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森林生态质量评估

地方森林生态质量评估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文件明确了我国林业发展的总体战略思想: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广东省一直以来大力加强林业和生态建设,先后实施了十年绿化广东、森林分类经营、建设林业生态省等战略部署,林业和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2005年2月,省委、省政府公布了《关于加快建设林业生态省的决定》文件,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并提出要加强对森林、野生动植物、湿地和红树林等资源及生态状况的动态监测,开展生态效益评价,及时掌握和定期全省林业与生态情况。本文拟在广东省2005年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数据分析基础上,描述全省森林生态状况,评价全省森林生态质量,以期为全省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制定林业生态建设方针、政策等方面提供数字依据和参考,从而更好地为全省林业生态建设服务。

1森林资源数量

2005年全省林业用地面积为1087.33万hm2,活立木总蓄积36074.40万m3,森林覆盖率59.2%。林地面积按森林类别分:生态公益林(地)面积357.74万hm2,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32.9%,商品林地面积729.59万hm2,占林地面积的67.1%;按地类分:有林地面积910.03万hm2、疏林地面积4.83万hm2、灌木林地面积69.28万hm2、未成林地面积51.39万hm2、无林地面积51.25万hm2,苗圃地面积0.35万hm2,辅助林地面积0.20万hm2。

2森林生态状况监测体系

2005年全省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建立在固定样地监测、地籍小班监测和林业专题监测等3个体系基础上,技术形式主要为抽样技术、模型技术及“3S”技术,其成果数据为固定样地调查数据、地籍小班调查数据和林业专题调查数据等多方面数据的综合和融合数据。

2.1固定样地监测根据系统抽样原理,在全省范围内按公里坐标系6km×8km机械布设了3711个固定监测样地,样地正方形,面积为1/15hm2,样地四角均设置固定标识。2005年抽取其中三分之一数量的样地进行年度复查,其目的是掌握各类型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的年度生长动态变化趋势和变化规律,为地籍小班档案更新提供更新模型或参数。

2.2地籍小班监测地籍小班为全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时根据不同的山头地块所区划的林地地籍小(细)班。全省通过二类调查已建立了130万个地籍小班的基础数据库。地籍小班监测主要目的是通过“3S”技术,建立突变小班(如采伐、征占、造林)台帐数据库,同时结合本年度固定样地监测所提供的更新模型,对全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档案数据进行更新,从而形成新一年的地籍小班档案数据。2005年度,按系统抽样原理,提取了1228个地籍小班进行年度监测调查,获取林木生长与消耗变化规律,更新林地地籍小班档案数据库。

2.3林业专题监测为摸清石漠化、沙化等特殊资源生态状况,本省相应开展了湿地、岩溶地区石漠化、沙化土地、古树名木调查、林地征占用等林业专题监测,监测信息和成果直接反映全省部分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的建设质量,可作为评价生态质量的数据依据和分析标准。2005年,根据国家林业局的部署,广东开展完成了石漠化监测、年度征占用林地调查、森林资源消耗量调查等专题监测。

3监测方法与内容

3.1监测方法抽取的地籍小班调查采用本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方法进行;抽取的固定样地调查采用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方法进行;生态专题调查采用遥感技术、GPS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实地区划进行。以地籍小班调查获取的数据分析林木生长与消耗变化规律,建立林木生长与消耗模型,应用于地籍小班森林资源数据更新;以固定样地监测数据分析森林生态因子年度变化规律,建立森林生态因子年度更新模型,应用于地籍小班生态因子更新。

3.2监测内容固定样地和地籍小班所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因子:林木蓄积量、森林植物生物量、林分生长类型、林龄(组)、经营措施、森林结构类型、森林植被凋落物生物量、立地质量等级、森林生态功能等级、森林自然度、森林健康度、林地土壤侵蚀状况(类型和等级)、森林景观类型、主林层森林植物群落结构等;林业专题监测内容按国家技术规程要求来确定。

4森林生态质量

4.1树种结构全省森林乔木林面积874.98万hm2,按优势树种面积比例计,杉木林面积占9.52%,马尾松林面积占25.44%,湿地松(含国外松)林面积占5.71%,桉树纯林面积占7.8%,黎蒴纯林面积占1.16%,速生相思林面积占0.74%,南洋楹面积占0.4%,木麻黄面积占0.27%,荷木林面积占0.36%,其它软阔面积占11.98%,台湾相思面积占0.66%,其它硬阔面积占6.24%,针叶混面积占4.45%,针阔混面积占9.67%,阔叶混面积占7.22%,经济果林面积占8.38%。

4.2森林郁闭度等级将森林郁闭度划分为3个等级,其中郁闭度大于或等于0.8为Ⅰ级,郁闭度大于等于0.5且小于0.8为Ⅱ级,郁闭度小于0.5为Ⅲ级。郁闭度等级为Ⅰ级的森林面积95.33万hm2,Ⅱ级森林面积541.70万hm2,Ⅲ级森林面积271.71万hm2,分别占全省森林总面积的10.5%、59.6%和29.9%。

4.3公顷蓄积等级将乔木林公顷蓄积量划分为3个等级,公顷蓄积大于90m3为Ⅰ级,公顷蓄积大于或等于45m3且小于90m3为Ⅱ级,公顷蓄积小于45m3为Ⅲ级。全省蓄积量等级为Ⅰ级的森林面积71.21万hm2,Ⅱ级森林面积243.74万hm2,Ⅲ级森林面积559.99万hm2,分别占总面积的8.1%、27.9%和64.0%。

4.4公顷株数等级将乔木林公顷株数划分为3个等级,公顷株数大于1500株为Ⅰ级,公顷株数大于等于1000株且小于1500株为Ⅱ级,公顷株数小于1000株为Ⅲ级。全省森林公顷株数等级为Ⅰ级的森林面积522.01万hm2,Ⅱ级森林面积180.82万hm2,Ⅲ级森林面积172.11万hm2,分别占总面积的59.7%、20.7%和19.6%。

4.5森林植物生物量全省森林植物生物量为4.737亿,t林地公顷生物量为43.56t。其中乔木层生物量3.524亿t、下木层生物量0.474亿t、灌木层生物量0.572亿t、草本层生物量0.167亿,t分别占总生物量比值的74.4%、10.0%、12.1%和3.5%。乔木层内,树干部生物量1.862亿,t树枝部生物量0.570亿,t树叶部生物量0.281亿,t树根部生物量0.811亿,t分别占乔木层总生物量比值的52.8%、16.2%、8.0%、23.0%。

4.6森林生态功能等级以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划分,全省森林(地)Ⅰ类林面积58.41万hm2,Ⅱ类林面积627.59万hm2,Ⅲ类林面积291.92万hm2,Ⅳ类林面积109.42万hm2,分别占全省林地总面积的5.4%、57.7%、26.8%和10.1%。#p#分页标题#e#

4.7森林自然度以森林自然度等级划分,全省森林(地),Ⅰ类林面积6.12万hm2、Ⅱ类林面积255.50万hm2、Ⅲ类林面积104.83万hm2、Ⅳ林面积526.13万hm2、Ⅴ类林面积194.75万hm2,分别占全省林地总面积的0.6%、23.5%、9.6%、48.4%和17.9%。

4.8森林健康状况全省森林(林木)健康状况良好,健康和较健康的森林(林木)面积占全省林地面积的97.7%,亚健康和不健康的森林(林木)面积占2.3%。

4.9森林景观等级以森林景观等级计,等级为Ⅰ级的森林面积8.29万hm2,占全省森林面积的0.9%;等级为Ⅱ级的森林面积82.39万hm2,占全省森林面积的9.1%;等级为Ⅲ级的森林面积247.61万hm2,占全省森林面积的27.2%;等级为Ⅳ级的森林面积571.74万hm2,占全省森林面积的62.8%。

4.10土地沙化和石漠化全省沙化土地面积109527.5hm2。按沙化土地类型分类,流动沙地面积3589.2hm2,半固定沙地面积2064.2hm2,固定沙地面积46336.3hm2,沙化耕地(沙改田)面积57483.2hm2,非生物工程治沙地面积54.6hm2;按沙化程度分,轻度沙化面积96349.7hm2,中度沙化面积4197.0hm2,重度沙化面积1704.3hm2,极重度沙化面积7276.5hm2。全省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面积81329.8hm2,潜在石漠化土地404751.6hm2;石漠化土地内,轻度石漠化面积14111.5hm2,中度石漠化面积30332.5hm2,强度石漠化面积36394.7hm2,极强度石漠化面积491.1hm2。

5森林生态质量评价

5.1树种结构不合理在全省森林内,以混交类型计,纯林面积占78.66%,混交林面积只占21.34%。生态效益较差的纯林,特别是针叶纯林占全省乔木林的大部分,生态效益较好的混交林仅占小部分。具体数据见表1。

5.2森林林分质量不高郁闭度等级、公顷蓄积等级和公顷株数等级的分布情况是评价森林资源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郁闭度和公顷蓄积数值越高,公顷株数具有相对稳定值,则体现森林资源质量越好,森林生态系统越趋完善。目前,全省森林(乔木林),公顷蓄积量为39.35m3,分别占全国和世界的46.85%、39.35%;公顷生物量为43.56,t分别占全国和世界的71.41%、39.96%。两者均明显低于全国及全世界平均水平。全省森林公顷株数2151株,平均胸径9.51cm,表明全省林木处于中幼林状态。在全省森林生态系统中,郁闭度等级、公顷蓄积等级和公顷株数等级三者的分布情况为:Ⅰ级森林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10.5%、8.1%、59.7%,Ⅱ级森林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59.6%、27.9%、20.7%,Ⅲ级森林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29.9%、64.0%、19.6%,其数据缺乏稳定性、有序性及整体性,表明全省森林林分质量不高。

5.3森林生态功能一般森林生态系统主要是指以乔木为建群种或优势种的生物群落与其所在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分布最广、生物总量最大的植被类型,其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弱噪音、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1]。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优劣体现生态系统自身功能的强弱,原始或次生的天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其群落结构完整,物种丰富,生物多样性指数高,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针叶纯林、针叶混交林和无乔木层的林地,其群落结构简单,植被类型少,生物多样性指数差,生态效益相对较差。监测结果表明,全省森林(地)生态功能等级Ⅰ类林面积仅占5.4%,Ⅱ类林面积占57.7%,Ⅲ类林面积占26.8%,Ⅳ类林面积占10.1%,Ⅰ、Ⅱ类比例合计为63.1%,与林业生态省建设80%的比例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基于全省森林生态系统如上所述的资源结构和质量及生态效益评估结果看,目前全省森林生态功能表现为整体性不强,森林生态效益总量不高,各指标效益值所占比重也分布不匀,森林吸碳放氧效益占大部分比重,森林生态旅游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不高,这种结果也间接体现全省森林生态质量不高。

5.4森林生态系统主要为人工生态系统,受人为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严重森林自然度最能体现森林受人为活动的影响程度,监测结果表明,全省森林自然度Ⅰ、Ⅱ类林面积仅占24.1%,Ⅲ、Ⅳ、Ⅴ类林面积占75.9%;全省43.5%的森林为人工林,78.7%的森林为纯林,90.0%的森林为单层林。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对全省森林生态系统的干扰是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部分指标或功能衰退或退化的主要原因。2005年全省森林采伐面积10.79万hm2,火烧面积11.34万hm2,经济林面积73.35万hm2,人为活动极其频繁。多年来,森林采伐、森林火灾、迹地更新、林分改造、割脂采种和征用林地等人类经营活动严重干扰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极大影响,致使森林群落结构和树种结构简单、层次单一、林相单调、水土流失,直接制约全省森林生态质量的提高。

5.5森林健康状况良好但森林景观度不高森林健康度监测结果表明,健康和较健康的森林面积占全省林地面积的97.7%,亚健康和不健康的面积仅占2.3%。森林病虫害、火灾、自然灾害和大气污染仅危害到局部森林,全省森林健康状况良好。但从森林景观等级监测结果来看,因受群落结构、树种组成和人为活动对系统干扰等因素影响,全省森林景观度不高,Ⅰ、Ⅱ级森林面积仅占全省森林面积的10.0%,Ⅲ、Ⅳ级森林面积占总面积的90.0%,这表明全省森林植物群落结构简单。

5.6省级生态公益林生态质量明显好于商品林生态公益林主要以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提供生态效益为其第一位的经营目的[2],自全省实行森林分类经营以来,对省级生态公益林进行效益补偿和管护,部分经济发达地区还对生态林进行了效益改造,现已取得较大的成效。从生态质量重要指标值Ⅰ+Ⅱ级面积比例情况看,2005年,省级生态公益林郁闭度等级比商品林高8.35个百分点,生态功能等级高11.3个百分点,自然度等级高12.3个百分点,森林景观度等级高6.5个百分点;另外,省级生态公益林公顷蓄积量比商品林高8.0m3,公顷生物量比商品林高16.8,t公顷株数比商品林多136株,平均胸径比商品林高1.51cm。综合数据说明省级生态公益林在资源结构、生态质量等指标上均优于商品林,森林生态效益明显高于商品林。

5.7岩溶地区石漠化对区域生态环境存在潜在威胁全省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81329.8hm2,其中轻度石漠化占17.4%、中度石漠化占37.3%、强度石漠化占44.8%、极强度石漠化占0.6%;潜在石漠化面积404751.6hm2,潜在石漠化面积大约为石漠化面积的5倍。从石漠化程度分类情况看,极强度所占比例较小,但轻度、中度到强度其面积呈递增趋势,加上潜在石漠化面积巨大,因而,本省岩溶地区存在潜在石漠化威胁,亦对区域生态环境存在潜在威胁。#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