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应用

【摘要】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既是教育实践的理论总结,也是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在教育实践中,小学教师应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把握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教育重点,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往往忽视心理学理论价值,忽视学生心理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应通过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心理,激发学科兴趣;结合心理学理论,创新教学方法;结合小学生心理发展不同阶段,开展情景教学、情感教学等,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心理学;小学教育;应用策略

近年来,“教育改革”“双减”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对小学教育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促进了我国的教育事业朝着更优化的方向前进,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能帮助小学教师进一步了解小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律以及各阶段发展所需要的支持,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合理推测,确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此外,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也是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辅导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应在小学教育中积极应用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一、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价值

(一)把握心理发展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心理学与教育学一脉相承,教育实践以心理学为基础。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合理确定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等,可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发展。如在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既适合学生学习能力,又能顺应学生要求的学习内容。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提到,学习者受到环境刺激的影响,进行内在知识的加工,这就给如何构建一个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良好教学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教学中应用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理论,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重新定义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实践的创新。

(二)科学确定德育目标与方法,提高德育水平

在素质教育中,道德教育十分重要。而教师学习和利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机和需求,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问题。然后针对问题进行教育,把不良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杜绝一些不良的想法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1]。教师以心理发展规律为指导,进行科学的道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校德育水平。

(三)把握心理教育重点,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由于当今社会发展迅猛,学生受到外界环境刺激越来越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加之个体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不同阶段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而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青少年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和规律。所以,良好的心理学基础是教师进行教育的前提,教师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抓好心理教育的重点任务,全面关注学生发展,可以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进行自我评价,促进自我教育

当前,我国青少年在校内虽然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但并非仅学习知识,还要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实现全面发展。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应达到的水平,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从而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思想修养,促进自身心理发展。

二、小学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实践与理论结合不够紧密

目前,我国小学教育的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小学生心理问题仍然存在,这与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有密切关联。学生都具有可塑性,大部分学生在恰当科学的教育下都能得到适当的发展,学会课堂内容,但要使学生透彻掌握内容,需在了解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践。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很难将所学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导致对学生的教育方式、沟通方式以及对学生心理发展关注不足。也有一部分教师在实践中,往往过分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忽略了教学方法及语言表达的科学性,忽视了将自己所学的心理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

(二)教师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研究人员不断推动教学方法走向现代化、科学化、多样化。然而,就目前我国的教育实践而言,仍有部分小学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有的教师在备课时,主要从自身情况出发,依据教材内容和自身经历,设计教学活动,不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心理发展需要;也有教师将学生成绩作为自身教学能力的体现,潜意识中过分关注成绩,此种情景下,更侧重于知识的单一传授,会导致对心理发展的关注欠缺。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更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传统教学模式仍占据主导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专家及研究人员不断推出新的教学模式,力求帮助教师给予学生更加科学的教育,让学生得到更好发展。例如,某中学形成了学生探索、教师总结的教学模式;三十五分钟展示自学成果、十分钟预习的循环大课堂模式等,这些新型的教学模式都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小学教师,尤其是小学高年级教师,依然仅注重成绩,强调知识点灌输,认为学生讲不好,讨论交流就是浪费时间等。但就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对某些简单的知识已经具备了自学能力,可以尝试新型的教学模式。而教师在实际授课时,依然以教师为主,注重教师讲解,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

(四)教学评价对个体差异关注不足

无论是新课改背景下,还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甚至是核心素养下,教学评价都强调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形成的传统评价方式很难转变,部分教师忽视小学各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诉求,忽视学生的独特性,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以期末测评为评价媒介。事实上,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技能的掌握、性格转变、社交能力、思维发展等方面的评价并不多,这表明教师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差异化评价关注不足,这不利于教师依据评价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心理,激发学科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学习效果也存在直接关系,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客体的积极态度的个性倾向。学生如果能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学科克服排斥心理,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就会培养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自控力较弱,注意力容易转移,因此,教师要把握学生的特征心理,在使用课件或其他教学用具时,可以尽可能使用色彩鲜艳或卡通可爱的图案,以增强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逐渐使学生对该学科产生兴趣。心理学家西·索洛维契克通过实验证明,积极的态度可以帮助个体培养学习兴趣。在教育实践和实验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只选择有趣的东西,而是应根据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主张学生“不要只做有兴趣的事情,而要有兴趣地去做一切必须做的事情”[2]。兴趣在小学各阶段都很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态度,进而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帮助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不感兴趣的学科。

(二)改革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社会不断发展,学生也在不断进步,小学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改善和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实现心理健康发展。从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中可以看出,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通过各科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并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根据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采用表扬多于批评的方式。小学生在心理上已经得到明显发展,因此,从学生心理角度出发,教师的批评与气愤只会让学生产生更多负面情绪,特别是性格相对比较倔强的学生,他们面对教师家长的责备更是不理不睬,甚至心生怨恨,致使学生产生不良情绪,造成不健康的心理。反之,小学生心理仍然处于发展初期,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抓住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情况及同阶段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采取表扬、奖励的方式激励学生,则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学生会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从而在不同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都会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状态,各学科也能成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通过心理暗示,提升教学效果

暗示是以不引人注目的方式使对方接受到期望信息,并对此作出反应。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在强调心理暗示的积极作用。研究者认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其本质是利用每个人都天生具有的一种“被别人肯定和认同”的潜在心理,在对象个体并不优秀的某领域对其进行能被其充分感受到的高出其平常水平的肯定和认同,使其心理状态由“不自信”到“被肯定和认同”,最后转变为“自我肯定和认同”,并由此激发提高此领域水准的内在动因,最终达到期待水准[3]。小学生需要被认可,被重视,被鼓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心理学层面的积极暗示教学策略,表达对学生明确的期望,使学生找到学习的目标,增强自信,产生充足的学习动力,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提升学习效果。面对学困生或纪律性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谈话,肯定学生的智慧,并暗示他一个明确的目标,如学习成效进步多少,或者一周时间学会某单元的知识,同时告诉他“你有能力做得更好,你一定会获得很大的进步,最后在班级脱颖而出”。这样学生会有明确的目标,并带着教师的暗示,认可自己,此后,该学生会开始遵守课堂纪律,而且会主动查阅资料、问问题,达成教师的期望。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巧妙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善于通过积极暗示,向学生表达科学的期望,提升教学效果。

(四)重视情境创设,运用情感教学

小学生处在6~12岁年龄段,属于皮亚杰提出的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是个体能进行心理运算,但必须以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为支撑。因此,在进行情境创设时,应尽可能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课堂上使用的教具、呈现的内容也应尽量具体直观,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同时潜移默化促进学生的情感培养。不同的课程创设不同的情境会有体验,不同的内容则会增强不同的情感。例如,在教授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拍手歌》时,教师并没有简单带学生朗读,而是针对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的特点,在上课期间播放节奏性强且极具跳跃性的音乐做背景,吸引学生,使学生在欢快的音乐中学习课文,而后播放视频,让学生边玩边学。在课堂的最后,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在动物园看到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们,如此既拉近了与大自然的距离,又增进了学生对动物的热爱,使课堂丰富有趣。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小学不同学段的心理特点,进行情境创设导入,激发学生情感,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五)应用心理学理论,促进专业成长

教育学与心理学是教师必备的理论知识,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下的一个小分支,但对教师的教学实践仍具有重大意义。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教育心理学主要是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课程内容进行心理规划,但受教师与学生的相处时间所限,心理学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受到制约。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能准确把握小学各阶段学生的学习心理变化,并利用科学先进的心理学理论调整教学方式,尽可能整合学习内容,选择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将教学内容与心理学知识结合起来,实施高质量的教学。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效,发展健全的心理,还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4]。总之,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5]。在现代教育中,教育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心理上的培养,教师是学生知识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保健医,是学生人生之旅的灯塔。教师要致力于构建高效课堂,将所学理论学以致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心理学相关理论筛选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开展课后评价。只有充分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娜.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04):106-107.

[2]邱熙.新课改下教育心理学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2018,7(01):51-52.

[3]石磊丽.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小学英语学习后进生的影响[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5.

[4]吴波.浅谈心理学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20(01):69-70.

[5]李富荣.注重教育细节关爱学生心理健康[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07):37-38.

作者:李成芳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