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经济学范例

城乡经济学

城乡经济学范文1

关键词:新形势;城乡规划专业;城市经济学

一、城市经济学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关系

城市经济学是对城市资源进行空间及时间配置研究的学科,是在满足生产发展及城市发展的前提下,对产业的布局及城市空间布局进行研究。现阶段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已不再是传统的物质空间规划,而是对社会经济及物质空间的规划。《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明确规定了城市经济学在城乡规划专业中的讲授内容,并且要求其总学时不得少于48学时,足以证明城市经济学对城乡规划专业的重要性[1-2]。

二、新形势下城乡规划专业城市经济学教学改革

当前城乡规划专业更多是与建筑学结合进行城市规划,并且在进行课程学习时偏向设计类理论课程。对于部分本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来说,大学生在本科阶段接触的唯一一门经济学就是城市经济学,这就导致其在学习城市经济学时缺少相关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基础,尤其是当前城乡规划归属自然资源部,其研究内容及知识体系必将发生变化。就此,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将城市经济学知识与城乡规划设计融合在一起是当前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师需要结合当前城乡规划专业面临的内外挑战,对城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传统的城市经济学课程更多偏向于经济学方面,与城乡规划设计结合较少。在进行课堂内容设计时,应结合一些典型的地方规划案例,由教师提供该地区的基础资料与数据,引导学生将真实的地区规划设计与城市经济学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减少过去课堂教学内容与规划设计脱节的现象。课堂教学内容改革还需要增加专题学习,例如,城市土地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城市污染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政府职能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等,这些专题可以将城市经济学与城乡规划专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学生对城市经济学的重视程度,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城乡规划专业更注重实践能力,所以城市经济学课堂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课堂上的主动性。具体来说,城市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如下。第一,应用案例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3]。教师可以通过事先让学生了解课堂设定的案例,课堂组织学生讨论,通过知识、观点的碰撞启迪学生思维。对于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师而言,教师可以通过特定地区的规划案例,提前让学生去学习如何将城市经济学原理应用在地区规划案例中,并通过课堂讨论、发表观点,提高学生把城市经济学知识应用到城乡规划中的能力。第二,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一种通过改变教师与学生角色以构建高效课堂的新型教学方式[4]。翻转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反转,学生从课堂的听众变成课堂讲授者,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多媒体进行课前自学,课堂上发表自己观点并且将自己不懂的地方向教师或其他学生请教,互相学习彼此掌握的知识。对于城市经济学教学而言,应用翻转教学既可以让学生分组准备知识,又可以在有限的课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最终达到提升课堂质量的效果。

三、结语

随着时展,城乡规划专业发展面临着城市规划地位变化带来的挑战,新形势下学科转型及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对于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而言,需要进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改革,从而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为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陶红月,谢守红.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设计[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2):51-52.

[2]易秀娟.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10):20-21.

[3]杨晨,谢守红.案例教学法在城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5):84-85.

城乡经济学范文2

1.1临床思维考核内容及方式

二级学科范围内进行考核,考生对随机抽取的病例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分析,选择检查项目并阐述理由,确定治疗原则与方案,重点从临床分析的思路与逻辑、相关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进行评价。

1.2统计学处理

应用Microsoftexcel2003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进行统计,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际能力考核成绩的统计描述经W检验,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考核成绩均不服从正态分布。整体成绩趋好,呈现正偏态分布。

2.2不同生源背景的研究生临床实际能力考核成绩的比较党员与非党员临床技能成绩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党员的成绩高于非党员。临床思维成绩方面,女生优于男生,非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优于跨学科报考的研究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民族、学历背景、生源来源以及毕业院校等因素对于临床实际能力考核成绩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新疆医科大学于1998年获得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单位,遵循专业学位研究生强化临床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规律,学校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训练方案及其配套的临床实际能力考核体系,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考核成绩整体较好,与临床实际能力考核作为毕业考试的一部分、学生非常重视、考前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有关,同时也反映出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合理,培养的研究生具备了从事临床工作的基本素质,临床基本功较为扎实,符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新疆医科大学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研究生,这些学生主要来自本校培养的本科毕业生,虽然存在基础教育比较薄弱和汉语言交流障碍的劣势,但是少数民族研究生临床技能和思维成绩并不低于汉族研究生的成绩,说明在我校研究生招生选拔过程中,确实选出了非常优秀的少数民族生源。

同时也间接反映出我校本科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民汉学生教学“五统一”(即统一培养目标、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进程、统一考试标准),保证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党员的临床技能成绩高于非党员,女生的临床思维成绩优于男生。党员研究生往往在学习、生活中对自身要求比较高,而女生相较于男生则更加认真和勤奋,因此端正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学习氛围有利于研究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作为研究生管理部门,应该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研究生培养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彼此渗透,相互促进。

本研究中所涉及的跨学科研究生是指在研究生阶段所学学科与本科阶段所学学科不属于同一一级学科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尽管当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使得众多学者对跨学科这一现象本身持肯定的态度,然而“隔行如隔山”,由于缺乏大学期间系统而正规的学习,跨学科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和专业基础知识都略显苍白。本研究中2010级跨学科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成绩明显低于非跨学科研究生,反映出研究生在本学科系统知识和综合能力方面的差距。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立足学科交叉点的产生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做好跨学科研究生的选拔和培养将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

城乡经济学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课程;学习情境;设计方向

课程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依据,小学作为我国基础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需要重视课程的设计和发展,在新一轮小学课程改革中,国家教育部指出当前小学课程设计中存在教学困难、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等特征,导致小学课程教学水平达不到理想的目标。情境导向小学课程设计是小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开设小学情景课程设计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学习情境的基本概念

情境是小学常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情境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情境教学方法的运用在于为学生创造和构建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掌握和学习相关的知识。小学课程教学中的情境导向设计,需要结合课程教学的主题和内容,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相关的教学情景,从而起到课程创新和改革的作用,让学生从情境课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小学课程设计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由于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自我约束和控制力相对薄弱,在课堂教学中难以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和精神力,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显著,而情境教学模式在小学课程中的设计,是基于小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符合小学生兴趣爱好,能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是当前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

二、情境导向下的小学课程设计模式

当前小学教学中存在大量的问题和弊端,首先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小学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课程标准,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乏味,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其次教师和学生互动较少,学生跟不上教师教学的步伐,造成课堂教学质量低;最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结合当前小学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国教育学专家提出了情境导向教学模式,将情境融入到小学课程设计中,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本文从以下几个环节提出情境导向下小学课程设计研究方向:第一,构建真实生动的情境教学模式。当前小学课程设计中依然存留着部分问题,如小学课程设计整体脱离小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和需求,小学课程内容无法体现时代精神和特色,这种课程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无法立足于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落后性和滞后性,而情境导向下的小学课程设计充分结合学生学习需求,依据小学课程教材内容和目标,为学生构建真实生动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情境教学模式中加深和巩固对知识要点的学习和掌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式。第二,明确学生课堂主体教学地位。课程是小学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小学课程涉及的知识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包括语文、数学、美术、英语、体育等都是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在当前小学课程设计中,明确的忽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课程学习自主性和兴趣不高,而情境导向下的小学课程设计则打破这一现象,要求课程设计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学习模式转变。为此情境导向下的小学课程设计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能力出发,设计符合当代小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课程体系,此外小学课程设计还需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能够打破传统课程设计模式的束缚,体现核心素养理念的核心精神。第三,创新情境导向下的课程设计方法。小学课程主要面向7至13岁的学生,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群体,为外界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力十分丰富,核心素养理念下要求小学教育要进一步开发和提升小学生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模式,让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情境导向下的小学课程设计能够结合课程教学的不同目标和要求,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和形式,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如利用多媒体情境教学法,从多媒体中寻找丰富的教学资源,将枯燥生硬的知识更加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又比如开展合作学习法,根据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将学生分成3至4人的学习互动小组,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开展热烈的讨论,加强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情境导向下的小学课程设计是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情境课程教学模式,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今后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英.以学习情境为导向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才智.2015(08)

[2]范春霞.中学语文课堂问题导向的情境创设探析[J].中学语文.2014(03)

城乡经济学范文4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汉武帝把《诗》列为“五经”之一,始称《诗经》。对《诗》的形成,汉代学者有官府采诗之说。班固《汉书•食货志》云:“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择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对采诗之说,历来有不同看法。我认为,全面考察周代史料可以看出,采诗之说还是可信的。

现存《诗经》,汉代学者认为是由孔子删削编定的。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云:“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对此,当代学者有不同看法。宋衍申主编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中说:“孔子删诗的说法是不可信的,因为当孔子幼时,吴公子季札在鲁观乐,乐工为他所奏的各国风诗的次序,孔子不止一次说过‘诗三百’的话。以上两例,说明此书在孔子之前已经成集。”我认为,孔子删诗之说不可轻易否定。《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否定孔子删诗说的理由不能成立:一,孔子删诗,完全可按风诗原来的次序;二,他所说“诗三百”,完全可以指自己编定的本子。秦始皇焚书,《诗》亦被毁,汉初复得流传。汉代传《诗》的有四家:齐人辕固所传称《齐诗》,鲁人申培传称《鲁诗》,燕人韩婴所传称《韩诗》,赵人毛苌传称《毛诗》。前三家出于汉初,武帝时已列于学宫,《毛诗》晚出,未得立。《齐诗》亡于曹魏,《鲁诗》亡于东晋,《韩诗》亡于南宋,《毛诗》独传,即今《诗经》。

《诗经》所收作品的创做年代,起于西周初年,止于春秋中叶,它们所反映的文学思想,亦应属于这一时期。《诗经》有不少作品,谈到作诗的动机和目的,其中反映当时人的文学思想。朱自清《诗言志辨》说:“《诗经》里说到作诗的有十二处……”其实,并不止于此数。又说:“这些诗的作意不外乎讽和颂,……”其实,也不尽然,因其并非讽、颂所能包含。《诗经》谈到作诗的动机和目的共有三类:

第一类:作诗是为了讽刺和劝谏。维是褊心,是以为刺。(《魏风•葛屦》)夫也不良,歌以讯之。(《陈风•墓门》)是用作歌,将母来谂。(《小雅•四牡》)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小雅•节南山》)作此好歌,以极反侧。(《小雅•何人斯》)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小雅•港伯》)王欲玉女,是用大谏。(《大雅•民劳》)犹之未远,是用大谏。(《大雅•板》)虽曰匪予,既作尔歌。(《大雅•桑柔》)

第二类:作诗是为了歌颂和赞美。矢诗不多,维以遂歌。(《大雅•卷阿》)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大雅•蒸民》)第三类:作诗是为了抒发忧愁和悲哀。心之忧矣,我歌且谣。(《魏风•园有桃》)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小雅•四月》)

上面这些句子涉及到以下一些问题。

一、文学的社会作用诗可以用来讽刺和劝谏,意味着诗可以鞭挞丑恶,揭露弊端,意味着诗可以促使统治者调节行为,调节政治,这说明诗具有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可以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这是符合事实的。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应,它可以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政治状况、经济状况、文化状况、道德状况、风俗民情;可以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各个民族、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精神面貌、生活状况和相互关系,从而使人认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不仅如此,文学还可以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应该肯定的,什么是必须否定的;从而使人知道应该怎样去做。文学通过影响人的思想,进而影响人的行为,从而影响社会。《诗经》中的作品就是如此。周代统治者的“采风”行为也证实了这一点。

城乡经济学范文5

关键词:经济数学;课程改革;异化现象

引言

我国经管类专业本科经济数学课程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手段与方法诸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些高校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在经济数学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本土教材,这些教材对我国经济数学教育教学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在经济数学课程改革不断取得进步的过程中,有违改革初衷的“噪音”也不绝于耳,形成的负面效应足以引起我们的正视与重视。本文作者将这些“噪音”以及形成的负面效应统称为经济数学课程改革的异化现象。

一、课程改革的异化表现

(一)盲目提升经济数学课程的功能

迄今为止,国内所有经管类本科专业都开设了经济数学基础课程。尽管各学校的教学大纲有所差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阐述:经济数学是经管类本科专业的一门基础性课程。正如经济学原理不能替代分工理论,管理学原理不能替代管理决策理论,经济数学仅仅是一门学习经济数学理论与方法的入门课程。经济数学既不能替代数理经济学,更不能替代专业课程中的定量分析。反观近些年对经济数学课程的改革轨迹,许多人似乎忘记了经济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教学目标。一方面,一些课程改革者盲目拔高经济数学的课程地位与功能,不切实际地增删教学内容,使该课程陷于“高处不胜寒”的窘境;另一方面,经济、金融、管理等相关专业的教师及管理者对经济数学教学的期望值日益增高,对该课程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上述盲目提升经济数学课程功能的做法,迫使其承担了难以完成的使命。

(二)过度强调经济数学的工具作用

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这是人人都明白的浅显道理。构筑经济数学课程体系“大厦”的前提是打好必要的理论基础。通过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科学素养,应该是经济数学教学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反观近些年对经济数学课程的改革轨迹,很多人似乎忘记了经济数学课程的基本功能。一些改革者以加强应用性为由,过度强调经济数学课程的工具作用,竭力弱化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功能。这一异化现象已形成了所谓工具主义思潮,其主要表现如下:1.忽视数学思想的阐述,轻视课程的系统性训练,认为没有直接应用于现实的数学内容都在删减之列。2.曲解经济数学的应用性功能,认为摒弃理论分析,淡化方法学习,重点放在经济模型、案例分析及数学软件的操作方面才是经济数学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更有甚者,在教学内容中生吞活剥地加入大量的经济学、管理学内容,试图将经济数学改造成名副其实的数量经济学或数理经济学。3.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避难就易,避重就轻,只要涉及公式推导与理论分析,就采用“翻墙跳过”的删减策略。

(三)低估学科知识结构性融合的难度

从学科发展的规律看,数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在理论体系、表述形式及研究方法诸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抽象性是数学的特征[1],而经济学、管理学中的数学模型却带有鲜明的学科色彩,有些数学方法本身就是由经济学家或管理学家创造的[2-7]。放眼我国高校的经济数学师资队伍,大多数教师的知识结构并不具备“数学+经济学+管理学”的通才条件。将专业学科中提炼出来的数学模型与方法融入数学课堂,并非轻而易举。反观近些年对经济数学课程的改革轨迹,由于过度强调经济数学课程工具作用,弱化了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功能,数学、经济学、管理学“三位一体”知识的结构性融合似乎成为无关紧要的话题。

二、异化现象的负面效应

(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成为教学通病

“传道、授业、解惑”是每位职业教师的终生使命。“解惑”就是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每位教育者明白的浅显道理。反观近些年对经济数学课程的改革轨迹,我们对经济数学教学中的许多问题都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解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成为一种教学通病。在工具主义思潮的推动下,问题“解惑”所需要的理论分析成为食之无味的“鸡肋”。

(二)课程改革有违教育教学规律

如前所述,经济数学是一门系统的理论与方法论课程。“欲速则不达”,这句话也是经济数学教育教学中谨记的法则。在教学中,由于盲目抬高经济数学课程的功能,过度强调课程的工具作用,贬低理论知识的价值,忽视数学、经济学、管理学“三位一体”知识的结构性融合,最终导致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效果之间产生较大的系统偏差。修完该课程的学生在实际中误用、滥用或错用数学方法,生搬硬套数学模型,对所选用模型的适用条件不明就里,对相关变量或参数的解释事实而非等,不一而足。产生这些负面效应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以改革的名义曲解了该课程的功能,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三)经济数学教材呈现工具主义倾向

经济数学改革中出现的工具主义思潮必然影响到教材的价值取向。从近几年出版的部分经济数学教材可以看出,这些教材的工具主义倾向已成蔓延之势。具体表现如下:1.轻理论方法,重工具作用,内容体系逐渐向“操作手册”模式靠拢。2.简单模仿欧美国家经济数学教材的结构体系,不切实际地套用或照搬一些西方主流教材的模式。有些教材甚至“东施效颦”式地模仿西方主流教材的体系结构、内容与语言表述。3.无视本科层次经济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一再降低理论标准,在教材内容的难度、广度与思想方法诸方面逐渐向专科层次靠拢。

(四)一线教师的理论创新精神被弱化

工具主义思潮诱导诸多教师竭力追逐数学的工具价值,而不愿意耗时耗力去探索经济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近些年来,在与经济数学相关的学术成果中不难发现,应用方面的成果汗牛充栋,而理论方法创新方面的成果凤毛麟角,这就是工具主义泛滥的例证。

三、异化现象产生的根源

经济数学课程改革过程中异化现象的产生,是由多种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者认为,功利化是导致经济数学教学改革中产生异化现象的主要因素或根源,即功利化是与异化现象高度相关的解释变量。在功利化因素的驱动下,有相当一部分经济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者心境浮躁,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热衷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功利化导致工具主义思潮盛行

在功利化因素的驱动下,经济数学的工具主义倾向日益显著。学以致用的含义被歪曲,呼吁加强经济数学理论与方法教学的主张被边缘化,学科相关知识的结构性融合被忽视。

(二)功利化导致课程功能异化

在功利化因素的驱动下,经济类、管理类的专业教师及管理者赋予经济数学课程过高的定位,对经济数学提出了超越课程功能的不切实际的要求。

(三)功利化助长学术浮躁

在功利化因素的驱动下,部分学术研究者的趋利行为加剧了经济数学改革的异化进程。在学术圈子中,有些论文或研究项目为了拔高成果的层次或等级,刻意将数学模型作为点缀。更有甚者,论文作者或项目研究者在对所用的数学模型不求甚解的情况下,仅凭简单的软件分析结果,也能编撰得头头是道,等等。如此浮躁的研究风气无疑助长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教学异化风气。

(四)功利化催生“职称效应”

在功利化因素的驱动下,由职称评定机制催生的不少所谓学术成果其实就是急功近利的产物。一些科研准备不足者毫无疑问会选择容易产出成果的应用性、应急性热点项目,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样的机制无疑加快了经济数学教学“轻理论方法,重工具应用”这一异化现象的蔓延。

四、矫正建议

(一)树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解惑理念

在经济数学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坚持尊重科学,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使教师成为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树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解惑理念,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讲解或推导冗长复杂的公式或模型。恰恰相反,教师的着力点应该是:向学生解释清楚这些公式或模型产生的思想背景、思路方法、适用范围以及每个变量与参数的经济意义。由此可见,有效的方法引导是经济数学课堂教学的价值所在。

(二)回归经济数学课程的正常功能

如上所述,经济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入门课程。在该课程学时学分既定的条件下,我们既不能随意提升该课程的功能,更不能迎合那些浮躁的非理性的呼声。在课程改革中,教学大纲的制定要从实际出发,教学内容结构的安排应适度权衡,避免包罗万象。

(三)方法与应用并重

如前所述,通过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是经济数学教学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工具主义思潮过度强调经济数学的工具作用,这是课程改革走向极端的异化表现。强调经济数学理论方法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在教学中必须选择“重理论轻应用”的策略。作者认为,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其溢出效应对经济数学应用的价值远远大于工具主义者立竿见影的价值。显而易见,那些“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者的经济数学功底必定远大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者。作者认为,“方法与应用并重”应该成为经管类经济数学程改革的基本导向之一。

(四)重视学科知识的结构性融合

如前所述,数学、经济学、管理学“三位一体”知识的结构性融合并非轻而易举,需要一线教师及改革推进者深入研究,静心思考。作者认为,实现“三位一体”的有机融合,是经济数学课程改革成功的先决条件。

(五)增强包容性,倡导多样化

网络与数字媒体技术是经济数学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教学实践表明,“过犹不及”。过度依赖数字媒体等新型教学手段未必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笔者认为,所有能够显著改进或提高经济数学课堂效率的方法手段都应予以认可。在经济数学教学改革中应树立以下观念:(1)避免教学过程的机械程式化;(2)增强教学手段的包容性;(3)倡导教学方法的多样化;(4)放眼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五、结语

城乡经济学范文6

本文主要由竞赛教学模式在企业形象设计课程当中的实践经验当作前提条件,研究出采集竞赛信息,竞赛和教学结合,以及任务实施的竞赛教学方式和基本的思路,从而给竞赛教学模式在企业形象设计课程当中的长期发展提供便利,促进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教学方面的整改。

关键词:

竞赛教学;企业;形象设计;课程实践

以往企业形象设计教学策略让学生获得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但是,和市场对于视觉传递艺术设计对于人才方面提出的要求作比较,发现其还比较落后,没有办法达到企业以及市场的真实需要。教学过程中使用竞赛这种教学模式,拥有比赛特有的竞争性,和生产实际集合起来的极高的密切性,和市场需要统一的适应性,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适应市场要求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在竞争的过程中的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因此,下面将进一步分析竞赛教学模式在企业形象设计课程中的实践。

一、实践目的

要求做到真题真做,不要做哪些虚拟化的题目,引领学生贴近市场和品牌,使用创新的设计凸显品牌的核心,推荐设计新人,提高教师和学生视觉设计教学以及设计创新方面的能力。

二、实践的具体内容

1、采集竞赛相关的信息

让学生学习企业形象设计的根本理念知识,构建并且塑造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让学生能够熟练操作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要采集有关竞赛的信息,其内容必须和企业形象设计课程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企业和各种类型机构征集标志以及吉祥物还有卡通形象的设计等。采集竞赛信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各种类型的专业期刊,教师要把采集到的信息分成几种类型整理出来,并且,把竞赛的内容依次设置到对应的章节当中。在具体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给学生讲清楚详细的比赛要求和题目的种类,同时在开始比赛之前要审核题目,对于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开展比赛。

2、比赛与教学结合

在授课过程中,把CI设计实例导入到具体的课程内容中,提高学生的兴趣,经过分解案例,让学生开拓思维,经过设计内容当中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流程,掌握必要的理论方面的知识,提高整体教学的质量。在实践过程中导入竞赛,重点检查学生基本知识掌握的情况,同时培养其随机应变和统筹规划,还有团体合作的能力,这个过程必须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参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大有关领域的阅读量。对于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将其整理出来,使用探究方式学习课程的内筒。针对比赛的规定选择本地或者外地的龙头企业,有纪律的进行调研,熟悉环境,然后,明确是要做总体规划或者是简单的形象设计。基于此,再在意念上进行延伸变化。整个设计的要求,必须要凸显出形象,具有创新性,其色彩方面的搭配必须符合企业设计方面的要求,风格没有特别的限制。

三、任务实践

教师必须要重视总体设计过程,要求整个过程都需要进行必要的知道,在课下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qq群或者是微信群的方式,和学生之间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和互动,以便能够及时的给学生设计方面提供宝贵的意见,相互探讨设计的体会。例如,在参加2014CtripDoodle设计比赛的时候,比赛核心内容就是对于企业所的品牌标志进行延伸设计,企业想要得到具有创新性的设计,将携程或者是Ctrip当作基本条件,加入节日或者季节等特色元素,应用到携程今后的宣传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当中。第一,必须要让学生知道Doodle这个词是源于德语,那个时候这个词的意思是傻瓜。直到上世纪30年代的时候,这个词才获得了新的意思也就是涂鸦。目前说到Doodle这个词,大部分值得是门户网站标识创意,属于其网站标识艺术的再现,能够有效提高品牌形象。大部分网站把自身标识跟随时令和节日制作为艺术涂鸦,并且采取形象窗口的方式进行展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针对比赛的规定,将携程或者是Ctrip当作根本,融入旅游元素并对其进行创新,结合节日等相关联。在设计课程内容的时候,主要讲解设计的方式,并且针对比赛的具体内容,将百度的Doodle当作例子进行分析和欣赏。要求学生学会最根本的标志设计方式,之后让其做好设计的草图,通过教师的指导再对其进行完善,学生应该尽可能的发现自身的主动性,在设计上进行创新,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逐渐完善学生的设计。最后,教师需要核对作品提交条件等,从而保证作品能够符合比赛的规定按期提交。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竞赛教学模式在企业形象设计课程中的实践与分析,使我们了解到采集竞赛信息,竞赛和教学结合,以及任务实施的竞赛教学方式和基本的思路,从而给竞赛教学模式在企业形象设计课程当中的长期发展提供便利。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竞赛教学模式在企业形象设计课程中应用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

作者:何佳 单位: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工业设计教研室

参考文献

城乡经济学范文7

关键词:工程经济;土木工程;从业者

工程经济学是工程技术与经济核算的边缘性交叉学科,研究在各种工程技术方案下如何实现工程经济效益最大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产出。建筑产品具有多样性、固定性、不可逆性、多耗能等特点。在建筑工程项目开工之前,从业人员需要运用工程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工程项目进行分析与论证从而选择最优方案。可见,充分学习与运用工程经济学在项目实践上十分重要,对培养专业型、应用型综合人才,提高我国建筑业市场竞争力,刺激疫情后的建筑业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

1工程经济学的发展综述

工程经济学的概念最早诞生于1887年美国土木建筑工程师惠林顿的著作《铁路布局的经济理论》,他首次将成本分析法运用于铁路修筑的长度与路线的曲率中并提出工程利息的概念。其后,被誉为工程经济学之父的格兰特教授出版了教科书《工程经济原理》,标志着工程经济学这门学科的诞生。工程经济学家迪安1951年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形成了《投资预算》这一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动态分析分析法在工程经济学中的运用,全面推动了工程经济学的发展。国内高校在20世纪70年代引入工程经济学后又相继开设了建筑经济学专业,也因此催生了一系列相关的工程经济学著作。改革开放进一步推动了工程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经济建设宏观与微观项目中的广泛运用。至此,土木工程领域也逐步形成了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工程经济学应用体系。

2工程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2.1工程估价。工程估价主要分为可行性研究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基础设计阶段、详细设计阶段、开标前对工程成本的初步估算这五个阶段。比较而言,在大规模的工程项目中,传统的人工计算耗时多,计算效率低下。如使用手工计算招投标中建设项目预算额度,速度慢且复杂;运用工程经济学中Excel的函数功可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简化工作量,达到准确率高且快的目的。该类函数可从建设项目初期开始对工程成本进行分析控制,对各阶段投资估算进行动态分析,全面衡量施工过程中可变因素(材料、设备价格上涨、不可抗力因素等)和风险因素以估算建设项目工程成本的变动幅度,并对建设项目不合理的估算程序或内容进行修正或者剔除,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和优化工期的目标,最大程度实现工程项目经济效益最优化。

2.2工程财务。工程经济学在工程财务上以投资、成本、收入、利润、税金、利息为基本要素,讲求建设项目资金在一定时期内现金流量的实际支出与收入,而不是计入在账册上客观的有形支出。成本控制与预算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成败的关键。有效管控企业财务资金达到控制供应材料成本的目的,运用Excel函数进行数据处理,可一直接生成现金流量表、建设期利息表、借款偿还计划表等财务报表,简单化企业的财务报表制作。正确、快捷的财务管理系统能够提高对建设工程成本估算的精准度,统筹兼顾工程项目的整体计划、预算和规划,减少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因素,提高企业资金使用和管理的能力,提高资源价值使用率。

2.3经济分析与评价。利用工程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可以从企业、国家、社会等层面综合分析和判断建设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仅注重投资盈利和微观经济效益,还强调国民经济的全社会的宏观效益。对建设项目拟定的技术方案和施工设备进行方案比选、经济分析与评价,选择出最优方案于性价比最高的设备,对施工设备进行比选,淘汰劳动生产效率低、维修成本高的设备,进而催生技术更加完善、结构更加先进,生产效率更高、耗费原材料和能源更少的新型设备。合理配置,资源避免投资盲目性,降低企业投资风险,紧密结合经济与技术,使工程项目投产后于市场后,在同等产品竞争中获得社会上、经济上最佳效益。

3对从业者的影响

3.1技术影响。从业者自身的专业知识、施工技术水平、职业素养与建设项目的质量、经济效益直接相关。市场经济环境下,新的施工工艺技术、设备的产生更应注重各种参数的比选,从有限的资金内选出性价比最高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从业者应结合建设单位施工要求、建设方案的技术要求、我国建筑体制质量安全要求,将施工方案的、原材料的采购、新旧技术、施工器械各方面要素进行敏感性分析、价值分析、风险评估、方案比较选择,将新、旧技术在施工过程中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新技术降低施工难度,降低工程成本。同时遏制土木工程从业人员只要能明白建筑结构、看得懂工程图纸、清楚工程如何施工即可的想法。为此,应在土木工程专业中设立工程经济学相关程,培养土木工程从业人员的经济思维意识;企业中对从业人员在上岗之前采取专业技术与职业素养培训并举的措施,帮助从业者从理论和实操中全方位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全方位防范风险,制定防控方案,落实每个施工人员的工作职责,及时止损,避免推诿责任,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效率。

3.2经济影响。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象征。地方政府运用资金建设社会公共设施(道路、地铁、桥梁、体育馆、图书馆等)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产生了无法用货币衡量的经济效益。市政工程能向土木工程从业者提供较为稳定的就业岗位,增加社会的劳动就业率,缓解从业者的就业问题和自身经济压力,有力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政府用于建设公共设施的资金来源于国民税收,公共设施建设随着人民增长的需求而不断增加,政府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建设社会公共设施工程将惠及居民和企业。从业者可以利用加速折旧法延缓企业缴纳税款的时间,这也是国家考虑不同阶级纳税承受能力给予的一种特殊的缓税、纳税优惠。

城乡经济学范文8

以云南传统村落为项目化教学的依托主体,强化教学内容的“主题性”,探讨了云南景观设计课程区域特色化的内容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清楚地认识传统景观的发展与变化,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推动高校景观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促进传承和发扬传统村落景观精华文化,达到双赢的效果。

关键词:

景观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法;区域特色化;云南省

1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景观的类型日益增多,景观设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多样化,因此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快速的城镇化对人居环境的侵袭日趋严重,地处西南边疆的云南也未能幸免。云南丰富的传统村落景观资源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部分价值颇高的村落景观空间已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一方面是云南高校景观设计课程亟待优化,另一方面是云南省需要一批优秀的景观设计师去挑起继承和发展传统村落景观的重担,二者注定形成耦合关系。

2关于景观设计课程的设置及存在的问题

景观设计是一门交叉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风景园林、建筑学、城市规划、艺术等综合领域,囊括了技术、艺术、人文、生态、管理、政策法规等诸多领域的内容,身兼改善和建设优良人居环境的重任。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中国城市景观环境的规划与设计备受关注,使景观设计不仅成了高校中的“热门”专业,毕业生就业“热门”行业,还使高校景观设计教育也在不断的改革、创新。目前,多数农林类院校、建筑类院校、艺术类院校以及综合类院校都纷纷设立这一专业或在相近的专业中设置景观设计课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几百所院校设立了相关专业或课程。然而,大多院校开设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千篇一律,没有针对各个地区独特的地域特色制定适合该地区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也就是说,现行的景观设计教育正在以不成熟的艺术教育理论与课程安排,为中国的城镇建设提供着滞后的服务。

3关于项目化教学法在景观设计课程中的运用

项目教学法最早可溯源自欧洲的劳教思想,18世纪欧洲有专门的职业工读教育,以手工劳作为形式,以技能培养为目标[1]。20世纪德国教育家海因里希教授在国际教育论坛上推广了项目教学法,随之风靡世界各级学校[2]。项目化教学是以学生作为中心,教师辅助学生的一种高效教学方式[1],在实施过程中,通过项目的形式来驱动师生的协力共同完成一项任务。这不仅能够将专业的素质和技能进行强化,还能够理论联系实践,使学生清楚的了解和认识一个项目完整的运行过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协作等综合能力。项目化教学法能够在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得以积极应用与推广,这和景观设计的课程特征有着高度的适应性。景观设计有着明确的任务性、程序性以及阶段性。景观设计课程涉及到居住区景观设计、风景园林设计、广场景观设计、公园景观设计等专题内容,这些专题的设计都具有很强的程序性以及阶段性。这与项目化教学法中的“驱动性”形成了高度统一的机制,在将项目化教学法植入景观设计课程中已为必然[3]。

4云南高校景观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法的应用现状

目前,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艺术学院、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众多高等院校及一些职业院校均在相关专业下开设了景观设计课程,也先后将项目化教学法应用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但项目案例基本都以通识性为主,鲜有地区偏向性与特殊性,这使得课程缺乏区域特色。在发展课程区域特色项目化教学法上,云南艺术学院走在了前列。云南省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以由师生共建的“乡村实践工作群”,站在农业传统的忧虑和过度城市化对立思考的立场上,离城下乡,回归历史,用设计所学为农村奉献才智,先后对云南省红河州、丽江市、西双版纳州等区域的多个传统村落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对当地民居、景观等物质要素进行了数字化的复原和改良设计,重新赋予传统村落活力,再造农业故乡。这一举措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也使参与工作的学生从中受到了无可替代的专业训练。这对云南省高校景观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法的革新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5云南省高校景观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法区域特色化的构想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民族众多,各个民族的文化、信仰崇拜以及生产劳作方式造就了这一地区景观形式的复杂和多样化。然而,城镇化是社会的一种发展趋势,这些富有地域文化色彩的、生动的景观实例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着。据住建部公布数据,截至2016年11月,云南共有615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些传统村落都是具有云南特色的景观设计教学中最有借鉴价值的实例。为了使多样化的特色景观形态得以保留并可持续发展,并不简单地只是把某一景观模式进行千篇一律的复制,这就需要新一代景观设计生力军的培养,为云南民族景观文化的再生、传播及弘扬进行良性的干预。因此,在云南省高校景观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中,可依托云南传统村落,将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作为课程研究的重点。

5.1教学内容新构想

以云南省传统村落为项目化教学的依托主体,大大的强化了教学内容的“主题性”,构建了云南景观设计课程区域特色化的内容体系。在村落景观研究与保护更新这一主题任务的驱动下,针对不同的村落,由教师提供协助和引导,以学生自主寻求知识的模式并形成团队组合,在对村落的研究中吸取各物质要素景观的建设经验与智慧,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整体的村落保护与更新措施策略方案,形成教学内容阶段性的知识建构,培养学生在项目协同合作中的团队合作精神,为学生走向未来的工作岗位夯实了基础。

5.2教学形式新构想

在进行课程理论基础教学后,主要以“野外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经费以满足本次项目化教学的需要进行下拨,用于实地调研过程中的车船路费、住宿费用等开支,学生以团队的模式来进行具体的实践工作,从而解决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更行的任务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学形式不再拘泥于书案文献的查找研究工作,而是在文献研究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村落实地田野调查,充分突出项目化教学动手动腿的方式。在教师的统筹与协助下,前往既定村落展开具体的田野考察,在实地调研、问卷访谈,从中提高学生应对项目前期充要规划的能力,之后展开阶段师生方案小组交流讨论、设计方案与空间模型制作。在景观设计课程的全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整个教学形式形成了翻转课堂,从书案以及模拟走入真正的环境景观中去,形象生动,达到理想化的教学目标。

6结语

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景观设计人才的培养机构,其景观教学理念及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到景观设计师的质量。传统的高校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城镇化的步伐。因此,明确地区差异化,根据区域特色化环境景观的特质,揉入项目化教学模式,优化景观设计课程。通过对不同场地的分析和实践演习,使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从更多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设计项目的特殊性,在实践中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4],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景观设计人才,推动高校景观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传承和发扬传统精华文化,解决“城镇化”带来的环境问题,达到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国敏,李春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可行性研究[J].大众文艺,2012(17):271~272.

[2]徐茵,黄华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艺术科技,2012(4):119~120.

[3]周雷.项目化教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4,16(5):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