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分析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环境负荷日益加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势在必行。环境监测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环境监测作为新兴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机构数量巨大,但环境检测机构检测能力却参差不齐。监测仪器设备落后,人员能力不足,监测标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依然突出。新时期为了更好服务经济发展,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挥好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与决策服务的作用,需要从多方面出发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本文就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改进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对策;环境监测采样;实验室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资源消耗极速增加。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增涨较大幅度依靠人口红利及资源消耗。这就给环境质量造成了较大负担。水、空气、土壤环境质量都呈现恶化趋势。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无疑对我们的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传统的环境监测与质量管理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需求,急需发展与变革。环境监测是指环境监测机构对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监视和测定的活动。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反映环境质量的指标进行监视和测定,以确定环境污染状况和环境质量的高低。环境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物理指标的监测、化学指标的监测和生态系统的监测[1]。环境监测是科学管理环境和环境执法监督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环境监测的核心目标是提供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的数据,判断环境质量,评价当前主要环境问题,为环境管理服务。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我国环保事业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是污染调查阶段,主要是针对“工业三废”造成的污染事故、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第二阶段是污染防治阶段,颁布了《环保法》、环境管理八制度。第三阶段是基本从九五时期开始进入总量控制阶段。第四阶段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的阶段。

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

1.1监测机构能力参差不齐

近几年,随着环境监测市场化,涌现出众多新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环境监测机构数量急剧增加,为了获取更多的监测业务,部分监测机构为了降低成本,忽视质量管理部分资金投入。部分新的环境监测机构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监测规范性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机构虽然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但质量管理体系形同虚设,不能保证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落到实处。随着监测技术迅速发展,新的监测设备及分析方法更新快,部分监测机构未能及时对新方法及新技术开展培训学习,导致监测技术落后,不满足新技术规范及标准要求。

1.2环境监测人员专业能力不足

环境监测是一项复杂程度高、专业性强的工作,这就要求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业务能力。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才能出色地完成监测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并非如此。部分监测机构检测人员不具备环境监测相关教育背景及工作经历,不能很好地胜任监测工作。监测技术人员流动性较大,监测经验积累不足,对仪器设备性能及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等掌握不全面。有的监测机构不重视对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导致部分监测技术人员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出现伪造数据、篡改数据等违法行为。

1.3仪器设备落后,监测技术现代化程度不足

目前,环境监测工作对人的依赖程度很高,传统手工分析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占比较大,许多常规监测项目几乎全是手工分析。仪器设备现代化程度不足,很多区县级环境监测站监测仪器设备陈旧,仪器设备故障率高,运行状态不能得到有效保障。部分监测机构运行经费紧张,没有足够的资金去购置更好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2]。

1.4环境监测技术标准与方法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覆盖水、气、噪声、土壤、固体废物、辐射、生物监测等多方面。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部分监测项目没有行业标准,不利于监测工作的开展。例如《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中部分监测项目如涕灭威和微囊藻毒素没有环保部的行业标准,导致监测过程开展困难。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与具体项目监测分析方法不统一,存在部分不一致的地方。在基层环境监测工作开展中,不知具体参照那个标准执行。部分监测方法标准老旧,不能适应当今大量先进的仪器设备,急需修订旧标准或颁布新标准方法。

2对策及建议

2.1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由于环境监测工作自身的复杂性及内容的多样性,要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代表性、全面性、可比性,监测机构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把涉及“人、机、料、法、环、测”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细化、文件化形成管理体系文件。同时加强管理体系文件的培训及宣贯学习,确保管理体系文件被监测人员理解并执行,从而减少人为因素对环境监测质量的影响。全面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3]。

2.2提高监测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

从环境监测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原始记录填写到监测报告编制所有过程中,每一步监测人员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提高监测数据质量需要提高监测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及水平。只有监测人员在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标准规范进行操作,严格落实质量管理措施,才能提高整个监测机构的质量管理水平,进而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增强监测人员的质量意识,树立数据质量第一的理念,建立“谁出数据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溯制度。严格按照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监测,保证监测数据和报告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真实性。

2.3规范实验室管理,加强监测环境条件控制

环境监测机构需满足《检验监测机构资质认定通用要求》(RB/T214-2017)要求,拥有满足法律法规、标准或技术规范要求的检验检测场所。监测机构要加强对检测场所的环境条件控制,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参数如温度、湿度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方法标准进行控制,并制度化形成文件。在实验室布局时,做好功能分区,相互之间存在干扰的项目宜分开布局。影响环境检测环境场所布局合理性的主要因素有:一是环境场所布局及设置是否满足相应技术规范及标准要求。二是建立和保持良好的检测场所内务管理程序。三是检测场所进行合理布局,不相容的区域进行有效隔离。例如分析挥发酚和总硬度的场所应和分析氨氮的场所进行有效隔离。由于挥发酚和总硬度分析过程中使用的试剂均含有氨水,会对氨氮的测定造成一定影响,使实验室空白偏高。分析化学需氧量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硫酸汞去除氯离子的干扰,因此分析化学需氧量的场所应该和分析汞的场所分开设置。分析挥发性有机物和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场所也应该分开布局。四是检验检测机构应将环境条件要求制定成文件,并监测、控制和记录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不满足技术规范、分析方法及仪器设备使用要求时应该停止监测,否则可能会造成监测数据无效。

2.4规范仪器设备管理

检验检测机构需要配有足够数量的仪器设备以满足监测任务的需求。仪器设备应进行规范管理。首先要纳入本站管理体系。监测机构需在其管理体系文件中明确仪器设备使用和管理要求,规范使用与维护保养,防止设备功能退化,影响监测数据准确性。其次要有明显的标识,便于识别检定、校准的状态或者有效期。仪器设备应按要求进行检定或校准,确保设备的计量溯源性。在检定或校准周期内,需进行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以确保仪器设备的稳定性和可信性。重点对不太稳定、使用频率高、使用条件恶劣、容易产生漂移、因出现过载可能造成损坏的、能力验证结果有问题的、单纯校准不能保证在有效期内正确可靠的仪器设备进行期间核查。

2.5加强监督,严肃查处数据弄虚作假

监测机构应建立人员监督程序,覆盖从现场采样、样品分析到报告编制全过程包括监测程序、监测方法、监测结果、数据处理及评价和监测记录等。重点对实习员工、转岗人员,操作新设备或采用新方法的人员进行监督,确保其工作能力满足和持续满足检验检测的要求。将质量监督结果纳入考核,针对在监测过程中表现优异或存在违规操作的人员进行奖励或惩罚。

2.6加强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2.6.1现场监测质量控制

在环境监测过程中,采样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大于分析过程产生的误差。做好现场监测的质量控制对于提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开展现场采样工作前需要制定详细的采样计划,明确采样目的和要求、采样点位、监测项目及监测频率、监测方法、监测分析方法和依据、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监测结果的评价标准、监测时间安排、提交报告的日期与对外委托的情况等等。对于常规、简单和例行监测任务,监测方案可以简化,但至少应该包含监测目的、时间、采样点位、监测项目及频率、监测方法与评价标准。为了做好现场采样的质量控制,部分现场项目增加全程序空白、运输空白和现场平行样,避免采样及运输过程对样品的污染。水样采集后由于受光照、温度、震动等影响,样品的性状会发生变化。因此对采集的样品采取适当的保存措施至关重要,如加入相应的保存剂、避光、冷藏、防震动等。下面针对环境监测常见项目样品的采集与保存进行详细探讨。污水监测样品采集需要遵循几大原则,一是要选择合适的容器装样品。容器选择的原则:最大限度地防止容器及瓶塞对样品的污染;容器壁易于清洗和处理;容器材质应是惰性的,不与水样发生反应;容器不吸收或吸附待测组分;深色玻璃可以降低光敏作用。二是添加正确的保存剂才能保证样品的性质在保存期限内不发生变化。添加样品保存剂优先按照分析方法的要求添加,如果分析方法未做明确规定,则按照相应技术规范要求添加。环境监测常用污水监测项目的采样及保存方法见表1。

2.6.2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

落实实验室内、外部质量控制措施,才能全面提高分析过程的质量管理水平。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措施包括空白样品、校准曲线、方法检出限和测定下限、平行样测定、加标回收率测定、有证标准物质测定、质量控制图、方法比对或仪器比对。外部质量控制措施有密码平行样、密码质量控制样及密码加标样、人员比对、实验室间比对及留样复测[4]。监测人员在每次样品分析时都应按照标准方法要求采取适当的内部质量控制措施,以确保分析结果准确。监测机构质量管理部门定期利用外部质量控制措施对监测过程进行质量控制。监测机构应参加总站组织的能力考核及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的能力验证,确保机构能力持续满足要求。

3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环境监测机构数量巨大,但也存在如监测机构能力参差不齐、人员能力不足、仪器设备现代化程度不足及标准与方法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本文提出从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监测人员质量管理意识、监测环境条件控制、规范仪器设备管理、深入开展质量监督及切实落实采样及分析过程质量控制措施六方面入手,系统、科学地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措施,全面提升监测机构的质量管理水平,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准确、有效。

参考文献

[1]胡志民.经济法[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杨鑫,刘森林,文天云,等.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J].当代化工研究,2021(10):113-114.

[3]彭倩.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路径探究[J].管理科学,2021(1):15-16.

[4]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HJ630-2011[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作者:叶铃 赵芯 童益 单位:四川省泸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