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浅析

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浅析

数学是一门极具逻辑性、严密性的学科,但往往也是小学生的“困难”学科。换言之,小学数学往往是最容易出现学困生,或者说是学困生最多的一门学科。特别是高年级数学,由于学习难度更高,学生理解与掌握起来更为吃力,也就难以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学困生(非智力型学习困难生),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造成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有很多,抛开科目本身所具有的难度属性这一客观因素之外,我们还需要认识到学困生的产生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对成因的分析与把握,才能够创新与实施更具针对性、有效性的帮扶转化策略,以实现数学教学质量的整体有效提升。

一、成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1.学习兴趣低下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学习需要持之以恒,而兴趣在此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毋庸置疑。然而对于学困生而言,学习兴趣却往往比较低下,他们难以从数学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反而感觉“索然无味”。例如,各种复杂易混的数学公式、图形计算公式等,不仅要准确记忆,更要熟练运用,但这些早已让他们“苦不堪言”,致使厌学情绪越发强烈。课上无精打采,常处于茫然状态,能应付就应付,自制力较差,课堂参与度低等,是学习兴趣低下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也是学困生的真实写照。

2.学习方法低效

据有关研究表明,学习成绩的好坏80%取决于非智力因素。而在这些非智力因素中,学习方法及习惯可谓是重中之重。实际上,学困生并没有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高效学习方法,事倍功半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终究赶不上学习进度与节奏,同时也缺乏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课内总结以及课后复习疏漏不到位等。很多学困生并未认识到自身学习方法不恰当,进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片面地将成绩不理想归咎于能力的不足,久而久之不仅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升,还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陷入恶性循环。3.学习自信缺失现代教育心理学更加关注且更致力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构建与提升。正所谓“以学生为本,自信教育为先”,学习上的自信不仅会给予学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还会收获良好的学习状态,学习上更有毅力和决心等。然而学困生大多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与排斥”等心理,学习自信严重缺失。正所谓“百学须先立志”,要想学好数学,就必须重塑学习的自信。

(二)教师教学的原因

1.教学观念陈旧

教师的教学观念影响与决定着教学设计与实践,一旦出现问题,便会严重影响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及能力的提升,进而导致学困生的出现且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扶转化。教学中,很多小学数学教师特别威严、不苟言笑,加上数学教学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害怕教师或与教师心理距离较远,遇到老师绕道而行,遇到问题不敢问等,问题越积攒越多,造成学困境地。另外,也有些数学教师仍主宰课堂,仍然是“满堂灌”“一言堂”,学生学习自主性得不到保障,也较难提升,陈旧的教学观念亟待转变。

2.教学手段单一

如何使繁杂抽象的数学知识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和吸收,进而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强化与提升,是小学数学教师主要的教学目标。其中,就需要借助科学合理、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去实现。而反观现状,有些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枯燥,教学缺乏层次性与递进性,各类新型有效的教学方法未应用于课堂,不利于学生学习。特别是对于那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而言,无法正确理解与掌握逻辑性强、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造成学生学习吃力与困难,久而久之成为学困生。

3.教学评价缺失

教学不应忽视教学评价的构建完善及其重要作用的发挥,一些教师在这方面却做得不够好。现有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不健全、不完善,甚至在很多方面存在缺失。教师仍然以成绩评定为主,采用“一刀切”式的评价,忽视学生多元综合能力素养指标的评测与指导,重结果而轻过程等。基于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够给予学生指引和鼓励,使他们深刻认知自己,既有肯定又有反思,最终实现不断进步与提升,尽快脱离学习及成长过程中的困境。

(三)家庭教育的原因

家庭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关注和分析原生家庭因素对学困生产生的影响,是理清学困生成因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有些家长却疏于对孩子的管教,过度溺爱孩子,对孩子成长上的指导不足,同时学业上的关注和帮助也较少。特别是数学这门课程,除了课上有限时间的学习之外,课后还需要进一步消化吸收,如果家庭教育跟不上,更容易导致学困生的形成。

二、帮扶转化策略

(一)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一旦学习失去兴趣,那就失去了学习的基础动力,造成低效的局面,这正是学困生的真实写照。对此,教师要把激发兴趣作为学困生帮扶转化的第一步,让学生爱上数学,克服内心的恐惧,树立学习的自信等。当学生对数学拥有兴趣与动力之时,也正是他们扭转学困局面,不断爆发潜力的时候。教学案例一:在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这节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布艺兴趣活动”,设置“给小猴子做衣服”的情景,借助“给小猴子做一件背心、一条裤子需要多少布料”等问题,引入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与算法的学习。基于这样的实践性操作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还可以使学生不断克服对数学学科的畏惧心理,发现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与独特魅力等,进而在学习中保持良好的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获得深层次的理解与长足的进步。

(二)优化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

在缺乏良好学习方法的情况下,投入与回报是不成正比的。换言之,如果没有适合自己的高效的学习方法,就算学生学习中投入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却收效甚微,甚至与预期相差甚远。相反,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够事半功倍,让学习变得轻松而高效。对于学困生而言,除了端正学习态度以外,还需生成与优化学习方法,以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走出学业的困境。教学案例二:六年级“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考虑到知识点较为繁杂,而且很容易与其他图形相关知识点混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工具来辅助学习,也可以把之前的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的相关知识点纳入其中,就图形特征、周长计算、面积计算等进行比较与汇总。这样一来,学生既可以学习本单元知识,又能够复习以往所学的旧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特别是对于学困生而言,由于学习基础较为薄弱,需要不断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因此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工具,生成与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实现知识的深刻认知与有效积累。正所谓“好方法成就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够尽早且切实脱离学业困境,获得优异的学习成绩。

(三)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手段

对于教学主体双方而言,都需要有好方法才行,这是教学效率得以提升的关键,也是帮扶转化学困的最根本要求与最有力的保障。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度学习与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内涵,在生本理念指导下,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手段,突出与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切身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夯实学习基础,强化学习能力。教学案例三:在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公式”这节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将后进生分配到各个小组中,发挥学生间的帮扶带动作用,然后开展探索实验,各小组发放教具,包括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利用沙土或水作为填充物,倒满圆锥后再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看倒几次能把圆柱装满,要求各小组边实验边记录。经过几次反复的实验,学生都找到了正确答案,那就是倒3次正好把圆柱装满。继而也就得出了“圆锥的体积=13×圆柱的体积(v=13sh)”。这样的实验推导过程,既给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究与摸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让学生获得了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记忆。特别是对于学困生而言,这样无形的分层与有形的活动,可带动学习积极性,跟上教学进度与节奏。

(四)创新教学评价,指导多元发展

教学评价不是评判一个人的优劣好坏,而是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给予我们更多的指导,为突破学业困境、提升学习成绩、做更好的自己提供有效帮助。很多学困生都有应付心理,甚至是得过且过等,在这种情况下,更加需要教学评价去给予他们指导,当然不是以成绩来定成败、评优劣的片面评价,而是要创新和丰富教学评价,指导学生多元发展,达到学困生帮扶转化的目的。具体来讲,除关注学生日常数学考试及随堂测评成绩之外,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表现,从学习态度、行为、方法等进行评价。另外,还要开展数学学习小组内的成员间评价及学生自评等,肯定学困生的进步,指导其改进与提升。

(五)跟进家庭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学困生大多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自身无法从学困生的角色中转化出来。因此,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学困生帮扶转化中的重要作用,借助家长的智慧与力量,加强学生学习监督与指导,促使其深入理解知识的同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学生进行数学课前预习及做课后作业时,由于此时缺乏教师监管与指导,家长应当及时补位跟进,扮演好辅助角色,指导学生完成相关任务要求,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记录下来,及时反映给教师,让教师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及薄弱方面,久而久之,也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意识与习惯的养成。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众多,由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所导致。因此,相应的帮扶转化策略也要更具针对性和多样化。要以兴趣激发为基础,以学习方法优化为主导,以教学方法创新为保障,以教学评价完善为杠杆,有效实现学困生的帮扶转化。

作者:于丽丽 单位:聊城市茌平区胡屯镇宋庄中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