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教学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文科教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文科教学论文

文科教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医学用途英语;进展分析;教学研究;中国知网

作为外语教学的英语一般分为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ESP)和通用英语(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EGP)两大类。根据不同研究目的来划分,ESP又可以细分出学术英语(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EAP)和职业英语(EnglishforOccupationalPurposes,EOP)。其中,EAP包括跨学科性质的通用学术英语(Eng-lishforGeneralAcademicPurposes,EGAP)和为特定学科服务的专门学术英语(EnglishforSpecificAcademicPurposes,ESAP),国内针对ESP的研究至今已逾四十年[1]。2011年5月7日,“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旨在开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理论的研究,提高我国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和研究水平[2],这标志着我国ESP教学和研究有了专门的学术组织,该领域研究也进入了科学规划、全面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在此背景下,医学用途英语(EnglishforMedicalPur-poses,EMP)作为ESP大家族下的特色分支也迅速成为研究热点,经过多年发展后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现阶段学界还缺乏针对医学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的系统性回顾及总结。本研究以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为标志性事件和起点,对此后十年(2011−2020年)我国学术界发表的医学用途英语学术论文进行分类统计和进展分析,对其研究主题、研究内容、研究成果、研究视角等进行聚焦回顾和概要总结,以期承前启后,为我国未来医学用途英语的研究方向提供有益参考。

一、近十年医学用途英语教学论文发表情况

本研究选取中国知网CNKI作为文献来源,以“医学英语”和“ESP”为主题词,在该平台进行组合检索并对数据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发现自2011年至2020年的近十年间,国内各类学术期刊公开发表相关主题论文合计342篇(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研究热度多年来保持整体平稳态势;其中2015年医学用途英语文献发文量达到顶峰,共发表学术论文51篇。从文献来源分布看,发文量排名前三位的期刊为《校园英语》《中国ESP研究》《海外英语》等人文社科类杂志;其次为《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国医学教育技术》《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华医学教育杂志》等医学教育类杂志(见图2)。但经过筛选后发现,发表于“北大核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等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献数量非常少,仅有26篇(占比为7.6%),其中包括《教育探索》(3篇)、《黑龙江畜牧兽医》(3篇)、《外语电化教学》(2篇)、《黑龙江高教研究》(2篇)。这一研究现状也从侧面反映出国内医学用途英语既有研究成果尚存在研究层次不高、重复研究等问题,相关主题研究质量有待继续提升和突破。从作者分布看,发文量排名前十位的作者依次为刘瑛(牡丹江医学院,9篇)、许丹凌(牡丹江医学院,6篇)、焦培慧(赣南医学院,6篇)、刘婷婷(包头医学院,5篇)、闫伟静(河北医科大学,5篇)、罗江霞(赣南医学院,5篇)、李晓微(牡丹江医学院,4篇)、刘彦哲(河北北方学院,4篇)、王焱(中国医科大学,4篇)、覃胜勇(中山大学,3篇)。从作者所属机构分布看,发文量排名前十位的机构分别为河北医科大学(13篇)、牡丹江医学院(13篇)、包头医学院(11篇)、哈尔滨医科大学(10篇)、西安医学院(9篇)、赣南医学院(9篇)、中国医科大学7篇)、广州医科大学(6篇)、济宁医学院(6篇)、南京中医药大学(5篇)。以上数据表明,国内医学用途英语的研究主体仍然以高等医学院校的外语学科教师为核心力量。从医学用途英语的主要文题分布看,现有文献多聚焦于ESP、医学英语、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需求分析、大学英语、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等主题(见图3)。研究视角也呈现多元化特点,主要从医学用途英语所面临的挑战、需求分析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教材编写以及医学用途英语教师转型发展等角度进行讨论和研究。

二、近十年医学用途英语教学研究视角

(一)医学用途英语面临挑战

首先,对于医学用途英语的定位和认识仍然含混不清。蔡基刚(2018)认为,ESP在中国被广泛看成是专业英语(或科技英语)和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代名词[1]。与此类似,医学用途英语往往被认为等同于医学专业英语。事实上,这两个概念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重点一般放在医学专业的基本概念、专业词汇教学等学科知识上,主要由医学专业教师授课;而医学用途英语是为满足医学英语学习者特定需求而开设的一种语言教学,主要训练医学英语语言交流技能,并不基于专业的医学学科知识内容开展教学,一般由语言教师进行授课。其次,医学高校开展医学用途英语教学存在众多挑战。周一书等(2017)认为,高校ESP教学在培养目标、教学理论、课程设置、授课方式、教材编写、师资建设、测评方式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制约其完善和发展[3]。在医学院校开展医学用途英语教学还面临以下困境:医学英语在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不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医学英语教学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和规划管理,教学团队的师资水平有待提高,医学英语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材建设、教学评估等方面都有待改革和完善[4]。

(二)医学用途英语需求分析

尽管面对争议和挑战,但专门用途英语(ESP)被普遍认为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5],学术英语(EAP)应该成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方向[6]。对于医学类院校、理工科院校和其他专业类特色院校而言,大学英语教学转型方向应当以开展ESP和EAP教学为主流,培养大学生有效从事专业学习和研究的英语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用英语熟练地查阅专业文献,了解学科前沿动态,能够用英语在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上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7]。不少调查结果都证实,医学用途英语(EMP)作为专门学术英语(ESAP)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具有强烈的现实需求。刘艳峰(2013)等针对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需求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医学生对EMP课程具有明确的、强烈的学习动机,但同时也发现学生需求与EMP实际教学效果之间存在差异,这主要表现在医学生对EMP课程整体满意度较差[8]。李丹云(2014)基于ESP需求分析理论(needsanalysistheory)设计并发放了调查问卷,从目标需求、学习需求、环境需求三个角度对临床专业本科学生进行医学用途英语需求分析,认为医学用途英语教学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探索和改进[9]。同样基于需求分析理论,张艳艳(2019)通过问卷、访谈的形式对选修ESP课程的学习者学习需求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ESP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之间存在差距,文理科学生在ESP学习需求的学习态度、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并建议各院校结合学习者的需求,根据不同学科类型、专业需求和学生水平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ESP系列课程[10]。

(三)医学用途英语教学模式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向一直围绕专门用途英语(ESP)与通用英语(EGP)的取舍问题争执不休,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以蔡基刚为代表的学者提出,ESP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主导地位,EGP应当边缘化并逐渐被替代;以王守仁为代表的学者则认为EGP应继续主导大学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通用英语和通识英语;以文秋芳为代表的学者则持折中立场,力推ESP与EGP并存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11]。受上述三种不同思想的影响,国内高等医学院校中的医学用途英语教学模式也出现分化。一方面,陈丕(2013)、高晓茜等(2019)主张在医学院校构建EGP+ESP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将通识教育(公共英语)和专业教育(医学英语)相结合,并认为该教学模式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能满足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同时也符合英语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12−13]。另一方面,针对医学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重EAP轻EOP的倾向(例如重视医学研究论文、同行互评、推荐信等书面医学英语教学,但轻医患沟通等方面的职业英语教学),刘冰(2020)提出医学院校的ESP教学与实践应走EAP与EOP相结合之路,因为我国快速发展的医疗国际化需要培养类似医学英语口笔译等EOP医学职业人才,必须采取措施促进医学院校与医院、专业英语教师及医务工作者三方有机融合,才能满足我国医疗国际化对EOP日益增长的需求[14]。

(四)医学用途英语教学改革

医学用途英语教学改革话题一直是过去十年的研究热点。张姮(2011)、秦一竹(2015)、娄强(2019)等认为医科院校ESP教学应该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以及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同时加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例如:可以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视为医学用途英语的教学目标;在促进EGP和ESP教学衔接、突出专业特色、引进优秀教材等方面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主张通过开设“大学英语视听说”“高级读写译”等通用英语课程、“医学英语词汇学”“医学英语泛读”等共性特征领域的医学英语课程,以及重点开设“医学文献阅读与翻译”“医学专业文献翻译与写作”等专业领域医学英语课程的方式来推进医学用途英语课程的有效改革[15−17]。有不少研究针对具体的医学用途英语教学方法进行了实验。刘冰(2016)对医学英语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教学形式进行了尝试,认为基于网络与多媒体的医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可以切实提高医学英语的教学效率和医学生医学英语的应用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医学用途英语教学方法[4]。曹秀平(2016)基于CBI(content-basedinstruction)教学理念,对医学院校研究生开展了ESP教学试验,认为CBI教学理念注重学科知识与语言的融合,对医学用途英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18];张姮等(2018)则基于RICH教学模型对护理硕士研究生进行了ESP护理英语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探讨[19]。此外,秦一竹(2016)等还介绍了如何在医学院校开展ESP任务型语言教学法[20]。

(五)医学用途英语教材编写

教材等有效ESP教学资源的稀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医学用途英语良性发展的一大瓶颈。国内ESP教材在内容、编排、取材、任务设计等方面存在不足,但引进国外ESP教材又会产生与国情、校情等水土不服的问题[3]。编写医学用途英语教材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才能更好地开发适合我国医学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ESP教材,才能更好地配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刘红艳等(2015)对国内已出版的各种职业英语教材、学术英语教材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梳理,认为这两类教材的共同特点在于语言难度大且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同时发现我国ESP教材在取得进步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将双语教材与ESP教材混为一谈[21]。笪立(2015)提出在编写医学用途英语教材时必须遵循“整体观”“时代观”“实用观”和“精品观”的理念。具体做法如:医学英语教材不是简单地堆砌医学专业词汇,需要涵盖“什么是医学”“医学伦理道德”“医改、医患纠纷”等鲜活主题;选材要反映医学发展的新成果、新趋势、新技术、新方法,满足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教材编写者既要充分考虑医学生现有的专业知识水平、英语基础和实际需要,还要注重教材内部的知识衔接,致力于编写高质量的医学用途英语教材[22]。

(六)医学用途英语教师发展

高等医学院校普遍缺乏既擅长英语语言教学又掌握医学专业知识的“双师型”教师人才,由此导致大学英语教师在讲解医学英语文本、专业医学英语词汇时缺乏深度和广度,使教学流于表面[23]。在ESP成为大学英语教学趋势的前提下,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师必须主动、积极谋求向医学用途英语教师的转型发展。早在2008年,刘利梅等就对大学英语教师转型为医学英语教师进行了可行性分析[24]。孔祥国等(2014)认为,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师发展面临较大的困境,例如,大学英语学科归属不明制约职业发展,教师缺乏职业发展规划意识,知识结构陈旧,职业倦怠较为普遍[25]。王传功等(2017)在对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困惑进行问卷调查后认为,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竞争意识,学校需要开展ESP相关培训,这样才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师向医学用途英语教师成功转型[26]。焦培慧等(2019)结合ESP教材开发等实践经验建议大学英语教师与医学专业教师合作,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以此方式助力实现大学英语教师向医学用途英语教师转型发展;同时认为教师发挥主体能动性,主动适应教学改革才是实现课程转型与自我发展的关键[27]。

三、结束语

文科教学论文范文2

摘要:

文章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以经典阅读作为切入点探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指出当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误区,就如何提高大学英语阅读能力提出建议,意欲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将大学英语阅读研究置于建构主义的学术理论视野之中,以求强化英语阅读研究的理论张力与现实针对性。

关键词:

阅读经典;建构主义;大学英语阅读

一、引言

2013年4月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京公布了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根据调查,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39本,远低于欧美日韩等国家。人均纸质阅读量尚且如此,那经典文本的阅读情况又如何呢?本来最有机会接受经典文本熏陶的大学生,他们的经典阅读情况又是怎样呢?大学生阅读英文经典对英语学习有无影响呢?本文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试图探寻上述问题,意欲揭示大学生英文经典阅读与英语阅读能力提高的关系,推动学生阅读经典。

二、阅读与经典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序》中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1]研读文化经典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阅读经典是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文化经典与人文教育》中,钱国旗认为研读文化经典是接续民族传统,陶冶性情,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2]尤西林认为文本阅读不仅是特定专业的知识训练,而且同时是更为普遍的人文方法与素质训练。研读经典文本的能力是文科生基本考核指标,是否拥有成熟的经典文本导读课程体系,是大学文科教学评估的基本指标之一。[3]还有学者认为文学经典阅读对素质教育至关重要,应从中小学开始重视文学经典阅读,积极指导学生阅读文学经典。[4]但在新的社会背景下,特别是在信息传媒技术的影响下,读图成长的一代越来越远离基于文字文本的经典文学阅读。那些曾经为无数代人所追求的经典今天已经从大众的目光中淡出。大多数人不买也不读文学经典,即使有部分人阅读经典,也因时间等原因读得非常零散。[5]大学生本是最有机会接受经典、理解经典的群体,但现在的大学生阅读经典的数量很少,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其中的原因。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学生本来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经典,然而应试教育把学生搞得晕头转向,错过了真正的精神营养——文学经典,学生感受不到经典的魅力与学习的乐趣。在大学里,“先天不足”的大学生仍然继续远离经典,不能系统阅读,深入思考,甚至背弃了经典和经典所涵盖的文化精神。[6]“功利化”的读书行为使大学生排斥文学经典。现在的大学生不再追求高品位的阅读,他们愿意跟着畅销走,没有阅读计划,学习缺乏耐心。大多数学生无暇去阅读文学经典,除去上课和各种作业,不少学生为了就业要辅修第二专业,学电脑,忙着考各类证书等,使很多学生不能静下心来细读文学经典。作为“在电视、电影、流行音乐和当前互联网中泡大的”一代新人,多数大学生已失去了接受文学经典作品的兴趣,昔日的经典无法抵抗当今图像的诱惑。[7]当今社会,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播方式与形态也有很大改变,图像传播大有逐步取代文字传播的趋势。静态的文本可以持有并反复观看,因而读者能够以理性的态度审视、思考。相反,高速的、一往无前的电子影像携载着大量的信息,时刻不停地向前涌去,人们根本没有时间对它进行思考。对文学的接受,读者由传统的阅读接受方式转变为更直观、便利、轻松的“读图”、“看图”的接受方式,谁还有情致去仔细品味语言、细读经典文学文本呢?

三、建构主义与英语阅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主体对客观现实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当然这种建构仍然是以客观现实为基础,但是接收到的知识却不是客观的,在由客观进入主体的过程中,主体的“主动出击”并去建构客观现实,进而进入主体知识体系。在建构的过程中,主体的既有知识背景与经验起到了很大作用。学习者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双向的,对已有知识的提取和选择本身也要根据具体实际而受到重构;而教材所提供的内容更是成为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比传统的学习理论更注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其教学观则要求教师应把学习者视为教学活动的中心。[8]这些观点对于大学英语阅读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在大学英语的学习过程中,阅读是掌握知识、获取信息、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学大纲上也明确提到阅读的重要性。在阅读中,读者需调用或提取已有知识,对阅读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吸收并对其进行意义的重构,而这一过程与建构主义的语言学习理论相一致。学习者在阅读时首先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性注意,这必然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相关背景知识,即学习者借助其原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要以阅读量的积累作为前提,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又为下一次阅读的展开提供了前提和铺垫。从建构主义的视角看,目前的大学英语阅读①课教与学的现状都不容乐观。首先,目前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受英语标准化考试的影响,在目的和方法上与建构主义倡导的教学观相背离。当前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积累语言知识,其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必然是以语言学习为直接目标,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背离了建构主义教学观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宗旨。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强调方法与理论的重要性,重视阅读技能和技巧的运用和讲解,忽视学生对阅读信息进行提取和重构的能力。其次,从目前学生的阅读能力来看,普遍有阅读速度慢,理解不深入的现象。由于受中学英语学习习惯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在泛读课上仍保持着精读的学习方法,这与泛读课的要求相差甚远。孤立、精细、丰富的语言知识是否能自然转化为实用而高效的阅读能力?学生能否通过这些精细的语言知识和阅读技巧建构新的认知模式和图式知识呢?Krashen(1993a)把二语泛读称为freevoluntaryreading(FVR)即由“读者自愿选择,以阅读本身为目的的阅读。”[9]泛读的基本理念是学习者在语言能力范围内“大量”接触阅读材料。“泛”在此意指阅读量,但目前国内对于“泛”的认识倾向于题材的广泛,对阅读量重视不够,没有界定“量”的大小,因而缺乏理论层面的指导。阅读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学习者对阅读材料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在原有阅读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的语言材料进行分析、批判、提取和吸收,同时对原有的知识进行重构,这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阅读能力是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培养起来的,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即阅读量的积累,阅读能力是很难通过技巧的训练得到提高的。语言知识和阅读技巧知识只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必备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更不能代替阅读活动本身。[10]阅读是大学英语阅读课的灵魂。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提示我们,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既有知识背景与认知结构来影响其对作品的理解与吸收,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背景知识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阅读。因此大量阅读的实现将会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Krashen(1993b)强调在外语学习中,“阅读是特有的唯一能使我们成为好读者的方式,帮助我们培养良好的写作风格和拼写能力,摄取充足的词汇知识并精通语法”。[10]

四、英文经典与大学英语阅读

在大学英语阅读课上学生读什么样的语言材料既能满足阅读量的需求又能兼顾到词汇、拼写、语法、写作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习者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怀呢?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是重读经典,重视英语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让经典英语文学作品进入大学英语阅读课堂。阅读英文经典对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即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典范。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不读、不懂、不通英语经典文学作品,很难进入语言的上层境界。英文经典代表西方文化传统,作品蕴含丰富的人文思想,给读者提供大量的文化信息和背景知识。长期大量地阅读英文经典,不但能提高学习者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感悟能力,更能从中了解生活,感受命运,陶冶性情,体验痛苦与幸福,培养高尚的情操和美好人格,这不正是大学人文教育的目标吗?学习者通过阅读英文经典,提高了阅读能力和语言素质,这又会反过来施效于精读、听说、翻译、写作等语言技能。阅读能力的整体提高其影响力远不止提高阅读速度、增加词汇量、提高做题的准确率等方面(这些正是传统阅读教学所追寻的),它是一个系统的、良性循环的过程。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出发,学习者选择输入的语言材料,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其进行建构并生成新的意义,即学习者自己的理解,这一过程“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自主性,构建背景知识(图式知识),丰富词汇和语法知识,提升语言输出能力(口语,特别是写作能力),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和学习动机,最终提高学习者的阅读水平”。[11][12]通过大量阅读英文经典,学习者不仅能了解西方的民族历史、宗教习俗和思维模式,而且可以重构新的认知结构和图式知识;然后借助已有的认知模式和背景知识,进入到下一轮或更深更复杂的阅读中,这是一个双向建构过程。大量阅读英文经典是实现这一双向建构的关键。学习者只有在语言中学习文化,在文化中学习语言,才能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从而达到学习英语的最佳境界。

五、措施与建议

针对目前大学生英语阅读的现状和大学英语阅读课的设置,为确保学生能大量阅读经典,提高英语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传统的泛读课堂大部分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要求教师把学习者视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的任务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改变学生的阅读习惯。通过精选书目,布置具体的阅读任务,鼓励学生积极独立地进行课外阅读。帮助学生落实每一阶段的具体任务,真正使学生课上课下都把英语阅读放在英语学习的首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独立的见解和对前人评价与定论的超越,主张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和体验经典。对学生的一些标新立异的看法与认识要给与正面的引导与评价。其次,将大学英语阅读纳入正式课程设置,提供适合学生阅读水平、满足学生兴趣的英文经典,让英文经典正式走入大学英语阅读的课堂。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点,学习者在阅读中首先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性注意,如果提供的语言材料是学生感兴趣的,会强化学生的阅读动机,促进学习情感。学校应将提倡经典阅读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中,坚持不懈地在校园推行,使经典阅读成为永久的“议事日程”。在大力提倡和要求学生阅读经典的同时,学校通过定期讲座、报告、读书讨论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养成有选择、有计划、思用结合的理性阅读习惯。再次,改变大学英语阅读课的评估体系,对英文经典进行“研究性”阅读和学习。将英文经典作为阅读与学习的对象,培养学生求真、钻研的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主动的阅读、探索、发现和体验,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然后再分析、判断、反思和输出信息,从而增强学生信息提取能力、思辨能力和创造力。针对这种学习应采用新的评价体系,摒弃传统对阅读理解的检验和考核方式。建议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以后的从业领域,布置不同的阅读任务,设计不同的检测手段。最后,规定阅读量,确定必读书目,设置有关文学经典阅读方面的刚性课程。以往对大学生在校期间要读多少文学经典,读哪些经典名著并没有给出明确规定。大学英语阅读课上阅读是灵魂,但受课时限制,应将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但应以课外阅读为主。课外阅读必须规定必读书目,否则阅读效果难以实现。由于“阅读兴趣、态度、速度与母语阅读经历密切相关”(Camiciottoli,2001)[12],因此建议将汉文版的英语经典文本的阅读纳入大学英语阅读课的课外阅读体系中,尤其是对低年级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母语经典文本的阅读是他们增加阅读量,扩大背景知识,培养阅读习惯的有效途径。在大学英语阅读中,学生和老师不应该拒绝非英语的文本阅读,因为对经典的阅读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不仅仅局限于英语语言的书——既有伏尔泰的也有斯威夫特的;它不仅仅局限于欧洲文学——《孔子的智慧》也是其中之一;它也不仅仅局限于狭义的“文学”——包括达尔文及《转换时代的伟大呼声》。”[13]

六、结语

美国文学巨匠梭罗曾说,经典著作是“年代最久和最好的书”,是“独一无二、永不腐朽的神迹谕旨”。因此,阅读经典是“一种高尚的心智历练”,必须像“运动员要经常锻炼一样,终身不辍,持之以恒”。[14]通过阅读经典,达到提高人文素质的目的是潜移默化、长期积累、点滴内化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而通过阅读英文经典达到提高英语阅读水平,最终获取全面的语言能力更不是朝夕之间就能促就的。对英文经典的阅读不应成为英语学习的点缀,而是英语学习的必须。只有将阅读经典提到这一高度,英语学习才有出路。这需要学校、体制、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提倡读书型外语学习,倡导研究型阅读,让学生认真系统地阅读经典,踏踏实实地理解经典的内涵和意义。

作者:于静 单位: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注:

①本文所涉及的大学英语阅读并不包含以讲解精细语言知识为主要手段的精读,而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泛读以及其他与英语学习相关的阅读。

参考文献:

[1]朱自清.经典常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钱国旗.文化经典与人文教育[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3).

[3]尤西林.经典文本导读在大学人文学科教学中的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3,(3).

[4]张俊.素质教育呼唤重视文学经典阅读[J].池州师专学报,2004,(4).

[5]孟繁华.新世纪:文学经典的终结[J].文艺争鸣,2005,(5).

[6]毕光明,回到原典[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7]赵勇.经典的?魅与返魅——文化研究语境下的文学经典和文学教育[A].童庆炳,陶东风,主编,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40-243.

[8]马艳.建构主义与外语阅读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3卷(4),75-76.

[11]李筱菊.外语教学的交际教学法[A].胡文仲,主编.基础英语教学论文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5,42-45.

[13][美]汤姆•莱恩达尔.文学经典在美国大学课程中的衰落[A].林精华,等编,文学经典化问题研究[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23.

[14][美]亨利•戴维•梭罗《瓦尔登湖》[M].戴欢,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63-64.

第二篇:大学英语阅读合作学习应用

【摘要】

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阅读对于英语学习的影响越来越突出。而合作学习理论兴起于上个世纪,作为有效地学习策略,备受国内外教育家地推崇,把合作学习应用于大学英语阅读中,能够有效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英语阅读;合作学习;阅读能力

1前言

合作学习于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受到众多教育家推崇并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活动中。合作学习由最初的小组学习为主,逐渐演变成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小组成员的学习。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通过合作学习,开展小组活动,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提升。随着时代的进步,英语阅读能力在英语学习中尤其是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显得尤为重要。越来越多的国内教育工作者把合作学习运用于英语阅读教学中,收效颇丰。

2合作学习的模式

早期的合作学习的模式即是小组学习,小组成员一般设定为4-6人,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英语教学活动,这样既能促使学生自主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有利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小组学习与高科技相结合,产生了新的合作学习的形式,即通过网络进行的合作学习。虽然合作学习加入了“网络”这一新元素,但是它最基本的形式可以说没有改变,仍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互式学习。这种交互式的合作学习既包括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这种分组方式又分两种,一种是按水平相近划分,另一种是水平高与水平低的交叉分组。本人比较倾向于后者,这种方式调动低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加有利于实现互助学习,提高小组成员的整体水平。这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分别是前期准备、集体讨论和后期总结。前期准备工作是由教师进行选材,并设置问题及其他活动以辅助学生学习,集体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集中参与的过程,后期总结可以分为学生总结和教师总结两部分,通过总结来评价小组学习的效果,并对日后的学习进行指导。前期准备:在前期准备阶段,教师要认真选材,并设置问题、安排活动,在此过程中,要求每一名小组成员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标注文中出现的疑问,包括生词及长难句等,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通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发现问题,为第二阶段的集中讨论打下基础。集体讨论:集体讨论是合作学习的集中体现,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对学生给予点拨、指导,通过集体讨论的形式完成教师前期准备所设置的问题。教师通过提问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提问,学生对老师的提问,通过提问的方式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也要积极地进行自我探索,发挥集体优势,解决前期准备活动中遇到的生词及长难句。这样有利于小组成员的互帮互助、取长补短,扩大知识的输入,实现学习效益的最大化。后期总结:学生先对前期准备和集体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把在集体讨论阶段未解决的问题集中反馈给教师。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为下一次的合作学习做好充分准备。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实践表明,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学生既动口又动笔,不但提高了阅读能力,对交际能力也是一种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不但使寻求帮助者受益,也会激活帮助他人的人的知识,促进其综合技能的发展。综上所述,合作学习中的学习者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环境更加轻松,学习积极性更高,得到个别指导的机会更多。

3合作学习在英语阅读中的应用

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阅读在英语学习中表现得尤为重要。多年来,教师和学生都对阅读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是往往不能走出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也往往习惯了这种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合作学习理论的提出对大学英语阅读的教学无疑是一种启示。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与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相比,优点甚多。笔者对于近期指导的阅读小组首先进行“统一式阅读”。“统一式阅读”的阅读材料由教师统一选取,所有组员采用同一阅读材料。此次选取的材料为2015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的仔细阅读题。在前期准备阶段,教师分配给学生的任务是在完成相应的选择题之后,挑选出文中的长难句。教师结合材料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小组学习,如何恰当地使用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在集中讨论阶段,首先让小组成员进行阅读成果展示,分享自己的选项之后,再分别介绍自己所挑选出的长难句,然后教师让组员之间进行沟通,辅助学生就长难句进行集中讨论分析,理清句子结构,对有争议地选项展开讨论。在后期总结时,教师就讨论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运用阅读技巧,详细讲解有争议的选项。最后师生分别对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以便及时吸取教训,为下一次的阅读做好准备。以2015年6月的这篇四级真题为例,有三位同学分别找到三句话,作为他们心目中的长难句。在集体讨论阶段,组员们经过讨论发现,其中并不算长难句,而且对做题没有太大影响,这样,组员们就集中攻克其余一句话,“”It’struethatthenumberofmenwhohaveleftworktodotheirthingasfull-timeparentshasdoubledinadecade,butit’sstillverysmall,only0.8%ofmarriedcoupleswherethestay-at-homefatherwasoutofthelaborforceforayear.”在老师的指导下,组员们在对第一句话提取主干:It’struethat….,butit’sstillverysmall…之后,又分析出其中的主语从句和定语从句,一下子豁然开朗,有效地节省了时间。经过实践笔者发现,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完成阅读任务,可以让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强学生对阅读技巧的掌握,提高学生整体的阅读水平。

4结语

合作学习作为有效的学习策略,对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有显著帮助。在合作学习的模式下,大家能力合作,相互帮助,取长补短,不断反思,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去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有效地节省时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笔者还会不断地学习,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

作者:房芳 单位:沈阳工学院

参考文献:

[1]熊丽君.阅读理论和技巧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1)

第三篇:大学英语批判式阅读教学

【摘要】

传统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多采用“自下而上”的阅读步骤,过分强调语言知识传授,缺乏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应用批判式阅读教学能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顺应新时期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有助于提高对外交流人才的综合素质,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关键词】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批判式阅读;应用;必要性

一、引言

中国国家主席说,在新一轮全球经济增长面前,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一个国家要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必须将培养创新型人才列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另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英语作为越来越多的信息载体被广泛应用。当今的大学生们不仅需要能够接收信息、处理信息,还需要思考、区分、判断这些信息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含义和本质。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在教授语言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的教育以及开发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

二、批判式阅读教学的理论背景和定义

英语阅读教学一直是语言教育者研究的重点。在批判式阅读教学产生之前,阅读受行为主义方法主导,过分强调对文本知识和信息的简单接受和记忆,而忽视了对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行深层次的探寻和再创造的过程,读者无法享受和作者之间共建意义的乐趣,导致学生缺失学习动机。于是国内外的语言研究者们开始积极探索一种新颖而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批判式阅读是批判性思维培养在文本阅读上最直接的体现,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随着西方学者对批判性思维越来越重视而受到关注。关于批判式阅读的研究成果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大量涌现,从而形成了系统的批判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对批判式阅读的定义可谓仁者见仁。Wallace认为批判式阅读是“一种建立在积极思考、推理和质疑的基础上的,涉及作者、文本和读者三方之间的社会交互活动”。由此可见批判式阅读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和记忆信息的过程,而是对文本信息进行主动探寻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可以将它概括定义为:一种需要读者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独立、积极阅读,深入思考,从而得出个体特有的价值判断的过程。批判式阅读要求读者带着质疑的态度,因此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方式的有效教学方法。

三、我国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对于大多数英语学习者来说,阅读是提高英语的重要部分。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当今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一直存在诸多问题,英语阅读教学并没有达到该有的效果。

1、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多采用“自下而上”的阅读步骤

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普遍采用“自下而上”(Bottom-up)的阅读步骤,即阅读者首先要从语言的最小基本单位入手,进而理解整个句子或整个文本的含义。阅读的目的实际上侧重于对语言符号的理解,因此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2、阅读课堂过分强调语言知识传授

据赵晓红(1998)的调查,在英语阅读课中65%一90%的时间用于教师讲解词汇用法和语法知识。阅读教学很少涉及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或者对文章主题进行讨论和延伸。阅读课过分侧重语言点的解释和阅读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缺乏把握整体语篇的能力,导致阅读水平难以提高。

3、阅读课堂缺乏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教师往往就文本表面信息设置一些问题,问题的答案通常是固定的、唯一的,学生很难有机会就问题展开讨论,因此难以表达他们的真实想法和独特见解。这种学习过程忽略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在处理文本信息时只关注文本的浅显含义,而不主动去发现文本背后更值得关注和思考的事实真相。

四、批判式英语阅读的必要性

1、批判式阅读教学能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批判式阅读采用的是“自上而下”(Up-bottom)的阅读步骤,阅读者需要从理解整个篇章开始,先从意义、结构上领会,评价文本,确定文章主题、核心内容、写作手法等,然后才开始关注单词、词组、句子。比如阅读《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六单元文章HowtoSurvivetheShanghaiExpo,在阅读前如果先要求学习者通过标题对文章进行推测,如作者写作目的、文章内容等(学习者运用批判性思维,根据“Howto”,“Survive”等关键词很容易对此做出推断和预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阅读将大大提高学习者的阅读速度以及对篇章的理解。批判式阅读始终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独立的、批判性的思维。批判式英语阅读教学的阅读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阅读效率,同时也刺激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所以说大学英语阅读教学采用批判式阅读教学是培养我国大学生创新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方式。

2、批判式阅读能助于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顺应了新时期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历史上,一股“批判性思维运动”浪潮曾在美、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掀起,它提倡批判性思维课程,通过培养学生在阅读、演讲、写作等方面的批判性能力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如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创新型人才确实得益于此。相比之下,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历来的应试教育体系,另一个重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中美教师明显不同的教育理念。西方教育者拥有先进教学理念,他们善于运用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和小组合作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刺激学生敢于抒发己见并形成独立思想和批判性思维。而中国由于受根深蒂固的中庸思想影响,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整体偏弱。此外,“重知识,轻能力”的课堂结构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制约着我国整体的科技创新水平。因此,我们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借鉴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其中,批判式阅读是值得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批判式阅读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通过推测、分析等方式锻炼逻辑思维,提高批判思维能力。批判式阅读使教师善于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个人思想和见解,鼓励他们畅所欲言,从而营造适合发挥个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课堂环境。由此可见,在大学英语阅读课上采用批判式阅读顺应了新时期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是我们国家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

3、批判式阅读提高对外交流人才的综合素质,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大学英语教学一直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对外交流人才的重任。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国与国之间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强,对优秀对外交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如今的外交流人才不仅要有过硬英语交流能力,更需要具备出色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批判式阅读具有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对外交流人才的潜力。它所倡导培养的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学生对外交流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独自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甚至会从不同维度的思考中找到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面对不同国家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渗透、冲突,一方面,优秀的对外交流人才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用强烈的批判意识在纷繁复杂的国外信息资源中对其进行判断、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一方面,在传播、弘扬中国文化软实力时,能把最具独特魅力的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以扩大中国在国际的经济文化影响。这个彼此交流的过程对对外交流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结语

西方国家的创新力在许多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归根结底是他们重视对人的创新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鼓励和培养;我国当今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亟需一种新的阅读教学方法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而批判式阅读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则恰好满足了以上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是可行的、必要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批判式阅读教学,这是国家和时代赋予每位大学英语教师的一份迫切的责任。

作者:黄贞贞 单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2]田秀峰.批判式英语阅读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2)45-47.

[3]罗清旭.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81-85.

[4]苏全彩,韦森.我国批判性英语阅读教学研究现状分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15-118.

[5]伍素芬.英语阅读教学与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学研究,2003.26(03)236-238.

[6]李倩,林殿芳.批判性思维与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机结合——批判性思维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在高职高专英语专业中的运用[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5)66-68.

[7]秦娟.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浅析[J].科技教育创新,2010(01)249-253.

[8]范莉.外语阅读的新思维---批判式阅读模式[J].英语研究,2008(04)81-84.

[9]田秀峰.以加强对外交流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英语阅读模式创新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3)124-125.

[10]李正栓,李迎新.美国高校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启示[J].改革论坛,2015(06)14-20

第四篇: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网络资源探讨

【摘要】

当今社会发展飞快,各种快餐文化的更新与发展不断的加速。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对文化的知识更新如果仅仅限于书本,那么我们的思想不会与时俱进,也就远远无法满足于社会的需要。21世纪对学生的英语的要求,不只是局限于书本的知识,扎实的英语功底以及流利口语水平。新社会需要的是全新的21世纪知晓英语地理人文科学的当代大学生。网络资源是一个提供大量知识的平台,在教育大学生英语于阅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英语阅读;教学;网络资源;大学生

当今社会发展飞快,各种快餐文化的更新与发展不断的加速。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对文化的知识更新如果仅仅限于书本,那么我们的思想不会与时俱进,也就远远无法满足于社会的需要。21世纪对学生的英语的要求,不只是局限于书本的知识,扎实的英语功底以及流利口语水平。新社会需要的是全新的21世纪知晓英语地理人文科学的当代大学生。网络资源是一个提供大量知识的平台,在教育当代大学生英语于阅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网络资源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1英语网络资源的优点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网络信息铺天盖地,每天的信息更新速度飞快。网络走近了我们日常的生活,成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研究表明每天平均每人有三个小时时间用于上网,在一般大学生的生活中,网络就像每天所需的食粮一样。正是网络资源具有广泛性,共享性和即时性等特点,所以可以成为大多数人精神的粮食。网络中的信息多样化让学习的内容以及形式慢慢的发生了改变,老师可以在这个海量的信息库中提取最新的消息来提供给学生们来学习。网络中英语学习的知识也是不断地发生改变的,大量的英语单词,英语句子,英语语法都可以在这些最新的网络英语资源中找到。网络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的方法不再是仅局限于书本与试卷。在网络中资源的使用,对时间地点人物没有约束,这个使在英语阅读不在局限于教室,课桌。在任何场所,只要你愿意学,你愿意去读,那么你便可通过英语网络阅读资源汲取其精华。这个优点让学生们充分的利用了学习的时间。网络的知识及时的更新,出现知识性的偏差的可能性极小,并且在英语阅读中也及时的了解了新闻,潮流等等,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1.2在大学英语阅读中应用英语网络资源的好处

首先,网络是一个广阔的平台,进行英语阅读学习时不应该只是掌握书本的语法单词知识,而需要利用这个广阔的平台学习到更为丰富的知识内容。丰富的阅读有助于学生拥有强大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在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在我们长期的英语教学中仅仅在乎的是学生对语言掌握熟练程度,而并非更深层次的教育。在这种英语教育方式中,学生们在学习英语时缺少了分析,解剖,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的平台可以促进英语阅读的发展,让英语阅读在学习中高效的展开,从而使学生们人文性的去学习英语,而不是工具化的使用英语。其次,信息的时效性和多样性是英语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因而及时快捷的获取信息能够搭起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桥梁。[1]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只有单一的相处模式,一直是教师在传授知识。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们往往十分被动的去学习,没有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网络资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使用就是要打破这种不和谐的局面,让英语阅读的学习变成交流而不是传授知识。网络中有许多英语学习交流软件如BBS,博客,知乎,有道等,学生们可以通过这些网络软件,阅读到不同的内容,并且可以和老师们通过这些软件进行交流。这种不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的方式多样化,学生不会产生对固定学习方式的厌烦感,英语阅读也变得有趣味,这样就极大的提高英语阅读的效率。这种把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到网络学习的新型方式的做法,为英语阅读学习提供了新的能量。

2网络资源如何应用到英语教学中

在教学中,网络资源虽然是具有广泛,但是并不是每个资源和信息都是对英语阅读有用的,英语资源的选择中要注意资料是否适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如果没有对网络资源加以区别和鉴定,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浪费大量的时间在没有任何价值的信息中。在教学中要重点选择具有时代的材料,并且材料要新颖,贴近生活,在给学生阅读时不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并且能够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感悟。这样的材料会让学生们既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又开括了思维。在选择材料难易程度时按照Krashen的理论三个强调,选择材料。[2]教师明确学生拓展阅读的内容和方向,就活动本身教师提出指导性的意见。[3]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多注意教学内容的文化背景。采用图片视频等方式在阅读前进行教学,让学生们感受到浓浓的文化底蕴,激发起对这篇文章的阅读兴趣。这种方法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与理解能力,在以后的阅读中可以有更为深度的思考。还可以用这种办法来激发学生对网络阅读的兴趣,在课堂后,会在网络中搜索大量关于这个知识的内容阅读。在阅读教学中不要本末倒置,有些老师认为阅读课就是为了讲更多的单词,讲更多的语法,而忽视了启发学生去思考。这种做法只会浪费掉很多好的网络资源,而不会对英语阅读有大的影响。引用网络文章进入课堂之后,不能再按原来死板的办法来处理文章。不能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肤浅的停留在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而需要明白其背后阐述的道理。网络资源带入英语阅读这种学习方式给我带来了收益的同时,也因该注意其消极的一面。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自制力,在网络的学习中会成为精神的鸦片。在网络学习中老师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让网络资源带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3结语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学资源缺乏的现象,时时刻刻地影响着英语阅读。合理的把网络资源引入在英语阅读中,会培养出新时代的德才兼备的当代大学生。

作者:王晶臣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晓.浅析网络资源与大学英语读写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8:234~235.

文科教学论文范文3

【内容摘要】

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建构性,让学生在对历史资料泛阅精读中自主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并生成初步的历史观,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可以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实现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

初中历史;泛阅精读;互动教学;有效教学

初中历史作为传统文科范畴中的学科,阅读是基本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来提高教学质量,又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路。结合这两种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方式可以发现,阅读相对于学生而言,主要是信息的输入过程,强调的是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与视觉输入的知识之间发生相互作用;而侧重于互动的学习方式则同时存在着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对于学习个体而言,强调的是信息输入输出过程中的精加工过程。如果在教学中同时将两种方式灵活运用,则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泛阅精读,重在学生的自主构建

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历史知识是需要学生建构的,历史观是学生在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中逐步形成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选择阅读作为教学方式之一。考虑到初中学生的阅读特点以及初中历史内容的组合特征,笔者以为应当结合具体的内容,采用泛阅或精读两种不同的方式。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中,需要让学生认识到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需要让学生认识到阿拉伯数字的发展与传播;需要让学生了解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以及《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等;还需要让学生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笔者分析后认为,这些内容如果全部采用讲授的方式,必定是费时费力且效果不彰明的,于是尝试泛阅与精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具体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第二三步在下一点中论述),给学生提供两个材料,分别用作泛阅和精读。这两个材料分别是!古丝绸之路上欧、亚、非三大洲的商人友好往来、交换不同地方的物产的过程,让学生在对这些材料的泛阅中感受各族文化的传播,尤其是要关注。一9的计数法的传播过程,看看这个计数法是如何影响世界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同时让学生精阅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中国的背景一一向往中国文明与文化,精阅一个意大利人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入朝为官,其回国后又是如何传播中国文化并最终促成中西方文化的有效交流的。

二、互动提质,强调学生的信息加工

在上述学习过程中,学生用时一般在十五分钟左右,有了这段时间的自主构建,学生已经能够初步建立起本课教学的相关认识,这一点可以通过笔者在研冤过程中提供的问题以及基本的习题解答来证实。同时笔者也发现,基于学生自主构建的学习,还不能完全达到教学的目标,于是课堂教学进入第二个步骤!互动提质。这个过程强调的是师生互动,最终的目标是提高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质量。明确了过程与目标之后,本课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提出问题。在学生泛阅精读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这个时候学生一般会问出的问题有!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为什么就能形成,(还有学生想到现在的“一带一路”)为什么最终世界采用了阿拉伯数字这样的计数法,马可•波罗为什么要来中国,为什么又回去了,他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有没有中国人到西方去传播文化,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补充问题,比如说!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其次,互动交流。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进行互动,互动可以在小组内进行,在此基础上也应当允许学生跨组交流,只要学生在认真交流就行。教师此时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到各个小组,倾听各小组的观点。研冤发现,在本课的互动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主要就是围绕不同问题产生的不同答案,以及生成的不同观点。比如学生在讨论笔者补充的问题时,就有学生认为是历史的偶然,因为除了马可•波罗之外,没有其他名人这样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而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但又说不出有说服力的道理。在笔者看来,这样的互动过程是有效的,因为互动本身就是教学的目标,就是手段。

三、两者结合,需要教师的时机掌控

像以上这样的课例,在笔者的实践过程中还有多个。教学实践表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让学生泛阅精读,并在此基础上以学生互动为基础、教师指导为辅助,可以实现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当然,这其中有一个关键,那就是教师对教学时机的掌控,什么时候该泛阅,哪些内容应精读,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又应当什么时候进行,都需要结合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去判断。上一课内容的教学中,笔者就是通过调查,知道了学生对哪些内容相对熟悉,哪些内容相对生疏,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哪些观点相对成熟,哪些又是需要引导的。了解了这些之后,再去选择泛阅精读与互动结合的时机,最终促成了本课教学效果的彰显。

作者:姜宏波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实验初中

【参考文献】

【1】刘雪婷谈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精读与泛读[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9(3):150一151

【2】张丽红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有效教学浅析[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9):80一80.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

[摘要]

德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德育的有效融入可以促使学生道德品格的提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塑造自我。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本内容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把历史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恰当运用多媒体来开展德育。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德育

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开展德育可以促使学生道德品格的提高,为其自律打下良好的基础。初中历史课程有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一、根据课本内容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初中历史课本有许多值得歌颂的英雄事迹,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事迹来教育学生,从而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伟人事迹开展各种演讲会,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有关伟人事迹的课外书籍,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伟人的精神[1]。例如,教师在讲解有关鸦片战争的知识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深地感受到鸦片给我国人民带来的危害,再详细描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英雄事迹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师还可以配上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认识到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积极抵抗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我们国家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生动讲述这些历史辉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古代丝绸之路等等都是我国人民的智慧结晶。讲到这些历史时,教师可以饱含深情地向学生们说道:“在古代,人们的生活条件非常地艰苦,但我国人民依然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与智慧创造出无数伟大的、令人感动的奇迹,同学们了解了我国的璀璨历史后,一定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二、将历史知识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渗透德育

注重社会实践是提高初中生整体素质的关键,把与历史有关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当只是讲解课本上的内容,应当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注意将社会现象与历史知识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问题、研究历史,在感悟历史的过程中面对现实,并且用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来思考未来。例如,在学习《五四爱国运动》时,由于初中生很难理解当时的学生愿意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气概,这时教师可以用美国轰炸中国在南斯拉夫的大使馆后广州大中学生上街游行示威,从而激发自己所教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对中的学生精神也能很好理解,这样就能更有效开展德育教育[2]。教师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

三、开展多媒体历史教学,渗透德育

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和规律,端正人生态度。学习历史的过程不但是学习有关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感受历史人物的心态,感受历史,形成历史意识,正确看待、对待历史与生活。教师开展多媒体历史教学,可以把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变得生动形象,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教师在讲解《八国联军的侵略战争》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的侵略路线,生动讲述我国人民抗击侵略的英雄故事,还可以播放有关的电影视频给学生观看[3]。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理解与掌握知识内容,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八国联军入侵给我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让学生从历史的悲剧中明白自强是多么的重要,增强学生民族责任感。此外,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坚强的品质。只有拥有坚强的品质才能够有毅力有决心去想办法克服学习与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才会有着积极向上的态度,这些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德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要,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把德育与历史教学内容加以巧妙的融合,使学生养成崇高的道德品质,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黄云全 单位: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葛坡初中

[注释]

[1]张忠华.德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16).

[2]崔国成.德育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4).

[3]谢建伟.潮汕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2(2).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主题教学法浅探

[摘要]

主题教学法是在教师确立的主题框架中紧紧围绕、跟踪学生思维研究过程的教学,是开发学生个人基于实际而不是基于理论的探究思路。文章根据作者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如何开展主题教学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初中历史;主题教学;运用研究

“适应时展的要求和现代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历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教师忽略对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教学方法死板、单一、机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被严重忽视。因此笔者建议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主题教学。下文以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鸦片战争》一课为例探讨初中历史主题教学。

一、创建教学主题,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以单元教学内容为载体,围绕本节课的文本内涵为学生提供一个比较明确的学习“主题”,然后利用“问题”的方式来导出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入到具体的教学情境。在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实际来选择主题。主题的选择要依据单元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确立的主题要具有意义性和高度的概括性,能够有利于学生对新内容的内化及长期记忆。比如在《鸦片战争》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鸦片战争”与学生的实际,利用问题的方式层层深入,导出主题:可以以当今社会对的打击为引子,然后自然过渡到鸦片战争。进而上升到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维护,问学生是否想知道这场攸关民族利益的战争,并为他们创造一个问题情境,确立本节课教学的相关主题:鸦片走私与鸦片战争,使中华民族备受屈辱,因而激起爱国民众反抗。将学生引入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并让学生思考“落后是不是就要挨打”,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思考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布置任务,教师指导,分组讨论

在为学生创建学习主题之后,教师就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参与主题讨论,深入文本内容的学习。主题教学不局限于教师课堂讲授的组织形式,以为学生创造高效的学习课堂为目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例如在《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调整教学方式,征求学生的意愿进行合理分组,让学生围绕“鸦片战争与中华民族的屈辱与反抗”这一主题开展合作探究。教师可把这一主题进行细分,就本节课的主题而言,可以将其分为鸦片战争的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经过、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三个小主题。然后把这些主题形成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引导学生加以讨论:英国为什么要走私鸦片?中国在此过程中受到哪些屈辱?又进行了怎样的反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指导学生有效运用文中的插图、资料,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三、总结、评价主题教学,拓展知识内容

首先,师生共同对学习主题进行评价和总结。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就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发表完看法后,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讨论和表现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其次,进行知识拓展。主题教学中,学生可以接触与主题相关的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也可以就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比如在《鸦片战争》一课教学的总结、评价阶段,教师可以以之前的分组为准,让学生自由讨论,将讨论的结果与大家分享。接着,教师就学生针对主题进行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并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比如鸦片战争的原因、影响。另外,《鸦片战争》这节内容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等领域,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适当涉及这些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知识的同时也拓展知识范围。在此之后,教师还可以就文本内容加以拓展:比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在鸦片战争失败的历史教训等。

总之,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改革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课堂效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可以将主题教学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作者:刘颖 单位:广西陆川县沙坡镇初级中学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反思探索

[摘要]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作者从学生的课堂测验的表现以及听其他同行的课来反思自己的历史教学,并引导和教会学生进行反思。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教学案例

认为没有批评和自我批评人就不能进步。自我批评也是一种反思,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成为更专业更成熟的教师是离不开教学反思的。教有所思,思有所得,得有所传,是推进个人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途径。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去再学习,它的理论依据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原理。教学反思与教学过程、教学结果、教学研究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要与教学相关的活动,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有的是学生呈现出来的不足,有的是教师突然产生的灵感和创意。这些是教学反思的一部分,而它们往往又被我们忽略或者不能及时进行整理记录,很多宝贵的想法都一闪而过了,因此要及时捕捉这些想法,捕捉就是要养成随时动笔的好习惯。笔者曾读过一篇谈如何做好教学反思的文章,其中提到“写中有学,学中有思”,形成课堂随笔或反思日记,甚至写成教学论文或以课题形式进行研究。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而真正的升华是把反思成果在教学实践中及时地进行调整或者传授给学生,真正发挥反思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简而言之就是反思无处不在,认真对待才是真反思,实践反思才是真升华。

一、对学生回答提问、检测的表现进行反思的实践

问题:通过对初三(6)班学生的提问,发现班级整体对教材熟悉程度不够,基础知识不扎实,对灵活变通的问题答题能力还欠缺。反思:初三(6)班两极分化现象相对严重,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点略高,没有注意到班级的整体水平,导致学生历史学习基础不扎实。平时上课很少提问,导致学生被动听讲,不积极思考。整改:重视基础知识,及时弥补,勿求快,一步一个脚印。加大提问的检查力度,推动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二、研究历年历史中考试卷后的反思实践

实践教学反思案例:通过对扬州历年历史中考的研究,笔者作了反思。中考历史特点是一直在稳中求新,重教材重基础是核心,考试范围严格按照中考要求。重能力考查而不是要为难学生。教师容易进入的误区:扬州历史科目自2006年参加中考以来,作为经历10年中考的磨练的一些教师,知识面广了,研究深了,想法也变多了,自己成“教授”了就容易把初中生当研究生。加上对中考难度的错误估计,容易造成严重脱离教材,什么都讲什么都记,过偏过难,浪费师生精力,还容易引起其他教师恐慌跟风。反思后对自己的提醒:一是研究自己的学生水平,研究中考实质,重教材重基础重能力。二是科学制定四轮中考复习战略:一轮重系统重基础,二轮重专题重联系,三轮重热点重练习重方法,最后一轮回归教材。

三、听其他教师上课后的反思实践

实践教学反思案例:听维扬中学两位教师以“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为专题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活动。评课的时候教师们都侧重于评价课上得怎么样,作为听课教师的笔者却看懂了学生。虽然这些课教学风格不同,但是教学效果相似:学生们大都不懂装懂,因为专题设计不错,有对比有联系,但是对学生来讲太难。反思:再次感悟到什么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重新审视我们学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重新调整专题教学模式,认真板书,语言要通俗易懂,难度要降低,要多举事例,拉近师生间思维的距离。

四、引导和教会学生进行反思

实践教学反思案例:每次评讲完试卷之后,笔者都会要求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为什么这道题会错,考的分数和你的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在哪,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距等等。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需要教师不断探索,而教学反思是穿插其中的一条不可或缺的主线,教学过程中肯定还会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反思和完善的地方。初中历史教学反思可以从注重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水平,抓好常规教学,认真上好每堂课,抓好学生知识点的过关检查,及时反馈,留意收集中考有关的信息资料,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这些工作中做好反思。我们教师不要把写教学反思视为一种负担,而是把它当作一种习惯加以坚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

作者:马风雷 单位:江苏扬州市梅苑双语学校

第五篇:新课程改革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填鸭式教学,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毫无兴趣,教学效率十分低下。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的意义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讲究方法,精心研究教材,优化教学过程,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成功的开始。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教师还得花一番心思,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这个学习情境当中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历史课堂导入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有效地导入,能“一石激起千层浪”,紧紧地扣住学生的心弦,在师生间建立情感的桥梁,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创设的情境一定要具体,而且生动,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不要超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让学生积极思考,充满期待,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头。例如教学《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时,本人是这样导入的:树碑立传,自古以来已成惯例。然而,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却为自己立了一块不书文字的“无字碑”,此碑至今还在乾陵武则天墓旁。她冲破男尊女卑的罗网,打碎封建时代的桎梏,一跃登上皇帝宝座,生前唯我独尊,治国安邦,死后在她的碑上一个字都没有留下,实在耐人寻味……同学们,你对武则天了解多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武则天的历史。通过这样的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二、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历史探究能力

初中历史学科综合较强,知识结构既包括纵向知识,又包括横向知识。学生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资料分析问题时,自然地将纵向知识与横向知识联系起来,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因此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比较、筛选、分析、归纳,提出合乎逻辑的解释,能够培养学生较强的历史思维;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得的不仅是对历史的知识性了解,更重要的是获得探究历史的情感体验,并从历史中吸取今天所需的养分,使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三、讲究方法,让探究落到实处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特征,又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历史素养和综合素养的途径和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在活动中从实际出发,启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方法,巧妙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深入探究。在探究问题的课堂教学中,应先少一些知识再现性的问题,多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给学生多一些时间和空间,多一些思考的过程,少一些死记硬背,课堂才会充满着探究的氛围,才会生机勃勃。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需要思维碰撞。而怎么做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加入到这种交流中来呢?我认为要充分激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例如在教学《我看国际热点问题》时,可以举办“我看国际热点问题”的论文报告会,让学生收集和整理有关资料,选择有关“国际热点问题”作为探究主题并写成小论文。这样增强了学生对世界时事的了解,关注全球整体利益,培养建设和平美好世界的使命感。

四、精心研究教材,优化教学过程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以“填鸭式”进行知识灌输,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也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所教内容即庞大节奏又快,学生只能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把教师的教学内容记下来。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抵触心理,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扭转这种局面,教师就要精心研究教材,优化教学过程,让各个环节充满趣味性、艺术性和科学性,要善于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渲染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适当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荷兰著名历史教育家费赖登塔尔强调:学习历史唯一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动手,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去感悟。同时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历史认识,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正是历史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不断推进,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也引起了广大初中历史教师的重视,并且大家都在摸索中。历史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师要把历史教学当成一门艺术,这样的教学必将是生命中的绿洲。

作者:曾小珠 单位:福建省漳州市第五中学

第六篇:初中历史教学小组合作教学质量提升

【摘要】

伴随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丰富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形式,而且有助于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基于此,本文试图研究分析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历史;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教学质量

一、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意义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通过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彼此互助协作来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不仅有助于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是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可供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探讨的平台,让小组成员在互相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激发出思维碰撞的火花,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一)教师合理划分学习小组

要想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顺利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第一步就是要科学合理地划分各个学习小组。在分组之前,初中历史教师应当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之间能够性格互补,学习成绩有着合理分层[1]。与此同时每个小组的成员最好在三至4人之间,避免责任分工出现问题,确保每个成员都肩负一项职责,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进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活动参与感。比如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选取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组长,负责组织开展小组内的学习活动,选取口齿伶俐的学生担任汇报员,负责将小组讨论的结果汇报给教师以及其他学习小组,选取认真负责的学生担任记录员,负责记录讨论交流过程中的各项观点与看法。当然初次这种责任分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根据情况,定期进行轮换,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自己、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师发挥指导监督作用

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将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比如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后,需要学生去收集大量资料的时候,此时初中历史教师要指导学生去哪里查询相关资料,如何确保查询的资料具有效用性。当学生掌握了资料查询收集方法后,才能为后续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奠定基础。此外,教师还要将监督作用发挥出来。这主要是初中生这个年龄阶段,他们自控力相对较弱,如果教师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就很可能是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因此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开展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合作学习开展情况,适时介入指导学生解决遇到的实际苦难,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师合理布置学习任务

与学生自主学习不同,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更需要教师在其中发挥引领与指导作用。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以初中教材为中心,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知识难易程度合理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比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夏商西周的更迭》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各个学习小组总结夏、商、周三朝各自的建立者,各自的都城、各自的建立时间以及各自的灭亡时间,并在小组内讨论分析三个朝代各自灭亡的原因以及从中我们可以获得怎样的启示。当每个小组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后,依次将讨论总结的结论与观点向教师以及其他小组汇报,汇报员在汇报讨论结果的过程中,如果有遗落的部分,小组其他成员可以及时进行补充,从而使汇报更加完善。

(四)教师科学评价学习成果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常常是以学生最终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其学习优劣的唯一依据。而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合作学习成果的评价应当有所改变。初中历史教师应当看到每个学生值得肯定之处,对新颖的观点、取得的进步给予鼓励,以此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和热情。此外,初中历史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看到别人的长处,从而有助于学生自我完善,实现全面发展进步。

三、结语

综上,本文先阐述了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意义,然后从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发挥指导监督作用、合理布置学习任务、科学评价学习成果四个环节,具体论述了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小学模式,以达到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目的。希望能借此给予广大初中历史教师一定参考借鉴,共同促进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发展完善,使其更好地为初中历史教学服务。

作者:骆茹燕 单位: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罗浮中学

参考文献:

[1]施小红.提升初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效能的探索与思考[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5(Z2):35~39.

第七篇:初中历史教学学生人文精神分析

摘要:

历史承载了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也是我国人文精神推进的重要过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要让学生明白历史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也是我国人文变化的见证,加强对学生的历史教育,让每个人都明白在历史中饱含的民族使命感。

关键词:

人文精神的塑造;人文素质;精神层面

作为一名中学生,要明白在中国几千年的变迁中所包含的独特的精神文化。从古至今,在教育上面,一直都很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是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在课堂上,老师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还要告诉学生在历史中所存在的人文精神。但是在目前的教学中,老师都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忘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身为一名历史老师,一定要合理的渗透人文精神。

一、人文精神和历史教育之间的关系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而对于历史所遗留下来的精神文化我们要尊重,塑造一个理想人格,其基本内涵就是尊重人的价值,这样的品格不仅是在精神境界中得以体现,还在民族精神上体现。历史是把过去和未来贯穿起来,它代表这过去,也可以把现在变为历史,它是人文科学的组成部分[1]。众所周知,文学是把理性情感的一面展现出来,而哲学是把理性逻辑的一面展现出来,根据历史变迁的情况来看,历史把有价值的文学都是以理性的逻辑语言展现给人们,从而让后人慢慢的去理解和剖析其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吸取历史教训,常让人受益匪浅,培养学生的荣辱感和民族感。积极的开展历史教育,叫醒学生的心灵,历史教育内容可以给心灵起到一定的保护,给人们一个坚固的精神寄托,使得人们不断的发展。

二、塑造中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

人文精神和历史教育有着一定的联系,根据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很多教师没有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放在历史教学中,这就使得学生在塑造人文精神上受到严重的阻碍[2]。在历史教学中,老师都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把历史中含有丰富有趣的历史内容全部舍弃,给学生都是灌输大量枯燥的历史知识,还要求学生牢记时间、事件以及人物关系的记忆,这样大大减少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长此下去,使得学生的个性变得不在张扬,都会被枯燥的历史知识框住,严重局限了学生对历史的思维方式,对历史的探索也没有更多的欲望。根据上述的情况,很多教育专家认为,目前的历史教育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相比其他的学科,人文精神更难在历史教育中开展。对每个人来说,人文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它包含了个人素质的体现[3]。由于人文精神无法在教学中展开,使得学生的人文素质不断降低,导致整个民族的素质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在历史教育中,要贯彻人文素质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塑造中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塑造中学生人文精神的措施

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民族荣辱感

在初中历史教育中,老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爱国情怀以及民族荣辱感的培养,这是塑造人文精神的基础[4]。例如:在讲解《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这一章节时,老师可以查找一些汉武帝时期有关卫青、霍去病击退匈奴的视频。学生观看完视频之后,让学生自行商讨在击退匈奴时展开了几次反击战,分别采用什么战略,对于卫、霍两人的英勇善战给出怎样的评价,最终让学生分析出历史人物的民族荣辱感,并以此激发自己的民族情感。例如: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虎门销烟】,可以让学生自行阅读历史事件,根据已有资料分析出林则徐在严禁鸦片和抵抗西方侵略中是如何维护中国的主权,是怎样体现出自己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对爱国情怀有一定的认识,从而把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出来。

2、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

素质教育主要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掌握学生发展的变化情况,从而给学生的自我完善起到一定的作用。人文精神的塑造主要是在精神上,一个民族的兴亡完全在于民族精神的存在,教育固然重要,但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更重要,只有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才能让他们在社会上站稳脚跟[5]。比如”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这两句诗就体现出了岳飞的爱国精神,这句话成了如今的精神财富。老师通过历史实例的教育,给学生一些启示,让学生在精神上得到一定的提升,使得学生的精神层面不在空洞。根据这些例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一些典型的历史人物作为自己的榜样,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不一定需要像历史人物一样拥有很大的壮举,只要精神上能向他们靠拢就可以了。

3、塑造探索科学的态度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不仅需要记忆那些历史知识,还要针对某些历史人物进行分析和反思,这样才能让学生吸取到历史中的教训,从而得出自己的人生感悟,使得自己的人文素质不断提升[6]。历史不分先后,只有在此时此刻之前发生的都是历史,在近代史教学中,比如居里夫人、牛顿、华罗庚等历史人物的事迹更应该让学生去学习,不是用科学家成功的人生经验去引导学生,还是让学生去学习科学家们身上那种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精神,对于某件事情的执着,这样的人文精神教学才是有效的,才能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一定的帮助。

四、结论

根据以上的阐述和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是多么的重要,让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才能,拥有完善的人格。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仅是局限于书本上,也不只是纸上谈兵,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得出结论,引用历史教育中的特点从而分析出人文精神的特殊。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的去探索和挖掘历史精神,从历史人物身上吸取一定的教训,使得自己的精神层面得到提。

作者:刘泽华 单位:重庆市荣昌区清升镇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钱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分析[J].…新课程(中),2014,10:44-45.

[2]林彩英.…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董嘉鹏.…人文精神教育观视域下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研究[D].山西大学,2010.

[4]顾琦.…后现代语境下初中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研究[D].宁波大学,2011.

[5]许鹭.…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人物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6]崔秀玲.…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第八篇:初中厉史教学方法探究

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历史、乐学历史呢?一句话就是让学生欣赏你,喜欢你,以达到爱屋及乌之境界。接下来就是你能力的施展与知识的推进,以下几种方法不妨一试:

一、巧记法

记历史时间和历史人物是多数学生最头疼的事。教给他们轻松记忆的方法会事半功倍。例如记夏、商、西周的起止时间可以用数轴来表示,这样省时省力,记忆效果还好。再如记南昌起义的领导人、、叶挺、、,可以采用谐音法,记作“留(刘)荷(贺)叶煮(朱)粥(周)”。这些方法改变了原来的死记硬背,使学生在兴奋状态下轻松记住了相关的史实。

二、“粉丝”法

“粉丝”一词是很流行的网络用语,同学们一听便会打起精神。于是,通过对、、邓小平等这样的伟人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追星观念。我要求每个同学都要选择一位喜欢的伟人作为自己的偶像。追寻偶像的过程中,走近历史名人,逐渐修正自己的追星标准。同时,依据偶像将粉丝分组,利用辩论等形式记忆人物历史。联系现实中的明星,引导同学们从他们身上寻找伟人的痕迹,做一个有水准有分量的“粉丝”。总之,课堂上加一些时髦的元素往往能使沉闷的历史课堂掀起阵阵小小的波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学生在戏逐着波浪的同时,获得了知识,融进了历史。

三、激将法

俗话说“请将不如激将”。在学习1840年一1901年这一段屈辱史的时候,同学们总是表现得很郁闷。有人暗暗叹气,有人愤愤不平,也有人眉头紧锁。这时趁热打铁,指出同学们平时的不良表现,并告知“落后就要挨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如果说,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揪住了学生的心,煽起了学生的情,那么,适时引人时下热议的钓鱼岛问题,更能达到高潮迭起,追寻历史的效果。师问:“凭什么说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生答:“证据”。追问:“什么证据”?生恍然大悟,齐声答:“历史的证据”。师再添一把火:“不懂历史行吗?”学生会意的笑了。至此,一种不弃历史的内心表白跃然于学生的脸上。

四、展示法

人都想拥有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如果历史课能给孩子们一个梦想的舞台,我们一定会看到他们最精彩的表演。记得一次模拟《一站到底》现场活动,成功地培养了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对历史知识进行了全面的检测。这种从电视上搬到课堂上的形式,实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愿望。每一个站到最后的同学都会永远记得初中时代的这一次辉煌。每一个被PK下的同学也都渴望自己是那个站到最后的高手。在这种渴望中,同学们已经爱上了历史。场景再现也是同学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在学习这一内容时,请全体同学参与,再现时的场景。同学们高举着的口号牌,高喊着爱国口号,表演得十分投人。这样,在牢记口号的同时,他们对爱国学生的感情也理解得更加深刻。通过这样的表演,无论对这一段史实的认识,还是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喜爱,都不需要再补充什么就达到了最理想的目的。对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我深信不疑,所以我放手学生去搜集资料,以“小赵(小孙、小李……)说史”的形式在课堂上真正做到师生换位。不必去严苛评判小老师的教学水准,我们要的是同学们准备和实践的过程中那份无法替代的热情和切身的感受。学生亲身体验过才会更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才会知道老师在课堂上的喜怒哀乐究竟为何。我们常说换位思考,可教学中真正的师生换位却基于此,方法得当,爱上历史,水到渠成。除此以外,像模拟导游招聘会、重走长征路等形式都给同学们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满足了他们想要展示自我风采的愿望。总之,以多变的形式来积累历史知识,其乐无穷。都说历史是一门枯燥的学科,作为历史教师,我从来不这么认为。关键是教者,如何去开发教材中的资源,如何去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如何去引领学生在咀嚼历史中品味人生、学会做人。在这样的精心设计下,学生就会萌动学习的快乐,生成学习兴趣,产生风筝效应。也正是因为快乐,历史课不再枯燥;因为兴趣,历史课有了魔力;因为追寻,走进了历史。

作者:王秀琴 单位:磐石市石咀中学

第九篇: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教学

【摘要】

成功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在合作、交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组织教学,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思维的自主性。

【关键词】

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探索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学习过程的灵活性,在互动、互助中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全方位提高教学效果,需要广大教师探索一种更加科学、可行的教学手段。本人总结长期的教学经验,将以下教学心得与同仁分享。

一、构建科学的教学构思

教学构思关系到教学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了好的教学构思,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教学。

1.研究教材、收集资料。

研究教材是教学设计不可缺少的第一步。教师应该熟悉教材,充分理解大纲要求,挖掘历史教材中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一切因素,把这些因素作为导学的依据,编写导学案。另外,收集相关资料也是不可忽略的。教师应能够从多种渠道获得所需资料(课外图书、网络、地方历史资料迹等);还有,在课前安排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也是必要的。

2.研究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必须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出发点。自主学习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学生的自主性开发是实现合作学习的重点。所以,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研究学生的知识层次,分析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设计教学。

3.教学预设。

教学预设决定教学效果评估的准确性。备课是进行教学的重要环节,首先应熟悉课题的每一个知识点,结合大纲要求,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合理安排分组问题的详细内容和数量,评估每个教学环节所需时间。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认真分析各小组谈论问题、解答问题、问题探究、提出问题等所会出现的情况来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确保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并预设帮组学生解决问题的对策。

4.编写导学案。

导学案是依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特点,把教学任务细化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的一种书面材料。教师一般是把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分配给学生,所以,问题的提出要符合教学目标,要有可行性,练习题要能切近课题,尽量简单、易懂。

二、灵活组织教学

做为新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更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对教师的综合素养的要求也大幅度提高,特别在备课、材料组织、实施教学等方面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合作小组的成立。

小组成员的组合重点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等。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学习小组,合理搭配小组成员,并分配职责,做到各司其职,人人有事做,人人有发言的机会。

2.发挥教师的指导与引导功能。

小组合作学习脱不了教师的实时引导,教师切勿成为旁观者和答案的公布者,教师需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做好师生观点的交流,融洽师生关系,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够实时监督并了解到学生的思维情况,在学生发生意见分歧或者出现思考方向偏离时,能加以指导或引导。引导要避免误导,要能让学生走进正确的思维空间,注意把引导与指导区分开,做到及时、适时,点到为止。对于任务完成情况良好的小组,可以适当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深入。

3.创建激励机制。

教学中采取激励的办法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养成独立思维的能力。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还不稳定,但大脑思维比较活跃,学习动机不稳定,这些都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激励办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理,让他们体验自我价值,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取向。

三、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提升的过程。只有不断分析自己、分析教学环节、研究教学教法,综合性的总结归纳,才能摸清教学中每一个有利的教学因素,掌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实现优化课堂教学。

1.教学成效的自我评价。

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是一种经验总结过程,教师应在长期教学中,把教学心得的点点滴滴进行积累。例如在学习“西藏和平解放”时我提出:我们为什么要采取和平解放的方针?发现讨论的课题太大,学生思维涣散,很难归纳出要点。经过分析,这类问题需要做必要的提示。只有经过反思,融合学生的学习特征,才能不断改良教学思路。

2.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评价机制要以能够促进学生认真学习、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向,以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独立思维、创新性思维为目标,评价要遵循客观性、科学性。课堂评价要及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优点,并给予肯定,另外,课后作业的批改要仔细,批注要详细,客观。总之,评价要能够达到纠正错误、指明思路、增强信心、提高兴趣等多方面功效。

3.小组合作学结。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中需要改进的不足:小组学习缺乏真正的合作、学生参与学习参差不齐、合作交流成了辩论的形式、小组在对课题的讨论研究过程中出现“跑题”现象。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应该达到的预期效果:经过学习导学案,再加上小组学习,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与人交流、合作的技巧,初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模式,是能动的个体,教学也就面对着一定的可变性、未知性,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灵活运用教材、教法,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略,这样才能创建出充满生机活力的高效课堂。

作者:陈清珠 单位:福建省平和广兆中学

参考文献:

[1]叶小兵.历史教学(中学版)[J].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2.

[2]聂昌玉.优化初中历史学科导学案设计的策略[J].成才之路.2013.

第十篇:初中历史教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摘要]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历史学科的要求,是培养学生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途径,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法宝。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主要有:转变教学思维,让学生想问;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敢问;重视基础学习,让学生能问;正确开展过程引导,让学生深问;讲究提问技巧,让学生会问。

[关键词]

初中历史;问题意识;创新能力

创新就是在提出问题后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创新能力的人需要具备一定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由于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而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历史教学中。

一、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

1.这是历史学科的要求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了以史为镜,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了解历史是为了现在和将来的更好发展,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历史意识,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如何“以史鉴今”,这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在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将“死”历史学活。

2.这是培养学生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途径

古往今来,所有发明创造都是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出现的,只有发现问题后才能有创新方向。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不断接触新知识的认知过程,当学生现有知识储备与新知识无法衔接的时候,必然就会产生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

3.这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法宝

初中历史教师要全面地认识和处理好历史学科三维目标的地位与关系,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历史知识是基础,学习历史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记住一些年代、人名、地名和事件上,“历史教学并不是单纯地传递历史知识而已,同时透过教学活动,对历史因果的分析、历史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以培养学生分析、批判的能力,获得正确的历史观念,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产生所谓‘历史意识’。”

二、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转变教学思维,让学生想问

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使历史教学从重视结论识记转变为重视对历史问题的探究,树立积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并将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打破思维定式,克服思维的惰性,同时鼓励学生破旧立新,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只有实现教师到学生的思维的转变,才能让学生在历史课堂想问。

2.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敢问

一个紧张严肃的课堂和一个不尊重学生的教师只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战战兢兢、情绪紧张,很难提出问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需要学生敢于提问,这就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精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的特性,尊重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不局限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问题和疑惑能得到有效的表达。

3.重视基础学习,让学生能问

初中历史学科在学校、教师、学生眼里比语数外次要,这种不重视使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一知半解。历史问题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对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有着一定的要求。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实际意义,想要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十分困难的。很多时候学生不会问是因为他们对历史基础知识没有很好的把握。教师要重视丰富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储备,对于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教学内容,需要熟记的要及时督促学生记住。

4.正确开展过程引导,让学生深问

当学生对一个知识点产生疑问,很可能刚开始只是一个浅层次的问题。如何让学生的问题更加深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提出假设问题、回答假设问题,不断归纳总结,由一个问题延伸到另一个问题,环环相扣。学生提出问题后自主寻求答案,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研究性学习,在自我提问和自我解答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形成理性的批判思维和积极探索问题的科学素养。

5.讲究提问技巧,让学生会问

提问也需要学习。古语有言,善教者必善问,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历史课堂提问中的作用,对历史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提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需要教师注意的是,提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教学中可以由教师向学生提问,也要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实现良性互动。根据新课改的人才培养目标,初中历史教师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实现历史教学从结论为主到探究过程为主的转变,让学生在不断的提问与质疑中提高创新能力,真正掌握学好历史的方法。

作者:张逢国 单位:山东单县经济开发区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