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晚会总结范例

大学晚会总结

大学晚会总结范文1

音乐教育属于审美教育的范畴,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声乐教学与表演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融语言、音乐和情感于一体的综合性强的表演艺术。声乐教育中融入创新教育,使普通高校大学生了解声乐艺术的特点,掌握演唱的技巧和规律,并有助于学生在艺术意境中学会发现美、体悟美、创造美和传播美,全面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创新声乐表演艺术课程教学模式

目前,在普通高校从事声乐选修课教学的教师基本上毕业于音乐院校,他们经过多年对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的学习,在唱法、作品和舞台表演上形成了一套学院派声乐教学的路子。然而,随着普通高校90后大学生的增多,他们的成长背景和心理需求发生变化,导致其对音乐的理解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于他们大多数对声乐的认知和喜爱程度不同,面对声音技巧训练、古典艺术歌曲赏析与演唱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会感到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从而渐渐失去原有的学习热情。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声乐表演艺术课程(以下简称声乐表演艺术课程),教师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认真研究学生心理,准确把握学生特点,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分类教学、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团队互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将艺术理论的知识性、声乐演唱的技巧性与青春活泼的时尚性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交替参与演唱、创编、欣赏、思考四种艺术内容,②创造轻松、和谐又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分类教学。普通高校学生的音乐素质不同,对声乐表演艺术课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如果课程教学内容是“一刀切”或者“齐步走”,部分学生可能表现出懈怠的情绪,课堂气氛容易沉闷,教学效果不佳。上课伊始,教师在全班学生中做课程调查问卷,详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认真归纳分析该班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演唱方法时,将B-box、R&B、摇滚、Acappella、戏歌等新鲜元素引入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激情,塑造个性化的演唱风格。为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通过竞赛、展示、自荐等途径,选拔演唱优秀的学生进行重点指导,将其组成演唱组合或个人独唱,推荐参加校外演出。对演唱一般的学生采取鼓励式教学,选择难度适中的曲目,帮助学生树立演唱自信心,并鼓励他们将舞蹈、朗诵、曲艺、书画等特长与音乐有机联系起来,创编新颖的表演节目。此外,还设立课程理念标识、节目单、课程展板海报设计、晚会编导和晚会服务团队等项目,让艺术设计、统筹协调等方面突出的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形象化、具体化,需借助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审美器官,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把他们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声乐表演艺术课程以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专业教材作为训练教材,教师按照教学进度在多媒体课件中嵌入练声曲音频片段,指导学生跟随光盘中富有律动感的练声曲进行热身准备和嗓音训练,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明显提高。课程在教务BB系统网络平台上开设作业与互评版块、声乐表演、流行趋势等主题论坛。在这里,学生录制和上传演唱曲目的音频作业,交流学习体会和表演经验,展示团队风采,教师在网络这一虚拟教学方式中能够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了解学生需求。

3.团队互学。德国音乐教育学家君特•克莱南认为,音乐课需用更多的小组活动和类似项目的活动加以替代,学生在思考、理解和合作中学习音乐,并不断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声乐表演艺术课程实行50人小班教学,采用团队式和项目式管理模式,引入团队竞争机制。按照乔恩•卡岑巴赫的“团队管理”法则,全班学生自由结成学习团队,平均每队人数在10人以内,且不少于7人。团队中每名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各有所长。他们以团队为单位参与课堂教学和课余训练,共同参与项目的策划、排练与表演,这样既克服了紧张羞怯心理,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也巩固了音乐知识。

声乐表演艺术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的探索

大学晚会总结范文2

(一)理工科大学生必备人文能力分析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曾表示,衡量现代人才的标准是“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人文能力”。他说,无论什么学历,一两年时间就会被许多公司培养成为有工作能力有专业知识的人,而一个人的人文能力十年也培养不出来。那么,到底理工科大学生必须具备哪些方面的人文能力呢?我们认为主要包括:符合社会主流意识的道德评判和道德践行能力、良好的语言能力、较高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高雅的审美鉴赏能力、从容随和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优良的组织协调能力。

(二)理工科大学生人文能力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以及我国理工科大学过分看重大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影响,致使我国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能力出现很多缺憾,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足。

在当下的大学生中也存在很多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较强的优秀者,但仍然有部分大学生往往只满足于书本和专业知识,致使创新意识受到严重禁锢,实践能力也被不断弱化。据2009年某项调查结果显示:理工科大学生在校参加科技实践活动的不足10%,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区共建活动的不足20%,有75%的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有6%左右的大学生表示“没想过”或“不感兴趣”。

2.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如今很多理工科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长、学校、社会的三重保护下,成长过程几乎从未经历过任何大的挫折,这致使其心理脆弱,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困难,并不具备应有的坚强意志,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

3.缺乏人际交往能力。

由于特殊的成长和教育环境,当下不少理工科大学生都存在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差,感恩观念弱等个体特征,这使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经常出现骄傲自负、不顾及他人感受、不能以诚待人等诸多问题。

4.审美鉴赏能力偏向低俗化。

网络的飞速发展以及人类思想和交流的高度开化,拓宽了“三俗(即恶俗、低俗、世俗)文化”的散播渠道,造成大量的文化垃圾在民众中任意蔓延,特别是在年轻的大学生群体中。这导致一些大学生对“美”的理解产生极大偏颇,只停留在感官享受层面,甚至出现对于“三俗文化”的接纳和热爱的现象。

5.道德评判和道德践行能力不够。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并不难看出大学生道德素质还有待加强。迟到早退、旷课、考场舞弊、不主动让座、对弱势群体的冷漠等是一直存在于理工科学生中的常有现象,而当今社会大学生犯罪、自杀等现象层出不穷更是让人心寒。

二、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内涵剖析

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是校园生活多彩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展示高校办学活力和成效的重要方面,也是师生运用思想、知识、能力的重要实践,它既体现着高校精神,也体现着教育品位。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以校园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以娱乐其身心、潜移其品性、陶冶其情操、塑造其灵魂为主要目标,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涵盖了思想道德教育类、学术科技类、体育竞技类、文化艺术类以及与各学校优势特色相结合的品牌类等五大类活动,并且每一类活动包含了很多子活动,几乎覆盖了素质教育所需要的方方面面,仅思想道德教育类活动就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学风建设活动、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以及政治理论教育活动等多种内容。校园文化活动同样有很多不同的举办形式,例如讲座、图文展、运动会、科技竞赛、文艺晚会、素质拓展训练、志愿服务等。这些举办形式能够全面的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发挥和才华施展,并且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之后,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已经集广泛性、教育性、创新性、娱乐性、自主性、实践性、情感性于一体,成为了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校园文化活动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能力提升的新途径

新形势新背景下,我们应当不断拓宽和发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能力的提升途径,而校园文化活动以其鲜明的特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媒介。对此,我们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同时,结合成都理工大学所举办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探究校园文化活动视域下理工科大学生人文能力提升的途径,以理工科大学生德育、智育、体育以及美育为重点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载体创新有利于提高其道德评判和道德践行能力

所谓道德评判能力和道德践行能力,是指人是否能用最合理的评判标准对事物的好坏做出分辨,并在此基础上用以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同志在2010年举办的全国教育工作者会议上也曾着重提到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但在当下各大高校,有关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依然停留在面对面授课,单项灌输以及简单说教的“显性教育”上,而这种方法已经越来越不被大学生所接受。尤其是对理工科大学生来说,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只会增加其反感抵触情绪,因此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新的载体来创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途径。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则能用很受大学生欢迎和接纳的方式来传播正确的思想道德理念,其能够以生动的表现形式来表达枯燥的理论,以真实影像来代替抽象的文字描述,以充满挑战性和趣味性的竞赛来传达积极向上的精神,等等。以该学校为例,其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例如以建国60周年为主题的团日活动、以“书香沁园,静以修身;低碳生活,俭以养德”为理念的读书节、以当下中国社会热点问题为主要线索的道德类图文展;等等。这些活动寓意深厚,生动明朗,易于理解并极具与时俱进的教育性,这一系列特点都表明,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完全符合我们所需要的载体的全部要求,它可以让大学生在参与和组织的过程中,以轻松和愉悦的状态无意识的学习到很多正面的精神,达到在思想上不断认识领悟,并将其逐渐落实到日常行为上这一思想道德教育目的。

(二)学术科技类活动的自主性有利于提高其创新能力

航空工程的先驱、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冯•卡门教授曾说:“科学家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师创造未有的世界。”而理工科类大学大多以培养卓越的工程生为办学目标,所以,对理工科学子来说,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推陈出新的将理论知识转换为高科技的产物,才能创造未有的世界。而培养理工科大学生优良的创新能力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即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和思考习惯、引导大学生有意识的积累和夯实基础知识。从这三点可以总结出,所有措施的根本出发点即为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学术科技类活动具备了超越其他专业知识教育途径的自主性能,因为并不受集体因素、传统因素以及经济效益因素等的过多制约,使其从活动理念到活动内容再到举办形式,都可以让大学生的创新思想有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从而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调动大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使活动充满浓烈的创新色彩,让大学生在一次次的参与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例如该学校每学年举办的学生课外科技立项活动,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现学生创新思想的最具代表性和最受学生欢迎的平台,其以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提升学生科技创新素养为目标,从活动筹备到活动实施再到活动总结等,都给予学生最大的自主发挥空间和最大的人力物力支持,使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体育竞技类活动的实践性有利于其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由于理工科大学男女比例的特殊性,使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体育竞技活动成为了理工科大学生参加最多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有着浓厚的实践性,同时蕴含了公平的竞争意识,这使其可以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来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一方面,参加体育竞技活动可以调节学生的心情,有助于学生发泄不良情绪,而通过很多研究表明,适当的发泄能有效的缓解大学生焦虑、悲伤等心理状况;另一方面,这种实践性强的集体活动可以很好的提供给学生彼此之间交往的机会,同时营造轻松的娱乐氛围和良性的竞争环境,在这样的氛围和环境中,学生会逐渐打开心扉,变得乐观开朗,经常保持良好的状态;再次,在体育竞技活动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很多不同的困难和障碍,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源于自己的内心,如紧张、害怕、挫败等心理,通过经常参加体育竞技活动能使学生直面这些困难,从而扩大学生的心理承受空间,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该学校经常参加体育竞技活动的学生(如足球队、篮球队、田径队的队员),普遍比其他学生更加坚强和乐观一些,并且敢于拼搏,心理承受能力很强,很少存在焦虑、脆弱、惧怕等心理亚健康状况。

(四)文化艺术类活动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提高其审美鉴赏能力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因此,对于长期以理性角度来思考问题而缺乏感性情怀,致使审美鉴赏能力相对薄弱的理工科大学生来说,其审美教育应该从加强其情感教育入手。不言而喻,文化艺术类活动建立在高雅的艺术基础之上,而高雅的艺术是艺术家们通过对生活、人生的深刻理解和通彻感悟,融入自己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情感,从而形成的能震撼人心和引发人共鸣的艺术作品。它是人类对社会和自然最深刻的认识的表达和最真挚的情感的抒发,并且它极具观赏性和体验性。文化艺术类活动能将高雅的艺术和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很好的融合起来,使大学生在参加此类活动时,能对艺术家所想表达的意义进行思考分析,净化自己的心灵,拓宽自己的视野,更加全面的优化自身的知识体系,更有深度的理解美的含义,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如该校每学年举办的“傲雪争辉”系列文艺晚会,其每一年都会赋予晚会不同的文化主题(如动漫时代、喜迎十八大等)。晚会将感情色彩浓烈的文化主题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巧妙的结合,各主创人员在节目的选材、音视频的制作、舞美背景的设计以及演员的培训等方面都会查阅大量的资料,并从中挑选优秀的作品作为素材,在此基础上再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将这些情感和思想传达给演员,进而去感染观众。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主创人员还是演员或者观众,都能积累大量的知识,增加情感体验的次数,从而逐渐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结语

大学晚会总结范文3

1、才艺的零散性职业院校的学生才艺或特长很零碎,学技不精,更多的只是一种喜好。为迎合学生的喜好,发挥他们特长,导致职业院校的艺术团是个“大杂烩”。艺术团的下属部门也非常多,各部门大小不一,组织方式也不见相同。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艺术团就设了歌唱团、舞蹈团、器乐团、综合团等多个艺术分团,而全校不同专业的艺术活动小组就有二十多个。

2、表演水准的群众性高职院校大学生艺术团的水准有别于本科院校,特别是与一些有艺术特长生的一类院校,他们的合唱团,管弦乐团、舞蹈团在专业性、表演能力上都无可比拟。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艺术团中的歌唱团,学生刚进来时基本不识谱,没有发声方法,但乐感与声音条件不错;舞蹈团中的学生大多没有基本功与技巧,但协调性与形象不错。通过一到两年入团训练后,表演水准大多也只能是业余性、群众性的。

3、活动形式的多样性高职院校大学生艺术团成员的在校学习的特性决定了艺术团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他们更多是时间是接受其专业技能学习,而艺术团的学习与实践活动大多是通过课余时间进行的。这就要求艺术团的活动相对分散,要根据不同艺术社团的实际,科学安排各项训练、小组活动、演出与比赛,以满足艺术团内不同专业、艺术认知、表演水平学生的学习与素质提高需求。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艺术团的功能探析

大学生艺术团的活动在整体上体现特色性、针对性、协调性,呈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作为大学生社团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艺术团在繁荣校园文化、发挥育人功能、促进教学相长中具有多种功能。

1、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艺术活动是最活跃的部分,它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支撑点,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艺术的层次和品位。艺术团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舞台,通过各项活动,吸引广大学生踊跃参加、积极展示,丰富了校园生活,营造了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大学生艺术团还通过比赛、演出等交流活动,向社会各界展示了大学生精神面貌和综合素质,为学校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2、公共艺术教育的有益延伸公共艺术教育指的是对非专业人群通过艺术的形式提升艺术修养、培养审美能力、挖掘大脑潜力和创造力、完善人格的一种教育手段。我国高校公共艺术的课程设置较为单一,基本上以音乐基础知识课和欣赏课为主,如《音乐基础理论》、《怎样识简谱》、《中外名曲赏析》等,虽然程度较浅,但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因音乐基础差或基本零基础,加上理论比较枯燥,名曲比较深奥,学生还是不感兴趣,大部分学生是为了完成学分去的。因此,开设一个通俗简便,学生又感兴趣的实践课程成为必要,大学生艺术团便由此而生,它为一些有音乐才艺和特长的学生提供了艺术实践,寓教于乐的舞台。艺术团免费提供乐器、场所供团员排练、演出,聘请专业老师定期指导排练;艺术团的学生根据平时训练和演出场次累计,期末可授予课外活动学分,表现优秀者,经考核给予“优秀社团会员”、“优秀演员”等荣誉。他们把课堂上的理论,通过艺术团这一实践平台,加以理解、深化、巩固,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表现、鉴赏和创造能力,更好地实现了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育教学目的。

3、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随着社会的进步,懂专业、精技能、高素质的全面发展型人才成为目标,这对高职院校人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是多面手,既要有专业的技术技能,最好还能琴棋书画,能歌善舞。音乐教育也就成为素质教育中的良好途径,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艺术团在日常正规的排练时,学生在愉悦中接受音乐的熏陶,美的感化,一句歌词,一个动作,一段乐句,都在渗透学生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判断力。每次重大演出前,为达到演出效果,完成演出任务,艺术团的排练任务重,学生们每天从晚六点排到十点,虽然满身大汗,疲惫不堪,但个个脸上笑靥如花,回到宿舍,还要完成作业,复习功课。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团结合作的态度,追求完美的意识,坚韧刻苦的意志力得到锻炼,心灵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塑造。这是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功能,也是素质教育中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

4、教学相长的互动平台大学生艺术团因其特殊的组织方式、学习模式和活动形式,团内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在参与过程中缩短了距离感,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师生的意志品质、组织能力、艺术水平等方面通过艺术团的实践得以提升。

(1)意志品质相长艺术团招聘时,学生会抱着满腔热情,或怀着好奇心,积极要求加入,但一段时间后,兴趣减退或害怕演出前大强度的训练,会以各种理由退出或经常缺课,队员出现流失现象。对于教师来说,训练都在晚上或休息日,特别是晚会或比赛之前,天天晚上和学生泡在一起,慢慢打磨,时常感觉疲惫,想放弃或粗糙一点。在这过程中,师生意志品质得到了成长,明白做成一件事需要时间的磨炼,精力、体力的消耗,不能光凭一时兴趣,要在坚持中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境界,要在坚持中克服浮躁,养成务实的心态。

(2)教学能力相长高职生学习艺术,有他特定的教与学的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作为教师,可能自己的专业很不错,但在教学中,会出现不知怎么教?怎么排?也不知选什么曲目或舞蹈剧目?要么艺术性太强,学生唱不下来,要么照搬照抄,没有创意。所以,怎样选择难易适中,学生有兴趣的曲目或剧目,需好好斟酌;结合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把零散的才艺进行有效的结合,加以创新,发挥学生的个性,这是更高层次的学习,需在工作中不断体验与总结。而学生通过教师因材施教,学生接受较快,成就感得以激发,其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

大学晚会总结范文4

塔里木大学学前教育专业面向新疆招生,其中少数民族同学占本专业总人数的百分之七十,他们入校时都没有进行专业考核,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很陌生,音乐知识,尤其是声乐知识几乎为零,这就增加了教学难度。笔者通过几年的声乐教学,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找到了一些解决对策,本文将从塔里木大学学前教育声乐专业的现状与应对策略两方面入手,希望能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有所帮助与改善。

【关键词】

新疆;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现状;对策

一、塔里木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

(一)课时少,教学模式单一

塔里木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安排是每学期12个教学周,每周两次课4个课时,分两学期进行,一年课时总计96个学时。每个教学班30-36人,教师采取集体教学模式,统一讲授声乐理论知识与发声技巧,统一教唱歌曲。在课堂45分钟的有效时间内,接受能力强的同学能领会声乐理论与声乐技巧,基础差的同学就需要再讲解再学习才能明白。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集体教学模式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意愿,小组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每个学生学习的问题,但课时太少,教学时间不够。

(二)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不主动

声乐教学,不仅需要老师的教,还需要学生的学和练。除了课上老师留的练习时间,其他空闲时间学生很少去琴房弹琴唱歌,很难听到琴房有歌声飘过。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效率低,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考核方式单一

现在声乐教学成绩按照期末考核70%加平时考查30%的比例来权衡,学生平时不学习,为了应付考试,会突击性的复习,考完就不学了。考场的一次考试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

二、完善塔里木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基本对策

(一)增加课时量,综合教学模式

将一年的课程更改成两年,每周一次课,给学生更多消化的时间。有充足的课时作保障,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模式授课。理论部分集体授课,发声技能与歌唱技能讲解可以分小组或者单独授课,有针对性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集体授课,同学之间在一起上课,有问题可以一起探讨,学得好的同学还可以给学习差的同学补补课,在学习上能够起到小老师的示范作用;小组授课,将学习进度差不多的同学编在一组,老师有针对性讲解该组同学的发声技巧与歌曲处理;个别授课则面向学习两端的同学,领悟力强的同学,可以有意识加强歌曲与技术难度,细讲精讲发声要领,也可额外布置难度系数大的歌曲或者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歌曲进行演唱;对于接受力慢的同学则可以适当降低难度与要求,各个击破,从最简单的发声技巧与歌曲演唱方面入手讲解,问题解决了再进行深度的学习。几种教学模式综合进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始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新鲜感和成就感,不让一个学生轻易掉队。

(二)提高学习兴趣,明确教学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少数民族学生多,教师要了解少数民族同学的性格特点与兴趣爱好,采用具有新疆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歌曲和教材,尊重他们的母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母语演唱,用母语来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可将班里来自同一民族的同学分在一个小组用他们共同的母语演唱学过的汉语歌曲,这样一首歌就会有汉语版、维语版、哈语版、柯语版,同学们相互欣赏,相互学习,既增加了民族认同感,又克服了个人演唱的胆怯心理。用母语唱歌,贴近学生自己的生活与语言,唱熟了母语再过渡到用汉语歌唱,从心理上有了亲近感,歌唱位置与状态就容易保持。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要培养能够适应幼儿声乐教学的幼教,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声乐学科理论,还要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声乐实践。围绕这一基本理念与目标,学校与当地幼儿园可以建立合作关系,学生不定期到幼儿园进行实地观摩考查、进行声乐教学,每年的“六一”和元旦晚会参与幼儿园的节目编排。教师让学生全方位了解幼儿园的声乐教学特点,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才会有更大的动力主动学习和克服学习中碰到的各种问题。

(三)积极改变考核方式,重视学生实践能力

单一的考试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声乐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一方面,声乐要在实践中锻炼,在舞台中体现。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院和学校的各种文艺晚会,班级也可以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歌咏比赛如:独唱、重唱、小合唱、弹唱,对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及时的奖励。期末考核也可以安排在舞台上进行,按正式比赛的评分标准给学生打分。另一方面,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自己会学,还要会教。声乐课老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学,更要教会学生如何教。教学能力需要在实践中提高和完善。教师平时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歌曲,小组互相配合给非本专业的同学讲一节声乐课,一节课既有录像的,也有弹伴奏的,还有教唱的,自己的教学场景从录像视频里得到反馈,做得好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一目了然,教师再针对每个同学的试讲进行分析点评,学生收获就更大。舞台实践与教学实践成为一种新的考核方式,也应该成为一种教学常态,学生边学边教,边教边学,在学与教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三、总结与展望

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不同于音乐院校的声乐专业,声乐教学要符合学前教育的声乐特点,教师讲授的声乐知识与歌曲要围绕这一特点展开。学校每一届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声乐教学反映出来的问题也有所不同,就需要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能机智的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母语,多渠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改进教学模式,积极改变考核方式,师生同心协力把塔里木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推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吴艳 单位: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大学晚会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校;声乐;多元化;教学方法

音乐行业中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便是声乐。同样的,声乐在多数高校的音乐专业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当然学好声乐也并非易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将教学目标局限于帮助学生完成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要求,还应不断更新自身声乐知识,与时俱进,促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声乐素养,将其打造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声乐人才。

一、时下高校声乐教学现状

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在经历较长时期的完善之后,已经基本具备了较为科学的教学系统。但与时代相接轨尤为重要,世界各地的音乐都在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成为了声乐教学发展的重要砝码和必需品。如今我国高校多数教师的声乐教学未能时刻跟进世界声乐的发展,以至于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仅能学到课本里的知识,而不能将声乐学习融入到世界音乐发展潮流之中,无法进行更进一步的声乐学习。当今声乐教学与社会多元化发展趋势不相协调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有所偏差。在我国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传统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界定,在教学过程中只片面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音乐知识,未对学生的发展道路加以规划,也并未关注学生声乐水平的差异,导致学生的发展失去个性、丧失自我。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沿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将大量声乐知识和技能倾倒给学生,学生的学习成绩难以保证,同时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的主体性难以得到体现,如此便导致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而不能够对声乐学习提起兴趣。第三,教师本身的音乐素养未达到要求。在大学任教期间,很多声乐教师都认为只要凭借自身掌握的声乐知识便能够游刃有余地进行授课,但事实并非如此,教师只有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深造才能够积累更为先进以及丰富的声乐知识,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加专业以及游刃有余地开展教学工作。第四,学校教学效果评估仍以量化为主。教师疏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以及在原有教学中进行知识的拓展讲解,学生学习广而不精、会而不懂,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体现,教学评估本身的作用也难以体现。

二、多元化教学理念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为了将多元化教学理念更好地融入于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多元化教学意识,不断更新自身声乐教学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破旧有的灌输式的声乐教学方法,学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声乐学习水平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了解,并在原有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教学。教师可适时采取对话式教学、分组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力,促进学生勤学苦练,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时,教师可营造温馨和谐、教学相长的声乐教学氛围,以求学生能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真正充分地吸收声乐知识以及声乐作品内在情感,及时向教师分享在声乐学习中所产生的感悟。此举不但可以将学生的闪光点显露出来,进而激发学生声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够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声乐学习状况,进行针对性教学。例如,教师在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时,针对同一首歌的不同特点,学生的想法、思考等可能存在偏差,教师应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进而进行针对化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风格。同时教师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可以对班级内部学生的声乐水平进行实际考察。等到对学生的声乐水平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之后,就可以按照水平、性格等划分不同小组,并为组内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教师可以最大化利用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比如可以利用小组的形式收发作业,分配任务;还可以要求学生按照小组的形式进行课前预习,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做到每组成员都能够及时跟进教师的声乐教学。如此一来,自然而然会形成组内互帮互助、组间互相竞争的氛围。这种氛围对促进班级整体发展意义重大。小组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有针对性地补齐各个小组成员的短板。而在教学的不断磨合中,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小组中各成员的差异化声乐学习方式以及各自独特的嗓音条件,方便对学生们的声乐学习特点进行总结分析,以求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进行针对化教学。同时,教师在布置声乐作业的时候可以按照各个小组的声乐学习水平安排不同难度层级的声乐作业,以求能够让学生稳步提升自身的声乐素养。必不可少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小组所提出的问题以及遇到的困难要耐心细致地加以讲解和解决,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夯实声乐学习基础,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师生之间的情谊也会进一步深化,教师进行更进一步的教学时也就能更加便捷和具有针对性。

(二)更新自身的教学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学生能否在声乐领域得到提升和进一步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思想,才能在时代进步中更好、更为正确地指导学生。教师应善于在课堂上运用一些幽默、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加深学生脑海中对于高难度声乐知识点的印象。基于此,在教师的引导下课堂氛围会变得活跃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会得以提升。当然,在学生的“有意注意”松懈之后,教师应及时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到教师的教学情境中,以求在提升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声乐教学效率。除此之外,在掌握声乐技巧的基础上,可鼓励学生进行二次创作,以实现学生的活学活用,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对于声乐知识的吸收和接纳,以求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弱点,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扬长避短。例如,针对学生声乐学习中的气息学习,学生最终能够做到成功沉下气息是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而如何让学生揣摩清楚沉下气息的技巧就成为了教师教学的重难点。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直接向学生表明:“你平时抬钢琴如何用力此时便如何用力”,抑或是:“把双手放在腰上,静静体会气息沉下去的感觉。”如此这样,教师能够做到将音乐学习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但教师也需清楚,不恰当的比喻可能会让学生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失去方向。众所周知,在抬钢琴的过程中,主要受力处是肌肉,因此学生只能够感受到抬钢琴时肌肉的用力程度。而要求学生双手放在腰上去寻找气息下沉的感觉,却容易促使学生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我的气息是否沉下去”这一概念之上,过于追求结果反而无法做到在转移注意力的过程中沉下气息。因此,教师可以另辟蹊径,采用一些别致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气息下沉的感觉。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尝试嗅花朵,借助嗅花朵时气息的运动方式让学生感受沉下气息的方式。再比如在进行《牧羊姑娘》的教学时,在基础声乐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可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特色进行二次创作,形成自己的风格。

(三)创设多元化教学平台。教师对学生进行声乐知识传授固然重要,但保证学生能够在吸收声乐知识后转化为自身特色,方便其得到充分的实践机会更为重要,如此方可保障学生声乐知识可以被更好地消化与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规避使用单一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如此只能给学生留下枯燥无趣的声乐教学印象。若教师能够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自我个性和特点,便能够提高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以及增强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发展潜力。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课件展示融合在一起,多媒体课件展示可以更加立体直观地将教师所要教授的声乐知识展现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播放形式为学生营造具有现场感的声乐表演氛围,让学生能够深切地体会到声乐表演的实景。此外,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声乐创造,无论是独唱还是重唱,让学生各个方面都能有所进步。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去阅览室借读一些重要的声乐书目,学生只有学会通过不同的渠道来积累声乐知识才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声乐素养,并丰富自身的声乐学习体系,从而打下扎实的声乐基础。此外,学校所举办的迎新晚会和元旦晚会等大型舞台活动也是学生声乐表现的最佳舞台,一般来说,这样的晚会舞台设施比较齐全,人流量也比较大,且广大学生在晚会中只是单纯地看看,不会对舞台演出进行大量评价。基于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参与这样的晚会,以此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台风,同时将课上所学的声乐知识实时实地地进行运用展示,以增强学生在舞台上的声乐表现力,从根本上锻炼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同时,教师应注意进行幽默而不失严厉的教学批评,在玩笑中展示学生的不足可以让学生深刻铭记并及时改正,同时也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宽容,学生不仅不会增加对声乐学习的恐惧心理反而会变得更加自信。综上所述,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学校的声乐教师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如果能够将多元化的教学理念融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就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优化学生的声乐思维,帮助学生真正的把握声乐学习的精髓,为社会打造优秀的声乐人才。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与时俱进,在帮助学生的同时提升自己。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时刻将学生的声乐学习体验放在第一位,保证能够为学生打造最为宽松优越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勇攀高峰。

参考文献:

[1]魏慧芳.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长江丛刊,2019,(32):185,196.

[2]李晓平,陈胜华.分层教学在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新商务周刊,2020,(2):234.

[3]薛敏霞,舒曼.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创新发展[J].决策与信息,2020,(5):91-96.

大学晚会总结范文6

大学生情绪问题的出现给学校、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必须采取有效手段加强对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教育,切实提升大学生情绪调节与自我管理的水平,确保大学生顺利的学习、成长和发展。其中,如何营造和维持良好的校园氛围、班级氛围、集体氛围,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情绪观,应该成为大学校方与教师重点思考的课题。要立足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大学生情绪问题的种类、特点和突出问题,制定校园氛围塑造的策略。

比如,第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大学生主要的时间和精力吸引到学习上来。相关理论表明,当大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及相关活动上面的时候,大学生的不良情绪与消极心理可以得到很好的缓解和调试。所以,教师要制定更加周密、完善和具备吸引力的教学方案,引导大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不断提升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好的学习情绪成为大学生情绪的主导力量。第二,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外活动来引导和谐、健康的气氛,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意识、自我调控能力等。

2.大学生要合理调节自我情绪,加强自身情绪的有效管理

对于大学生自己而言,情绪的管理和控制极为重要,不仅关系到自身心理状态的稳定,而且与平时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大学生要对自我情绪加强管理、控制和调节,通过多重途径来塑造良好的情绪,提升自己的积极情绪与正能量。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情绪能够激励大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学习、社会实践与人际交往中去,能够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大学生不断进步;反之,消极、懈怠甚至负面的情绪一旦左右了大学生,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受到影响,平时的正常学习、生活、实践活动、人际交往等必然出现不良的反应。所以,大学生一方面要认识到自我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学会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正面的情绪,确保自己的情绪处于可控的范围内。如,当自己情绪低迷、懈怠甚至消极的时候,可以选择以各类社会交往活动、集体实践活动等方式来进行转移,转化消极的情绪与心理状态。可以通过参与集体的体育活动让自己大汗淋漓,可以消除心理与情绪的负面因素;也可以通过聆听音乐会和观看校园晚会等活动来解放自己的思维,从而冲散负面的情绪;此外,大学生也可以与同学、朋友之间的交流、沟通的方法来宣泄不良情况,从而更快的走出负面情绪的阴霾。总之,当大学生自己出现了负面、消极情绪的时候,切忌沉默的“忍受”,而是要积极的自我调节,进行情绪的转移、宣泄和爆发,让消极、不良情绪尽快“散去”,让积极、正面的情绪尽快“到来”。

3.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以情感沟通提升情绪管理效果

情绪管理可以归结到心理辅导的范畴,大学教师要在其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平时,在课堂与生活中,教师都要善于察言观色,通过观察、沟通、倾听的办法来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情绪的走向。当发现大学生被不良情绪困扰的时候,要积极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以情感沟通、感化的办法来帮助学生们排除负面情绪,尽快恢复良好的状态。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们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来,从而汇聚更多的积极情绪因子,让每位学生都处于融洽的团队氛围中,从而不受负面情绪的影响。在课外一起参与集体活动,共同获得快乐的正能量。教师要做大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情感沟通和感化的策略来帮助大学生掌握自我情绪管理的办法,同时更好的引导他们不断的提升积极情绪与心理素质。

4.总结

大学晚会总结范文7

关键词: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

0引言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始终秉持“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的办学定位,坚持开拓应用型高校特色发展道路。英语专业根据学校定位,思索上海本地和周边地区对英语类人才的需求,以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的建设要求为参照,旨在培养职业特色鲜明、岗位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英语人才。应用型本科注重理论和实践、实习、实训的密切结合,尤其强调实践教学的比重和实效。“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课程论文、学年论文、专业技能训练、毕业论文(设计)、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体系应当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为主线,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进行构建。需要构建从课内系统、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的开放实验、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训练和校外实习实训相结合的培养体系。”[1]作为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毕业论文(设计)如何摆脱传统的理论性课题的窠臼,做到和企业生产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和项目相结合,是各个应用型本科专业都要着手解决的问题,也是应用型英语专业探索尝试的一项重要内容。

1问题的提出

针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诟病由来已久,本科毕业论文该不该取消的辩论也时有发生。虽然学术界鲜有大张旗鼓支持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观点,但是持有区别对待态度的学者却不乏其人,比如,“本科毕业论文不应‘一刀切’,要根据学校的定位、专业特点加以区分”[2]“是否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专业的特点做出合适的选择,而不应该一刀切地都写毕业论文或者全部取消毕业论文。”[3]反对取消的学者则认为“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就等于干脆取消了对本科教育质量的综合考核,连教育质量如何我们都无从测量和判断了。退一步讲,就算本科毕业论文是一门课程,也不能因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而取消。”[4]“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对学生专业学习情况的综合检验,也是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锻炼,还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文献检索能力等。”[3]基于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取消本科毕业论文显然不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更不利于本科各个专业的发展。《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中强调“要全面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我们要思索的是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升本科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和水平。英语专业2016—2017学年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本科专业自主评估,在上海市教育评估院2017年4月出具的本科专业评估达标报告中肯定了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规范性,同时也指出“论文选题多为自选,几乎没有来自科研项目的课题,来自生产实际的课题也很少”。针对这种反馈,结合应用型本科专业对实践能力的突出要求,英语专业积极探索如何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框架下进行论文改革,试点推进和英语专业的培养计划相吻合的实践类论文。

2英语专业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尝试

如何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设定选题范围、选择适合本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形式,从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真题真做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6],这是英语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着规划有序、试点推进、重质不贪量的原则,英语专业成立了毕业论文改革试点小组,由英语专业负责人任组长,5位英语专业团队经验丰富的教师为核心成员,率先开展英语专业实践型论文改革和试点学生论文指导工作。与常规的毕业论文相比,实践型毕业论文以指导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综合应用到工作实践或者翻译实践中为宗旨,分析并解决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升对知识的创新把握能力和对经验的总结变通能力,以期指导日后的工作。实践型毕业论文以应用为核心,强调亲身实践经历和实际动手操作,强调论文课题来自工作实际或生产实际,旨在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2.1实践型论文的试点动员

在2017—2018学年秋季学期启动的2018届毕业设计(论文)撰写与指导工作的初始阶段,毕业论文的改革小组对英语专业教研室全体教师和2018届学生进行了实践论文的说明和动员,并在《2018届文理学部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须知和撰写规范》中明确:鼓励学生结合实习公司和岗位进行选题并进行深度调研,撰写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践报告,鼓励学生进行翻译实践,对应用翻译材料进行选题评述。在教师层面的动员,主要希望论文指导教师支持和鼓励学生选择与社会实践、岗位实践、创新创业项目等相关的选题,并根据学生实习、实践的实际情况帮助和指导学生选取适合的理论进行分析和归纳,提升实习实践经历和经验的水平。在学生层面的动员,主要介绍预设的实践报告和翻译实践等两种实践论文模式及其相应的基本要求,同时指出实践型毕业论文可以形式多样,包括但是不限于介绍的两种基本模式,“只要是自己通过实践获得的真实作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且与专业相关即可”[7]。如果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不同的构想,也欢迎和专业负责人探讨。

2.2实践型论文的完成情况

两种类型的实践型论文的完成情况和预期基本一致,又各有特点。选择实践报告类毕业论文的学生共有26名,由于有实习实践的经历,他们都不缺乏写作素材,因此信心十足,经过指导教师的悉心指点,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各个环节的任务。由于实习的单位、岗位和职务不同,学生论文的取材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总体上遵循“理论应用/分析+实践反思/完善”的模式。比如一位在外资企业担任人事助理的学生,她的实践报告的题目是“ReportonDTinEventPlanning”,主要内容是用设计思维的理论来指导并分析她负责的“双DAN晚会”(圣诞、元旦晚会)项目。报告记录了这个项目从策划到实施的整个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她是如何根据DT理论来规划或者完善的,最终得出了“DT理论可以让活动策划者在尊重活动对象的基础上,更有逻辑地做出一份打破思维定势达到创新以及具有可行性的策划案”的结论。当然,在整个活动的策划过程中,对公司相关部门人员的走访、问卷、访谈等也让她对自己将要留任的人事岗位的要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启发她思索如何应用设计思维的理论做好人事助理的工作。选择翻译实践报告并完成的学生共有6名。对选择翻译实践的学生,一般要求其英语成绩较好,有一定的英汉互译的经验,或者有在翻译机构实习的经历。翻译实践报告基本上是“译文+评述/反思”的模式,难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翻译原文的挑选,既要确保论文涉及到的翻译文本没有现成的译文,又要找到适合学生的翻译原文;二是用相应的指导理论评析翻译文本,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ATranslationReportoftheExcerptsfromaBlackHeart:FromthePerspectiveofKatharinaReiss’sTextTypology”是其中一位学生的论文题目,这份翻译实践报告的正文是翻译评述,包括翻译前的准备、典型的翻译案例和对收获、局限性及建议等的总结,附件是英文原文节选部分和相对应的中文译文。撰写实践型论文的32名学生参加并顺利完成了论文答辩,在答辩中的表现总体上优于撰写传统理论型论文的学生。首先答辩的时候从容自信;其次在陈述部分能够清楚地说明论文的选题、框架、拟解决的问题等,思路清晰,表述到位;在回答问题尤其是在回答需要例证、结合个人情况说明、对情况的反思等类型的问题时,这些学生的回答都相当充分,有相对独到的个人见解。

3实践型毕业论文推广的可行性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英语专业2018届毕业生实践型毕业论文试点改革的总体情况令人满意。撰写实践型论文的学生普遍认为所写的论文有意义,对论文答辩非常有信心。部分学生提到,毕业论文不仅能够有理有据地分析个人的工作内容和方法,而且通过写报告的形式进行反思,有助于审视自己的工作,客观、宏观地综合分析,有利于总结提高,写作过程中收获很大。撰写教学实践报告的学生还强调,准备毕业论文使自己对教学特别投入,通过备课、授课、结果反馈等一系列环节,自身的教学自信心增强,能更容易地配合带教老师,有针对性地和带教老师进行磋商并完善教学,更好地把握课堂节奏,学生的反响也越来越好。既然学生反馈好,实践型毕业论文是否可以全面推广呢?答案是肯定的。实践型毕业论文的可行性取决于学生是否有先期实习实践的机会。为了确保实践型论文的真实性和可行性,试点阶段一般要求撰写实践报告的学生有在企事业单位或者校企合作单位3个月以上的在岗实习或者工作的经验,以实习合同或者单位实习证明为准,学生可以选取实习或者工作中与英语专业相关的经验经历进行陈述、总结或反思。对选择翻译实践报告的学生,要求能够找到原创的英语或者汉语文本进行独立翻译,结合一定的翻译理论对个人的翻译进行评述、说明或者对翻译经历进行总结和反思。目前应用型本科领域内的英语专业基本上都和相应的单位或者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有相对固定的校企合作单位,能够保障有实习意愿的学生的实习需求。比如,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英语专业目前共有迪士尼、策马翻译、新东方等9家校企合作单位,为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习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目前在高校实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既是学生的实践创新机会,也可以成为实践报告中项目报告的题材。翻译实践报告更倾向于学生平时的翻译练习和翻译实践积累,只有平时多练多译,才能保证译文的质量,并在找到原文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有理有据的评述。另外,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翻译项目既是一种锻炼,也是形成翻译实践报告的另外一种模式。

4实践型毕业论文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实践型毕业论文对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配合要求更高。从试点开展的情况来看,在论文初期讨论选题方向和确定论文题目的时候,很多选择实践报告类的学生都比较茫然,不知道该如何用一条中心线把个人经历串起来并进行总结或者反思。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积累的素材相对丰富,如何甄选、删减也是常见的问题。这些都要求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指导并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理论支撑点或者组织报告的契合点。翻译实践论文的指导教师不仅要指导翻译实践,还要指导评述的合理性,能从学生的视角分析对翻译的反思。无论是哪一种实践型毕业论文,都要求指导教师进行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要求指导教师了解学生实习实践的相关领域,并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或者建议。论文指导教师要胜任指导任务,就有必要参与相关的社会实践并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这对教师的社会实践经历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5结语

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可行合理的世界教学体系是强化学生应用能力提升的着力点。”[8]毕业论文是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最后一个环节,如何让毕业论文成为连接学业和就业的纽带也是探索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英语专业经过第一轮的试点,师生之间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也证实了英语专业实践型毕业论文的可行性。与此同时,也有学生抱怨由于没有足够的实习实践经历无法选择实践型毕业论文。一方面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实习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如何实现实践型毕业论文的多元化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比如能否把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和毕业论文相结合、怎么设定采用翻译作品形式的毕业设计的评定标准。应用型毕业论文潜力无限,需要我们不断尝试,不断探索,旨在提升论文质量,提升学生能力。

参考文献:

[1]姜秀丽,杨锐锋.试析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3):170-172.

[2]饶家辉,张乃生.综合性大学取消本科毕业论文辨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4,8(3):100-103.

[3]胡伟.当前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学刊,2014(2):116-117.

[4]徐建邦.对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几点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4):83-86.

[5]彭青龙.论《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特点及其与学校标准的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48(1),109-117.

[6]董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基于对“厚基础、宽口径”的反思[J].高教探索,2010(3):74-77.

[7]饶家辉,王宏娟,周虚.推进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改革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3):160-162.

大学晚会总结范文8

医学专业大学毕业生高就业率和低创业率具有极大关联性,医学院校和医学生对创新创业课堂教学的忽视与就业创业局面的发展变化互为因果,本文立足全国高校就业创业现状和医学教学特点,深入分析导致创新创业课堂困境的原因,从教学内容、形式和教学资源等方面入手探索创新创业课堂教学,探讨如何提高创新创业课堂质量、完成创新创业教育任务、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

【关键词】

医学;创新创业;课堂教学

一、医学院校创新创业课堂现状

上世纪末创新创业教育从基础教育阶段逐步展开,不断将欧美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进行本土化改造,在政策引导和配套设施建设的前提下,创业人数连年攀升。1998年5月,清华大学第一届创业计划大赛开启了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新局面,经过近20年发展,创新创业精英教育逐渐达到顶峰,当下已经与相亲、文艺赛事、娱乐晚会一起跻身于四大电视节目热门。各医学院校在团中央、教育部的带领下也积极参与到历届创业计划大赛之中,甚至还摘得奖项名次,但面向包括医学专业大学生在内的全体高校学生普惠性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依然欠缺。2015年6月10日麦可思研究院《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4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9%,呈上升趋势,医学专业是就业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就业形势大好的局面之下,医学院校对创新创业课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很少有医学院校单独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课,个别医学院校将这门课程设为选修课,多数医学院校将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为就业指导课程的组成部分,学生学习创新创业课程的课时仅有2-3课时。身为高等医学院校的创新创业课授课教师,如何在课时少、学生轻视和科目专业性低的多重困难下保障课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还需要更多的实践探索。

二、医学院校创新创业课堂困境分析

1.医学生就业率高,创业动机弱

医学生就业率高,就业压力与创业率关联性低,使医学院校创新创业课堂关注度低。由于医院偏爱高学历人才、大中型医院人力饱和等原因,有人认为医学生就业压力大,但医学专业是就业热门专业。国家医疗卫生改革扩大了卫生人才需求,国民健康意识觉醒、老龄化加剧和对生存安全的担忧,使医疗卫生行业大发展、就业形势大好。教育部2015年报告指出:2014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主要集中在教育业(13.0%)和零售商业(11.1%)两个行业,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则集中于零售商业(14.2%)和建筑业(8.2%),就业困难不是创业最主要原因。医学生大多将自身置于稳定职业、技能型行业发展路线,缺少创业动机和激情,在缺乏创业技能的情况下创业比就业难度更大。

2.学业负担重创业精力不足

医学专业是极其务实的学科门类,培养年限比一般大学本科专业更长,不仅需要学量科学知识,还需经历多个科室见习、实习以及两次规范化培训才能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医学生不仅要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牢固基础,还要掌握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等基础学科,仅化学就分有机、无机、医学、分析等多个细分学科,课业压力极大。随着用人单位对医学生学历和规培经历越发看重,医学生考研人数持续增加。2016年国家卫计委官方网站《关于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5〕97号),要求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础上增加2-4年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再次延长医学生的培训年限。综上所述,医学生对创新创业热情不高,就在情理之中了。

3.创新创业等通识教育课程边缘化

就业率被高度关注、社会分工更迭频繁,许多大学专业被窄化为应职教育,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严重不足,不能正确运用汉字、标点的情况大量存在,历史、艺术等文化修养更是欠缺。公众、高校和医学专业大学生自身均将专业学习置于大学生涯最为重要的地位无可厚非,但医学院校作为普通高等院校,与职业教育学校有极大区别,其中最重要的是: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出兼具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高等人才。激发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也是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纠纷引发大量伤医悲剧,对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强化医学院校通识教育刻不容缓。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手段

1.创新组织课堂

(1)充分利用视音频等直观传播手段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普及,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方法传递信息。医学专业的创新创业课不仅是一门技能性课程,也兼具人文课程特性,可利用的影像素材十分丰富。创新创业授课教师可以在教学课件演示过程中插入富有趣味的图片和视音频,用比语言文字更生动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昭示理念,包括各类影视作品和名人影像资料等。(2)差异化设置课堂互动环节理论学习结合实践是医学专业教学的必经途径,以往的教学互动主要以问答形式进行。在医学生创新创业课堂上,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差异化地开展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班级之间的互动,不仅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和学习创新创业知识技能的积极性,还能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例如:组织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展现场“创新工作流程,减少医患纠纷”的“头脑风暴”;让以女性为主的护理专业学生,从提升个人形象魅力角度出发,对身边人提出改善外在形象的建议;让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吐槽”一下学习中的特殊见闻。(3)积累贴近医学专业的教学案例国内外创新创业的案例数不胜数,医学院校教师应从中梳理出与医疗卫生相关的案例,供课堂使用。例如: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创制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抗疟新药赢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非典斗士”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曾在首届全运会打破四百米栏全国纪录;欧洲“医者之父”阿维森纳竟然是一个阿拉伯人;护理事业创始人南丁格尔被称为“提灯女神”称谓的由来;阿维森纳体格健壮所以生活颠沛依然有精力留下大量著作,而南丁格尔因体弱差点死于疾病等等。

2.从基本环节入手提高教学质量

(1)开发医学生记忆中枢之外的大脑创新创业课的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传授创业技能。而医学生在繁重的“内外妇儿”课业学习中,已经习惯于记忆知识点,对创新思维的运用十分陌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利用逐步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利用华罗庚“烧水泡茶”典故来解释创新概念中“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常规”,以“话有三说、巧说为妙”为题来做语言创新的练习,立足护理专业知识背景进行创业项目的征集等等。(2)传播创业知识为辅,授予创新技能为主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至今,已经超越了最初号召创业的初级目标,更多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可以应用的能力,多方位开发个人潜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教师讲授的知识要跳出创业知识局限,拓展心理学、历史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更要提示学生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服务于生活和学习,彰显文化素养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3)有技巧地寻找医学与创业的结合点医学生与其他专业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十分类似,要触动他们的内心,就要寻找贴近他们生活背景的案例和创业项目。例如:药学专业学生在医药生产和销售甚至研发方面有独到优势,护理专业学生更适合养老项目的开发,而淘宝、微商这些生活中常见、常用的事物他们更有发言权。教师还可进行创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切身体会创业中的不同感受,总结经验教训,对所教授的创业理论进行检验,将创业经历作为教学案例与学生和校内外其他创新创业教师交流探讨。

3.将创新创业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

(1)利用“互联网+”手段与学生建立普遍联系随着全媒体时代来临,联系方式已经从信件、电邮、电话发展为QQ、微信和微博等社交软件,微信公众号、网店、个人网页等网络社交平台也已普及,在较短的创新创业课时之外的时间,师生之间可以建立长久的师生联系,加入学生班级、兴趣小组等群体交流平台,在交流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2)围绕校园生活圈与学生进行交流创新创业授课教师可能来自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校园行政管理人员等不同的教职岗位,教师可以在个人职责范围内,利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活动指导、专业授课的机会,继续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在校园运动会、“三下乡”、迎新和毕业等主题晚会等校园活动中,师生可以进行互动交流,也是教师身体力行、实践示范的好机会。(3)多种形式支持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医学院校学生的创业率相对较低,但数量呈增长趋势,主要包括受家长影响在自己的社交圈进行经营、在校园生活中参与了企业校内活动、本身具有较强的创业意愿等情况,更有不少学生是通过创新创业课堂教育启发后而进行的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加以重视和培养,也让这些学生互相发现、“抱团取暖”,并在课后进行追踪指导,从技能和政策上给与更多的扶持,保护学生创业的积极性,鼓励和辅助其发展壮大,发挥创新创业教师对学生创业的指导作用。

作者:付恩砚 单位:川北医学院招生就业处

参考文献

[1]谢建平,等.西部区域基层医生职业认同及职业规划现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5(6):882-885.

[2]方丹敏.就业率稳定自主创业大增——《2015大学生就业报告》分析[J].大学生,2015(15):114-117.

[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

[4]曹瑞明,等.关于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1):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