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水源库区绿色生态发展分析

饮用水水源库区绿色生态发展分析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水源地的保护和饮用水安全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乃至生命安全,并与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密切相关。准确定位库区发展方向,协调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明确功能分区,统筹把握区域开发节奏、时序和强度,有利于促进库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饮用水水源地;库区;水质;安全;绿色生态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国饮用水源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保护制度不断健全,饮用水源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台州市以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达标建设为目标,全面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规范化建设。台州市辖区内共有10座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和37座“千吨万人”及其他乡镇级饮用水水源。扎实推进饮用水水源库区绿色生态发展,实现科学护水、精准护水、依法护水,有利于促进台州市饮用水水源水质持续向好。

1库区功能分区及管控措施

严格落实《台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1]相关要求。库区涉及的生态保护红线原则上按照禁止开发区域进行管理,除生态保护红线外的其他优先保护区按照限制开发区域进行管理。库区二类和三类工业项目新建、改建、扩建须按要求进行管控,且不得增加控制单元污染物排放总量。库区畜禽养殖按照禁养区相关要求执行,并严格控制散养数量和规模。库区开展各类开发活动不得破坏生物多样性维持,要加强水源涵养和饮用水水源保护。严格落实《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2]相关要求。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禁止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物的堆放和贮存要避免造成水体污染;对养殖、游泳、旅游等活动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严格控制种植业污染,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二级保护区使用化肥和农药。

2库区发展存在问题

一是水质稳定达标难度较大。部分水库营养状态长期稳定在中营养水平,库体各断面氨氮和总磷指标浓度不能稳定达到水质考核要求,局部流域仍存在水华暴发风险。二是污染源综合治理仍需加强。库区流域内分散的种植业、养殖业和林业发展所带来的面源污染较难根本解决。库区范围内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时间较早,存在农户出水未有效接入、管网老化漏损堵塞、雨污分流不彻底等问题。三是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库区露天垃圾集中堆放点仍有零散分布,应进一步加强防雨、防渗、防漏等相关措施。

3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策略

3.1资源优化

3.1.1国土资源优化

调整优化现有乡镇用地内部结构,控制生产用地,保障生活用地,提高生态用地比例,改变布局分散、粗放低效的现状。通过规划引导,使农民居住向乡镇镇区集中,实现集聚发展、集约用地。对低产园地、零星未利用地等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加快中心村建设和农村居民点废弃地、闲置地和低效利用土地的整理复垦。

3.1.2水资源优化

大力提倡节水灌溉技术。运用喷灌、微喷、滴灌、膜下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灌溉保证率,改善土壤通透性,减少中耕、施肥、喷药、锄草等作业次数和劳动力投入,实现节水、节地、节电等效益,进一步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分流失。全面推广使用节水型器具。推广质优高效、性价比高的节水龙头、节水型便器、节水型淋浴器等节水型器具,鼓励和引导单位和居民尽快更换现有建筑中不符合节水要求的用水器具。

3.2库区绿色生态产业发展

3.2.1基本方针

3.2.1.1以生态保护为前提

以保障水库水质安全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第一目标,以规划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为首要前提,在规划区进行产业开发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对于可能造成生态环境污染的产业应尽可能远离自然水体,对于可能严重危害水质安全的产业实行一票否决制。

3.2.1.2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

在保护的基础上,扶植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把规划区的生态资源、绿色资源转变为产业发展的优势,同时利用产业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生态保护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和动力机制,实现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3.2.2生态旅游

3.2.2.1发展方向和类型

生态旅游主要是以回归自然为主题,开展生态体验、生态认知、生态教育,启发和提高游客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意识,遵循生态容量的基本规律,贵在自然和原始,应尽可能减少人为景观,避免开发造成的环境损毁,尽量不向环境中排放废物,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加强生态环保意识。生态旅游可依托于现有的自然风景名胜,通过观赏山水、瀑布、峡谷等优美洁净的自然风光引起心理上的愉悦、思想上的共鸣及行为上的文明,同时在导游词、宣传材料、景点说明中进行渗入式生态环保教育[3]。也可鼓励游客到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开展森林游憩,呼吸负氧离子和植物精气,欣赏森林中千姿百态的景色,领略大自然的奥秘,激发游客自觉保护自然的意识。还可依托现有的农业观光园、民宿资源,开展农业生态观光、农事参与和体验、农家休闲等活动,开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建、和谐共生的生态旅游。

3.2.2.2污染防治要求

一是加强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保护。根据地文、人文、生物景观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并做好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在饮用水水源一二级保护区,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禁止旅游项目开发和服务设施建设。二是严格控制游憩开发强度。对景区内的游客数量、开放时段和活动范围加以限定,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等其他保护管理制度,规范景区内游客的各项行为,评估其对景区环境的影响[4]。坚持“景内游,景外住”,减少人为活动及对景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三是严格控制旅游项目排放。有效控制旅游资源消耗和景区污染排放,推广中水回用等节水技术和设施,加强景区水资源节约利用。规范库区旅游活动,完善环保设施。开展“旅游厕所革命”,按照《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的要求进行新建或改造,在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旅游厕所的功能定位、形象以及便于清理等因素,积极采用本地化、生态性材料,在冲水设计上采用自冲水。旅游场所产生的污水、垃圾统一纳入村庄收集处理系统。

3.2.3生态农业

3.2.3.1发展方向和类型

生态农业主要是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规避常规现代农业单一连作以及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弊病,以获得高经济、高生态和高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一是发展生态种植模式。化肥与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但污染了土壤和水源,还污染了农产品,生态种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生态种植就是通过对豆类、根茎植物等进行不断轮种,再对农作物收获后的根茎、麦秆喷洒益生菌原液,从而使地表下形成一层肥沃的天然腐蚀质,以此达到增加土壤氮肥和氯肥的目的。二是发展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将生态农业与旅游观光相结合,对花卉、水果、蔬菜等进行生态种植,打造集文化娱乐、果蔬采摘、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综合观光生态农业园区。一方面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发展农牧结合互利模式。类型包括生态果园、茶园养鸡等。生态果园模式基本构成包括:标准果园(不同种类的果类作物)、果林间种牧草或其它豆科作物,林内结合放养土鸡以帮助除虫。茶园生态养鸡主要是利用鸡对茶园的虫草进行啄食,鸡粪可作为有机肥滋养茶树,两者形成良好的互利共生模式,同时生产无公害禽产品和有机茶。四是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地理标志农产品。结合山地蔬菜优势产品、珍稀食用菌、水果优势产品、中药材、茶叶等特色产业,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工作,建设一批有机、绿色食品示范基地。组织“三品一标”企业参加“绿博会”、“有机博览会”等专业展会,支持“三品一标”产品参加全国性或区域性农产品展会。加大公益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三品一标”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认知度和公信力。

3.2.3.2污染防治要求

3.2.3.2.1种植业污染防治

一是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推广实施肥药双控,鼓励施用有机肥、专用配方肥和新型肥料应用,通过肥效提升和养分替代,减少化肥用量。二是持续推进农药减量增效。全域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积极应用杀虫灯、性诱杀虫、防虫网覆盖阻隔技术,实现保护区杀虫灯应用范围全覆盖。三是加快发展节水农业。推进农田节水灌溉设施建设,采用膜下滴灌、浅埋滴灌、垄膜沟灌等模式,建立灌溉施肥制度,减少农田退水,进一步削减种植业氮、磷流失量。四是加强农业废弃物回收和利用。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深入实施农膜和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行动[5]。

3.2.3.2.2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

一是严格控制养殖总量。根据环境承载能力严格控制畜禽养殖规模,对库区的散养数量进行总量控制。二是严格实施禁养区制度。根据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方案,落实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关停、搬迁工作,建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长效管理机制。三是加强畜禽粪尿综合利用。开展农牧结合、林牧结合、果牧结合等生态养殖模式,提高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保证排泄物达标排放,打造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3.2.4生态工业

3.2.4.1发展方向和类型

工业发展类型和管控要求基于《台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项目审批时同时还应结合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管控要求。鼓励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发展。鼓励发展生态、清洁并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特色产业,限制发展并逐步淘汰污染型工业。

3.2.4.2污染防治要求

一是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按照“拆一批、搬迁一批”的原则,全面排查乡镇(街道)内的工业企业,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产业导向的落后产能、不符合环境管控单元准入要求的企业、违法违规生产经营企业进行集中整治提升或搬迁。推进旧厂房改造和零地技改,提升老工业园区。二是规范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工业集聚区内雨、污收集系统完备,雨、污管网布置合理、运行正常,纳污处理设施与污水产生量匹配。工业集聚区应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稳定达标运行,入区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预处理,达到工艺要求后,接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处理。三是强化工业企业污染管控。纳管工业企业污水必须满足国家和地方相关排放标准、环评批复及排污许可要求。辖区内排放污水的工业企业应依法持有排污许可证,并严格按证排污。四是加强工业固废监管。健全固体废物收集体系,建立工业固体废物分类收集网络和机制。完善部门和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严厉打击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和倾倒等活动。

3.3统筹完善基础设施

深入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强基增效双提标”行动,全面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加强水环境功能重要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和出水水质达标率。进一步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截污纳管力度,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水平,对保护区范围内的污水管网进行排查,编制并组织实施污水处理设施修复计划,分批对早期建设的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污染治理设施实施提标改造。优化库区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范围内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垃圾集中存放点和垃圾中转站的防雨、防渗、防漏设施建设,防止生活垃圾污染饮用水水源。

3.4生态保护与修复

加强环库缓冲带修复与保护。在缓冲带种植灌木、乔木和草本植物,进一步控制氮磷等营养物质、残留农药随地表径流向水体迁移,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饮用水水源的影响。加强库区水源涵养林生态保育。通过开展水库核心区经济林改造、低质低效林地封育和道路防护林建设,建立起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高效益的水源涵养林生态防护体系,有效增强库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保障水库水资源和水环境安全。

4结语

水库的水环境保护和水质安全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到民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遵循库区经济发展规律,立足生态资源优势,以水源保护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宗旨,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科学发展生态农业,适度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者:柳杨青 郭斌斌 姜姝妤 单位:台州市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