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基础教育探析

美术基础教育探析

中国的美术基础教育严格讲应该起始于上世纪初期,随着我国最早到西方学习绘画和理论并将之带回国的一批知名画家如李毅士(1886年—1942年)、李叔同(1880年—1942年)、吴法鼎(1883年—1924年)、李超士(1894年—1971年)、徐悲鸿(1895年—1953年)等人学成归国后,他们不仅把西方先进的绘画技法和包括透视美学原理在内的先进理论带进中国的美术教育之中,并且依照当时国内的美术教育实际情况创造出融贯东西的美术教育体系,正是他们将西方艺术教育思想及其文化表现形态的引渠到岸,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的基本历史结构才能够得以形成。也正是这一大批美术家、教育家的海外求学归国,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美术基础教育才逐渐成形。

众所周知,对我国的现代美术基础教育影响最大的国家莫过于前苏联。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尤其是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大量介绍前苏联美术的文章及来华美术展览以及人员的访学交流,使前苏联的美术基础教育模式迅速被引入国内;中苏两国美术家的互访、中国留学生到苏联学习等活动的逐步开展客观上对帮助中国培养美术创作人才、基础教学人材和完备美术教学方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可见纯“苏”的美术基础教育模式对于当时新中国刚一穷二白的美术人才培养基础是具有重大积极作用的。这种纯“苏”模式的美术基础教学的特点是教学中强调人与自然非哲学范畴的共鸣对话,注重教学环节“学”与“教”的单纯互动,其教学模式客观描摹多于精神领域的探索与学生个人情感的自由彪炳。教学内容则侧重强调写实绘画基础的造型训练,在基础造型训练中又特别重视素描造型的功力,教学要求以现实主义艺术为主线,特别重视对学生写生基础能力的培养。这些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对中国美术基础教育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我国美术教育基本可以分作三个阶段,即兴趣、欣赏阶段、中高考阶段以及大学阶段。这里我们主要谈的应该是在初高中至大学阶段美术基础教育。现状无疑大家更重视的是中高考阶段,这与西方教育体制认为的教育黄金期在少年期是有很大不同的。无论美院的附中美术基础教育体制还是各地方高级中学的美术专业辅导班、私立的高考画室,几乎都是从素描(包含素描静物、素描头像、速写等)、色彩(材料以水粉、水彩为主)开始学起美术的。教学过程与内容及触及的基础绘画理论甚至需要崇拜的大师都是来自西方的,这就产生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青少年却被迫必须用西式的观察与表现方法来作画;使用的是冰冷而坚硬的铅笔与方头方脑的水粉(水彩)画笔,描摹着西式聚光灯下的种种摆设,日复一日的为“金榜题名”而盲目充实的做着准备,其结果也必然是导致“排中向西”的倾向日益严重,即学生们越来越不喜欢中国的传统艺术与绘画形式,并且也越来越“不懂”甚至不愿意去了解,好比全部的中国学生全天下热情学习的是英语而不是汉语,时下这种问题倾向已经很凸显了。

我们的美术基础教育环节中,无论是科班出身的或非科班出身的教员,都千方百计的将教学转向“学院派”风格,即几乎所有的基础教学法都以写生写实为大前提,忽略学生个性与艺术创造力的培养,其产生的美术作品也缺少中国文化底蕴。从中高考考前到本专科以及更高阶段的美术基础教育,几乎都将课堂写生作为美术基本功建立的唯一方法。从开始的正方体、长方体、穿插体、十二面体、球体等的几何形体写生到呆板的静物生活用品写生再到石膏像与人像写生训练充斥着90%以上的基础课堂教学,即如果专业基础课没有静物或者模特是无法进行、不可思议的。

记得多年前法国一位女雕塑家,罗丹弟子到学院讲座,之后又由我带领她到各年级专业教室参观,在低年级的石膏像写生课堂她惊讶于我们刚入门的一年级学生就有超强的写实能力,她说在法国等欧洲国家很少有艺术家具有如此夯实的写生功底——包括她在内。但我们要知道,她作为一位写实主义雕塑家,曾为包括约翰特拉沃尔塔在内的许多世界名人塑像并颇受好评。单单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美术基础教育是成功的。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以写生为主要手段的美术基础教学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对景写生写实能力是无可厚非的,而个体创作能力却非常的菅弱。很多学院派毕业生离开学校之后便不再画画,再也没有作品可看,反之持续创作、不断有新的极富个性的作品继而成为画家者(即便没有成为画家而同样坚持作画者)凤毛麟角。

所谓学院派毕业生,即通过美术专业院校正规学习完成教学内容考核合格的毕业生,他们与社会上大批没有进入大学课堂而自学成才的画家相比较艺术创作能力是较低的,时下社会上有时会出现一些特别有趣的现象:没有考上专业院校的比考上的专业技能要强;本科学生专业突出的比硕士毕业生画的要好;甚至本科毕业生比个别专业教师业务能力强。于是很多人便重新找寻艺术道路上个人发展的突破口:专业画不好的开始研究艺术评论,造型不准确的开始作抽象绘画,中国画发展不了再转投西画……学院派的学生在接受的美术基础教育中只重视对造型、效果和专业相关技法的研究,往往忽视了艺术形式规律的知识和技能;或者我们可以认为他们对于艺术规律、形式美等知识和技能的架构认识仅停留在对景写生的粗浅表层上面。

绘画所及诸如构思、构图、视觉流程、用光与表现、人文情境等许多因素几乎不假思索,一味遵照自然存在写实就可以了,这一方面看似符合美术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殊不知这另外一面也极大地消磨了学生的创作激情,掩盖了个人艺术情感的惯性表达,极大地挫伤了艺术感染力与个人创作能力,中国特色的国学美术风格更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