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改革实践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改革实践

 

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文秘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主干课,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文秘专业课程设置中居于重要地位。该课程以“五•四”以来的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以文艺思想的论争为贯穿,通过对作家作品的评价和文学现象的分析,增进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感知和理解,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的鉴赏、分析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   (一)功利化日盛的社会大环境,给课程发展蒙上阴影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人们的价值观念逐渐完成了从精神崇尚到物质实惠的转换,在功利化的社会大环境下,文史哲等基础学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遇,伴随着文坛上欲望化、金钱化书写方式的大行其道,魅力和光辉日益枯萎和暗淡的中国文学更加走向没落,作为学科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也因此蒙上了阴影。   (二)高职高专课程设置向实践性倾斜,使该课程逐渐走向边缘   高校扩招以后,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高职高专院校,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办学方针的指导下,高职高专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向实践性大幅度倾斜,那些与就业关系不大的课程被逐步削减,中国现当代文学首当其冲,课时量几乎被削减了一半,课程的边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三)高职高专生源人文素质不容乐观,学生视该课程为“鸡肋”   高校扩招带来了教育的普及化,但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在在人文素质和知识层面明显处于劣势,他们当初选择中文专业大都因高考失利后不得已而为之,许多学生长期以来受中学应试教育的约束,语文功底比较薄弱,在进入到以单纯的“职业能力”来定位学生价值的高职高专院校里,他们对与就业直接关系不大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实难以提起兴趣也就在所难免。   (四)学生毕业后难与社会相融的现状,凸显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   据笔者调查,许多学生走出校门后,随即面临一系列的问题,诸如自我保护意识缺乏,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社会适应力低,个人独立生活能力差,心理压力的承受力及应变能力严重不足等问题,以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适应生活和工作环境。这些情况进一步表明,在高校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加强人文教育或普及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在诸多的不利条件下,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汉语专业基础课,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如何在学科建设社会大环境极端不利,课程发展已逐渐走向边缘,生源人文素质差、心态浮躁、缺乏学习兴趣的高职高专院校中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发展探索出一条可行性的改革思路,是每一位高职高专院校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师不容回避的话题。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切实贯彻这一理念,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落实到课程教学与改革中,就是在遵循学生健康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的特点确立科学的教学目标,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实现学生完美人格培养和多项技能掌握的最终目的。   (一)教学目标:变“知识型”教学为“应用型”教学   与本科院校培养研究性方向的目标不同,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培养上更注重技能性和应用性,具体到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上,则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的文秘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此,作为文秘专业的基础主干课,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改革就应紧紧围绕着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对文学思潮、文学现象和文学流派及特点的初步判断能力为中心,通过对课程的系统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具有较丰厚的文化和文学素养等综合素质,能从事文学创作、文案设计与写作、文秘、企业文化策划与管理、语文教学等专业人才。   以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更多的强调学科的“知识型”,即理出文学史的线索,并以此为基点,评述其中重要作家作品、文学潮流和文学现象,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文学史知识。而作为文学史最基本的构成要件,作品的审美特征却埋没在繁杂的文学史知识和抽象的文学理论的讲解中,学生不能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意识投射其中,导致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人文素质也难获提高。   由此看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传统的“知识型”教学目标,虽然使学生获得了现当代文学的具体知识,但对其专业发展、素质培养和人格养成却无太大作用。因而,应注重该课程“应用型”实践技能的培养,强化所学知识和能力的实用性,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机制,着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文案写作能力、文字编辑能力、语文教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专业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淡化“文学史”,强化“文学性”   本科院校的现当代文学课程强调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高职高专院校则更多地追求“必需、够用”。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在宏观把握文学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应把教学重心倾斜到微观的作家作品赏析中。   以往传统的教学既要注重“文学史”的勾勒(在讲述现代革命历史进程和重大社会变迁的基础上梳理出现当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又要有重点地分析包括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等内容在内的“文学性”。这种既强调掌握文学史规律,又要从兼顾学生分析感受能力培养的内容选择,从教学实践看最终导致师生的无所适从。#p#分页标题#e#   为此,根据时代和文学发展的要求,笔者觉得有必要对该课程教学内容做如下补充和调整: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如将近年来主要的文艺运动、思潮论争和新出现的各类体裁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向学生介绍,如当代文学教学中可增加“港台文学”和“网络文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在绪论部分对文学史的发展概况、重要的文学史事件做简要介绍,使学生对近八十年的现当代文学史形成一个整体的轮廓和印象。   在此基础上,精选能够涵盖现当代文学六个发展阶段的十几部作品精讲,作品的选择要考虑两个结合:作品审美性和兼顾文学史方面的代表性结合;体裁的多样性与价值观多元化结合。   课堂讲授时结合作品内容将相关的文学史知识适时地穿插,课后为学生提供最新研究资讯,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如此就能把“文学史”与“文学性”进行有机的结合,以绳子串钱的方式将文学史教学深入贯穿到作品的阅读和解析中,多角度、多维度、多侧面地向学生展示现当代文学史的丰富内涵,最终实现文学知识、审美能力、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为弥补课时量的不足,作品的阅读放到课外,教师结合作品内容布置相关思考题供学生阅读时思考,强调学生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   为弥补课堂讲授内容的不足,教师可以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设如《新历史小说研究专题》、《女性文学研究专题》、《广西小说发展专题》等讲座,或者以开选修课的形式把近年来广泛活跃于文坛的金庸、李敖、韩寒等作家的作品引入课堂。这样,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满足了学生不同的文学趣味,也可从根本上补充并丰满当代文学史的结构。   (三)教学方法:变教师“灌输式”讲授为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   由于长期受到以教师、教材为中心,课堂讲授为重点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形成了被动听得多,主动阅读少,并对教师和教材的一味拘泥的不良习惯,最终导致学生课外阅读量少,读说写能力弱,理论知识贫乏,缺乏勤于思考的不良后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表明:学习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简单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1]   教育的功能将更多地从传授现存知识和培养现有技能转向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能力,以使学生获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将是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2](P78)   基于这样的现代教育理论,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教师转变为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学生成为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学的最终目的,则是培养学生一生中可持续性学习的能力。   紧紧围绕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合格文秘类应用型、技能性人才的总目标,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可以实施“自学—导学—助学—督学—促学”五个环节。   1.学生自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内容各异的专题为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机会,学生通过自组学习小组、自主选题、自主研究等方式,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教材、音像资料、图书馆、互联网络,在师生间、生生间进行交互交流和相互启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师导学   “导学”是“自学”的基础和前提,“自学”是“导学”的延伸和拓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具体包括“引、讲、评、查”四个方面:“引”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指导;“讲”是在教学过程中对重难点进行讲解,并在讲解基础上进行课堂讨论、咨询和答疑;“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点评,点评要点到即止,目的在于探究性学习习惯的养成;“查”是对学生自学情况的监督与检查。以上四个环节缺一不可,环环相扣,共同推进学习过程稳步前进。   3.小组助学   以若干学习小组为单位,全员参与到教师总体安排的学习活动中,从课堂问题质疑、讨论到课下小组研究、互评作品,都由小组去独立完成。小组中有固定的组员关系,组员间有明确的任务分工,教师通过传授协作技巧和学术帮助进行指导。教师应结合授课内容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布置研究课题和学习任务。小组助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观念、协作精神132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年和交流能力,并在相互交流中激发出创新的火花。   4.多方督学   督学可在师生间、小组间、组员间进行,以此加强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教师可通过平时作业、网上讨论、课外辅导、个别访谈等方式及时了解各组学习动态,督促学生真正落实作品阅读、课题研究、文学创作等课程任务。   5.全面促学   促学贯穿在“导学”、“助学”、“督学”三个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是督促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的手段。促学可以通过研讨、考核、考试三个方面加以完成。研讨促学,就是对课题进行研讨,深入研究课题的内容;考核促学,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测评,考核的内容涉及学生自学情况、学习小组内活动情况、课堂上课表现、课外活动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考试促学是课程考核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技术相结合   现当代文学因信息容量大,涉及载体面广等特征,给教师综合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制作出与课程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提供了机会。实践表明,广泛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充分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较大限度地扩充了课堂教学信息含量,从而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一些教师只是用多媒体代替黑板板书,以网上现成的课件代替了教师教案,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教学模式跟传统教学并无太大区别,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优势并不明显。根本原因在于对多媒体教学的片面理解,他们只是简单地把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加入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中,而未能根据新的教学要求去更新教学方法和有针对性地设计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下的教学模式。#p#分页标题#e#   现代教学论强调构建师生间共同参与互动和谐的关系,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现当代文学课程在建构师生互动关系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灵活性。但如果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教师也未能根据学生实际随意到网上下载一个课件,多媒体教学下的课堂气氛无论有多么的热闹,学生依然会学无所获。   为此,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用处,必需处理好两个问题:   1.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   相对现代教学手段而言,传统教学手段速度慢、范围窄、信息容量小。但作为长期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传统教学手段仍然有着自身的优势,如黑板板书可以随写随看随擦,方便灵活。教师上课时突发灵感,可以不按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另辟小径,黑板板书的优势就随之显现了。因此,教师因材施教,合理地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互结合,将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制作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教学需要教师对课堂所授知识进行再制作、再加工,教师必须将课程的精华、重点与难点展示出来,并按自己的思路和学生学习实际制作教学课件。课件要求简洁明了,信息量大,知识面广,在教材设定的大致框架下,重点补充教材中没有和不足的部分。   (五)课程实践性教学:把“教”的实践性转化成“学”的实践性   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教学活动具有教学实践的双主体性(师与生)、双目的性(培养目标与学习目标)、教学实践的双客体性(教的实践客体与学得实践客体)、教学结果的双满意度(教师和学生都满意)等个性特征,这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为实践性教学的客观依据”。[3]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实际教学活动更多的偏重于“课堂的实践教学”(学科理论的讲授和灌输)和社会实践教学(做作业、社会调查、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活动),而往往忽略了“校园实践教学”(文学社团、文学创作、文学竞赛),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心智技能的形成及实践经验的积累。为此,作为现当代文学的专业教师,应充分依托校园文化平台,有针对性地将课程教学延伸到课外,积极开展“校园实践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做好示范,如指导学生成立文学团体,编辑文学刊物,撰写评论文章,创作文学作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会,作品剧展演等活动,所有这些都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实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创作能力和创业能力。   (六)评价机制:变“单一”评价为教学过程“全方位”评价评价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一门课程没有科学的评价机制,课程改革成功将是一句空话。长期以来,高职高专院校虽无升学之虑,但以考试成绩为主的方式却长期存在,学生也因此惯性式地沿袭着中学应试教育下形成的习惯,“考前不考不学,考时熬夜背笔记,考完一切全忘记”。   就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而言,如果仅以试卷成绩来评价学生优劣,这样的评价是非常不客观的,因此,课程的评价应当贯穿于学生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评价标的也应涵盖学生的理解能力、感受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依笔者的教学实践,学生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个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60%,期末成绩占40%。平时成绩考察包括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作业完成情况、作品阅读及笔记情况、课外文学活动参与情况各个方面,而期末成绩尽量以考察为主,命题少出基本常识和死记硬背的客观题,多出能考查包括学生的总体把握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作品的理解欣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主观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文中指出: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4](P112)   由此看来,作为一门动态性很强的学科课程,高职高专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应紧紧围绕以学生自学为中心,以教师引导为手段,以小组助学为单位,以多方促学督学为保障,使学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在过程中真正感受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并养成良好的课程学习习惯,真正成为具有较丰厚的文化和文学素养等综合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