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教育模式改革

古代文学教育模式改革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投入25亿元,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由此可见政府对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关注和重视。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组织活动形式,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因此,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而课堂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所谓教学方法,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途径和方法,它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在整个人文科学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这样重要的一门课程,其教学现状并不尽如人意。目前高校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仍然是以讲授法为主,教师单一的讲授几乎占据了课堂教学,这种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把精力主要放在记录、整理和背诵笔记上,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知识,缺少参与感、自我体验和自主学习,因而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自然也受到影响。在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的新形势下,这种陈旧、单一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滞后。所以,改革古代文学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认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古代文学的教学质量不无裨益。   一、研讨式教学   对于教师而言,最为重要的任务不是要传授给学生多少现成的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因为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有限的,学生只有掌握了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才能从容应对未来的新知识、新情况,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研讨式教学就是将学生由知识性学习变成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在研讨式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教师最后予以总结指导。例如,学习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作品获得,培养他们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由传统的教师讲解、分析作品,变成让学生学会自己欣赏作品。除了常规的作品解读,教师还可以拓展研讨作品的范围,给学生提供参考书目,让他们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分析、归纳出自己的结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开阔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同时可以深入地探究问题。比如学习《孔雀东南飞》时,让学生思考“刘兰芝为什么得不到婆母的欢心?”建议学生阅读以下篇目:《礼记》中的《曲礼》和《内则》;汉代班昭的《女戒》;清代陆圻的《新妇谱》。通过阅读这些资料,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封建社会女性卑弱的地位和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进而会更深入、全面地回答这一问题。再如学习《蒹葭》时,让学生思考“《蒹葭》是一首朦胧诗吗?”建议学生首先要查找有关朦胧诗的资料,如朦胧诗的定义、特点,朦胧诗代表作家、作品等,然后再看看《蒹葭》是否具有朦胧诗的特点。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但掌握了《蒹葭》一诗意境深邃朦胧的特点,而且还获得了朦胧诗的相关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比较有关的作家、作品,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和理解作品,例如,比较曹丕、曹植在诗歌内容和艺术风格上的异同,比较谢灵运和谢朓的山水诗,王维和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等。   运用研讨式教学,能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研讨式教学不仅使学生乐于探索古代文学世界,敢于质疑,能够多角度地阅读古代文学作品,还能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探究,具有创新精神。   二、诵读式教学   目前高校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主要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文学现象、文学流派、重要作家、代表作品等,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应有的文学史知识。这种典型的知识型教学模式,固然有其优点,但这种教学方法轻视或忽略了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自己的感受。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往往过于依赖教材中的定论或老师的解读,很难将自身的情感体验、生命意识融入对作品的审美体验中,因而,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认知总有所欠缺。至于对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或许更有所隔膜。诵读式教学则是通过诵读作品,引导学生细致深入地体验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把获取文学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艺术的感染和人文精神的浸润。   诵读教学法包括教师诵读和学生诵读两种。教师诵读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文学作品,能够和作品蕴含的思想内容产生共鸣,能够真正体会到作品高超的艺术成就,这样教师才能准确、流畅、充满感情地诵读作品,富有感染力。学生诵读可分为个体诵读、分角色诵读和集体诵读三种形式。个体诵读强调学生个人对作品的理解。例如,学习汉大赋代表作《子虚赋》时,可以让学生从文中选择一段具有铺张扬厉特点的文字,要求准确、流畅地诵读所选段落,并说出自己诵读此段的感受。学生通过诵读和赏析,可以真正体会到《子虚赋》辞藻富丽、铺张扬厉的特点和艺术效果,避免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是机械地背诵《子虚赋》的艺术特点,却缺乏对作品本身的理解和体会的弊病。再如,学习赵壹的《刺世疾邪赋》时,可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印象深刻或体会颇深的句段,诵读并说明理由,加深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与个体诵读相比,分角色诵读更有戏剧性,学生也更有兴趣,教学效果很好。例如,学习汉乐府民歌《东门行》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叙述者、丈夫和妻子的角色来诵读作品,再现诗中的夫妻对话,要求学生读出丈夫的粗豪刚勇和妻子的柔顺善良,通过诵读作品,学生将自身的情感体验融入到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中。集体诵读的优点是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诵读作品的活动中,但是,由于人数众多,很难读出作品的节奏、语调以及所蕴含的情感,往往影响到诵读水平。#p#分页标题#e#   在课堂教学中,以上几种诵读形式可以单独采用,也可以联合采用,关键是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诵读水平加以灵活运用。   三、讨论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个问题通过发表各自的意见和看法,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这种课堂上面对面的交流,可以给学生提供了接受知识和深入理解作品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运用讨论教学法时,教师要放弃传统的角色定位,明白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具有不可冒犯的权威,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师生之间应该形成一种民主、平等、互动的关系,在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讨论古代文学中存在的知识问题、方式与方法问题。   教师首先要为讨论做好以下准备:第一,向学生解释参与讨论的基本规则。如学生是否要举手发言;第二,告诉学生如何参与讨论。如应该仔细听别人的发言,要容忍反对意见的存在;第三,向学生说明讨论文学作品的特点。由于个体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存在着差异,因此有些问题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或结论,表达观点时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   讨论的形式可分为个体讨论和小组讨论。个体讨论就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给学生几分钟时间来考虑,然后让学生自愿发言或者教师指定某个学生来回答问题。例如,学习班固的《苏武传》时,让学生讨论“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苏武这一形象的?”通过讨论苏武和张胜、卫律、李陵三人的对比,学生深刻体会到苏武视死如归,不为利诱的斗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再如,学习《陌上桑》时,让学生讨论“罗敷所夸耀的丈夫是否实有其人?请说明理由?”学习《项羽本纪》时,让学生讨论“如何评价项羽的自杀?”这种课堂上的即兴式讨论,由于学生准备的时间短,所以讨论的话题不要太难,一般是紧扣作品内容来讨论。小组讨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非正式讨论小组,就是在课堂上将学生临时组成一个小组,让他们对刚才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然后选一个代表来发言。一种是正式讨论小组,就是将全班学生分成固定的小组形式,每组4-5人,小组成员的合作一直持续到本学期的课程结束。正式小组讨论的问题可以提前布置,要求他们课前为讨论做好充分准备,然后让每个小组推荐一个发言人在课堂上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比如,为了加深学生对李广悲剧命运的理解,可以让他们讨论“什么原因使李广一生未得封侯?”为了使学生了解民歌和文人诗歌的联系和差异,可以让他们讨论“《陌上桑》和傅玄《艳歌行》的异同”,正式小组讨论的论题,由于准备时间充分,参与人员较多,所以讨论的话题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能够激起他们的兴趣和探讨的欲望,并且要求每个小组都要互相合作,共同讨论,避免单打独斗,这样才能使讨论更加深入、全面。   教师在组织讨论时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发言时,教师要细心听取学生的意见,不要马上打断不同意见,学生发言后不要急于评论,以免影响其他学生的发言。教师还要注意调节讨论的氛围,避免讨论出现停滞或冷场。课堂讨论结束后,可以让学生简单写下讨论给他们带来的思想变化,教师自己也要对讨论作出评价,以便进一步改进课堂讨论的方法、策略。   四、形象教学法   文学作品由文字构成,其存在形式是文本。尽管作品中精彩的语言给读者提供了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想象空间,但是,语言仍然具有言不尽意的局限性。在表达高深的思想、复杂的感情、含蓄的意境时,语言往往不能全面、准确地把它们呈现出来。形象教学法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并茂的优点,将教学内容形象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语言文字言不尽意的不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多媒体技术给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课堂教学方面能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合理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比如,欣赏《采薇》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现杨柳依依、大雪纷飞的图片,帮助学生体会诗中主人公久役将归时悲喜交集的“今”“昔”之感。再如,欣赏《蒹葭》时,可以让学生聆听乔榛的诗朗诵《蒹葭》和邓丽君的歌曲《在水一方》,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此诗凄清怅惘、深邃朦胧的意境。除了展示图片、播放音频外,多媒体技术还可以播放生动的视频。   例如枚乘《七发》中的“观涛”一节,对江涛的汹涌气势描写得淋漓尽致,惊心动魄。但是,那些从未见过江涛的学生依然很难真正体会到这一点。这时,可以播放一则杭州湾钱塘江潮水冲走30人的视频新闻,通过观看视频,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潮水之猛,丰富了对“观涛”一节的想象和体会的弊病。再如《芣苡》一诗描绘田家妇女兴高采烈采集车前子的劳动情景,全诗运用重章叠句,只有六字不同。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田家妇女在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的优美意境,可以让学生观看歌剧《刘三姐》中的“采茶”片段。   上述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插入一些图片、音频或视频,为学生提供了人物、场景的想象依托,创设意境。这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直观、富于感染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作品,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需要注意的是,运用形象教学法,要避免演示过多,使教师成为放映员,多媒体设备成了放映机。演示内容的多少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接受情况和课堂氛围等因素及时进行调节,使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恰到好处。   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在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践中,要尽可能地把现代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结合起来,不宜顾此失彼。比如,传统的讲授法具有知识系统、信息量大的特点,是一种高效率的教学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不能予以全盘否定,关键是教师在运用讲授法时要改进那种注人式的教学和机械学习。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时还应该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并对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因为教学是一个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过程,避免只使用一种教学方法。第二,教师无论选择或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作为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总之,要想提高中国古代文学的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勇于改变传统高校课堂教学中单一化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师不仅要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而且要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合理有效地运用。#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