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学习材料范例

安全学习材料

安全学习材料范文1

(一)质量监督体系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通过远程教育培养出来的学员,其学业成果的影响因素颇多,比如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学员的素质、网络的稳定性等多种因素。要想对这些影响学员学业成果的因素加以控制,使其能在标准化范围内只有小额波动,简而言之,就是对远程教育的全过程实时监督、检测和分析,使得教学管理部门能够及时调整,纠正偏差,采用合理的调整方案,进而保证远程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较高的质量。

(二)质量监督体系优化了教学管理部门

保证远程教学管理充分发挥实效作用,质量监督体系的构建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管理是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建立正常教学秩序,保证人才质量而实施的一系列工作与活动。通过教学质量监督这一质量监督部门,保证了教学管理的整个过程不断优化持续运转,增强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效能。

二、远程教育质量监督体系的结构

(一)美国高等网络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结构

整个远程网络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统被分为7个项目,共包括24项评估标准。

1.学校支持评估指标

大学应制定出一份详细的技术实施计划,其中包括技术安全措施,以保障信息传递的标准性、整体性和有效性。教学网络传递系统应在技术上具备高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学校应建立中央管理系统,为整个学校的远程教育设备提供及时和全面的技术支持和维护。

2.课程开发评估指标

在远程互联网络的开发、设计和传递过程中应建立一套最低质量标准的指导策略;应建立定期检查教学内容的制度,以保证教学内容达到课程设计的标准;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并将能力发展当作课程学习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教学过程评估指标

应充分重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保证和促进这种联系和交往;应对学生完成的作业及提出的问题提供及时和建设性的反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4.教学组织评估指标

在教学开始前应向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应为每名学生提供一份表达清晰的课程设置资料;学生应有充足使用图书资料的机会;师生应就作业完成的时间及教师的作用批改和反馈等达成一定协议。

5.学生服务评估指标

应向学生提供一份关于整个教育计划的详细资料;应向学生提供有关信息技术操作的培训;在这个学生过程中应向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技术帮助服务;建立学生投诉制度,及时和准确地回答有关问题。

6.教师培训评估指标

应为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并且鼓励教师使用各种技术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应为教师提供从课堂教学向在线网络教学方式转变过程中各种形式的帮助;学校应有专门的技术指导和咨询人员来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向每位任课教师提供有关技术材料。

7.教学效果评估指标

对远程网络教育的教学效果进行多方面评估;在评价整个教育过程的效率时应充分考虑入学率、成本、毕业率和设备使用率等因素;应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适应性和准确性。

(二)我国现代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我国学者提出的质量保证体系从教育系统设计、课程设计及审核、课程发送、学习者支持、学习者评价5个方面规定了质量保证应有的环节。

1.教育系统设计

在开展远程教育之前,教学机构应当根据远程教育和远程教育管理学生的实际需要详细设计自己的教育系统,并对系统进行测试。系统设计包含的内容有:设计、开发、发送课程的完整过程和具体任务,明确远程教育系统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分配,了解生源特征和情况,选择教学及学习支持的媒体,确立所有活动的时间表并检查其可行性,设计获取反馈、评估的方法等内容。

2.课程设计及审核

该环节应重点关注教学目标与学习结果、教学策略与评估方式之间是否保持一致,如何保证学习材料的质量及如何对学习材料进行评估与修改。具体包括:明确表述课程及模块的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学习材料计划,建立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策略,描述教学目标与学习结果及教学策略间的联系。分析学习者之前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明确教学媒体选择与学习者获取的原则,列举学习者获取学习资源和支持的渠道,充分设计学习材料的结构和内容,考虑学习材料的交互与反馈,制定学习活动的时间表等内容。制定合理的管理或检查程序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取得机构外同行对教学策略、学习材料质量等内容的认可后方可批准远程教育课程,审查学习中心的设备和师资,制定学习材料的更新及修订方法。

3.课程发送

课程发送环节应该注重对课程教学过程和发送的过程的监督和检查。具体包括:明确规定教学系统中各方的权利和责任,制定计划对人员进行培训和检查评价,定期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收集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数据,监督记录其他相关人员的行为,制定详细的监督课程发送计划,监督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数据并定期进行评价。

4.学习者支持

学习者支持环节应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对学习者进行学术和非学术支持。具体包括:制定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目标,为学习者提供详尽的课程资料等。5.学习者评价学习者评价环节应该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具体包括:通过评价过程对学习者的表现和进步给予恰当的、快速的反馈,协调评价过程涉及的各种评价标准,选择合适的方式对学习者进行过程进行监督等内容。

三、如何构建远程教育质量监督体系

1.远程教育管理人员应该从观念上意识到远程教育需要一个质量监督的机构

明确远程教育质量监督机制的核心理念———确保远程教育的长足发展,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学理念。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除了可以增加公众的认可、信息的公开与反馈外,还能保证远程教育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办学单位在日常工作中自觉执行工作流程并保持不断改进,提高远程教育的各项工作水平。

2.规范办学单位的办学行为,将理念付诸实践。

办学单位要适学生的需要规范培训者的行为。互联网时代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在教育方法、学习手段、评价方式等多方面与传统教育截然不同的网络远程教育,为愿意获取知识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便利的机会。但是远程教育作为传统教育的补充、延伸与学历、学位挂钩,并且远程教育的学历、学位为国家承认,为避免个别远程教育机构徇私舞弊行为,远程教育主办高校内部监督职能的发挥就必不可少。从教学实施、学习过程到教学效果评价,主办高校都要做到有效的监督。远程教育监督需校、院监督相结合:一是学校成立专门的教学督导委员会,其中教学督导老师由学校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水平相对较高的老师担任。教学督导老师主要负责监督学院远程教育的质量,重点是教学环节其中包括基础课、专业课以及毕业论文的质量。教学督导以定期、不定期检查方式进行。二是院级对教学过程的监督。与校级监督相比,院级监督更加具体、全面。监督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师的教学准备环节其中包括教案、多媒体课件等等,教学展示环节以及教学的态度;第二,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其中包括在线学习时间是否完成、作业是否提交等等;第三,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评议。

3.对远程教育教育资源的监督,网络教学资源包括教师教学课件、视频等等。

安全学习材料范文2

关键词:农机推广鉴定;工作模式;业务培训

1农机推广鉴定检测手段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农机推广鉴定工作中需对安全性、适用性、可靠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涉及到安全性评价的测试项目一般有安全性能、安全防护等,涉及到适用性评价的测试项目一般有作业性能等,这些项目的测试数据均可作为评价的依据。现阶段安全性评价和适用性评价的测试项目均已采用仪器检测。通过采集、分析仪器设备的测试数据,结合检验人员的直观感受和经验,可做出安全性和适用性评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对农机产品的卫生、环保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更先进的检测方法、精度更高的仪器可大大提高测试的便捷性和精确性,可有效缩短测试周期,将是下一阶段鉴定工作中检测手段的发展趋势。例如茶叶加工机械中与茶叶接触的部分需采用符合环保、卫生要求的材料制造,在以往的鉴定工作中,往往采用核对农机生产企业提供的零部件制造材料的相关证明作为考核方式;若采用便携式光谱仪,即可准确的对样机中的各零部件材料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快速判断出各零部件材料的材质。

2农机推广鉴定工作模式的改进

新《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后,申请农机鉴定的产品增加,根据新的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大纲,由于适用性和可靠性评价要求的提高,农机推广评价试验内容大大增加,有些还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适用性测试。而每年新增申请鉴定的农业机械产品多达数百种,若延续原来的工作模式,则很难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原有的工作模式已不适应现有的农机检测鉴定工作。检测鉴定最初由鉴定机构自行进行,可靠性和适用性试验必须与农机使用者合作进行。由于检测鉴定所需的场地面积大,同时还需要有符合检测要求的合格技术人员来配合完成。近年来,全国农机生产企业大多存在检测点难找、检测场地租赁价格高的问题,又由于农机生产企业制造水平不均衡,以上问题均影响了检测的质量和效率。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念为重点,完善农业机械化的试验考核、职业资格培训等制度(如图1所示)。一方面,加强检测鉴定与农机使用者、农机生产企业的结合。农机的适用性和可靠性试验需要相当一部分农机使用者配合供给种植基地。农机鉴定是对农机产品进行性能及可靠性试验并通过分析检测结果,从而对农机产品作出评价鉴定。这是农机生产向农机使用的延伸。根据检测鉴定要求,需对农机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材料消耗进行记录和测量。农机使用者的操作水平和生产效率与农机适用性、可靠性考核息息相关。另一方面,要把农机推广鉴定评价与农机生产企业结合起来,必须把试验鉴定评价方案与农机生产企业统一或整合起来。农机生产企业接受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职业培训,在产品出厂检验中落实推广鉴定要求,这不仅可以深化对产品扩展和鉴定的要求,亦可减少对农机产品适用性和可靠性的重复试验负担,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

3规范农机鉴定业务的培训方式(如图2所示)

近年来,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深入实施,农机生产企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农业机械的研发投入前所未有,因而检测和鉴定的农机产品数量和种类也越来越多。相比于原有的师徒之间口口相传的培训方式,系统性的培训方式,对于要保证检测鉴定工作合法、公正、科学、准确的农机检测来说,更具备普适性。首先,对培训的类型进行分类,根据学员的适合程度对其进行告知,对于刚入职或从事新活动的新员工,应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基本理论知识;对于需要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应掌握计量器具和专用仪器设备的操作能力,并取得满足工作需要的岗位资格,提高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提高员工的整体管理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劳动需求;对于需要核心竞争力的技术骨干,要有更大的成长空间来发展技术骨干,轮流选派技术骨干到相关单位参加专业技术培训,以确保农业机械检测和评价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制定系统的培训流程。1)选择培训时间。农机检测和鉴定工作具有很强的季节依赖性。建议考核机构利用年初和年末的农闲时段,结合农机检测鉴定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组织各单位全员进行集中讲座或培训。2)根据新大纲要求确定培训内容,组织研讨农机主要推广鉴定技术和工作要求。3)培训表可以通过心得体会、研讨会等方式填写,也可请各部门业务骨干介绍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鼓励员工加入兄弟单位学习。学习材料可以用文字表达并分发给工作人员,不仅可以提高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还可以使他们增加认识、拓宽视野,提高农机检测鉴定评价的能力。最后,突出培训的评估和监控。目前很多培训只是形式化的,原因之一是只有培训没有结果评估,没有相关的结果评估体系。受训人员是否已学习和掌握知识,无从考核,所以没有学习的动力和压力。考虑到大多数农业生产一线的人员都在农忙季节忙碌,腾不出整块的时间参加集中培训,为了便于学习,建议将学习材料放在专用网络中,也方便出差人员自学。之后,在规定的时间段内提供各自的学习经验或总结,监督学习成果。经培训后还可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考核,理论知识的考核可以采取以下形式:网上答疑或现场评议,实际操作考核可采取全程抽样模拟方法或人员、设备对比方法。

4结语

自《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实施以来,对农机推广鉴定工作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了以农机推广鉴定工作社会化、专业化为核心的新思路,增加了农机推广鉴定职业培训内容和农机推广鉴定工作对生产企业和农机用户的考核。将农机推广鉴定工作中的适用性和可靠性测试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结合,使之真正促进农机产品技术和质量的提高,促进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维护农业机械使用者及生产者、销售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袁玲芝.农业机械零件鉴定、检验的方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8):172.

[2]徐志坚.以创新思维改造农机试验鉴定工作[J].农机质量与监督,2006(5):36-38.

安全学习材料范文3

关键词:材料性能学;卓越计划;教学改革

材料性能学是材料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材料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材料性能学作为材料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不仅能够奠定学生专业基础培养专业素质,而且对于就业和进一步深造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探索本课程教学改革,通过优化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对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一、材料性能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我校的课程体系里,此门课程安排在大三下学期,而学生正处于考研复习的关键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同时材料性能学课程的知识点多、覆盖面广、内容既抽象又深奥,而大部分教师仍然以“满堂灌”的模式授课,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昏头昏脑。所以,我们应以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入点: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培养专业素质;不仅传授解题技巧,更要培养思维方式;不仅注重理论教学,更要培养应用能力。另外,教师出于科研考核压力的影响,花在教学上的精力不够多,从备课到授课,都没有足够的驱动力,使得教学效果改善不明显;而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对课程的重要程度还认识不够,大部分同学只要考试通过,拿到学分就可以。

(二)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不好

目前,材料性能学的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很少采用其他的教学辅助手段,而国内高校基本上是以科学研究为重点,以科研数量和质量来衡量学校水平,忽视教学,教学上是得过且过,使得高校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意愿较低。而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和内容,难于理解与掌握,而且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一旦学生没有跟上节奏,那么后面的内容也就很难衔接上来,进一步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程实验硬件条件不足,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目前,我校的金属材料工程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都是采用大班教学,每个专业的学生人数都超过了70人,而我校的实验设备台套数有限,且实验经费也不够充足,这样的话导致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亲自动手,课程实验锻炼效果欠佳,使得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另外,学生一直处于校园这个圈子里面,对课程在生产中的应用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材料性能学教学改革浅析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上好第一堂课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便能产生很高的积极性,拥有强烈的学习需求。然而对于兴趣的培养,专业课的第一堂课非常关键。我们开课的第一件事并不是让学生急于了解课本上的知识,而是要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该课程的主要应用和发展前景。如介绍一些著名的事例或人物,说明学习材料性能学的重要性,以著名的德国艾雪德列车出轨事故为例,说明材料的疲劳性能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材料性能学,能够知道如何提高材料的疲劳性能,从而避免悲剧的产生。而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两位科学家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罗夫因在二维空间材料石墨烯方面的开创性实验而获奖,可见材料不只是局限于传统的材料,材料的覆盖面是非常广阔的,能够任你遨游其中,所以材料科学是多么高大上的一门学科!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互动式教学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优秀人才,课堂教学则是传授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有机结合。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特点,为每个知识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互动式教学,可以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同时,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外文献资料,以开阔视野,培养搜集研究资料和阅读文献的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高度重视课程实验,进行校企联合培养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的现象,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大实验教学环节,让学生能动手、勤动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就材料性能学来说,材料的成分和内部组织决定了材料的性能,其影响程度必须通过实验来观察。所以,在校内,我们要求在授课时尽可能结合科研的实例教学,让学生了解新的领域,感兴趣的学生可以以科研助手的形式加入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组做研究;同时,为了响应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组织学生深入企业第一线,亲自动手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也可以把企业专家请到学校,结合课程内容给学生们多讲讲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

(四)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升整体素质

安全学习材料范文4

“基于认知发展的学科教育”(CognitiveAc-celerationAcrosstheCurriculum,简称CA)是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研发的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项目。该项目的研究长达20年,涵盖数学、科学、艺术、科学技术、文学等多门学科,学生年龄从5岁到14岁[1]。这些研究用严谨的实验数据强有力地证实了其对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业成绩的巨大影响。目前该成果已先后被推广到澳大利亚、美国、芬兰、丹麦、德国、荷兰、南斯拉夫、马拉维、韩国等国家,均取得了令人信服的结果。

一、CA项目的研究内容

(一)关于促进认知水平发展的课程体系的研究

CA项目中每门学科都是由30个学习单元组成。每个单元的学习材料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精心设计,如对6岁以前思维单向性的前运算思维阶段,7-11岁思维需要具体事物支持的具体运算思维阶段,12-15岁可以进行成熟逻辑思维的形式运算思维阶段,针对各种认知类型发展的关键期通过认知干预加速其思维能力发展,每个单元都有其发展某种认知类型的学习目的。30个学习单元的难易程度按螺旋式渐进结构设计,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材料一开始呈现给学生一些他们预想不到的与以前认知经验不相符的谜题或难题,需要在以前认知经验基础上认真思考。任务设计的难易程度在其已经达到的认知水平与潜在的认知水平之间。CA项目很多学习材料中问题的答案是开放性的,没有确切答案,或有很多答案。很多材料是带着疑惑或不确定性结束学习活动,其目标是让学生面对和经历一些认知上的挣扎和冲突。如针对5-6岁孩子的数学CA项目第16单元为“十字路口”,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5-6岁的孩子思维处于单向的“自我中心”期,很难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他们选择代表自己所坐位置看到的景象的照片时并不困难,然而如果教师要求他们选择坐在桌子另一边的同伴看到的景象所代表的照片时,任务变得有挑战性,需要努力思考,在很多状况下他们得到的是令他们自己满意的答案而不是正确答案,所有尝试得到的结论都受到尊重和富有建设性的支持。学习活动进行的是思考工作,整个过程被困难纠缠着,努力去解决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的目的是提供认知刺激,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学习过程提供的认知刺激确实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非常有效。

(二)关于提高思维能力的学习方法的研究

CA课程以思维图式———问题导入———引发认知冲突———合作探究———认知策略反思———迁移为其学习过程,即CA的六部教学法。其学习方法的设计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即认为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理解、新的学习依靠现有的理解、社会性的互动可促进学习、意义学习发生于真实的学习任务之中[2]。CA研究者非常重视同伴、教师、学校、教室等社会文化因素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花大力气研究如何创设有效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如对5-6岁孩子前三个学习单元的目标是专门训练其倾听技巧,他们为得到完成任务所需的信息必须相互之间认真倾听,使其认识到为解决问题需要相互之间提问、解释等,每次开始学习前都拿出一定的时间解释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活动,以引起他们的注意来学习怎样成为好的倾听者和阐述者。另外,CA主要研究者菲利普•艾迪(PhilipAdey)、米歇尔•谢尔(MichaelShayer)、曼德尔•艾德汉姆(MunderAdhami)等认为发展学生的认知反思意识和策略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学应提供机会使学生反思他们的思考过程,而不只是思考呈现给他们的学习任务,发展对思考过程的梳理、自我导向和调节能力[3](P11)。学习的迁移是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个难点,CA课程每一单元都有一个环节引导将所学习的思维图式迁移到其他场合中。这种迁移训练有时在学习活动的开始,有时在活动结束;有时在CA课程体系内,有时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比如在进行了一个对事物从两个维度进行分类的学习活动后,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不自觉地对唱片、衣服和食物等按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三)关于以提升思维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的研究

CA项目不仅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项目,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其研究者认为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关于儿童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知识的发展是其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不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课程或一个特殊形式的训练活动就能奏效的,如果没有把教师因素考虑进去,课程体系的设计、学习环境的构建、研究成果的应用等几乎没有任何价值[5]。因此,CA研究团队非常重视与一线教师的合作,配有专门的CA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并建立CA协作组织,为CA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和心理支持。把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认知发展知识体系和以提升思维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技能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改变其关于教学的知识和信念,理解CA学习材料设计的理论基础。菲利普、海威特(Hewitt)等认为孩子学习认知技能的过程和教师受专业培训的过程有着微妙的关系,因此对教师的培训方法也采用了其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即把认知冲突、合作探究、教学反思、能力迁移等作为CA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方法[5]。教师通过模拟CA课堂体验孩子们面对认知困扰时的感受,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并更有效地帮助孩子;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共同研究儿童认知和思维发展的规律,并在对话与交流中主动建构有关CA教学的知识。和同行一起反思他们的教学过程和认知体验。教师除学习该项目的理论知识外,还现场观摩体验这种不同的教学活动,通过参与和非参与性观察儿童的认知活动,在实践中强化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概念体系,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充分体现了CA项目本身的教学方法。

二、CA项目特点分析

(一)学习活动的设计关注学生认知水平的特点及思维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知识的掌握

CA学习材料的设计不像普通教材编排的那样呈现逻辑严密的知识结构。相反,它呈现的是散乱的、开放的、有多元解决方案的问题,就像真实生活呈现的那样。这种设计方法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从课本转向问题的解决并提高学习策略。学生一旦使用CA学习材料,就必须动用听、说和思考过程。米歇尔、菲利普等认为每位学生的每种问题解决方法都非常重要,它既是其现有认知阶段及水平的反映,又是其认知进一步发展的起点,为教师做出最大化刺激其认知发展的决策提供了基础和依据[2]。CA教学采用活动型的教学程序,通过活动进行学习比正规上课的学习更有意义,而且更有利于把学习迁移到新情境中去;学生适当参加与学习有关的活动,可以使其在错误的尝试中得到益处;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技能等等可以通过活动产生迁移而加以培养;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是提供正确答案,能增加迁移的效能。CA研究者认为孩子的认知技能是在面对和解决这些挑战的过程中提高的,而不是在找到一个确定答案的快乐中得到的[6]。因此CA课堂上如果孩子们自己没有发现答案,正确的答案绝不会被提供。这种训练的目的不是结论或答案,而是努力思考的过程。教师关注的不是学生知识的掌握,而是其问题解决策略及其所体现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思维特点。#p#分页标题#e#

(二)重视促进思维品质发展的学习环境和思维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研究

从CA项目研发的六部教学法可以看出,CA项目非常重视环境因素、情感因素、学习习惯等对思维品质发展的影响。努力创设一种自由、安全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氛围中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自由表达观点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们的想法得到认真倾听和积极反馈,同伴之间积极交流,分享思想、经验,分享对意义的理解。为创设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首先商讨制定小组规则,鼓励孩子们之间互相解释,通过倾听、讨论来发展其思维,让他们知道合作是提高理解力的最好方式。在这种氛围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支配者和领导者,而是参与者、合作者和咨询者,发展学生主动建构对问题的理解、自我纠错、自我管理思维过程的意识和能力。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只是在必要时引导一下,以使孩子们能平衡信息和不同观点,能从其中澄清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整个过程主要是由学生自己支配:创造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别人的想法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吸收、分享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感受等。同时,菲利普、米歇尔等认为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提高学业水平的重要因素,每一单元都有引导学生如何监督和调节思考过程、如何将学到的思维模式用于其它情境、如何用语言表达思维过程、如何梳理问题解决步骤以使其认知策略清晰化的具体指导[7]。一年的CA课程训练后,孩子们变得善于表达和描述自己和别人的思维过程,习惯性的使用一些思维语言:如“这个问题的另一种可能性是什么”、“有时我的思考并不代表着真实状况—我必须思考各种可能性”、“这些是问题的事实,那些才是解决问题的建议”,等等。

(三)帮助教师建构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中认知发展的概念地图

CA项目的研究假设是存在一个促进各科学业发展的基本思维水平和认知类型,这种认知水平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展,并受外界环境的影响[1]。传统的教育关注各学科的专业学习而忽视了这种促进各学科全面发展的基本认知类型的学习和训练,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本末倒置,事倍功半。菲利普和曼德尔等人认为,教师对于不同年龄阶段各种认知类型发展水平的理解是其关于学生思维发展知识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提高对CA教学内容理解的必要条件。因此CA研究者试图帮助教师建构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中认知发展的概念地图,以促使教师掌握其不同于普通教学法的教学能力。如5-6岁是从不可逆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通过数学课程的认知刺激加速其序列、分类、因果关系、守恒、空间感知、数字感知、演绎、衡量、逆向思维等认知图式的形成;12-14岁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8](P44),通过科学课程的认知刺激培养其变量控制、类比、组合、建模、相关性、可能性、抽象、辩证思维等认知图式的形成。通过文学课程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寻求本质、对意义的理解、抽象符号的利用、提出假设、因果推理、序列性等思维模式[4]。在CA项目的帮助与支持下,教师能够形成关于学生认知发展的清晰的概念体系,掌握促进认知发展的CA教学模型。除了以工作坊形式的集中培训外,教师还广泛参与学生活动,通过观察和倾听了解学生思维发展水平,问题解决策略及认知学习过程,在实践中强化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概念图。

三、CA项目的启示

(一)提高一般认知发展水平是全面提高学生各学科学业水平的重要手段

CA项目在英国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长达20年的研究用严格的实验数据证实了对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业进步的巨大影响。如其8个子项目的研究中,最初是针对12~14岁学生基于科学课程促进认知发展的研究项目,在普通中学随意抽取了一组实验组和一组控制组,分别是130个学生。经过项目干预前后的智能测试,其数据显示了对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有迅速的影响,继而迁移到普通学科的学习中,学业成绩的提高不仅在科学课中,还表现在数学和英语课中。其后3年的跟踪研究证实CA干预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产生了长期影响和良好的迁移效果[9](P21)。随后1999年英国11所学校超过2000名学生参与了CA项目的研究,根据其对统计数据的分析,经过项目干预后,实验组学生科学、数学、英语学业成绩高出控制组约30个百分点[10]。后期CA致力于对5~8岁的孩子认知干预的研究,如英国一个贫困州中7所学校14个班600余名5~6岁孩子参与了CA试验,根据对其研究数据的回归分析,实验组的平均成绩高出控制组约20个百分点[11]。现代教育研究证明,正常群体中只有20%的学生真正发挥了潜能[11],这意味着另外80%的学生可通过对其认知能力的干预提高学业水平。CA强有力的研究数据证明,经过这种特殊训练,孩子在学业成就、创造力和成就感方面,远远高于只是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这对我们是一个启发,对于学业不良的学生,我们能否改变一下视角,不是只从具体学科知识上下功夫,而是借鉴CA项目从促进其一般认知水平的发展入手,或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习环境与思维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对思维能力的提高有重大作用

在CA课堂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孩子们被期待着表达观点、提供建议、就同伴的观点发表意见、证明自己的想法、反馈思考过程,这种学习氛围本身就是在培养好的思维品质,如区分事实和意见,发散思维,善于反思,接受和挑战他人观点等,这种过程本身能促进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语言的运用,发展多元思维和辩证思维的技能和品质。研究数据显示这种经过合作学习训练的学生在非语言逻辑推理测试中成绩明显高于没有经过这种训练的学生。对学习和思考的自我监控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形成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的态度和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CA的研究结果表明,只要坚持,即使低龄孩子也能做到像了解学习任务一样了解他们自己的认知过程。学会反思自己的认知过程是教会孩子学习的强有力的工具,是提高学业水平的强有力的手段。在CA课堂上的孩子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后更能够表达他们怎样建构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思考过程,这种学习环境更能使孩子理解自己学习的意义和目的,成为更加有自我效能感的学习者[3]。我国传统的教学与西方教育相比,产期以来忽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笔者认为这是导致我们教育僵化的主要原因。CA项目对非智力元素的研究对我们是一个重要启示,在我们从知识本位向发展本位转变的素质教育改革中,应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环境、态度、动机、习惯、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并有效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p#分页标题#e#

(三)以关于学生认知发展的知识和思维教学的模型为基础构建教师专业发展体系

在我国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中,一般是以指导训练型的方法向教师传授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技巧,而不是以合作探究的形式由教师主动建构对学生认知心理的关注与理解。由于缺少儿童认知特点与思维发展方面的知识,教师对于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掌握是一种机械的纯技术性的掌握。因为不能理解其背后的理论基础和蕴含的原理,常常导致教师在将这些知识和方法转化为自身的教学能力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不能结合个体认知发展的特点因材施教,只会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这不但不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还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CA研究者将CA本身的教学艺术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其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显示,当教师从学生认知水平的特点和思维发展的角度看待普通课程领域时,他们得到更多对教学本质的理解。借鉴CA项目,我们应以学生认知发展的知识和思维教学的模型为基础建构我国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同时必须认识到教师也是自身学习的主动建构者,一线教师本身具有大量的、非正式的关于学生认知发展的经验性知识,相关研究者应以这些零散知识为基础,搭建有关学生认知发展和思维教学的知识模型和框架,并以一种教师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促使其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建构自己关于儿童认知发展概念图,并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个体灵活运用,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目的。

安全学习材料范文5

1.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学生自主学习材料缺乏。

“制造工程基础”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传统知识的讲授,一些学生认为该课程缺乏先进性,课程内容在现代制造环境中用处不大,进而在学习的时候产生排斥甚至抵触的思想。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制造工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系统、集成制造系统、虚拟制造、3D打印等先进制造技术的不断出现,对课程内容的设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该课程课时有限,内容较多,各章节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而且理论性强,与实际紧密结合,仅仅凭借课堂讲授难以保证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而目前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材料又比较缺乏。因此,如何结合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将该课程内容全面、系统地讲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加深学生理解,启发学生思维就变得非常关键。

2.该课程理论性强,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制造工程基础”是一门与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基础课,诸如材料的性能、机械结构、制造加工过程、制造工艺等理论知识,学生只听讲述很难理解,必须结合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消化吸收,很多内容学生只要到现场一看就很容易明白。但是目前的金工实习等实践内容与课程教学相分离,学生先将理论课程学完才会实践,这种缺少制造工程实际的课堂理论教学,往往会导致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就变得很重要。

二、教学实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不断探索,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根据过去两年的授课经验,以及管理类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总结得出如下心得:

1.明确课程引导的重要性。

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有强大的学习动力。由于学生对于教学计划的设置往往并没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因此在课程初始,应就课程的内容做一个全面的介绍与引导,给学生讲明本课程的作用,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关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并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金工实习以及工程实践奠定基础。

2.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首先,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制作课件,做到生动易懂。如:将复杂的图形、结构进行分解,在讲授过程中逐层出现,循序渐进,使学生容易理解;制作动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主观理解,例如在讲解刀具角度和坐标系的时候,可以通过三维影像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插入图像和视频资源,反映生产实际,呈现新技术新趋势;穿插实例和习题,以启发式方法带动学生学习等等。其次,在讲授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图像资源与视频资源。过去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仅仅通过课堂讲授难以满足与工业实际紧密结合的要求,另外学校实验条件有限,学生少有机会深入接触实际制造过程。而图像、视频资源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在实践中,结合视频教学改变了枯燥的课堂讲授模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视频更能把学生吸引到生产实践中来,为学生更好地提供虚拟生产的体验。另外,视频教学也很好地解决了实习机会少、学生多、效率也低的问题。目前在网络资源中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图像资料与视频资料,如Discovery频道的节目Howit'smade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制造技术,其中不乏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也包括很多工业产品,如汽车、飞机等,节目对各行各业产品的整个生产工艺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拍摄和解说,会让学生有亲临现场和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课堂中我们可以有选择地穿插讲解,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更好地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

3.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校工程实训中心的教学成果,将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结合起来,相互联系,前后贯通。金工实习是管理类工业工程专业学生非常重要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制造工程基础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问题具有很大的意义。为了使学生能够将课程学习内容与金工实习内容更好地联系起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采用金工实习视频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理解,将工程实践与理论知识更好地融会贯通,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4.融合前沿内容。

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对于“制造工程基础”课程的设置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现代制造工业专业人才要求具有很强的先进制造知识,因此,在传统的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应通过研究教学现状与现代制造的发展,融入前沿知识,加入制造前沿的内容,做到课程与时俱进,让学生及时了解到先进的加工方法,了解最新的科技进展,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增加制造工程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对实际制造过程有直观和深入的了解;增加先进制造技术(如3D打印)的介绍,使学生在对制造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了解制造前沿和最新发展方向。

5.实现管工结合。

现代制造工业要求管理类工业工程专业人才不仅要具有很强的制造知识,同时也要有丰富的管理知识,因此探索将工程制造与工业管理相结合,才能适应现代工业的发展及专业教育的要求。学生对于制造与管理的最初印象是分离的,在课堂中,应结合具体的制造过程将管理知识贯穿始终。现代制造过程产品涉及到各行各业,网络可参考资源也十分丰富,如NationalGeographic:UltimateFactories视频资料,详细地展现了众多世界级产品包括法拉利、宝马、阿帕奇飞机,超级大卡车、超级房车等制造工厂的流水线,通过这些视频不仅可以详细了解产品的制造过程,充分领略制造业的魅力,而且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同时,现代工厂不仅展示了车间和流水线,其中也包含了诸多工业工程的理念,如5S、标准作业、看板、精益等。通过这些视频资料的辅助教学,不仅可以丰富课程内容,同时可以与管理知识相结合起来,还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安全、质量、环保意识的目的。

6.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方面,改革教学资源获得模式,通过建立网络教学案例库及习题库,解决目前教学内容陈旧、学生自主学习材料缺乏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帮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为学生提供制造工艺、材料、技术方面的最新科技文献,使学生密切关注制造工程发展的前沿动态,拓宽教学内容,增加信息量。另一方面,改革教学模式,特别是在教学方法上,打破传统的以课堂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尝试运用分组讨论、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求学生就感兴趣的物品制造过程或行业制造过程开展讨论学习,增加课堂答辩及讨论的环节,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自主学习来提高学生阅读文献、收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三、结束语

安全学习材料范文6

《玩教具制作》课程是集绘画、造型、设计为一体,借用特殊材料制作具有审美和实用价值的艺术品。作为学前教育的师资队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开设《玩教具制作》程时,要突出幼儿教育的专业特色,结合幼儿自身发展和幼儿园的实际教学背景,合理落实和完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胜任幼儿教育工作,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从教学方法改革的角度来看,它将比一般的重点教育更有针对性,提高儿童活动的兴趣,方便儿童身心发展。自制教具还可以运用当下“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因地制宜体现地方特色和社会文化。这对学前教育课程开发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玩教具制作》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培训的核心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动手生产能力为重点,从玩具、教具等手工技能方面,讲授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性课程,创新能力和设计思维能力的综合运用。在当下“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下,促进玩教具制作课程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在倒逼课程的教育管理方式、授课方式、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改革,推动课程主体转型。

1学前教育《玩教具制作》课程的发展趋势

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国家在政策层面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职业院校的目标。2019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全面部署了加强党的建设、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提升校企合作水平等10项改革发展任务,这些建设任务既体现了高职学校的基本使命,又突出了中国一流高职学校的鲜明特色。在学前教育方面,国家也相继出台了系列政策性文件,分别明确了玩教具制作所要承担的任务。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科学部分提出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发展的条件。”在艺术部分提出要“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自制玩具对幼儿手部动作发展的作用”,并在科学领域中提出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幼儿拆装或动手自制玩具”。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教师应“合理利用资源,为幼儿提供和制作适合的玩教具和学习材料,引发和支持幼儿的主动活动。”由此可见,玩教具制作在学前儿童发展过程中尤为重要。以上的政策出台,就要求老师在不断变迁的社会对当前玩教具制作课程教学目标进行调整改革的需求。玩教具制作课程教学目标制定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强弱,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的培养质量。这就需要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来辅助提高教学。在“互联网+”教育为背景下对玩教具制作授课体系进行优化,优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法,还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学习内容,脱离了传统授课模式下教师的灌输式教学。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作为教学辅助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提供服务职能。

2学前教育专业《玩教具制作》课程开设的重要意义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科学部分提出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发展的条件。”在艺术部分提出要“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自制玩具对幼儿手部动作发展的作用”,并在科学领域中提出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幼儿拆装或动手自制玩具”。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教师应“合理利用资源,为幼儿提供和制作适合的玩教具和学习材料,引发和支持幼儿的主动活动。”由此可见,玩教具制作在学前儿童发展过程中尤为重要。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玩教具制作》是全面培养合格学前教育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扎实的艺术造型能力和丰富的传统文化素养尤为重要。目前,本课程大部分作业只停留在最基本的材料内容上,需要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推广和深化教辅应用开发,以适应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构建《玩教具制作》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新体系,优化学前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结构,改革学前教师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拓展教育改革发展的内涵,积累经验。开设本课程,主要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热爱生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孩子的智力和能力都体现在手指上。"手工艺品使学生参与各种感官活动,并将思维和手指结合起来使用。通过实践活动来观察总结,感受生活中的情感,赋予生活的自然艺术魅力,在制作中赋予丰富情感的参与,欣赏生活之美和成功带来的快乐,营造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学习中发现美,创造美,增强自信,热爱生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学前教育〈玩教具制作〉课程教育策略

3.1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科学选择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学生培养质量。在全实践的理念下,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中,将各个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定位和安排。学前教育的特点和未来的教学需求符合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趋势,根据人才培养计划,根据教具制作课程计划,在不同学期为学生设置不同的授课内容。为了促进学前教育学生专业技能的专业化,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需要教材、“互联网+”优质资源、幼儿园实际需求相结合制定教学内容和目标。首先要了解教材章节编写目的,这样才能把握对章节内容的扩展和深化。在以教材为主的前提下,进行“互联网+”优质资源、素材的搜索和提取,整理好后的素材再与幼儿园老师进行交流,内容是否符合幼儿园教学需求,需要进行怎么样的改动,需要创新那些内容。目的的接轨当下教育新思想、新趋势,也是更好更快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2授课方式的转变。以往的授课方式只是单纯的教师讲授、演示,学生实践,这种模式只是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死板,没有调动出学生的主动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能使学生参与,是教师的最大过失。”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才能调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高度关注,才能有兴趣去关心问题,主动去探究问题,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创造参与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首先要剖析我校玩教具制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本课程基于“互联网+”运用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体验式学习的模式进行课程教学。翻转课堂: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教学内容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新教学模式。优点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它在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素养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在教师设计学习活动、准备学习资源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方面提出较高要求。体验式学习:实际体验——模拟、案例学习、实地考察、亲身体验、演示。让学生在课前主动学习,主动思考。观察和思考——讨论、小组活动、集体讨论、指定的观察者。在课中或者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相互讨论,在讨论中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抽象与归纳——内容的分享和传递。在小组活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汇聚每位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并利用课堂或者线下、线上平台进行传递和分享,扩充相关知识的储备,也打开了学生的固有思维能力。积极的实验——实验室实验、工作体验、实习、实际应用。这就需要学生在当时当地的实践体验活动中,并运用相关理论去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并在实践工作中验证自己的学习成果,是否达到预想计划。运用此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自觉性,更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实践中学生的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这就提供了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

3.3制定形成性评价体系。以往的评价体系都是以老师评价为主体,方式单一,不利于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对评价体系进行调整,反过来促进教学的提升。玩教具制作课程将通过云班课课前信息、课前小组任务、课前头脑风暴、课后讨论、课后作业活动互评、课后分析优秀作品或案例,在网络上进行教学课前课后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课堂的表现、作品的完成度,进行课中评价。及时反馈和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从而促使学生更快的发展,也对教学与学习的全过程起到督导作用。形成性评价,“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活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4结束语

安全学习材料范文7

石油工程专业实习的现状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安全至上,走马观花,报告交差。安全至上。学生现场实习的安全问题是头等大事,一旦出现问题,后期的处理会十分棘手。由于学生长期生活在高校较为安全的环境下,对现场危险的场所认识不足,从而导致防范意识不足。在实习动员会上,几乎每次都强调“只要完完整整出去,安安全全回来,实习就是圆满”的意识。现场单位更是担心实习学生出现安全问题,有危险的地方限制学生进入。学生现场实习的空间大大缩小,专业实习的质量让位于安全。走马观花。由于校外实习集中安排在暑期,实习的学生班级较多,一般是安排两个班作为一个课堂。受现场施工噪音的影响,六十余学生同时听技术人员讲解,效果较差。再加上现场参观的内容以前没有接触过,实习的内容都是新的,学生又没有问的时间,所以只好囫囵吞枣。石油工程作业的设备与工具较多,学生实多数只能看到外表,不能细致了解设备内部结构。一个完整的石油工程工艺流程链较长,学生在实习期内只能看到工艺流程的一部分。由于安全原因,很少安排学生亲自上岗操作,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对石油工程现场了解不全面。报告交差。生产实习考核主要采取写实习报告的方式。实习指导书给出实习报告的基本框架结构和知识点,学生以实习内容为重点,查阅相关的参考书补齐实习要求的知识点,并撰写出生产实习报告。该种方式要求学生在实习时认真记笔记,课后整理笔记并写成实习报告。该种方式是一种被动式接受知识的方式。由于学生机械地记录,记录不全的地方再参考其他同学的记录。写出来的实习报告基本上是千篇一律,难以区分学生的实习表现,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专业实习问题驱动教学模式

问题驱动(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领人、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为教学形式的课程新模式,主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该模式能有效地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加强创造力的培养。教师在此过程中的角色是问题的提出者、课程的设计者和结果的评估者。与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Learning,LBL)”教育模式相比,在设计理念、实施方式、评估体系、实施效果等方面都有着根本区别。该方法已在国际上,特别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广泛应用石油工程卓越计划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理论、实验技能、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掌握石油天然气工程系统理论,获得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开创意识和工程设计施工能力,毕业后能在石油天然气工程及相关行业从事工程设计施工、科技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学生不仅要掌握通用工程的一般方法,而且要掌握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的基本技能。在夯实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注重培养石油天然气工程的工程素养,并以油气藏工程、钻完井工程、开采工程为主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石油天然气工程全局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工程师。加强学生对未来工作的认知度,培养学生艰苦创业精神和献身石油的责任感。面对二十一世纪石油工业快速发展的形势,石油工程卓越计划专业实习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变得尤为迫切。

1.探究式教学的属性

教学史上早已形成的灌输模式,从头灌到尾,即所谓注入式教学,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本质上属于探究式教学。探究的本意是探讨与研究。探讨就是探本求源、探求学问和真理。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溯源、多方寻解出答案。探究式教学包括探究性课堂教学和学生研究性学习两个方面。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讨论的方式,对现有教材进行探究,让学生通过多种释疑解难尝试活动,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课堂教学形式。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条件出发,选择适宜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探索性研究,用来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的学习方式。该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注重过程考核方式的原则

过程考核就是对于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各种形式、不同阶段的考核,监督和评价学生认知过程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形成。过程考核方式是考查教与学的重要机制。在过程考核中,体现教师的评价标准,学生自觉地按照教师的评价标准不断向这个方向靠拢,从而不断强化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改变过去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模式,形成多次考核的模式。通过每次考核评分标准的导向,反复强化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师利用考核的指挥棒有效达到改变教学方式的目的。

3.增加自主学习的内容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够主动自觉学习,根据个人情况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过程和学习计划的实施,自我检查评估,逐步发展。大学生已具备了较高的自学能力,有意识地筛选出适合自学的材料发给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展开讨论,这也为问题的产生提供了来源,从而将讲授知识和研讨知识进行了有机拆分,给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和舞台。

4.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分量

合作学习法是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努力完成各种学习任务。该方法侧重以小组为主体,以学习者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强调学习者的个人实践、自我发展。合作者之间需遵循合作各方为取得某一共同的或各自的目的而进行互利、多方面配合的合作原则。一项工程都是由多人协作才能完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就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在现场实习中嵌入合作学习的内容,可为学生较好地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5.教师在实习的每个单元结束时要及时进行评价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为解决问题需要查阅课外资料,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让孤立的知识碎片化作整体知识链条。教师从中心位置中退出,仅在关键时刻起到点拨、引领与传授的作用。在每个实习单元结束时,教师的及时评价能有效地引导实习向着既定的目标迈进。

三、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

2014年暑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首届卓越计划班2011级10班和11班在中原油田进行为期六周的校外专业实习。两个班共60人分成钻井、油藏、采油等三个专业方向轮流进行实习,每个专业方向以20人为一组,具备了小班授课、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条件。下面以钻井方向问题驱动教学为例进行介绍。

1.授课模式转变激发了学生探索热情

按照教学安排,每一部分内容先对设备功能进行简单介绍,然后由学生探索设备工作原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提高。如,在防喷器远程控制台的学习中,学生在教师讲解完后,便兴致勃勃地探索设备各个开关是怎样通过液气管路起的作用。弄清楚了蓄能器里面有一个预压气囊,可通过电动方式或气压方式将工业用油变成高压储存在蓄能器中。学生通过探索,明白了设备工作原理。

2.在过程考核中,强化问题驱动教学理念

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有效贯彻,必须经过考核逐步强化。在以往的实习报告中,学生通常是最后整理。为了贯彻新的教学模式,变成每天都要写一页实习报告上交。教师当天批改报告,并及时讲评。第一次的报告只有10%的学生符合要求,经过不断强化和点拨,60%以上的学生报告能符合优良的标准。

3.安排学生课下进行自主学习

实习期间,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多,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可有效地延伸实习的长度和广度。以往实习主要针对钻井的设备,而对工艺涉入较少。卓越班的实习加大了对工艺的学习,提前印发了钻井工艺的学习材料,规定在实习的周末进行自学并撰写学习报告。通过钻井工艺的自学,深刻地理解了各钻井设备的功用,实现了设备和工艺的紧密结合。

4.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学习新的设备技术

目前顶驱装置在内部市场中的配置比例不高,但在外部市场中的配置比例比较高。如何在卓越班中进行顶驱装置的学习成为一项难题。为了化解这个难题,从顶驱的关键部件入手,将转盘、水龙头、液气大钳等主要设备有机集成即成为顶驱。引导学生弄清这几部分设备结构后,再下发顶驱装置的学习材料,自学领会顶驱装置是怎样集成创新的。

5.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深化问题学习的深度

在每次20人实习中,采取2人一组的方式,并确保其中有1人是日报告中的优秀者,以保证小组学习的质量。每组探讨的题目采取先写开题报告,教师批改提出合理化建议完善后再进行探讨。最后采取答辩式的汇报方式进行,并邀请现场的专家一同参加。小组同学针对实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深入探讨,加强学习的深度,解决心中的困惑。小组合作学习也使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方法。

6.提高了学生发现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

通过采取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产生了变化,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未知的知识,把产生的疑问提出来做为未来解决问题的目标。学生听现场教师讲到“在钻杆上卸扣时,由于人工判断失误,未及时发现下钳口咬合不紧,导致钳尾摆动伤害外钳工”,就提出了“在下钳口加装压力传感器(压电式)、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操作杆加指示灯,三者用线路连接。上卸扣时,下钳头与管具咬合压力通过传感器测定,当压力达不到规定压力,指示灯亮,指示危险”的改进方案。学生听现场教师讲到“钻井现场有众多高压管汇与阀门,若阀门密封不好或者年久失修,造成高压流体外漏,会造成人身安全,设备损坏”时,就提出了“利用安全工程中的无损检测方法,对各个阀门及高压密封设备(如节流阀管汇各阀门、泥浆泵)进行检测与监控,预防事故发生”的解决方案。这些想法的产生,得益于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师生在教学效果评价中,对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原油田钻井公司培训学校的领导认为,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非常好的实习效果,最后通过答辩的方式汇报,展示了学生实习的深度和广度,有必要继续总结,推广这种良好模式。学生们认为,这种模式使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学习的内容丰富,学习是在你追我赶、不断探索的氛围中进行的,从而把学习变成了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

四、结论

1.针对石油工程专业实习“安全至上、走马观花、报告交差”的现状,提出了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以切实提高石油工程卓越班教学质量。

2.专业实习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可概括为:本质上是探究式教学模式,注重过程考核的原则,增加自主学习的内容,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分量,教师在实习的每个单元结束时要及时进行评价。

安全学习材料范文8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个性化学习;核心素养;跨学科;英语阅读教学

一、跨学科视角下的英语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内涵

当代个性化教学强调:“个性化教学就是适应性教学,就是要求教学安排适应个别差异的环境条件,创设相应的情境,建构相应的课程知识及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等。”(邓志伟2003)目前我国教育的知识结构基本是学科取向的,容易忽视学生的跨学科性知识及通识知识的培养。然而,21世纪需要博学多才之人,需要能够整合各学科知识,超越单纯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不断融合并将其深度应用于广泛的情境之中的人才。英语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强调:“要加强学科的综合性,提倡和追求不同学科之间的彼此关联,相互补充。”(教育部2003)传统的单学科取向的知识结构与英语个性化教学的跨学科性相矛盾。具体而言,跨学科视角下的英语个性化阅读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指向核心素养的个性发展

“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之间的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教育部2014)在这一目标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当今时代学生个性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把个性化教学解释为:“一种以个体而非群体为基础的教学形式,与诸如演讲或小组教学等以群体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相比,在学习步子和学习时间方面,几乎一切个性化教学都允许学生有更大的灵活性,教学适应学生个人需要的程度随所采用的特殊方法而变化。”(李维1990)就英语教学而论,尤其是中学英语,鉴于各区域发展程度与需求程度不同及学生的个体差异,跨学科视角下的英语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能够创设情境与学生积极、良性互动,针对学生的能力、兴趣与需求,提供不同层次与类型的知识,鼓励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个性发展目标。

(二)基于跨学科知识的深度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浅层知识的学习仅停留在浅层次的认知程度,往往忽视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缺失了对知识的深层建构,无法激活深层学习动机,更不能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而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建立多学科知识、多渠道信息、新旧知识信息等之间的联系,建构个人知识体系,并将其有效迁移应用到真实情景中,以解决复杂问题”(张浩、吴秀娟2012),这与跨学科视角下的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内涵不谋而合。后者强调在英语教学中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有机整合。学习内容的整合则指多种知识和信息之间的联系,在中学阶段则主要为多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以及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融入新知识。学习过程的整合关键在于对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使用,利用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及策略,如图形组织器等,梳理新旧知识。

二、跨学科视角下的英语个性化教学策略与实践

(一)教学目标个性化

教师需要根据具体学情,设置个性化教学目标。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外语课堂中,学习者个性化的需求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其中,需求指的是学习者的需求,即学习者在学习中需要弥补自身的不足。课程设计之初,教师可以通过需求分析的方法了解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王守仁、姚成贺2013)在学生跨学科英语学习情况和需求方面,笔者注意到同期开发的其他学科教材中大都附有本学科基本或关键术语的英文表达,这也反映出我国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然而,学生的真实掌握程度如何却未可知。因此,笔者在地理、物理两本教材(均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分别挑选了六个较为常用的术语的英文表达,对某中学八年级两个班级54名学生进行测试,测试形式为英译汉和英汉配对。学生对其他科目中的常见英文表达的熟悉度不高,且与地理学科相比,学生对物理学科中常见的英文表达的掌握情况较差,说明学生可能在日常学习中对物理公式及概念中出现的英文字母和单词的了解程度或兴趣不高。同时,表1也反映了相对于其他单词,学生对drought,crop,fish,cold,telescope,image,energy等在英语教材中出现过的单词的识认率较高,这也间接说明了阅读材料的选择对学生掌握不同的英文表达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添加物理等理科相关知识的材料,解释理科公式及概念中出现的英文表达或缩写,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和科学素养,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理科公式和概念。例如,数学、物理、化学中常见的kg,s,m,g,O2分别对应英语中的kilogram,speed,meter/mass,gravity,oxygen。另外,教师可以在英语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当补充多模态、多学科英语学习材料,以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过程个性化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应树立反思意识,借助行动研究等方法,基于数据进行教学诊断与反思,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不断进行调整,以探索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寻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以2018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英语试卷为例,笔者对某中学九年级两个班50名学生(7—9年级新课均已学完,且未参加2018届南京市中考)进行测试,测试时间为90分钟,两个班同时进行。笔者在测试前利用Word.Art在线平台,针对试卷中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任务型阅读、首字母填空等题型共7篇阅读文本中有意义的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分析,阅读主题及关键词(取排名前三位)见下页表2。从表2可以看出,7篇阅读文本所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包括生物、语文、美术、历史等学科知识,重视对学生人文与科学素养的考查。学生的测试结果由满分、平均分、最高分与最低分四个部分组成,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学生对阅读文本2、3、4的掌握程度较高,而对阅读文本1、5、6、7的内容不太熟悉,分别对应生物、文学、美术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内容,尤其对阅读文本6和7的理解较为欠缺。笔者在班级作了粗略的调查,以阅读文本6为例,28%的学生从未听说过画家莫奈;46%的学生只听说过莫奈,并没有过多了解;只有26%的学生表示大概了解莫奈的生平和主要画作与风格。针对以上两个班级的情况,教师可以在讲解试卷时重点补充阅读文本1、5、6、7的相关背景知识,在日常英语教学中针对学生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补充相应的英语阅读材料,并与相关学科教师合作讨论,补充相关学科知识。除了对两个班级整体情况进行分析外,笔者还对每个学生的测试情况进行了分析,以学生A为例(见下图),学生A在阅读文本2、3、5、7上得分均达到或超过班级平均分,但在阅读文本1、4、6上得分未能达到班级平均分,可见学生A对阅读文本1、4、6的熟悉、了解程度较低,即在生物、文化及美术方面的知识有所欠缺。针对学生A的具体情况,教师可分析并了解学生的失分点和知识盲点,提供个性化指导,如有计划地增加相关方面的课外英语阅读,补充相关学科知识等,并进行教学反思和改变。

(三)评价方式个性化

王守仁(2015)提到:“实施个性化教学必须摆脱标准化统一考试的束缚,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共性发展。”跨学科视角下的英语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重点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因而在具体的评价活动中并不拘泥于固定的评价标准,而是让学生根据要求,提交最能代表自身发展状况的成果,力争每份评价都是一份个性化的展示与强化,同时也是一次自觉价值追求的体现。笔者通过建立个人档案,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跨学科英语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如南京传统文化英文表达方式的由来、图形组织器在英语阅读学习中的使用等,针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学科量化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同时制订个人阅读学习评价手册,且阅读内容不限主题,每周更换主题,记录平时的阅读内容与心得,每周进行小组互评和自评。个性化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各学科知识去解决复杂问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进而实现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三、教学反思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英语学习渠道

(教育部2003)教师可以在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借助现代教学技术,引导学生开展主动的个性化学习,尤其是在个性化学习材料方面可配合教材单元主题及学生的个性化兴趣和目标。如利用各种英语学习APP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平台;指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设备来解答英语问题;利用在线阅读平台开展跨学科个性化英语课外阅读;利用网上平台在线布置个性化任务;还可以在线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等,从而减少英语学习目标的单一性、内容的单调性和手段的唯一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教师要提前检测和使用这些网络资源,确保学生使用的安全性。

(二)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走向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