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照明论文范例

道路照明论文

道路照明论文范文1

(一)聚光性强

我国LED照明灯采用的都是二极管的机构,使光源发出的光线都能汇聚到一起,具有非常强大的聚光性。在隧道照明系统开启的时候,光源可以集中照射到指定部位,提高了高速公路隧道的安全性。

(二)耗电量低

LED照明灯的使用,电能基本都转化为了隧道照明的光源,使得在一定时间内的照明时间比一般的节能灯要长,耗电量低,大大的提高了电能的利用率。

(三)显示性强

LED照明灯具有灯光显示性强的特点,使得高速公路隧道照明的光线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相近,不会导致因为进入隧道灯光过强眼睛受到刺激引起的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了隧道照明的高效性。

(四)故障问题少

由于LED照明灯的结构是二极管的半导体元件,没有引发故障问题的敏感部件,所以在高速公路隧道照明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应用性非常强,故障问题少,从而大大降低了高速公里隧道照明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五)没有频闪

LED照明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和快捷,因此,在开启的时候电压非常低,属于直流电源,在隧道照明过程中,不会发生频闪的现象,提高了车辆在隧道行驶的安全性。

(六)单色性单一

LED照明灯在高速公路隧道照明节能技术的普遍运用还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LED照明灯的单色性好,非常单一,不会对照射物造成污染,使隧道照明更安全和高效。

二、高速公路中隧道LED照明节能技术的应用

我国隧道LED照明节能技术的普遍应用,与系统控制完美的结合,大大提高了隧道照明系统的工作效率,有效的保障了高速公路隧道行驶的安全。

(一)LED照明灯的选择

我国隧道LED照明节能技术中,对于LED照明灯的选择非常重要,它关系着整个隧道照明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转。1、模块选择在进行LED照明灯的模块选择时,要根据隧道的具体情况和照明灯的安装要求来执行,选择高质量的模块,保证LED照明灯的正常使用和隧道照明的稳定性。2、结构选择我国LED技术的不断发展,使高速公路隧道照明变得更有效,一般情况下选择的都是白色灯源,与自然光相近的光度,以保障车辆在隧道行驶过程中的安全。

(二)操作模式

我国高速公路LED照明技能技术实行的是运用现代的高科技网络技术,采用计算机和控制器之间数据的传输,对隧道洞内和洞外的照明进行共同控制的系统控制操作模式。高速公路分为基本段和出入口段,在建设的过程中,对不同时间段和不同天气情况下洞内和洞外情况进行检测,根据施工前和施工后隧道洞内和洞外的亮度,隧道的长度来设计LED照明安装,选择质量高和最合适的LED照明灯,保证隧道LED照明安装工程的质量。LED照明节能技术与控制系统相结合,提高了高速公路隧道照明节能技术,保障了隧道照明的安全性、稳定性和高效性,以保证高速公路隧道车辆行驶的安全和运转不会受到车流量和速度的影响。高速公路隧道LED照明节能技术中,合理的设计和系统控制的有效结合,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充分利用率LED照明的特点和优势,降低了电量耗损率;减少高速公路隧道照明管理工作人员和维修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从而保障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转,提高高速公路运营的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道路照明论文范文2

【关键词】公路隧道;交通安全;设施改造;提升设计

1引言

我国经济的增长促进了公路的迅速发展,城市公路隧道越来越多。隧道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因此,为了提高高速公路隧道的安全性,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需对公路隧道的交通安全设施进行改造设计,建立交通安全保障体系,创新运行管理模式。

2公路隧道安全设施改造设计原则

在公路隧道安全设施改造提升设计的过程中,应结合公路隧道的特点,对路况进行分析,保证使用者的安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有效提高隧道行车的安全。在设计过程中,应坚持预防为主,安全至上,进行综合治理,统筹兼顾规划统一的原则,及时发现隧道交通安全设施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公路隧道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积极采取先进成熟的技术,在满足安全功能及性能的要求下,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另外,应针对公路隧道的实际情况,根据公路隧道建设标准和规范进行建设,对安全设施的标志、标线、护栏等安全设施进行完善。相关工作人员应借鉴国内外公路及城市隧道交通安全设置的先进经验,对公路隧道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提高公路隧道交通安全设施的改造水平[1]。

3隧道安全管理设施改造提升存在的问题

3.1防眩及诱导设施分析

在公路隧道设计中,相关人员没有重视防眩和诱导设施的设置,与其他设施的配合也远未达到一致。照明灯会产生眩光,同时,车的前照灯也会出现反光现象,因此,在防眩方面,需要对照明进行合理布置,科学选用灯具,有效控制眩光。由于视线诱导设施会起影响驾驶员视线变化的作用,因此,要在隧道的两侧边墙上安装红黄反光轮廓标志非常重要。

3.2标志牌的设置

隧道标志牌的设置需要结合公路的实际情况。由于隧道内光线条件与高速公路有很大的差别,应考虑隧道通行的环境对标志形状的影响,同时还要考虑空间限制的要求,从而合理安装标志牌。例如,在隧道内部设置限速标志,车辆在进出隧道时骤然减速和加速,容易引发事故的发生[2]。因此,限速标志在车辆进入隧道之前就开始设置,限制速度逐步递减,循序渐进,同样,解除限速也应逐步递增。

3.3限速确定

在隧道标志牌设置中,限速标志是一个重要部分。在设置过程中,应结合国家道路交通安全法规,根据高速公路行车规定,行车速度通常最高不能超过120km/h,不能低于60km/h。在规定范围内,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设置隧道限速标志。隧道运营过程中,应按照实际要求对车速进行限速,工作人员还应结合实际车流量以及隧道内部变化做出限速调整。

3.4照明系统的配光

隧道照明配光主要包括3种方式,分别为对称配光、纵向对称配光和逆向非对称配光。横向对称配光具有视觉引导性好、眩光小等优点,其他2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光效缺陷,不利于安全行车照明。考虑行车安全性,应采用横向对称配光,并且需要安装较多的灯具[3]。

3.5照明控制

不管在隧道的墙壁,还是在隧道内的路面上,应具有良好的照明均匀度,才能保证行驶车辆前方有没有照明的背景。通常要求隧道路面和墙壁的整体亮度均匀度不低于0.4,墙面的平均亮度不低于相连路面的亮度。相关人员要结合不同时间,对亮度进行控制,还应根据驾驶员的视力调整各个部分的照明,要保证驾驶员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在夜晚,通常要求隧道内的照明至少与入口照明亮度水平和均匀度相等。

4公路隧道发生事故的一般特点

对于公路隧道来说,因为隧道洞口光线的强度会发生变化,影响驾驶员的适应性,车辆与洞口、洞身发生碰撞,还会发生车辆追尾、车辆碰撞等交通事故,而解决这种问题的基本原则就是在洞口处对驾驶员的视线进行良好的诱导、禁止超车以及限制测度等。在公路隧道中,因为其自身存在的特点,其所发生交通事故的特点也有一定的规律,主要可以分为6种:(1)驾驶员不能看清隧道洞口的情况,导致车辆与洞身、洞口发生碰撞,也会导致车辆发生追尾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从隧道洞外进入到隧道内所产生的黑洞效应以及驾驶员在将车辆驶出隧道所产生的白洞效应,会导致驾驶员的眼睛发生约10s的视觉损害,从而引发隧道交通事故。(2)隧道内的路缘带及硬路肩的宽度与一般路肩的宽度不一致,还有的隧道内高出路面的检修道,都容易导致隧道交通事故的发生。(3)因为驾驶人员的违规操作或者车辆的原因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主要就是因为长时间在隧道内行驶,会导致驾驶人员产生一定的紧张感与恐慌感,从而影响了驾驶人员的正常驾驶。(4)因为车辆装载的高度超过隧道洞口的限值,导致车辆与隧道的洞门相撞。(5)驾驶人员无法获得全面的视觉信息,而且也不能准确地确认行驶路线,从而导致隧道交通事故的发生。(6)因为公路隧道内出现交通事故的后期救援工作难度较大,经常会因为抢救不及时而出现人员死亡的现象,甚至还会发生爆炸、火灾等情况,无法明确地对车辆、人群进行指引与疏散[4]。

5公路隧道设计中应考虑交通安全的主要措施

要提高隧道运行的安全性,应提高隧道交通安全设施的施工。施工人员应根据现有隧道安全管理标准以及规范,结合公路隧道的实际情况,完善并优化设计中能够发挥实际作用的标志、标线、护栏及引导标等安全设施。还应按照隧道工程的保护与管理、应急解救等相关规范的要求,引进国内外公路以及城市隧道交通安全设施的相关施工技术与经验,在对当前公路隧道进行详细调查与全面性分析之后,针对公路隧道的特点进行交通安全设施优化设计。

5.1隧道安全设施的设置

要保证隧道的通行安全,隧道的运营管理非常重要。良好的隧道运营管理工作,能保证车辆的正常通行,为人们的出行安全提供保障。运营管理的内容包括洞口各种交通设施的设置、各项安全设计执行工作等,例如,在入口设置智能交通灯系统,以规避由于隧道中光线不足导致的安全事故,同时,发挥红绿灯对交通通行的指导作用[5]。

5.2设置预警装置

在较长的隧道中,若发生安全事故,很可能造成行车陷入进退两难之境。相关人员应安全的角度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在隧道中设置用于检查和警示维修人员等相关报警设备,从而做好应急准备,降低安全事故发生后造成的伤害。

5.3设置安全引导标志

在出洞口设置增光装置,可以有效缓解隧道内外光线差对驾驶员形成的视觉冲突,从而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同时,在洞口前应铺设减速带,并结合实际地质和地形分别在洞口和洞门处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强化安全装置的实际意义。相关工作人员还应对隧道线路布置和隧道轴线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设计,进而设置安全引导标志。另外,应该根据隧道内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置限高、限速、限宽、消防、避险以及应急等标志,并且确保标志的一致性、系统性与连续性,采用电光标志对应急、避险等标志进行安装,定期对标志进行清洁与养护,确保其使用的有效性。对于隧道内部来说,其内部环境比较昏暗,使驾驶人员的视觉降低,所以应该合理地的使用LED照明标志,设置地点方向标志、指引标志等,从而进一步提高隧道内行车的安全性,提升隧道内道路环境的品质,使驾驶人员能够在照明标志下安全行车。

5.4装置视线诱导设施

在公路隧道两面的侧墙,除了设置护墙标志,还应设置红外线轮廓灯,不仅可以完善墙面的反光效果与隧道运营和行车光亮效果,还能完善隧道内部的整体施工环境,为后续安全装置的安置做好铺垫。隧道内的照明设施与墙面要形成良好的光效,不仅要满足视觉要求,还要使驾驶人员有一个良好的适应过程,减少光线刺激引起的心理反差,从而保证行车安全。此外,做好必要的日常维护工作非常重要,主要是对照明设施和边墙进行维护,从而减少照明设施的损坏和墙体的污染,保证隧道的光线和照明具有良好的效果,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6]。

5.5安全监控系统

要想在隧道这样一个完全封闭式的空间内时刻掌握安全情况,就应该在隧道内安装安全监控系统,从而保证相关人员可以及时掌握隧道内的运营情况,对隧道内发生的事故快速做出判断和分析,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另外,在隧道内安装火灾报警系统,不仅可以通过监控查看现场,还能通过报警检测器对火灾进行确认,使相关工作人员及时对火灾进行正确的判断,有效防止火灾对工程、行车和行人等造成破坏性伤害。交通信号系统包括很多设备,如车道控制标志、可变情报板、车辆检测器和交通信号灯,这些设备对保证隧道的正常运行有重要的作用。

5.6护栏防护措施

对原有护栏与隧道入口无过渡渐变的情况,可以设置防护等级较高的护栏等设施,从而对失控车辆的方向进行调整,防止直接撞击造成的伤害。对原有护栏与隧道入口过度渐变不到位的情况,宜采用延长原有路侧护栏,之后过渡到隧道入口侧墙,并拆除部分原有护栏,设置新护栏过渡到隧道入口侧墙。对隧道出口处,应将原有护栏延伸到隧道口侧墙,对失控车辆的行车方向进行矫正,防止驶出车道。隧道入口处应设置导向防撞垫等相关措施,并在隧道洞口内紧急停车带,设置防撞桶,防止车辆冲出检修道路。

5.7设置交通标线

在隧道内检修道边缘应设置黄黑相间的立面标记,并且设置突起路标,清晰地显示检修道边缘。在实际的交通标线设置中,应该针对隧道内路缘带宽度、硬路肩宽度与路基段存在的不一致性以及隧道内高出路面的检修道路,在隧道内的检修道边缘处设置凸起性强烈,且颜色对比强烈的轮廓标与路表。同时,在隧道洞口和洞内应设置紧急停车带,在车行、人行横道的明显位置设置对应的立面标记,并使用具有一定亮度的反光材料,进一步确保驾驶人员可以看清其洞口以及整体洞口外形。另外,还应在隧道入口和出口处,使用具有防滑减速功能以及具有良好视觉诱导功能的彩色抗滑涂料等。

6结语

总而言之,结合目前公路隧道交通安全设施的实际情况,遵循现有的标准和相关规定,对隧道的交通安全标志、标线及护栏等安全设施进行针对性的改造和提升非常有必要,使其满足公路隧道交通安全设施的相关要求。在完善隧道内部结构的前提下,逐步完善公路隧道交通安全设施,能更好地提升隧道行车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何倩超.公路隧道入口安全设施实施方案分析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8(16):140-141.

【2】王延锋.公路隧道交通安全设施改造提升设计[J].山东交通科技,2018(1):96-99.

【3】刘艳君.HD隧道照明节能改造项目的组织与管理研究[D].重庆:西南交通大学,2016.

【4】王延锋,王勇,李欣.城市快速路长隧道交通安全设施设置研究[J].公路,2017(9):12-15.

【5】王婷,杜志刚,郑展骥,等.高速公路隧道出口视觉环境改善方法研究[J].公路,2016(8):145-150.

道路照明论文范文3

【关键词】市政工程项目;节能环保;施工技术

1引言

各种类型、规模的市政工程项目是城市中的重要基础设施,这些项目投入使用以后可以给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提供很大的便利。但因为市政工程项目规模庞大、周期长、要素多,如果施工时依旧采用粗放型的施工技术与模式,会造成粉尘、噪声等污染,影响市政项目周边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因此,在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市政工程企业应从节能环保的角度出发,将节能绿色环保新技术应用于市政工程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提升市政项目的综合效益。

2市政工程中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重要性

2.1有利于降低能源损耗

传统的市政工程项目实施中,能耗较大,且资源浪费严重,因此,为了实现工程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对各类工程项目的节能环保性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市政项目的特殊性,在很多施工环节都可能存在巨大的能耗与资源浪费,再加上当下一些资源日渐短缺,更要在各种类型、规模的市政项目实施中重视对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应用,以缓解行业中的建筑资源需求不平衡问题,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1]。

2.2有利于改善环境

市政工程项目多位于交通、管网和建筑密集的市区,施工作业中的粉尘、废弃物等都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市政工程项目现场及周边的环境。而在新的发展条件下,随着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概念的提出,各个市政工程项目中都应将节能环保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各种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施工作业中污染物的产生,避免破坏工程现场和周边区域的环境。

2.3有利于推动行业进步

市政工程项目实施中,绿色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可以在达到工程基本质量目标的基础上减少资源损耗,控制工程成本,有助于市政项目低能耗、高效率目标的实现。另外,随着全球范围内环保工作的日渐推进,在各类工程项目中,人们越来越重视施工的节能性和环保性,且随着市政项目的日渐增多,节能绿色施工技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整个工程领域的变革,加快了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3市政工程施工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具体应用

3.1扬尘控制技术

扬尘是市政工程项目实施中的一种非常常见的环境污染源,如果市政项目施工产生的扬尘得不到控制,受到扬尘影响的区域面积会不断扩大,人体吸入扬尘颗粒后,会引发呼吸道不适,甚至更严重的健康威胁。因此,各个工程企业在市政工程项目施工中必须加强扬尘控制,应用多种控制技术抑制扬尘。

3.1.1建筑材料运输过程中的扬尘控制

市政工程项目施工涉及多种类型的材料。对于砂土类材料,其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会伴随着扬尘产生。针对这类扬尘,可以在材料运输时采取绑扎与覆盖遮挡物的方式避免材料外露形成扬尘。

3.1.2运输车辆中的材料遗留扬尘控制

对于砂土等材料,在用专门的运输车辆将材料运输到工程现场后,车辆内可能存在一定的材料残留,如果这些残留的材料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可能会引发二次扬尘。针对这一情况,现场施工人员应及时清理车辆,避免材料残留引起的扬尘。

3.2节水技术

3.2.1有效应用中水回用系统

市政工程项目中,无论是施工用水还是生活用水,消耗量非常大。为了节约水资源,工程企业应加强节水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在工程现场使用中水回用系统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通过中水回收系统,可以对生活与生产废水进行回收,再经过一系列的污水处理工序,可以将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去除,得到的水资源即为中水,其水质要求标准相对较低,可用作市政绿化方面的水资源,提升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市政工程项目中,可以根据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况建立中水回用系统,有效地将市政工程周边的生活与生产污水进行回收和再利用。中水可以通过以下处理方式得到:(1)物理化学处理法,通常采用的方法包括混凝沉淀、活性炭吸附、砂滤等。其中,混凝沉淀属于化学处理法,砂滤、活性炭吸附属于物理处理法,物理与化学处理方法结合运用,适用于污水水质变化较大的情况,可以有效提高处理效果。(2)微生物吸附法,由于微生物存在好氧特性,可以使水中的有机物含量显著减小。其过程为:在有氧情况下,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吸附,有机物被水解性细菌分解的同时,溶解性有机物被直接吸收,随着持续的氧化分解,未被分解的有机物被其他微生物吸收,实现无机化。(3)膜过滤法,主要是借助不同类型的过滤膜去除水中的杂质,净化水质。

3.2.2有效利用雨水回收技术

雨水资源是可利用的水资源,在市政工程项目中,可以通过雨水回收技术的应用实现雨水资源的利用,通过雨水资源的利用减少在市政工程项目中的水资源投入[2]。雨水收集系统设计可以有效保障自然降水的利用,经由雨水的过滤等处理工序,完全可以将雨水应用到市政道路的清洗等工作中。市政工程道路、地面的雨水收集与利用流程如图1所示。

3.2.3有效利用太阳能资源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能源,在市政工程节能环保施工的要求下,可以节约大量的能源。比如,在施工现场,可以将太阳能应用于热水供应系统中。在传统的热水供应系统内,往往存在着电能消耗过度的问题,将太阳能应用于热水供应系统后,使水直接通过吸收太阳能升温,大大节约了电能。

3.3节电技术

3.3.1变压器节能技术

市政工程项目的规模庞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往往需要大型机械设备的辅助,通过大型机械设备与人工相配合的方式完成对应的施工作业,再加上现场工作人员的生活需要,电能的消耗量非常大。因此,为实现市政工程项目的节电目标,工程企业在施工现场可利用变压器节能技术实现电能节约目标。施工企业应结合工程项目的总体预算,选择最合适的变压器,将电力负荷控制在容量范围内,最好选用油浸式或者节能型变压器。

3.3.2减少线路无功损耗

供配电系统是市政工程项目中保障电力稳定供应的基础,但因为供配电系统内的电路较多,系统运行过程中伴随着较大的能耗。因此,应注意减少线路的无功损耗,尽量使用小电阻材料,比如,可以选择铜芯导线;控制导线长度,针对市政工程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结合线路布设要求,尽量减少曲线;适当增大导线截面。

3.3.3合理选择照明系统

市政工程照明系统的电能消耗也相对较大,为减少不必要的电能资源消耗,工程企业应做好照明系统的优化设计。首先,在照明设备的选择方面,最好选用发光效率高的设备;其次,根据市政工程施工现场的电气系统情况、性质和照明设备数量、使用环境等,配备相应的光源,尽量引入节能光源和自然光源。现阶段的市场上有多种类型的节能光源,这些节能光源的发光效率较高,且能耗低,使用年限长,可以对比多种节能光源的优缺点,选择最适合市政工程项目的光源。

3.4门窗节能

市政工程项目中,如果涉及一些市政建筑物建设,门窗节能设计就尤为关键。虽然门窗的结构较为简单,但要实现节能环保设计和施工要求,市政工程施工人员首先需要从门窗结构的特点出发,选择高环保性能的门窗材料[3]。其次,在门窗的安装过程中,应使用密封带来保障门窗的密封性,加强中空玻璃与铝合金材料的使用,以提高门窗的气动封闭性。

3.5墙体环保

市政工程的建筑结构施工中,墙体作为工程结构的关键部分,同样是节能环保施工的关键环节。在墙体施工作业中落实节能环保理念,重点要在墙体外部进行隔热层的设置,通过这一措施提高墙体的热导率,使墙体的保温隔热性能得以提高,通过绿色墙体材料使用和墙体的节能设计保障墙体各方面的性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墙体结构的环保性。

4结语

随着我国近年来对环境问题重视程度的加强,在市政工程项目中,传统粗放型的施工模式逐渐被绿色节能施工模式所取代,出现了多种节能绿色环保技术。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应将先进的节能环保施工技术应用于施工作业的各个方面,并注重对这些技术进行优化创新,提升市政工程项目的经济性、社会性和环保性。

【参考文献】

[1]吴祖富.绿色节能环保技术在市政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21(5):92-93.

[2]陈秋妹.市政工程施工中节能绿色环保技术探析[J].砖瓦世界,2021(5):266.

道路照明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基地环境设计;基地环境设计原则

为了更好地满足我国当前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实训教学的迫切需要,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在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地位凸显。基地的环境设计直接影响着专业实训的效果与质量。职业愿景的统一、职业能力的获取、职业文化的传承是基地环境设计的要务。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环境设计分为室内部分与室外部分:室内部分要体现高职专业课程对岗位环境模拟的需要,设计的重点强调局部环境及微观环境的模拟与仿真性;室外部分要体现实训基地整体建筑群落规划使用与校园整体环境的关系。设计重点强调基地环境与学校整体环境的融合与统一。

1实训基地空间环境设计原则

1.1多层次原则

就空间性而言,人对建筑环境的欣赏与使用总是按一定顺序作过程性的空间体验。创造多层次的实训基地空间,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安排等级体系的过程。其中外部环境空间主要是指基地内各类广场、绿地、步行道、联系走廊、庭院等用地。一方面根据实训内容要求确定室外空间的尺度,体现空间的连续性与层次感;另一方面还要保证各个层级空间发挥不同的专属职能与作用,兼顾建筑类高职院校独有的外部环境空间的可变动性。大的广场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可以结合专业实训要求进行相应人数较多针对岗位需求的综合性的实操性户外施工训练;而小广场具有私密性、安全性,可以进行单班为主的课内专项岗位能力实训。园林景观、市政工程等专业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直接实施对室外环境空间的改变、建设、再创作,实现其专业项目模拟需要。

1.2交互性原则

实训基地与教学区域之间不应该有明显的分界。实训基地宜集中布置,但是集中不等同于封闭,实训基地实际上是一个开放性较强的特殊教学区。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中交往、沟通、协作等社会能力的培养,是通过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实训、工作中实现的。实训基地的外部环境与各实训空间之间应该有一定的过渡、交互空间,从而创造出一种自由随意的校内学习交流互动气氛。因此实训基地内适当适量的交互空间的塑造是培养学生社会能力的保障。

1.3时段性原则

实训基地内的人流,车流具有很强的时段性。学生使用实训基地进行岗位实训与生产实践活动,无论是模拟仿真还是真实生产,企业的作息时间就是实训基地的作息时间。这就造成室外休息空间的利用率具有随作息时间而变化的规律性。同时由于基地地理位置的不同、气候变化的影响也会使一些户外空间产生利用率的变化,因此在进行实训基地空间营造时要充分考虑时段性的影响,避免造成空间的浪费。

1.4人性化原则

模拟仿真实训基地内的实训者具有双重身份且特征明显,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因此在基地室外空间塑造时,要注重对实训者行为心理的分析,注意各实训空间与周围建筑之间的功能关系,以空间人性化为原则,处理室外空间的组织形式。

2实训基地室内部空间环境设计

高职建筑类实训基地室内空间的环境设计要充分结合专业岗位实训的特点与功能需求,同时融入企业文化、高职校园文化,营造室内空间环境氛围。

2.1模拟仿真的环境设计

为了保证学生所学的岗位技能与实际工作接轨,要求实训的工作环境尽量贴近实战,因此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室内空间的环境设计,是由基地内实训内容以及工作岗的位环境来决定的,在设计时要根据基地的具体性质尽量的模拟仿真企业实际的工作环境及氛围。建筑类实训基地具有实训操作空间较大;教学空间、参观空间、实训空间三位一体的特征,这就要求空间内的秩序感方位感的氛围营造。作为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与设计类专业实训基地,其内部环境则要体现其生产的真实性,如数控机械加工车间要严格按厂房要求进行室内空间塑造,设计出良好的机械加工生产环境。再如设计类专业实训基地,则要按设计院、设计所的工作环境对室内空间进行重塑,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设计空间的照明、温湿度、噪音干扰等物理环境以及办公家具舒适度、尺度、颜色、材质等生理心理方面的需求。同时要注意处理好不同空间的组合与室内环境之间的需求,创造交互空间,最后要做好绿化及陈设设计工作,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充满想象力的思考空间。

2.2校企文化融合的环境设计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观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双主体育人”、“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方式逐渐为人们所认可,因此职业文化的传承成为实训基地环境设计的主要内容。作为高职校园文化的载体,企业价值观及学校育人观通过实训基地室内环境的塑造可以进行很好的诠释,通过文化环境的营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了解职业操守和企业制度。实训基地内同时具有实训流程及教学使用相关规定,以及生产车间工作岗位所拥有的警示牌与作息时间、生产要求等。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进行交融也促成了一种新型的空间形式的诞生。例如依附于设计专业的设计工作室与设计室。它的内部空间环境要满足设计工作与情境教学的双重需求,同时体现治学的严谨与设计创作的活跃性;现代学徒制要求企业要在高职院校设立“大师工作室”,这是企业教师与学校教师、同学交流沟通的空间;“引企入校”——企业建在校园实训基地内,直接从事生产与教学实训工作。这些富含学校与企业文化传承的特色空间拥有了高职院校的职业文化特质。

3实训基地室外部空间环境设计

建筑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室外空间的设计要从实训教学的课程需要展开,在满足其使用功能需要、交通组织需要、艺术及文化表现需要的前提下,需要营造出多变的、弹性的具有高职实训文化特质的基地室外空间环境。

3.1实训基地室外空间形态设计

高职院校校企深度融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求将教师与学生的身份双重化,教师强调“双师型”、学生强调“工读一体”,因此课外的交流,实训或工作中的户外交流需要特定的空间形态。根据界定要素以及围合形式我们可将空间分为实训基地静态空间和实训基地动态空间。1)实训基地静态空间:也称之为实训建筑外驻留空间。由于其目的是要为基地内师生提供一种安全、稳定、安静相对私密的交流空间形式,因此在环境设计时要注意空间内为主流交往提供的座椅设置。以座椅为中心处理好休憩区域的局部环境设计,一般常设置在绿化凹入处、高大植物下、道路转角处等,营造一种私密、安静、放松、便于交流的微空间。实训基地静态空间可采用绿化、座椅、水体、低矮分隔墙、景观雕塑来进行空间界定,同时要善于利用建筑本身的建筑形态进行环境的营造与设计。由于基地内各实训建筑种类不同形体差异性大,有需要大量人流课间休息的广场空间;有需要安静讨论局部小型室外空间;有实训职能转换的过度空间,因此静态的驻留空间要充分考虑景观营造、空间划分对使用者的心理影响。2)实训基地动态空间:可称为线性交通空间,包括供人员集散的广场、道路空间、车辆存放空间。实训基地动态间应相对紧凑、尺度适当。首先要在人车分流的空间设计理念下合理的组织基地内道路交通的整体布局;其次充分考虑步行的距离要求,一般情况下500m左右是徒步行走的适度距离。再次设计时还要考虑道路的形状以及周边的环境对使用者的心理影响因素,当道路平直两侧也无绿化环境的时候,人们会感觉道路的长度会超出实际长度;反之当道路曲折回旋,道路两侧环境景观丰富时人会感觉到路的距离变短,由此可见环境景观在动态空间的塑造过程中是有直接影响的。

3.2实训基地室外空间景观设计原则

实训基地室外空间景观设计是满足功能需求前提下的职业文化与审美需求的再创作。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把握如下原则:1)统一规划原则:虽然实训基地环境设计独立成为一个系统,但其毕竟附属于学校整体规划范畴之中,其景观设计要与校区其它空间的景观相呼应,要进行统一的风格与形式定位,同时兼顾实训功能的特殊需要。2)专属标识原则:景观设计要依据实训建筑自身的建筑特点、实训内容、岗位特征以及人文理念等进行专属性的设计。通过调整庭院面积、绿植树种搭配、静态空间动态空间的组合实现景观设置的合而不同。注重景观点在空间环境设计中的的主要识别作用,景观点一般设置在空间内的视觉焦点处。3)开放交互原则:在实训基地室外空间景观设置的过程中,要考虑使用者的景观需求与空间环境的整体开放交互需求,尤其在静态空间中,合理的植物布局、适度的景观设置、驻留空间的景观围合等,有利于创造出户外教室的空间感觉、有辅助实训教学的作用。通过硬质的铺地的平面空间界定能够很好的解决更多人员的交互需求。4)动线指引原则:在动态空间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处理好各道路、广场、停车场之间的景观设置的串联,多采用常见的道边绿化进行空间界定,如有景观节点设计应考虑其连续性、文化性,同时要与道路联系的主体建筑属性相契合,创造出更加立体、丰富,灵动的景观空间。

4结语

作为建筑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而言,使用者或运动在基地的建筑外部空间,或实训生产劳作于实训车间内。实训基地的环境景观设计要服从校园整体规划的要求,要兼顾基地自身的建筑功能性需求、节能需要、艺术性需求。

参考文献

[1]张义平.基于现代工业技术发展的实训基地设计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

[2]陈章言.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之我见[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

[3]黄旭.论高职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4]向江洪.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道路照明论文范文5

关键词:BIM;信息化;隧道应用

0引言

BIM之父查克•伊斯曼教授于1975年在乔治理工大学提出建筑描述系统,并在该模式初次实现设计参数化、由模型自动生成二维图纸、数据分析可视化、计划施工组织与材料等功能[1]。1987年在一篇荷兰语的论文中第一次有了建筑信息模型的概念[2],Autodesk公司在2002年将BIM概念商业化,BIM技术革命便在全球范围席卷开来。2011年5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2011-2015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开始了BIM在中国应用。

1BIM技术在我国隧道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隧道的隐蔽性及其狭长的特点,决定了研究隧道必须研究地质,必须将隧道的地质模型与结构主体模型相结合[3],这种设计理念对隧道工程的建设有了巨大的推动。在BIM快速发展的新时代,BIM在勘察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勘察专业进入三维时代已是大势所趋[4]。

1.1隧道勘察设计阶段

2014年任晓春提出利用BIM与GIS融合的技术路线,为选线设计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分析,然后进行工点设计[5];2015年戴林发宝等结合三维工程地质,模拟洞口边仰坡开挖确定隧道进口位置并采取合理隧道洞门形式,利用三维模型开挖直接计算土方量,再利用BIM4D技术进行动态施工模拟、漫游项目[6]。郑楠基于本特利平台建立了地形地质模型和隧道主体模型,然后优化结构设计,优化场地布置和合理施工机械选型,结合通风软件完成风井和洞口定位;地形地质模型与隧道模型耦合切取剖面,根据掌子面地质变化调整施工方案;在设计上自动生成工程量统计,使用钢筋插件自动配筋;完善结构模型进行碰撞检测;集成工程数据,优化细部结构构件,方便查询及管理各类信息和资料。伍尚前基于欧特克采用BIM模型及周边GIS数据分析隧道围岩地质特征并进行围岩分级判别,再建立隧道结构模型,根据隧道模型在地质模型中的位置进行受力分析;连接模型得出重点处理的结构要点及综合设计[7]。陈诗艾利用CIVIL3D构建三维地质模型,引入隧道模型后剖切获得隧道纵断剖面图,由隧道周围地层状况优化设计[8]。当前正处于BIM技术研究的初期,模型设计基本以翻模为主,2018年徐博提出BIM正向设计流程,在地形地质模型上进行线路设计和工点设计,包括隧道标准断面库、隧道洞身设计、隧道洞口设计、隧道结构设计、工程量统计。

1.2隧道施工管理阶段

2013年刘小方在越江隧道应用AUTODESK与NAVISWORKS进行道路翻交与管线排布,排除了施工风险,提高了协调效率[10]。裴作君在某隧道施工中应用BIM技术做临建工程及工程量统计,将监控量测、超前地质预报和检验资料载入模型,将复杂施工方法工艺制成动画实现可视化交底[11]。李延在宝兰客专石鼓山隧道建立基于BIM的地质模型和结构模型,进行标准创建、管理体系、交底模式、工程量统计、工法模拟、地质模型等施工组织管理研究,将施工资料与管理人员信息等导入BIM协同管理平台[12]。赵璐等在铁路隧道施工方面进行了4D虚拟施工及进度动态管理、质量监控和安全风险评估预警管理、施工资料信息集成管理及可视化交底应用,并采用三级架构平台,为设计施工一体化和施工现场精细管理提供技术平台[13]。裴非飞以精细化管理为目的,明确系统框架体系及应用组织体系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建设。张渤龙等利用模型进行施工管理,在质量管理中抓住材料质量管理与施工过程质量管理两个方面,施工进度管理涉及可视化的工程进度安排、项目施工全过程模拟及施工工艺模拟,此外还有施工成本管理和施工安全管理[14]。张稳涛根据工程量进行精细化实体结构碰撞检查避免返工,通过建立地质构造和超前地质预报对比分析隧道围岩情况,适时调整施工方案,建立超、欠挖模型分析统计[15]。王秀林等采用基本模型+参考模型的方式组合拼装,将BIM模型与施工资料和信息集成应用,根据工作分解结构模拟和优化进度计划,实现了进度展示、分析和调整,模拟施工工艺,开发隧道质量安全标准样板区,搭建了项目的网络协同平台,通过网页端和移动端及时解决现场出现的各类状况[16]。2017年刘洪瑞根据TSP实际预报结果,将破碎带信息添加到隧道的三维地质模型中[17]。钱七虎介绍我国复杂不良地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方法和隧道岩爆监测预警方法、安全风险监控最新进展,指出建设隧道应基于大数据向智慧隧道发展[18]。刘思佳等基于Revit模型,以陶家夼隧道为例,结合全站仪、3D激光扫描技术、地质雷达等设备将隧道施工的监控量测数据、围岩状况信息、围岩支护信息、衬砌空洞信息以标签形式导入BIM模型中,实现病害信息在施工期间的动态采集及病害区域的三维可视化[19]。

1.3隧道运营监测阶段

龚佳琦等将隧道监测及维护数据与数据库相结合,并用时空数据挖掘技术和高维时空关联分析方法,分析各组件以及病害之间的关系,评估病害的危险等级、成因,制定决策方案,通过漫游功能代替人工巡检与BIM模型和用户界面联动设置进行可视化展示[20]。李明博等得到病害的坐标后,通过病害展布图CAD文档提取病害的位置信息,用弧长公式和坐标转换公式换算得到三维坐标,提高了隧道养护效率。运用BIM技术结合3D激光扫描技术和线形相机扫描技术等新检测技术,可以快速高效进行隧道病害检测[21]。黄廷等人构建了基于BIM技术的公路隧道运营维护管理平台,通过可视化管理减少运维管理应急反应时间,提高运维阶段的信息化管理水平[22]。胡珉提出利用BIM模型与可视化的空间信息融合、监测信息与控制信息融合,实现基于BIM的隧道空气质量控制与照明控制。同年胡珉等围绕全生命周期信息,从信息规范、采集、组织和分析展开设计系统,优化系统构架,结合网联网技术、移动互联技术,将模型数据整体有序呈现出来,为隧道的信息查询、多因素分析、快速有效的评估和决策提供新的手段[23]。

2BIM在隧道工程中应用的主要任务

隧道模型的用途决定了隧道模型的细节和精度,应根据工程项目现有条件建立符合用途的地质及结构模型。隧道数据库平台中,所涉及的数据资料主要包括隧道结构本身、地质围岩、环境资源、隧道管理人员、指导性施工方案。隧道信息数据库包括隧道结构数据库与地质模型数据库,主要存储属性信息、结构构件等,可以直观高效展现隧道模型信息;隧道3D模型数据库是利用三维建模平台完成的模型,主要含有图片、文本、表格等信息;GIS地理信息数据库是整个项目相关的各类地理信息数据,主要包括地形地质、土地利用规划等环境信息;隧道时序数据库是基于时间的数据集合在时间坐标系中,可展示隧道趋势规律,实现预测预警,发挥指导施工的作用。不断完善工程造价数据库,例如工程种类、投资规划、结构分布等工程造价指标,将以往的工程应用进行分析和选用,再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计算,然后调用隧道的各项相关信息,可更精确地计算出预算。

2.1BIM在隧道工程决策设计阶段的任务

BIM与GIS结合进行线路规划,结合气象水文、地形地貌,为选线设计提供数据支持与决策适应性分析、工程场地适应性评价、风险预测,分析隧道进出口稳定性,确定洞门选址及洞门形式;准确掌握隧道的地形地质情况有利于优化隧道设计、指导施工及运营维护的查询和分析评估,从而做出合理规划、优化选线布局,避免穿越严重不良地质区域;创建地形地质模型与隧道结构模型,进行洞口设计、衬砌结构设计、主要建筑材料种类及技术要求、特殊地质的设计等可视化BIM模型设计,在隧道设计阶段建立结构独有构件,Revit二次开发集成化,设计智能化,提高建模精度和效率;很多岩石力学问题是空间问题,将三维的隧道模型结合地质模型导入有限元软件进行结构受力分析,利用三维网络模拟分析围岩块体在三维地质模型中的稳定性优化设计方案,再结合隧道结构模型进行综合优化设计;结合隧道建筑限界、内轮廓在隧道内设置与交通量、环境相适应的通风照明等运营管理监控设施,在规划建设时应考虑使各设施系统具有可扩充性和可升级性;根据衬砌结构受力特性、工程造价与机电协同设计,在土建设计时及时沟通预留机电断面所需洞口。

2.2BIM在隧道工程施工管理阶段的任务

基于IFC进行BIM数据集成管理和精细化管理。质量方面有材料质量管理和施工过程质量管理,施工阶段在超前地质预报及监控量测、检验资料和管理人员信息载入模型等质量监控和安全风险评估、安全预警管理、结合地质模型对比分析围岩情况适时调整施工方案,复杂施工方法工艺制成动画实现可视化交底等;施工中及时准确整合开挖资料及超前地质预报结果完成地质编录,进行围岩分类和地质评价,为后期运营养护及改扩建提供全面完整的地质资料模型等;进度管理实现工程进度可视化、项目4D虚拟施工全过程模拟、进度预警和辅助偏差分析,进度计划调整,优化施工组织方案的编制实现进度跟踪检查;利用BIM结合RFID进行物料的跟踪,更好地优化资源、工期配置,进行数字信息化项目管理;搭建项目的网络协调平台,支持网页和移动端的协调平台帮助解决现场问题;实现隧道全生命周期协同工作和信息数据交互应用,将数据资料在竣工模型中一并交付。

2.3BIM在隧道工程运营维护阶段的任务

构建基于BIM技术的隧道运营维护管理平台,在运维阶段可以及时查询地质资料,方便隧道维修;通过漫游功能代替人工巡检,与BIM模型和用户界面联动设置进行可视化展示,方便制定维修计划,实现空间管理及灾害应急模拟;BIM技术结合3D激光扫描技术和线形相机等检测技术进行隧道病害检测;利用BIM模型与可视化的空间信息融合、监测信息与控制间隙融合,实现基于BIM的隧道空气质量控制与照明控制;BIM技术结合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技术进行隧道的信息查询、多因素分析、评估和决策。

3结语

道路照明论文范文6

1.大学物理选修课的现状

当前绝大部分高校对选修课采取网上选课,网上选课对课程介绍过于简单,导致学生对课程认识知之甚少,盲目选课。部分学生只为了拿学分,对大学物理完全不感兴趣,导致学生“选而不修”。部分学生每节课都去,但仅仅是应付点名,人在心不在,始终处于“隐形逃课”状态中。更有甚者,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一学期下来,对其所修课程一无所知。任课教师也要面对严峻的现实。选修课一般课时较少,需要精选教学内容;其次,选课学生物理基础差距大,教师在教学深度和难度上难以把握,众口难调。选课学生的盲目、功利,对教师是更大的挑战。

2.强化过程、深化互动的教学探索

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的目的在于促进文理交融,拓展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学习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但学生“选而不修”,教师唱“独角戏”的教学现状,使选修课完全丧失了意义。杜威指出学习是基于有指导的发现而不是信息的传递。杜威的观点涉及对教学的基本认识,也阐述了学生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2.1强化过程的教学体系

大学物理选修课不是理工科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的缩减,更不是理工科物理体系的缩影。其教学目标是力图使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开拓视野,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前沿;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物理基础;了解物理对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的贡献与影响等。针对这一教学目标大学物理选修课可以物理专题的形式进行授课。教师要对物理专题进行精挑细选,将物理基本原理和物理前沿应用有机结合,教学内容广而新。采取定性、适度定量的方法来阐述物理理论、概念和规律,强调描述清晰、宽阔的物理图像、科学观点及思维方法。这样既降低了物理学科中理论繁难的要求,又将物理理论与前沿应用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认识到物理对高新科技的基石地位,强化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探索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培养。

2.2深化互动的教学方式

互动是以学生是学习的中心的体现。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互动可以促使学生投入度增加、提高对课程的兴趣、增加学习积极性。互动是相对于“一言堂”来说的。深化互动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师生对话,还应开展专题讨论课,把学生完全推上课堂第一线。互动模式迫使学生忙乎起来,集中精神,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助学的作用,努力营造主动学习的课堂氛围。同时,深化互动对教师也是一种促进。因为互动影响教学进度、课堂秩序,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能促使教师对知识的积累与更新,提高教师对课程、课堂把握的能力。深化互动的结果是教学相长,教学质量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这些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

3.强调过程的考核方法

3.1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程的考核。

包括课程小论文、课程心得体会、小组研讨报告等等。

3.2强调学习过程的考核

增加课堂小练习,专题一开始就把课堂小练习题目发给学生,小练习是专题相关的原理或概念,专题结束就交。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迫使学生跟着教学进度学习,提高积极性,另一方也可以巩固相关的知识点,增强学生对专题的认识。增加物理问题的分组研讨。开课初就对选课学生进行分组,并对各组需研讨的与专题相关的物理问题进行安排。教师进行专题讲座结束后,将问题抛给学生,由学生进行探讨,并形成小组研讨报告。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来深入学习,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小组研讨又增进了同学间合作交流的机会,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探索精神、批判精神和团队精神等是积极有效的。撰写课程小论文。每学期提供20个左右的选题,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以课程小论文的形式提交。课程小论文既是为科学研究训练做铺垫,又是为了更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课程小论文可以学习科学规范,且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探索精神、科学道德等是积极有效的,还有利于全面了解和评价学生,开发学生的潜力,发现他们的创造能力。

4.结语

在调研大学物理选修课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本文对提高大学物理选修课教学质量进行积极的探索。教学中强化过程、深化互动、教学相长,把学生推到教学第一线。教师如何以课程为载体,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还需要不断地探索研究。

作者:周密 韦建卫 胡南 王俊峰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重庆八中

第二篇:大学物理教学分析

一、注重加强专业知识的扎实性

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能。同时,还要积累大量的参考资料,扩大知识面,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和信息,从而达到既融会贯通本专业知识又广泛涉猎其他学科领域、扩大知识视野的目的。

二、注重教学的计划性,认真备课

作为教师首先要全面熟悉教材,对教材中各知识点的地位和联系要有清楚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按照大纲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每个章节学习的目的、要求、整体思路、重点、易混淆点和难点,并认真备课。备课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思路的精细设计和安排的过程,也是对教材和大纲进行加工的过程。备课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新概念、新问题的引入,要经过反复的思考和总结交出内容中主要关系的衔接点。另外,备课中要认真地书写教案和讲义,详细写出自己讲课的思路、灵感和体会,并不断地完善,上课前阅览几次讲义和教案,尽可能生动熟练地讲好课,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注重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教师要善于时刻思考如何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怎样让学生自觉地去学习、自主地去学习。在物理学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几分钟时间适当地去讲述物理学的结构、地位、作用、发展的过程及物理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有目的地选择一些物理学发展史,介绍物理学家在发现规律前后的历史背景、遇到的困难、采用的手段和思考的方法等。这样的讲述带来的收益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懂得认识世界的一般过程,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曲折性,激励他们献身科学的精神,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信心,提高他们科学研究的心理素质。例如,学生上物理绪论课讲解物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关系时,可简要介绍伽伐尼(解剖学教授)对稳恒电流研究的贡献,让学生明白学习其他专业同样可以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贡献,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与爱好。在讲解误差分析时,可介绍开普勒八弧分误差改革整个天文学的道路,说明严谨治学的重要性。在实验课中讲科学观察时,可介绍伦琴“偶然”中发现X射线的过程,阐明“偶然”之中蕴藏着“必然”的道理,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爱好。

四、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多个方面了解教学情况。课后,可直接对学生进行访谈,请他们提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掌握自己的讲授与学生对教学的期望之间的差距,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调整教学进度,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在与学生沟通中,对学生要以诚相待,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要做到及时反馈。在教学中,还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先进生与后进生要一视同仁,特别是对后进生要多加鼓励,以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五、学好大学物理要注意的问题

对学生而言,与学习任何课程一样,学学物理也要牢牢抓住课前预习、课堂听讲、做好笔记、课后复习(包括完成作业)和考前复习这几个主要环节。为了学好大学物理这门课,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新概念、新内容的学习

大学物理的内容不是中学内容的重复或简单的扩展,而是在概念上深化、理论上提高,螺旋式上升。从教学内容和要求看,物理学习到了大学阶段确实出现了一次飞跃,或者说上了一个台阶。客观地讲,这个台阶的梯度不能算小。这就形成了物理难懂难学的现实。有许多新概念出现,如角动量、热学中的“熵”、量子化、能带等。既学习质点的运动,又研究多粒子体系。用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时空观代替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量子理论取代了能量连续的看法。从宏观到微观、从低速到高速、从经典到近代,大学物理的内容把同学们带向一个又一个美妙而又神奇的物质世界。对一些新概念、新内容,从一开始就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足够的重视。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智慧能力的发展过程。问题要一个一个地解决,知识要一点一点地积累。不要等问题成了堆,然后觉得物理难懂难学。

2.培养通过高等数学来思考、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从数学的角度来说,中学物理是用初等数学解题,而大学物理趋向于用高等数学解题。数学不仅是一种计算工具,更是对物理现象进行抽象、概括的表现手段。在大学物理中,许多概念和规律都是用高等数学的形式表达出来的。用高等数学来理解和处理问题是大学物理给同学们提出的一个新课题和基本要求。学生一定要多加练习、用心揣摩,尽快进入角色中来。如果学生对这个问题不给予足够的重视,不尽快予以突破并获得一定自由度的话,高等数学的应用将成为大学物理学习道路上一个最大的障碍。

3.养成自觉、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到了大学,老师不再像中学一样监督学生的学习,老师只讲那些最重要的问题,许多内容是要求大家自学的。教师除了上课答疑与学生见面外,剩余的时间完全由学生自己支配。同学们若不会统筹安排时间,认真自学,很多时间就会被白白浪费掉。大学要培养的是能够自觉地、自主地从书本和实践获取知识并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六、总结

总之,对于工科学生的学习来说,普通物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为高师院校的普通物理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大学生要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成为新世纪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布玛丽亚·阿布力米提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第三篇:大学物理学教学考核研究

1制订新的考试大纲(教学大纲)

考试大纲(教学大纲)是考试内容的依据,试卷的组题应该以考试大纲为基础.根据本校分层次大学物理教学大纲,应对大学物理A、B、C、D各层次的考试内容进行调整和改革,制订各层次的考试大纲。由于C、D类课程学时较少,调整幅度较大,因此必须精心选择考试的知识点.基本原则是:以最基本的物理原理规律为考核基本点,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兼顾热带农林、热带海洋的特色;此外,除了卷面考试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外,在A、B、C、D各层次的考试大纲应特别增设平时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例如,在A、B、C、D类中增设作为平时成绩的小论文考核的内容,又如在D类中增设“熵”的内容总结或者小论文以及流体力学(伯努利方程)相关内容的总结或者小论文的考核(这里增加“熵”的内容,主要因为开设D类课程的专业大多是农学类专业,涉及到生物和生命等负熵系统,“熵”的概念对理解这类系统有较大的帮助);C类增设考核光度学、电磁应用内容的小论文等等(开设C类课程的部分专业涉及到光度学的概念以及电磁学的应用,例如土木建筑方面涉及照明概念;而电子工程对电磁学的应用又有要求).A、B类则增设力学应用、熵、电磁应用等方面的小论文考核,并提出A、B类大学物理教学中应适当抽取2学时的时间进行小型的学术报告会,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这也是本改革的创新之一,具有一定的特色.然而,以小论文为内容的考核,在实际实行时颇有困难,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网络很发达,如让学生撰写论文,他们很容易抄袭,这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而且易带来学术不端的风气;然而,也有教师认为,即使存在抄论文的现象,但至少学生能看到不少文献,知道怎么写论文,这也能使他们增加不少知识,总比不去做好.由于这一作法,存在一些争议和困难,目前,也只在少部分的班级试行过,更好的办法还有待于在今后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2编制新的考试题库

以前,原海南大学采用的是外购的题库,而在原热带农大,则无统一的考试题库.合校以后,尽管有部分专业采用该题库,但总体上看,该题库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需要.因此,应根据新制订的考试大纲,制订一个满足A、B、C、D各层次要求的考试试题库.新设计的题库题型应以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为主,并以适当的问答题为辅.考试试题的设计原则应是,既要满足各专业大学物理课程的一般要求,又要有所创新,以满足素质教育以及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此,必须转变思想,更加深刻地理解大学所要达到的课程目标,我们认为应该以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为目的,同时兼顾各类专业的实际情况.该题库应该满足各专业的最低要求,满足大学物理课程最主要的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要有所创新.在题目内容的设计和选择上,应注意突出具有创新性和灵活运用相关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但在A、B、C、D各个不同的层次上,其比例可以不同,可将其比例分别设定为总分的15%,10%,8%和5%,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物理课程毕竟是一门基础通识课,其学习对象是刚从中学进入大学的大一和大二的低年级学生,课程所要求掌握的大部分内容应该是一些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所考核的内容也应该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主,故在题库设计时必须考虑这一点.过去,出于批改试卷的方便考虑,客观题(选择题、填空题)所占比例较高,比例一般在60%~70%左右,有时还高达80%,这样的做法弊端较大,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为此,本题库设计将客观题部分所占总分的比例调整为50%~55%,将主观题(计算题)部分占总分的比例提高到45%~50%,并将计算题单题的分值稍微下调,以使其包含更多的知识点,更加全面地考核学生对大学物理课程的掌握情况.对于具有较少学时数的大学物理教学的D组卷,因为课程学时仅为48学时,为减少公式记忆上的困难,可以参考相关文献的做法,在卷面上加上公式附页.

3平时成绩由多种考核形式组成

在高校,教务部门的相关规定对于成绩的构成比较刚性(一般为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30%),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这方面可以无所作为.相反,可以对平时成绩的构成进行相应的调整,对于一般的教学班级,可将平时成绩的构成调整为:作业占20%、课堂问答占2%、小论文占8%.对于理科实验班的大学物理教学,可充分利用学校较具弹性的制度安排,如在考试成绩评分的组成上(期末60%+平时40%),积极探讨平时成绩的构成,如采取作业占20%、课堂问答占5%、小论文占10%、研讨会表现占5%的模式作为平时成绩的构成,使成绩评定更具科学性.在具体做法上,对于一般的教学班级,提倡其平时成绩的构成调整为:作业占20%、课堂问答占2%、小论文占8%.考虑到数量众多的同学若都写作小论文,对部分教师来说,选题和评判是很困难的,故对此不做统一的规定,而是由任课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加以选择.

4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往的大学物理教学以老师讲解知识为主,采取的是教师满堂灌和学生被动听讲的方式,整个课堂所讲授的内容时常枯燥无味、学生也常常听得昏昏入睡,教学效果不好.为此,我们将课堂教学改为以要点讲解、习题讨论、小型科学研讨会为主要的构成模式,同时,压缩要点讲解的时间、增加习题讨论的时间,适当加入少量的小论文报告会,争取每个学期有一次报告会.在要点讲解方面,紧扣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知识考核点,在撰写教案时更多地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考虑,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指导学生撰写学案,同时,于每节课结束时,布置课后的复习内容、作业以及下一节课的内容,以便学生预习.尽管大家对题海战术一直颇有微词,业界流行的观点是:在经过中学阶段后,大学阶段不必多做习题,但多年的实践表明,对于大学物理这样的基础课,没有一定数量的习题训练,要准确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不行的,而且,我们面对的是刚从高考过来的学生,他们似乎离开了做题就不知道怎样学习了,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布置一定量的习题和练习,但必须有所创新,而且关键的节点是在选题和具体操作上.此外,为鼓励学生课后对大学物理的学习,应将所设计题库的习题内容或者涉及到的知识点适当地向学生开放,以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弥补课内学时的不足,教师还可利用课外时间,利用网络技术积极开展网络答疑以及QQ群小型讨论会,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帮助学生学好物理,这种教学辅导活动将是大学物理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总之,应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探索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新模式.在学生的平时学习中,除完成作业外,应根据新题库的习题内容或者所涉及到的知识点,选择题库中的一部分习题,发给学生练习.以土木专业2012级大学物理C类为例,全学期共发给学生260道题(其中,力学部分78道题,振动与波23题,热学36题,静电学24题,磁学22题,光的干涉22题,光的衍射(含近代物理的小部分内容)31题),并分别在网上对该班的205位学生进行了(含理科实验班)调查。这一做法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值得坚持和推广.

5加强对卷面成绩的分析和反馈

有文献提出,对考试结果的运用是不够的,这一点我校的情况也很类似.由于教务管理上的要求,考试结果及试卷分析要在很短时间内上交,致使许多教师没有太多的时间对考试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只是简单地对成绩分布、及格率等进行了统计,也没有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反馈,更没有与学生一起分析出现的错误.显然,这样的做法使考试的反馈功能大大地弱化了.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拟采取以下做法:即在下个学期开始找时间向同学讲解试卷,另外,通过所建立的QQ学习群与同学进行交流和反馈活动.

6总结和展望

道路照明论文范文7

【关键词】电气改造;电气设计;电气施工管理

1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结合结构、功效、技术、工艺等因素,很多采用传统制造的预制厂,已越来越难以满足工程的实际制造要求。面对此类问题,如果选择直接拆除重建又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增加施工工序以及拖延工期。因此,根据原有建筑的特点,对其进行升级改造,是一项切实可行的选择。当今社会瞬息万变,新技术替代旧技术的速度越来越快,电气设备更新换代的频率越来越高,相关的规范也在不断地更新调整。因此,改造工程中会面临很多设备不符合现行规范以及要根据建筑现状改变供电线路等问题。本文以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桂山镇牛头岛沉管预制厂改造为例,对改造工程中的电气改造进行探讨。

2预制厂临时用电特点

本工程占地面积大、场地开阔、施工单位多、工种多、交叉作业多、临时用电设备种类多,人员流动性大,如果不充分了解用电特点,往往会导致临时用电布局、箱变容量计算、用电需求和电缆选型不合理,从而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引起施工不方便或是重复返工,导致生产效率降低;严重时可能因为电机长时间处于欠压状态,而引起线圈发热导致电机损坏[1]。根据现场勘测,本工程临时用电特点如下:1)用电区域之间跨度大。根据用电集中区域划分,共分为8个供电区域。供电区域之间的工程跨度大,占地面积大,施工机械多。2)设备完好性参差不齐、流动性强。因预制厂建于海岛之上,部分老旧设备因使用年限过长、长期受到海边盐雾腐蚀等,导致故障率增加,且设备翻新维保费用与新设备费用相比会高出很多。另外一方面,根据预制厂制造功效,部分设备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工作使用要求。同时,随着工程进度的推进,如在打磨、焊接、热处理等工作中,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施工用电设备的用电点跟着改变、设备移动频繁,导致负荷波动大。3)负荷昼夜变化大。白天负荷大,施工区域及办公区域基本处于全负荷运转;夜间负荷小,主要给生活区供电、厂区照明、检测及给排水等。4)环境差、危险性大。施工现场本身环境差,多种工种交叉作业和来往车辆多,临时电缆受损、停电、触电以及火灾以等事故常有发生。5)维护电工素质参差不齐。年龄、学历、能力三者的不同导致了维护电工素质的参差不齐。部分维护电工出现将PE线和N线混用、错接,甚至不接,不认真做重复接地或是不接等电位联结端子,不严格执行停送电制度和巡检自己所负责的配电箱等现象。另一方面,部分维护电工工作过程中不够细心,还存在“把工作做完”,而不是把“工作做好做完”的思想观念,工作不够积极主动。

3预制厂临时用电改造工程电气设计工作

3.1明确改造规划要求及流程。为了充分保证用电量分配合理,临时用电可靠,减少设备故障率,满足用电设备的用电需求,需要重点规划临时用电。为节约成本,尽可能在不改变线路的情况下,合理规划布置箱式变压器、高低压供配电线路以及一级配电箱的位置。安全经济地选择合适的变压器容量、熔断器容量、额定电流,这不仅能节省电缆成本,降低介电损耗,提高电能质量,而且可以满足安全用电要求,提高用电可靠性,减少用电事故。临时用电改造规划流程:1)确定用电集中区域中一级配电箱的位置。通过查看原有图纸以及现场勘查,分析用电设备分布区域,考虑是否需要对现有的一级配电箱进行重新设计定位以及数量的增减。2)确定箱变的位置。为避免箱变受台风、海浪以及道路规划的影响,在接近已确定的配电箱组中心区域的前提下,尽可能靠近山体进行放置。这样不仅可以保证箱变箱体的安全,避免因为工作进度的改变而频繁移动箱变,最主要的是还可以节约成本,降低线路的电能损耗,提高电能质量,改善电压质量。通过查看原有图纸以及现场勘查,分析箱变的数量及容量是否满足电力负荷需求,考虑是否需要对现有的一级配电箱进行重新设计定位以及数量的增减。3)供电线路设计。首先,选择合理的线路路径,减少供电线路的交错、重叠和迂回,避免降低输电效率以及因为欠压而损坏大量的用电设备。如果供电线路过长,会导致线路上的压降提高,从而导致设备用电的电压降低,而设备长期在工作电压以下运转,会引起电机线圈发热而导致电机损坏。其次,在线路路径上选线,通过图上选线以及野外选线,来确定最优秀的几个线路方案。从这几个方案中挑选最为经济、供电安全及稳定、不影响交通、方便施工和后期运行维护。根据业主的要求及预制厂扩建的规划,在查看原有图纸和现场勘查的情况下,分析现有供电线路,考虑是否需要重新设计供电线路或是沿用原部分供电线路。本工程根据改造设计结合现场用电情况,在每一个用电集中区域布置一定数量满足用电需求的一级配电箱、二级配电箱和三级配电箱作为固定取电点,做好电箱基础及防护措施。准备一些备用的三级配电箱及临时电缆,根据现场流动设备的用电量和距离各固定取电点的位置,选择相应型号、规格、长度的临时电缆和相应容量的临时三级配电箱,从而避免部分区域电箱容量不够或是偏远区域无电可用的情况发生。在布置临时电缆和临时电箱时,尽可能避开道路、水沟、高空作业等区域,对处于道路、水沟、施工区域的临时电缆,需要对其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如架空、穿管、在电缆旁放置木板、在电缆上放置角钢等,以防止车辆碾压、高空坠物、动火作业等安全隐患造成电缆损坏,避免引起短路故障从而影响用电区域的安全生产[2]。

3.2进行负荷统计及计算。负荷统计及计算是临时用电改造工程的基础,也是本工程的关键。为了合理地选择变压器和导线的容量,科学地布置一级配电箱的位置,满足实行高效和节能降耗的要求,实现安全用电,必须熟悉本工程建设临时用电特点及变化规律,认真统计负荷,按需计算负荷。影响负荷计算的几个因素:1)本工程内用电设备多为感性负载,考虑平衡感性负载以及提高功率因数的重要性,必须计算无功功率,并核对现有箱变内的电容补偿柜的容量是否足够。2)连续工作制电气设备较为集中,即长时间连续工作,负荷比较稳定的用电设备,如搅拌站、皮带机、水泵等。3)反复短时工作制电气设备种类多,即时而工作,时而停歇,反复运行的用电设备,并且这些用电设备不会出现在同一时刻内全部满负荷运转,如打磨机、切割机、电焊机等。4)夜间负荷小,夜间多为厂区照明及生活用电,夜间施工较少,在计算负荷时,可以不必单独统计和计算。本工程采用需要系数法进行负荷计算,核算现有箱变容量、一级配电箱容量、电缆载流量是否满足供电需求。

4预制厂临时用电改造工程电气施工管理工作

4.1重视安全技术交底。无论从事什么行业,相关项目的负责人和安全员必须在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人员进行工作前,对其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安全技术交底的作用如下:(1)为了明确安全技术要求,遵章作业;(2)为了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和素质,落实安全责任;(3)为了做好安全工作,防止意外发生;(4)为了搞好安全目标管理,实现文明安全施工,工完场清。安全技术交底不应只是在工程开工时或是新进场人员工作前象征性地进行,而要在每一天都总结和强调。本工程为了锁定零事故、零伤害的目标,安排全员每天做早操,开早班会,让班组相关负责人每天检查员工的劳保用品,注意员工的精神状态,总结前一天的安全隐患、违章操作以及未达标的工艺问题,着重强调当天施工区域的工作内容、安全隐患、注意事项以及需要整改的项目,并带领大家一起做操,用手机拍成视频上传至工作群内,让全员互相留意安全隐患,互相提高生产意识,互相提醒安全施工。

4.2做好材料进场的验收工作。在材料进场前,应立即组织见证人员和验收人员对材料进行验收,确认材料的相关质量保证资料齐全或基本齐全,核对材料的型号和数量,进行相应的外观检查,电力设备类材料进场需要注意结构无变形、表面无损伤、无附着污秽物、无进水受潮现象等方面。验收合格,验收人需在材料验收单上签字后方可进场。

4.3把控施工质量。把控施工质量应从以下2方面进行:1)按照审核后的施组及图纸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相关部门审核及施工企业负责人批准后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图纸实施,避免因为施工组织设计及图纸流于形式,造成变更、返工影响工程质量。2)落实施工过程控制。现场施工人员应按照企业标准、施工工艺、操作规程等施工技术标准进行施工,加强工序质量的控制。在每个工序完成后,按照工艺流程对由专业质检员对各重要的检查点进行自检。若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应该及时提出要求并进行整改;若检查合格,便接着做下一个工序,直至所有工序完成,进行全面检查并由专业质检员认可,这样就能对施工质量得以控制。

4.4加快施工进度。由于施工进度是项目施工重点控制要素之一。为了保证工程按期完成、提高工作进度,需要合理组织施工。施工现场管理人员需要思路清晰,根据图纸和现场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施工工序、调配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避免出现重点施工区域施工人员少、施工机械频繁在施工区域之间转移浪费时间、施工工序混乱等现象。

4.5加强合同管理意识。在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合同项目描述不够详细或约束性条件不够,加上施工方在某些方面比较专业、强势的原因,而增加施工的难度,造成风险承担上的不平衡。因此,需要加强全员的合同管理意识。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进行定期检查,才能及时发现合同中的疏漏、风险及可能产生争议的隐患,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将利益做到最大,顺利完成合同内的所有项目。

4.6设备“一尘不染”管理。设备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设备高效率、长周期、安全经济地运行,预防安全事故,提高生产力保证文明生产,使企业获得更好的收益。而设备的“一尘不染”管理就是从最基本的卫生清洁做起,继而排查设备内的细小问题,最终做到预防安全事故,提高设备使用寿命并让相关负责人获得成就感,乐意坚持做好自己的工作。本工程的设备完好性参差不齐,人们对新设备和旧设备的使用态度截然不同,为了避免操作人员产生对旧设备破罐子破摔的想法,疏于保养,甚至不进行保养,不舍得花钱购买新配件,从而导致设备管理难度大。因此,应用“一尘不染”的管理模式,公平对待新设备和旧设备,给予旧设备关爱,让其重获新生,是十分必要的事情。首先,改变操作人员的心态,组织操作人员每天到整齐洁净的设备前面观看并用手去感触,看看“一尘不染”的标准,如何才算得上“一尘不染”。刚开始,操作人员可能会有些抵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变得习以为常,将一尘不染的标准印刻在心中。其次,要找到旧设备与新设备之间的差距,不能因为旧设备在一些隐蔽或是脏乱的位置就放弃管理,而是要将这些设备放在比较显眼的地方,让大众都能看到旧设备与新设备之间的差距,改变操作人员的心态,从而向着更好的方面发展。最后,让相关负责人落实一尘不染的管理,在每台设备上都挂上或贴上操作人员的姓名,保证在最显眼的位置,并在设备内部附有使用记录表及维保记录表,使操作人员对自己所负责的设备更负有责任感。检测人员无论何时检查,都能准确地找到相关的设备负责人。每天对自己所负责的设备进行翻新维保时,经常可以发现部分配件老化的地方,损伤的地方,一步步进行完善,逐渐使整个设备面貌一新。在对长时间未投入使用的箱变进行预防性试验的过程中,笔者发现2台型号一样的箱变在同一个厂房,同一个工作环境,工作位置是对称,相差无几的用电负荷,不同的卫生程度,不同的设备管理模式(一边是正常的巡查模式,另一边是一尘不染的管理模式),他们之间呈现的试验结果截然不同。第一台箱变试验结果为:高压室内母排绝缘过低,耐压试验有明显的对外放电现象;变压器绝缘测试和变比组别测试不合格。第二台箱变试验结果均合格。在试验过程中,第一台箱变无论是外部卫生还是内部清洁都远远不如第二台箱变。经过分析试验结果以及对现场的仔细观察,推断出第一台箱变的高压室内和变压器内均附着细小的砂石。正是因为这些细小的砂石引起变压器内线圈受损,匝间短路,导致需要更换变压器。从这次试验过程中可知,“一尘不染”管理对设备是非常有用的,便于相关负责人在认真打扫设备外部或设备时,排除消除掉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从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5结语

临时用电电气改造工程在日趋现代化的建筑工程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可以提高工程施工进度。不断地研究总结临时用电电气工程改造是现代化建筑工程的一大重要课题。在临时用电电气改造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工程实际特点,探索规律,总结经验,不断地推动临时用电电气改造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伟彬.设备的一尘不染管理———施工企业设备管理问题与建议[J].施工企业管理,2018(9):100-102.

【2】崔清利.浅谈负荷计算在建筑电气设计的重要性[J].中国房地产业,2017(5):45-47.

道路照明论文范文8

【关键词】公路桥梁隧道工程;防水施工;防水措施;建议

1引言

公路桥梁隧道工程实施施工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为地表径流。在公路桥梁隧道工程的实际施工过程中,地表下层径流会破坏岩石土体的稳定性,增加了过程前期防护措施的布设难度。在公路桥梁隧道工程建设后期阶段,地表下层径流比较容易从岩土体的裂缝中渗出,造成公路桥梁隧道中积水现象,严重破坏公路桥梁隧道中的各种设备仪器和照明灯等设施,有可能还会导致隧道中车辆的驾驶平稳性,造成严重的车祸。并且,地表下层径流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在温度较低情形下会造成冰冻现象,严重破坏了隧道的稳定性。因此,在公路桥梁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地下径流是施工单位首先应该重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降低地下径流对公路桥梁隧道工程施工安全的影响,才可以保障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本文提出了部分适宜公路桥梁隧道工程的防治渗漏水措施[1]。

2我国公路桥梁隧道防水施工现状

公路桥梁隧道工程是地下建设工程,这类工程的防渗漏施工比较重要,很多施工单位都将公路桥梁隧道工程防渗漏施工当作一项重点施工项目。在实际的施工建设环节中,建设施工团队应该综合考虑防水施工建设材料的选择、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等,并且还要考虑防水措施的具体运用范围。除了这些,还应该重视防水施工的管理和管理体系的创建。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公路桥梁隧道工程的防渗漏建设质量都不合格,从目前的公路桥梁隧道工程防水施工现状来看,有待进一步增强公路桥梁隧道工程的防渗漏施工[2]。

3公路桥梁隧道工程防水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公路桥梁隧道工程防水施工中存在以下问题:1)通常使用较多的防水施工方法一般都是先固定支撑墙,再建立整体浆砌石堆积体。在实际的防水施工中,上倒坑开挖的施工速度比较快,上倒坑和下倒坑之间的距离比较大,如果这两个坑没有按时进行封闭,很容易造成软基下沉等问题。端部下沉会由于下导坑的开挖而扩大,致使拱顶沿着施工缝出现裂缝,拉断止水带,从而形成渗水或漏水等问题。2)隧道的纵向施工裂缝一般位于拱圈和边坡墙体中间,在堵塞隧道马口过程中,由于陈旧的混凝土表层没进行凿毛处理,致使新的和陈旧的混凝土之间的黏结强度不达标。同时,在填塞混凝土过程中,容易导致止水带形成变形进而出现损坏。因为马口堵塞混凝土一般都是强度较高的抗渗混凝土,在凝固环节中,收缩强度较大,止水带与混凝土之间结合不好,致使渗漏水现象出现。3)衬砌混凝土之外的纵向盲沟管在施工环节中没有包裹好,很容易形成沟管堵塞情形,致使水流汇集速率变缓。安装排水沟管过程中,假设沟管安装坡度掌握得不好,容易造成地下径流无法顺利排泄,从而引起渗漏水问题。

4公路桥梁隧道工程防水原则

目前,公路桥梁隧道工程的施工技术人员在施工中为了降低地下径流对隧道施工安全的危害,创建了一套公路桥梁隧道工程防水体系,其原则主要包括:排堵截相结合,并且将模筑混凝土衬砌视为隧道防水的重要措施。所讲的隧道排水指的是创建排水系统,将堵塞的地下径流顺利排出桥梁隧道,并且综合现有的工程施工技术和条件,因地制宜,选取合适可行的防水施工计划,使防水技术适合施工现场的环境。此外,防水施工方案的规划还应该综合考虑防水技术的可行性、施工成本的高低和使用效果的好坏等一系列因素。但是,施工原则中的相结合指的是将防水施工与防水措施设计紧密结合,防水施工中比较重要的1个因素就是防水措施设计综合考虑防水施工的条件,实际的施工方案与施工设计紧密结合,施工中注意点面结合,进而将汇水面积较大的渗漏水汇聚为局部出水,之后采取科学合理的排水措施,最大程度地做好隧道工程的排水,降低渗漏水对生态环境和隧道安全的危害。规范中提到的堵塞水流指的是将浆砌石混凝土结构视为堵水的第一层防水设施,浆砌石混凝土结构下面的其他防水材料作为第二层的防水设施,借助这种形式堵截地下径流,致使地下径流不进入道路桥梁隧道项目的建设场地。规范中提到的截水指的是截留隧道的地下径流及隧道表层的渗漏水,让这些水分不进入公路桥梁隧道工程的排水设施中,通常使用的排水形式一般都是设置截水的沟道。

5公路桥梁隧道工程施工防水设施应用

在布置隧道工程的防水设施环节中,要保证埋置的防水管道质量达到国家的相关质量标准,尤其是关系到防水管道施工安全时,要确保隧道周边围岩与防水管道的安装紧密相连,防水管道安装结束之后,安装建设人员还要加强对隧道防水措施的检查力度,如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应该迅速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合理科学地妥善处理这些问题。

5.1结构自防水措施

隧道工程的混凝土结构应该具备自防水发生功能,这一功能的主要之处就是确保工程建设使用的混凝土干密度处于合理范围,确保混凝土的凝聚力达到标准要求,不出现裂缝等现象。由于普通的混凝土比较容易出现裂缝,因此当前建议加强新型混凝土的研制,比如补偿式收缩混凝土等。补偿式收缩混凝土的定义就是在一般的水泥中添加一些添加剂,避免混凝土出现裂缝等情况,促进混凝土抗开裂能力的提升。此外,隧道工程的施工设计人员应该合理设计混凝土,保障混凝土的质量达到设计标准。

5.2公路桥梁隧道防水层措施

针对公路桥梁隧道工程的防水层措施的布置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点,分别为:首先,工程的建设施工人员应该认真测量混凝土的断面积,清除隧道暂时没有开挖部分,并且对混凝土表层进行分层喷射外加剂,建设施工人员还应该割断钢筋外露的部分,并且使用水泥砂浆将混凝土的表层抹平。其次,隧道工程的衬砌背后应该合理布设排水设施,及时检查排水沟、引水管道和暗沟的连接程度。并且,还应该确保位于低温高寒地区的排水设施具备较好的抗冻性能。要不断加强对公路桥梁隧道工程防水措施的检查,隧道工程铺设完防水措施之后,还应该重视防水措施和锚杆焊接的质量。图1为防水措施防水板焊接示意图。

5.3防水卷材设施的应用

防水卷材的建设质量和具体安装质量会直接关系到公路桥梁隧道工程防水措施的建设施工质量。购买防水材料时应该认真检查防水卷材设施的规格大小和材料质量等特征,确保防水卷材设施的整体厚度相对较均匀,不会产生比较明显的皱褶和隆起。在铺设防水卷材时,应该在公路桥梁隧道工程的顶部位置划出中心线,创建板台架,之后对卷材进行铺设。建设的方向是由拱顶向两侧进行建设,同时,要保持铺设平顺,不应该产生褶皱和空鼓,防水卷材的粘结要保证牢固程度。针对防水卷材的结合区域,应该保证防水卷材之间的粘贴紧密程度达标。防水卷材的安装一般都使用环向铺设的形式,其安装宽度要求不小于100mm,短边宽度要大于150mm,并且两个相邻的防水卷材应该互相错开。目前,使用的防水卷材一般都是复合型防水材料,并且防水卷材安装时一般都在支护后面订上水泥钉,但是这种安装形式很容易形成二次衬砌时刺破防水卷材,从而导致隧道工程出现渗漏现象。因此,建议采取隐形建设形式,即在支护后先挂上土工布,对其进行固定,再打入钉子,最后在外层采用热熔焊接技术对防水卷材进行铺设。

6结语

公路桥梁隧道建筑工程的防水问题逐渐成为公路桥梁隧道质量的最大影响因素,也成为我国专家与学者研究的热点。为避免公路桥梁隧道建筑工程渗漏水问题的出现,今后应该采取结构自防水措施,合理铺设防水层措施,合理布设防水卷材设施。

【参考文献】

【1】徐小波.公路桥梁隧道工程施工防水设施应用[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1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