上来分,主要有理论类课程、应用实践类课程、方法学课程三大类。针对不同性质课程,有必要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而随之自然也会带来考核方式的一系列变革。为此,我们开展了针对教学与考试方式意见的专项问卷调查,就改革方式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同时也能起到扩大师生视野的目的。

(1)教学方式改革探讨:从调查数据来看,方法类课程教师主要选择集中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48%。在“其它”选择中一部分教师主要出于谨慎性原则,对于不了解的选项没有做答,占有量10%;还有一部分老师认为应根据课程内部的不同章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故选择了其它文字说明,或者多选,但总体上均偏向于案例或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这一观点在学生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选择案例为中心的授课方式为36%,以问题为中心的授课方式的为48%。从调查数据以及事后随访情况来看,我们认为方法类课程包含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共同特性,教学内容由于研究方向和老师研究重点的差异而侧重点不一样。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必然决定授课方式的多样化,具体授课方式应结合所在研究方向、教师水平和学生需求共同决定。对于理论类课程授课方式,意见较为分散,根据事后随访学生,主要反映课程研究前沿性不够,教师的讲授内容与本科课程拉不开档次,导致对课程的定位模糊,学生需求分散。应用/实践类的课程的要求较为集中,以案例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得到了广泛认同,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53%,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33%;其次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24%。综上所述,对于研究生教学方式的改革已势在必行,但必须结合课程性质,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兴趣点来综合实施。从调查数据来看,学生对于教学方式改革的呼声较高,迫切希望改革“满堂灌”、纯理论讲解式的教学方式。从培养研究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管理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这一目标来看,这一改革显得更加有意义。本次调查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让授课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发现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为教学方式改革扩展思路,同时为教学管理改革提供依据。#p#分页标题#e#

(2)考核方式改革:在方法学类和应用实践类课程中学生的意见较为统一,团队合作作业的选择分别占到45%和63%。在教师中也均达到了24%的支持率。对于理论类课程教师与学生的选择比例也主要集中在考试(教师43%、学生39%)和写论文或文献综述(教师29%、学生38%)。但教师也提出了许多自己的看法。有教师认为“以解决问题的程度判分、评分要考虑学时和水平的问题”。有教师认为“给研究生授课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应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使其充分参与教学过程,丰富和完善课程内容。如其他院校的讨论班制度”。有教师认为“学生如有课程相关,可考虑纳入平时成绩评定中”。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在学生参与程度与评判标准上,教师对改革方案较为认同,同时也给出了更丰富的意见和建议,值得我们更进一步深入探讨。对于成绩评定办法的确定,由于即将实行新的研究生奖学金制度,大家对此较为关注。在教师与学生中表现出了基本一致的观点,即以学习态度、平时成绩及考核成绩综合进行成绩评定。在评分主体上,对于平时成绩,学生与教师观点基本一致,有52%教师、74%的学生认为平时成绩应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定相结合方式;38%教师认为仍应以教师评定,而学生持这一观点比例仅为15%。在期末成绩评定上,86%认为应由教师评定。而学生中有50%的学生认为期末成绩应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定相结合方式,40%认为仍应由教师评定。但部分学生建议由一位老师评分改为多位教师综合评分,更加体现评分过程的公平与公开。

雕刻教学范文4

关键词:服装工艺;学情调查;教学改革

服装工艺系列课程是我校(浙江科技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实践类必修课程,分为3个课程模块:服装工艺基础、服装工艺1、服装工艺2。服装工艺是技术与艺术兼备、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紧密结合的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服装工艺是从服装设计到成品过渡、服装设计思维观念转化为三维立体造型的必不可少的工艺环节,是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门专项技能。在应用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中,服装工艺系列课程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学生是课程教学的对象,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等与以往截然不同,不适宜的教学方式和模式将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学前知识储备等情况,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学情分析是以学定教、实现针对性教学的关键[1],可为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指导。本文将基于学情调查,分析我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服装工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服装工艺实践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服装工艺课程学情调查与分析

1.调查对象

我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服装工艺系列课程从基础到提升分为3个课程模块,分别开设在第二、三、四学期,因此本文以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一、二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

2.调查方法

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是学情调查等教育研究常用的方法[1]。笔者首先采用访谈法,选取10名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再根据访谈结果设计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借助问卷星平台进行电子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80份,收回180份,均为有效问卷。其中2018级学生占47.5%,2019级学生占52.5%。

3.调查结果与分析

问卷内容分为学生专业认知和态度、学生学习特点、服装工艺课程学习情况(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

(1)学生专业认知和态度。调查结果显示,近80%的学生表示喜欢本专业,并且是自己感兴趣而主动选择的。由于我校艺术类学生采用大类招生方式,第一学期统一大类培养,第二学期进行专业分流。因此,学生可以在第一学期了解各个专业的情况,更好地选择感兴趣且适合自己的专业,相较于高考的志愿填报更有方向,有更强的个人意愿;同时,学生对未来学习方向、就业发展有一定的计划和美好的愿景。大多数学生希望将来能成为优秀设计师或从事服装行业相关工作;也有部分学生有创业意向,希望成立服装工作室或服装品牌;还有部分学生有继续深造的打算。上述结果反映出绝大多数学生是带着极大的热忱和远大的目标进入专业学习的,他们积极、正面的专业认知和态度是专业学习非常重要和宝贵的动力。

(2)学生学习特点。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对于课前预习,少部分学生偶尔会预习,但需要外力监督,极少数学生能稳定地进行课前预习。对于课后复习,大多数学生平时不复习而只在考前复习,属于考试驱动型或临时抱佛脚型;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平时和考试前都复习,能比较自觉地学习,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的主动性方面,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对感兴趣的内容会主动学习,不感兴趣的内容则不主动学习”。这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学生学习非常大的驱动力。调查也发现,极少数学生能在课外时间主动抽出时间学习,所以学生课外学习需要外驱动力,单靠学生内驱力是不够的。另外,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非常多样化,其中网络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和工具,主要用于查找资料、观看学习视频、上交作业、交流讨论等,利用网络的学习方式已涉及学习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

(3)学生学习情况。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学习情况如下:

①学生学前知识情况及态度(课前)。服装工艺系列课程的工艺基础模块开设在第二学期,对于大一学生而言,由于第一学期为大类培养,并没有学习专业课程,学生在学习“服装工艺基础”课程前基本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为零基础;而对于大二学生,他们虽然已经学习过“服装工艺基础”“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款式设计”等基础专业课程,但对服装工艺与服装结构、服装设计关系的认识不够全面,对成衣工艺的了解较为浅薄。另外,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表示非常期待这门课的学习,并且有部分学生通过翻阅教材提前了解课程的学习内容,说明学生对服装工艺的学习有积极的态度,但也有极少数学生表示不期待。因此,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在课堂中通过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②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课中)。调查结果显示,在课堂上半数以上的学生基本能听讲,跟得上教师的教学进度,但有时会走神。学生表示,在服装缝制工序及操作方法的学习过程中有较大困难,由于记不住操作步骤、没有理解操作意义、没有看清楚教师的操作要领等原因,使得在教师示范过后,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实操练习,不能很好地掌握当天的学习内容。由此可见,目前的教学方式容易使课堂教学枯燥,学生无法保持专注力,不能充分地融入课堂,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关于教学方式,学生表示最喜欢互动式、启发式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其次是案例式教学,有丰富的教学内容、项目案例;再次是探究式、讨论式等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的方式;学生最不喜欢的是灌输式教学。学生希望课堂中自由练习的时间多一些,教师个性化辅导多一些。

③学生课外学习情况及学习反思(课后)。服装工艺属于实践类课程,课程考核除了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外,还着重考查学生的实操能力。而学生实操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的课外练习。在调查中,学生反映容易忘记课堂上讲的知识点和教师的操作步骤是课外练习中的主要困难;另外还存在实验室设备条件限制、学生没有理解课程知识点、做作业时间不够、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等。课外学习是学生巩固课堂知识、预习新知识、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知识回顾、答疑等帮助。在对课程学习后的反思中,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喜欢服装工艺课程,能在学习中得到满满的成就感和收获,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有的学生还表示自己变得更有耐心、细心了。另外,也有学生表示由于课外服装工艺应用机会较少,其他课程作业较多,课外学习时间不够,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等因素,导致自己的工艺水平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

二、服装工艺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目前在服装工艺课程教学中仍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教师讲解或操作演示,学生观看,随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教学形式单一[2]。学情调查结果表明,当前的教学模式无法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服装缝制工序及工艺较为繁杂,教师一次简单的示范并不能使学生掌握技能要点。当学生人数较多时,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看清楚教师的操作示范,不同的观察角度也可能造成理解偏差,从而使学生记不住操作步骤、没有很好地理解操作意义、没有看清楚教师的操作。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看到操作过程,教师需要多次重复操作,效率低下,占用过多课堂时间。

2.教学内容较为陈旧

多年来,大多数院校服装工艺课程的授课内容为基础缝制工艺练习、零部件制作以及裙、裤、衬衫、外套等的缝制工艺,这些属于服装工艺中代表性很强的款式,集中了服装制作的大部分知识点,但内容和实践项目的设计缺少高阶性和挑战度。另外,现代服装的款式千变万化,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不断涌现,教学内容陈旧,容易与行业发展脱节,难以适应企业与社会的需求。

3.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学情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进入专业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个性化、多样化。但由于没有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自我约束力弱,不少学生只是跟着教师的课堂示范按部就班地完成作业,缺乏学习主动性,缺少对知识点的主动思辨与应用,自学能力较弱。

4.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教师的简单讲解或一次操作示范很难使所有学生都掌握。并且教学内容及任务难易的阶梯性不够合理,学生在课后实践训练时教师的辅导未能及时跟上,使得学生对服装工艺在服装设计和服装生产中的作用认识和理解比较浅薄,无法很好地融会贯通,学生对服装工艺技法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比较薄弱,不能做到举一反三,教学质量和效果不理想。上述问题反映了目前服装工艺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效果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新时代对服装人才的需求。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服装设计教育需要在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上紧跟新时代的发展,构建课堂新内容,探索课堂新模式。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对服装工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三、服装工艺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明确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融合思政教育

根据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采用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提高课程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对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重构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与阶梯性,采用图片、视频、案例等方式呈现、讲授复杂的缝制工艺及应用;引入服装行业、时尚领域的前沿发展信息,并且艺工融合,将缝制技法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技术要求与流行感度和审美能力的艺术要求相结合,提高课程内容与产业的结合度、实用性和先进性[3]。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竞争与合作精神等的培养。融入传统服装工艺鉴赏、民族服饰工艺、工匠精神等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具有爱国情怀、职业道德的新时代服装专业人才。

2.制作教学视频,整合学习资料,构建线上课程资源

随着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智能+”催生出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了原有的教育理念、知识呈现方式、教学组织形式、师生关系、教学评价管理以及校园学习环境[4]。新一代大学生对运用数字化技术开展个性化和多样化学习的需求更加迫切,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可将复杂的服装缝制工序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拍摄制作成教学视频,同时整合如服装工业生产相关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服装工艺相关研究成果、品牌案例等优秀学习资源,并自主开发服装工艺理论测试题,形成系统、完整且多样化的服装工艺课程线上资源。如以课程视频和课程PPT为主的素材库、试题库、案例库以及新形态教材等,可供学生课前、课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反复观看学习,实现个性化学习。

3.借助慕课平台,融合线上线下教学,探索混合教学模式

当前高等教育的教与学正在发生新的变革,基于互联网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已成为较好的教学方式之一。对于服装工艺课程教学而言,服装缝制实践训练依赖线下缝纫设备,线下课堂的教学与实践非常重要,必不可少。而线上教学资源丰富,学习方式灵活且多样化,线上教学的融合可以弥补线下课堂的不足,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因此,可以寻找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结合点,借助慕课平台,开设SPOC,探索适用于服装工艺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4.促进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采用签到、投票、问题抢答、课程作品展示等课堂互动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加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强教师在课中和课后的个性化辅导,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锻炼实践能力,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5.丰富考核评价方式,完善过程化考核,健全课程考核体系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为着力点,完善过程评价制度,加强对学生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学习的全面评价。突破单一的实践作业考核的评价方式,在注重学生工艺技能水平的同时,增加讨论、项目、探索、报告答辩等多样化的作业形式,考察学生对服装工艺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实践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同时将工艺质量、整洁度、美观度等模糊、主观的评价标准进行细化、量化、具体化,保证评价的公平公正。健全服装工艺课程考核体系,多维度、多层面、多视角考核学生能力。

四、结语

雕刻教学范文5

经过三年的实践教学,发现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完善教学内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考核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能力培养,为学生学习今后的课程、撰写毕业论文、参加各类大学生创业大赛乃至实习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

市场调研与预测;教学改革;教学内容;课程考核

2007年包头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医药营销方向)开始招生,中间停招3年,2011年恢复招生,重新设置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其中《市场调研与预测》是最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本身具有实践性强、应用型广等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了促进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医药营销方向)进一步发展,突出专业特色,适应课程改革的趋势,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课程考核方面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为学生学习今后的课程、撰写毕业论文、参加各类大学生创业大赛、实习和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效果欠佳。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任课老师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向学生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低。课程的应用性在教学内容中体现不强,学生的执行力不够,编写的调研报告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现问题、及时思考并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实践教学内容欠缺,与培养方向脱节。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医药营销方向)课程内容设置主要分为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两部分。市场调研包括市场调研的内容、市场调研常用方法、问卷设计技术和抽样调查。市场预测包括调研数据的整理、统计描述和定性的市场数据分析预测。但由于市场营销专业招生为文理兼收,在选教材以及课程内容设置时,定量市场预测内容较少,定量市场预测的原理介绍较浅,在运用分析软件时只涉及EXCEL数据分析中的部分内容。课堂案例教学中,医药产品调查、医药环境分析和医药客户满意度等内容穿插较少,与学生就业方向联系不紧密。

(三)考核方式结构不合理,过程性考核不显著。由于该门课程为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考查课,所以结课形式采取非闭卷考试的形式,主要是以学生交一份老师的命题作业为主。课程期末总成绩=平时成绩(出勤、课堂表现)30%+期末成绩(作业形式)70%。在考核方式中,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没有具体进行量化,而且以作业形式的期末成绩相对占比较大,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还应加强过程性考核。

二、《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与“十三五规划”的培养方案相匹配。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学校制定“十三五”规划,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对各个专业及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改革。《市场调研与预测》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在学习该门课程之前,需具备市场营销学、概率论与数据统计、西方经济学、医药消费者行为学等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同时也与后续推销理论与实务、营销策划、商务谈判等课程的学习联系紧密。因此在修改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将市场营销专业该门课程设置在第6学期,54学时,3学分,为整个专业课程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与学校办学特色相契合。我校为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为医药营销方向。根据毕业生就业的情况看,有50.6%的学生在从事医药营销相关工作,半数以上面向医药企业、医院、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业。工作种类主要有OTC代表、医疗器械营销专员、医药企业行政人员等岗位。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还需与学校办学特色和未来就业趋势相契合。

(三)与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相适应。对已毕业的学生进行调研,68.7%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单项式、灌输式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不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学生不善于在学习的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配合科学的课程考核,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环境。

三、《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教学方法。引入项目导向教学法[1],在学期初,要求每位学生仔细思考想要调查了解的项目内容,每人上交一个题目,根据题目的相关程度,将班级学生分组,一般每组5~8人,每个小组设组长1名。利用项目导向教学法分组进行教学活动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程内容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小组成员全程的教学活动,加强运用课程内容,有利于掌握所学知识要点。小组在设计调研方案时避免小组成员中有搭便车的现象,要求说明每名小组成员的具体职责,并在期末根据小组成员对一组项目调研报告中自己负责部分完成情况给予单独打分。小组的活动主要是确定调研主题、制定调研方案,设计调研问卷,开展调研活动,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及预测,撰写调研报告并制作PPT进行汇报。同时运用案例教学法、视频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课程准确定位,增加医药环境、医药品牌研究、医药产品调查、医院顾客满意度等内容和相关案例[2],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切实加强与学生培养方向和就业趋势的联系,体现特色专业中课程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课上教学,另一部分是课下学生活动。将课上与课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先用6学时介绍市场调研的内涵,包括基本概念、重要性、特征、原则和内容以及调研方案的设计。在第7学时上课时,要求小组确定调研主题,并针对调研主题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确定主题后,小组进行调研方案的制定。调研方案的设计中需要列出小组调研的主题、时间进程、每个小组成员分工、注意事项等。然后讲授市场调研的常用方法和问卷设计技术。在第28学时上课前,要求学生完成问卷的设计,在上课时对学生问卷的内容的规范性、完整性、全面性进行分析,帮助各个小组确定问卷内容。在第28~34学时期间,要求学生运用投票平台问卷星等网络调查方法或现场发放问卷的形式对调查对象进行调研并收集问卷。在第40~52学时,要求学生对收集的问卷运用SAS、SPSS和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预测并开始调研报告的撰写。在课程的最后2个学时要求学生提前做好PPT并在课上进行汇报。通过课上内容与课下活动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边学边用,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符合培养目标和更好适应社会的人才。

(三)课程考核。根据学校培养方案和课程考核方案的要求,《市场调研与预测》为考查课,在课程考核过程中更应该体现过程考核。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将个人最终成绩由个人成绩和小组成绩综合确定。个人期末最终成绩=个人成绩(50%)+小组成绩(50%)(具体内容见表1)。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一半。个人成绩主要是由出勤、课题表现、作业、参与小组项目的积极性和个人负责项目内容的完成情况确定。小组成绩由调研目的与方案设计、问卷制作及数据分析、撰写调研报告并用PPT进行汇报构成。对小组进行打分时,根据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及PPT的规范性、完整性、合理性等几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确定学生本门课程的期末成绩。

四、结语

教学改革内容在2013级市场营销(医药营销方向)《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中的运用,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每个小组对项目市场调研的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共有4组学生以课程调研项目为基础设计作品参加了2016年“创青春”全区大学生创业大赛,其中2组参赛作品获得包头赛区铜奖。通过课程的学习和对课程学习成果的运用,培养了学生市场调查的能力。《市场调研与预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需要结合当地市场特点和市场调查的知识体系展开教学改革,建立一种动态的更新机制,形成在理论上、方法上较完备的科学体系[3]。教学实践改革是高校任课教师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不断实践———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再实践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教学质量和水平才能不断上台阶,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人才。

作者:安慧琳 单位:包头医学院

【参考文献】

[1]詹立平.浅谈项目教学法在市场调查与预测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3):78~79

雕刻教学范文6

1、深入理解

在整体观察的基础上,要对模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注重各部位之间的协调关系,突出特征,起到点睛作用。许多评论家认为,罗丹创作离不开模特儿,但罗丹几乎从来没有受模特儿的拘束。他自由地、大胆地、随心所欲地表现着自己的思想,游弋于感情的海洋。据说罗丹是近视眼,常常不得不近距离观察模特儿。罗丹在他认为是最主要的局部时,就要非常接近地深入观察,且细得不能再细,近得不能再近。这的确是行之有效的诀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强调,观察模特的时候,不应该只是一个寻找外轮廓线的过程,而应当是一个感受其动态、形体特点及其整体趋势的过程。强调感受模特的整体体态,观察模特各个部位间的关系。每个模特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从性别、身高、体型到他们的穿着、职业都有各自不同的形态特征。要在模特坐定之后,先感受对象,看其头、肩颈、胸、盆腔之间是一个怎样的形体关系,按照形体去感受对象,其中包括头部的动态趋势和肩颈的关系、肩膀的高低,以及整体的造型趋势,而非单一性质上的一个平面的形态套在另一个平面形态上。在掌握了模特的动态比例之后,应当从整体去理解对象,大多数初学者都是“一根线”的思维模式,从A点到B点,B点到C点,……等,应该整体的比较的去观察对象以A点为坐标联系的观察模特的各结构点和转折点,从A点到B点,从A点到C点,从A点到D点……再从B点到A点,从B点到C点,从B点到D点,……。从理性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模特。切勿把模特当做石膏像一样机械式地临摹。当然,大多学生所具有的看一笔画一笔的习惯并非一日养成的,因而培养整体观察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发展,对于教学而言更是长期致力的一个方面。

2、高度概括能力

对于模特的刻画要抓重点,做到形神兼备。素描是对具体事物的直接描绘,比其他任何的绘画方式更能激起艺术家们对这个世界万事万物的情感和热爱。无论你是一位职业艺术家,还是一名有雄心的学生,或是一个对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人,你都会感到素描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要求眼、手、身体以及感觉的完全融合。并给你带来一种艺术品位,大大提高你的艺术表现水平和艺术鉴赏水平。人物素描课程开始之初,教师即跟学生明确评判标准,不要求画出一张所谓“完整的”素描作品,而是要通过写生训练形成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艺术的感受能力。在作画时候,头脑中应当是一个思想的过程,不应当将写生当做临摹一样去画。除了在形体上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同时应当将自己对于模特的感受表现出来,即我们通常所谓的形似和神似,或形神兼备。

3、多角度观察

从不同角度对模特进行观察,进行多角度的尝试。只要可能,就一定要目测从一个“路标”点到另一个“路标”点的距离。“路标”指的是一个物体上任何一个你可以极易确定它的位置并可反复用作参考位置的点。这种点经常出现在物体的不同部分相连结的地方(所以这种点又被称为结构点),或是沿着一条边线,或是一个物体平面发生方向性突然变化的地方。依据以上所有目测得到的大小比例结果,你就可以画你所要画的物体形象了。目测可以是水平目测、垂直目测或对角目测。通过目测可以得到一个物体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大小关系,也可以测量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之间的大小关系,同样还可测得不同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的大小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描绘一个复杂的物体时保证各部分之间精确的大小比例关系;可以在描绘由多个物体组成的复杂的复杂静物组合时,保证各个物体间精确的大小比例关系。人体素描课上,不提倡学生马上开始描绘,而是要求学生先练习速写,多选几个角度进行速写练习,选取一个最适合和自己最容易表现的角度。在课堂上,有很多学生经常刻意避免正面或者正背面这两个角度,有的学生从未移动过自己作画的位置。因此鼓励学生多尝试从不同的角度作画,更有助于将自己掌握的观察方法灵活运用。素描课要求学生有一个发散式的思维模式,切勿规定一个特定模式。强调“先分析,再理解”,切勿立刻作画。学生在了解正确观察方法之后可以运用于实践中。

二、雕塑基础课教学中的主要训练方法

1、明确不同阶段的学习重点,达到阶段性目标

雕塑系的课程通常在泥塑课程之前安排素描课程,很多学生不懂得其中课程设置的性质和前后递进的道理,因而在每一个课程之中无法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实践操作。教师在素描课程开始之初应当对学生强调:在此课程中所掌握的头部基本造型、比例结构、肌肉解剖关系等等都是为日后的雕塑创作打下基础,这也是雕塑专业学生必须经历的过程。在素描课程中,我们通常要求学生最初对维纳斯、罗马青年、荷马等这些形象概括的优秀石膏像作品进行临摹写生。让学生在临摹石膏像的同时对一些平面上的头部肌肉结构和肌肉间的关系,重新梳理一遍,再用立体的概念去重新塑造头部形象。通过塑造达到一定的理解过程,然后再过渡到泥塑头像,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学生明确每个课程所起到的作用和最终目的,知道他们的基本性质,然后全身心投入到每一个课程的实践中去。

2、注重课后思考,善于进行阶段性总结

在教学中有一个普遍现象,很多同学每天准时上课,按时完成作业,但是课程结束之后,除了几张硬性规定的作业,没有任何其他的成果,没有任何思考和总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学习目的和方法,学生要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以等大人体泥塑课程为例,学生在雕塑完成后,要对雕塑步骤以及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例如在搭架子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捕捉人体的动态美和表现肌肉或者空间的量感和体感,如何达到形神兼备等。只有善于思考和总结,才会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更有意义。

3、在泥塑课程中进行必要的课堂准备

前文提到让学生多练习速写,培养良好的观察方法是学生在泥塑创作课程中必备的前期准备之一。在泥塑课程中,学生通过最初的速写练习,可以很快捕捉到模特动态的特点和大趋势,接着结合自己从速写中把握的形态特点,进行一些小稿的捏制,这样有助于自己更加准确生动地把握住模特整体的形态关系。同时,捏制小稿,也有助于学生在等大人体写生初期搭制雕塑架子。由于等大人体的创作要求限制,因而在后期调整内部架子比较困难,所以在课程开始前,就强调学生:在搭架子时候,需要和模特尽量做到等大,以此避免之后出现的尺寸误差。在等大人体课程中,要求学生在第一周的时间内,至少要完成上大泥的过程。这一周的课堂上,尽量把时间用于画速写或者捏小稿等这些实践性的操作上,至于搭架子这些工作,则最好安排在课后完成。这样学生既不会浪费上课时间,同时也可以更好更多的练习自己的专业技能,有助于接下来几周的课程正常进行。另外,在做小稿的时候,对于人物动态的把握也不能松懈。小稿同样需要认真对待。即使是小稿用的铁丝,在最初用铁丝做人体架子时候,也需要按照动态来调整,要将每一个小稿当做一个作品对待。速塑的要求是学生对于大形的把握,包括头的倾斜度,头颈肩的关系等等。在学生进行速塑的时候,要对学生强调颈窝的重要性,告知学生颈窝是强调人体动态的一个重要平衡点。接着从胸腔到盆骨,到耻骨。胸部的整体肌肉,包括胸大肌,到最后的腹外斜肌,往下的臀大肌等等这些大肌肉的关系,以及臀部的内外侧高地关系,侧面的S线的关系等等。同时要鼓励学生在了解基本的肌肉结构的基础上,学会夸张处理。不能简单的因为模特的动作而限制住自己对于泥塑的发挥。所以要求学生首先要深刻体会模特的动态。比如头部的扭转,当身体扭转时候,胯部的上升或者下降的趋势,肩部的趋势以及头颈部到胸腔的关系,整个动态应该是一个很有节奏感的过程,切忌只看五官或者手掌等一些细节部分。除此之外,学生要为自己准备一本解剖书,这样如果模特做不到位的动作,或者因为年龄和自身问题有所偏差的情况下,学生可以依照解剖书的分析来进行泥塑的练习。

4、增强课堂互动,避免学生对教师创作手法的盲目跟风

课堂上经常出现两类问题,一是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会提出任何问题,二是学生常常机械式的复制老师的绘画或者泥塑手法。这两个问题同样极大地阻碍教学的正常进行。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的过程,学生单纯地听老师讲课,被动地接受,不利于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老师无法了解学生出现的具体问题,无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因此在上课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教师在观察学生作画时,对于一些画面上所表现出的问题进行逐一解决,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关系。

三、总结

雕刻教学范文7

关键词:成本会计;混合教学;调研分析

在信息化教育日渐深入的大背景下,高职教育依托信息技术将课程进行改革重构,以优化现阶段高职教育教学实施效果,是教育实践改革和信息时代的共同呼唤。为了更好地推进高职会计专业成本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顺利开展与实施,成本教学改革课题组于教学方案制定前,针对混合教学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开展调研,以期明确混合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推进成本课程混合教学改革。

一、调研背景和目的

(一)调研背景

国家教育部相继出台了若干推进高职信息化教育的政策性文件,高职教育的信息化改革迫在眉睫。成本会计是融合理论与实践的会计应用类核心课程。成本核算岗位在生产加工型企业具有广泛的设置需求。但鉴于成本岗位的核心工作———核算,其方法多样性且步骤复杂,对于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高职学生而言存在一定学习困难,加之校内缺乏企业经营的仿真情境,往往导致学生在理论运用环节面临“水土不服”的困境。传统课堂教师单纯讲授的教学方法局限了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展现的直观多面性。有必要依托信息化手段,在高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课程内容更加多样立体地展示于学生面前,实现学科教学改革的创新突破。研究是建立在事实和需求基础之上的,课程组成员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集思广益,针对高职成本会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展开研究。前期调研工作应运而生。

(二)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活动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分析成本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构成,努力寻求市场需求与人才供给的最佳契合点;

(2)针对成本职业能力要求,明确高职成本会计课程线上部分和线下部分各自的教学目标;

(3)以人才需求调研与企业岗位能力调研为起点,对现有师资进行培训、与全国同类高职院校交流,结合调研成果以及我院教学实际,初步设计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案;

(4)为后续创建满足混合教学模式要求的成本会计课程线上云资源教学平台积累条件。

二、调研结果统计

通过积极开展调研活动,将调研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同时结合文献资料辅助总结,努力寻求市场需求与人才供给的最佳契合点,探寻市场对于成本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进一步明确了高职成本会计课程线上部分和线下部分各自的教学目标。

(一)调研活动概述

本次调研活动,总共发放问卷数量 200 份,回收问卷表 151 份,回收比率为 75.5%。调查问卷涉及行业包括:制造业、商业、建筑、房地产以及中介机构等,涉及地区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和江西本地,企业类型主要是中小型生产企业、财务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等。课题组成员深入代表性行业企业,采用面对面访谈与发放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行业企业专家、专业教师和我院近五年会计专业毕业生展开调研。调查问卷的内容以及问题设计主要涵盖:社会对于基于职业能力养成的成本会计人才的现实需求情况、用人单位成本会计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成本会计岗位专业人才必备的知识能力组成和发展素养构成、成本会计理论教学与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的融合、教学实施师资培养以及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等若干方面。

(二)调研结果统计

综合调研资料,本文选取了部分有代表性的调研统计结果予以显示分析:

(1)社会对于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成本岗位职业能力满意度统计(见图 1)。调研数据显示,有 79.92%的用人单位对入职毕业生的成本会计岗位职业技能比较满意,但仍有 20.08%的用人单位对现有成本会计岗位职业技能有更新更高的要求。

(2)成本会计岗位需加强的职业能力统计(见图 2)。调研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入职毕业生的成本会计岗位技能除了满足日常成本核算需求外,还需要成本岗位工作人员具有包括:相关成本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对于成本数据进行管理和控制能力,同时需要成本会计熟悉财税知识体系,以便于帮助企业更好地兼顾成本核算和纳税筹划。

(3)成本会计工作职业发展能力构成统计对于成本岗位工作人员的未来发展能力,需要具备自身压力排解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未来若有更高发展需求,人际沟通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4)现行成本课程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内容统计针对用人单位对入职毕业生的成本会计岗位职业基本技能及发展能力的需求,现行成本会计课程体系设置中,除了加强贴近企业实际的理论介绍之外,更应考虑加强财务分析类、成本管理和控制类以及纳税筹划类知识的传授。

三、基于调研结果的高职成本会计课程混合教学改革需求分析

通过教学实施前的调研活动,努力明确成本会计职业能力的构成以及现行高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为后续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案的设计提供现实支持。

(一)现行成本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复杂多样,校内教学又缺乏真实企业经营的模拟情境,传统的教学方法局限了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灵活展现,导致现行成本课程教学存在着如下突出问题:1.成本课程部分教学理念、内容陈旧,已经脱离社会实际需求;2.成本课程教学安排设计存在弊端,不能完全满足成本会计职业能力要求;3.成本课程教学的手段及方法相对单一,信息化程度不高,教学效率有待提高。

(二)成本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构成分析

企业管理者普遍认为成本会计是融合理论与实践的应用类岗位,更看重应聘者的成本核算经验和实务操作技能。为了更好地适应成本会计岗位需求,成本会计从业者需要掌握适应市场技术技能型要求的成本会计专业知识、成本会计管理知识、成本处理相关法律法规及一定的社会文化常识,具备如下三个层次的职业能力(如图 5 所示):(1)职业基本技能:能够掌握从事成本会计岗位必备的基本技能,包括成本核算技能、数据处理技术、成本会计账务处理技能等。(2)职业核心技能:能够具备较强的成本会计实务操作能力,能够具备财务与税务软件的实务操作能力,能够具备一定的成本控制、分析和预测等管理能力。(3)职业发展能力:能够具有科学合理的处事思维方式和迁移创新能力,能够进行良好人际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够适应成本岗位的时代变化需求,具有抗压能力和岗位必备的业务能力。

(三)高职成本会计课程混合教学目标的制定

以上述三个层次的职业能力构成为基础,初步探索制定高职成本课程混合教学线上线下教学目标(如图 6 所示):

(1)线上教学目标:依托成本课程云资源网络平台,通过骨干教师微知识点教授视频和配套检测体系直观系统地夯实成本岗位职业基本技能,通过成本核算分项和综合实训学习实践成本岗位职业核心技能,通过辅助拓展资源感知成本岗位职业发展技能,为后续线下职业发展能力的深入学习提供前期环境。

雕刻教学范文8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导入环节;教学效率

音乐学科是一门基于音乐基础知识习得,学会倾听感受,继而能够抒发情感、展现才情的学科。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有效引领,在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有音乐学习的情感、动力。[1]为此,教师就要思考和设计导入环节,力求在课堂教学序幕拉开之时就让学生爱上音乐学习,积极参与课堂。

一、小学音乐教学导入运行价值分析

随着教育理念更新和课堂教学的改革,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也不再局限于教材的机械使用,而是在确立学生课堂学习主体性的前提下,注重引导和推进。因此,要让学生有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持久的动力,教师就要注意研究导入,分析导入及运行的价值。

(一)导入营造氛围,是学生音乐学习的推进器

学生的音乐学习需要兴趣激发,需要学习音乐的氛围营造。一般来说,我们在学生进入音乐教室之前都会放一些音乐,比如播放一些影视作品来让学生感受音乐学习的氛围,调动他们的情感。但是,具体的音乐学习内容和活动开展的导入,需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心理与感受,让他们能够快速进入音乐学习的状态。如在教学三年级《春天的歌》时,我在学生进入教室的时候,播放汪峰的《春天里》MV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在导入环节,我们可以播放春天的一些景象,这些景象可以与学唱歌曲《春天来了》的内容相关,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生活气息。这样,学生带着认知,带着感受,带着生活的体验就能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导入调动情绪,是学生学习情感的导火索

就小学音乐教学而言,我们不会占用学生太多的学习时间。一般来说,我们不会让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提前预习,也就是学生在进入音乐课堂之前,不知道或者不是很清楚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当然,有学生因为自身的原因或者是习以为常的观念,认为音乐课就是放松课,听听唱唱、玩玩乐乐。因此,我们要注意运用导入对学生音乐学习情感、思维和方法进行引领。如在四年级上册《飞吧,飞吧》的学习中,我们的导入可以播放网络上不同版本的《飞吧,飞吧》歌曲,让学生在倾听和对比中,感受旋律、演唱方式和蕴含情绪等等;让他们在体验中,了解歌曲的文化背景,探寻德国民歌的特点,从而为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该作品做铺垫。当然,就小学音乐学科的导入而言,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的导入有相同之处,可以故事导入,也可以问题情境导入;但是音乐课堂导入更多的应该是以声音、图片导入为主,采用情境式导入、视听结合导入,让学生感知音乐魅力。

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导入艺术的生成

任何学科教学的导入都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知识和学习情感,能够与教学内容及学习活动的开展相连。当然,导入的效果不仅与导入环节的设计有关,还与教学导入运行的有趣、巧妙等有关。

(一)分析导入不佳成因与合适做法

导入一般是指引导教学内容学习的环节,这个环节重在学生学习兴趣、情感的激发,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引领学生调动已有的学习体验进入新学活动。首先,在音乐公开课、展示课上,开课教师都会设计导入环节,但是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我们一些老师不注意去研究和设计有效的导入,要么是课堂新学音乐或歌曲的提前播放,要么是随意展示一些学生喜欢的音乐或者视频,不够重视学情与学生学习需求。这需要老师对有效导入加强研究和提升。其次,在导入中,没有注意导入时间的把控;我们要注意充分利用“首因效应”,让合适的导入环节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习情感;但是没有处理好导入时长,或不能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或让学生注意力转移。另外,导入后要让学生在思小课堂内外学生考中主动发现要学内容,有主动阅读教材的想法。利用“首因效应”,抓住学生的第一印象,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情绪。

(二)教师提高导入设计和艺术生成能力

1.提高音乐课堂导入设计能力

在设计音乐课堂导入时,我们要关注学情,对不同班级、不同层次、不同学习内容进行导入设计。音乐教师了解并研读教材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只有在对新学内容充分认识,在找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将学生、教材联系起来的导入才是有效的高质量的导入。[2]教师可以在新内容教学之前,去看看其他老师或网络上的老师教授这一内容是如何导入的。如在《春天的歌》第一课时《春天来了》的教学中,有的老师是用对话的形式进行导入的,与学生交流春天的特点和感受,在想象春天到来的变化中引导学生生出倾听和学习《春天来了》的欲望和情感;而有的老师是播放春天到来、万物复苏,大自然勃勃生机的景象进行导入,让学生先在感官刺激下生出对《春天来了》的情感;有教师将《春天来了》歌曲内容与动漫等结合导入,在视听结合中让学生感受该音乐的旋律。如此,我们老师要提高小学音乐导入的艺术性,先要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教学内容和推进方法,要掌握多种导入的方法,并能够结合学生、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新颖、有效且巧妙的导入活动环节。

2.清楚音乐课堂导入设计的原则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一些老师在导入环节上也重视了,也下了功夫去搜集素材。如一年轻教师在上《蜗牛与黄鹂鸟》的时候,在网络上找了不少蜗牛和黄鹂鸟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去观察,让他们相互交流,说说对蜗牛、黄鹂鸟的认识等等,结果这样的导入对学生学习《蜗牛与黄鹂鸟》的作用并不大,甚至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我们要将导入的灵活与导控结合。需要导入中有新奇、有趣的元素,但是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带着兴趣进行新内容的学习。如在学习《牧场上的家》时,我们可以多媒体展示美丽的具有美国地域风情的牧场景象,但是要通过合适的导入语引导学生从音乐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可以适时通过音乐初听将学生的视觉感受牵引至音乐欣赏上来,感受动物生活的惬意,感受愉悦的心情,获得对“家”的赞美体验。我们在音乐导入环节,出示的图片、开展的游戏和使用的道具等,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要注意导入的把控,推动学生以音乐学习的思维去感受、体验和思考;引领学生朝音乐课堂学习的重难点和目标达成方面进行体悟。当然,我们的音乐课堂导入,还要注意审美与趣味的结合,在有价值和艺术性导入推进下,促成学生进入音乐学习和音乐审美鉴赏活动。[3]

3.尝试多样导入设计与运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