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定位情况及存在难题

人才培养定位情况及存在难题

作者:洪学智 王琳琳 程薇 王慧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中华中医药学会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对于医学院校尤其是中医院校来说是一门新兴学科。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从1995开始招收第一届研究生以来,经过十数年的发展,正逐渐在摸索中走向成熟,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考研人数迅速增加,硕士研究生培养呈现出规模效应。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在稳步发展招生规模的同时,提高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1]为了更加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必要对原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进行重新论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寻求对策。而这其中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人才培养定位。2009年,在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中医药管理学的支持下,管理学院开展了围绕研究生管理与教学改革的系列研究,本研究即是在相关项目支持下完成的。

1人才培养定位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的卫生管理教育发展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初期主要是由各医学院校举办,大多数都是在原公共卫生专业上进行整合发展,从卫生管理干部培训到开展成人教育,而后相继开展了普通卫生管理教育各个层次的学历教育,学制从大专、本科到研究生学位教育,而且近十多年来发展较快,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专业领域与学科体系。与其它医学院校在“公共卫生专业”上“嫁接”管理专业所不同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专业是在独立的管理干部培训基地的基础上,通过人才引进和选留优秀毕业生来扩大教师队伍得以发展壮大的,其发展以卫生管理专业为基础,更加突出了“管理”的特点。这一方面体现了我校该专业发展的特色,另一面也突显出我们在发展根基上的不足,表现为除少数一两个研究方向外,大多数课程与研究方向往往是“因人而设”,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和人才梯队,更难以达到课程内部的联系和方向之间的融合。

由于师资来源主要是从其它兄弟院校引进人才和选留本院培养的研究生,其培养特色中自然也带有大多数高校研究生培养的特色“痕迹”———注重理论知识而轻视实践技能。加之早期研究培养规模较小(2000年以前招生人数年均少于5名),对培养目标定位的意识较为模糊。在研究生培养中更多地是体现导师自身的工作特色。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2006至今,年均招生规模近40人)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研究生培养需求的调整,迫切需要对原有的培养方案进行修订,而人才培养定位问题,也被作为“问题之中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通过对发放的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笔者发现在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中有60%的人认为人才培养定位应为研究与应用复合型人才;40%的人认为是应用实践型人才;而认为是研究型人才的为0%。在校学生对于人才培养定位的观点基本与教师相同,79%的人认为定位应为研究与应用复合型人才;15%的人认为应为应用实践型人才,认为是研究型人才的占3%;另有3%认为培养定位应视导师的工作领域而定。而此问题在毕业学生中的调查却表现出了不一样的观点:有40%的人认为人才培养定位应为研究与应用复合型人才;60%的人认为应为应用实践型人才;认为是研究型人才的为0%。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校师生的主流意见仍然认为研究生人才培养定位目标为应用与研究复合人才。反映出目前广大师生已经认识到应用的重要性,但在应用的比重上,毕业研究生明显高于在校师生,说明对其重要性上有不一致的意见。

2国内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比较

2.1国内研究生人才培养

我国现有两种研究生教学模式,即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前者以培养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人员为目标,侧重于学术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后者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员为目标,侧重于实际能力的培养。林世荣[2]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过去只要有学历就可以就业,现在和以后的发展趋势是既要有学历又要有相关的实践能力才能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研究生中除少数毕业生将进入学术界或研究部门外,大多数硕士研究生自身发展定位在实用技术应用与管理方面。很多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员工,而这些正是现在的硕士研究生所缺少的。邱兆坤[3]认为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长期以来因社会发展程度限制以及博士研究生数量较少的缘故,主要是为高等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培养人才,以学术性为主,导致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博士研究生教育在层次和培养目标上的界限不很明确。从我国长期以来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课程设置和考核内容来看,“学术研究型”为最主要类型。而随着社会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大量需求,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价值追求亟待由单一的学术性转向多元价值。赵翔宇等[4]认为建国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上。培养目标之所以这样定位是由于我国当时社会高级人才奇缺,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很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硕士研究生实际上承担了博士研究生的部分任务,他们毕业之后主要用于补充大学师资和科研机构。而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博士研究生的规模已经基本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高校和一些科研部门容纳硕士研究生的空间越来越小。当前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大量拥有专业技能、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未来几年培养的数以百万计的硕士研究生中,多数将以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身份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2.2国外研究生人才培养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一般分为科研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三类。这样“形成了一种相当独特的结合,一方面是学校机构具有相当的稳定性,甚至保守性,另一方面是具有适应新的需求和方向的调节能力。[5]20世纪从90年代以来,美国为适应社会需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美国所有硕士学位中,具有专业应用方向的硕士学位占了85%,只有15%是学术型的。[6]在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为各种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服务组织、医疗保险公司、社会福利组织与机构、政府为卫生管理部门培养中级或高级的专门管理人才。而博士研究生教育则以为大学培养专业教师为主,同时为独立的社会研究机构、政府直属的研究部门以及相关的社会科学研究单位培养专业研究人员,也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少量的高级管理人才。[7]#p#分页标题#e#

3人才培养定位的理论探讨

伴随着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管理教育的全面发展,尤其是社会各领域掀起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和公共管理硕士(MPA)热潮,医院开始引进或培养MBA、MPA人才,一些综合性大学纷纷改造原来的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计划,或者直接在管理学院设置医院管理方向的本科管理专业、硕博士点等,很多综合性院校在此基础上,还推出了医院管理硕士(MHA)项目。随着一部分医学院校纷纷并入综合性大学,原来隶属于各医学院校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系)的部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也在积极地向管理学院靠拢。[8]经查询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截止2010年3月,在全国医学类院校与综合性大学中设有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专业的高校共有62所。面对日益严峻的国内竞争环境,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如何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在国内中医界乃至卫生领域确立自己的位置并立于不败之地,是我们进行认真思索的问题。综观国内外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参考国外同类研究生培养的经验,从我国研究生培养定位的社会需求出发,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人才定位,仍应为“应用实践型人才”为主。原因如下:

(1)培养应用实践型人才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对研究生培养定位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都有相应的要求。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介于本科生与博士研究生教育之间的教育层次,具有较浓厚的专业性和应用性特征。在培养目标上,更应强调把学生培养成为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经过规范的研究训练,具有专业和职业技能的高学历人才。

(2)培养应用实践型人才符合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管理研究的动机起源于实际管理的需求,最终也服务于管理实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类招标中也明确提出,管理类科研课题的招标应以为管理实践服务为指导原则,所取得的成果也应能为管理活动所采用。

(3)培养应用实践型人才符合社会需求,有利于研究生就业。通过分析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2005-2009年近5年研究生毕业分配情况,我们发现87%的毕业生分配进入了机关、企业、事业(包括高等院校)单位的管理职能部门,只有13%的毕业生能够从事与教学科研相关的学术工作,大部分工作岗位对实际操作类课程的需求较大。这也佐证了为何毕业学生更偏向于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应用实践型”。

(4)培养应用实践型人才能增强培养对象的职业忠诚度。我国研究生培养的规模近年来不断扩大,而社会就业岗位并未因高校的扩充而“配套发展”,其直接后果是导致就业竞争压力增大,各用人单位不断提高门槛,引进了大量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充实专职管理岗位。以学术型为目标培养出来的学生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素质与科研能力培训,他们就业的初衷往往是为了寻找能够发挥自己学术专长的机会,而管理业务工作往往是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的被动选择。繁琐、沉重、枯燥的事务性工作显然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其中一些人甚至并不擅长。长此以往,高学历专职人才会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人浮于事,工作效率及效益明显降低,对管理工作高效运转产生不良影响。[2]4人才培养定位的建议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既要从理论上进行探讨,更重要的是从管理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现有资源能够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开展各项改革工作。目前我校管理学院共有硕士研究生导师31位,其中院内导师19位;全日制研究生114名,平均每位导师带3.8名研究生。进一步分析,院内导师中拥有省部级以上课题的有9位,以第一负责人统计,近3年年均课题经费超过3万以上的导师有8位。大部份导师研究经费明显不足,部分研究生需要从其它渠道资助才能完成研究工作。教学平台建设上,我院拥有一个计算机模拟实验室和两个科研计算机实验室。计算机模拟实验室主要用于本科实验教学,两个科研实验能容纳大约10~20名学生。

从目前实际的师资水平、经费支撑情况看,如果培养科研型人才,某些学科领域在行业内还有一定的科研优势;但学院有相当一批导师仅能维持基本的培养需要。相比之下,应用实践型的教学与实验基地刚刚起步,且师资力量上还有很大的缺口,在短期想调整为培养应用实践型人才的主导地位则难以施行。虽然理论研究与调研结论支持以应用实践型为最佳,但现有人、财、物资源更有利于培养研究型为主的复合人才,综合理论研究、前期调研,结合管理学院教学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研究生培养目标要从目前以攻读研究型学位为主,向应用型逐步调整,并逐渐分化为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硕士和以研究为导向的博士预备人才的远期目标。

就目前情况看,在学生与导师达成一致意见的前提下,对于有研究课题需求的学生,以培养过渡型硕士为主;对于课题较少或以应用实践为就业目标的学生,以培养应用型硕士为主。过渡型硕士生的主要培养目标是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将来攻读博士学位打下基础;应用型硕士生的主要培养目标是获得从事高级技术发明、产品开发和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前者的职业发展方向主要是学术职业,后者的职业发展方向以商业、政府部门的管理者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