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教学革新思路

古代文学教学革新思路

一、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是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

首先,授课教师本人要关注现实生活,关爱学生,了解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需。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信仰危机、精神颓废、道德滑坡、行为失控、沉迷网络等现象十分严峻,他们缺乏对他人、对社会、对周围的关心,缺少精神和信仰,缺少承受力和责任感等等。这一切都使我们意识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明显的失衡状态。人文精神的缺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古代文学课程主要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它在实用性、技能性等方面远远逊色于当今的热门专业。但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教授曾指出:“我们认为,从培养人,塑造人的任务出发,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素质教育是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接受的教育”[1]。人文科学对社会的作用不像科学技术那样明显直观,但更为根本。为此,国家教育部要求各高校要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甚至指出“忽视或轻视文科教育,必然导致整个民族精神水平的下降,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2]。只有教师的认识水平与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古代文学的人文教育才能落到实处。“一个既有着很高专业素质同时又有着很好的人文素质的教师,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人文教育意义,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精神资源。”[3]因此,我们在呼唤古代文学教学要面向现实生活的时候,要审视我们的教师是否具有人文情怀,我们的教育行为是否具有人文性。

我们在从事教育工作时,要把教学当作实现教师人生价值与意义的途径与方式,而不仅仅是自己谋生的工具和职业;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与学生的共处中,不能只是作为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要使自己的人文精神得到丰富和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思想和人文精神;我们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使古代文学中的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去,而不能一味地机械讲授、强硬灌输。其次,一个有先进教学理念的教学团队对古代文学的教学也至关重要。以维果茨基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曾指出:“知识的建构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合作与社会互动的结果,就实际情况来看,教师最大的援助也是来自其他教师”[4]。教学团队要关注现实生活,整合教学资源,形成教学合力,从而达到教学、研究、社会服务三者的互动。教学团队还应该共同承担教学使命,在团队成员间培养互相协作的团队作风,逐步建立有效的“同伴互助”、团队合作机制,实现“1+1>2”的整体超越。同时,教学团队在理念上更应该坚持以学生作为主体,“把教的创造性留给老师,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将学生纳入到教学团队中来,形成大教学团队,不断扩展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阵地。如教学团队可以指导学生成立话剧社、文学社、演讲协会等多个相关社团,将古代文学作品搬上舞台。教学团队还可以邀请学术界知名人士常年开设“名家讲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还可以开设学生讲坛,由学生主办、学生主讲。总之,只有在这种大课堂的快乐互动中,古人之心与今人之心才能连通,古代的文化生命及其文化魅力才能为当今学子所传承和延续。

二、加强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坚实基础

著名学者程千帆先生曾经再三强调:“研究古代文化文学,是为了现在活着的人,不想到这一点我们的研究就没有意义”[5]。我们要把古代文学教学与古代文学的专业研究区分开来,因为毕竟学生中以研究古代文学为终极目的的人占少数,我们的古代文学教学应使大多数同学感受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而不仅仅是枯燥的考据、考证和呆板的文学历史陈述。所以古代文学的教学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古人的喜怒哀乐和吟咏歌哭,挖掘古代文学作品的当代性。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选取教材的开放式策略

开放式策略是指在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进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料,使教材由单一变为多元的一种教学策略。教材开放是古代文学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的重要途径。教材开放的目的是让学生拓宽阅读视野,以便能更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素材,从而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材开放了,学生的思维也就更活跃了,开放性教材这汪“活水”为学生多角度地、深入地理解教材提供了依据。教材开放策略,能使学生借鉴课外读物,扩大知识容量和学习视野,让学生有条件、有机会从不同的区域中感知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辨析、思考、选择、综合的能力。其辨析、选择、综合的过程就是其科研、创新的思维发展过程。在文学作品选方面,也可采取开放性的原则。如在选择一种与文学史配套的作品选本的同时,还要向同学推荐其它有关选本,并介绍各自的特色,鼓励同学们课下根据个人兴趣,阅读有关作家的专集、选集乃至全集。这样既保证同学在各种考试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又不囿于成见,不少学有余力、兴趣浓厚的同学就能找到继续深入、拓展学习范围的途径。教师还应注意阅读国内外的学术刊物和新出版的有关书籍,关注学术会议的动态,获取最新信息,及时把学术界前沿的新成果吸收到教学中来,讲授有关材料的新发现、学术界的新观点,使文学史知识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丰富教材的内容,而且能使古老的文学史充满现代活力。

2.挖掘古代文学作品的当代性

我们的做法是借鉴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理论,把古代文学教学视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讲解作品时,不仅要阐释作品原来的创作动机和本来意义,而且还要阐明文本的内在价值和对我们现实所产生的意义。这样更能拉近古代文学作品与我们现实生活的距离,以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达到净化心灵的效果,这比单纯的思政工作来得要自然与深刻。我们还可以联系学生具体情况来因材施教。例如联系当今学生人生经验、职场经验匮乏的实际情况,可将《红楼梦》中刘姥姥的公关艺术、王熙凤的理财能力、薛宝钗的人际关系学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古代名著《红楼梦》的同时,开拓思维,积累生活知识,并增长现代职场实际生活经验。又如联系当代大学生在挫折与苦难面前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的现状,可为他们讲述司马迁等为理想、信仰而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以及苏轼面对苦难与得失的豁达生活态度。苏轼一生三次被贬,但他仍然超脱物外,随遇而安。当他年过花甲,以抱病衰老之躯从荒远的海南岛被赦还仍毫不在乎地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欧阳修也是一生几经磨难,但他对这一切不以为然,认为“君子轻去就,随卷舒,富贵不可诱,故其气浩然”。教师在授课时可号召大家学习古人这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真正把古代文学教学融入到现实生活中来。#p#分页标题#e#

3.溯源地方的课程拓展

大学逐渐走向社会的中心,直接为社会服务成为大学日益重要的使命。大学教师如果能在平时的教学与科研中服务社会,就会使自己的教学与科研变得更富挑战性,也使学生的学变得多姿多彩。大学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纯理论性知识的同时,吸收更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实践性知识和本土性知识,这样才能拓宽大学传统的学习空间,使大学不光只是教师、学生之间进行沟通的平台,而且成为社会各行各业有专长的人与教师、学生三者之间进行交流互动的场所。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内容与现实社会的隔离,古代文学教师更应该在面向地方的社会服务中,将研究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将地域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如立足于湖南常德这样一个经济建设正在加速发展、文化底蕴相对深厚的“湘楚之地”,古代文学教学也要尝试“走出课堂、超越课本”,才能抓住建设“文化大省”的时代机遇。任课教师应加强古代文学与湖湘地方文化的结合。如常德在久远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适合本地土壤的地域文化,这种文化虽然根基深厚,但缺乏系统性,需要我们加以挖掘、整理、发展、提升,才能为建设文化大省服务,湖南文理学院古代文学教学团队在这方面就做出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如梁颂成教授主持的“杨嗣昌整理古籍”和《龙膺集》分别成功申报了国家古籍整理和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梁颂成教授还主持了常德市委市政府重点资助和点名项目“常德历史文化名城”课题的研究工作,还有刘孟初教授主持的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湖湘迁谪文化研究”,李琳老师主持的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洞庭湖水神信仰研究”等等。这些课题将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与常德地方文化结合起来研究,在地方文化建设应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古代文学教师还依托常德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让学生更多地参与了常德市的文化建设活动,让他们了解到常德古代和今天的地方文化。这样将书本知识学习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不仅能使枯燥的古代文学学习变得鲜活生动,还能让学生学为所用,学有所用,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

面对在网络、影视、书刊等多种媒体环境下成长的新时期的大学生,在古为今用和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采取灵活多样、切合其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具体实施教学:

1.在讲授时贯彻启发式原则,采用古今联系法和对照式阅读法、对比分析法。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介绍古代文学在国外的影响及国外学术界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现状。如《三国演义》在日本的影响、《好逑传》在德国的影响、日本对《聊斋志异》以及欧美对《红楼梦》的研究情况等。二是用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等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讲解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的联系。如《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三言二拍”与《十日谈》、《西游记》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杜甫的诗与日本松尾芭蕉的俳句等。三是按作家、分系列、分析讲解古代文学对现、当代作家作品的影响。如教师不妨以当代台湾诗人余光中《寻李白》和闻一多《李白之死》为切入点,引入对李白的专章教学。在讲解李白的乡愁与乡思时,可再将其《静夜思》、《渡荆门送别》、《春夜洛城闻笛》与余光中的《乡愁》作对照式解析,从而对学生进行一次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在讲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时与钟阿城的《棋王》结合起来,讲《聊斋志异》时引用高晓声的研究成果,讲《红楼梦》时联系王蒙的《红楼梦新论》等。

2.组织课堂讨论和实施学生讲授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出话题,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或分组讨论,最后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总结发言。笔者曾组织过几场气氛异常活跃的课堂讨论,如先秦百家争鸣产生的社会背景、唐诗繁荣的原因、《左传》与《史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优劣等。在讨论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大家各抒己见,在争辩中互相补充,在补充中互相学习,创造性思维方式得以养成,求异思维得到了共同提高。在必要时倡导学生讲授制。学生讲授制,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给学生讲课的教学形式。“学生讲授制”不仅使学生参与到学的行列,还使学生参与到教的行列中来,这是教学思想上质的飞跃。“学生讲授制”旗帜鲜明地强调“学生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围绕着学生,一切是为了发展学生。“学生讲授制”这种教学方法的良好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表明,年龄相近的学生,最近发展区相似,他们所说的话最容易被同伴所理解。学生讲授制正是体现了这一理念。了解他们自己的人恰恰是他们自己,他们知己之所长、所短、所欲,最能体现心与心的沟通。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影视、DVD或VCD、幻灯机、录音机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讲解与播放相结合,图文并茂、声情互动,以形象直观的方式来感染学生。在讲解诗文名篇时,可以先让学生观看从网上下载下来的作者肖像和相关图片,对作者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然后让他们边看边听声像文件并跟随朗读,古诗文的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就在朗读中得到进一步体味。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制作一些能体现诗词内容和意境的FLASH音乐动画片,用这些现代媒体来辅助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深奥抽象的古代文学变得简单而动人,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此外,在课堂上播放和古诗词相关的歌曲、播放以古代作家作品为素材的影碟等都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4.通过经典篇目的赏析,示范给学生分析作品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他们写现实性较强的赏析性和评论性文章。可以通过布置课堂作业、课下批阅后讲评,或者布置课后作业并以讲评的方式进行。学生往往会挖掘某些作家作品的现实意义,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对课程的学习。笔者曾经在讲过诸子散文一章后,让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写一篇评论诸子散文的感悟文章。结果,很多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对韩非子、庄子等散文中的思想,选取了一种或几种进行分析,并针对当今社会的很多现实问题,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很多篇目都极具个性,创意颇多。

5.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申报科研项目、写作毕业论文结合起来。教师可通过指导古代文学爱好者申报科研项目来巩固其专业意识,并将科研项目与写作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古代文学的教与学。对那些喜欢地方文化的学生,教师可以将他们的古代文学学习与地方文化学习结合起来,积极进行引导,鼓励其申报地方性科研项目,这样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笔者曾指导学生申报上一项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报者从课题申报中加深了对古代文学与地方文化研究的兴趣。#p#分页标题#e#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作为古代文学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地推动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要针对中文专业的专业要求、古代文学的课程特点以及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努力探索古代文学教学与现实人生的有机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古代文学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才能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结合起来,从而真正在教学中贯彻古为今用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