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动漫发展难点的看法

国内动漫发展难点的看法

中国动画已走过80余年,早期的中国动画以万氏兄弟为代表,其标志性作品为《铁扇公主》,作为亚洲第一部长动画片,它曾影响了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动画的发展,成为“中国流派”。2005年的一个数据统计却一下改变了“中国流派”:在中国青少年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占60%,欧美占29%,中国(包括港台地区)原创动漫作品比例仅占11%。即使这两年遍地热播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也始终撼动不了美日两强的动画格局。这到底为什么?   一、对照日本,看曲线前行的中国动漫发展史   动漫产业,日本已经发展了40年了,而国内则尚属起步阶段。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动画电影《白雪公主》诞生于1937年,而在1941年,我国便推出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接着,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制作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动画片,都在国际电影节大放光彩,令世界瞩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诞生于1959年的中国水墨动画,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又让世界为之惊叹,被奉为国宝。此时,一个有志的医生,就是因为40年前中国动画片《铁扇公主》首次在日本上演之后,深深被其中“手持如意金箍棒、一个斤斗十万八千里”的孙悟空形象所折服,才放弃了医生职业,拿起画笔的,从而诞生出轰动日本、风靡中国的日本优秀动画片《铁臂阿童木》——这个人,就是不得不提的日本动画鼻祖手冢治虫。   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动漫突然陷入低迷,动漫作品开始被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垄断,国内原创的动漫作品青黄不接。由于这一阶段的作品没有太多的创新,也没有吸取外部世界的先进经验,更兼这一段的多产量恰恰造成了作品的制作粗糙,以及制作的出发点是面向低龄童看,所以在配音配乐方面也大不如前;而同一时期,日本正从欧美动画做做简单来料加工的阶段稳步发展,并逐渐学习和吸取欧美经验并创造出自己独有的风格。   到了90年代各大动画制作厂家开始与国际动画业展开交流与合作,数字生产手段取代了以往的手工绘制方式,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使制作数量比以往也有较大提高,但由于制作动画片的观念主要给孩子看的这种固有问题,因此在题材内容上并没有太大的突破。目前,中国电影放映公司对动画片采用市场化政策,改变了动画片的生产状态和经营方式,确立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观念。我国著名动画片《西游记》的总导演方润南先生:“作为一个动画制作者,我们为中国动画痛心疾首,3亿多中国儿童需要属于我们自己的动画。”   难怪一位有识之士发出这样的感慨:看着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孩子吃着麦当劳,喝着可口可乐,看着外国的动画片长大时,我们不禁要问:一味“偏食”的中国孩子,如果没有了中国文化的滋养,如何能承担起中华文明的传承?   二、中国动漫与近邻日本动漫的差距   (一)动画观念、认识上的差别   在以“考”取才的目前政策指引下,所有与考试无关的音频、视频、平面媒体被统统冠以无用的标签,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才可以看;而日本和美国的出版业都以追逐利润的最大化为目的,无论是卡通片还是动画片,它们都是商品,它们可以给投资者带来高额的利润回报。   (二)人才资源的差距   国家的竞争最终要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人方面因素的差距我认为存在以下方面:   1.中日动画设计者对画面处理的不同。在日本,二维动画仍是市场的主流,但经常使用到3D技术,在角色塑造的形象程度上以及在角色的传神性上,比中国刻板的人物动画要强得多。绚丽的色彩、细腻的画工跟中国动画一比,观众的取向可想而知。   2.声优方面的差距。日本光著名声优,多的都数不过来,很多歌手本身就是声优,在日本还有专门培养声优的大学,而那些著名的声优在日本就像周杰伦在中国,制作动漫的公司也是数不胜数;但在中国,这一切都没有,制作公司少的动动脚都能数出来,不仅没有专门培养配音人员的地方,就连电视上的那些声音大多是一成不变的。其他差距:   3.动画剧本创作的差距。日本是一个漫画大国,几乎每部漫画都有可能被制成动画。日本集英社的漫画作品更受那些动画监制人的青睐,因为集英社内有几位重量级的大师。另外,日本动画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取材于中国古代传说的。但回过头来看中国,我们还离不开远古的神话传说做素材,剧本创作后继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