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课题研究范例6篇

环境保护课题研究

环境保护课题研究范文1

关键词:环境保护;公选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086-02

环保意识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南昌航空大学十年前就在大学生中开设一门“环境保护”公选课,累计选修的学生二千多人,目的是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认识与参与意识,并且通过他们影响周围更多的人对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认识,同时有助于今后工作中解决所碰到的环境问题。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存在一些问题:课时少,学生基础差异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由一个老师教师讲授该课程的全部内容,教学效果不佳。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我们尝试运用了“化整为零、精英组合”式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环境保护”的内涵与公选课的性质

“环境保护”的内涵就是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使自然界可以稳定持续的发展,使人类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一句话概括:尽最大可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保护是利用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解决各种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一切人类活动的总称。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protection)涉及的范围广、综合性强,它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还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环境保护包含至少三个层面的意思: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防止自然环境的恶化。包括:对青山、绿水、蓝天、大海的保护。对人类居住、生活环境的保护——使之更适合人类工作和劳动的需要。这就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玩的方方面面,都要符合科学、卫生、健康、绿色的要求。对地球生物的保护——物种的保全,植物植被的养护,动物的回归,生物多样性,濒临灭绝生物的特别、特殊保护,灭绝物种的恢复,栖息地的扩大,人类与生物的和谐共处等等。本课程的内容较多,但学校规定公选课只有20学时;选课的学生来自文、理、工、经济等不同的专业,知识结构有较大差别,基础差异较大。这就要求公选课与专业课差别为:专业课较深较专业,与真正的研究要点、方向密切结合;公选课则比较宽泛,可以定位为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知识素养,而无须过分强调专业性、研究性。从这两方面考虑,在教学中,应调整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在于知识本身的背景、概念、结构,发展,讲座性质的,带科普介绍性质的。

二、传统教学方法弊端

环境保护涉及面极广,它包含水、大气、噪声、固体废物的污染与治理,还包括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内容,一般环保专家研究领域仅局限于环境保护的某一领域。传统教学方法很难吸引学生或引起学生共鸣。目前授课教材有《环境学导论》、《环境保护概论》、《环境科学基础》等多种,但大部分教材更适合于环境专业的学生,对非环境专业的学生较难找到合适的教材。这样课程的教学资料收集带来了较大难度,也难于得到学生好评。许多学生为了得到该课程的学分,产生为拿学分而选的思想,迟到、旷课、早退现象时有发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化整为零、精英组合”教学模式

鉴于“环境保护”公选课范围广、内容多,一位老师的知识背景难以应付该课程的知识的方方面面,更没有精力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事宜;为提高教学质量,减小教师的工作负担,本课程授课改用“化整为零、精英组合”教学模式,即根据教学大纲与受教育学生的背景,将“环境保护”课程的各章节的教学内容改为系列讲座形式,讲座的主题与各章内容相吻合,系列讲座的主讲教师分派我校环境工程各研究方向的科研、教学精英承担;要求授课教师的研究与教学背景与该章节主题方向相同或接近,做到“各尽其能”。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调整

教师的教学要激发学生“乐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人研究,讲授中善于引趣,学生在课堂上和课下的疲劳率小于传统讲授。运用传统讲授的课上,学生的疲劳率为19.8%,课下为63.9%;善于引趣的讲授,学生课上疲劳率为9.9%,课下为37.3%。因每位老师只负责讲授一个与自己的科研、教学相关的主题,教师对教学内容熟练,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选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了课程的内涵与趣味性。首先,在教学内容上不能把面铺得太宽。公选课学时较少,应注意重点突出,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要选取环境保护各领域的知识时,介绍他们的主要现象与根源。但也不能只讲点不讲面,否则学生得到的可能是支离破碎、零乱无序的知识。在讲点的过程中,要注意面的总结、概括,即对每一个领域的环境概况,有一个总的分析、介绍,力求在较短的学时里,让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一个较完整的了解。其次,针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具体情况和该门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介绍相关的环境保护原理知识。公选课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系,环境保护知识的程度参差不齐,针对这种情况,在环境保护教学中,教师应选择地介绍了各领域一些有代表性的环境问题、典型特例对环境的影响等等。这样的介绍,丰富了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身边的行动对环境的影响,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因而很受学生欢迎。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生动化,在课程教学活动的具体设计、组织和实施环节上作出调整、改革。必要时可以开展一些音像教学活动,诸如一些著名环保事件背景状况、事故后果等,都可通过音像教学进行,这样更直观、形象和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种多样。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本着关注学习者兴趣、个性和主动性的现代教育原则,结合课程特点,不拘一格,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使教学活动更符合教学规律、更富有成效。课堂讨论可以加深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发展与培养学生认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由于课堂讨论改变了课堂讲授法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单通道输入知识信息的格局,变为多通道的知识信息传递和交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术思想的交流。

五、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教学效果

通过“环境保护”公选课教学的研究,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更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到课率有原来的不足30%上升到目前的80%以上,学生对老师授课评价由原来的70分上升到90分以上。今后将继续致力于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使之不断完善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徐颂,陈士明.《环境保护概论》公选课教学实践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1):138-142.

[2]苏玉萍、陈庆华、林佳.“环境学”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8,79(3):153-155.

环境保护课题研究范文2

关键词:中专;化学课程;环境保护;课程资源;开发

一、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我国是从 1999 年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因此,中专化学教学的目标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中专的学生将来大多数都是从事技术类工作,所以要促使他们进行自主学习,这也是为学生将来工作打好基础,由于新的教学改革模式强调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教育的理念、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二)教师是主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自身素质进步的引导者,教师自身具备的丰富的思维方式以及知识修养和教育教学技术等都可以作为课程的资源,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是起着主导学生的作用的,而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自身的资源。

在传统的课程资源开发中,只是把教师当作是给学生传播知识的人,而忽视了教师具备的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我们要对教师进行课程资源方面的开发,更改原有的教学观念,让教师树立适合学生发展学习的教育理念。

(三)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一直认为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人,而忽视了学生的课程资源,我们都知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未来的生活都可以作为课程的依据。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创造课程,使学生在与课程的接触当中,运用自己的方式去实际理解课程。

二、中专化学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研究

对于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开发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化学与我们所生存的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如今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各个学校也纷纷开设有关环境保护的课程,中专学校也不例外。而且中专学生毕业之后多数都是从事技术职业,所以他们对于化学的了解要比其他学校的学生更多一些,这关系到中专学生以后的职业技能和基础知识。

课程资源的分类。为了更好地研究课程资源,将课程资源大体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的课程资源主要是为了实现校内的课程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内课程资源主要是指校内的教师资源、学生资源、教学设施等,这些都属于课程资源。而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是为了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

三、环境保护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一)环境保护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环境问题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它与人口问题、粮食问题和能源问题一起被人们称为当今世界最难解决的问题。像汽车排出的废弃物以及金属矿产在开发的过程当中废水的排放,食品的污染等都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可以说现在的社会无时无刻不在污染着环境,在污染环境的同时也在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要改变自己,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中专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正是处于人生观与世界观刚刚形成的时期,所以在中专开设环境保护课程对于中专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孩子是祖国未来的继承人,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要让他们从小就学习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和技术等方面还没有发达国家那么先进,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比较严重,我们要加强中专化学教学中道德环保教育,因为化学与环境的关系最为紧密,化学的污染往往会形成一些有害的化学元素,所以加强化学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不仅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性途径之一。

(三)环境保护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其主要教学模式

1.教学理念。教学的理念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以教师为教学的主导。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起到主导的作用,以问题为中心。不断地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还要重视学生团体合作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教学的内容进行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二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主要负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地成为活动的主体。

2.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当中的角色是引导者,教师要及时地找出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所需解决知识之间的差异,与此同时,教师要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研究,最终得出结果。而在环境保护课程开发的过程当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当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学生可以进行团体合作,收集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分析造成这种环境污染的原因。让学生试着找到解决这一环境问题的办法,逐渐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提出问题,问题是一切研究的起点,所有的研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出现可以让学生主动地想去了解事实。第二步,在提出问题之后,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分析研究问题发生的原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三步,对所研究出的结论进行试验证明,试验结束以后,学生整理试验所得数据,从而形成规范的结论。

通过对中专化学环境保护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我们发现,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才能够让学生从根本上去探求、了解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化学课程与环境息息相关,化学污染也是环境污染当中最为严重的污染之一,所以开设化学课程对于中专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中专学生在岗位上也要时刻注意环境问题,尽自己的努力去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课题研究范文3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环境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致使一些环境问题的产生,如酸雨污染、严重的温室效应、有毒化学品污染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将直接的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持续健康发展。所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增强人类的环境素质,这已经成为了我们现阶段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作为高中化学教育者的我们应加大保护环境的宣传力度,给学生们讲授环境知识,让他们充分的了解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 环境教育的内涵及特点概述

1.内涵。

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开展环境教育。并且,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还强调环境教育也必须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所以,我们当前所开展的环境教育是遵循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的教育。在环境教育下,学生们全面的了解到解决环境问题的迫切性,进而形成了主动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这是学校进行环境教育的意义所在。此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转变人的思想与行为,力争培养一批有着良好环境伦理道德的人,从而推动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这三方间和谐共处、持续发展。环境教育其实就是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集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为一体的教育。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度,有效处理环境问题的同时,加强培养学生们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伦理道德观以及社会责任感。

2.特点。

(1)社会性;环境教育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高度社会化,具体体现在环境教育的全民性与全程性,前者指的是不管什么职业的公民、少年及儿童均涵盖在环境教育范畴,均需具备一定的环境意识。后者指的是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到壮年、老年都应强化他们的环境意识终身教育。所以,环境教育属于一项终身且持续的教育项目。

(2)全球性;环境问题是全球性关注的重大课题,随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无论在北美、欧洲还是亚洲,在地球周围积存而形成的温室效应会对整个地球造成影响。尽管这些环境问题只出现在部分国家或者区域中,但其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将是全球性的。要想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一根本战略,而促进可持续发展全面实施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加强环境教育。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任何国家所关注的课题,而保护好环境则是各国的共同愿望。

(3)实践性;教育者在环境教育中扮演着研究者与指导者的角色,学生则是主体的发挥者与创造者;要想将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主体参与积极性全面的发挥,培养其环境道德,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环境教育就必须具备实践性,不仅要了解掌握环境知识外,还应在具体的环境中如实地参观工厂,积极参加植树造林的公益活动,大力宣传“白色污染”所带来的危害性,同时,还可亲自捡废弃的塑料袋,集中回收等,在现实中的环境问题下,开展多形式的活动增强学生技能、情感等水平与体验,从而促进认识、情感、行为三方间的统一,知识水平、技能水平以及道德水平不断提升。

二 加强高中化学中的环境教育策略

1.认真分析化学教材,找出贯彻环境教育的结合点。

高中化学教育者应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全面挖掘教材中存在的环境教育因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明确化学教学与环境教育两者间的准确结合点,合理筛选、补充所要渗透的内容,从而构成系统性的环境教育内容,抓住机遇,将环境教育全面贯彻渗透到化学教材中。比如,通过温室效应、酸雨、大气污染等诸多的内容开展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环境观、资源观的良好形成,让学生切身的认识到人类生存与环境息息相关,人类的进一步扩大在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大大削弱了环境质量,环境污染在全球范围中均有体现,并且,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再如,通过水质分类、室内空气污染、白色污染等当前世界中存在的环境问题着手实施环境教育,使学生知道目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树立起爱护环境的意识、责任感、使命感。总之,高中化学教材中蕴含着诸多的环境教育内容,贯彻环境教育给化学课堂教学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2.在研究性学习中渗透环境教育。

实施环境教育研究型教学活动时,应始终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办法、采取行动这一程序进行,采用该方式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激发学生兴趣与创造性思维。比如,开展本区域的水质调查研究活动:研究背景,对防洪、排涝、航运、灌溉、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不过,随着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该河水系出现了水环境问题,沿河居民要求治理该河的呼声强烈。主要研究目的,增强居民、工厂以及学生的环保意识,传授学生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方法。研究过程,学生在本课题的研究性学习下,了解了水质污染的危害,对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有了极高的关注度,并且,学生还掌握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流程与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方法。

3.开展化学讲座,提高学生环保参与意识。

通过开展环境保护讲座,将学生知识面进一步扩大,了解身边发生的事情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而将所学的环境知识付诸于行动,从自身做起,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比如,在上多氯联苯方面的内容时,教育者先向学生们介绍了多氯联苯对小白鼠的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告诉学生,小白鼠的肝脏呈现出了肿大,连续喂养三个月,小白鼠得上了难以治愈的癌症,而这种化学物质在我们身边时有出现。比如,人们经常会看的报纸、杂志等一些印刷品的油墨中就存在着多氯联苯。通过讲座,学生知道了在包裹芝麻糖、早点等食品时万不可采用旧报纸、旧杂志。另外,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可通过多媒体,播放环境保护类的投影片、录像片,让学生在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画面下充分掌握学习环境知识,这不仅使得课堂容量不断增加,而且,教育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可知,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对于学生环境意识、学习化学积极性、保护环境责任感及使命感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效促进了环保人才这一教育目标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郭玉玲.浅析化学实验中的绿色化学[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年11期

[2] 王光芳.寓环境保护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12期

[3] 蔡俊凤.高中化学教学进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研究与实验[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环境保护课题研究范文4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改革

在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新形势下,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态势,必须大力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培养合格的环境法治人才。考虑到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保障作用,如何结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专业课程改革,对其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及教学改革以符合新的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应成为未来该专业学科发展与教育过程中应着重思索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视域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定位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律学科,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究其目的乃是人类为了应对自工业革命以来不断升级的环境危机,弥合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的态势而设计的用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律机制。但总体来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孕育、形成和发展总是根植于时代变迁的历史土壤。

就国外而言,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工业发达国家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危机,这些问题引起了有关学科和许多专家学者的注意。一方面,许多国家开始形成以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为中心的环境法体系;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一大批研究、讲授和从事环境法实务的专业环境法工作者队伍,他们成立环境法研究机构、创办环境法杂志、在大学开设环境法课程,纷纷出版、发表有关环境法的论文、教材和学术著作。同时,因各国亦承袭各自传统法学研究方式而分为不同环境法学的教育模式,主要体现为欧洲大陆法系模式、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和前苏联(俄罗斯)模式,但其模式的共性在于:在积极促进环境法学学科发展的同时,都努力使得环境法学教育与社会发展实践呈现出高度的契合性。

反观国内,随着政府、民众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环境法律法规的大量出台,环境法学研究日渐拓宽、不断深入,环境法学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但是,中国环境法学历经20多年的进程,从无到有、从抽象到具体、从个别到一般积淀了丰富的经验,环境立法、环境教育与社会实践却存在着明显脱节的现象,因而也成为学界积极关注并加以改进的主要对象,主要反映在《论环境法学的形成和发展》(白水等,《东南学术》2003年第5期)、《中国当代社会转型与环境法的发展》(颜士鹏著,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环境法学教育与生态文明法治化》(环境法学分会2011年会暨国际研讨会会议)等学术著作、会议中。因而,为进一步完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专业研究生法学教育体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国内外环境保护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法学知识综合素质,帮助有志于环境保护领域的学生提高进一步深造的能力,并有助于国家生态文明理念的进一步落实与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而环境法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定位与其改革策略应做进一步考量。

当前而言,建设生态文明已经融入到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及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重要保障措施。党的十报告则进一步要求,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理论上看,社会的发展需要多种因素的促进,但依靠法律制度推进社会变革与进步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从现实来看,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也是一个涉及众多社会主体、关乎各种利益的重大问题,此类问题解决更需要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以将各种利益关系维系在一定的秩序之内。显然,作为规范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础准则,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之解决对策中法律制度的完善不可或缺。其中,产生于环境危机、以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立法目的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学科在协调自然资源本身多种利益的不同主体诉求、深化生态文明理念与建设实践方面将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

随着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国民环境保护意识的进一步加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育普及性日益增强,很多的高校日益重视环境法学的教育。特别是在2007年教育部高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研究,正式确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成为法学学科16门核心课程之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则进一步巩固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法学核心课程地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在高校法学教育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但是,从国内外的形势来看,我国环境法知识的普及、尤其是专业性的环境法学教育与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开展环境外交、处理环境事务、进行环境问题决策、开展国内环境保护实践等方面的需要,主要表现在:环境法制意识薄弱,环境违法现象频现;环境法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模式不明确、教学内容及方式不具有针对性,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等。因此,在当前深化生态文明理念与实践的背景下,从事有关环境法学教育与研究的高校、研究机构未来的一个重要任务即是对环境法专业教育的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在帮助普及生态文明理念的同时,结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法制运行模式。

总之,结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产生与发展的国内外背景,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最关键的环节是要实行制度创新的要求,未来该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需契合生态文明理念及制度创新需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前沿性特点来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进而将现实问题与前沿问题结合起来,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理论研究、实际适用及辅操作提供多类型的专业人才。

二、生态文明视域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专业研究生培养改革策略

就改革的总体目标来看,生态文明视域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应以生态文明建设对学科的现实需求为基础,以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实验、实训、实习为依托,构建开放性、多元化的新型专业研究生教学体系,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求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育应用、创新的有机结合。具体而言,应该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结合生态文明理念及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前沿性、实践性、交叉性特点注重教学理念的更新。相比较于其他学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身具有突出的法学新兴边缘性学科特点,它不仅涉及国内法、国际法以及法理学、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和刑法等法学学科,而且还涉及环境科学(生态学)、环境社会学、环境经济学和环境伦理学等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同时,生态文明理念本身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我国对可持续发展意识深化理解与发展的结果,是人类在反思、总结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着对人类、自然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的规律研究所产生的文明观。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建设一个不超过环境资源的可承载力范围、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推行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生态文明社会。现实中建设生态文明已经融入到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及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重要保障措施。因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身产生与发展背景也是生态文明理念产生的现实基础,二者之间也具有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与现实性。为此,在未来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实践中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也就顺理成章。在环境与与资源保护法研究生课程设置及教学中,除了传输传统的法学基本理念之外,环境科学(生态学)、环境社会学、环境经济学和环境伦理学等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的知识及生态文明内涵也应涉及其中。

环境保护课题研究范文5

1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

目前,在本科教育层次,诸多本科院校对自身的定位基于两种类型: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培养的学生也主要是从事基础理论和应用科学研究的人才。高校提出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既强调基础理论的学习,同时也强调理论的应用性。这类人才既掌握了某一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又拥有较宽的知识面;既掌握了技术应用中的技术知识,以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既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有较多的了解,又能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他们具备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是现代技术的实施者、应用者和实现者。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以下特征。

1.1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特征应用型人才进入社会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就业方向主要取决于市场的需求以及行业的发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掌握,而且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

1.2人才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特征专业知识的结构决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加强理论知识讲授的基础上,重视实验、课程设计、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各类实践教学环节,有机地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1.3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特征实践教学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重点是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强调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1.4以培养创新性思维为特征应用型人才能力的培养虽然对于科研开发的能力要求不高,但对于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拥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时能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加此,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是应用型教育的灵魂。

2综合性大学环境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环境科学是多学科、跨学科组成的新兴学科,同时,也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复杂性。正因为如此,环境科学专业覆盖面广、研究方向众多,与其他诸多学科之间交叉性较强,使得环境科学学科特色不显著,进而影响了学科的发展。我们认为环境科学专业在保证其专业学科基础这上,一定要有自身的特色,仅仅对课程和实践环节进行简单的组合就容易使学科的发展没有内涵,更难达到学科质量的提升,而产生随大流现象,学生不能拥有良好的就职“生态位”,从而削弱了其社会竞争性。综合性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教学上办学定位不准不同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成立的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化学背景,有的是生物背景,有的是地学背景,有的是环境工程背景。因此,学校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往往以教师的专业背景来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而“母系”的痕迹很深,普遍存在培养口径过窄、太专的问题,未考虑到社会、市场对环境科学人才的需求,导致教学上出现办学定位不准。

2.2教学教材内容更新较慢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已进入快速发展通道,相应的环境问题也呈现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社会对环境保护人才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但高校的教材内容、实验实践相对较为稳定,内容的更新不够快,而且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重复现象,教学的模式亦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完全适应环境科学的发展和满足国家对环境保护人才的需求。

2.3实践教学环节存在诸多问题通常实践教学环节在三、四年级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时的同时进行。综合性大学通常对所设专业进行总学时宏观控制,但由于公共基础课的学时基本上是固定的,并且呈增加的趋势,因此只能缩减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时,这势必进一步减少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数。在通常课程实践中,可能由于带队老师和仪器的原因,造成实践教学环节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成果。在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中,由于实习单位对实习人数的限制,还可能造成每个学生实际实习时间只有原定时间的一半甚至1/3。此外,如果环境科学专业未设定相应固定的实习基地,也存在着临时实习单位并不具备实践条件的问题。

3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目前,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渠道呈现多元化的态势,毕业后主要从事环境管理、环境科学研究、环境污染治理、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环境咨询、环境教育,或经过培养选拔可继续攻读环境学科硕士学位。因此,高校环境科学教育的实施应当在“夯实基础,提高素质,强化实践,激发创新,多规格、多渠道、多层次培养”的人才培养战略上加大培养力度,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工作能力强,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专门人才。专业定位与培养方式的确定还与高校的定位有关。定位为“以教学为主”的大学培养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为主,定位于“教学科研并重型”大学以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为主,定位于“研究型大学”以培养高层次的理论型和研究型人才为主。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以这种方式进行定位。南昌大学就没有以教学型或者研究型进行定位,而是用“有特色、高水平、综合性”作为未来学校发展的定位,依据江西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南昌大学的性质,南昌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兼顾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准确的培养目标定位是专业建设的前提,专业培养目标反映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笔者认为,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在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环境现状及就业态势,将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具有较系统的环境科学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和一定的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和管理能力,能适应环境科学发展和环境保护科学发展以及环境保护建设需要的环境科学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适应科研部门、高等和中等学校从事环境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适宜到厂矿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环境保护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可以到一些与环境科学有关的相关部门从事相关的工作或者到其他部门从事环境保护工作;可以继续攻读环境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4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为了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的要求,培养合格的具有创新能力和深厚科学素养的应用型环保人才,构建环境科学专业新型创新培养模型势在必行。该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4.1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依据环境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积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调整课程体系。及时关注社会环保人才的需求信息,重视毕业学生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体系由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组成。第一课堂主要由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个性课程组成。第二课堂由学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负责,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职业生存能力培养、身心健康素质提升四大类。第一课堂学分164学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见表1)。第二课堂学分2学分。围绕着环境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结合学生就业的需要,积极选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部级教材或者公认高水平教材、获奖教材、统编教材作为环境科学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教材,选用21世纪应用型高等院校示范性实验教材作为环境科学专业基础实验课程的教材。

4.2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是环境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一方面丰富了教学体系;另一方面是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补充,有助于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和融会贯通。按照“夯基础,拓口径,强专业,重实践,力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一套“夯实基础,突出特色,立足现状,紧跟前沿”的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包括环境科学专业实验(上)64学时,专业实验(下)32学时、环境仪器分析实验32学时;环境生态学课程设计1周、环境工程学课程设计1周、环境管理课程设计1周、环境规划课程设计1周、环境评价课程设计1周;环境监测教学实习1周、环境科学认识实习1周、专业实习1周、毕业实习3周;毕业论文10周。

4.3教学方法创新和实践传统的教学方法属于保姆式教学方法,教师以灌输知识为主,与学生的互动较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较差,缺乏独立性,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在教学环节中要注重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课堂教学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避免填鸭式教育,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上课时进行积极地讨论与探讨,学生课后亦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与老师进行互动,进而达到充分掌握课程的要点。对于实验教学,可将实验课堂与生产第一线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工艺环节中完成相应课程的实验,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构建多类型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强化课内知识,同时将课内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实习过程中要带着问题去进行实习,充分利用实习单位的技术力量去学习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实习过程中和实习后及时对实习的内容进行小结和总结,以真正达到实习的目的。

5结语

环境保护课题研究范文6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保意识;雾霾;高中生 ;调查研究

一、研究背景

自2013年1月28日中国首次单独的霾预警起,长时间、大范围的雾霾天气频现,“灰霾”、“空气质量总数AQI”、“pm2.5”等词语成为高频检索词。目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雾霾高发季节必须佩戴口罩出行,高危预警时工厂停工学校听课已不再是新闻,人们认识到雾霾会对人体、交通生态和环境产生巨大危害,大气污染是除了气候因素之外雾霾的重要成因。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科学研究和环保事业的繁荣推动了环境教育的发展。我国的环境研究和环境教育方兴未艾[1]。《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青少年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应成为全社会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2]。在基础教育中开展环境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环境意识、培养环境素质的重要一环。按照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环境教育应渗透至基础教育多门学科之中。以地理学科为例,环境保护作为选修课程七个模块之一列入选修课程计划,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地理教学中的核心部分[3]。

在国际学术界,研究者大都同意环境意识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前者反映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水平,后者是指人们保护环境的行为[2]。如,俞继灿认为环境意识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生态环境的主观反映,其核心是对生态环境及相关问题的认识、判断态度及行为取向[4]。在公共媒体和学校教育对环境问题的双重重视下,当前高中生的环境意识水平如何?本文将研究主题定位高中生从媒体和学校教育中学习积累的有关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知识、以及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为和价值取向。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者依据日常积累素材和网络资料自制了《高中生环境问题认知和环保意识调查》问卷,并交流、网络征询和发放书面问卷等调查方式,对湖北省荆州市荆州中学、江陵中学和北门中学部分高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发放和回收依照便利原则在2015年5月-8月间进行。删除答题有明显规律和答题不全的问卷之后,回收的有效问卷为500份,表1为他们的年级和性别分布情况。

(二)研究工具

研究者自制的调查问卷包括3个部分:个人情况、环境问题和环保知识和环保行为。其中,个人情况包括学校、班级和性别。环境问题和环保知识包括15道单选题和10道多选题,例题分别如下:

8.下列哪个标志为中国环境标志:(图略)

环保行为包括15题行为取向和15题价值取向单选题,前者采用4等级计分法。例题分别如下:

1.你是否重复使用购物袋?1从不 2很少 3经常 4总是

13.如果条件允许,你更喜欢的出行方式?A自行车 B出租车 C公交 D开车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高中生环境认识水平和高中生环保意识现状。在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知识部分,首先按照参考答案改卷并计算总分,再用Excel软件统计不同年级和性别的高中生的平均得分。将个人资料和环境保护行为部分的等级数据输入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差异检验。在环境保护价值观部分,使用Excel软件对各题分别进行百分比统计。下面是具体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中生关于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知识

目的是了解新课改后的高中生对环境知识的掌握情况,题目参考了中学课程的有关习题和网上搜索到的环境知识问题集,经过与同学老师的讨论确定了最后的25道题目,被大部分参与讨论的同学老师认为难度适中、范围恰当。每题按照1分,总分为25分,不同年级和性别高中生的环境知识得分的平均分如表2所示。

现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关于地理教学目的的部分明确要求:“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本研究从下列方面考察高中生的环境知识水平:常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生态圈、人类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环保法律法规、环保小知识等。结果表明,高中生的环境知识水平较高,其中高二学生得分最高、高一学生得分最低,男女生性别差异不显著。

由于学校取样较不均衡,本研究没有比较高中生环境知识的学校差异,后两部分亦同,如果有后续研究,可以在充分取样的情况下,进行学校间的比较研究,以了解不同类型学校环境教育的差异。

(二)高中生关于环境保护的行为

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常用于社会和教育调查,把同属一个概念的项目用加总方式来计分。常见有4点、5点、6点或7点量表。本研究考察的多是日常行为,采用4点计分,便于研究对象快速作答[6]。

结果表明,高中生环境保护行为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在0.01水平上达到显著性差异),高二学生的环境保护行为最多,高一学生次之,高三学生最少。女生的环境保护行为较男生的多。高三学生环境认识不差而环保行为较少的原因可能是忙于学习,空余时间较少,以致于环保行为也较少[5]。

(三)高中生关于环境保护的价值观

除了环境保护的实际行为,对环保观念和态度的调查对了解高中生环保意识现状、环境教育的成效也有很大作用。本研究从多个方面考察了高中生对环境问题、学校环境教育、常见环保措施等的观念看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80.2%的高中生认为,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或非常严重;

68.7%的高中生认为,学校对环境保护的知识教育很少或还不充分;

42.5%的高中生对学校课程之外的植树等环保活动有兴趣;

84.2%的高中生认为,学校当前使用的环保设施很少或基本没有;

65.2%的高中生认为,日常生活中应考虑环保问题,养成环保习惯;

45.8%的高中生认为,与环保政策相比,个人环境意识的提高更加重要;

38.1%的高中生未来希望从事有关环保的工作或愿意参与环保推广活动。

四、研究结论

(一)当前高中生关于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知识水平较高。

(二)当前高中生表现出一定水平的环保行为倾向,且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高二学生的环境保护行为最多,高一学生次之,高三学生最少;女生的环境保护行为较男生的多。

(三)多数高中生对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十分关注,希望有更多途径了解环保知识和环保科技,认识到人们对环境问题和环保的重视不仅仅是出于国家政策的规定。有一定比例的高中生未来想要从事环保研究及推广等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卫华.我国环境教育的现状、问题与解决路径[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