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培养的能力范例

大学生培养的能力

大学生培养的能力范文1

(一)较高水平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平衡发展的需要

在探索应用型本科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同时,我们致力于建立较高水平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适合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而应用型本科是对“重文法、轻理工”高教模式的调整与纠偏,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建立一个文理兼容、和谐发展的校园发展模式。但是对于现存的文科专业而言,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上,虽然已经意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但由于师资力量、教学硬件的限制,仍偏向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课堂知识的学习。在对文科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上,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平衡专业发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在建立较高水平的应用型文科人才过程中,应该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二)文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加强的需要

许多大学生在刚刚踏入大学校门之时,还没有适应大学生活与学习的模式,尤其是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在没有实验室和挂职锻炼的督促下,没有意识到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能力锻炼的重要性,从而流失了大学初级阶段时期的规划和锻炼,非常可惜。但是,当文科大学生辛苦奋斗了四年之后,面临一份较好的工作,却没有能力去竞争,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流失,这岂不是更为可惜?因此,如何引导文科专业大学生尽快转变学习和生活方式,较早地融入大学生活,有意识有目的地参与到社会实践锻炼中来,把自我综合能力的提高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自己努力奋斗的一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理念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文科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能力提高的需要

文科专业大学生由于专业的限制,理论知识、课堂学习的时间较多,因而造成了很多文科专业的大学生仅仅在专业理论学习上占优势,而社会实践能力欠缺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大学生要不断锻炼自己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组织操作的能力、领导与应变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而很多大学生明显能力锻炼不足,出现适应力差、沟通能力低、心理承受程度不足、操作与应用不够等方面的现象,以至于走上社会后无法适应工作。这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社会实践能力欠缺的现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亟待解决的问题。造成这上述各种不平衡的原因在于:高校在较大规模招生后,在本科层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时间还不长,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运作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不强,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如何走出困境,实现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让文科专业的大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制作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探讨的问题。

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下,提高文科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途径

(一)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前提,配置实验实训指导教师

我们在进行文科专业教学和实践中,要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加强文科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科学结合,避免文科专业大学生理论课和实践课失重的现象。文科专业不像理工专业那样都会配置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师,指导文科专业大学生的往往就是专业课教师或者辅导员,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专业教师擅长于课堂教学,如果实验实训和社会实践仅仅依靠文科专业教师进行安排,这样就有可能造成理论和实践的不协调或者是社会实践安排的不够合理,导致最终还是回到“课堂”的现象。为此,高校要健全文科专业教师队伍的构成,协调学生和实验实训教师的比例构成,做到专业教师能够为学生的理论知识打好基础,实验实训教师能够为学生的实验实训和社会实践做出合理的规划和安排,以较好地实现社会实践和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二)以提高文科实践实效性为目标,细化文科社会实践环节

很多文科大学生缺乏锻炼的意识,在参与社会实践时,并不是主动要求,而是“被安排”。在实践过程中,文科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不能重视,在实践效果上不能保证,导致实践的效果不一,很多文科大学生的实践变成了“走过场”。为调动文科专业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学校要放弃“包办”的做法,实行集中实践和分散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在此基础上,我们也要放宽社会实践的形式,不论是到单位实习,还是进行勤工俭学,只要是有利于社会体验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我们都可以给与专业指导和肯定。此外,在社会实践之后,我们要重视“总结”环节,让同学们总结经验和反思不足,以有利于以后的改进和提高。在此要注意的是,很多学生在初次进行社会实践受挫之后,指导教师要对其进行心理调试和辅导,以免造成社会实践恐惧或其他不良的心理状态。

(三)以小学期制为重要载体,丰富文科教学实践内容

小学期制以培养职业素养、提升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专业实习、实训、技能提升、产学研用合作教学和辅修专业学习必须的实验实践环节等项目为内容,不断丰富体验教学形式,确保实践教学可持续发展。为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效益与竞争力,培养满足安徽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内部各高校实行实践教学小学期制(即每年7-8月暑期学期)。联盟内高校相互开放实验室及实习基地等作为资源共享平台,积极开展相互交流和协作。文科专业可以以小学期制为载体,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从而利用假期弥补教学实践环节的疏漏和空缺,并有效提高大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对新环境的适应和认知。但是,在小学期制过程中,要有专业的老师进行各方面的指导,避免流于形式,没有收获。

(四)以实践基地建设为依托,进行文科就业远景规划

高校针对专业建设的需要,往往建立较多的实践实习基地,但是这多是在理工科专业,文科专业也应该从自身建设发展与大学生锻炼成长需要出发,与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及社区等建立起互利互惠的社会实践基地,以适应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的需要。同时,我们在开拓社会实践基地的形式下,还可以和单位建立学习、实习、就业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从而为单位提供真正需要的人才。如实习基地可以建立大学生人才孵化库,在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就有意识地培养有意向留下工作的大学生,树立他们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大学生毕业时直接进入工作角色,为实践单位省去人才培养的时间。而大学生也可以在不同的实习基地进行选择,在毕业时直接就业,把实习和就业相结合。这种磨合期加长的做法好处在于,可以避免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而就业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的尴尬情况,同时也提高了文科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和数量。

三、总结

大学生培养的能力范文2

[关键词]网络环境;跨文化交际能力;立体培养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亟需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目前,信息产业飞速发展,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辅助传统课堂教学,以实现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立体培养,这是外语教学改革的必要举措。语言与文化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基础和载体,文化是语言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传统的英语教学以语言教学为主,强调单词、语法和语义规则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文化差异敏感性,使得学生在实际情景中的外语输出能力和交际能力较低。本文对所在院校2017级和2018级的2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183份有效问卷,再结合20位同学的访谈,发现有77%的同学不清楚自己是否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常识。除了学生主观因素之外,教师的教学和测评机制对学生的学习内容也起到了主导作用。事实上,基于教学大纲和课时要求,师生无法在传统课堂完成语言交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别使用,因此将计算机网络应用于教学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模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以语言的使用为立足点,而语用失误一直是语用学的研究热点,也是文化教学的重点范例。语用失误是指在语言交际中,交际者使用了语法结构正确的句子,但说话方式不合时宜,语言表达不合习惯,不自觉地违反了目的语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没有充分考虑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和具体场合,导致交际失败(朱雅丽,2014)。例如,一位美国外教在中国某大学讲授英美文学课,周一临下课时他对自己的中国学生说:“PleasehandinyourpapernextSunday”。到了周日,他的邮箱里没有收到学生的作业,原来在英语中“nextSunday”是指本周日,而中国学生将其理解为下周日,所以中国学生都没有“按时”交作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文秋芳,1999)[2],见图1。交际能力指人们在特定的语境中相互传递和解释信息以及进行交往的能力(Brown,2002)[3],它是由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组成。其中,语言能力侧重于语法和语篇能力,是语言学习的基础,也是传统课堂的主要授课内容;语用能力强调交际的得体性,是语用学研究的重点;策略能力是针对交际能力更高的标准,是指“交际过程遇到障碍时,能灵活巧妙地逾越障碍,成功地向交际对方表达情感和含义的能力”(韩海燕,2011)[4]。跨文化能力包括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其中敏感性是指对文化差异有敏感度,宽容性是对文化差异采取宽容理解的态度,灵活性是对文化差异采取灵活的应对策略。

二、网络环境下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依据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建构主义理论从众多教学理论中脱颖而出,成为检验信息化教育活动的重要指标。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何克抗,1997)[5]。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定学习时间和进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选择相适应的学习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特征。此外,多媒体和网络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使得建构主义的四大特征即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得以应用(黄若妤,2000)[6]。具体而言,多媒体和网络的介入可以发挥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成为获取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工具;二是成为创设情景的工具;三是成为协商学习和讨论学习的工具;四是进行知识建构和创作的实践工具(赵巧红,2007)[7]。

三、网络教学环境的优点

首先,信息资源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和共享性的优点。多媒体网络技术将音频、视频、图像、图形、文本、动漫等丰富的多元化素材进行有效整合,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进行全方位的刺激,能够强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网络上的资源具有开放性的特征,使得更多学生可以共享信息资源。例如,近年来的微课制作和比赛能够促使更多的精品课程打破学校甚至地域的壁垒,势必会推动英语教学的深化改革,也会推动多媒体网络资源的共享。其次,交流平台具有平等性、真实性和交互性的优点。网络提供的平等交流平台改变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主动和被动关系,不再是教师所教即为学生所学,而是学生根据自身情况主动寻找相匹配的信息资源,不仅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还提高了自身的信息搜索能力。同时,教师知识的准确性会被不断地论证和完善。另外,计算机可以通过虚拟现实为学习者提供人机交互的可能,使学习者实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差别使用语言进行交际。交互性还体现在教师和学习者之间以及不同的学习者之间,他们可以超越时空进行交流,甚至可以通过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进而促进个人认知的发展。

四、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立体培养

(一)课堂教学融入文化知识

由于跨文化交际的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认知和文化差异,因此如果学生对对方的文化背景缺乏了解,就会理所当然地按照自己的母语文化去判断、理解或输出语言,这样就会造成母语负迁移及语用失误。为此,教师在进行课前导入时就可以借助音频、视频等网络资源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不同交际对象在文化上的差异,以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和意识。文化背景可以是多维度的,不仅包括文化知识还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思维方式等。价值观念差异会造成跨文化交际双方的思维方式产生差异,如西方人注重逻辑,东方人注重整体等。对此,鉴于课堂教学课时有限,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课前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背景;教师还可以利用任务教学法布置与文化相关的小组活动,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体会中外文化的异同。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学生在交际中要做到得体,就必须了解与语言相关的文化,因此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语言教学首先要注重文化导入。

(二)师生共建跨文化交际案例库

跨文化交际案例库具有真实性、代表性和时代性的特征,体现了文化在语言中的实际运用,丰富了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和语境实践。师生共建跨文化交际案例库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建立过程中,可以加深学习者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熟悉语用失误,培养学习者包容和开放的心态,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案例教学法也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它可以界定为对一个具体情境进行描述并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郑金洲,2000)[8]。例如,本文在所教三个班级(150人)实施案例教学法以来,师生共同积累了数千个跨文化交际案例,其中不乏隐性的大家容易理解或表达错误的误区。例如,“undermyskin”不是指在皮肤下,而是很生气。

(三)纸质教材与网络资源相结合

当前,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随之慕课、APP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也迅速发展。事实上,我们经常会忽略教学的几个维度,如除教师和学生之外还有客观环境、地域、时间等差异。部分教师为了教学改革会匆忙引入网络课堂,但并不是所有的网络课堂都可称之为远程教育课程。本文认为,只有将精心筛选的纸质教材和网络资源完美结合才能提升教学质量。当前的纸质教材不仅具有权威性、趣味性和多样性,还与时俱进地匹配了APP、多媒体课件和网络平台,使教师的教学循序渐进、有纲可循。网络资源具有检索便捷、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等特点,正是纸质教材的有益补充。

(四)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就本科生而言,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教师的作用是多媒体或远程教学不能取代的。在课堂上,教师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和学生互动交流,达到共情。此外,教师的言语、声调、眼神、表情、手势等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研究显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70%以上是通过非语言交际完成的,说明通过网络和多媒体学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师生之间的零距离接触可以消除网络学习和交流所造成的心理距离和情感疏远(冯青来,2006)[9]。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加入自己的见解,或者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这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感知,得到学生的共鸣。要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教师还要做好课外学习的指导和衔接工作,注意给学生留有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拓展的布置应是明确而具体的,且要对学生课外学习的完成情况在课堂上或合适的场合进行检查或评价,以督促学生长期坚持下去。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一个课外合作学习体系的范本,即把课外小组合作学习纳入评价体系,而且小组成员共享一个成绩,以保证全体学生的参与动力(张翠萍,2009)[10]。这告诉我们,教学任务应该是布置、检查、评定三维一体、缺一不可的,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动力,还可以让教师不断发现问题并调整学习任务的设计。当然,教师也要注重学习任务量的分配,要使学生有时间发展自己的特长。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与语言和文化相关的专题讲座、英语演讲赛、晚会、戏剧表演等,也可以推荐书单、举办读书分享会、推荐电影、举办电影影评沙龙等。

(五)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

自主学习法主要是指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为其提供必要信息,通过师生共建信息资源,如搜集音像、文字、网上信息等各种原始资料使其主动实施学习计划(宁静、韩立芳,2013)[11]。创建个人博客、空中课堂和资源共享课程网站是高校教师普遍采用的方法,这可以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搭建自主学习平台。根据不同的课程需要,可以设计不同的专栏,如跨文化交际课程可以设计各国文化知识、交际案例、语用失误、交际演练等专栏。同时,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也为协作学习带来了新契机,可以将课堂学习、网络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协作学习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协作成员、辅导教师和协作学习环境。协作环境包括硬件环境、资源环境、组织环境和空间环境。硬件环境指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支持协作学习的硬件条件;资源环境指协作小组可以利用的所有线上线下资源;组织环境指协作小组的组织机构,如小组的划分和分配;空间环境指协作学习的场所,如班级课堂和互联网教室等。可以看出,多媒体技术不仅体现了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还体现了协作学习的交互性。

(六)建立合理的立体培养评价体系

考试评价体系是课程教学的指挥棒,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起关键作用,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对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立体培养至关重要。立体培养是指教学体系中各个要素要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结合,包括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基础必修与高级选修相结合、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相结合(邹华、李玲琳,2012)[12]。其中,形成性评估的设计尤其要结合实际,每项占比应考虑学生的用时和完成度,既要有规则也要鼓励学生不断突破自己,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

五、结语

大学生培养的能力范文3

我国的高职钢琴教学是在借鉴一般本科院校的音乐教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教学的针对性,层次性不强,不能有效体现高职的办学特色,不利用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钢琴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上,师资力量上都存在很多问题,影响学生钢琴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影响教学效果的生成,影响学生的有效就业有效发展,具体而言,在高职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钢琴教学程式化现象严重。在高职钢琴教学中,教学的程式化很强,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没有针对学生的个性情况实施因材施教,导致很多学生在钢琴学习中学习的积极性不强,有的学生学不会,学不好,影响力教学的整体效果。对于钢琴教学而言,教学的个性化比较强,所培养的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这种程式化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第二,教材内容职业针对性不强。高职钢琴教材是在借鉴一般本科院校的基础上设置的,教材内容的没有针对学生的需要开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不利于学生未来有效就业有效发展。第三,钢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钢琴学习的实践性很强,但在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开展的却并不理想。

二、高职钢琴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策略

(一)针对学生就业需要进行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高职钢琴教学教学内容是在借鉴一般本科院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差,没有联系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过于庞杂,深奥,学生学习起来有难度,因此,针对学生的就业需要进行教学内容改革,针对高职学生的情况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选择,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教学内容的建设中,要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于一些与学生专业联系不紧密的内容,对于一些超出学生能力以外的,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难以掌握的内容要大胆的删去,同时,要结合高职钢琴教育的职业化特点,选择一些与学生未来工作联系紧密的内容,要能够针对学生的就业需要,就业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选择安排,力图使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要保障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钢琴学习积极性,对于有效完成高职教育目标,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钢琴教学要做到因材施教。

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钢琴教学必须要做到因材施教。钢琴教学要继续利用单独授课的教学形式组织教学,在分析学生接受能和和个性悟性基础上,在研究学生的课程成绩和钢琴学习状况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这才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钢琴技能知识,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钢琴学习效果。要做到因材施教,作为钢琴教师就要全面了解学生的钢琴学习情况,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个性能力,制定出阶梯式教学计划,要能够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编成合理的小组,实施小组教育。要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克服学生钢琴学习中的问题,不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高职钢琴教学中,实践教学实践严重不足,影响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平时练习曲子的时间有限,一到演出或者是考试,学生就会出现问题,这都是学生职业能力不强的表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实践练习的机会。在课下,教师也需要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关于义演或者是学校社会上的文艺演出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提高学生的钢琴技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对于钢琴教学的有效发展,对于学生个人的成熟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结语

大学生培养的能力范文4

关键词:创新教育理念下; 大学生;“诺奖”式科学研究能力培养;新探索

        一、问题提出:每年的十月,诺贝尔奖公布之日,总能在国内掀起唏嘘之声,无怪乎国人的“诺奖”情节如此之重,泱泱大国,枉有数千年的灿烂文明,却在代表世界科学研究最高成就的诺贝尔方面毫无所获。放眼我国科学研究领域,只重视理论方面的研究,轻视实践、实验方面的探索,尤其是基础研究,其原创性的成果简直就是凤毛麟角,我国是制造大国,却也是创造小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国人总是在唏嘘感慨之后,就会把视线投向我们的教育业,溯本求源,反省我们的教育,我国基础教育的问题不太大(据统计,获诺贝尔奖的华人当中,在中国就读了中、小学再出国深造者占多数),最大问题,在大学,我国大学生学得太轻松,是所有学生群体中最轻松的一群,比幼儿还快乐,导致基础教育打下的基础,“前功尽弃”。相反, 美国的基础教育并不成功,而让美国始终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是美国的高等教育。美国大学给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同时对大学生提出很高的要求,不少名牌大学,大学生们通宵达旦地学习、实验,是美国大学的常态。美国这种把学生潜能发挥到极致的教育,吸引了世界上一流的学生,也吸引力了世界上一流的师资。如何在我国现有的基础教育之上,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的确值得深究。

        二、探索原因: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大脑构造是没什么差异,西方人(或其他科技强国的人)善于创新,为何我们中国人却如梗在喉?我想,这里面真正的缘由就在于我们教育的理念及我国文化渊源的差异。君不见,我们的高等教育也好,大学生学习的的目也好,全是为了“考试”,很少考虑到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当然,标准化的教学与考试也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与想象力,而想象力正是创新思维的先决条件。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在思想上更新教育理念

        人的进展是多方面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的高度决定了人的境地的高度,行为的高度,而原创性的思想与理念的多寡,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兴盛与高度。在我国这么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传统且深受儒家功利主义的为官之道与有用理性思想影响的国度里,如何让我们的高等教育摆脱当前的困局?如何从有形资产的投入为主转为无形资产如精神层面的观念变革的投入为主等,是推进教育变革的根本,需要全民族几代人的共同作艰难的努力,作观念上的全新变革,作制度层面上的全新变革。

        2.重视实验、实践创新方面知识的学习。

        实践、实验教学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把实验、实践教学作为提升大学生科学研究能力水平的突破口,集中人力、物力,建设一批专业教学实验室和科学研究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创新平台,让学生利用此机会把课堂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大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 除安全需要以外,老师还应允许部分学生进行一些与老师教学不一样的步骤或不一样的方法的实验,必要时还可组织大学生开展一年一次或更多次的实验操作的比赛,这种实验操作比赛与书本上、课堂教学上的实验应有较大变动,让学校的实验室不再是一种摆设,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多去实验室锻炼,以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实验兴趣。对于大学学习阶段在实践、实验方面有创新、改进、发明创造的学生,在考研、考博、出国等方面应优先考虑。

        3.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构建一个创新型的教学内容体系,将最新的前沿的科学研究内容、科学概念及时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开放性、多元性与全面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客观物质世界,引导他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如学医的学生可引导他们在中医学中寻找根治像癌症、艾滋病等这种疑难杂症的中药;学物理、能源的学生可引导他们进行植物能源、地热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太阳能、核能的新利用等)。同时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和探索精神。另外还可以开设以创新学为核心的系列课程。如:日本开设《预测学》、《创造心理学》,美国部分高校开设《创新术》等课程。用以训练学生的灵活性思维、求异型思维、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开发他们思维的灵活性、精确性、敏捷性及变通性,激活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创新的主动性,掌握创新思维的策略。

        4.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套高效的、科学的评价机制。

        首先,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由于我国现有的考试方式主要是对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测试,至于实践、实验方面的知识很少测试,考试内容更没有离开教材和老师的课堂教学,同时用考试的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的高低,这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应给教师适当的权利,让教师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内容,逐步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开始让每生每学期参与一门新的考试方法,慢慢到每生每学期参与二至三门或以上的这种新的考试方法)如让学生在视频下考试,老师则可在考试当时或之后通过看视频给出学生成绩:像学新闻的可设计新闻片段采访;学影视的可设计影视片段表演;学中文、英语的可设计中、英文演讲;有实验的可设计综合实验操作;没实验的可设计在规定内容、时间、范围内让学生在黑板出考试试卷……另外还有部分书面答卷、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测试,做到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综合考评,以此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其次,改变那种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评价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质量的知识质量观,构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思想道德修养、身心健康水平、文化技能特长、科技创新能力、组织活动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最后,建立有利于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p#分页标题#e#

        5.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

        一位来自上海的留学生刘欢说,在MIT,他大二就参加学院教授的研究课题,当时,学院的两位大牌教授,就经常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听他这个本科生对科研思路的看法,这使他受益匪浅,他所在的MIT机器人研究所,是世界顶尖的研究机构,在他看来,成就这一研究机构学术地位的,不是一味的研究,而是对年轻学生的培养,由此形成一流人才培养、一流科学研究的良性循环。

        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科学研究,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大学生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以自拟题目,学校给予经费支持,并选派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科技活动要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鼓励学生成立“科技发明创造协会”,将兴趣和爱好相同的学生聚集到一起,吸收更多的学生主动参加与科技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培养。

        面对21世纪的科技挑战,作为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等教育,首先必须考虑到引导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既重视理论方面的研究,更重视实践、实验方面的探索,尤其是基础研究, 应切实注重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能力的各种举措,为培养能够适应世界形势需要的具有创新科学研究能力的人才而努力,以争取在最段的时间里,在代表世界科学研究最高成就的诺贝尔方面有所突破,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大学生培养的能力范文5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具有创造能力和首创精神的创新型人才是当下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创新型人才的多与寡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创新力,而国家创新力越强,经济发展也就越快,社会进步也就越大,国家综合实力也就越强。较强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大学几个综合指标评价中的最重要一项,一个大学的创新能力关键体现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物理学科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学科。物理学科最讲究科学精神,最能培养学生们坚韧不拔的意志、超前的创新思维和敢于冒险的精神。这些精神品质都是一名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养,所以说物理学科最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大学物理的学科特点

大学物理的内容非常丰富,经典物理学包括力学、热学和电磁学、光学等。自20世纪以来,物理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物理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科技发展的大跨步,许多科技成果都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现在物理科学的发展和运用更是日新月异,比如,高铁磁悬浮列车、墨子号量子卫星、悟空号粒子探测卫星。貌似现在物理学的新发明和以往经典物理学的内容没有任何关系,实际上大学物理学科的特点就是学习经典物理学内容,经典物理学是整个物理学大厦的根基。面对物理学科的学习,首先要做到把经典物理学的内容学好、学牢,只有打好根基才会把整个大厦建设得又高又稳。当然,对传统物理学知识的学习并不是要让学生学习时故步自封,如果不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物理学,那么我们将永远和那些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新理论、新技术失之交臂。对大学物理的学习就是要把传统物理学和创新精神相结合,教师要在教学中把两者很好结合,既让学生学到扎实的经典物理学知识,也要让学生不断突破传统探索物理学新光芒。大学物理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以实验教学为主。物理学知识非常深奥难懂,如果不和实验实践相结合,就很难让学生理解。物理实验课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科学知识的求实精神和严谨的作风。这些都是物理学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现在大学普遍都设立物理实验课,就是要让自己的学生在物理实验中既学习了物理知识,也能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比如,地磁场的测量、磁悬浮的应用、电磁感应无线充电、手机制备简易的光谱仪,等等,这些实验都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奥妙,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的自主探索能力。

二、大学物理教学的现状

(一)落后的教育模式

大学的重要精神就在于自由、科学,就是那种对科学、自由的不断向往和探索才让大学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快,教育的步伐也被人为地不切实际地助推。大学招生越来越多,进入新世纪我国大学生人数呈现井喷式的爆发,当然一定程度上这种扩张式的招生确实解决了经济发展的人才缺口,但是大学生增多带来的是教育资源的短缺,尤其是高素质教师没有跟上招生速度。这样的结果是,大学教师无暇顾及学生的个别性、差异化需求,大学教师授课方式也演变成了漫灌式教学模式。这种漫灌式的教学模式中,大学教师是整个大学课堂的主角,如果是一些文科的科目,比如政治、历史,还能够勉强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但是相对于物理学这门学科来说,教师一味的在讲台上枯燥地讲课根本无法让学生真正学习到物理学的精髓。教师在讲台上讲授的大学物理知识非常的难懂,也很无趣,无法让学生专心地投入物理学的学习中来,这样就普遍存在着上课学不到知识只能靠学生自学的奇怪现象。另外,物理学采用漫灌式的教学模式根本没有办法了解到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讲课的知识有的学生感觉没有必要再去学习,而有的想学的学生却什么也听不懂,这样直接导致了大学物理教学效率非常低。另外,现在大学对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考核方式不够科学,和其他科目一样仅仅是通过期末考试来检验学生学习物理学知识的情况。这样会片面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学知识时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了考试内容上。许多学生在期末考试时成绩非常好,但仅仅能说明考试前这些学生进行了紧张的有针对性的复习,根本检测不出学生的真正物理知识掌握程度。这种应试式的物理学知识学习,会损害学生学习物理学知识的积极性。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也会把重心放在考试内容上,尽量让学生考出好成绩,以体现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样的教学,使教师根本无法关注学生们的观察力、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也根本无法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与大学物理学教学大纲是背道而驰的。

(二)落后的物理实验理念落后的物理实验理念,缺乏探索精神培养

现在大学物理授课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这是一种非常错位的教学理念。物理学讲究的是动手、动脑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现在很多大学教师认为学生会做物理题就可以了,让学生去进行实验是浪费时间、不高效的教学方式,所以大多物理教师在用大量的时间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帮助学生解物理难题。实际上,大多数物理发明都是在实验室里探索出来的,试想学生什么样的物理难题都会解答但是走进实验室一脸懵然,什么也不会做,谈何把物理学与发明创造联系起来?这样只会让学生们成为物理学界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现在的物理实验教学设计也跟不上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有些大学现在使用的物理实验教学设计竟然是十年前的实验教学设计,这根本无法和现代社会应用相结合。这种落后的物理实验教学设计让学生无法学习到最新的物理学知识,也扼杀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许多学生拿学长做过的实验报告进行抄袭的现象,主要原因就是物理实验教学设计没有及时更新。在有些实验课上,教师经常把实验结果告知学生,让学生在实验中没有了探索的兴趣。这种把实验结果告知学生的目的是让学生最快、最便捷地按照正确的实验方向完成实验,大部分学生是一次成功地完成实验。其实这种实验方式和老师把答案给学生让学生抄袭在本质上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在这样的实验中,学生了解了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但是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实验流程确立的根本原因。学生在实验中缺少了失败的经验,就是扼杀了学生试错的能力,无法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探索精神。

(三)大学物理教师自身素质参差不齐

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国家应对这种现象的主要方式就是大学扩张。现在依然有很多大学在不断拓宽本学校的专业类别,目的是要发展综合性大学,但是这样的结果是大学特色没有了,培养专业型人才的专业型大学越来越少了。专业的拓展、学生的增多使得大学教师时间安排非常紧张,大学教师的任课任务逐步加大。这样,有很多知识素养不高的教师也进入了大学教师的队伍中来。一流大学的建设是要有一流的大学教师,教师是一个大学的精神领袖,如果大学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影响的是学校的学习氛围、学术氛围,进而影响到学校人才的培养。有一些大学教师根本没有把重心放在学术上,而是放在行政级别的晋升上。还有一部分的教师不够重视自身知识素养的学习和提升,他们在为学生授课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进行着同样的知识讲授,不积极学习,不能把自己讲授的知识同时代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保守、对知识没有探索欲望的教师是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来的。尤其是物理学,物理学的发展和变化非常快,总有物理学新学说、新发明不断地出现,更有许多以往被认为是真理的物理学说和理论成了谬论。所以,物理学教师的知识素养、知识更新的要求是更高的。

三、大学物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一)践行先进的教学理念

提升大学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最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在传统教学中,大学教师无暇顾及学生的个别性、差异化需求,授课方式也多采用漫灌式教学模式,在整个大学课堂中始终是课堂主角,这样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我们在授课中要重视物理学史的讲授,只有理解过去才能让学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望得更远。还要注重发现式教学,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物理学知识中的奥妙,增加学习的乐趣。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多形式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多进行思考交流,让学生自行讨论物理知识的原理和可能出现的现象等,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主动性。另外,学校也要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创新考核方式。考核方式设置的精神核心是要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因而,在考核中,不应仅仅是进行试卷考试,也要加入学生动手、实验、思考、探索相关情况的考核,也可以以面谈的形式,让教师与学生进行物理学知识探讨,以此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在考核内容里增加加分项,那就是发明创造成果,以此引导学生把物理知识积极地运用到发明创造中。大学物理要重视物理实验,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动手、动脑,和理论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多待在实验室里,感受物理学知识原理,增强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在实验中,教师不再告诉学生实验结果,鼓励同一个实验有不同的实验结果,让学生自己去探寻实验结果不同的奥妙,让物理的学习不再只重结果,更要注重实验过程和探索过程。

(二)将大学物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物理学是最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门学科,利用物理实验解释和解决生活现象、需求是培养个人能力、兴趣的主要源泉,也是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世界观的重要途径,同时联系国家、社会发展进行教学,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理想。教师要更多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首先,教师要从学生日常生活引入主题。物理知识本身就是从日常生活场景中提炼和运用、总结出来的,为此,教师应该将物理知识转换为学生日常接触的场景。比如,冬天喜欢滑雪的人比较多,在滑雪过程中重力、阻力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呢?原来滑雪者沿斜坡下滑时,忽略阻力,阻力不做功,雪面的支持力与运动方向垂直,也不做功,只有重力做功。就是这样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场景来引入和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其次,教师要以物理原理还原进行授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让学生能真正理解物理原理,使其“知其所以然”,就要注重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特别是要注重贴近日常生活的原理实验。为此,要从物理原理在生活中的实际体现来进行实验设计,引导学生从实验出发点、设计、实验过程操作、做出结论等全流程进行动手实验,认真落实每一类、每一个实验,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科学的魅力。最后,教师要以活泼的物理活动进行扩展。单一的物理传授方式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激发不了学生的活力和学习的动力,为此教师要设置更多形式活泼的活动来增添课堂的有趣性。比如仍以机械能守恒定律为例,教师将学生分组进行单摆活动,严格按照要求来参与,并分享心得体会,看哪一组运用的课堂知识较多。总之,应尽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进行课堂授课,以进一步扩展学生对纯物理知识的学习和进行能力培养。

(三)努力提升大学物理教师综合素质

现在大学在不断拓宽本学校的专业类别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保持好本大学特色,只有发展专业特色,专业大学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出专业型人才。一流大学的建设要配有一流的大学教师,让高素质、重学术的教师形成大学的自由、科学的精神,在大学校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术氛围,进而让学校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学校对于物理学教师应当给予更多的培养,要充分尊重物理学教师,让他们专心钻研物理学知识,专心为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物理学教师要重视自身知识素养的学习和提升,积极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拓展知识面和不断提升自身科学精神,让自己讲授的知识能够同时代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探索欲望,最终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来。大学物理的学习是个综合、复杂的过程,涉及内容较为宽泛,且最关键的是要通过物理学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索欲望和创新能力。大学物理教学如果积极地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学理念和提升教师素质,那么就能够培养出拥有扎实物理学知识功底、享有求知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小娜.浅谈中学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0(16).

[2]林智群.多层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思考[J].高教学刊,2016(5).

[3]郑冕,李亮.浅谈如何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7(8).

[4]常旭.大学物理教学中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魅力中国,2017(5).

大学生培养的能力范文6

1.1缺乏基本能力

工作能力是大学生从事某种工作必备的能力,笔者将其分为基本能力与职业能力。其中,基本能力是指从事所有工作都必备的能力。而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工作所需的特殊能力。据2011年《就业蓝皮书》中的相关数据显示,2010届毕业生中,所有高专毕业生与本科毕业生的基本能力均低于50%,即低于工作的基本要求。大学生缺乏基本的工作能力,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寻找理想工作的效率。

1.2缺乏专业技能

大学生所具备的专业技能是指,综合掌握专业知识,灵活运用专业技术的能力。专业技能是毕业生获得就业机会的筹码,同时,它也是单位筛选人才的重要标准。目前,由于高校课程的设置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技术操作能力匮乏、与社会需求不吻合等问题。此外,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一定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重视对专业知识与技巧的学习,且不能完全掌握专业常识,这些行为也直接导致了学生缺乏专业技能,缺乏社会实践能力,从而致使他们不能顺利踏上就业岗位。

1.3个人意识淡薄

大学毕业生是就业主体,因此,大学生应在校内主动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而笔者经调查发现,在现实中,大学生普遍存在个人就业意识淡薄的问题。如:①部分在校大学生并没有为自己规划清晰的目标,并让“毕业等于失业”成为其座右铭;②部分在校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荒废学业,致使自己没有真正掌握基本专业知识;③尽管部分在校生能够做到按时学习,但由于他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缺乏创新意识,忽视自身就业能力的培养。因此,该部分学生毕业后,仍不能尽快适应社会环境。

2培养策略

《社会蓝皮书》中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2009年-2011年大学生失业率分别为:9.3%、12.5%、17.8%。而2012年的大学毕业生多余690万人,专家预计将有100万大学生找不到理想工作[4]。这表明,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了各大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因此,加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专业技能,不仅是大学生自身的任务,同时也是高校、乃至政府所面临的严俊挑战。

2.1政府加大支持

2012年,我国顺利召开了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在会议中指出,2012年大学毕业生仍面临着十分巨大的就业压力,为缓解这种状况,我国各级政府应在坚持“优先就业”的战略基础上,加大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力度。同时,由于政府是大学生实现成功就业的指导者与组织者。因此,政府部门应完善人才体制,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基本目标,打造人尽其才的良好社会氛围。此外,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政府还应做到:①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带领各大高校对教育体制进行创新改革,并适时更新教学理念,加强专业设备的科技含量,控制培养人才的数量;②充分利用企业对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作用,建立健全学校、企业共同合作的机制,从而实现对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培训的机会;③政府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资产与技术为创新纽带,以市场机制为委托对象,使毕业生就业技能培训的所有环节都能面向社会[5]。

2.2转变培养思路

培养人才是各大高校办学的最终目标。而笔者经调查发现,目前,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背景下,当今社会需求与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之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符现象。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思路,增强学生及时适应社会的能力,并以培养“创业能力、创新能力”为教育核心,将原来的“学位主导教学”转为“能力主导教学”,从而探索出高水准、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机制。此外,教育部门还可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完善我国对培养大学生所实施的机制。如:美国以完善各大学的“就业架构”为出发点,为所有专业课程制定合理的授课细则、入学要求与考核方式,并将教学大纲与提升就业能力的目标融入到所有专业中,从而最终实现专业技能与职业知识之间的“转化”与“融合”。

2.3加强自我意识

大学生制定职业规划的过程包括:自我了解、确定目标、实现目标。这表明,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加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通过适时测评自身专业能力的方式,充分认识学习状况与水平。除此之外,毕业生为加强自我就业意识,还应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合理规划未来,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与目标,及时组建知识体系,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自我就业的竞争力与综合实力。

3结论

大学生培养的能力范文7

1、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未来的时代将会是一个知识的时代,竞争也更加激烈。适当的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养成拼搏、进取、向上的精神。此外,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精神上的享受,才能够真正增强体质,形成正确的竞争观、价值观、人生观。一个只有丰富知识却缺乏竞争意识的人,是不会推销自己,也不会表现自己的,因此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大学体育教学课适量的设置体育活动,让学生充分的参与进去,对于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和拼搏心是很有帮助的。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开设大学体育教学课程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身心特点来设计课堂内容和锻炼强度,并且向学生传授关于项目、竞争、裁判的一些知识,使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此外,教师还要多多变化教学方法,使教学形式不再单调,并且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的重要,同时也是学生走上社会,适应社会必须的一种能力。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在学校常常参加体育锻炼、体育比赛的学生,他们各方面的能力素质都不会很低。因此,教师应该适当的组织一些体育游戏、体育比赛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如今,社会在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业余生活也丰富了很多,因此出现了大量的体育比赛和表演的队伍。而到了现在,体育比赛和表演也成为了人们业余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也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教师在平常要针对某一个运动项目进行讲解,告诉学生运动的规则,让学生来进行实际操作,或者是当裁判。这样不但能够提起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还能够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感。

5、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

学生在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若是没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和处事能力,就不能妥善的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事。体育锻炼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比如教师通过羽毛球训练中的传球、扣球、进攻等步骤,使学生激发大脑在短时间内的应变能力,思考如何用最短的时间去赢得对方。而教师也必须根据体育项目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

二、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建议与对策

1、学习技术能力的训练

只有教师全面更新教育观念,才能充分认识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全面性,才能注重加大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空间,才能有效地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激励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教育教学观念对教学活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把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2、丰富拓展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课教学内容设计时要针对学习目标尽量多设计几项教学内容,应侧重于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和创设各种手段进行健身的能力,加入新型的田径项目,如:户外运动、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课程,才能增加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更好的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繁荣发展。

3、增加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体育教学田径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在田径普修课中,教师应在传授基本技术、技能、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参加训练的自觉能动性和创新积极性。

三、小结

大学生培养的能力范文8

一、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优化对就业能力培养的积极影响

(一)有效提升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水平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对教育水平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高职院校实施思政教育对于坚定学生信念、塑造学生人格、端正学生态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是非常有必要的。部分高职院校已开展思政教育多年,通过不断优化思政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体系,培养了一批专业负责的教师。一个好的思政教育老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努力学习职业知识的积极性,给学生指引正确的前进方向。这些对于实施职业教育来说,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学习职业教育知识时也有了教育基础,对于提升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水平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满足社会化需要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培养定向职业人才的主要阵地,在我国职业市场发展和工匠精神的落实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培养能够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专业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优化专业设置、区域布局和学科培养的同时优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生观、就业观、价值观正确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程度早日达到新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优化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引导学生产生对自己个性和未来发展目标的思考,培养出思想成熟、政治立场正确、具有明确目标和职业道路规划的多元型、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当前社会多元化、社会化的需求。

(三)缓解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到达新高度,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渐增大。而高职院校开展实施思政教育,一方面,开导学生减缓压力,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一名优秀的思政教育教师,不仅能给学生带来心理开导,更能给学生带来正确的价值取向、人生观和就业观,让学生清楚当前社会就业岗位的需求,明白自身职业技能和个人能力的不足,并为此制定针对性的策略来弥补这些不足,从而激发学生的意志,全身心地投入职业技能的学习中,使自身的综合素养得到全方面的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通过坚定学生内心的信念和未来的职业道路,强化学生个人的能力和综合素养,使他们成为真正适应社会、满足就业岗位要求的专业化人才,以此来真正缓解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社会后的就业压力。

(四)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

无论是高职院校优化思政教育,还是开展专业知识教育,二者的目的都是培养优秀的人才。高职院校优化思政教育可以促进学生道德上的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就业观,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而高职院校开展专业知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巧,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和专业素质。二者都是为了实现学生在价值观、人生观、就业观、个人能力和专业素质上全面发展,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和就业岗位时能够游刃有余,在求职的道路上少碰壁。高职院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同时,不仅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就业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还能通过思政教育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与同伴和谐相处的能力,增强其在就业岗位上的竞争力。高职院校可以将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为其制订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和进行就业方向指导,以突出不同专业学生未来从事职业的特性,从而做到多元化、定向性的人才培养。

二、优化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利用校园文化活动,丰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内容

在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校园文化活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校园文化活动也是高职院校开展实施思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校园文化活动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深度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也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之中丰富思想深度,提高思考能力,学习到与同伴的合作能力与相处技巧。校园文化活动包括思政教育实践活动、思政教育社团、专家讲座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将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与职业能力教育相结合,让学生自主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学习道路和职业道路,在这些文化活动中增强对自我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肯定,明白自我能力和专业能力相对于未来社会就业岗位需求的不足之处,从而进行科学有效的自我提升。

(二)提升思政教师教学水平,提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学质量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实施思政教育的成果不明显、教学质量不理想,其中原因之一便是教师团队不够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高,课前准备不充分。因此,构建专业的教师团队对于优化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团队的水平决定学校思政教育质量,提高教师团队水平对于优化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十分关键。可以采用“内培外引”的策略,一方面,对现有校内思政教育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使其了解最新时事,改变其固有的死板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与时俱进,制定一套系统科学的教学方式,使其能够更加充分地引导开发学生;另一方面,从校外引进一些优秀的思政教师,让其面对全校教师开展公开课,带动校内思政教师的教学水平,营造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多元化的教师团队对于丰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内容、提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发挥思政教育的价值引导作用

无论是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还是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二者的目的均是培育出优秀的人才。若把二者有机结合,在实施职业教育的同时开展思政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在未来就业岗位的职业道德,同时也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渗透,有效地发挥思政教育的价值引导作用,以此来更好地优化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