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毕业总结范例

口腔毕业总结

口腔毕业总结范文1

【关键词】CBL教学法;PBL教学法;MDT教学法;口腔医学本科生;临床实习;教学模式

口腔医学本科生的临床实习是口腔医学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口腔医学生从理论教学向临床教学的过渡阶段,也是从医学生向独立医生转变的重要过程。本科生的临床实习不仅是课堂理论教学的深化,更着重培养医学生的临床诊疗实践素质和能力,提升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培养为合格的临床医生的关键环节。作为口腔医学生进入临床实践的“第一步”,本科生的临床实习在面对患者的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1],因此,制定合理且先进的临床实习教学模式,是保证实习质量的重要内容。

1本科生临床实习面临的问题

1.1实习医生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

口腔医学本科生临床实习是第1次正式参与临床诊疗操作的阶段,大部分实习医生缺乏与患者沟通交流的经验,在问诊过程中不能全面把握患者的主诉及病史信息,器械的准备不全面,操作过程中不注重临床操作手法和技巧,形象上不自信等,不能给予患者充分的信心。常常发生患者拒绝本科生接诊,或者拒绝接受治疗的情况。

1.2科室管理体制不同,导致教学质量差异

本科生临床实习为科室轮转制管理,不同科室之间的管理体制不同。某些科室单独设立本科生临床实习诊室,由教师统一带教实习。某些科室则由不同带教医生分管实习生,根据带教医生排班安排实习生上班时间。管理体制的多样性一方面有利于实习医生接受多样的临床实习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可能带来教学质量的差异及统一考核的困难。在不同的管理体制下,如何做好带教医生的培训,确定教学大纲,增设必要的全科室学习机会等,需要进行实践探讨。

1.3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引导

临床实习工作相对繁复,时间紧凑,带教医生有时难以面面俱到,关注到每一个实习生的接诊过程。部分实习生工作责任心不足,自行劝走患者,不及时向带教医生请教。部分实习生蒙头自己干,临床操作的思路不清晰,对实践的理解不充分,甚至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实践过程中的每一步操作原理需要及时的归纳总结,有利于实习生对疾病的诊疗有更深入的认识及技能的提高。因此,临床实习教学过程,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引导,把握每一步实践的质量,对带教医生及实习生都具有挑战性。

1.4缺乏多学科综合分析的能力

随着现代口腔医学分科的进一步细化,在亚方向深入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亚专业的医生对其他领域关注日益减少,制定综合诊疗方案存在难度。实习生轮转过程专注相应科室的知识技能,多为“单病单治”,难以建立系统全面的诊疗思维。由此在面对较为复杂的病例时,往往缺乏综合诊疗的思维,毕业后职业能力欠缺。

2多种教学方式结合的模式探索

基于以上口腔本科生实习面临的问题及挑战,合理的教学流程及高质量的教学方式是提高实习生教学质量的核心[2]。本科生进入临床工作的第一站即是本科生临床实习,需要制定循序渐进的教学流程,一方面要有效的接轨本科的理论教学,另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步步深入,激发实习生的教学兴趣,达到合格本科毕业生的要求。相对于理论课教学,临床实习的教学方式需要更立竿见影,以切实解决临床问题出发,突击每一个知识盲区,体现在每一个临床病案的诊治过程中。在实际操作训练中,建立口腔医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以达到成为一名合格口腔医生为目标。由此,本文对口腔医学本科生的临床实习教学流程及方式进行以下探索,以期提高本科生实习的教学质量。

2.1实习初期理论与实践巩固

进入本科实习阶段,必要的理论及实践巩固教学,能帮助实习生完成心理及能力的过渡,更好的进入临床工作。可通过教师讲授或实习生汇报的形式进行教学,授课内容可根据实习初期的需求设计。首先,口腔医学涉及众多的临床操作器械,有些在临床前培训中使用,还有大部分更新换代的操作器械需要本科生提前熟悉。系统的器械知识梳理,专业的说明书学习和临床操作要点讲解,有利于实习生临床操作中的器械选择,也极大程度降低操作事故的发生。其次,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本科理论教学不同,实习期的理论教学不仅要注重对疾病诊疗过程的梳理,还要侧重对操作技能的讲解,并且结合理论与实践过程,加深实习生对疾病发生、发展的理解,及对治疗预后的认识,运用到临床实操中。另外,实习初期应注重培养实习生的沟通技巧、病历书写规范及医疗法律条款的学习,树立口腔医生的职业感和责任心。

2.2实习期CBL教学

口腔临床实习的主要内容是本科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接诊患者及进行临床诊疗操作。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learning,CBL)是指以实际病例为中心,实习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达到知识巩固和技能提升的目的[3]。因此,CBL式教学是医学本科生实习的重点教学方式。临床实习中,应鼓励本科生具有独立接诊患者的能力,树立口腔医生的职业感。在接诊过程中收集完整的临床资料,开展必要的临床检查和辅助检查,理清疾病发生、发展的思路,做出临床诊断。教师在该过程中应引导实习生梳理重点的临床问题:患者的主诉及现病史?家族史及全身疾病史?疾病的临床表现?疾病诊断的证据?是否需要辅助检查?需与哪些疾病鉴别诊断?在实习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辅助实习生完成整个病案的接诊过程。口腔疾病的治疗大多需要实践操作,在病例中积累操作经验,锻炼操作技巧。首先,实习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操作前熟悉治疗的流程及操作要点,讨论如何避免治疗过程易出现的操作问题,以及疾病的预后分析及并发症的处理。在治疗过程中,关键步骤需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做好病例的质控,切忌实习生自行盲目操作,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例如,拔牙病例中须双人核对牙位,深龋去腐过程判断窝洞制备效果,修复科牙体预备后检查牙体形态等。按照治疗难度评估标准,教师应针对不同实习阶段的学生选择适宜难度的病例。由简到难、从常见病到综合病的分类进行,循序渐进。例如,在外科实习初期可选择前牙、前磨牙拔除的简易病例,后期可选择正常萌出第三磨牙、埋伏第三磨牙的复杂病例;牙体牙髓科早期可选择前牙急性牙髓炎根管治疗病例,后期可选择磨牙根管治疗病例等。这依赖于带教医生及科室制定科学的疾病诊疗难度评估系统,确定教学大纲,对实习生行分级培养模式。

2.3阶段式Seminar或PBL教学

研讨会式学习(seminar)和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指针对某一临床问题,在集中的场地以小组形式进行学术研究和讨论交流,提供综合性的、全面深入的、跨学科的学习[4]。在临床接诊过程中,学科讨论及操作诊疗时间有限,大量的临床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总结归纳,已达到加深理解和认识的目的,有助于建立完备的知识体系。首先,Seminar和PBL教学可阶段式的安排在临床实习课程中,根据临床实际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总结讨论[5]。其次,该形式鼓励实习医生通过课后自学、查阅文献等方式,对临床病案相关知识进行拓展,培养实习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Seminar和PBL教学以文稿或PPT汇报的形式开展,有助于知识的分享和讨论,并且培养实习生知识总结和沟通交流的能力[6]。

2.4贯穿实习期的MDT教学理念

MDT(multipledisciplinaryteam),即多学科团队协作。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医学中指多学科会诊,是提倡现代化协作组医疗的一种新型诊疗模式[7]。目前,口腔专科医院的学科分类进一步细化,诊疗服务专业化的同时,患者的综合诊治出现一定的困难。在口腔本科实习过程中,培养全面、系统的诊疗思维,对后期专业深造或社会就业都必不可少。MDT教学理念倡导多学科综合医疗的理念,让实习生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理念,整合多学科诊疗模式,尽可能制定出最优化的诊治方案,促进患者健康利益最大化。MDT的教学方案可融入口腔本科生的整个实习阶段。首先,可开展MDT典型病例讨论。选择临床实际病例,融合到Seminar及PBL教学讨论中。优先选择至少包含2个及以上学科的跨学科病例,开展小组讨论。其次,注重每日的临床工作总结。带教医生引导实习生利用MDT的诊疗思维评价每日临床病例,深入总结,提出问题,激发实习生课后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开展MDT序列治疗讲座。大多数口腔疾病均需要多学科的综合诊治,例如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患牙,需要牙周科及牙体牙髓科联合制定治疗方案;波及牙根的颌骨囊肿,需要牙体牙髓科行患牙根管治疗,修复科行冠修复,外科行囊肿摘除术。另外,一些特殊病例更需要多学科的会诊,以提出更合理的治疗方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全院MDT病例讨论及全科等综合性科室的培训,有利于MDT教学的开展。但是也会遇到实际的问题[7],例如,不同组实习生的科室轮转顺序不同,实践基础有较大差异;部分专科未实习就进入全科实习,缺乏专科诊疗经验等。针对这一问题,在MDT教学模式中,需制定合理的科室轮转计划,带教医师针对不同的实习经验,制定适宜的带教方案。

3可行性探讨与展望

口腔毕业总结范文2

关键词: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

专业认同是指学习者在了解所学专业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它伴随着积极的外在行为和内心的适切感,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1]。专业认同感较低者易受外界环境负面因素的影响;专业认同感较高者专业匹配性较好,大部分具有自主选择专业、对自身与专业适应度评价较高等特征[2]。口腔医学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型专业,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和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一样,均是口腔医疗行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人才。重庆医科大学于2014年招收首届四年制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经过6年的专业教学,发现有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出现中途转专业现象。因此,本文分析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了解影响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对于培养口腔医学技术专业高素质人才、促进口腔医疗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现状

2020年4月我校开展学风相关调查,调查对象为2018级、2019级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调查发现,有36.11%的学生了解口腔医学技术专业,52.78%的一般,11.11%的不了解;非常喜欢该专业的学生为0,喜欢该专业的仅占13.89%。这与其他高校调查结果一致。泰山医学院研究发现,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较低,转专业率高,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实习积极性、择业意向以及对未来工作的态度等,最终影响职业能力与专业发展[2-3]。

2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低的原因分析

根据多项研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分析总结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社会认可度不高。知晓口腔技师者较少,口腔技师与口腔医生行业地位、工作环境、薪资等相比较常处于劣势。(2)高考志愿填写随意。填写志愿时未全面考察专业,未进行全面客观的自我评价、兴趣了解和职业规划,导致入校后缺乏专业兴趣和职业向往;部分学生将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误认为是口腔医学专业而报考;部分学生非主观选择本专业,而是被迫调剂。(3)课程安排和教授方式与专业认同密切相关[4]。新生进校后,基础课程较多,专业课开设时间较晚,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部分教师非本专业出身。(4)学历学位提升机会少。全国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招生时间短,能够招收研究生的院校更少,本科生考研机会极少。(5)行业就业信息较少。我校每年召开覆盖各层次、各专业毕业生的招聘会,由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较少,招生时间较短,招聘单位相对较少。2020年9月调查我校2015级、2016级毕业生发现,仅有20%的毕业生依靠学校招聘会就业,未达到学生的就业期望。整体而言,多种因素影响了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感。如何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是值得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师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方法切实提高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感。

3提高专业认同感的方法

3.1立足宣传工作,扩大社会影响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也得到显著改善,社会对高技能口腔医学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成倍增加[5]。普通大众对口腔修复工艺即口腔医学技术的认识仍停留在环境嘈杂的流水线生产层面,并没有看到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不仅仅如此,对口腔修复工艺行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可利用多种宣传媒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学社活动、行业竞赛等,向社会宣传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的责任与使命,提高本专业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将有利于提高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感。

3.2落实专业引导,增加专业底气

据统计,我校55.56%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新生对本专业的了解来源于招生简章,因此,要保证专业介绍的精准性,从招生源头直接减少低专业认同感生源;高度重视入校教育,可利用视频、音频等生动形象地对行业需求、行业发展、就业方向进行细致周到的宣讲,传递正面信息;入校后发挥榜样作用,组织开设“博士讲堂”,以行业领头人增强学生对专业发展的信心,促进学习交流,传递行业动态信息,建设良好的学风班风;提供多种见习机会,使学生提前了解就业方向、就业形式、就业环境;邀请学校、学院具有代表性、影响力的人物参与专业引领,通过定期走进学生生活、参与学生活动,树立学生的专业自信心,增加专业底气。

3.3开设第二课堂,培养专业情感

对大学生而言,情感培养与体能和智力培养一样重要,包括树立信仰、修善品德、陶冶情操、升华精神等,是对于价值关系的认识能力与反应能力的培养。第二课堂对大学生情感培养有着重要影响[6]。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第二课堂建设可通过丰富的专业实践活动,如征文演讲比赛、体育文娱活动、师生友谊赛、专业分享会、专业见习、专业技能比赛等,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专业情感并内化为专业认同感。

3.4优化教师结构,建设教师队伍

教师是专业知识技能、行业发展情况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播者,是在课堂育人阵地上发挥重要作用的组织者、实施者,教师具有较高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将会直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目前,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师大多数有口腔医学专业背景,队伍趋于年轻化,具有传播口腔医学技术理论知识的能力,但口腔修复工艺相关操作技能不及专业技师熟练。因此,学生实验课操作部分多由专业技师进行演示,而他们大多理论知识缺乏,教育意识不足,无法保证教学的连贯性、主动性和有效性,难以承担育人重任。因此,我校自2014年招收四年制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以来,通过自我培养和人才引进,不断优化教师结构,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2018年我校首届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毕业至今,学院已经招聘10余名优秀毕业生加入专业教师队伍,弥补了技师理论不足和专业教师技能不足的缺陷,以此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和教学水平,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和专业认同感。

3.5注重理实结合,促进医技合作

专业认同感的形成应在具体、全面、客观了解专业后,正确认识服务对象、工作形式、行业发展,并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基础,对其发展充满信心。了解服务对象诉求、医生工作要求、整体就诊流程,可以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提高专业认同感。过去技工室与口腔科是密不可分的部门,而现在医院和义齿加工厂是两个独立的部门,医师与技师的信息交流仅靠业务员来传递,根本谈不上沟通[7]。所以,“医技不分家”的理念应该贯穿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以医技良好协作发展为前提,加强人才培养,使其在未来的执业中带给患者满意的就医感受。提高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感,要不断注重理实结合、医技合作,在学生入校开始就提供尽可能多的专业实践机会,多途径开展医技协同教育,培养学生的理实结合能力,强化医技协同意识。如口腔医学技术专业除安排固定义齿修复工艺、活动义齿修复工艺相关环节的实习外,还应该安排口腔临床科室见习活动,让学生正确认识服务对象、工作形式、行业发展,夯实专业基础,提高专业技能、职业自信与价值感。

3.6加强校企合作,扩大合作队伍

校企合作一直是我国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探索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也一直秉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理念。通过调查研究与反馈,发现部分合作培养单位因教师经验不足、理论知识缺乏、工作压力较大等原因,错误地将实习学生定位为顶岗用工,影响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及从业率。为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保证学生培养的全面性和持续性,针对“只带不教”等现象,学校对合作单位的社会责任感、带教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育能力等进行认真考查,不断提升校企合作质量,健全校企合作队伍,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我校经过两届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实习反馈与基地考察,目前已经拥有一批学生评价好、实践教学规范且相对固定的实习基地。学校与基地协同管理,向社会输送优秀的高素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

4结语

口腔毕业总结范文3

校内实训基地设置应符合口腔医学专业办学规模和发展的需求,达到口腔医学实践中的专业规范要求,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与行业技术发展同步,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校内实训基地应建有口腔临床技能实训室、口腔模拟诊室、口腔颌面放射实训室、口腔解剖实验室及标本模型陈列室、口腔实验准备室等,引入临床牙椅、口腔临床模拟实训系统等先进设备进行操作演示和训练,并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场地面积与设备数量应与学生人数相协调,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实训基地要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营造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在校内或附属医院建设口腔模拟诊室,配置临床牙椅和口腔临床诊疗设备,形成浓厚的职业氛围,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的基本技能的要求,训练专业操作和培养综合素质。加强校院合作,形成资源共享。校内实训基地应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建立校院合作、资源共享的建设模式,实行共建共管、规范开放、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合理配置实训教学资源[4]。这是实训基地适应市场化运作的一种形式,既解决了学校经费不足的难题,又充实了学校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实训基地向生产化、市场化、效益化方向发展,保证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5]。

学校与医院、社区口腔诊疗中心等合作企业或社会用人单位建立以口腔医学专业教师、口腔医生、医疗机构管理人员为主体的口腔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实训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学校按照协作单位的要求提供“订单式”人才培养,开发培训项目、课程及跟踪服务,协作单位为实训基地提供兼职实训教师,参与实训基地规划、实践场地建设、实训项目开发、实训设施选型、实训教材编写、实训过程监控、实训质量评价,向我校提供就业信息,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本校毕业生,在设备、师资、技术上共享,体现校企互惠互利原则[6]。加强师资建设,建立“双师型”教师体系,与合作单位兼职教师共同形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实训指导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实训指导教师要求具有本科以上(含本科)学历、中级以上(含中级)技术职称,或硕士研究生以上(含硕士)学历、初级以上(含初级)技术职称。校内教师需要经常到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将先进诊疗技术、诊疗经验和临床分析能力等融入教学中,才能培养出一线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7]。加强实训教材建设,在改革课程体系和优化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针对高职高专口腔医学的特点,根据地区行业需求和学校自身情况,与协作单位共同撰写体现工学结合的自编实训教材,实训大纲及技能考核标准等。

所谓开放性是指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从空间到时间都要向学生、社会全面开放,而不能成为学校、专业的专用场所[8]。①基地要面向学生开放,要使实践教学基地成为一个完全开放性的实践训练场所,能让学生在这里自主学习,完成实训项目;②校内实训基地要面向教师开放,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和科技开发提供条件;③校内实训基地要向社会开放,大力开展产学合作,为社会提供多方位的服务[9]。实训基地集教学、培训、科研、生产多种功能于一体,不仅能承担本校学生的基本技术技能实训,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口腔医学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核,也是校企合作开展专业课题研究、技术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场所,是生产和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的平台[10]。可通过加强与周边地区医学院校、医院、企业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联系,形成资源共享,真正体现实训基地多元化的特征,充分发挥实训基地为区域口腔医学发展和技术进步服务的辐射作用[11]。

校外实训基地承担一定的实训实践教学和实、见习任务,以弥补校内实训基地在场地设备、资金、职业环境、师资等方面的欠缺和不足。学生第3年在实习医院进行1年完全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要求学生以实习医师身份参加临床一切医护活动,认真进行综合训练,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掌握常见疾病的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技能,培养良好的医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应在二级甲等以上,有足够的师资、先进的设备、良好的环境和满意的就诊量,能满足临床教学需要。校院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实习教学计划、实习指导和实习生规章制度,建立由医院分管教学领导、科教科、临床科室专人负责的实习教学管理和监督小组,校院保持密切联系、互相协调和共同督促实习教学,定期进行实习生理论和操作转科考核,积极开展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和专题讲座。学校定期派资深教授到医院对实习带教老师进行教学培训、指导和评价[12]。

口腔毕业总结范文4

【关键词】:服务学习;社会服务;学生培养

20世纪60年代,服务学习理念在美国高校开始萌芽[1],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形,极大地改变了美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高校未来的发展走向[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入,高校在教学和科研的基本功能之上逐步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承担校园资源社会共享、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等社会责任,在将科学技术转换成生产力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以口腔医学本科专业为例,人才培养基本采取先理论学习后临床实践的模式。这种模式尽管有利于高效率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却也割裂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忽视了口腔医学的社会性。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虽然具备了口腔医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却忽视了自己的社会责任,缺失了学习的主动性。而开展系统性的社会定点服务,可以有效改善口腔医学生现有培养模式的弊端。

1口腔医学生现行培养模式分析

以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为例,学生学制五年,在校共10个学期。大一主修公共理论课,大二加入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大三到大四下学期逐步从专业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强化训练,在校理论学习时间约7.5学期,大四下学期临床见习3个月,约0.5学期,大五专业实习10个月,约2学期。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理论灌输+实地演练”。因山西医科大学目前为多校区管理模式,中都校区地处晋中市高校园区,迎泽校区地处太原市中心,与各实习医院距离相近,学生大一到大三在中都校区学习生活,大四搬至迎泽校区,大四下学期开始分派到各医院临床见习。这种“理论灌输+实地演练”的培养模式为多校区管理带来了很大便利,学生低年级在高校园区集中学习,解决了老校区教室、宿舍不足的问题,统筹利用了新建校区的资源优势,节约了教学成本,有利于学生安全管理。学生高年级搬至市区实习,节约了交通成本,方便学生统一管理。但这种培养模式也存在弊端,医学生动手能力的养成至关重要,没有临床的实际演练,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很难充分理解;同理,没有理论学习的穿插指导,临床实践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2口腔医学生开展社会定点服务的意义

2.1实现高校社会服务功能

高校除了教学、科研功能外,其社会服务功能不容忽视。实现这一功能的有效途径就是动员广大在校大学生深入社会,宣传先进的科学知识,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推广先进的技术,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水准;以身示范,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大学理想的社会服务功能模式就是让大学成为社会中的良性堡垒,不断向周围辐射正能量。而口腔医学生能够发挥的社会服务作用则可以具化为提高社会群众的口腔保健意识和口腔保健水平。建立专业的口腔医学生社会服务团队,开展系统性的社会定点服务,一支学生团队固定对口某一社区或是某一街道,给予长期的、规律性的、持续性的口腔保健关注,将提升民众口腔健康水平的社会服务落到实处,而不是花拳绣腿式的举办几次义诊活动,或者象征性地举办帮助敬老院打扫卫生等大学生志愿服务,这样才能打好提升大众口腔保健水平这场持久战。也只有通过系统性的社会定点服务,从基础抓起,慢慢培养大众正确的口腔保健意识,逐步提升社区居民的口腔保健水平,日积月累,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善我国民众的口腔健康状况。

2.2有利于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真正有益于社会的口腔医学人才只有精湛的医术是远远不够的,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优良的医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求。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培养模式专注于知识的完备和技能的熟练,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把医师机械化的同时,把患者也物化为冷冰冰的对象。而现实并非如此,患者是拥有各种情感的个性化的人,身体需要医治的同时,心灵也需要关爱,医师与患者在良好沟通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制定出合适的个性化诊疗方案,标准化、一刀切的治疗既不可能,也不可行。所以,医学生在成为合格的医师之前,首先必须成为合格的人,懂得尊重与关爱,懂得理解与共情,才能更好地实现治病救人的初衷。同时,目前医学生的课程设置上人文课程偏少,而且普遍不受重视,这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特别不利[4]。我国公德教育的不足,导致有些大学生有才无德,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对患者的痛苦麻木不仁。这样的人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往往利用自己的职务与岗位从事不正当活动,损人利己,对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有着一定的破坏力,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而开展社会定点服务,让学生走出与世隔绝的象牙塔,让学生在与居民打交道的过程中,感受真实的社会,感受善恶美丑,感受人情冷暖,磨炼自己的三观,坚定自己的信仰,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在其毕业走向社会时就不至于惶恐与无所适从;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就不会迷失信仰,轻易被蛊惑利用;在面对患者时,也不会失去同情与爱心。

2.3有利于教学模式的转变

医科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受体的理论灌输模式:学生的任务在于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传统课堂上,教师很少因材施教,学生也很少主动思考,而低年级上理论课、高年级上实习课的培养模式也使学生很难充分理解所学知识,主动思考就更谈不上了。而社会定点服务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从服务方案的设计到服务效果的反思,教师只起指导作用,真正的教育主体变为学生,学生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与综合能力的大幅度提升。而且社会定点服务从入学贯穿到毕业,随着学生学习重点的改变,社会服务学习目标做出相应调整,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行合一,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升华所学,从而达到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同步提升。

3口腔医学生开展社会定点服务的模式探析

自2018年以来,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开始对社会定点服务的新型教学模式进行尝试,在本科各年级中按比例招收品学兼优的学生,组建创新实验班,在服务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对传统培养方案进行大胆改革,将学习目标与社会服务目标有机融合,按照年级的渐长设立渐进式的服务学习方案,指定专门的带队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定点服务进行全程指导。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年级分阶模式和全程管理模式。

3.1年级分阶模式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架构的改变,社会定点服务的目标和内容随之转变。因此,年级分阶模式可以按照年级的渐长划分成渐进式的不同阶段。3.1.1大一调查了解期。大一新生,入学伊始,新的学习生活刚刚开始,需要度过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适应期。配合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开展“大众道德认同调查”“社区居民构成调查”“健康知识宣传”等入门级的社会服务工作,通过初步了解与接触,逐渐熟悉对口社区情况。此阶段开展的社会定点服务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帮助其完成从依靠家庭的未成年人到独立成人的角色转变[5]。3.1.2大二普及宣传期。经过大一一年的调查了解,学生队伍和对口社区互相有了初步的认识,建立起了基本的信任。随着大二医学基础知识学习的开展,学生对医学有了大概的掌握,在社会定点服务中,逐步加大健康普及和道德宣传力度,建立大众健康意识,提升大众道德水准。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大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发光发热,用自己的所学帮助民众共同提高身心素质,协助共创美好社区,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实现了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再吸收。3.1.3大三专业引入期。口腔医学生从大三开始专业课的学习,相配合的社会定点服务也要逐步专业化。学习包括了解对口社区居民口腔健康状况,为居民定期检查牙齿,针对不同口腔专业课的开展,制定不同的口腔服务方案,例如:“口腔行为学”课程可以配合医患沟通实践,“口腔预防学”课程可以配合预防龋齿知识宣传等。3.1.4大四专业强化期。大四开始,学生专业课的学习逐步深入,基于之前社会定点服务的基础,民众基本的口腔保健意识已经建立。此阶段,学生可以调研民众个性化的口腔保健要求,结合自身细化的分科学习进度,点对点、一对一地为民众提供专业的口腔治疗服务,比如:配合“口腔修复学”的学习与实验,可以开展居民镶牙、补牙服务。此外,学生在大四时,经过几年的知识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再加上对保研、推免加分政策的考虑,往往会集中性地申报课题和创新项目,而社会定点服务的开展非常有利于学生进行相关课题的调研活动。3.1.5大五综合提升期。口腔医学生大五开始分派到各实习医院进行专业化综合训练,因各实习医院接收的本科实习生、规培生、研究生数量庞大,本科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可能少之又少,而社会定点服务的开展,大大弥补了实习中动手机会不足的缺陷。学生在医院观摩学习之余,在社区服务中可以进行足够的实践操作与反复练习,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实操技能和沟通能力的提升。

3.2全程管理模式

口腔医学生的社会定点服务贯穿大一到大五,覆盖方案设计、服务实施、服务调整、效果评价、总结反思等全过程的互动学习模式。虽然是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但教师的全程指导必不可少:首先,学院重视对教师的全程培训,从代课教师、辅导员到带队教师都应该进行专业性的训练,训练内容包括社会定点服务意识、方案设计、执行过程控制等全过程的知识体系[6]。其次,教师重视对学生的全程指导,一个成功的社会定点服务方案的确立,是屡次试验调整后的结果,学生提出的一些有创意的想法,教师要帮助具化成实施方案,尤其是服务效果的评价,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教师带领学生完成,而总结反思则是社会服务的重点环节,这一环节做不好,服务和学习就容易脱节,导致服务只是单纯的服务,学习只是单纯的学习,二者没有相得益彰,这样社会定点服务的功效就会大打折扣[7]。

4口腔医学生开展社会定点服务的效果评价

口腔毕业总结范文5

【关键词】双一流;科研能力;科研创新意识;导师责任制

2017年9月河南大学入围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一流大学建设要以一流学科建设做抓手,一流学科建设要以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以及其产生的科研成果做支撑。高水平的科研是“双一流”大学的显著标志,高水平的科研团队亦是“双一流”高校优秀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科研平台在高校学科建设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在教学能力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团队带领下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自主科研能力的学生队伍,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一流”。因此,训练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推动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对建设一流学科有着重要的意义,亦是评价医学生本科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本科期间,科研经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口腔医学生的未来学术和职业发展。医学本科生通过参与科研实验训练,树立科研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培养严谨的科研思维、逻辑思维,具备专业综合实践能力,才能在口腔基础研究、口腔临床医学和社会预防之间建立有效的良性循环,使更多基础研究转化为有社会效益的临床应用成果,从而推动口腔医学科学、持续、健康发展。为此,本研究对河南大学口腔医学本科生设计开展为期36学时的科研训练课程选修课,引导口腔医学本科生尽早参与科研训练,培养科研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成立科研训练专业委员会

为了保障科研训练课程顺利进行,学院专门成立科研训练专业委员会(简称,科委会),以便选拔、监督、考核导师,并定期为导师进行培训,提升其科研指导能力。同时协调导师和学生各项工作,帮助师生沟通。

二、引导口腔医学本科生早日建立科研创新意识

对于医学类而言,对学生进行早期的科研素养和科研兴趣的培养尤为关键,而科研创新意识的树立源于对科研工作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因此,科委会在大一下学年即安排“走进实验室”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各个课题组的实验室,更加直观地了解科研是什么?需要做什么?同时由课题组负责人为学生介绍课题组研究概况、科研动态及发展前景等,并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进行启蒙,帮助学生谨慎选择科研项目,避免盲目开展科研活动。同时,一年级学生可以在几个课题组轮转,了解各课题组的研究方向,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切身感受,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

三、树立严谨求真的科学价值观

导师要交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和实验技巧,更重要的是科研的思维和科学的价值。导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端正科研态度,坚决杜绝弄虚作假。

四、围绕口腔医学学科建设,搭建科研平台

一流的大学离不开一流的科研平台,一流的科研平台可以孕育出一流的学科,从而成为一流大学的支撑。学院在近几年加大投入科研平台和实验室建设,加强与本校其他院系进行跨学科合作交流。同时,依托平台积极与美国罗切斯特大学伊斯特曼医学与牙医学院全面对接并开展科研合作,以便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增加科研团队的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此外,科委会联合本校基础医学院、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化学院及物理学院等多个专业及3家附属医院,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学术讲座,使不同的学术观点无阻碍地进行交流。通过科研平台开展的学术研究活动加强我院本科生对科研创新的了解,激发科研探索的热情。

五、建立基础科学研究与临床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导师责任制

1.导师组责任制:科研导师采用3人小组的导师组形式,其成员要求有基础研究导师和临床工作导师,并选出一名作为主导师,这样可以实现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完美结合。

2.导师选聘:科研导师的选聘有严格的执行标准,需要具备以下标准,①具有副高或副教授及以上职称;②导师组内最少有一位导师有在研的科研项目,能够为学生提供科研实践的平台;③师德高尚,责任心强。导师的选聘工作由科委会进行选拔。④本科生从大二开始实行科研导师制一直到毕业,导师聘期一般为3年。任满结束后导师需进行汇报并接受考评,考评合格的导师才有资格进入下一轮培养工作。

3.师生互选:学院提前将各导师组的简历在网上进行公布,然后科委会安排各导师组以PPT形式向学生宣讲本课题组的课题方向和基本内容,以便学生了解各组的研究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科研导师,再由科委会统筹协调,最终确定正式的指导关系。

六、建立科研实践小组培养模式

由于本科生学习任务较重,加之能力有限,不必强求学生自己独立开题,直接进入导师原有课题进行学习即可。师生指导关系确定后,导师根据学生自身的基础知识并结合自己在研项目,制定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

1.召开小组学习会议,组织学生进行英文文献学习。每周固定时间点召开小组学习会议,其目的有二:一是汇报实验进度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导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边做实验边调整试验方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二是进行英文文献学习,每周安排1名口腔专业本科生选择前沿新进展或对自身科研思路具有启发的英文文献,认真学习后以PPT的方式向小组成员讲解文献。结束后要求小组其他成员对学习的文献内容进行提问。通过文献学习,不仅能快速提高口腔本科生英文阅读能力,并能迅速了解口腔专业的最新科研动态。

2.提高文献查阅能力:查阅文献是自身科研思维能力的基本素养。本校口腔专业本科生虽然开设了文献检索等课程,但是学生的文献查阅实际运用能力,尤其是查阅英文文献的能力亟待提高。本项目要求指导老师指导口腔专业本科生利用互联网查阅相关的资料(常用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ofScience、NCBI、ensembl等)。而且只有通过对文献的查找、阅读才能在小组学习会议上进一步对文献进行讨论、汇报等教学环节,最终实现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

3.鼓励学生撰写论文:指导老师给口腔医学本科生科研小组的每位成员指定一个研究方向或提供几个关键词,要求学生运用数据库查阅研究相关的资料,仔细研读相关的英文文献,撰写相关领域的综述。同时教导学生如何运用Endnote软件进行参考文献整理。通过撰写综述,能提高口腔本科生文献查阅、文献阅读、文章撰写等方面的能力。

4.开展科研方案撰写培训:要求学生参加校内每年组织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评审会,聆听评审专家的点评。同时邀请经验丰富的校内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由课题组老师教授撰写技巧,要求每个学生撰写一份市厅级自然科学基金的标书,然后以研讨会的方式让学生反复进行讨论和论证。鼓励学生将撰写成文的申报书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从科学研究的动机源头上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5.鼓励并支持本科生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导师鼓励并提供条件让小组成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研讨会等。通过外出学习和交流,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近距离了解口腔科研发展的最佳途径,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口腔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科研热点,从而习得学术规范,了解学科前沿。同时支持学生参与各级科研竞赛,通过参与科研竞赛,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树立团队协作意识、科研观念和奉献精神。

七、构建合理的激励措施

学院将科研成果加入本科生的绩点考核,而绩点是本科生奖学金评审、保研和出国申请等进行评判的唯一标准,这也大大激发了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的热情和动力。

八、工作展望

学院自2017年9月开始实行科研训练课程选修课,对教学和科研起到了双重促进作用,3年期间一共指导74名本科生,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每年至少有一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被选入省级课题,两项被选入校级课题。经过训练的本科毕业生可以得心应手地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尽早开展研究课题,得到其研究生阶段导师的充分肯定。在此过程中,导师申报科研课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升。但是由于本课程开设时间短,很多方面还有待改善,学院老师共同商议后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1.完善导师考核和激励机制:科委会初步决定根据学生发表的文章和申报立项项目对导师进行考核和奖励。其中,文章部分包括第一作者和非第一作者,项目部分包括主持者和参与者。但是具体操作还要在后面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逐步构建系统的考核标准和合适的激励机制才能促进本项目的长足发展。

2.引导年轻教师成为资质导师:优秀的指导老师也是本科生科研训练成败的重要因素。学院有很多年轻教师有能力、有想法,但是没有独立课题和经费。科委会对这些优秀的教师进行严格考察后,可将其作为导师储备人才进行培养,允许其先入组,帮助导师辅导学生。在此过程中,这些年轻教师可以积累经验,同时积极申报课题,早日有自己的科研项目,为日后成为合格导师做准备。

3.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项目:为了帮助优秀青年教师早日拥有自己的科研项目和基金资助,本院系设立专门的科研基金,鼓励年轻教师先从申请本院系的科研基金项目开始,逐步申请校级、市厅级、省级、部级项目。

九、结语

口腔毕业总结范文6

关键词:口腔医学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是口腔医学本科教育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然而,国内该课程教学研究起步较晚,尚处于摸索阶段,培养模式还需优化,这些因素都影响、制约着口腔医学本科教育整体发展,医学院校也在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1]。包头医学院依据国家和自治区相关政策,结合本地区及本校实际,自2013年开始在口腔医学专业本科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5年间,口腔医学院积极进行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体系改革,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等综合能力培养。本研究对2017级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实施不同教学方法(混合式教学及传统教学),通过比较课程考核成绩、问卷调查结果,从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课程参与度、授课教师、课程设置、创新思维及就业能力培养的满意度等方面综合评估培养效果,以期为包头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提供依据,进一步完善我校口腔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选取包头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2017级两个本科班共48名学生进行调查。随机选取一个班为实验组,另一个班为对照组,每组24人,实验组进行混合式教学,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模式。所有调查对象均完成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和统一考核。

1.2实施方法

选择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支持教学改革、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口腔医学专业教师,由教学经历和教学效果等情况相似的教师为两组同时授课。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的理论学习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程讲授,每周两学时,共18学时。实验组采用网络教学与集中授课相结合的“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由口腔基础教研室教师自行开发建设网络课程资源;线下同步组织开展专题讲座、案例讨论、经验分享、实践教学基地参观、模拟招聘会等形式的教学活动。具体如下:(1)专题讲座。结合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形势政策、现状及发展趋势介绍口腔医学各二级学科特点,开展相关专业知识专题讲座。(2)案例讨论。教师选取课程讲授和工作中遇到的特殊、典型案例作为教学实例,讲授相关知识。将大学生就业、创业案例作为学生自学资料,要求学生课下分组讨论,教师课上总结和答疑。(3)经验分享。选取往届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中在就业、创业或升学方面有代表性的学生与在校生分享经验,交流心得。对学生较为关心的问题,如就业过程中如何脱颖而出,在校期间如何做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如何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笔试面试中的注意事项等进行分类,并整理存档。交流分享可采取观看视频、建立微信群、现场交流等形式。(4)实践教学基地参观。组织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口腔医院及口腔诊所参观学习。与口腔协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为有创业计划的学生搭建就业前培训、实习平台。(5)模拟招聘会。课上针对学生就业能力不强、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等问题,开展模拟招聘会。利用生动、有参与度的实战形式使学生掌握应聘技巧,提高就业能力。从应聘准备、就业信息搜集和处理、应聘态度、面试礼仪、就业心理、应变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培训。

1.3评价方法及质量控制

课程结束后,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统一考核(客观题60分、主观题40分),并进行成绩分析。同时使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两组对授课教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就业能力培养等的满意度。采用分级评分法,不满意、不太满意、一般、较满意、非常满意分别计1~5分。调查采取无记名形式,研究对象独立完成问卷并当场收回,以排除干扰因素。剔除填写不合格的问卷,选取有效问卷建立数据库。

1.4统计学分析

相关数据通过SPSS19.0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比较两组间差异,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课程考核成绩比较

分析两组课程考核成绩可知,实验组主观题得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客观题得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2.2两组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对包头医学院2017级48名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问卷4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实验组对授课教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创新思维及就业能力培养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3讨论

高等医学院校如何提高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质量,培养出既有扎实系统的口腔医学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工作能力、严谨的临床思维,又有较强职业发展与就业规划能力的高质量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以达成“健康中国”战略目标迫在眉睫[2]。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有:适应当前口腔医学学科发展需要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方式研究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从教学内容的安排到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都有待完善与规范;职业发展和就业规划技能培训的实施缺乏经验;培养过程中缺乏专业训练,以及统一、规范的培训考核制度和量化标准;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足[3]等问题。本研究针对以上问题以包头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为例,探寻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方向。

3.1口腔医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思考

本教学研究团队通过查阅文献和走访国内知名医学院校,分析口腔医学本科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模式与方法,结合我校实际,初步构建口腔医学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培养目标、教育标准和课程设置等。同时,听取校内外相关专家意见和建议,进行分析和预测,再把结果反馈给每一位专家,经过多次循环,形成专家组意见;对我校口腔医学专业课教师、临床带教教师、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意见、建议,以期能够更客观、全面地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开设该课程已5年时间,2013—2016级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实施传统教学模式。然而,传统课堂讲授形式单一,学生被动获取知识,缺乏积极性。信息化教学实现了教学资源整合优化与共享,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师生互动交流变得多元化,但在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师生情感交流、教学过程监控等方面还有所欠缺[4]。混合式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相融合,实现优劣势互补[5-6]。本研究选取2017级部分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实施混合式教学,并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比较,为今后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3.2混合式教学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解决就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能力、就业创业技巧和注意事项的掌握和应用等方面表现得更好。说明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效果比传统课堂讲授好。而且,网络课程的学习时间灵活,学生都能够参与课堂随机测试,有利于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通过教学平台的数据反馈也可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7]。在线下教学的几大模块(专题讲座、案例讨论、经验分享、实践教学基地参观和模拟招聘会)中,学生参与度高、兴趣浓厚,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提问和互动,课堂气氛活跃。不同于传统的课堂讲授,混合式教学的线下课堂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同时教师对典型的共性问题集中讲解与答疑,注重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8],促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授课教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创新思维和就业能力培养等均比较满意。可见,混合式教学值得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更广泛、更深入地推广。

3.3不足之处及改进方向

口腔毕业总结范文7

[关键词]提前招生;口腔医学技术;人才培养;改革

高职提前招生是高职招生历史上一次重大改革,能够很好地解决高职院校的生源问题。我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从2017年起,全部采用提前招生的模式,经过近三届学生的教学,发现提前招生的学生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填报专业比较盲目,对专业认识不清;二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均较差;三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均欠缺,很难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模式。为了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从如下几方面着手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现总结如下。

一、多种途径并举,提高专业思想稳定性

多数学生和家长对所填报的专业缺乏充分的认识,导致学生在填报志愿时专业比较盲目,这也间接导致学生对未来充满疑惑,一旦学生发现所学专业与自己的预期不相符合,就会表现出明显的厌学情绪。因此,专业思想教育不能局限于学生入学时,而是要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我们从以下三个途径开展专业思想教育:首先,在新生入学时,专业带头人就要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学习内容、课程体系、学习方法、行业发展现状、发展方向、就业前景等方面对新生进行专业介绍,让新生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有初步的认识;其次,在日常教学中,不定期邀请成功校友返校进行现身说法,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课程特点、学习方法,讲述自己在校学习经历、学习方法、实习经历、工作经历,让学生对本专业有更深层次的了解;第三,每个学期邀请至少一家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企业来我校面向所有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企业的发展情况、企业的发展前景、行业发展的现状、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的介绍,深化学生充对行业发展的了解。通过以上三种途径持续不断地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思想稳定性,提升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二、重建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自律性

提前招生的学生相较于参加高考的学生,脱离系统性学习的时间更长,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已经丧失了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的自律性、主动性均很差,具体表现为上课时不能做到有效听课,课后也无法对所学的课程进行有效复习,在进行考试时也是以突击复习为主,考试成绩欠佳,更激发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我们在新生入学时特别是开始上课的第一个月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和课程任课教师沟通,上课时采取点名、提问等多重手段,严格课堂纪律,提高学生的上课注意力;二是要求学生在上课时记录课堂笔记,任课老师定期对学生的课堂笔记进行抽查打分;三是利用职教云课堂等网络教学手段,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课后布置作业并限时完成,让学生在晚自习时对当天的学习课程进行复习;四是做好阶段测试工作,通过阶段测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督促学生集中精力进行学习。

三、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对“满堂灌”式教学接受程度较低,因此教师要改变授课模式,提高授课效果。以牙体雕刻技术为例,该门课程是学生学习的第一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形成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开课中,我们向每位学生发放一套2倍大的牙体模型方便学生在课余进行学习;理论授课之前,我们使用职教云课堂平台分组布置预习任务并形成学习笔记;上课时,教师从每个小组中随机抽取一名学生,学生使用15倍大牙齿模型向全班学生讲解牙体解剖形态,教师引导其他小组成员对学生讲解的内容进行纠错,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在课后作业的布置方面,改变了以往布置文字作业的方式,改成要求学生绘制所学牙齿的解剖外形,并且在所绘制的图形上对重要的解剖标志进行标注后上传至职教云平台,教师对根据绘制图形的完成度和标注解剖标志的正确度进行评分。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在课堂的参与感,也提高了学生在课前、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复习方式,通过“图文并茂”的模式从单纯的“死记硬背”转变为理解和深化。

四、改革评价模式,提高评价的精准度

在考核评价方面,以往教师单纯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考核评价,评价的主要方式为理论考核与结果性实践考核。通过改革评价模式,引入行业专家和企业质检标准,将实践评价改为教师、学生、行业专家三方面共同进行评价,考核内容不仅包括结果性评价,还包括过程性评价,除了考核学生的基本理论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之外,还要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评价。专业技能的考核以企业的质检标准为依据,确保考评结果的精确性、公平性;同时,在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的考核中兼顾“模糊性”,加强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适应行业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一)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校企联合培养人才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尽早与行业接轨,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从2017级开始,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中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原有的“2+1”模式(2年校内学习、1年校外企业实践),改为“3+1+2”模式,也就是学生前3个学期完成全部理论课程和部分基本的实践操作课程,从第4学期开始,分为口腔修复体设计制作方向和口腔正畸矫治器设计制作方向,分别进入义齿加工企业和口腔正畸隐形矫治器加工企业进行以实践操作为主的学习;第5~6学期学生留在上述企业进行毕业实习。为了提升现代学徒制的学习效果,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开始,与企业开展密切合作,邀请企业的技术骨干与本校的专业课教师共同成立了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小组,共同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各自的工作岗位的特点和技术要求,编制口腔修复体设计制作方向和口腔正畸矫治器设计制作方向课程体系,其中口腔修复体设计制作方向在第4学期安排了代型实训、数字化全冠设计制作实训、支架蜡型实训和排牙实训4门实训课程;口腔正畸矫治器设计制作方向安排了隐形矫治器设计实训和隐形矫治器制作实训2门实训课程,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合作编写了上述6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实训教材和当年的授课计划。在兼职教师的选择方面,选择具有一定的带教经验、有一定的带教兴趣的资深企业员工,聘请为我校的兼职教师。重视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制度建设,学校层面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规范了临床和企业教学基地教学要求、教学经费标准和发放办法、优秀兼职教师评选方法;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成立现代学徒制工作小组,成员包括二级学院领导、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带头人以及合作企业的负责人。加强教学点联系和巡点工作,及时解决在校外教学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此外,每个月均到校外教学点进行巡点工作,主要内容是检查教学进度,与兼职教师沟通交流,讨论并且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二)充分调研行业,寻找就业“风口”

传统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主要从事口腔修复体制作、技术管理与服务等工作或者到口腔材料、设备经营企业从事口腔医疗器械营销工作。但是近十年来,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在义齿加工行业内迅速普及,导致部分原有的工序迅速被更加高效的CAD-CAM技术所被取代,从而对行业的从业者提出新的要求。此外,在口腔正畸行业,口腔隐形矫治技术在近十年的时间内飞速发展,特别是国内厂家发展速度尤为惊人,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并且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口腔隐形矫治器的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口腔隐形矫治企业中口腔隐形矫治设计师的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成为制约他们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针对口腔医学技术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两大变化,我们及时调整了课程体系,与行业内领先的企业合作,增加口腔数字化技术、隐形矫治设计技术、隐形矫治制作技术等校企合作课程。学生的实习单位从原来的义齿加工制作企业为主转变成义齿加工制作企业和隐形矫治器企业并重,学生在隐形矫治器企业就业比例逐年增加,从而有效拓宽了就业渠道,学生当年协议就业率逐年稳步增加。

六、结语

我校通过强化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学习自律性、改革评价模式、引入现代学徒制模式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参考文献:

[1]李月,翟晓棠,何勇,等.基于职业实践的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8):124-128.

[2]杨莹,张学俊,李宛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8(8):244.

口腔毕业总结范文8

[关键词]口腔医学;美学;高职;教学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层次和质量的提高,居民对口腔健康及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功能恢复,对个性化美观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口腔医学美学的概念愈显其重要地位。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向社会基层医疗输送口腔专业人才,肩负解决基层医疗口腔需求的重任,对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但现状是多数高职院校并未开展口腔医学美学教育,因此在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口腔医学美学教育是口腔医学教育模式转变探索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口腔医学美学教育的重要性

医学美学主要研究人体的形态美规律,主要目的是塑造和修饰人体的形态美。口腔医学美学,是以美学和口腔医学的基础理论为指导,应用医学方法,维护和增进口腔颌面健美的一门学科[1]。它是口腔医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同时也是医学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是培育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主要场所,应该深入审视和认识医学美学在口腔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要关注医学美学对于口腔医学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在现阶段的认识水平上,这里所说的医学美学不仅仅是艺术学科里面的名词和理论,更具有理论和技能层面上的美学含义,也就是医学美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医学美学的诊断和辅导技术。当前,医学美学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被融入口腔医学各个层面和分支中,在具体的情况下,也解决和处理了很多的医疗问题。有些人会认为我们对口腔医学的需要还只是停留在初步的疼痛处理和控制的阶段,医学美学对于口腔医学生是可有可无的。但是随着口腔医学的进步和发展,口腔医学已经迈入了审美需要和个人的特点展示阶段。这样的趋势也就要求口腔医学必须要努力适应人们审美的需求,需要医学美学的辅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诊需求也不再仅限于疾病痛苦的解除,对功能的恢复和美学的塑造要求不断提高,促使医学模式发生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口腔颌面部有其解剖的特殊性,不仅需发挥咀嚼等重要功能,更是容貌美的集中体现,口腔医学的目标不仅是治愈疾病和恢复功能,更重要的是还要重建美观[2],探索融合口腔医学美学的教育新模式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高职高专院校口腔医学美学教育的现状

美学教育是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一个适应时展的高素养医师必须要掌握基本的口腔医学知识和具体的知识原理,只有这样才能够对病人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设计以及科学合理的治疗。我们国家的口腔医学美学教育是一个刚刚起步的学科内容。在各个高职高专院校已经开设了一些基本的口腔医学美学课程,但是只有很少的高职高专院校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一些学校把这门课程看成必修课程,还有一些学校看成选修课程。高职高专院校的美学老师很少,并且专业能力还有待加强,教学内容和具体的教学方法也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发展。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口腔医学专业开展口腔医学美学教育的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本科院校或者高职院校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目前,开设口腔医学美学课程教学的高校主要有安徽医科大学、大连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佳木斯大学等。而高职院校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课时安排较少,且多以理论授课形式为主。有研究分析发现口腔医学教育几大分类中(基础课、临床医学课、口腔医学专业课程等)很少有专门涉及美学方面的课程设置,未营造出有利于口腔医学生审美观念形成的氛围[3]。这就导致口腔医学生未能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形成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完善的审美意识。

三、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口腔医学美学教育的途径探索

综合分析多所院校的教学及教改经验,关于口腔医学美学的高职教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在课程设置方面,以美学教育为核心,开设美学基础课程、医学美学基础课程、口腔医学美学基础课程及临床应用美学课程[4],构建完整的口腔审美系统。在理论课程基础上设计实验课程,开设色彩构成实验和视觉原理实验[5]。高职高专院校的美学教学方法应该采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或者视频,把这些资料直观地展示和呈现出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选择一些经典的病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让学生尝试自己去诊断病人所存在的口腔美学问题,并且提出相关的措施和处理方案。最后,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矫正过程写出总结和心得体会。经过这样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步骤,让口腔医学美学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在学时设置方面,加强教学比重,以必修课的形式加入教学培养计划,调整学时数至30~40个。在教师体系方面,探索建立专业的口腔医学美学教育师资队伍。以往课程的主讲教师大多为医学教师兼任或者没有医学知识背景的美术教师等任教[6],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过程中不能引导学生将美学理论与口腔临床实践有效结合并实践[7],从知识结构上无法适应口腔医学美学的专业性需求。探索建立以口腔专业教师为核心的医学美学教育团队,对任课教师进行医学美学知识培训,强化对美学认知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审美能力;开展审美实践,借助虚拟平台或临床诊疗等多种形式提供审美理论与实践融合演练的平台。通过不断强化医学美学与口腔专业知识的整合,培养出一批“医美兼备”“医德兼具”的教师队伍[8]。在检验考核方面,在期终考核常规形式的基础上强化过程性考核,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全面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提高教学效果。考试形式在常规封闭式题目之外,增加病例分析等开放式题目,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9]。

四、口腔医学美学教育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