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管理方案范例

环境保护管理方案

环境保护管理方案范文1

生态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载体。决策、执行、监督、协调和环境公共物品的提供,是这一体制的主要职责。在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方面,现行的生态环境行政管理体制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篇文章从这一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入手,对改革工作的目标与原则和相关的改革方案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群众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事关人们身心健康、破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已经被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我国传统的生态管理体制是在传统土地所有制、自认资源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体制之下建立起来的。国务院保护部在这一监管体制中发挥着对全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同意将换的职责。这一体制在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理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对生态环境管理工作所涉及到的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利顺德基础上,对上述部门进行职能重组,可以让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工作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1生态环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1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失衡

在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恶化的发展环境下,我国已经构建起了以行政监管为主要特征的生态环境行政管理体制[1]。在这一体制的实际应用过程中,经济管理只能与生态环境保护职能之间的失衡问题,对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职能作用得到了削弱。

1.2政府和市场的错位

在现行的生态环境管理机制下,政府部门既发挥着行政管理职能,由行使着相关资源资产的运行管理职能。这两种职能之间的结合,并没有对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的公益性特征进行强化,国有自然资源的所有者和利用者的资产权益也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

1.3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

综合经济部门、农林水土部门和环保执法机构是生态环境行政管理工作的主要参与者[2]。部门之间的职能重叠问题会让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以水资源问题为例,与之有关的职能是水利部门的主要职能。环保部门也行使着与水污染问题有关的监管职能。

2生态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基本原则

在对现代化的市场体系进行完善的基础上,对政府的自身职能进行转变。以大部制改革方向为依托,促进生态保护机制、污染防治机制和自然资源监管机制等机制的合理配置,进而在减少职能交叉的基础上,提升管理体制的运行效率,是生态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重要目标。为了在对行政协调成本进行降低的基础上,对政府职能进行有效转变,在改革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有关部门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2.1在国家整体行政体制下推进

依法行政是政府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法治政府的构建和简政放权工作的开展,已经让我国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得到了一定的提升[3]。生态环境体制改革工作的开展,也离不开上述两种因素的作用。在整体化的行政体制费改革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有关部门也需要从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入手,对以“一刀切”为特点是粗放型简政模式进行有效避免。

2.2遵循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规律

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互相影响的特点。从生态系统的特点入手,构建统一化的监督管理体系,可以让相关管理体制中存在的职能交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统一化的监督管理机制与各个部门的专业分工管理体制的融合,可以对生态环境综合管理部门和各个专业部门之间的职责进行有效划分。

2.3在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对相关的机制进行创新

机制创新对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统一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生态环境除了可涉及到空气、水源、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外,与工业部门和能源部门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体制机制创新的基础上,对相关的管理机制进行创新,可以让生态环境大部制架构的科学性得到有效的提升。

3生态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方案

3.1基于一体化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框架的大部制方案

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以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统筹机制为基础的体制改革,是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4]。环境与资源行政管理部门的构建,可以对其气象、林业、水利等各个部门的日常工作进行有效整合。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资源开发之间额结合,可以让政府部门内在具体化的自然资源开发问题中,对生态环境的监管职能和保护职能进行有效发挥。从这一部门的职责来看,国土资源部门的地质灾害预防只能和地质环境的保护职能可以划分至这一新的部门之中。农业部门的农业资源保护职能、国家海洋局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和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城镇乡村具体居住环境下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能也可以移交给这一新的部门。这样,新部门除了要对污染防治问题和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问题进行有效管理以外,还需要对相关的资产监督管理问题和自然资源产权的保护问题有所关注。

3.2对污染防治监管和生态保护问题进行强化的方案

在生态文明的战略布局方面,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有关决议中已经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和思维。在污染防治体系和生态保护机制的建设过程中,有关部门需要对陆域范围的环境保护机制与海洋方面的相关机制进行有效统筹。这就为污染防治体系和生态系统保护机制的一体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帮助。生态与环境部的构建,成为了构基于一体化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大部制方案中的主要措施。从这一部门的职能来看,它可以对生态环境方面的监督管理功能进行有效强化。国家林业部门的生态保护及相关的监管只能是这一方案实施以后的一大工作重点。在监督职能部门方面对这一只能进行强化,可以让我国的环境保护执法体系得到有效的完善。因而这一方案的制定了以为全国范围内的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3.3现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的改革深化方案

职能分散交叉问题是我国在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的建设过程中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统一化的监管机制的构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有效措施[5]。生态保护监管体制、核辐射安全监管体制和污染防治监督体系之间的有机结合,可以为统一化的环境监测预警机制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帮助。独立框架下的环境执法体制和科学化的环境影响评价机制的建设,是对现有的生态环境管理机制进行创新的有效措施。环保监管职能的整合,就是其中的一大重要内容。统一框架下的污染防治监管体制和独立性的环境执法体制的建立,可以让环境执法体制的实效性得到有效提升,相关的监督机制的构建,可以让地方政府在这一机制中的职能得到有效发挥。

4结论

从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的现状来看,在生态环保机制改革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利用从简单到复杂的方式对改革方案进行落实。可以让政府部门内在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方面的监管职能进行强化。具体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方面的执法监管职能的强化,这一体制在构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从大部制方案的实施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是未来阶段的一个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

[1]苏利阳.生态环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考[J].科技促进发展,2015,(04):445-448.

[2]王金南,秦昌波,田超,程翠云,苏洁琼,蒋洪强.生态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15,(05):9-14.

[3]赵玉丹.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6,(08):297.

[4]于海.我国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环境保护管理方案范文2

关键词:环境保护;生存环境;环境监测;优化措施

科学且合理环境监测工作可促使环境保护得到有效保障,使整体治理质量与效果得到提升,作为核心依据环节,当前环境监测过程中须对以往传统管理思维和模式等进行改变、创新,使整体环境监测能力得到提高,将先进技术方案有效融入其中,从而达到全面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水平目的,保障民众拥有绿色生态环境。

1环境监测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性分析

1.1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作为环境保护工作中最主要解决难题,通过有效治理方案可控制环境污染程度,促使国内生态经济持续发展。在进行监测工作过程中,针对人类和环境影响相关物质排放量实施有效监测,全面管理与跟踪,优化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确保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实时掌控环境发展状况,随后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防止后续工作受到影响[1-2]。在日常工作当中,经环境监测获取相关数据,随后借助有效监测方案把控当前环境情况,分析引发污染因素,制定有效应对方案。在实施工作过程中,需按照环境污染主要特征选择有效方式进行解决,从而抑制污染扩散[3-4]。对于未存在污染地区,则结合当前状况以有效且科学维护措施与防治措施等,避免或者是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1.2环保

在国内环保工作当中,环境监测占据主要地位。伴随工业经济持续发展,导致环境破坏愈加严重,必须有效协调环境与经济之间稳定关系,促使国内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在进行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循经济与环境相互统一原则,选择有效干预措施尽最大努力预防或降低影响生态环境因素。而在日常工作中,将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实处,从而确保整体发展水平得到提高[5]。与此同时,城市规划过程中结合环境监测获取数据,把保护环境核心理念融入其中,并按照当地实际状况实施有效整合,获取数据、拟定城市规划方案,保障城市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2环境监测存在问题

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首先需确保工作体系处于完整性,从而保障整个监测工作有序完成。然而在实际当中,无论是意识方面或者是监管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相对薄弱,无法满足精准性相关标准。例如大部分基层在实施环境监管过程中仪器设备以及技术等均落后,从而导致整体工作无法有序开展,引发一系列突发因素。并且据调查发现,大部分工作者自身综合素质水平落差显著,对监测工作顺利开展造成影响,同时导致后续质量管理效果下降。还有部分工作人员相关意识薄弱,认知不足,无法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进行解决,严重情况下还会忽视问题,导致最终监测结果受到影响[6-7]。

3优化发展策略

3.1提升检测工作者综合能力

环境监测工作当中,监测人员需提升自我综合素质水平,确保后续工作得到有效推进。而有关部门则结合实际状况对相关工作人员实施系统化培训,特别是信息化监测技术相关培训,强化培训力度,便于后期再进行监测工作当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3.2设立网络环境监测技术

在进行环境监测过程中,结合民众对生态环境保护所需选择有效监测方式,促使环境保护拥有数据支持。在具体开展过程中,把环境管理监测网络以及监测信息网络等巧妙融合,而全过程则实施有效调整与优化,拟定符合实际情况规章制度,确保其完善性,让整个监管工作存在规范性。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持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也随之提高,而环境监测工作每日任务量也随之增加,借助常规工作手段无法满足当前环境监测标准以及需求,所以在日常工作当中需结合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达到技术模式全面创新目的,让环境监测工作更加灵敏与快捷,保障环境监测水平提高,维持国内经济水平稳定发展[8]。

3.3强化信息化建设

环境监测内容相对复杂,因此为了预防后续保护工作受到阻碍,需强化信息化建设工作。对于实际监测时存在复杂性因素进行妥善处理,做好数据分析与整合,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效果。在日常工作中,结合信息系统自动化生成计算结果,使其监测计算效率提升,提高设备精准度与规范化水平。为了避免某一环节出现操作失误,需全面跟踪并监督计算机系统,设立对应权限公开数据防止错误情况出现,同时在进行监测时对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加以强化,不断完善管理模式,贯彻落实责任制度,结合监测需求不同以及标准不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确保监测成效得到提高。将先进技术与设备融入社会发展中,使整体监测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3.4强化应急监测能力

环境监测中存在多种复杂因素,为了防止监测受到影响,需强化应急监测能力,使后期工作能够顺利发展。首先,配备与之相对应仪器设备,便携式设备能够充分应对突发事件,而相关部门只需对设备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根据实际情况探索污染影响因素,使整体监测效果得到提升;其次,强化应急监测技术培训力度,保障所有相关工作人员随机应变能力得到显著提高,面临突发事件过程中明确干扰因素以及核心所在,保障最终解决方案存在精准性;最后,在进行应急管理时搜集并总结获取数据,对当前应急预案进行充实,结合事件类型不同拟定完善优化方案,分析突发事件出现因素,对工作方案实施有效调整,创建完善管理机制,指导后续工作顺利开展。

4结语

环境保护管理方案范文3

关键词:环保视野;公路设计;设计措施

随着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也不断提升。在公路设计过程中时需遵循社会经济的发展轨迹和自然环境因素,从满足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设计。要尽可能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除了要保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还要保证公路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1基于环保角度的公路设计重要性分析

当前的工程建设活动中,打造满足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理念越来越得到重视。我们从环保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公路设计主要会给环境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1影响生态自然环境

公路设计直接影响着沿线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平衡。公路的建设过程中会破坏既有生态环境,使生物丧失原有的生存空间,部分动物为了寻找栖身之处只能迁徙他处,会对生物链的平衡和稳定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公路建设容易致使水土流失,原有的自然植被消失不见。开挖路堑和填筑路堤等会对植物生长环境造成破坏[1]。公路建设完成后,公路和公路的辅助设施将取代永久性的占地植被。另外,施工过程中的废水、工作油污等污水会使水体营养负荷增大,对沿线河流造成一定的污染。此外,公路建设还会带来环境污染,公路运营过程中车辆噪音和尾气等产生的噪音污染和空气污染等都是环境污染源头,更有甚者还会导致公路沿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1.2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

在公路建设过程中,若农民土地和房屋以及建筑物等设施在建筑路线上便会受到破坏,对沿线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虽然会给予农民一定的经济和物质补偿,但是为了解决搬迁和就业等问题就需要开辟新的居住地点,需重新进行开发建设,产生新的污染。此外,公路路线会分割城镇、农业用地以及各项设施等,对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都会造成巨大影响。

1.3破坏地质环境平衡

在公路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沿线的地形及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勘察。如果公路设计过程中没有对地形及地质条件的深入勘察及探索,设计方案缺乏足够的数据及材料支撑,容易导致公路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出现滑坡,泥石流以及塌陷等多种事故,会对沿线地质环境的稳定造成严重破坏。

1.4环境污染问题严峻

在公路的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废水,废气,噪声等污染,会严重影响路线两侧的环境,同时也会对沿线居民的正常生活及生产环境造成影响。此外,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量的快速增长会使得公路运营过程中带来更为严重的尾气和噪音污染,使得环境污染问题更加严峻。

2分析公路设计破坏环境的主要因素

公路设计方案造成环境破坏的因素较多,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后果,其中包含下面几个因素:

2.1路网规划和公路技术标准不够合理

譬如城市中的路网规划过于超前,公路技术标准过高,公路的建设过程中的盲目上马的现象,会造成区域内贯穿着多条高标准的干线公路以及高速公路,不仅占据了过多的土地,也导致道路的利用率相对较低,更大面积的对既有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影响。或者公路规划及设计过程中缺乏前瞻性,造成区域内道路较少,道路技术标准较低导致服务水平不足,经过多年的运营,公路已经无法匹配交通量迅速增长的需求,因此必须重新建设公路或对既有公路进行改扩建。项目的多次或重复建设不仅浪费了大量资源,也会重新侵占土地,还会对环境造成二次破坏。

2.2公路设计不当

在公路建设过程中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另外,取土场、弃土场、拌合站以及其他临时设施的建设等也都需要占据土地[2]。公路建设会对沿线耕地造成破坏,致使耕地水土流失,既有水系被破坏,水资源遭受污染等,都会对动植物生存环境造成影响,使得当地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公路设计对地质环境复杂地区破坏比较严重,特别是环境薄弱地区的问题将更为突出。公路设计过程中,若设计人员没有对地形及地质条件进行深入勘察,同时对沿线地质情况不够了解,其设计方案的不完善可能会导致沿线出现山体超挖及路基超填现象,这样不但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破坏,还会导致出现各种滑坡塌陷等灾害,会得后期公路养护管理成本持续升高。此外,如果公路穿越风景名胜区和自然资源保护区,会对地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造成较为严重影响。另外,部分公路还可能存在排水系统设计不全面和不规范等现象,将使得水资源污染问题更加突出。所以,在公路设计过程中应当要加强对上述因素的重视,避免各种不必要的破坏,减少环境污染问题,促进公路的稳定运行。

3环境保护视野下公路设计的实效策略

公路设计不当可能会对沿线居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平衡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公路设计过程中必须确保设计的科学合理化,推进公路建设的顺利实施。公路设计应以环境保护作为基础,结合实际状况采用实效性策略,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3.1结合公路的特点展开设计和施工

不同公路的特点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在公路设计过程中时必须对项目特点进行考虑,分析公路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的公路项目采用不同的设计和施工方案,确保公路和周边环境的相互融合,全面提升公路的实施效果。

3.2采用科学合理的公路指标

(1)公路设计初期需要对路线周边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进行综合考虑,结合公路沿线的基本特点进行设计及施工,充分结合地方环境,根据地形走向合理设计公路线路,保证公路施工的稳定。(2)结合公路走廊带内的地形地貌及环境特点,正确选择公路的路基断面形式,全面提升环境保护的水平。在公路设计过程中应结合地形差异选择正确的断面形式,针对于地形较好的地段则使用常规路基断面形式;针对于山岭丘陵地区则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采用路基或者桥梁形式;结合实际情况使用分离式路基断面形式;设置合理的隧道分布形式,减少隧道工程量。(3)结合地形情况展开公路设计。公路路线应当结合地形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路线,确保公路线路和周围环境相互融合,以免影响路线周边环境和自然景观的稳定[3]。如制定合理的桥隧方案,结合以往的施工经验,若高度大于20m路段则采用桥梁,若中心挖深大于30m或者是边坡高度大于1.6倍路基宽度,则采用隧道方案,确保路线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落实环境保护工作;针对越岭线选用大坡度上坡小坡度展线下坡的形式,有效减少交通事故问题,保证公路路线的稳定和顺畅;优化路线,尽量避免出现公路沿线出现高填深挖的现象,减少对环境的破坏。(4)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指标。在公路路线设计过程中应当对比多项施工方案,不但要满足公路施工安全性与功能性的基本要求,还应合理制定施工技术指标,确保公路施工的基本质量。同时,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比桥隧与填挖的施工方案,科学合理的设置各项指标,从而尽量减少对环境污染。

3.3确保公路设计和周边环境的相互融合

科学合理的设计才能确保公路建设和公路运营的稳定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公路,需要对公路建设实际情况与周围环境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制定完善的设计方案。公路设计较为复杂,为了全面提升公路的设计水平,贯彻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从项目管理上来说,需项目管理人员、设计人员、地质勘查人员及沿线政府、居民等共同协调配合。从专业技术上来说,需要建立专业的设计团队和勘察队伍,从而有效减少公路施工和公路应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全面提升公路设计的水平。此外,设计过程中需结合实际情况对细节问题进行考虑,应注重保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确保不受到破坏,从而提升公路的设计水平。

3.4加强对路侧净区设计工作的重视

加强对路侧净区设计工作的重视,认真做好排水系统和边坡等相关设计工作,不但能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还能保证行车安全。也就是说,在设计路侧净区过程中尽量降低边坡高度与坡度,并将废弃土石等运送到固定弃土场。同时,在坡顶边线设置截水沟与急流槽,避免水土流失等现象[4]。在设计边坡时可以使用柔美和自然以及流畅的形式,并加强对边坡防护及绿化工作的重视。在设计公路边坡时,若是上边坡且方向和车辆行驶方向相对,则种植低矮植被保护自然环境,形成优美而简洁的自然画面,不但能够保护自然环境,还给公路行车制造良好的行驶环境。而挡墙则按照高到低或者是低到高的形式进行设置,确保挡墙和路线线形相互融合。

3.5重视公路景观的设计

在公路设计时应以环境保护作为基础,做好公路周边的环境保护、山体复绿、植被覆盖等景观设计工作。因为植被绿化能够有效地稳定公路路基及边坡,同时减少行驶过程中车辆的噪音及扬尘,因此,应当结合公路沿线的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的绿化形式及树种,从而有效减少环境污染问题。在进行道路景观设计师时需要对地形地貌和风土人情以及建筑风格进行综合考虑,形成具有人文特色的路线景观,从而给行车营造良好的行驶环境。譬如,中央分隔带可以栽种低矮整形灌木,在地表间可以种植花卉和草坪,在公路两侧可以种植景观树,在路基边坡则可以种草,直线路线可以种植花草树木,弯道外侧可以种植高大林木,弯道内侧可以种植花草灌木,路堑边坡可以种植防护草丛,公交区域可以采用园林式绿化方式[5]。

4结束语

公路设计应当以环境保护作为基础,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设计过程中,应分析项目可能破坏自然环境的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技术措施做好各项设计工作,确保公路设计的合理性,尽量减少公路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推动公路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全面提升公路建设效益和服务水平,推进公路建设运营与环境保护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敏.速公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J].公路与汽运,2005(6).103-105.

[2]宁向向,刘朝晖.基于环境影响评价的山区高速公路路线方案比选及应用[J].中外公路,2010(01):5-9.

[3]王新军,刘龙,孔亚平,尚洁,杨建刚.速公路附属设施污水处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公路,2011(9):219-222.

[4]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B03-2006)[S].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环境保护管理方案范文4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生态保护;应用;意义

引言

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为区域性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正确的方向,并且指导相关部门能结合监测数据反映的内容落实针对性的管理工作,有效完善环保监测工作的综合效果。并且,对于城市规划发展工作而言,环境监测工作的落实是提升环境保护效果和综合管理水平的关键,要满足数据参考依据的基础上,选取适宜的技术支持体系,从而落实完整的环境监测工作和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一定程度上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环境监测技术概述

1.1内涵。所谓环境监测,指的就是借助对应的技术体系对自然现象、动植物情况以及区域性气候变化等情况进行集中的监测,并且利用技术方案对相应的数据予以分析和甄别,从而在及时掌握环境保护工作要求的同时落实更加有效的管理方案[1]。

1.2分类。特定对象监测,指的就是应急型监测模式,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目标性。监视性监测,指的就是对污染源和环境质量进行定期阶段性的监测分析,并且要通过监测过程有效建立相应的评估内容,从而保证能有效提升监测管理的综合水平。例如,环境空气采样,应用10ml吸收管,按照0.5L/min-1L/min进行流量采集,时间为45min。若是工业废气采样,则要应用50ml吸收管,按照0.5L/min-1L/min进行流量采集,2℃-5℃保存7d。研究性监测,指的就是要在监测的基础上落实相应的对象和内容研究,从而进行污染等级的划分,确保能明确污染元素,并对污染物来源进行源解析,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最大化的提升环境保护工作的综合质量[2]。

2环境监测技术应用要点

2.1环保价值。(1)在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的过程中,还能直观反映出环境污染的现状,利用先进的方式开展环保治理方案,才能将污染问题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对于环保工作而言,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果是关键,而只有建立完完整的环境监测技术方案,才能获取对应的环境保护成果数据,以便于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工作。因此,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2)借助环境监测技术对地区或者是企业进行排放情况的跟踪监测,能有效结合实际情况落实完整的核查工作,并且引导企业按照环保监测内容和反映的情况建立对应的整改方案,从而确保地区经济发展和环保发展实现共赢。

2.2内容。(1)生物技术。应用在环境科学中,能结合计算机、化学等学科建立完整的技术分析机制,其中,生物大分子标记物是有效对区域环境进行监测监督的关键手段,能有效分析区域性生态问题,并且明确分析环境和生物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升生物修复工作的综合质量,为后续环境监测工作的全面落实奠定坚实基础[3]。环境监测技术能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价值且直观的依据,借助相应的技术体系能打造更加合理的项目规划,确保区域环境容量和监测工作实施效果,保证监测监督工作都能落实到位。(2)3S技术。主要是指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结合相应技术优势,打造完整的信息获取和分析通道。例如,在水资源管理中应用3S技术,见表1。(3)物理化学技术。在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的时代背景下,物理化学技术的应用效果也越来越明显,其中,动态模压法监测技术和OOAS技术,能有效对污染水体等进行集中的监测分析,打造完整的监测控制平台,从而促进具体工作的全面进步[4]。环境监测技术能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保障,人们和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只有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生物多样化发展,打造更加和谐的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生存空间。因此,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是促进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关键。(4)信息技术。PLC技术能有效对区域性环境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尤其是对水位、水速以及水质等的监督工作,为区域性水文管理水平的进步提供保障。

3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的保障策略

为了能充分发挥环境监测技术的优势,相关部门要落实完整的管控机制和技术应用处理方案,促进污染统计工作和排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1完善环保策略。在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除了要对环保内容和技术运行体系予以关注外,也要充分强化环保技术创新工作的管理水平。(1)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有效地借鉴先进的环境环保监测技术要点,确保相应的技术逻辑和运行方案能满足区域环境管理工作的具体情况,切忌盲目的照搬,并且要强化学习,制定更加贴合的技术方案[5]。例如,我国某市级地区结合环保要求开展了“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无缝对接”的管控工作。积极结合区域实际发展现状搭建“市—县—乡”三级指挥中心,并且合理性安排坐席员、监管员、管理员等专职岗位。将指挥中心划分为:1个一级监管网格、10个二级监管网格、160个三级监管网格以及1000个四级网格,从而建立24h全天监控机制。(2)要强化环保管理水平,针对环境监测工作效率和作用落实更加有效的转型技术升级工作,从源头完善环保部门的控制效果。首先,落实一体化监测预警和网格监督体系。其次,整合应急响应和分析决策并行的公共服务平台。最后,融合信息技术落实舆情监控体系。

3.2落实资金管理。要想保证环境监测技术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其基本价值,就要构建完整的资金扶持链条,确保能辅助相应技术工作的全面推进。因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整体环境质量改善工作本身就是较为漫长的过程,因此,要想提升保护效果,就要结合当前的生态环境污染现状落实针对性的管理机制,并且有效认识到环境监测技术的重要性和环境保护中相应技术体系的实用性价值。(1)政府在环境监测技术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践行完整的财政管理方案,确保能落实环保专项财政拨款机制,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有效减少因为资金链断裂造成的问题。(2)政府要充分重视环境监测技术资金管理效果,利用专项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要结合地区的实际发展需求和环境监测的成果确保基础设施能发挥作用,并且按照管理方案增设相应的技术监督部门,有效提升监测工作的综合水平[6]。(3)结合环境监测项目的基本需求成立专项基金,并且利用专项基金积极推动研发工作、创新工作以及技术升级工作等,整合技术模式,有效构建完整的技术资金链,保证环境监测技术的全面进步。(4)政府也要强化税收政策和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联动水平,鼓励一些民营企业向环境监测系统内投入资金,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有效强化区域性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管理的综合水平。(5)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联动当地相关部门建立健全更加完整的宣传机制,确保社会各界都能充分认识到环境监测技术应用和管理的重要性。

3.3落实区域性环境监测管理工作。为了保证环境监测管理水平满足实际要求,也要对区域性管理效果予以重视,确保相应问题都能得到有效解决。在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想发挥环境监测技术的优势,就要注重监测数据管理的完整性,并且保证相应的监测管理措施能落实到位,从而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资源的合理性配置。(1)要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会对环境监测的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在人才管理方面要结合实际管控标准进行综合监督和管理,确保专业能力能满足实际要求,打造更加完整的管控体系[7]。例如,在准入机制调整的基础上,要强化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训考核,确保相应的工作都能顺利落实,优化整体技术管理的效果。(2)监测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也要了解人才和监测工作之间的联系,要积极提升检测部门相应管理水平,强化团队合作能力,从而为环境监测技术的全面推广奠定坚实基础,实现环境监测工作的全面进步,为区域环境生态健康发展提供保障[8]。

4结语

环境保护管理方案范文5

关键词:闭坑矿山;环境保护;治理方案

矿产资源开采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但是因为过度开采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越来越多的矿山已经陆续闭坑停采。过去的采矿活动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原始地貌被严重损坏,植被退化,土地沙化,附近水体遭受污染,农作物生长受到影响等[1]。近年来,日益严重的矿山环境问题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我国相继出台很多政策法规,将受到破坏的矿山环境予以恢复。所以,闭坑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它对于有效恢复矿山生态环境,确保矿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受国家政策引导,长沟峪煤矿于2016年3月停产。为贯彻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和《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审查及有关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必须全面做好长沟峪煤矿闭坑后的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

1长沟峪煤矿概述

长沟峪煤矿位于北京市西南部,距离北京45km,行政区隶属房山区周口店镇管辖。矿区南北长为9.3km,东西宽为5.4km,矿区面积为25.82km2。铁路包括京广线周口店支线和京源线,公路有107国道,交通十分便捷。矿区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燥,夏季多雨,秋季干燥,冬季寒冷。矿区年平均气温保持在12℃左右,1月最低温度为-4.7℃,7月属于全年气温最高的月份,平均温度介于-144-环境保护26~27℃,评估区年降雨量为650mm,因受地形影响,区内雨量分布差别很大,一般为迎风坡地带雨量偏大,年平均在700mm左右,而背风坡则偏小,在550mm左右。长沟峪煤矿地处北京西山地区,为太行山之余脉,矿区范围内主要为山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矿区最高峰海拔为1307m,当地人称其为猫耳山,煤田东部主要是丘陵,高程一般为100~150m。长沟峪煤矿生产的煤炭为无烟煤,主要供给工业炼钢及出口。该无烟煤为低灰、低硫、高发热量,只需要人工捡出矸石,然后进行筛分,煤炭不需要洗选加工,就可进入市场直接销售。

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原则目标

2.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原则。一是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长沟峪煤矿是治理主体,有责任对矿山环境进行保护,对于开采中出现的地质环境问题及生态环境破坏,必须由矿方进行治理,而且矿山在开发前就要制定保护性开发方案[2]。二是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原则。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主要是对矿区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治理威胁采矿活动生产安全的塌陷坑、地裂缝,保证矿区行人人身安全。同时,按照矿区规划,全面做好矿区地形地貌景观及土地资源恢复工作。

2.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目标。通过开展保护与治理工作,及时处理目前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有效消除潜在地质灾害对矿区行人带来的威胁,最大限度地修复生态环境,进而实现被损毁的土地基本恢复,达到保护和恢复评估区自然生态环境,与周边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最终目标[3]。

3总体部署

首先是地面塌陷防治工程。由于已有塌陷坑已进行治理,未来将坚持随时发现、随时治理的理念,实施废弃巷道的矸石井下回填,减少地下采空的空间和面积,降低地面采空塌陷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其次是矸石山防治工程。针对矸石山存在的次生地质灾害隐患及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和破坏,主要采取削坡卸载、坡面和坡顶覆土绿化的方式进行治理。最后是地形地貌景观恢复治理工程。矿区地表为低山区,第四系的冲积、洪积、坡积的砂砾卵石及次生黄土等很薄,主要分布在河谷中和河谷阶地两侧,基岩裸露面积占比超过80%,植被不发育。本着经济、合理的原则,在地貌受损区根据地形条件进行植被绿化,可种植适宜当地生长的植被。

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方案

矿区内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是采空区地面塌陷、含水层破坏、地质地貌景观破坏和土地资源被矸石山挤占。结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总体部署和年度实施计划,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具体的恢复与治理方案。

4.1采空塌陷灾害防治治理方案为近年一直采用的清淤、回填、平整、混凝土钢筋预制块浇筑、沟道两侧修建浆砌石挡墙的方式。在采取塌陷区土地生态恢复措施后,还需要采取生物措施对水土保持体系进行完善,达到治理水土流失的目的。生物措施主要是塌陷区复垦后农田防护林网的建设,以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降低风速,有效保护农作物。

4.2含水层破坏防治。针对采矿活动对含水层的破坏,拟采用遥感结合人工巡视对地面塌陷、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进行监测。按照《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11/307—2013)的要求,采用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进行回收、排放。对于没有回收价值的酸性污水,可采用中和法,用碱性物质,如石灰或石灰石作为中和剂。对于含铁、锰等重金属离子的污水,可采用混凝、沉淀、吸附、离子交换和膜技术等处理方法。

4.3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防治。目前,矿区只有一座捐兵湾矸石山需要治理,拟采取直接覆土绿化等措施进行治理,路边树立警示标志牌。种植与矿区周边植物系相同或相似的植被,恢复其生态功能。对矸石山的坡面及顶面进行覆土、绿化,降低矸石山对矿区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矸石山治理工程绿化面积约为7.6hm2。对于高陡边坡,可以采用“上爬下挂”的方法进行治理,即在坡底和坡顶种植攀爬植物。边坡下部一般存在由上部崩落形成的碎石土坡,坡面较缓,进行机械或人工整形后客土播撒或穴栽高大乔木。

4.4水环境破坏防治。长沟峪煤矿污水主要为矿井排水和生活污水。矿井排水主要来自井下,据长沟峪煤矿近年矿井涌水量观测统计,矿井正常涌水量为7128m3/d。生活污水主要由行政办公楼、食堂、浴室、宿舍等单元产生。目前,长沟峪煤矿污水处理能力为7200m3/d,日回收利用量为2880m3,可以满足矿区污水处理的要求。针对矿井排水,长沟峪煤矿建立了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能力为7200m3/d,采用絮凝、沉淀、过滤、消毒处理后,2880m3/d中水供井下降尘、消防洒水、地面降尘和绿化洒水使用,净化后的矿井水用于热泵供暖(该矿井有净化矿井水设备),扩大净化后矿井水的利用范围,剩余达标水外排。同时,将来自浴室、食堂等地的生活污水引入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使处理后的污水达到《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1/307—2013)二级标准限值要求。

4.5固废(煤矸石)利用。长沟峪煤矿固体废弃物主要为煤矸石。为减少环境污染,防止固废流失,长沟峪煤矿制定了以下矿山固体废弃物处理方案。一是堆积方案:在工业广场附近,选择一缓冲坡沟作为矸石倾倒堆积场地,此地既便于矸石排放,又利于今后综合利用,取之方便,防止形成泥石流。二是综合利用方案:用煤矸石分层铺35cm左右厚的路基,压实后密度可达1.8t/m3,这种路基具有良好的防透水性。另外,煤矸石制砖已成为煤矸石综合利用最为普及的一个方面,应用地区广,生产工艺成熟。利用煤矸石制空心砖,实现了制砖不用黏土、烧砖不用燃料,其社会环境、经济效益均超过了黏土实心砖。

5效益分析

5.1社会效益。长沟峪煤矿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的实施可以减缓和消除矿山型地质灾害的发生,工程的实施还能够为矿区附近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于维护社会安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5.2环境效益。通过对矿区的治理,将修复矿区各种不良地质环境条件,消除影响环境的不利因素,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使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原有生态。

5.3经济效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将恢复一定面积的土地,通过草本植被和经济林的种植,可以创造经济效益,而且促进区域内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重点开展防洪沟治理工程、河道治理工程、综合污水处理站建设工程,完成了矿综合污水处理站建设工程,污水站处理能力达7200m3/d,最终回收利用废水1900m3/d,节约水资源费181万元/a。

6治理效果分析

长沟峪煤矿已经于2016年3月停产,评估区属于“重要区”,本次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为“一级”。现状评估认为,矿区现状地质灾害对矿山开采的影响为“较严重”,对地下含水层影响为“较严重”,矿山开采对地形地貌及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为“较轻”。经现状评估,评估区内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区面积为10.22km2,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轻区面积为15.6km2。预测评估认为,矿区潜在地质灾害对矿山开采的影响为“较严重”,对地下含水层影响为“较严重”,矿山开采对地形地貌影响和破坏为“较轻”,对土地资源的压占和破坏为“较轻”。经评估,评估区内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区面积为11.67km2,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轻区面积为14.15km2。闭坑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治理分为重点、次重点、普通治理三个等级,人们要科学制定治理策略[4]。针对植被破坏与压占土地的情况,以覆绿为原则,种植和生态环境相符合的植被,选择乔木、灌木以及草皮结合的办法,边坡选择攀爬植物、鱼鳞坑、植生袋法等方式实施治理。地面沉陷或者塌陷选择填充复垦和非填充复垦方法,提升经济效益。

7结论

在开展闭坑矿山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过程中,人们必须转变传统的开发管理模式,构建完善的闭坑矿山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责任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恢复治理模式,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还大自然一个绿水青山。闭坑矿山环境保护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应以地质环境的影响评价分级治理为基础,以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为原则,制定具体规划,分区、分阶段实施恢复治理方案,申报建设特色矿山公园、博物馆、红色教育培训和旅游基地,建设示范性工程,逐步推进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参考文献

1李澎.闭坑矿山环境影响评价[J].煤炭与化工,2019,42(11):115-118.

2刘宏磊,武强,赵海卿,等.矿业城市生态环境正效应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能源与环保,2019,41(3):117-121.

3邵建立,周斐.浅谈闭坑矿山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J].科学技术创新,2018,(14):1-2.

环境保护管理方案范文6

一、主动将环保工作纳入供销综合改革相关工作

结合供销社综合改革相关工作要求,将环境保护工作推进、完成情况纳入检验供销综合改革成功与否标准之一,目前拟定的《市级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及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提出“支持社属农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企业积极参与土壤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该项补助资金占补助专项资金的30%。”

二、在系统内全面开展“供销+创新+环境保护”行动,落实《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

依据“供销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规范管理”的原则,制订了“供销+创新+环境保护”行动计划,下发各县(区)供销社。在全市供销系统内明确:至2018年3月底前各县(区)组建再生资源回收公司或成立再生资源行业协会,全面参与再生资源回收工作;2018年7月底前新建或规范提升再生资源回收网点100个。

三、及时召开系统烟花爆竹禁限放工作推进会,落实《空气质量突出问题整改推进总体方案》

市供销社联合市公安局、市安监局召集全市六县两区供销社分管安全和业务的副主任和9家烟花爆竹批发经营公司,紧急召开了供销系统烟花爆竹禁限放工作推进会。会上,组织学习《中心城区烟花爆竹禁限放工作方案》,并传达了市环保委办关于总体方案整改工作文件精神,市烟花爆竹流通协会负责人、烟花爆竹批发公司作了表态发言。会议明确要求:一是各县(区)供销社要配合当地公安和安监部门加强对烟花爆竹企业的管理;二是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对烟花爆竹安全和环保工作重要性认识;三是要制订措施,突出重点,配合做好烟花爆竹禁限放工作。

环境保护管理方案范文7

【关键词】低碳经济;工程经济;风险;防范管理;策略

从国内低碳经济转型发展分析,未来将会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上表现出多元化。产业不同,则有不同的低碳经济发展改革模式。但是整体上,不管是哪个行业,都必然要走向绿色现代化和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路线。关注全球气候问题,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促进绿色能源投资和绿色消费,不只是会对国家长期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同时也对国家经济质量以及社会福利有较大的作用。

1低碳经济对我国的影响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有较高的人口居住密度。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长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主导的发展领域,粗放型经济模式占据主体,这样使国内经济结构、环境保护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快速发展的经济速度,使得环境污染范围、环境污染程度大增。低碳经济从2010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之后开始被各国所重视。在低碳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国内只能够采取污染排放量降低、绿色面积增加等相对简单的解决方式。但是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推动低碳经济向更多方向的发展已经成为必然,包括建筑行业、工程行业、城市规划、光电行业、文化行业、能源行业等,为此我国需要加强低碳经济下工程经济风险研究,积极探索有效的防范管理策略。低碳经济转型和过去任何的经济模式转型不同,其对绿色、低碳、新能源、无污染较为重视。低碳经济转型中以往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将会走向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由此打造绿色、创新、安全、公平、合作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

2国内低碳经济下工程经济面临的风险

2.1工程施工方案风险

在过去利益分配是工程施工单位关注的重点,当前在低碳经济转型下,更加注重全面化发展,需要站在各方面考虑问题。由于施工单位在施工方案上存在选址管理不佳、项目环境保护不重视、可持续能源设计不理想、节能环保材料未合理运用、污染排放与处理方案缺乏科学性等,导致国内工程施工方案存在风险。工程建设施工方案受到以往传统建设方案的影响,使得低碳经济文化在对国内工程经济发展上的积极影响受到阻力。面对低碳经济转型的到来,国内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尤其是在选择工程施工方案、绿色化指标管控等方面,均缺乏全面思考,建立具有预防性的管理措施。

2.2工程投标报价风险

在低碳经济转型阶段,工程经济管理内容也随之出现了改变。不过工程经济风险管理本质却没有出现改变。其本质在于减少工程施工中面临的成本浪费问题,进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提高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在现代工程建设当中,投标报价是重要的手段,由于市场处于竞争和资源处于流动中,所以在工程投标报价中会面临一定的风险。首先,工程市场竞争比较大,买方比较少,但是参与的单位比较多,投标竞争压力较大,企业考虑人员、设备不能够闲置,所以主要通过价格压低的方式,以求能够中标。然而过低的价格,会导致工程质量下降,人员缺乏积极性,难以保障后期规划和服务等。由此工程建设企业会面临着很大的经济损失,使得工程经济风险出现扩大化。通常投标过程中,公司会一边投标,一边进行初步规划设计,加上国内工程建设存在管理不完善的问题,使得初步规划与现实工程之间差距显著,很多规划设计内容往往与现实不相符。可见工程投标报价风险的存在,使得企业工程经济风险增加,而且企业经济亏损提升,收益下降。

2.3环境保护制度风险

基于低碳经济转型发展需要,往往会制定一系列的环境保护制度。在我国应对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匮乏问题方面,我国陆续推出了各种环境保护法律和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方面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等,这些主要在于预防效果。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可以分析、预测以及评估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而针对不良的影响,提出预防策略或者减轻措施,由此形成一定的规则、制度。从环境保护制度设计来看,是工程建设当中需要考虑的成本因素。在传统建设方面,因为采取压价方式,导致工程建设企业对环境保护预算不重视。然而随着低碳经济转型的提出,要求加强能源经济,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此时施工单位和工程承包企业就需要从低碳经济转型出发,这样势必会让工程建设在收益方面有所影响。环境保护制度风险,主要体现在国内不完善的法律制度、较高的环境保护支出成本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

2.4工程承包合同风险

工程承包合同风险也是低碳经济转型中工程经济主要面临的风险。由于低碳经济转型,对新型材料、符合需要的建筑资源需求增加。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从前期阶段就能够对采购信息、材料价格等内容进行全面的掌握。过去工程承包合同当中对材料使用规定、标准等进行了相应的规定,然而因为资金受限等因素,使得采购任务往往无法一次性实现。由此,使得工程出现了工期延误或者跨度增加,进而增加工程建设企业相应的成本,经济收益出现下降。另外,低碳经济发展在合同当中越来越受重视,合同中需要考虑低碳经济所带来的成本增加情况,特别是市场供需平衡如果发生变化,环保材料价格会受到波及。另外,加上间断性出现停工以及设备的更新维护等因素,也会对工程建设产生一定的不利。

3低碳经济下的工程经济风险防范管理策略

3.1加强工程施工方案风险防范管理

关于工程施工方案风险防范管理策略方面,目前国内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阶段。当前主要有以下做法:①工程企业对工程建设承接、竞标前期阶段,就注重对低碳经济转型规划、节能环保工作的重视。工程施工方案设计方面,对环境选址、环境保护作用、能源可持续性、节能环保材料选择、环境保护方案等进行了充分考虑。往往能够凸显低碳经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方案能够受到欢迎,并且可以获得来自投标单位的青睐。这也是工程建设企业强化环境质量,提升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通过低碳经济的融入,可以防止压价行为,提升工程总报价,承接企业的经济收益也会随之增长;②在工程经济预测方面不断地增加高科技技术融入,对不确定风险产生的经济损失有效降低,并且能使得工程竞标单位、工程投标单位能够达成有效互信,进而对工程经济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工程建设参与方将会对工期、效益关系科学认识,有效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保障工程质量,另一方面可以保障工程期限。通过经济管理、工程技术的有效融合,使得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得到更加合理的解决。

3.2提高工程投标报价风险防范管理

导致工程投标报价风险出现是因为出资方或者是投标方,因为不想对建设资金支付过多,所以进行对工程建设价格的压低,使得建设企业开展竞争,然后在竞争中获取价格优势地位,以实现自己的利益。相反,对于竞标企业而言,因为想要获得竞争优势,不得不采取压价方式以得到机会。低碳经济转型下,需要提高工程投标报价风险防范管理:①积极改善传统市场竞争模式,加强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推动低碳经济模式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和节能环保的发展路线。作为建设企业,应当对以往的工程建设观念进行改变,注重低碳理念,增加对环保材料、节能设计的考虑,进而整合优势,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在低碳转型阶段,需要合理把握机遇,最大限度降低经济损失风险;②积极增加高科技信息技术的融入,通过技术优势正确做好工程前期的估量、测算工作,从而掌握设计和建设成本,借助优秀的经验,对工程建设当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解决。建设企业、投标单位在报价上需要预留一定的空间,使得工程经济风险得到降低,避免工程造价产生的损失。

3.3完善环境保护制度风险防范管理

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是低碳经济环境保护的重点内容。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从各方面考虑环保、节能、低碳要求,包括选址、选材、建设、设计、规划等等过程。低碳经济模式下,工程建设企业需要对其拥有正确的了解和认识。①在人力资源方面,工程建设企业需要加强培训,提高管理者、员工的低碳环保理念以及节能减排观念,使他们能够从思想和意识上对工程建设性质以及方向有正确认识;②注重在工程建设企业建设当中,充分结合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切实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等有效融入建设之中,以此规范建设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通过环境发展策略的有效设计,可以使得竞标工程造假额度有所提升,进而使得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能够更好地匹配节能减排需要,满足环境保护要求。

3.4推动工程承包合同风险防范管理

环境保护因素是低碳经济转型当中工程建设必须充分考虑的对象。为此从工程承包合同风险防范管理方面,需要做好以下工作:①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低碳理念培养,尤其是注重在合同管理中的培训,例如对市场环保节能材料价格、标准的了解,市场供应商信息的掌握,物流配送信息的掌握、政府相关政策的了解等,这样在合同当中加强风险管理,避免因为成本的增加,导致利益受损;②提前做好应急方案,由于工程建设中难免有间断性停工问题,如自然灾害、设备维修更新、技术更新等,这些容易使得工程经济风险增加、成本提高,对此通过应急预案的设计,可以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降低工程经济风险。

4结语

总而言之,工程经济管理存在复杂性。在低碳经济转型之下,工程经济管理需要积极融入新的理念和思路。本文从低碳经济下工程经济风险问题出发,针对性提出防范管理策略。期望通过本文分析,为今后工程建设提供思路和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媛.低碳经济下的工程经济风险与防范管理研究[J].锋绘,2019(6):243.

[2]陈波.市政工程在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施工分析[J].科学与财富,2019(33):263.

环境保护管理方案范文8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保护;作用及意义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工业和制造业给人们带来福利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多环境污染的状况。近几年来全球变暖的问题越来越凸显,海平面不断攀升,北极冰川逐渐融化,为了更好地进行环保工作,环境监测就成为了进行环保的首要方法。通过监测可以有效地了解当前环境状况,了解环境质量的各个指标,预报环境状况,有助于让环保工作者确定污染源头进行处理,提高环境保护的质量和水平,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1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是指在开展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等工作,以前对人们所居住的环境进行监测,检验和跟踪测量周边环境所含有害物质的含量,对有用的数据实时的更新,以便为之后的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有效地环境监测数据,达到保护环境优化生态环境的目的。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包含:研究所要监测的环境背景、确定监测计划和方案以及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总的来说环境监测就是对需要调整和重建的环境进行污染状况的调查研究,通过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分析记录数据之后,归纳整理得出有效的建设方案,以帮助后续优化环境的过程。同时环境监测的研究对象是环境,但是环境不仅仅只包括自然环境,还包括人为环境。根据当前环境污染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不仅对自然环境进行监测,还要对各种其他因素进行细致分析,运用物理和化学的监测手段进行调查。

2环境监测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研究

2.1可以为环境质量评定提供必要参考

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就是对环境的状况和质量整体进行评估,是看环保工作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充分给予环境质量评定,为环保工作人员提供科学的数据以及整体环境状况和细节特点,同时对生态环境发展趋势进行评定,收集各个地区的样本,进行数据整合,以深刻了解所生活的环境,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环境污染的办法,提供指导性意见。

2.2环境监测有助于环境治理成本的降低

我国地域广阔,每个地域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问题,如何及时地发现并且有效地解决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一旦没有及时发现,长期积累造成环境污染,则会对当地的环境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当前对于雾霾、土壤危害和水危害等问题,要做到未雨绸缪,做好预防工作进行环境监测,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污染进行实时的更新评估,采用相应的方法来治理污染问题,减少成本。同时对空气土和水进行样本分析,评估整体地区环境质量的状况,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进行针对化的处理,保证环保工作的高效率和低成本。

2.3能够提升环境保护的针对性

环境监测的突出优点就是能够针对不同地域和地区的环境状况进行监测,能够有效地区分不同地区的环境特点,如实地反映当地的污染环境状况,为接下来的环保工作提供真实的数据支撑。在提高环境保护的针对性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加强对于环保工作各个环节执行力度的重视,能够有效推进环保工作的进程。

2.4及时监测突发污染状况

环境监测能够及时地发现环境污染问题,在实时地监控环境质量的同时,为环保工作给予坚强的后盾,能够为部署一系列决策和开展治理方案提供参考价值。环境监测是环保工作的龙头环节,直接与治理开展相关,有效进行环境监测工作,能够全面了解环境污染,提高环境治理的水平。如果没有能够把环境监测与治理融合起来,那便失去了对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和整合的机会,丧失了为环境治理提供的有效依据,唯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在环境治理中发挥监测优势,在环保中取得满意的效果。

3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措施

3.1完善环境监测预警系统

目前我国开展的环境保护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及时地确定某个地区发现出现了环境问题,并且能够有效地给予治理方案,开展环保工作,处理环境污染问题,这就涉及到要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监测工程是一项具有技术性的施工工程,要求在合理的位置安装监测系统进行监测,才能够达到对监测环境作出准确的分析,从而必须要建立全面的监测预警系统,加大监测效果和效率,提高监测数据准确性。建立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在制定一系列环保政策的同时,加强工作人员完善体系的意识,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整体技能,增加环境保护的实践经验,在实践中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经验,以提高自己处理环保工作的水平。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肩负着环境保护的重任,要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心,对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实行奖惩机制,以提升工作效率和主观能动性。

3.2创新环境监测技术手段

当今我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大数据、互联网和5G技术应运而生,环境保护中要想进行环境监测,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应用,要跟随时展的潮流,利用科技手段进行科技创新,提高环保工作的效率。在进行环保工作时,中央政府应首先对环境监测进行试点工程,然后采用高新科技手段进行环境监测,任用高水平的环境监测专家,为环保工作进行指导,同时还应该对员工进行培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环境保护理论和知识,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监控的水平和质量,同时对于国外先进技术的研发进行学习,外为我用使其服务于我国的环境监测,对现有的环境监测技术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保证我国形成一套完备的环境监测体系,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做出巨大的贡献。

3.3完善环境监测管理制度

制度是一项工作的灵魂,必须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当前,我国大部分的环境监测工程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监测管理制度,导致各管理人员要出现工作职责不清晰和不明确状况,环境监测形同虚设,没有起到保护环境,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因此管理人员完善环境监测管理制度,将管理制度有效落实下去,加强资源优势整合做到统筹兼顾,提高环境监测的整体水平。同时管理人员还应该对监测部门中相关人员的组织架构进行调整和升级,建立垂直形式的管理方法,对每个人员负责的板块进行针对性的监测,同时还应该对监测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分级,保证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整体性和科学性,有效地将制度转变为工作优势。

3.4建立部级生态监测网络

我国进行的环境监测大多主要关注于空气和水等污染源头的监测,但是对于噪音等非物质形态的污染没有很好地监测,因此我国急需要建立部级的生态监测网络,以便整合各种污染环境因素了解生态环境。部级的生态监测网络应该和各省市县的监测体系相吻合,同时共享监测数据,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进行数据整合,确保数据的正确性。部级生态监测网络可以有效地掌握真实的环境污染状况,保证环境监测达到制度化和标准化的程度,刺激各机构进行环境监测,以找准污染源头,并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来进行污染源的治理,保证减少生态污染对人们带来的危害。

3.5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监测队伍

我国环境监测工作不断深入,但同时也显现出一些缺点,出现了工作效率低,专业素养不达标的情况。要想进行完善和高效的环境监测工作,就必须要建立一个高水平的监测团队,保证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在环境监测过程当中为工作提供指导,保证环保工作有序进行。我国各环境监测部门应增加对环境团队的栽培,邀请具有环保经验的专家进行宣讲,培养出符合环境监测工作环境的人才,提高相关人员的环保意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对环境监测设备的质量进行管理,同时对监测水平严格把关,并且维护整体团队的成本,达到对可操作性的研究,提高环境监测的工作效率,保证监测质量,为整体工作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3.6加大环境监测资金投入力度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现,首先是提高对资金的投入,改善环境监测的基础设备,运用高新科技手段为监测改革和发展注入动力,保障监测工作有效运作。只有足够的资金才能购买配套的硬件设施,才最终在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的过程当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当前环境监测中较为落后的设备进行更新,运用相应的资金进行更新换代,紧随时代的发展要求,选择较为先进的监测设备,保证监测效果。把资金投入到最为关键的技术改善上,那就需要做好对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和管理,制定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帮助设备实现合理的调配,避免出现浪费的情况。其次是中央政府开展部署一系列优惠财务政策,号召民营企业加入到环境保护当中,提高对环境监测的重视,促使环境监测工作有效开展。最后是中央政府在全社会开展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和对环境监测工作有效部署,提升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保证人人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环保工作当中,为环境监测开辟道路,为全人类造福。

4结语

环境保护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没有地球,就没有我们人类。环境保护是全人类都应该共同努力并且不断重视的一个问题。环境监测能够为环境质量作出判断,为环保工作的进行提供大量真实而有效的数据。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应该意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保障环保工作能够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田晓飞.简述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0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