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媒介论文范例

电子媒介论文

电子媒介论文范文1

交互式电子期刊首先是以电子书的形式出版,即完整地呈现纸质版期刊,包括期刊封面、目录、论文、封底等各项。由于采用数字出版,不存在传统出版的印刷成本问题,电子期刊就能轻松地将彩色图片呈现给读者,从而避免纸版黑白印刷带来的曲线层次不清、扫描照片边界模糊等问题。电子期刊绕过了印刷环节,出版周期大为缩短,制作成本大幅下降,并能够节约纸张、保护树木,在倡导环保低碳的今天是极受欢迎的,避免了纸质期刊的滞销和资源浪费问题。此外,电子期刊无需纸版的发行流通过程,无需仓储空间,这也极大地降低了期刊的流通成本。读者通过互联网就能随意地浏览和购买电子期刊,十分方便,有利于期刊在国内外流通,提高国际影响力。电子期刊虽然以整本书的形式发行,但通过各类搜索引擎,可搜索到整本期刊,也可通过定位关键内容直接搜索到单篇文章,也就是说读者可以选择全书阅读,也可以选择单篇浏览。

2提供在线辅助信息

交互式电子期刊除了呈现论文本身,还能提供丰富的在线辅助信息。在线辅助信息包括比正文更为详尽的信息,比如对外文的即时翻译,通过点击文章中的任意单词或者选择语句段落,即可实时地将文字翻译成不同的目标语言;研究方法和技术更深入的叙述、更形象的表达,三维动画实验流程图、实验设备实物照片、分子结构立体图、动态数据等均可链接于正文中合适的位置;建议可阅读的参考文献著录项目,以及某些重要的原始数据、数学推导过程、计算程序、框架图、结构图、详细注释、统计表等[3]。对于正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能直接弹出引用的原文片段以及链接到提供全文的网址,方便读者核实信息、加深理解。在线辅助信息对于提高学术论文的完美档次是非常有必要的。电子期刊提供在线辅助信息,一方面给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全面、更广泛的信息,为科研创造了更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把编辑的工作成果更加具体地呈现给读者和作者,提高了编辑的工作积极性。

3读者自助直接在线出版模式

随着个人化媒介时代的到来,以往媒体单向传播性变成了双向互动性,信息接受的主动权逐渐转移到受众方面,个体受众同时也是一个个能独立向外扩散信息的媒介。科技学术期刊在出版后的很长时间里甚至是永久性地为科研服务,因此学术论文将一次又一次地接受业内人士的检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不同见解,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的不同的数据和结果,均可在交互式电子期刊中进行及时注释,并自助直接在线出版[4],方便学术交流。这样的出版方式完全利用了互联网的优势和便捷,可为学术论文提供长期的科学讨论和记录,论文中所记载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均会得到验证,后来者将从中受益,少走许多弯路。学术论文的读者自助直接在线出版评论和注释,相当于集体评论和互动式公开讨论,借助读者力量甄别文章质量。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使作者不敢随意提交低质量的稿件,更不敢进行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未参加创作却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等学术不端行为[5]。读者自助直接在线出版模式在无形中建立了一个科学诚信评价体系,在众多读者的检视下,学术腐败是无处藏身的,作者的学术失信现象终会被记入本人的信用档案。为了避免进入学术诚信“黑名单”,作者投稿时一定会慎之又慎,稿件的质量自然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高质量稿件的处理流程快得多,节省了审稿专家和编辑的时间。专家审稿制是保证论文质量、杜绝论文造假行为发生的重要手段。然而科技学术期刊尤其是中小型期刊,拥有的审稿专家资源是很不足的,而且并非所有的审稿专家都那么认真负责,加之国内科技学术期刊的编辑往往没有足够的科学经历和经验,审稿过程难免仍会遗留一些不合理甚至错误之处。读者的在线评论、注释,对学术论文起到了有效的监督和斧正作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审稿专家不足留下的遗憾,利于推广真实有效的科学研究成果。

电子媒介论文范文2

一、学术期刊广告的潜在优势

(一)学术期刊的广告受众数量稳定

学术期刊的读者群体科研人员需要经常阅读学术期刊掌握研究动态,增长相关知识,激发研究灵感,,因此学术期刊的读者群体较为稳定,读者的流动只是由学术期刊的纸质版流向电子版。

(二)学术期刊的受众个体广告价值高

学术期刊的读者群体包括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高校教师,大型企业以及国家机关的科研人员,等等。他们是具有较强消费能力的中高收入人群,每个读者都是高价值的广告受众。依照传统的广告售卖方式,学术期刊只能出售广告版面,整体出售读者群体的注意力,无法出售单个广告受众的注意力,因此其个体受众广告价值高的优势无法发挥。

(三)学术期刊的广告可信度较高

美国传播学者霍夫兰对信源的可信性与传播效果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信源的可信度越大,其说服效果越大。学术期刊作为传播科研成果的阵地,内容严谨、信息权威,在读者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可信性,其的广告较易获得接受和采纳,实现广告传播目的。在媒介碎片化的今天,广告主通过多种媒体传达广告信息。传统广告效果测量的是多种媒体传达广告信息的综合效果,很难明晰单一媒体广告效果。因此,传统广告效果测量的局限性遮蔽了学术期刊可信度高、广告效果好的优势。

二、大数据激活学术期刊广告的潜在优势

(一)大数据实现个性化广告传播

大数据时代的广告传播是以数据为基础,以技术为前提,针对特定受众的个性化传播①,例如大数据支持的定向广告。定向广告是指网络服务商利用网络追踪技术(如Cookies)搜集整理用户信息,并对用户按年龄、性别、职业、爱好、收入、地域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记录储存用户对应的IP地址,然后利用网络广告配送技术,根据广告主的要求及商品、服务的性质,向不同类别的用户发送内容不同的“一对一”式的广告②。个性化广告传播实现后,拥有较低却稳定访问量的电子学术期刊不会再受到广告主的忽视,大数据广告运作平台能够轻松为其找到适合的广告。

(二)大数据实现竞价售卖单个体受众

在大数据的支持下,通过实时竞价广告,广告主的媒体购买实现了由定价购买“模糊人群”推进到竞价购买“精准个人”。实时竞价(Real-TimeBidding)广告是在用户数据分析基础上针对每个用户的广告展示行为展开实时竞价的广告类型③。由于电子学术期刊的访问者广告价值较高,能吸引众多广告主竞相出价,最终个体受众以较高的价格售出,这使得学术期刊的广告个体受众价值高的优势得以变现。

(三)大数据实现广告效果的精准测量

大数据将广告传播效果和销售效果通过点击率、转化率、销售量的量化数据即时精准呈现。而且,大数据广告调查不仅能统计消费者接触单一网络媒介渠道广告的效果,还能统计消费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接触不同媒介渠道、不同广告形式和内容的行为轨迹,利用数据集合和挖掘技术,计算出不同媒介渠道的效果贡献率。因此,大数据能清晰地统计出电子学术期刊广告的传播效果和销售效果,显明其广告可信度高、说服效果较好的优势。

三、学术期刊广告经营的大数据应用策略

(一)开通电子学术期刊,提升用户访问量

大数据广告的应用领域是互联网。为顺应媒介融合趋势,学术期刊应通过多种网络媒体形态如网站、手机APP、移动客户端推出电子期刊。在严把期刊论文质量关、争取优秀稿源的前提下,提升电子学术期刊的用户访问量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以用户思维建设电子学术期刊。在新媒体技术赋权的背景下,传统媒体的被动受众转变成网络媒体的主动用户。自我满足是用户使用媒体重要的心理动因④,因此应从满足用户需求、尊重用户媒介使用习惯出发来建设各类电子期刊。以学术期刊网站为例,期刊网站除了提供纸质期刊论文的浏览和下载、建设投稿系统外,不仅要降低出版时滞的优先数字出版的内容,还要定期专业研究热点、业界焦点新闻、专业会议及培训信息、科研人员招聘、论文作者访谈等用户需要的多元化专业信息,最后还要为用户提供与期刊交流的平台,使用户能够反映问题、提出建议,从而满足读者获取多元化专业信息、沟通交流的访问需求,提高期刊网站的用户黏性,获得高访问量。其次,积极宣传电子学术期刊。学术期刊要积极向潜在用户宣传其电子期刊,使他们了解电子学术期刊相较于纸质期刊所具备的丰富信息资源、互动交流的优势特性。广告宣传的大部分费用是用于支付广告媒体的刊播费。学术期刊办刊经费有限,建议使用以下几种免费媒介宣传电子期刊:一是在学术期刊的自办媒体例如纸质期刊、微信、微博上宣传电子期刊;二是通过交换的方式在兄弟期刊的自办媒体上宣传电子期刊;三是在聚集潜在用户的网络论坛里宣传电子期刊。

(二)电子学术期刊大数据广告

近两来,大数据广告从空谈概念到逐步落地,大数据广告产业链也已形成。大数据广告产业的主体包括广告主、广告媒体、传统广告公司,以及以技术和数据见长、提供大数据广告相关服务的数字广告公司及各类广告平台。学术期刊要激活潜在广告优势就要融入大数据广告产业链,成为大数据广告的媒体。学术期刊人力、财力有限,自主开发大数据广告服务当然不现实,应该与其相关的广告平台对接。这类平台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提供定向广告和重新定向广告服务的网络联盟,例如百度联盟。广告联盟是指集合中小网络媒体资源组成联盟平台,通过联盟平台帮助广告主实现广告投放并进行广告投放数据监测统计,广告主则按照网络广告的实际效果向联盟会员支付广告费用的网络广告组织。另一类是实时竞价广告生态链中的供应方平台(SSP)。完整的RTB生态产业链包括供应方平台(SSP)、需求方平台(DSP)、数据管理平台(DMP)、广告交易平台(AdX)。供应方平台(SSP)是广告方的聚集地,用户访问某广告方后,供应方平台向广告交易平台发送用户访问讯号,随后其广告位的具体信息则会经过数据管理平台的分析匹配后发送给需求方平台,需求方平台将对此进行竞价,速度快而且价格最高的广告主就会获得这个广告展现机会,将广告精准地投放到目标用户面前。电子学术期刊应该申请加入多个广告联盟和供应方平台,成为大数据广告的媒体资源,由专人负责依照相应的操作流程,设置广告位,审核广告创意,确定计费方式,监测广告的效果。

电子媒介论文范文3

一、多媒体融合中科技期刊存在的问题

科技期刊多媒体融合的前提是必须建立新媒体平台。新媒体平台的建立前期投资大,后期维护成本也较高,服务器5~10年的生命周期到了,就必须更新升级服务器,而软件更新升级周期更短,这些都无疑给新媒体的各个功能模块正常运行以及与用户设备的对接带来难度。因此新媒体的投入和长期使用,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软硬件和专业人员来支持。近年来,很多期刊社都陆续开发了自己的新媒体平台,但利用率却并不理想,其中的信息与期刊论文内容并不一致,除了期刊数据的电子版发行外,多数内容与期刊出版内容无关,与深入研究的论文本体无直接或太大关系。但是,纵观各期刊社的新媒体,无一例外地都在充分利用新媒体各样的发行、征订、广告合作信息。也就是说科技期刊都在寻求多媒体融合下的期刊发行新出路。期刊发行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它关乎科技期刊的行业发展情况、专业学术水准、读者定位、选题策划。

二、多媒体融合中科技期刊发行的现状

科技期刊多媒体融合是将纸版期刊及其内容完全融入网络和电子信息平台,成为电子期刊产品,是浩瀚的“网络海洋”中一个小小的“水分子”。科技期刊及其中的论文如何在网络中被搜索到,能否被快速准确地检索到,目前只能依靠各种网络搜索引擎和数据库搜索引擎。在现今社会,由于网络的出现和对金钱利益的追逐,凡是可以被用作交易的物品,均有盗版。人们认为“存在即合理”,进而代替“合法”。近十年来网络中电子盗版和线下的实物盗版因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而剧增,追根究底,就是任何人都有机会利用网络和第三方交易和交流平台,让人们对法律失去敬畏,用存在代替法律、法规,用违法产品和营销手段通过网络垄断宣传与付费推介的方法使其迅速地滋生,进而以不法代替合法,法律在网络垄断平台支持下的欺诈者面前“全然”失效。即便是编辑部耗费巨资打造期刊的官方网站和投稿系统后,同样也存在编辑部网站和投稿系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必须由用户依赖网络搜索引擎和数据库搜索引擎才能搜索得到。目前国内搜索引擎公司都有很强的商业目的,在其商业运营模式下,可以直接将虚假信息或者假冒信息优先置顶,放在搜索结果的首页,并在其上做特别标示,让搜索者误以为是所要找的,进而点击进入链接页面,而正版期刊的真实信息却被人为屏蔽掉亦或被挤压到搜索结果靠后位置。其次,当今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和很大部分专业人员、管理人员根本就不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网、中国知网是什么,对于国外数据库更是所知甚少,也不会使用这些大型数据库。新媒体融合从理论上来说是使科技期刊集中在一个或多个检索平台上,进而实现搜搜即得。但某些作者的论文不上网,或期刊社不提供数据给数据平台或媒体平台,也不在自办新媒体上提供电子版全文,那么就达不到多媒体融合期刊发行的最理想目的。再者,科技期刊中的研究内容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并不是每个媒体都会感兴趣报道,也不是人人都关注和期望了解。因此,对于科技期刊中的学术及技术研究等内容的传播和发行,被限制在一定的媒体圈子中,并不能让所有媒体广泛转载和传播。

三、多媒体融合发行期刊电子版对用户端的影响

1.用户阅读和下载电子版费用高

新媒体用户若通过专业数据发行公司(网站)阅读和使用一篇论文,其花费的成本较高,除了网络流量需要支付费用外,仅下载1篇1~5页的论文,就需向数据发行公司媒体平台支付0.5~5元的费用,而纸版期刊从定价销售上看,一篇论文的价格则远远低于此。长期下去,一旦新媒体用户意识到这个问题后,电子版发行还能否持续下去?这将成为数据发行公司和科技期刊着重考虑的问题。

2.新媒体发行的电子版期刊适用人群有限

新媒体的使用对于部分读者不适用,他们无法正确和快速地浏览、翻阅、查询到所需论文或期刊,如:老年读者、无相应硬件和软件的读者、使用新媒体不熟练者。因新媒体不断需要更新、升级相应的工作平台和对应的软件,包括人机交互界面也在不断地改变,对于部分使用者来说,存在再适应的难度。

3.个人检索能力对用户的限制

新媒体使用者必须具备检索知识,但是阅读者的检索能力是有限的,受检索者所设置的关键词、自由词、检索式的限制,在时间上,要调整或多次调整检索策略方能达到自己的需求,但也未必检索得全或者检索得到需要的文章。

四、媒体融合发行科技期刊电子版的优势

媒体融合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一种媒介发展的理念,是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基础上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进行有机整合,这种整合体现在两个方面:技术的融合和经营方式的融合。传统科技期刊的传播形式单一,往往以文字和图片两种形式来呈现,而借助新媒体,科技期刊的信息可以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新媒体的优势是海量数据的存储,便于信息的检索、复制、整合、文献再生。由于期刊社拥有多年来的电子数据,这些数据在传统纸版期刊出版中无法单独发行,而在新媒体中建立超市化采购平台模块后,就可以做到对不同刊期中的电子数据进行重新组合,并按照用户的要求,提供其所需的电子论文单品、组合产品,乃至更多的增值服务。由于新媒体是以网络和通信技术为媒介,因此,在Internet网上,只要有网址就可以跨国界浏览网址下的所有链接。多媒体融合可以使期刊不需要任何手续就很容易地“走出”国门,以电子期刊的形式在世界范围内无国界传播,实现国际化经营。另外,随着电子支付和网上银行业务的成熟,也带动了电子商务技术在新媒体科技期刊发行中的应用,用户可以方便地使用新媒体中的电子支付模块,订购所需产品(电子版本、纸质版本)并及时支付。科技期刊社借助多媒体融合下新媒体的功能和优势,开发出更多适合自办媒体和自办发行的网络营销手段和电子商务模块,充分利用现有期刊数据资源,为作者、读者提供多种形式的数据和增值服务。因此,拥有《期刊出版许可证》的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单位不仅要加快多媒体融合,而且要做好自办新媒体、自办发行和邮发工作,实现自办媒体线上和线下期刊纸版和电子版的多样化发行服务。

五、多媒体融合下科技期刊纸版发行

1.多媒体融合下纸版期刊发行量下降的原因

近年来,纸版科技期刊发行量都或多或少地有所下降,若是任由其发展下去,会逐渐失去更多的订阅客户,从而导致客户对期刊的认知和熟悉程度、关注度也会随之下降,来稿也会深受发行量的影响。(1)纸版期刊订阅量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不应该是受电子期刊的影响,因为每个图书馆在订阅某一种刊物的时候,都不会是大批量地订阅,而是采购几本仅供馆藏。科技期刊的发行对象是特定的专业人群,因此,该专业人群的数量及其需求应该是最终取决于期刊订阅量的主要原因。(2)订阅量下降的关键原因还在于:编辑部在编辑出版和发行的环节上,只注重“发行”行为,却忽视了运用迎合客户的营销手段。相反,国内各大数据发行公司和网站,均是民营企业,拥有强大的销售团队,多变的营销策略和产品,他们会为了生存和更大的利润和影响力竭尽全力开发客户。更重要的是,这些数据发行公司和网站在向用户销售产品时,始终给客户灌输和强调一种错误的思想———纸版期刊不环保,电子期刊才是清洁能源的产物,电子版数据存储、携带、使用方便,纸版期刊终究要全部被电子版所替代,却对客户下载使用电子文件所需支付的高额费用只字不提,从而误导科技期刊的消费群体,使客户将关注点放在电子期刊和电子数据上,对价廉物美的正版纸版期刊置之不理。(3)也有很多主流新媒体和数据公司在各种场合都利用他们所拥有的媒体资源信息,撰写和大量纸版报刊被电子版发行所替代的新闻,并列举和夸大各种纸版媒体发行带给社会的危害和对环境的破坏案例。除此以外,这些新媒体和数据公司,更是没有经过正版纸刊的允许,大肆复制和转载其中的内容,使人们通过各种新媒体免费获得,如此一来,还有谁会去订阅报刊呢?正是由于各种新媒体以极低的成本肆无忌惮地轻松复制、快速传播纸版期刊中的原创内容,导致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大大小小报刊在近年来纷纷停刊。但是,由于人们对科技期刊的关注度不如综艺内容高,所以,纸版科技期刊所受的冲击相对小了很多,这也是纸版科技期刊社目前仅仅是发行量下降而已。尽管如此,各种假的期刊及其网站却公开利用百度推广的商业运作,冒充国内各种正版期刊,大力推广线上收稿,线下公然印刷出版假刊。通过对百度搜索结果不完全统计,几乎国内所有拥有《期刊出版许可证》的在发期刊和已经停刊的期刊都能在网络上被某些人和机构推出假网站,在其中设置了专门的网上接待平台和营销平台,从到期刊订阅,以及承接广告等业务应有尽有。因此,纸版科技期刊发行量下降,并不单是数量减少,而是有更多的人和机构看中了期刊的商业价值,利用网络的隐蔽性,公开盗用期刊社的资质获取非法收入。对此,期刊编辑出版单位应该高度重视,找出发行量下降的真实原因,及时调整出版策略。

2.传统纸版期刊的合法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管理条例》(2016年2月6日修订版)第九条: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应当由出版单位出版。本条例所称出版单位,包括报社、期刊社、图书出版社、音像出版社和电子出版物出版社等。每个科技期刊都有对应的期刊出版单位及期刊出版许可证,只有拥有该资质的出版单位才能编辑、出版、发行出版许可证上规定的纸版期刊。

3.传统纸版期刊的功能与特点

传统纸版期刊的功能主要有:一是;二是学术交流;三是科技信息与成果推广;四是广告宣传;五是期刊品牌的建立;六是收藏。纸版期刊的最大特点是可以随身携带,方便查阅和取用,在没有电、没有网络及任何电子阅读设备的环境下均可以使用。纸版期刊不受软件、电力、手机、电脑、年龄、专业等的限制,只要具备一定的视力和识字能力的人,均可自由、随意阅读期刊,并在其上书写、做笔记和批示。纸版期刊的翻阅和浏览对于阅读者来说,是一件非常容易做到的事情。

4.多媒体融合下发行传统纸版期刊的必要性

随着网络产品的多样化,新媒体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作者和订阅者在网络上的海量信息中要寻找到想要投稿和订阅的期刊,必须依赖网络来获取期刊信息,而百度及其推广机构等搜索引擎会利用其在中国互联网上的垄断地位首推向百度付费的假冒或非法期刊网站,严重干扰了出版秩序,更干扰了作者与正规期刊编辑部的联系,作为首次投稿作者或对期刊不熟悉的作者和订阅者极易进入假冒期刊网站,作为期刊编辑部有责任和义务向广大网络用户通过合法的渠道———发行传统纸版期刊来帮助人们辨别真伪。正版科技期刊都拥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的《期刊出版许可证》,而各种数据发行公司却无此资质,也无法发行纸版。因此,多媒体融合下传统纸版科技期刊的发行有以下电子版期刊无法替代的必要性:(1)纸版科技期刊的发行,可以有效传播期刊的真实信息,有利于期刊品牌宣传与提升;(2)面对网络中各种搜索引擎的垄断行为,期刊编辑部均无力处置假冒期刊和假冒编辑部的违法行为,但是可以通过在纸版期刊中显著位置刊登启事,一方面通过新媒体快速;另一方面,有正版纸质期刊作为佐证,就有了对比,能够有效遏制和打击网上假冒期刊的诈骗行为;(3)发行印刷精美、代表专业领域的纸版科技期刊可以更好地吸引广告的投放量,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该专业领域的产品、技术和企业形象;(4)纸版科技期刊可以直接建立刊物与作者、阅读者的密切关系,保持长期合作,促进期刊纸版和电子版发行进入良性循环,使得刊物在订阅客户中得以传承;(5)使用新媒体阅读科技期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在新媒体中对于科技期刊的阅读,必须依赖第三方或中间介质———网络和网络终端、移动信号和电子设备,专用的显示软件才能浏览,另外还受限于数据库的阅读权限,不能使阅读者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浏览到完整文章。即便是目前所推崇的手机APP在阅读科技论文时也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因手机的屏幕尺寸限制了复杂图、表的阅读,一般科技论文篇幅较长,5至20页不等,甚至更多页码。因此,手机APP最适合阅读新闻、综合性、小说、视频等对内容要求不是特别高、或需通过声音、影像传递信息的浏览者。纸版期刊的发行,可以使每一位刊物的获得者、拥有者直接阅读,完全不受环境的限制,仅需一次付费,就可以获得完全属于购买者的完整文献,不受第3方或中间介质的影响,给读者、科研人员、学生带来极大的便利。

电子媒介论文范文4

西方学者对媒体融合的研究起步较早,20世纪7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尼古拉斯•尼葛洛庞蒂首次提出媒体融合的概念(MediaConvergence),他认为“媒体融合是将各种各样的技术和媒介形式汇集在一起”,并指出“数字化将决定我们的生存”。在我国,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发展迅速,使人们快速步入信息时代。近年来,3G技术、移动互联技术在通信和大众传播领域全面推进,数字化新传媒以及新的传播方式层出不穷。在此环境下,我国新闻传播界引入媒体融合这一概念,并将其内涵进行拓展,使不同媒体通过交互作用,达到和谐共生、互促发展的状态。媒体融合是基于多元化信息传输渠道的新兴传媒模式,将以往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通过数字化技术与电脑、手机客户端、阅读智能终端等有效结合起来,衍生出多种形式的信息产品,通过不同的传播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使受众能够随时随地、便捷地接收、查阅、观看自己所需信息。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具体目标,强调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利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可见,媒体融合将成为新闻传播、出版发行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目前学界的研究热点。

2媒体融合时代学术期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互联网络技术日臻完善。受众一改以往只能通过纸质媒介阅览信息的状态,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手机、电脑等即时通讯设备获取海量的信息。信息时代纸媒危机,曾经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京华时报》《东方早报》均于2017年1月1日休刊,《东方早报》原有的新闻报道及舆论引导等内容全部转移到澎湃新闻网。具有传播思想、发展学术、传承文化等社会功能的学术期刊,其纸刊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绝大部分学术期刊的出版方式还是以纸刊为主,通常是将纸质刊的同等内容上传至网络数据平台。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术期刊不可避免地面临如下一些问题:(1)学术论文的时效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2)学术期刊容量有限;(3)传播面、影响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宽;(4)学术论文的呈现形式比较单一。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如何将学术资源和学术信息通过电脑、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等设备及时、迅速地传播出去,在读者、作者、编者之间实时流通,是学术期刊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的。媒体融合,虽然对以往按部就班运行的传统纸质学术期刊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为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契机。因此,研究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发展,对推动我国新闻出版业的进一步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3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运行策略

学术期刊展示的是特定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具有引领、评价、传播和馆藏的作用,其中所刊发的文章主要以原创论述、研究综述、书评等为主。目前,各办刊人就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已达成共识,纷纷探讨融合之路,并付诸实践,针对传统纸质期刊所面临的各种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

3.1优先出版,网络首发

将学术论文及时发表,使作者的研究成果得到及时传播,是评价学术期刊办刊效率的重要指标。由于学术期刊所刊发文章的学术性很强,每一篇文章都要经过编辑策划、组稿、审阅(包括初审、复审、终审等)、排版、三校一读、过红、清样、印刷等一系列环节的发表周期。按照出版法规定,期刊出版的时间和容量是确定的,不能随意更改。即使作者收到最新印刷出来的纸质期刊,但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仍然是数月前甚至是一两年以前的研究成果。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各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迅速,尤其是科技期刊所涉及的内容,如此长的发表周期是很难满足作者刊发学术论文的需求的。网络首发的出版方式,是将学术论文在网络数据平台进行优先出版,按出版网址和时间确认作者的首先权,并为论文配置唯一的文献DOI号,之后再将该论文的全部或其根文献进行纸质出版。据统计,2017年10月16日中国知网数据平台正式启动录用定稿网络首发,截至2018年10月10日网络首发已合作期刊856种,网络首发论文56955篇,篇均提高53天。从这一发展势态可以看出,相对于纸质期刊的发表周期,论文网络首发的提前时间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网络首发阶段单篇最高下载量为30712次,论文的学术影响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有助于作者的学术研究成果得以快速发表、广泛传播。通过网络首发的出版方式,将纸媒和网络媒介进行有效融合,形成刊网融合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术期刊时效性不强、容量有限的不足,继续吸引优质稿源。按照国家关于网络连续出版物的管理规定,网络首发的文章均可被认定为正式出版。虽纸刊还未印刷出来,但作者在评职、考核、结项时,均可凭期刊编辑部以及数据平台提供的相关证明,将这些优先出版的论文作为已发表的学术成果。

3.2实施全网络化编辑出版流程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多数学术期刊逐步实现作者在线投稿、编辑在线办公、专家在线审稿的网络化办公模式。从收稿、审稿,到编辑、校对,再到出版、发行,通过采编系统将每个环节都统一起来,提高了工作效率。运用新媒体技术创建良好的运行机制,通过网络实时通讯工具与作者、读者、审稿人进行互动交流,接收反馈意见,及时更新与完善业务流程,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媒体融合打破了传统纸刊的工作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各种新媒体技术为核心的新型运作模式。为了扩大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吸引优质稿源,调动潜在用户,建议加强期刊宣传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的建设,也可自行开发OA系统和APP客户端,但日常维护和运营成本较高。在移动互联网信息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改变,他们更习惯于即时阅读和碎片化阅读,当今微信几乎是手机用户每天都要翻阅的,因此利用微信公众号为读者提供服务、为期刊进行宣传是最可行的。微信公众号需要经常性的维护,主要包括主界面的更新、论文内容的、最新资讯的推送、与用户的互动等。学术期刊微信公众服务平台融合了多种媒介,利用自身移动互联网优势,服务于作者、读者,同时也使编辑的工作不拘于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有益于学术期刊的资源融合,推陈出新。

3.3促进网络出版的多样化、细节化

目前,我国大多数期刊的媒体融合运行模式,是将传统纸媒承载的论文内容数字化,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受众在互联网上检索和阅读的问题,在网络数据平台人们可以根据“主题”“篇名”“作者”“关键词”等查找所需信息,互联网媒体向人们提供图片或PDF等格式的全文,这一模式基本上可看作是将纸质内容进行机械的搬运,越来越不能满足信息时代人们获取学术信息的需求,没有很好地将媒体融合服务于学术期刊的发展。网络媒体具有数字化、全球化、多样性、无限性、迅捷性、互联性等特征,可储存海量信息,页面所呈现的内容生动,能够为用户提供多链接的细节查询服务。这些都是传统纸媒无法比拟的。纸媒的版面容量是非常有限的,编辑在处理稿件时做到尽量精简,更多的是呈现研究结果、证明结论,无法将作者的思维形成过程、具体实践步骤完全展现出来,而这些是读者更想了解的。在未来的媒体融合发展中,为了满足作者刊发需求以及读者对研究成果追踪溯源的要求,学术期刊可以进行有益的尝试,进行增强出版,促进网络出版的多样化与细节化。将在纸媒印刷的论文作为根文献内容,与此同时在网络媒体上呈现将与之相关联的电子附加材料,详尽地描述研究成果的细节和全貌,例如大量的原始数据、工程设计图纸、公式推导过程、软件运行程序、诊断治疗方案、史实考证资料、具体案例分析,以及相关说明性文件。在纸刊数字化出版的网页上,在适当位置添加电子附加材料的链接,方便读者查阅。网络媒体提供的高清度视频可以更形象、准确地呈现研究对象的实施过程、运行轨迹等,达到最佳的刊发效果。在纸刊论文中标出二维码,读者通过扫码,可观看到该视频。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运用网络链接和多媒体描述手段,促进网络出版的多样化和细节化,使作者拓展了表现空间,不受纸媒容量的限制,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使审稿人更易于了解稿件内容,加快审稿进程;便于读者理解、复制、应用论文的研究成果,实现科研共享;同时提高了论文的阅读量和引用率,提升了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3.4加强复合型编辑队伍建设

在学术期刊的运作过程中,媒体融合并不是简单地将不同的媒介形式进行组合、拼接,而是要从刊载内容、应用技术、传播渠道、经营管理等多方面、全方位地进行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与改进,以达到最佳的融合状态。由于办刊规模及体制原因等限制,目前传统学术期刊的人才储备与技术支持不能满足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需求。以往我们说,编辑既应是专家,也要是杂家,这里的“专家”和“杂家”都是指在相关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储备深奥的专业知识。却没有要求资深编辑能够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将编辑技能与新媒体业务进行很好的融合。现在很多学术期刊已经购买采编系统,看似已实现审稿、发稿等操作的数字化,但这一过程并非真正地实现了编辑流程与互联网的融合,有时采编系统的作用仅是向作者提供稿件审阅的进程,甚至由于缺乏专人维护,没有及时对稿件的追踪情况进行更新,使作者无法获得最新的进展。究其原因,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想要实现转型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首先,编辑出版人员应掌握多种媒介的操作技能,谙熟互联网技术;了解网络通讯、智能终端等设备的工作机理、运行模式;掌握与编辑流程相关的计算机软件,能够熟练地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进行操作。其次,对来自各媒介的海量信息,能够进行甄别、筛选、整合,并将得到的有用信息加以梳理、加工。将碎片化的内容,如一些概念、原理、数据等知识元,基于知识元之间的关系进行重组,构建各种所需知识库。再次,学术期刊还需要具备跨媒体传播策划能力的经营管理人才,在进行媒体融合发展时,期刊不再局限于传统纸媒的发行传播形式,其传播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更多的受众在网络媒介、手机客户端、智能终端接收信息,查阅学术期刊的最新动态。因此,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策划,完善运用不同媒体进行融合时的工作流程,努力打造品牌期刊。加强复合型编辑队伍建设,主要通过如下两种方式:第一,注重青年编辑综合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成为高学历的技能型人才;第二,引进专门人才,各尽其责,打造复合型编辑团队。

电子媒介论文范文5

1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出版形态的变迁

北宋年间,布衣毕?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15世纪中期,德国人谷腾堡将活字印刷术变革为更加高效实用的近代铅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复制能力和信息传播速度,书籍、报纸和杂志等印刷品得到普及。随着工业革命成果在出版印刷方面的应用,印刷工艺持续改进,出版效率极大提高,开启了传统出版以纸介质为载体、以文字传播为主体的真正繁荣。20世纪中期,以电磁介质为载体、声音图像传播为主体的传播方式丰富了出版的形式。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出现多媒体出版物,主要是以光盘为出版介质,集音视频、数据库、软件为一体的数字化产品。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电子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在出版中的广泛运用,人类进入与信息社会相适应,以数字化、网络化为标志的数字网络出版阶段,这一时期以网络为载体,集成了电子出版物的功能,融合图书、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体和广播、电视等模拟电子媒体的长处,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在网络中实现数字化,打破传统时空的界限,以其“高普及、低成本、移动性、互动性、音画性”的特征开创一个新的阅读时代。通常所说的数字化阅读包括阅读对象(文本)的数字化和阅读工具(载体)的数字化,前者是指阅读的内容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如电子书、网络小说、电子地图、数码照片、博客、网页等;后者是指阅读方式的数字化,即阅读的载体终端不是平面的纸张,而是带屏幕显示的电子仪器,如PC电脑、PDA、MP3、MP4、笔记本电脑、手机、阅读器等。本研究中泛指读者借助数字化阅读工具获取知识和意义的一切行为。在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主要发现中,有一项数据颇为显眼。调查显示:2018年中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8%,较2017年的80.3%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6.2%,较2017年上升了3.2个百分点。而图书阅读率则为59.0%,与2017年(59.1%)基本持平;报纸阅读率为35.1%,较2017年的37.6%下降了2.5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为23.4%,较2017年的25.3%下降了1.9个百分点[4]。网络、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等因方便快捷、易于互动等优势,上升为现代人阅读的主要方式,数字化阅读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和习惯,甚至在悄无声息地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2数字化时代主体视角的阅读特点

数字化环境下,阅读方式从可触摸的感觉式方式向虚拟的电子方式转变,从单一的方式向多元化方式转变,从物理固态的方式向移动的方式转变[5]。这些转变使应用性学习增强,跨界学习成为可能,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使碎片化学习、远程化学习得以实现,在内容上为定制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条件。今天的阅读方式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已经演变为一种生活方式。一是,阅读选择更加灵活多样。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纸书阅读器的发展,数字阅读的终端越来越多样化,人们的阅读感受也越来越舒适。读者可以根据阅读和思考的需求自行确定阅读的媒介选择,利用零碎的时间和一切可能的形式进行选择性阅读,例如在网络上付费阅读某本期刊或一篇论文,获得这本书或文章的电子阅览资源,与纸质期刊在装帧、设计、内容等方面完全一致,从而实现期刊论文的即时阅读。尤其是当智能手机成为人们片刻不能脱离的延伸器官后,移动阅读成为新的更灵活的阅读途径,进一步拓展了阅读时间和空间,成为全民阅读的主要阵地。二是,阅读需求更加个性化。虽然传统的图书、期刊在传播知识文化方面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新兴的数字化出版形态在信息传播、沟通交流方面越来越深入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得读者的阅读需求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市场竞争法则把对个人能力的要求提高到空前重要的地位,使现代阅读成为一种基于内在需要的、以寻求知识和提高竞争能力为导向的活动,人们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是什么,可心无旁骛地为自己认可欣赏或满足刚需的期刊或学术科研热点而来,寻求专业细分的期刊领域来满足自身具体、现实的学习工作需要,有望催生更多“小众”、“微众”期刊,获取个性化期刊更便利。但这种便利的诱惑性太大,促使人们喜欢直奔主题、更具理性地阅读,在过去看来这未免急功近利。三是,阅读形态是一种浅阅读。数字阅读的最大特点是“短、平、快”,当人们阅读手机或电脑屏幕时,人脑就会自动进入浏览模式,搜索标题或跳跃式阅读,以便眼睛扑捉更多的信息,与此同时大脑却很难进行深度的思考,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它更适合进行浅阅读。而且,数字阅读多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简单、浅显的信息提取,并迅速消化与吸收、抛弃与更新、理解与遗忘信息,它对知识的掌握是浮光掠影式的、表面的、肤浅的[6]。如何为读者最大程度地提供有效信息,就成了争夺阅读流量的重要支撑点。四是,阅读行为具有共享性。在数字化阅读时代,“读者”不仅仅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更是“共享阅读”的分享者。读者可在阅读期刊的同时,点评期刊内容,与作者、编辑或者其他读者沟通交流,可以通过网络反馈将其意见提交网站、杂志平台。读者还可以将某一部分的内容通过个人聊天工具直接发送给自己的朋友,把某一篇文章转发至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平台,读者主动的人际传播使期刊传播呈现裂变式的传播态势,对期刊传播效果产生影响。

3数字化阅读环境下期刊发展的应对策略

3.1树立“大出版”理念融合发展,满足多元阅读选择

数字出版、数字化阅读时代的到来使传统出版产业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数字期刊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冲击了纸质期刊的地位,影响到纸质期刊的订阅,但对期刊也有积极影响:一方面可以通过数字传播技术从更深的层次上对期刊进行整合,利用互联网发挥其个体之间的联系,从而使期刊价值更大化;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数字传播技术实现期刊的无限细分,从而使期刊能够更好地把握受众在数字化进程中的不同市场需求。例如,电子期刊的开放获取,只要登录数据库联机查询,即可将期刊文章下载到自己的使用终端,可以提供更多人在同一时间使用期刊,这使得期刊的利用率大大提高,降低期刊的生产发行成本。同时,数字传播技术还使得传统期刊可以和数字期刊实现转换,如XPLUS的Maker技术和期刊导航网的PageMaker技术都能够实现传统期刊的一键式转换,并可任意加入Fash动画和音频、视频内容,这也大大降低了数字期刊制作的门槛。在我国期刊数字化的进程中,期刊数据库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其实这些期刊大多是以传统出版物的形式现实存在的,纸质形态的期刊成为过刊后价值下降,难以保存,不便于利用,但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其全文扫描,按题名、作者、摘要等关键词将其开发为数据库,向读者提供搜索功能,便使得期刊获得新的价值。如我国四大的期刊数据库的提供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维普资讯,都是以传统的出版物为内容而开发的期刊数据库。所以,树立“大出版”理念、整合期刊资源是数字化出版物的趋势,也是数字化出版物比传统出版物更加有利于开发利用的地方。

3.2凸显内容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争夺阅读流量

对于数字传播来说,短期看渠道,中期看平台,长期看内容,最根本的是看内容的创新能力和整合能力。就核心竞争力来看,出版业的内容是核心和根本,产品是对内容的加工产品,渠道必须有内容才有价值,“结构”也是对内容的整合,离开内容就无所谓产品、渠道和“结构”,内容像一条主线贯穿传播的始终,因此从本质上看还是“内容为王”。传统期刊出版周期较长,内容相对有深度,而且连续出版,在长期稳定的出版中形成了自身特色,面对数字化的冲击时,期刊应该保留过去的优秀经验、延续自身专业特色,继续做好内容生产者的角色。同时也要在数字化阅读环境下审时度势做出革新,逐渐向视频化、互动化和体验化特征的可视化出版发展演变[7],可视化设计、数据图示图表的大量运用及声音、视频的使用,都强化了读者的形象思维,以读图、读音、视频为主的阅读方式能让读者获得更多具体可感的内容。期刊数字化还可以对纸刊内容实现碎片化、结构化、富媒体化,通过元数据标引、数据挖掘、数据关联,从而实现个性化、定制化服务,特别是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需求。

3.3线上线下互动增加用户黏性,培育读者忠诚度

在传统的期刊阅读中,以期刊对读者的单向传播为主,很少收到并关注读者的反馈,停留在接收读者来电、来信等传统的交流方式上。而数字化阅读时代的开放性、互动性、社交性优势,使出版者、中介、读者、作者处于一个共同的平台上,期刊通过各种交流工具与读者建立双向传播互动联系,例如通过建立网站、社区论坛、微信公众号、微博、微信(QQ)群组等与读者进行互动沟通,或是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和阅读习惯为其定制专门的、个性化的“出版物”,或是精准推送其感兴趣话题的扩展链接。编辑可通过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来了解目标读者的需求,为办好刊物集思广益。出版者还可在纸刊附加二维码,通过这个入口和导航,关联文章相关电子资源,关联作者进入社群,发起读者互动,从而把纸质书变成一个新的阅读载体,打通线上线下阅读一体化。期刊需要充分关注消费者中心,整合资源策划开展线上线下活动,培养读者对自己品牌的忠诚度,例如通过征集稿件、照片、设计,或策划读者调查、票选最佳文章,或组织主题沙龙、研讨会等活动,增强读者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提升用户黏性。

电子媒介论文范文6

1国外科技期刊网络传播效果维度分析

1.1传播路径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受众对网络获取信息手段的掌握和普及,学术期刊网站传播路径已从初期的自办网站单一途径向全口径、多路径、多媒介的方向发展。学术期刊网络的传播方式从自办期刊网站发展为通过专业科技类网站、综合类门户网站、社交网络、移动终端无线网络等多种网络传播途径提升传播效果,起到传播科技信息,促进学术论文资源共享,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作用。通过研究可以看出,国外网站的传播路径选择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较好的传播效果,值得我国学术期刊网站学习借鉴。笔者从路径选择偏好、载体倾向选择、新闻化比较、受众参与度比较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1.1路径选择偏好

国外科技期刊论文传播更倾向于借助媒体的优势进行内容公开,而学术观点的交流互通主要通过媒体的社交网络工具得以实现。国外学术期刊网站更加注重社交沟通网络平台在传播中的运用,大量的国外学术期刊网站都有Facebook、Blogs等社交网站的链接入口,用户登录社交网站可点击链接进入相关主题进行学术讨论,丰富了学术期刊的受众接触面和传播路径。例如《Nature》网站上有Blogs入口链接,网站用户可点击链接进入Blogs平台中用户关注的相关主题区进行讨论,促进学术交流。

1.1.2载体倾向选择

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网站的网络传播途径和主要载体已经从笨重的台式电脑转换到了轻便移动设备。由于移动终端的技术革新以及节能环保、经济便捷的特点,得到了大量受众群体的青睐,这种绿色的阅读方式正在逐渐地融入学术期刊网站的发展,成为获取科技论文和学术论点的高频次传播途径。国外学术期刊网站对于以移动终端为载体的阅读传播方式正在逐步引起重视,但目前的占比较低。如《Cell》网站的导航条就设置有Mobile功能,网站用户可以通过下载客户端实现移动终端的信息交互功能。

1.1.3新闻化比较

学术期刊网站论文的新闻化是扩大学术期刊传播范围,提升论文知名度,推进学术期刊网站影响力的有效路径。从国际市场来看,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通过知名论文的新闻化带动了学术期刊网站的发展和美誉度。国外学术期刊网站在论文新闻化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学术期刊网站通过定期不定期向大型门户网站及论文相关科技网站推送基于本学术期刊网站论文编辑成的软文或新闻稿件,推进网站多渠道传播,形成复合型的传播网络。[2]如《Nature》网站不但通过在本网站科技论文相关的新闻增加关注度,同时向Google等搜索引擎、科技网站推送相关的新闻,以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1.1.4受众参与度

网站受众的信息参与度会对学术期刊网站的传播效果有显著的影响,作为出版的终端消费群体,受众的数量、网站信息反馈量和参与程度直接显示了学术期刊网站的整体传播效果。国外学术期刊网站为达到较高的公众参与度,在网站的主页一般都设有论坛、群组、留言板、邮箱等拥有较强互动功能的选项,读者在浏览网站的过程中也会参与到具体的热点问题中,公众参与度较高。如《Nature》网站中设有用户交流页面,在用户交流页面登录用户可进行互动、咨询、信息交互、论坛发帖等与论文传播相关的交流行为,并且可根据读者需要收藏或添加关注标签,便捷地找到读者感兴趣的交流主题。

1.2可视度

网站的可视效果和版面的亲和力直接关系到受众的阅读感受和网站的传播效果。学术期刊网站随注重学术的传播和交流,但作为文字的载体,网站的可视度也至关重要。

1.2.1版面编排

国外学术期刊网站版面大多简洁明了,整体结构中考虑到了图片面积控制和视觉传导效果,总体采用上、中、下三层,居中分布方式。网站的栏头部分(最上层)一般明显的标识出学术期刊的LOGO、可供选择导航选项以及检索功能,有时网站的拓展功能或重要广告也会出现在栏头部分;栏头下方是网站主体功能区划,一般包括期刊介绍、检索浏览、用户登录、友情链接及其他功能,是网站的主体信息区;网站的最下边是期刊声明、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帮助等。国外学术期刊网站存在统一出版主办、主管单位下不同的学术期刊网站,内容不同,但网站版面编排及设计风格趋同,展现了较强的企业文化和整体网站风格的特点。如《Nature》《NatureNanotechnology》《NatureMaterials》3个网站同属于一个大的出版机构,其主页布局风格十分相似,在保证企业整体形象的同时,有效降低网站的设计建设成本。

1.2.2展示设计

国外科技期刊网站注重可视化图像在版面中的信息传递作用,通过比较发现图像的传递效果比文字更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借助视觉形式动力指引人们目光移动的顺序,最快速、直接地向大众解读所要传达的主题信息。国外科技期刊网站,图片质量较高、占比率高,如《Cell》网站展示各种图片,即便是通俗易懂的内容也倾向于用相应图片展示。某些国外学术期刊网站还将大文件量、高清晰度的学术解析图像存放在特定的链接中,以便读者点击查看研究细节,或用作教学课件及幻灯片使用。除此之外,还有辅助解析的音频和视频内容,《TheLancet》网站专门设有“Multime-dia”项目栏,提供各种视频、音频。

1.3扩展与增值服务

推介本刊刊登的重要科技论文成果,展示科技论文前沿理论是科技期刊网站的主要目的,但在推介和信息交互的过程中,由此衍生出会员制服务,电子订阅派发服务,多语种翻译、学术会议、培训交流、广告刊发等增值服务对网站的传播效果具有深远的影响。

1.3.1会员制服务

“会员制”服务模式是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扩展增值服务提供模式。国外的科技期刊网站在会员制服务方面从会员的需求出发,通过观察会员对网站信息的关注度推送会员有可能需要的教育、培训、项目基金、行业信息、产业分析、数据支持、就业信息及会员的求职信息等全领域的服务内容。

1.3.2电子订阅派发服务

国外科技期刊网站较为普遍的使用RSSFeeds、E-mailAlert、ProfitService等,订阅内容的分类方式也依据网站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和分类。国外学术期刊网站采用E-mailAlert(电子期刊派发)的方式对网站及主要科技论文成果进行营销推荐,电子期刊派发可根据阅读者的需求发送电子期刊,同时可以运用大数据支持,分析网站受众及目标读者的需求偏好,提升网站的服务水平。

1.3.3其他网站增值服务

科技期刊网站也需要盈利,也需要良好的运营方式。国外科技期刊网站的盈利能力极强,运营经验丰富,网站通过提供各种增值服务,不但提升了网站的传播效果还提升了自身收益。例如,为平台上的作者或读者提供有偿的英语及其他国家语言编辑服务;为网站科技期刊的黑白或彩色抽印本提供网上订购服务;为相关科技企业提供信息和广告服务等。

2我国科技期刊网络传播效果提升的措施

2.1完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对科技期刊的评价体系仍建立在传统的纸质出版的基础上,主要的评价指标是基于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排序的方式主要按照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重要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对科技期刊网站的传播效果和网站的数字化水平并未给予相应的评价标准指标。建议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完善科技期刊网站建设的具体评价指标,并做关键节点的细化、量化,我国引导科技期刊网站重视传播效果,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网站的展示效果和运营能力,推进“互联网+期刊”建设,科技期刊网站这一载体解决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和信息化发展的问题。

2.2提升网站的整体可视效果

国内科技期刊网站的可视化效果与国外的差距比较明显,从阅读受众的感官体验和传播效果来看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国内科技期刊网站提升传播效果的前提是具有高质量的图文内容,具有高品质的网站视觉传导效果,使受众能够更便捷、更直观、更具体地体会或阅读到科技论文的精髓和具体的文件,并在网站视觉设计中提供全方位的视觉引导机制,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提升网站的整体可视性还要关注同类型或同一个出版集团下的整体网站效果和视觉引导途径,通过借助高质量的、专业的设计团队和编辑队伍的有效沟通,采用图片、影视、音频等多种展示、编辑、诠释手段,提升整体的网站设计和视觉传导效果。

2.3提升网站图文编辑质量

提升科技期刊网站图文编辑质量,科技期刊网络传播需要借助新闻传播、论文交流、社交平台互动、移动终端电子期刊传播等多种途径,每种传播途径都需要专业的编辑团队和管理团队进行深度的维护和扩展,充分挖掘网站传播的有效性和生命力。近年,科协科技期刊符合出版提出“一种内容、多种载体”“一次制作、多元”等方面的要求,这就要求编辑扎实提升科技期刊内容数字化加工水平,以内容资源数字化为根本,充分发挥编辑在内容结构、文字表述、图片配置方面的控制力。编辑在内容生产过程中,不但要关注传统的因数出版需求,同时要兼顾网站互联网传播需要,对网上读者、手机读者和手持阅读器读者相关需求进行关注。编辑在开发增值服务的过程中可考虑多语言互译,多语种匹配等编辑服务,充分运用语义技术等信息手段为智能化出版和网络传播效果提升,网站增值能力提升提供有效途径。在有效多样的传播途径下,科技期刊的编辑更要做好统筹,控制层级关系,编辑能力以及编辑风格的偏好直接关系到科技期刊网站相应版块的设计风格,也会影响整体网站的传播效果。

电子媒介论文范文7

一、科技期刊出版如何实现媒介融合

业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不同的出版形式之间有天然的壁垒,数字出版永远无法消灭传统的纸质出版。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不同的出版渠道本身都有其特定的受众群,出版的形式决定了它只能对它所能影响和覆盖的区域投放内容,也就是说,某种人只能被某种媒介影响。基于以上观点,有研究者提出,科技期刊应朝媒介融合的方向发展,而科技期刊走向媒介融合的出路就是全媒体化,即通过出版手段的拓展来实现业务的扩张。然而,将媒介融合与全媒体化等同会催生一些问题,首先,信息的同质化不可避免;其次,全媒体化虽然促使期刊内容传播的速度加快,但简单地把相同的内容通过不同的媒介推送给读者,不仅大大浪费了媒介资源,而且使得科技工作者所需面对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削弱了他们深度阅读以及追踪热点的能力。因此,科技期刊出版的媒介融合,应该是媒介作用、传播方式、组织结构及其他相关要素的融合,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通过同一机构,借助多种媒介手段展示特定科研领域或同一主题的论文,通过全媒体化和内容融合的方式提高论文的传播效率,扩大论文的影响力。如此一来,期刊的编辑不再是简单地对稿件进行加工,而是对论文作者、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方法和结论进行全面的数据采集、挖掘、过滤、整理与再加工。然后,通过不同的媒体渠道,以不同的表达方式,选择性地发表与论文及作者相关的内容,让读者与编辑部形成良好的互动,并将最具参考价值的科技成果及时推送到读者的个人终端。这种方式的核心思想是,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表现形式来全方位地展示论文,并通过期刊、微信、邮件等多种媒介手段来传播信息,吸引读者和作者参与。媒介融合并不排斥传统的纸媒,而是把它当作“全媒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传统纸媒和新媒体相互补充。出版形态的多元化,以及不同媒体的交叉互补是这个层面的媒介融合的主要特征。媒介融合绝不能是同一内容在不同媒体的简单堆积或重复,而是综合运用不同的媒体,以最合适的传播方式、最精彩的内容呈现提高论文的可发现性和可阅读性。第二,媒介融合意味着多个机构和平台借助媒介实现融合,各个机构和平台之间不是分散的、彼此独立的,而是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其核心思想是,多个机构和平台通过媒介临时组成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围绕一个主题或主题词的论文素材,利用不同形态的媒体,形成一种合理、快捷的传播模式。在这样一种机制里,多个期刊社收集到的知识对参与其中的期刊社是开放的,作者或读者可以通过这个传播圈的任何一个节点分享同一个科技成果,期刊社和作者、读者之间不再是点对点或点对多的关系;作者或读者将能通过虚拟的链条节点查看所有的数据。开放性、去中心化和自治性是这个层面的媒介融合的主要特征。近几年,互联网从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次序互联网转型,目前,互联网已进入生态时代。可以预见,以共享与共识链接为主要特征的分布模式,将促使大量机构和平台开展跨机构和跨平台的创新性合作,这对科技期刊的出版将产生颠覆式的影响。

二、媒介融合与科技期刊出版的出路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社会里,强大的数字信息和网络媒体为碎片化阅读提供了发展平台。在碎片化阅读的大背景下,读者渐渐养成了花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的阅读习惯。篇幅较长,风格严谨的科技论文,不可避免地与新媒体时代信息碎片化、快速化的需求相悖。目前,媒介融合是否是科技期刊出版的唯一出路是业界关注的热点。数字出版因其成本低廉、海量存储、互动性强、传播便捷等特点,已经成为科技期刊转型的必然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高校和各级协会的科技期刊就陆续推出了自己的网站,实现了作者在线投稿、编辑在线办公和专家在线审稿等功能。经过多年的实践,以纸质版、网络与电子版多元形式全媒体出版产品的模式日渐成熟。2017年11月,我国正式宣布《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的官方平台,《科学通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数百家中国学术期刊成为论文网络首发的首批试点期刊。网络首发论文,一经审定,无须确定纸质出版时间就能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第一时间刊发。这种方式不仅能将论文发稿时间缩短至三个月内,还能配合视频,直观展示实验过程和相关数据,是科技期刊第一个层面的媒介融合。目前,大部分的科技期刊已经实现了“刊—网”的单向融合。网络的兴起加快了科技期刊媒介融合的步伐,但同一内容的两种版本由不同供应链各自出版发行的方式,造成了边际成本上涨、出版模式混乱的局面。期刊产品全媒体供应链被割裂,牵制了期刊和图书馆等信息服务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目前,业界研究者提出了实施“刊—网—馆”融合运营模式来破解这一难题的观点。“刊—网—馆”分别指学术期刊、平台和图书馆,我国将在两年内有计划地完成三者的融合运营,逐渐实现科技期刊第二个层面的媒介融合。期刊出版的媒介融合,使得作者、读者和期刊社之间存在多元角色互换的可能。不仅作为信息接受者的读者可以成为作者,作者也可以变为读者。对科技文化的传播者期刊社而言也是如此,读者可以向期刊社推送新的问题;期刊社可以向作者就新的问题组稿、约稿,并反馈新的问题给读者;作者可以与期刊编辑沟通修改论文,期刊编辑也可以收集相应的信息,参与作者的选题。这种传播方式和受众角色的多元化发展,无疑会改变科技期刊出版的模式。虽然目前我国的科技期刊仍面临出版数量与国际话语权不平衡的现状,但只要与时俱进,迎接媒介融合的挑战,我国科技期刊就会挣脱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实现快速发展。

三、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与全媒体化

Pool教授在提出媒介融合的可能性时说,“分化与融合是同一现象的两面”。科技文化产品的进一步分化,使得丰富、多元和个性化的文化产品成为媒介融合追求的目标[4]。目前,很多科技期刊已经在媒介融合上有所突破,比如《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微博可以展示论文的短摘要,推荐优先出版的论文;《中国国家地理》的APP设置了“文章阅读”“每日一图”两个阅读板块并提供文章位置服务功能,其中“每日一图”板块突破了纸质图片尺寸的局限性,让用户可以下载高分辨率的图片。由此可见,科技期刊的媒介融合突破了纸媒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局限性,通过简短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设计丰富和延伸了阅读体验,迎合了当今读者的阅读习惯。笔者认为,科技期刊在融合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全媒体化,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第一,科技期刊媒介融合的直接表现形式是科技文化产品形态的多元化。以现在比较流行的APP为例,如果期刊编辑没有掌握相关技术,熟练处理碎片化文章,提供迎合用户需求的内容,那么可能导致用户逐渐流失;如果要求期刊编辑具备熟练的多媒体技能,能轻松完成所有的信息采集、数据加工和图片整理工作,或许会牺牲期刊编辑提升专业技能的时间,削弱科技传播的创新性和影响力,结果是得不偿失。针对这样的现存问题,全媒体平台提供了解决之道,其通过多平台合作丰富了科技文化产品的形态,减轻了期刊编辑的压力,为读者提供了多元化的科技文化产品。第二,媒介融合并不等同于全媒体化。新媒体时代,科技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是可以分离的。科技期刊的论文可以通过自己建立的平台,也可以与其他平台合作,共同实现科技成果的丰富、传播和“贩卖”。比如有些精读外刊采用付费阅读、学习社群、分享打卡的模式来运营;学员付费后,公众号定时推送一定数量的阅读内容,如学员能坚持阅读80天,并在朋友圈分享,即可获得英文原著实体书。这种做法的本质,是把知识变成产品和服务,仅通过微信就可以实现知识增值的效果。朋友圈是这一模式发挥作用的社交平台,它的影响犹如涟漪,一圈一圈地扩散。在这个过程中,科技文化产品的形态重组,以及突破媒体界限的流程再造是媒介融合更深层次的含义,这也是全媒体化和媒介融合的区别所在。

电子媒介论文范文8

关键词:青海省;鼠疫防控;档案;管理

青海省是我国鼠疫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青海各族人民在与鼠疫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和资料。然而,仅仅积累了经验和资料还不能说已经拥有了这种资源,只有将这些资料科学、规范、现代化管理才可能真正成为资源。因此,鼠疫防控工作中的档案管理是预防医学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搞好鼠疫防控档案管理将对鼠疫防控的科学研究、基本建设、疾病检测、编史修志等工作起着重要的查考和推动作用[1]。尤其是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子档案的产生对传统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2-5]。如何契合时展需求,以适宜的档案管理方法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服务,成为当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展中一项所需着重思考的现实问题[6]。

1档案内容

青海省鼠疫相关的档案资料的收集主要来自每年的鼠疫疫源地调查、鼠疫监测、疫情处置等信息,通过实地考察、座谈、访问知情人、查阅资料等获得,并以工作总结的形式保存下来。

1.1青海省鼠疫防治信息库

鼠疫疫源地基本情况、标准、法规、方案、预案、鼠疫演练、人员培训、宣传资料、卫生学评价、动物疫区处理等信息。

1.2鼠疫监测点档案信息

1.2.1监测点信息

监测点名称、设立的疫情电话、监测地区、年份监测工作开始时间、年份监测工作结束时间、监测点类型(固定监测点、流动监测点、疫源检索点及鼠情调查点)、实际监测时间、监测面积(km2)及万分之一鼠疫监测图(监测图的内容包括地貌、植被、人间疫点、鼠间疫点及道路等要素)等内容[7]。

1.2.2监测人员档案信息

姓名、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及工作类别(包括流行病、动物或媒介、检验及其他人员)。

1.2.3宿主档案信息

主要包括主要宿主、次要及偶然宿主等。宿主的档案信息包括0.1%样方图、样方编号、捕获时间、捕获地点、生境描述(地貌特征、植被特征)、坡度坡向、海拔高度、经纬度(应用GPS定位)、样方内鼠洞数、捕获鼠数、捕获鼠分类、鼠类的鼠龄及性别和繁殖调查、调查者签名。

1.2.4媒介档案信息

鼠体蚤、洞干蚤、巢穴蚤及室内游离蚤等。包括捕获时间、捕获地点(包括经纬度)、宿主名称、宿主调查数量、染蚤鼠(洞干、巢穴)数量、获蚤只数、染蚤率、蚤指数、获蚤种类及性别等。

1.2.5病原学及血清学档案信息

检验动物数量、种类、阳性动物数量、种类、宿主病变情况、病变部位、媒介蚤类是否有栓塞等情况。

1.3青海省人间鼠疫疫情信息库

时间、地点、人数、病型、疫区处理等。

1.4青海鼠疫科研信息库

科研成果获奖、科研成果鉴定、科研课题立项、鼠疫论著、鼠疫论文等。

2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方法

2.1以县为单位建立纸质与电子档案

对鼠疫监测点档案信息进行本级管理和审核,对本级档案进行统计和分析。地市级实行2级管理,对县档案进行远程管理和审核,进行所辖县区的档案分别统计或综合统计与分析。省(市、自治区)实行3级远程管理,地市级与县档案进行双重管理和审核,所辖县区及地市级档案分别统计或综合统计与分析。全国鼠布基地对县级、地市级、省(市、自治区)级档案进行4级远程管理与审核,对各级的档案进行统计和分析,并负责系统的维护和升级等工作。

2.2以科室为单位建立纸质与电子档案

建立鼠疫防治信息库、人间鼠疫疫情信息库、鼠疫科研信息库的纸质与电子档案。

2.3青海省鼠疫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地理信息系统[8-10]提供标准化录入文件,将鼠疫疫源地不同地区特定的宿主动物(啮齿类动物)、传播媒介(蚤类)、病原(鼠疫菌)以及非生物条件(自然地理条件)等要素所组成的地理生态环境信息资料导入GIS系统中,有效、直观地反映鼠疫流行特征和动态趋势,为预防控制鼠疫的传播提供技术支撑。

3结果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