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家庭教育范例

安全家庭教育

安全家庭教育范文1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摇篮,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是家庭教育的载体,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如何在观念上、机制上、制度上进行调适和创新,是我们一直探究的课题。这几年,学生、家长、教师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是在信息化社会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家长的教育背景也有很大的不同,教师队伍正在逐步年轻化和高学历化,普遍出现了未婚的独生子女教师指导独生子女家长的新情况。我们坚持把组织和开展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作为学校贯彻执行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决定和上海市两个《纲要》的重要内容,转变观念、落实措施、锐意创新,用全新的理念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现代家庭的变迁告诉我们,当孩子走进学校大门,成为学生时,他们由家庭产生的原始情感开始发生裂变和飞跃,他们的态度、动机、信念和价值观在学校、老师、同伴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这其中,家长、教师、同学、朋友及社会各个方面都对学生的成长发生或多或少的作用,他们都在学生独特的生活背景下成为教育影响学生的力量。而家庭教育则是影响孩子,特别是年龄较小孩子的主要因素。认真研究今天家长的情况,与过去相比,出现家长年轻化、高学历化、对子女高期望化的倾向。这个现象的出现,给学校家庭家庭教育指导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学校家庭教育需要及时转变观念,探索新的教育理念,研究新的载体和途径已经成为今天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当务之急。

一、重视发挥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家长在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具有无可争议的地位,作为一个整体,家长在学校教育中同样具有特殊地位。虽然孩子进入学校,教育孩子的主体力量发生了变化,但是这并不等于家长已退出对孩子的教育,在大多数情况下,家长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仍然在影响或者左右着子女,有时候家长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受教育水平往往影响一个孩子和家庭的命运,所以今天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对教育的投入已经成为家庭的主要投资方面,对教育的需求已经成为家庭的第一需要。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认为家长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资源,家长对教育的关注、投入等都应该融入学校教育整体构架中。因此,在开展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时候,我们强调“三个不能忽略”:不能忽略家长的作用;不能忽略研究家长对学生的影响;不能忽略发挥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以便把家长对教育的关注和投入与学校教育同步。在安庆幼儿园,为了让家长对幼儿的教养有更加深入的体验,他们设立了“轮值协理园长”制,协理园长由家长担任。这些家长不但要主持家委会会议,参加对园务工作的管理,而且要参加对家长学校计划的编制。家长通过参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对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提升了家庭教育的水平。又如,闸北区三中心小学把学校的“阳光教育”理念运用到家庭教育的指导中去,赋学生的家庭成长氛围以阳光;同时该校实行的例会制、听证制、参政制、表彰制等使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制度化、规范化;他们的品牌项目“义卖活动”“母女学校”“亲子银行”等新型家庭教育指导载体使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从整体上提高了指导活动的效果。发挥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不但可以增加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便于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教育方法,提供家长教育子女的成功模式,促进家长教养方式的转变,而且对于发挥家长在教育孩子中的作用,认同学校的教育,改善学校、家庭的关系都有积极意义。

二、教师、家长要成为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伙伴

教师与家长关系的存在是以学生为纽带的,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过程中,思考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时,关键在于看这种关系是否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发展。今天,在合作学习、建构主义、活动教学、多元智能等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越来越多地进入教师和家长视野的时候,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子女所经受的教育,主观选择的倾向显得越来越明显。教师单向的、传授式的、高高在上的家庭教育指导方式已经不适应家长的需要。同时,在二期课改中,教师的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职责已经不光是传递知识,还应该成为学生的指路人、学习指导者、共同学习的伙伴。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与家长应该更多地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从而成为真正的伙伴关系。今天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大多摒弃了传统的观念,他们有许多适应时展的科学育儿方法,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此,开展家庭教育要鼓励教师与家长积极沟通,吸纳家长教育孩子的真知灼见,丰富和完善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根据我们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解,许多基层学校结合校情,努力创设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的新机制,把家长请进来,让他们了解、熟悉学校教育活动的制度、内容、形式,从而在参与学校教育的实践中提升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能力。我区金鹭幼儿园进行了家园共育的探索研究,他们通过家庭亲子游、亲子合唱团、家长品评会、家园联系册等多种载体创造家长广泛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平台,教师与家长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建立了亲密的合作关系,促进了相互之间的尊重、理解、信任,也使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协作、相互依靠。在芷江中路幼儿园,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以“多样性、针对性、互动性、主动性”为鲜明特征,以“人性化、个性化”为主要支撑的家教指导特色。该园对0—3岁孩子家长的合理喂养和亲子关系的指导,他们开辟的“小龙人亲子苑”,编写的《芷江园报》等都从不同的角度以家长为伙伴,学校和家庭共携手,为孩子创设成长的新天地。

三、要重视家长、子女的共生关系

子女与家长是一种血缘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保持、发展伴随着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共生就是指人的生成与生态情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应该尊重、理解这种关系,并努力促使它发展成为父母子女和谐共处的精神家园。从生态理论相依性的特点出发,研究家庭中父母子女共生的现象,倡导在家庭中形成协同发展的模式,对于家庭和睦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我们要认识在家庭层面,孩子与父母相互交流、孩子与家庭成长环境、孩子身心发展与个体的自然节律都是共生共长、互为补充、互为依托的关系。因此,家庭教育指导要关注学生不同于他的同学、不同于成人的学习、行为方式,尊重其独特的脑工作机制和品德成长模式;引导家长以开放的心态尊重、理解、认同、接纳孩子的想法、行为,从而保证孩子有一个心理安全的成长环境,保证孩子取得身心动态平衡,为释放他们的潜能创造条件。风华中学在创设新型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模式的过程中努力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办学特色,他们给家长办讲座、开座谈会、举办专家咨询,千方百计地引导家长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引导家长运用心理方法分析子女的情绪、态度变化,引导家长运用心理技术解决孩子遇到的烦恼,努力构建父母子女共生的成长环境。通过该校的不懈努力,该校的教育质量不但每年攀升新高,毕业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也明显提高。显然,在家庭教育指导中,引导家长创设符合孩子视角的家庭文化环境,提供蕴含孩子意愿、想法的活动,让学生与家长共生共长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特别是对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孩子显得更有意义。#p#分页标题#e#

安全家庭教育范文2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摇篮,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是家庭教育的载体,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如何在观念上、机制上、制度上进行调适和创新,是我们一直探究的课题。这几年,学生、家长、教师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是在信息化社会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家长的教育背景也有很大的不同,教师队伍正在逐步年轻化和高学历化,普遍出现了未婚的独生子女教师指导独生子女家长的新情况。我们坚持把组织和开展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作为学校贯彻执行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决定和上海市两个《纲要》的重要内容,转变观念、落实措施、锐意创新,用全新的理念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现代家庭的变迁告诉我们,当孩子走进学校大门,成为学生时,他们由家庭产生的原始情感开始发生裂变和飞跃,他们的态度、动机、信念和价值观在学校、老师、同伴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这其中,家长、教师、同学、朋友及社会各个方面都对学生的成长发生或多或少的作用,他们都在学生独特的生活背景下成为教育影响学生的力量。而家庭教育则是影响孩子,特别是年龄较小孩子的主要因素。认真研究今天家长的情况,与过去相比,出现家长年轻化、高学历化、对子女高期望化的倾向。这个现象的出现,给学校家庭家庭教育指导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学校家庭教育需要及时转变观念,探索新的教育理念,研究新的载体和途径已经成为今天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当务之急。

一、重视发挥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家长在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具有无可争议的地位,作为一个整体,家长在学校教育中同样具有特殊地位。虽然孩子进入学校,教育孩子的主体力量发生了变化,但是这并不等于家长已退出对孩子的教育,在大多数情况下,家长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仍然在影响或者左右着子女,有时候家长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受教育水平往往影响一个孩子和家庭的命运,所以今天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对教育的投入已经成为家庭的主要投资方面,对教育的需求已经成为家庭的第一需要。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认为家长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资源,家长对教育的关注、投入等都应该融入学校教育整体构架中。因此,在开展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时候,我们强调“三个不能忽略”:不能忽略家长的作用;不能忽略研究家长对学生的影响;不能忽略发挥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以便把家长对教育的关注和投入与学校教育同步。在安庆幼儿园,为了让家长对幼儿的教养有更加深入的体验,他们设立了“轮值协理园长”制,协理园长由家长担任。这些家长不但要主持家委会会议,参加对园务工作的管理,而且要参加对家长学校计划的编制。家长通过参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对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提升了家庭教育的水平。又如,闸北区三中心小学把学校的“阳光教育”理念运用到家庭教育的指导中去,赋学生的家庭成长氛围以阳光;同时该校实行的例会制、听证制、参政制、表彰制等使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制度化、规范化;他们的品牌项目“义卖活动”“母女学校”“亲子银行”等新型家庭教育指导载体使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从整体上提高了指导活动的效果。发挥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不但可以增加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便于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教育方法,提供家长教育子女的成功模式,促进家长教养方式的转变,而且对于发挥家长在教育孩子中的作用,认同学校的教育,改善学校、家庭的关系都有积极意义。

二、教师、家长要成为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伙伴

教师与家长关系的存在是以学生为纽带的,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过程中,思考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时,关键在于看这种关系是否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发展。今天,在合作学习、建构主义、活动教学、多元智能等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越来越多地进入教师和家长视野的时候,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子女所经受的教育,主观选择的倾向显得越来越明显。教师单向的、传授式的、高高在上的家庭教育指导方式已经不适应家长的需要。同时,在二期课改中,教师的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职责已经不光是传递知识,还应该成为学生的指路人、学习指导者、共同学习的伙伴。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与家长应该更多地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从而成为真正的伙伴关系。今天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大多摒弃了传统的观念,他们有许多适应时展的科学育儿方法,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此,开展家庭教育要鼓励教师与家长积极沟通,吸纳家长教育孩子的真知灼见,丰富和完善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根据我们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解,许多基层学校结合校情,努力创设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的新机制,把家长请进来,让他们了解、熟悉学校教育活动的制度、内容、形式,从而在参与学校教育的实践中提升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能力。我区金鹭幼儿园进行了家园共育的探索研究,他们通过家庭亲子游、亲子合唱团、家长品评会、家园联系册等多种载体创造家长广泛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平台,教师与家长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建立了亲密的合作关系,促进了相互之间的尊重、理解、信任,也使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协作、相互依靠。在芷江中路幼儿园,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以“多样性、针对性、互动性、主动性”为鲜明特征,以“人性化、个性化”为主要支撑的家教指导特色。该园对!—"岁孩子家长的合理喂养和亲子关系的指导,他们开辟的“小龙人亲子苑”,编写的《芷江园报》等都从不同的角度以家长为伙伴,学校和家庭共携手,为孩子创设成长的新天地。

三、要重视家长、子女的共生关系

子女与家长是一种血缘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保持、发展伴随着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共生就是指人的生成与生态情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应该尊重、理解这种关系,并努力促使它发展成为父母子女和谐共处的精神家园。从生态理论相依性的特点出发,研究家庭中父母子女共生的现象,倡导在家庭中形成协同发展的模式,对于家庭和睦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我们要认识在家庭层面,孩子与父母相互交流、孩子与家庭成长环境、孩子身心发展与个体的自然节律都是共生共长、互为补充、互为依托的关系。因此,家庭教育指导要关注学生不同于他的同学、不同于成人的学习、行为方式,尊重其独特的脑工作机制和品德成长模式;引导家长以开放的心态尊重、理解、认同、接纳孩子的想法、行为,从而保证孩子有一个心理安全的成长环境,保证孩子取得身心动态平衡,为释放他们的潜能创造条件。风华中学在创设新型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模式的过程中努力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办学特色,他们给家长办讲座、开座谈会、举办专家咨询,千方百计地引导家长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引导家长运用心理方法分析子女的情绪、态度变化,引导家长运用心理技术解决孩子遇到的烦恼,努力构建父母子女共生的成长环境。通过该校的不懈努力,该校的教育质量不但每年攀升新高,毕业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也明显提高。显然,在家庭教育指导中,引导家长创设符合孩子视角的家庭文化环境,提供蕴含孩子意愿、想法的活动,让学生与家长共生共长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特别是对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孩子显得更有意义。#p#分页标题#e#

四、要发挥文化“反哺”的积极作用

安全家庭教育范文3

文明行为是现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校园安全教育工作的基础。我们大力宣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举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训班,开展《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诵读活动,传承中华美德,弘扬先进文化;延深开展践行文明在校园、践行文明在社会、践行文明在家庭的“三践行”活动,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当地实际,制定《刘家小学学生文明言行准则》,充分发挥值日值周师生作用,强化校内一日常规和校外监督,动态选树美德少年、孝心少年、社会公德少年典型,规范约束学生在学校、在家庭、在社会的一言一行,强化养成教育,营造“讲文明,守纪律,懂礼貌”的氛围,通过培育宣传正能量,为学校安全工作减压。

二、活化法制教育形式,教育学生知法守法

我们把法律知识融入到学生活动中,产生了积极的教育效果。一是融入到课堂活动中。在课堂教学中,把法律知识编成小故事、顺口溜、法律伴我行三字经、小诗歌等多种形式向学生渗透讲解,使法律知识变成涓涓细流,浸润滋养学生的心田。二是融入到班队会活动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编、自唱、自演,把法律知识编排成歌舞、小品、快板等多种形式向学生进行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制教育。三是定期开展主题普法活动。组织师生观看“邪教”、“远离”等电视教育片和图片展,提高抵制其侵蚀和毒害的能力。定期举办优秀“普法手抄报”评选活动、“法律知识竞赛”活动,举办“学法故事会”、“少年维权中心模拟法庭”活动,推进法制教育,教育学生遵规守纪,依法维权,免受不法侵害。

三、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人际关系矛盾隐患

开设“知心信箱”,建立学校“悄悄话”QQ群和班级“悄悄话”QQ群,通过建立与师生心灵对话的平台,了解师生生命需要,然后对症下药,通过谈心、故事暗示、书信、主题班会等形式及时做好个别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引导师生正确交友,科学处理矛盾问题,帮助师生解决心中烦恼,防范由于心理不平衡、奚落粗暴语言、厌学等现象产生的安全事故、极端行为。同时,切实加强家长学校建设,畅通家长与学校的沟通渠道,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减少“问题孩子”产生的几率,促其健康成长。为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态度和技能,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别人添麻烦”、“我为妈妈做点啥”、“动动手,弯弯腰,我是学校小主人”、“我为家乡发展献一计”、“小手拉大手,一人带全家”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四、针对性开展交通安全教育,确保师生平安出行

农村机动车辆日益增多,特别是我校临近公路铁路的严峻交通安全形势,为确保交通安全教育效果,我们把十字路口“搬”到操场,在操场喷画十字道口斑马线,一名同学指挥,其他同学看交通手势过马路,进行道路交通模拟演练。与榆树市交警大队、刘家镇派出所联手,定期进行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知识讲座,举办安全知识大赛,全校推广交通手势操,让学生熟知交通安全标志手势及交通规则,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大力开展“我是人民小交警”活动,组建“少年交警队”,上放学期间,辅导员教师带领“小交警”到校门口指挥交通,引导车辆。

五、有效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带动社会安全防火

针对农村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柴草垛较多、容易引发火灾的现状,组建了“红领巾义务消防宣传队”。队员们利用节假日、放学后时间,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共同监护下,走出校门,走进村屯,通过发放消防安全宣传单、张贴安全防火标语等形式,向社会宣传防火安全知识,营造安全防火氛围;大风天升防火旗,挨家逐户传送“禁火牌”禁止用火;监督、劝阻路上行人不吸烟,监督家庭安全用火。定期举办消防安全文艺活动,向社会宣传交通、用电、自救、自护等安全常识。在“119”消防日,和榆树消防大队战士一起开展“小手拉大手、一人带全家”消防宣传教育活动,与家人一同制定家庭火灾疏散路线,使消防“四个能力”建设宣传到了每家每户。学校还通过消防课、消防安全角、消防征文、知识竞赛、消防演练、消防文艺宣传队、班队会、升旗仪式讲话等多种形式进行消防教育,达到“教育一名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形式多样的活动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群众的高度评价,学校被国家公安部消防总局评为“全国防火安全最佳先进集体”,被团中央全国少工委授予“创造杯”,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中国公安部消防网和省、市电台做了宣传报导。

六、大力建设少年宫,减少安全事故发生几率

安全家庭教育范文4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低段;阅读习惯

家长通常都会有“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观念,家庭教育远比学校教育更重要,家庭教育决定着小学生的一生。学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让小学生能够接收知识、塑造人格。所以,家长一定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一个良好自觉的阅读习惯,掌握教育的方法和策略才是家庭教育的根本。

一、在家长陪伴下感受阅读乐趣

通过收集各种文献以及关于阅读教育、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不难发现亲子阅读是小学生最喜爱的一种阅读方式。在父母的陪伴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想必这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了,虽然现在很多家长的工作繁忙,但也要抽出哪怕一小部分时间陪伴小学生,走进小学生的世界中去,与小学生一起成长,感受亲子之间的乐趣。阅读的方式有很多种,要想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入手,尤其是小学低段的小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心智尚未成熟,刚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这一跨度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小学要比幼儿园更有局限性,学习的压力一天比一天大,小学生正是处于贪玩的年龄阶段,作为父母都希望能给小学生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但是学习知识更为重要。在现代化的今天,有很多家长早已有让小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意识,有的家长甚至从学龄前时期就开始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因为阅读能够使小学生在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阅读能够积累更多的知识、认识更多的汉字,还能学会运用词句搭配进行表达,使小学生从小养成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拓展小学生的知识视野,从而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与小学生之间一定要养成亲子阅读的习惯家长可以认真倾听小学生阅读,在小学生阅读过程中不要打断,等阅读完毕后进行评价,评价内容要以鼓励支持为主。小学生在阅读中出现一些问题要耐心纠正和完善,家长要亲自给予示范,树立良好的阅读榜样,尊重小学生的想法,帮助小学生建立自信心。另外,父母在家庭中要给小学生创造阅读的环境,每天可以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家人一起看书、阅读。在阅读完毕后每个人分享自己的读书体会,用简单精练的语言陈述阅读内容,说出自己的想法,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在陪伴小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家长也要有意识地去引导,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提出相关问题,并与小学生共同思考和探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沉寂在阅读的海洋之中。

二、共同探讨阅读内容,培养阅读思维

在日常陪伴小学生阅读过程中,为了能够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家长一定要肯下功夫,放下手机、电脑,把时间投入对小学生的培养上,一定要相信在小学生的教育问题上,只要付出肯定会有收获。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家长要敢于大胆尝试。培养小学生的同时也在提高自己,由家长为小学生朗读,让小学生懂得认真倾听,在朗读内容中找到重点内容。家长要富有感情的朗读,吐字清晰、用心体会,相信在小学生的心中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小学生都喜欢善于模仿,尤其是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所谓言传身教,身教比言传更为重要。想要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作为家长要起到表率作用,自己先做到,坚持下来,在小学生身上肯定能看到闪亮点。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记忆力非常强,家长在培养小学生阅读过程中,可以从教材着手,低年级语文课本中所学的课文比较简单,家长可以为小学生朗读课本中的文章,不仅让小学生在朗读中得到锻炼,还能产生提前预习的效果,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印象,养成阅读习惯的同时,也养成了提前预习的好习惯。家长与小学生之间要增加沟通,可以采用双向提问的方式,也可以相互朗读、全家分段朗读等,也可以在家庭中举办一些朗读比赛的活动。每个人选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参与比赛,相互之间提出问题,及时改正错误,相互鼓励和支持,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小学生的阅读思维。

三、绘本阅读,拓展阅读视野,积累丰富的知识

在当前家庭教育中,家长对阅读的重视度越来越高,阅读书籍能够让小学生识别更多的生字词、掌握这些词组的用法、练习口语表达和写作表达,对扩展语文认知、培养语言思维、推动文化底蕴等具有诸多影响。因此家长必须要掌握良好的阅读教学策略,让小学生乘起阅读风帆,奔向未来理想。因此,为了能够加强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要共同培养、共同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挖掘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品行,让他们能够爱上阅读,沉浸在阅读的世界中,让阅读书籍能够带给他们快乐,在快乐中收获知识,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绘本一直伴随着小学生的成长。日常生活中,父母在给小学生选择绘本的时候也要下一定的功夫,不能跟风盲从,要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喜好来选择适合小学生的绘本,否则小学生不喜欢也没有耐心和兴趣进行阅读。小学生处于不同的年龄段,就要结合不同的绘本内容和成长需要来选择绘本,如选择一些带有童趣色彩的,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绘本。长此以往,让小学生童可以在阅读中找到乐趣,发自内心地愿意主动去阅读,而不是被强迫阅读。这样的阅读方式,不仅能够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让小学生获得更多的快乐和安全感,还能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锻炼他们的专注力,有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例如,家长在对《我永远爱你》这一绘本进行阅读指导时,便可以让小学生从中体会到,爱是可以用来战胜死亡的痛苦,促使他们能够对旁人及时、大胆地说出“我爱你”。这个绘本对小学生生命教育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又如,家长可以为小学生选择一本《种子去哪里了》绘本,绘本中主要讲解了种子的外观和结构,种在地里后的生长过程。经过一年四季的变化,当初埋下的种子如今结出果实,这一过程是如何变化的。家长可以采用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小学生的思维,想象一下大自然中植物的生长规律,小学生可以进行激烈的探究和摸索。绘本中有丰富且色彩鲜艳的图片,小学生通过观看能够辨别种子之间的不同。在父母的陪伴下可以共同收集相关材料,一起来动手绘画制作手工,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四、结语

现阶段,教育部门对家庭教育以及小学生的阅读培养深受重视。父母在家庭中需要扮演多重角色,做好小学生人生路上的领路人和指明灯。在培养阅读习惯的过程中,家长要以身作则,坚持阅读,锻炼小学生的各项能力,如语言表达、逻辑思维、思想认知等能力,让小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郭雨鑫.家庭教育中亲子阅读活动的困扰与建议[J].科教导刊(下),2020(18).

安全家庭教育范文5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留守幼儿;成长支持

农村留守幼儿是我国乡村家庭的希望,儿童的健康成长关乎家庭幸福。作为乡村社会的成员,留守幼儿也是我国乡村振兴和乡村发展的未来建设者。

一、农村留守幼儿的成长需要多方面的外部支持

农村留守幼儿是指生活在农村地区,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0~6 岁儿童。与适龄入学儿童相比,留守幼儿由于父母外出务工造成的家庭功能缺失,使其可能无法得到和非留守幼儿一样的悉心照护。同时,留守幼儿隔代教育现象较为普遍,祖辈的教养方式不合理和照管能力不足,可能导致留守幼儿的成长面临着安全和教育等多方面的问题。农村留守幼儿面临的问题并非仅仅源于家庭,对留守幼儿的关爱和教育也不能只局限于家庭环境。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提出人的发展处于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之中,人的发展动力来自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1]在生态系统的结构中,与儿童有着最为密切联系的父母和教师处于微型系统(microsystem),儿童成长受微型系统的影响最为直接。中间系统(mesosystem)由微型系统所构成,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的联系。外层系统(exosystem)指儿童成长所处的现实社会环境,如地区经济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宏观系统(macrosystem)中的儿童福利政策和文化要素是对儿童影响最为直接的系统因子。[1]基于这一理论,乡村留守幼儿的成长,不仅需要从微观系统获得来自父母的照护以及教师的保育和教育,也需要来自乡村成长环境的更多支持。

二、农村留守幼儿的成长与乡村发展建设水平密切相关

探究我国农村留守幼儿面临的成长困境和支持策略,需要基于乡村幼儿所处的环境要素进行分析。《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的深刻反映。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家庭监护缺乏监督指导、关爱服务体系不完善和救助保护机制不健全等方面。[2]因此,农村留守幼儿问题的出现与乡村发展建设水平密切相关,是“三农”问题在乡村儿童教育、成长和乡村家庭方面的具体表现。对农村留守幼儿的成长支持与教育帮扶,需要首先改善农村幼儿成长的外部环境,为留守幼儿家庭提供便利的养育条件,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水平,统整各类资源助力留守幼儿的关爱保护。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留守幼儿成长支持策略

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 2022 年)》,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并提出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等乡村振兴原则。[3]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要求,可以看到对于乡村儿童的成长和关爱涵盖于具体的工作内容之中。其中“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等主题,[3]为农村留守幼儿的成长支持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

(一)教育先行:大力建设农村普惠性幼儿园,为留守幼儿提供入园机会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 2022 年)》中明确指出,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每个乡镇至少办好 1 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完善县乡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3]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是党的提出的“幼有所育”“弱有所扶”要求的具体体现。在学前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主题下,普惠性幼儿园为农村留守幼儿家庭免除了父母外出务工、子女无法得到科学看护和教育的后顾之忧。首先,从学前教育发展的功能来看,幼儿园为农村家庭解放了劳动力,父母可以有更多时间投入到乡村建设和生产劳动中,间接提升了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和幸福感。其次,从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来看,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为幼儿未来的发展创造良好开端,也在培养未来的乡村建设者。最后,从教育的文化功能来看,学前教育通过乡土课程构建等方式,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起着传承和创新的作用。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工作要求,应更加重视农村普惠性幼儿园的建设。这不仅是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保障农村留守幼儿生存权、发展权和受教育权的重要手段。根据“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发展农村普惠性幼儿园,需要结合各地农村适龄幼儿的人数和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具体情况,对地区学前教育需求进行预测,有效配置学前教育资源。第一,从教育资源总量上,保障乡村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充足,为农村留守幼儿提供更多入园机会。如幼儿园的物质条件和幼儿教师的师资配备,要适当向农村地区倾斜。第二,从教育资源配置上,需要关注乡村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对其课程实施、卫生保健工作等内容进行有效监督,保障普惠性幼儿园的办园质量。

(二)多方协助,为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对儿童成长影响最为深远的角色。但是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造成的留守幼儿家庭教育问题,将会影响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有关研究发现,父母外出情况将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尤其是母亲的外出使得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照管和情感寄托出现缺口,进而使留守儿童面临更多负面情绪困扰。[4]父母的陪伴和有效的亲子互动,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都有着重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各级人民政府指导家庭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5]“设区的市、县、乡级人民政府应当结合当地实际采取措施,对留守未成年人和困境未成年人家庭建档立卡,提供生活帮扶、创业就业支持等关爱服务,为留守未成年人和困境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创造条件。”[5]农村留守幼儿的成长支持和留守幼儿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乡村振兴建设事业的一部分。需要各方力量统筹协助,为农村幼儿家庭提供帮助。这一法案中还明确要求开展社会协同,村民委员会可依托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设立社区家长学校等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5]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是保障乡村民生的重要内容。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将留守儿童帮扶关爱与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建设整体考虑,比如增强乡村妇幼健康服务的能力,以保障幼儿身体健康。通过发挥公共服务机构的多样化职能,为留守幼儿家庭提供全方位的家庭教育指导。同时,发挥乡村幼儿园家长工作的作用。幼儿园作为保障幼儿权益和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责任主体,需要结合本园开展的家长工作,通过设立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专题讲座,提供家庭育儿咨询,组织留守幼儿家庭亲子活动等方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针对留守幼儿父母无法经常回乡探望的困难,可利用“互联网 +”的思路,提供线上家园共育平台,开发线上亲子阅读、亲子游戏等资源,以及推送科学育儿理念与方法,使农村留守幼儿父母在远程实现对子女的关爱和教育。

(三)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村留守幼儿成长提供文化资源

安全家庭教育范文6

本文主要围绕数字资源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优势及其实践应用思路进行了综合分析,以期为德育工作效果的提升提供有益参考,促进我国德育教育取得积极成效。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德育教育;实践应用

一、数字资源在德育教育中的优势

数字资源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并能通过通信设备传播和网络软件管理的信息资源”的统称。将数字资源应用于德育教学实践,构建强大互动与共享平台来进行德育理念、内涵、精神的传达,能够更及时地察觉学生在沟通表达、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变化,更有针对性地对待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手段进行思想开导和行为规范教育,使得德育教育更“接地气”。此外,还能够有效地将校园信息化路径上分散的“岛屿”有机的联合起来,使之成为集合教育信息化和互联网主流应用平台于一体的德育教育服务载体,满足不同学段德育教育需求,减轻教师教学负担,促使德育教育专业化发展。

二、数字资源在德育教育中的实践应用

(一)善用数字资源优势,提高德育教育的渗透性

德育教育包括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心理情感教育、时事政治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以及社会公共生活、家庭生活、国家和民族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所涉领域广泛且内容庞杂。因此,将上述内容以交互性强、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数字资源形式呈现,结合信息技术构建全新教育模式,凭借数字资源丰富多样、交互便利的优势,便能极大程度提高教学效能,将德育教育理念渗透至学习生活的每一个分枝细节。比如学校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导,通过WORD、PPT等软件设计不同德育主题的资源库。比如,分别设置文明礼仪篇、安全教育篇、法制教育篇、诚信教育篇、感恩教育篇、挫折教育篇、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篇、勤俭节约篇、生活运动篇等主题,由班主任负责对所有主题资源的素材进行收集、加工、分类、整理,并制作和选取课件、故事、音乐、视频、图片,确保资源素材的深刻、精辟且富有哲理,既能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这样通过各学期活动的积累,可以积累起一定的德育教育素材库,方便学校德育教育。

(二)发挥校园网络优势,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校园德育网能够增强德育教育的辐射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实践中,可通过在校园网德育专栏收录学生身边事,用实践指导德育教育与宣传,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成为德育教育的护航者;或是利用校园网心理健康咨询板块,或是班级师生校园群组、校网通等,让学生在不与教师直接会面的情况下,自由倾吐学习生活中的想法,从而有针对性地作出心理疏导。此外,还可利用校园网庞大的数字资源共享平台,从政治到经济,从财经到科技,从文化到体育,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应有尽有,以此为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化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德育学习中来,或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通过一系列智慧贡献和成果分享,促其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全面发挥,从而不断提高道德素养,形成自我管理意识。

(三)创设互联交流平台,建立健全家校联合机制

教育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部分组成。其中,家庭是形成健康人格和优良品质的主要阵地,也是德育教育的关键场所。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做孩子的朋友,要学会理智地爱孩子,不仅要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还要重视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所以,促进学校与家庭德育教育融合,是德育教育的重点环节。但现实中,家长很少来学校,难以即时获悉学生具体情况,学校也难以时刻向每一位家长汇报学生情况。因此,创设互联交流平台相当有必要。以笔者执教班级为例,部分学生脾性顽劣,有着极重的逆反心理,不仅不愿意与父母交流,也不愿意与班主任、同学交流。对此,笔者设立了两个“微信群”,一个家长群,一个学生群,及时进行沟通和反馈。刚开始,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吐露心事,但笔者将微信群名称改为“吐槽吧少年”后,主动发言的学生明显增多,有反映学习生活问题的,有申请私聊谈论心事的,整个交流气氛相当活跃;在收集整理学生问题后,笔者有针对性地将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向家长反馈、沟通并进行有效纠错,由此,一方面让家长参与德育教育每一环节,形成合力;另一方面,让学生自由谈论班级事务、喜怒哀乐、理想目标,既打破了师生之间交流的“坚冰”,也实现了“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的德育目标。

三、结语

当代德育教育,旨在推行“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这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继承,亦是在中国教育发展的新时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选择。为此,立足于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德育教育也应该不断发展和进步,积极利用数字资源和信息技术的便利性和高效性,不断提高德育教育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国熙.大数据与德育教育[J].教育,2017(3):00124-00124.

[2]张丽丽.如何做好学生德育教育工作[J].读写算:教师版,2016(40):61-61.

安全家庭教育范文7

关键词:心理危机;家校协同干预;心理健康教育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者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1]。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不言而喻。心理危机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难点,原生家庭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影响甚大,通过家校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和关怀心理危机学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

一、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家校协同干预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家庭因素是心理危机学生产生危机的主要诱因之一,它持续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其视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切合作,丰富对学生教育管理的手段,家长适时改变与学生的相处模式,这有利于心理危机学生的心理康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离不开家庭协作。家庭是大学生个体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部分,学生处在危机状态下,家庭不支持或支持不当,都会加大危机事件的风险,直接影响危机干预的效果。而家校合作是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家校协同育人会让心理危机学生感受到温暖,有利于其心理康复。

(二)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优化

优化高校教育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和支持。家校协同育人,在优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方面有着积极作用。第一,家庭作为参与者,可以为学校工作提供意见。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份子,能够将社会的评价和意见反馈给学校,这有利于学校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二,家庭作为见证者,能够监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直接受益人是学生,家长通过学生的改变监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三,家庭作为传播者,为学校树立良好的口碑。家庭接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学校对学生的关爱,并向社会进行正面宣传,这样既减轻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压力,也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有利于优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二、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家校协同干预现状

(一)高等教育中家校协作体系尚不健全

由于主客观原因的影响,绝大多数高校尚未建立长效的家校协作机制,家校协作体系尚未形成[2]。第一,对家校协同干预价值认识不够。部分家长认为高校是学生教育唯一的主体,把学生教育问题完全交给高校。部分教师认为,高校教育多数学生的教育管理不需要家庭参与,只有极少数特殊问题,家庭才需要参与。第二,家校协作未有实质进展。家庭认为家校协作机制建立是学校的事情,缺乏主动参与意识。高校由于学生生源分布广,学校教育管理力量有限,家校协作推进力度不够,导致家校协作流于形式。第三,辅导员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方面辅导员工作繁琐,没有精力开展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另一方面受限于空间、经费等因素,辅导员很少有机会深入学生家庭进行家访,与家庭沟通比较流于表面。

(二)家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亟需提高

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但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还需要提升,一方面师资队伍力量薄弱,高校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和辅导员配备不齐全;另一方面师资队伍质量提升缺乏保障。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师专职教育和辅导员专业培训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学生及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较为薄弱,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成长的中国家长和学生,受根深蒂固的应试观和唯成绩论观念影响,多数家长只关注学生学习,较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家庭与学校心理健康意识水平的不对等,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很难真正融入家校合作。

(三)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中家校观念较难统一

大学生危机干预处理最大的阻力来源是家校关系不和谐,本质是家校观念较难统一。学校处理危机事件的底线是确保学生安全稳定,在与家长沟通中,某些工作人员过分表达学生在校的危险性,甚至存在把学生当成“不定时炸弹”的思想,家长情感上不能接受。家长对于心理危机学生事件的处理,缺乏责任担当,回避学生心理问题,甚至批评指责学生,且对学校的危机干预工作不配合。从学生本人角度而言,心理危机状态下需要各方的关爱和支持,家校观念的不统一,既不利于心理危机干预中家校协作,又有害于学生的心理康复。

(四)危机干预中家校处理方法有待改善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以普及性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在学生出现突发性心理危机事件时,才会联系家庭参与处理。家校沟通协作的基础本身薄弱,尚未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家校在处理方式上过于简单直接,互不接受。突发事件给双方带来的压力,导致彼此缺乏沟通的耐心,双方在心理危机事件处理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不能聚焦学生问题,偏离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目标,因此,家校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处理问题的水平均有待提高。

三、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家校协同干预的原则

(一)目标一致原则

目标一致是心理危机学生家校协同干预的前提。心理危机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家校保持目标一致,有助于克服高校、家庭与学生之间沟通的隔膜,增加双方的信任。家庭和学校虽然在教育方式、理念和内容上不尽相同,但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是彼此统一的目标。心理危机学生的危机状态是暂时的,家校合作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坚持目标一致原则,形成家校干预合力,心理育人效果会更明显。

(二)理解尊重原则

理解尊重是心理危机学生家校协同干预的关键。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家校的密切合作是关键环节,学生处在危机状态下,亟需外界的关爱和支持,家庭和学校是心理危机学生获得支持力量的两个重要的单元,家校间互相理解和尊重,才能创造一个彼此平等、双向互动的沟通环境。在理解和尊重的原则下,家校共同面对危机事件的压力,共同寻找最佳的心理疏导方案。

(三)同心同向原则

同心同向是心理危机学生家校协同干预的核心。心理危机学生育人工作既困难又复杂,家庭和学校面对的压力实际上是一致的,家校应该形成共识,同向发力,在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双方不能站在对立面处理问题,不能急于求成,要求同存异,共同面对,只有激发家校协同干预的向心力,才能保证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干预过程有条不紊,才能为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后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新的思路,进而使得心理危机学生的育人工作稳步推进。

四、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家校协同干预路径

(一)构建心理育人家校共同体

家校共同体是家校合作育人的重要方式,它有助于突破“一主多辅”育人格局、调节育人目标偏差、打破单方发力局面、克服家校沟通隔膜及实现自我功能强化[3]。学校要将心理危机学生的育人工作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推进,统筹指导。同时,学校要加大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普查工作的指导,确保普查的效果,针对普查学生记录,建立心理问题学生个人档案和家庭档案,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引导家长参与建档工作,并将家庭纳入心理危机学生干预管理体系,让家长参与心理危机学生预前、预中、预后全过程。学校要拓宽对家长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性教育的途径,通过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心理讲座,为家长提供学习宣传资料,定期开放心理健康教育,让家长参观、开展亲子团体辅导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心理育人家校共同体构建。

(二)树立家校同责共育意识

心理危机学生的安全既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信誉,也关系着家庭幸福。家校要树立同责共育意识,共同担负起心理危机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的责任。第一,加强学习,达成共识。家庭和学校要加强对《精神卫生法》《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政策文件的学习,增强责任感。第二,以育人目标为统领,夯实合作基础。心理危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是学校和家庭共同的期望,符合双方利益,以此统领,凝聚共识。第三,转变工作方式,明确责任分工。心理危机学生的育人工作是一项复杂工程,要分阶段、分层次,明确家庭和学校分工,明晰职责,激发学校和家庭的能动性,推动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层层推进。

(三)搭建家校互联互通平台

家校密切沟通是家校协同干预的前提。学校要为家校密切联系搭建互联互通的平台,做到信息互通、共享。第一,拓宽沟通渠道。学校在利用信件、电话等途径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新媒体网络平台保障家校联系畅通。第二,形成沟通常态。家校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定期联系,互通有无。在心理危机学生信息上互相补充、互相分享,及时更新学生档案。第三,建立长效联系制度。对于心理危机学生安排专人与家长一对一联系,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负责人要定期与家长联系,做到互联互通。针对心理危机学生开展专项家访活动,关心、关爱学生。

(四)健全家校协同管理机制

心理危机育人工作帮助学生心理康复、成长成才,单靠学校力量远远不够,家庭理应参与。首先,家长要转变对学生的管理观念,将对学生的期望转移到激发学生个人价值上,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其次,家校共同制定专业的成长计划。心理危机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其专业性,学校要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资源,为学生和家庭提供专业指导。最后,学校为家长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平台。心理危机学生个人价值的激发,离不开社会实践,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学生干部工作等实践机会,引导家长带领学生共同参与学校社会实践活动,为家长创造参与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机会。总之,家校协同干预早已成为共识,但家校如何协同干预尚未形成定论,高校也尚未建立长效机制。笔者基于心理危机学生的育人工作的思考,构建心理危机学生的家校协同干预模式,是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中的一种创新尝试,它为心理危机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旨在更好地服务于心理危机学生的成长成才。大力促进心理育人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未来对心理危机学生育人工作的研究应该继续以个案为基础,建构自身的心理育人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王义高,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谌誉.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家校协作现状分析:以上海高校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16(11):92-95.

安全家庭教育范文8

关键词:智媒体;幼儿安全教育;儿童自我保护

一、引言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智媒”主要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依托在不同的智能终端上,结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云计算等新技术,利用情景感知计算,让学习者可以快速判断、分析、获取到其想要得到的信息,以便更好地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进而解决所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性侵害等针对儿童的犯罪案件数量有所上升,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频繁发生的幼儿安全问题并不是偶然现象,主要存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对儿童性安全教育问题重视不足,一些学校没有正确对待幼儿性教育,一些家长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不知道如何开口谈性教育等问题。而基于智媒技术下的安全教育可以突破时间、空间限制以及传统思想的束缚,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帮助学校、家长更好地达到对幼儿性教育的目的。因此,研究基于智媒技术下的幼儿自身安全教育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二、当前幼儿自身安全教育的现状

1.学校方面

笔者通过走访多家幼儿园并和园内教师交谈发现:幼儿园缺乏相应的、生动形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师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园方缺乏对教师的针对性培训,对幼儿性安全教育方面重视不够,并且存在对教师品行考核不到位、监管不力等问题。虽然幼儿园也有关于幼儿自身安全教育的教学资源,但大多为传统教学材料,只是一些简单的图片加文字说明以及教师的讲解。幼儿性侵害事件类型多样,传统的教学不能提供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不能与时俱进为幼儿提供更好的教学。

2.家庭方面

经与若干幼儿家长的交流,笔者发现家长虽然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比较重视,但由于智能化学习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无法提供家校沟通平台,限制了家长教育观念的重构。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性启蒙不知如何引导教育,没有正面回答和做出正确的指导,未能做好性启蒙教育的第一课。

3.幼儿自身方面

由于幼儿园的孩子大多处在3-6岁的学前期。这个阶段的儿童各种感觉运动思维模式开始内化成为表象或形象思维,但是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还远远不够。他们的认知程度不高,不能理解现有的一些只有文字和图片的教学资源,因此学校开展的一些常规性安全教育达不到其教育的目的。

三、运用智媒技术开展幼儿教育方式探究

基于智媒技术下的现代信息化教育为幼儿的自我保护学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渠道,在教学资源开发中显示出巨大的潜能。在经过实地调查和分析之后,笔者总结出当下幼儿安全教育所缺乏的资源并提出设想:如果有一个平台可以方便幼儿在教师或者家长的组织下,在该平台上感知一些通俗易懂的动画视频,让幼儿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哪些行为会对自己造成危害、应怎样保护自己等等,可以让幼儿学会更好地应对相关问题,提升其自我保护意识。

1.智媒技术分析

2017年11月,由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等15个部门构成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推进办公室提出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部级开放创新平台,包括百度的自动驾驶开放平台、阿里云的城市大脑开放平台、腾讯的医疗影像开放平台和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开放平台。[1]智媒体是基于大数据、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新技术,能够实现信息与用户需求的智能匹配、不断自我演化和发展的媒体形态。所谓智媒即智能,能够实现信息的智能匹配。[2]在信息过载的时代,用户需要个性化、准确的信息,而智媒能够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线学习已经成为主流趋势。幼儿在智媒环境下学习时,学习资源只有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才能够吸引幼儿的兴趣。教育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模拟真实情景的小游戏,让幼儿更好地促进自身安全保护方面知识的迁移与保持;大数据和云计算将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让教师、家长选择,从而引导幼儿学习;虚拟现实技术(VR)拓展了媒体内容的呈现形式,为幼儿提供了浸入式体验,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的知识迁移。因此,我们需要将网络教育平台与教育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整合。对智媒技术在幼儿安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可以为后续的智媒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提供新思路。教师、家长运用以网站平台为主的智媒设备,不仅要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还要懂得如何利用信息化教育环境等。此外,还应有无线技术等技术支持和计算机、移动终端等一定的设备支持,使得教师、家长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关于幼儿性教育方面的学习资源。通过该平台的运用,有利于加强家园沟通与学习,为学前儿童营造了更好的心理与生活学习空间。

2.运用智媒技术进行幼儿自身安全教育在线学习网站建设

基于对现状的分析,根据教育信息化相关理论,我们开发了基于智媒的在线学习网站(首页见图1),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学习引导区,包括新闻导读和宣传片两部分内容。(2)学习指导区,主要是指资料区(见图2),里面涉及了幼儿自身安全相关的实例以及一些解决措施。(3)学习交流区(见图3),是一个互动留言平台,教师和家长可以针对幼儿自身安全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4)幼儿学习,“小世界”是专门为幼儿学习设计的版块(见图4),幼儿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视频进行学习,还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搜索想知道的一些问题。

3.运用智媒体技术辅助幼儿学习的策略

(1)学校方面

园方可以通过宣传片,让家长重视幼儿自身安全方面的教育;教师通过阅读新闻导读的新闻和学习资料区的资料,结合案例进行相关教学,使得教学更加有效;也可以通过动画视频与传统的绘本结合,再加上教师针对性的讲解,让幼儿进行有效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简单模拟情景的方式引导幼儿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让其懂得并学会在遇到类似情况时怎么做才能够保护自己。

(2)家庭方面

家长在资料库中可以查找到性侵、走失等幼儿自身安全教育方面的资料。通过阅读获得相关的知识,更好地对幼儿进行教育;通过网站交流区平台,架起了家园、家家之间的桥梁,家长可以在交流区中与教师和其他家长交流互动,互相探讨经验,相互学习借鉴。

(3)幼儿方面

在学校,当教师对幼儿进行性安全教育时,可以让幼儿观看网站上的视频资源,并辅之以讲解,可以加深幼儿性安全教育知识方面的理解,并通过小游戏环节加深幼儿对于性安全教育知识的印象,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家长平时在与幼儿交流互动的时候,可与其一起观看相关动画视频并进行游戏,模拟动画中的情境,训练幼儿对于危险情景的反应能力,加强其自我保护能力。

四、媒体运用效果分析

通过教师与幼儿对智媒技术下视频的观看与反馈我们发现:通过实现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的智能化,最终为幼儿、教师、学校管理者、家长提供了智能化的教育服务,对儿童性安全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在学校教学中智媒技术与儿童性安全教育的有机结合

(1)将智媒技术和实验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智媒课件,可以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很好地促进学前儿童自我保护教学的开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2)运用VR技术创设逼真、虚拟的情景,加深学前儿童对危险情景的认知与判断,并通过智媒网络平台的学习,有利于其对身边安全隐患的认识,让学前儿童知晓在危险情境下的应对方法。(3)幼儿正处于认知世界的启蒙阶段,对于学校的各种教学资源还不能很好地理解,认知程度不高,而运用智媒技术制作的教学课件,能够促进幼儿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加深印象,并更深层次地理解自身性安全的相关知识,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

2.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运用智媒技术下的视频开展性安全教育

父母可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加强对孩子的性安全教育,可以通过观看相应的动画视频,加强对孩子安全行为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如家长可以陪同孩子观看视频,把观看到的视频内容结合到实际生活当中,让其明白遇到问题时该如何解决等。

3.运用智媒技术进行幼儿性安全教育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将智媒技术融入到生活教育当中,利用其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幼儿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幼儿的各种感观参与,调动幼儿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从而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幼儿性教育的目的。

(2)化静为动,突破幼儿理解的重难点

利用多媒体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自身安全的相关知识,发展幼儿思维,学会保护自我。同时,也可以丰富幼儿平时的娱乐活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必须全方位出动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使幼儿远离危险、意外和伤害。

(3)培养幼儿信息技能

3-6岁的幼儿认知世界的能力不够、好奇心强、学习能力弱,但对外界的图文接受能力兴趣浓厚,幼儿生性活泼好动,对理论与实践操作尚未形成明确认知[3]。通过智媒技术可以拓宽幼儿获取信息的渠道,培养幼儿的信息技能。针对“互联网+”背景下的智媒技术在学前儿童自我保护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提高幼儿自身安全意识,增强幼儿自身安全保护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我们认为基于智媒技术和学前儿童自我保护教育的整合研究,是智媒技术在“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实验教学过程构建虚拟情景教学视频在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幼儿的自身安全保护能力,共同构建和谐安全家园。

参考文献:

[1]王亚飞,刘邦奇.智能教育应用研究概述[J].现代教育技术,2018,28(1):5-11.

[2]郭全中.智媒体的特点及其构建[J].新闻与写作,2016(3):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