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本科护生的心理问题

探索本科护生的心理问题

作者:吴曼青 单位: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

护理教育是一门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最后阶段的临床实习中,本科护生们都面临着学业、社会、情感、个人等多方面的压力,同时由于本科护生们均是青春期的少年,个人的世界观正处于成形期,而且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对外在刺激极其敏感、心理变化复杂,而对本科护生们这么一个特殊阶段的心理问题却鲜有研究和关注。本文就此方面问题作一初探,并提出一些防范对策,以期对进一步改善护理教学、特别是临床实习阶段的心理教学提供帮助。

1.常见原因

1.1与压力有关:压力是人们在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刺激做出的生理和心理的反应。由于刺激来源不同,我们所说的压力主要包括社会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和文化性压力源[1-2],这些都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我们的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很多本科护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处于学生向护士的角色转变中产生的问题,若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对护理实习生今后的从业道路将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现在的本科生多为独生子女,正处于特殊的时期[3],受其年龄的影响及文化结构、逻辑思维方式、思想成熟程度的制约,容易产生主观和客观的反应,而这可能是大多数本科护生心理问题的根源。

1.2与理论教育和临床护理的差异有关:罗先武[4]认为:其心理问题可能与理论教育和临床护理的差异所致,并分析了4个原因:护理技能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滞后,护理技能教学师资力量薄弱,方法单一;学生缺乏对技能的迁移能力;部分带教老师的操作不严谨的负面影响,使本科护生在临床中不能尽快适应而产生心理问题,此类问题的产生与前期临床护理教学的质量影响有关,造成护生在实习中目的不明确,角色定位不准,理论与实践脱节;同时不可否认与个体的受教育程度有关。

表面看来心理问题与个人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有关,实际上是我们教育存在的问题所致。

2.对策分析

2.1缓解压力。心理问题的产生相当一大部分来自于教学的死板,使我们学生不能灵活地面对多变的世界,面临压力时不能正确处理,从而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Lindop研究指出英国在1981年~1986年间有30%的人因为压力而中断护理学习,我们担心初期的临床实习生因为压力和心理问题最终放弃护理职业,造成护理人才的流失。因此更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们实行多元化护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而,缓解学生心理压力,须从刚入科开始,护生刚到科室实习时,由于环境的陌生,对带教教师个性的未知,怕自己做不好,担心教师、患者责怪等因素,会出现紧张与恐慌,从而产生心理压力。因此,作为她们的带教教师,第一印象的好坏会给护生带来很大的影响。端庄大方的仪表、整洁得体的着装、和蔼亲切的语言、温文尔雅的举止及亲切真诚的微笑,会一下拉近师生关系,在最短时间里消除护生的紧张心理,快速地缓解了心理压力,愉悦地跟随教师开始临床实习。

2.2理论知识和临床护理相结合。在学校,学生的主要求知途径是课堂,而实习的主要求知途径是临床及社会实践活动。这种角色转换体现在学习行为上的转变。第一,从以记忆式的学习为主转向理解式的学习为主。第二,从课堂灌输式的被动学习为主转向临床的主动学习为主。第三,从以知识发展为主的学习转向以人格发展和角色发展的学习为主。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经过几年的理论学习,终于可以亲自实践,应指导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提高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2.3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要求带教老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娴熟的临床护理技术,能指导护理科研和论文写作,通晓和掌握教学方法,更需要具备高尚的医德、师德,热爱护理工作,具有无私奉献精神。教师在带教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人格,一视同仁,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她们的慎独和乐观向上,爱岗敬业的精神,同时实行师生互评双向教学评价的教学模式,调动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教学情况自由作出评价,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提出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并帮助解决。

根据护理教育现状及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随时掌握护生每个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了解护生最新动态,熟悉她们的年龄结构、知识水平、思想状况和知识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临床实践活动,同时启发护生的主动思维和加强人格心理方面的塑造,发挥护生的最大潜能,从而培养出一批批具有高素质的护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