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急诊教学建构主义的运用探索

中医急诊教学建构主义的运用探索

作者:罗翌 蔡桦杨 张宏业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背景下,中医教育的发展具有更广的基础和空间,也面临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是国际教育界的发展趋势。中医急诊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专业课程,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其中,有利于中医急诊教学的发展。

1目前教学方法的不足

传统的医学教学方法采用的是前苏联模式,即以教师传授、灌输知识为主的方法体系[1]。通常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媒体4要素。这4个要素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形成的结构形式,就称之为“教学模式”[2]。目前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手段。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4要素各自的作用清楚,彼此之间的关系明确。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强调教师的“教”和知识的传授,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但学生“学”的主观能动性常常未受重视[1]。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不足呈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重教轻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重视知识的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其学习的主体常常被忽视。这难以启发学生主动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完全由教师来主导与控制,强调教师“教”的教学模式使教与学脱节,压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中医药人才的培养[3]。

1.2重知识,轻创新传统的中医重视诵读经典,部分课程强调对知识点的记忆,学生容易形成死记硬背的学习惯性,忽视创新意识、能力培养。全国大部分的中医药院校处于自我封闭的办学状态,社会的教育资源利用不足,自然、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力量较薄弱,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相对较低,思维和视野不够宽阔,创新能力不强,制约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4]。

1.3重理论,轻实践临床医学教育强调学生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课堂上教师往往将理论的传授作为重点。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实践课程安排较少,实际上难以达到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目前国内外某些教育学者提出重视医学学习的实用性,而非仅限于理论[5]。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限制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发展。

2建构主义的概念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由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最早提出。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育应用的发展,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断发展。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习环境是建构主义的重要环节,“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4大要素。主要包括情境式、交互式、支架式等方法[6]。

(1)情境学习模式(situatedlearning)和抛锚式教学模式(anchoredinstrution)是经典的基于情境学习的教学设计,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建构知识,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主动学习,并通过成员之间的协作学习,凭借学习者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完成对知识的建构过程。抛锚式教学是使学生适应真实生活,学会独立识别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十分有效的途径[3]。

(2)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是当前深受研究者重视的学习形式。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之问、师生之间相互交流,进行平等的对话与协商,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合作学习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释,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②讨论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明晰化;③学生的合作、互动与交流,有助于学生各自经验和优势的发挥[3]。(3)支架式学习模式。支架式教学是指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方法,借助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建构知识[7]。

3建构主义在中医急诊教育的应用

3.1建构主义理论适用于中医急诊教学

中医急诊学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临床学科。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病种的纵向学习,临床中却要求对症状横向思维的分析;课堂教学采用分科考核,临床上却要求诊断、治疗、操作综合运用;课堂上忽视学习方法的传授,临床上却要求医生终生学习。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不符合中医临床教育的要求,制约了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而且,传统的中医教学强调诵读经典古籍,需要记忆的理论及知识多,往往使被动学习的局面更加普遍、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更加缺乏,实践能力培养更加薄弱。将建构主义理论引入中医急诊学课程,将教师作为学习情境的建构者,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模拟临床情景,设置实际需要解决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主动探索和获得临床信息,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学习者。这种教学方式引入了情境式、交互式、支架式教学方法。模拟的临床情境和需要解决的病例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和综合运用各科知识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学习印象深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中医急诊教学中,学生作为主动的学习者,教师作为学习的辅导者,有利于改变重教轻学的状况;课堂教学中模拟临床情境,启发学生灵活运用各科知识,有利于扭转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如何解决问题,有利于改善重知识轻创新的现状。

3.2建构主义在中医急诊教学中的初步实践

近2年来我们在卒中风、神昏的课堂教学中加入“急救思路建构法”,运用案例式教学,将中西医急诊的基础理论及思维方法总结为“10步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突出“中医急诊切入点”,培养其运用急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取得效果如下:

(1)巩固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以案例式教学将知识点、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归纳至急诊思路中,教学线索清晰,学生易于接受,可触类旁通,将理论、技能、临床实践综合思考,加深印象。实行该教学法后,学生理论课成绩逐年稳步提高。#p#分页标题#e#

(2)初步形成临床思维。急救思路建构法引入课堂教学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得到较大提高,不再局限于以病名为纲去学习,而逐渐形成以症状(主诉)为出发点,结合各种常见病综合思考,寻求诊断的临床思维。进入临床实习后学生对急症的分析能力明显提高。(3)提高学习兴趣。急救思路建构法摆脱传统的知识灌输,使教学从教师“教”为中心转化为学生“学”为中心,调动学生主动探索与思考的积极性,避免枯燥的教学,可激发学习兴趣。我们以中医急诊学、神昏课程进行急救思路建构法问卷调查。通过七年制及针推班随机问卷调查,发出问卷34份,反馈率100%,良好率100%。学生普遍认为讲课内容充实,知识点与临床思维紧密结合,对提高临床水平很有裨益。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对医学教育的要求正走向标准化、严格化。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于2001年合作推出的《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于2002年推出《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针对我国中医药教育的现状和实际情况,为提高我国的中医学教育水平,教育改革可谓迫在眉睫。引进和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习观是重要的措施之一。西方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论之一,其提出的新的知识观和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新的教学模式和新型师生关系,这与我国提倡的医学生培养的精神是一致的。目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所构建的多媒体网络平台,为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提供技术基础和契机。积极借鉴建构主义理论,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技术平台,更新教育观念和单一的教学与学习方式,探索一种以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的,体现学生本位、重视能力培养、适合培养新型中医药人才的教学模式,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顺应国际医学教育观念的发展,有利于我国中医药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