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学专业教学方式探讨

广告学专业教学方式探讨

作者:刘华 单位:宁波工程学院

本科广告学专业目前在我国高校中是普遍开设的专业,以浙江省来说有十几所高校开设了广告学本科专业。作为一个新专业其面临一些普遍问题具有共性。以宁波工程学院为例,广告学专业学生的生源都是非艺术类学生,而其本科教学课程中有数门课程对学生的艺术素养有很高的要求。比如核心课:平面广告设计I、平面广告设计II,基础课:美术基础I、美术基础II、艺术设计构成,专业必修课:摄影广告、CI设计以及平面软件课程等。艺术类课程总学分达到二十多分。对于绝大数没有任何美术基础(以广告10级1、2班的80个学生为例,其中只有5个学生在大学入学前有过简单的入门素描和色彩训练)的学生来说要在这些课程中顺利学习有很大的难度,对于老师的教学来说更是困难重重。非艺术类学生的艺术类课程教学难点主要是学生对艺术类课程兴趣不足、创新思维能力不足和审美能力不足三个方面。其应对方案从下三个部分论述:

一、非艺术类学生对艺术类课程的兴趣不够及应对方案

因为广告学专业学生生源都是非艺术类学生,所以相对于艺术类学生来说对于艺术普遍兴趣不高。此外,由于其艺术基础很差导致对于艺术类课程兴趣不足。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如果一个人对某项事物没有认识,也就不会产生情感,因而也就不会对它发生兴趣。相反,认识越深刻,情感越丰富,兴趣也就越深厚。因为我校非艺术类学生当中绝大多数人是第一次接触艺术类课程学习,由于缺乏美术基础导致艺术类课程的学习有很大难度,导致相当比例的学生对艺术类课程缺乏兴趣。因此激发学习兴趣成了搞好教学的重要环节。应对方案:

1、通过陶冶教学法增加学生的艺术类信息量。只有多接触艺术,对艺术的感性认识是提高兴趣的前提。比如鼓励他们多看文艺电影、舞蹈、音乐、诗歌和绘画,多逛有设计感的时尚店铺,多参加设计展览活动,多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结合他们这个年纪一些特有的爱好和心态去促使他们关注感兴趣的艺术形式和门类。比如针对有些喜欢服饰的学生就建议他们去关注服装设计的网站和相关的时尚资料,针对有些喜欢音乐的学生建议他们关注相关严肃音乐会和推荐一些经典音乐。

2、让他们这个年纪常见的情感,比如对就业前景迷茫和苦闷的情绪通过恰当的艺术形式宣泄出来,以增加他们对设计艺术的兴趣。比如布置一些海报设计作业任意表达内心的思想,使之情绪在宣泄的同时提高了对艺术课程的兴趣。

3、通过演示法、参观法和探究法教学方法挑选出特殊的先锋艺术形式案例适时的介绍给学生以开阔眼界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比如介绍近代绘画大师培根和蒙克的表现内心挣扎和扭曲恐怖人性的作品使学生们很好奇。比如在课间休息时间播放具有设计感、时尚感的先锋影视短片。此外,营造宽松没有压力的课堂氛围也很重要,因为在拘谨呆板的氛围下没有兴趣可言。

二、非艺术类学生创造性思维缺乏及应对方案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去选择。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很显然这些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我们功利化的应试初、中级教育阶段致力于扼杀的部分。由于学生们在功利化的应试教学中是合格产品,所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被严重弱化了。而在艺术类设计课程中创意就是灵魂,缺乏创造性思维能力使艺术类课程教学举步维艰。如何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对方案如下:应对方案:

1、鼓励并尊重学生的首创性和开拓性,以培养创新能力。在遇到学生的一些离奇的不合逻辑的创意时候不要轻易否定,例如在设计类作业的头脑风暴阶段和素描水粉课程中学生的奇特创意和个性画法尤其需要注意。这样可以保护其开拓创新性的信心。

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海阔天空地发挥想象力。思路若遇难题受阻,不拘泥于一种模式,能灵活变换某种因素。从新角度去思考,调整思路,从一个思路到另一个思路,从一个意境到另一个意境,善于巧妙地转变思维方向,随机应变,产生适合时宜的办法。选择最佳方案,机动灵活地解决问题。具体举措是从辐射思维、多向思维、换元思维、转向思维、对立思维、反向思维、原点思维、连动思维八个方面的培养。

3、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创造性思维在解决问题时,带有鲜明的主动性,主动性与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往往会获得良好效果。例如让学生参与批改作业,鼓励别的学生提出修改意见,这样就调动了学生思维主动性。

4、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只有先敢于怀疑才是创新的前提。鼓励学生敢于冲破习惯思维的束缚,敢于打破常规去思维,敢于另辟蹊径,这样才能迸射出创造性的火花,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例如通过陈述教学法和剖析教学法引导学生发现毕加索、米开朗基罗、福田繁熊、靳埭强等艺术和设计领域权威大师作品的局限性的一面。

5、鼓励学生日常勤于思维,这样就易于进入创造思维的状态,就易激活潜意识,从而产生灵感。通过设疑教学法和示范教学法对优秀的和不足的作品进行各种改实验性修改,在这一过程中保持活跃的态势。

三、非艺术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足及应对方案

我校广告学专业学生九成以上来自于县城、集镇和乡村,在上大学之前接触各种艺术形式相对较少。加上初级教育和中级教育的素质教育流于形式致使学生的美育教育还停留在不如人意的高度,所以学生的审美能力必然也不乐观。此外,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做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因此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尤其是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及成长环境会对人们的评判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比如偏僻地区学生对衣着的口味和繁华都市的学生看法往往差别很大。应对方案:

1、鼓励学生多接触多种艺术形式,以提高个人的审美品位。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物质与精神发展不同步、技术与情感失衡的问题依然存在。文化模式代表和决定着人类不同的生存状况和内在素质,同时也影响不同人群的审美。此外,审美主体要运用自己本来就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把它参加到审美对象当中去,和它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获得对象的深刻理解。所以,作为老师必须要注意到我校广告学专业生源大多数来自于县城乡镇的情况导致了其审美和都市时尚为主的设计审美相冲突。由于广告学涉及的艺术类课程是需要时尚前沿的设计理念和审美品位作为基础的。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的素养,提高审美的眼光,提高鉴赏文化艺术的水平,在文化艺术的养分中熏陶,是从俗到雅的渐变过程。审美的范围极其广泛并且也是相互关联的,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所以加强各种艺术形式熏陶是提高审美能力的必要手段。#p#分页标题#e#

2、必须提醒学生注意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奢华的物质享受并不能简单地等同。因为审美体验就是形象的直觉。所谓直觉是指直接的感受,不是间接的、抽象的和概念的思维。所谓形象是指审美对象在审美主体大脑中所呈现出来的形象,它既是审美对象本身的形状和现象,也要受到审美主体的性格和情趣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审美体验的直觉不是一种盲从,而是一种扎根于审美主体的自身文化、学识、教养的高级“直觉”。但是,纯感官的世俗享乐,包括视听之乐,以及味觉甚至嗅觉的快感,必须具有精神性或社会性的价值,方可能成其为审美的快感。美女明星的脸蛋和煽情的表演,如果只具有情色的特征,与审美的本质是毫不相关的。因此,时下有人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只是理解为生理快感和声色之乐的层面,这就犯了根本性的错误。日常生活的对象在生理快感的层面上与审美有相通的地方,但并非是真正的审美。后现代中的颓废思想把人生看成是一种享受消费的游戏,以对抗日益异化的现实世界。宣扬奢侈挥霍,情色泛滥。但这与审美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Aesthetics(美学)在词源上是指对感性经验的研究,本是侧重于感官的体验和享乐,但它们与伊壁鸠鲁式的及时行乐思想,与单纯的感官愉悦是有着根本区别的。奢华的物质环境有利于创造视听享受的氛围,成为审美享受的基础,但它不是直接的审美活动自身。大亨富翁们的豪华装饰可以作为审美的对象,但学生们不能蜕变为对奢华装饰的物质崇拜。陶醉于日常的物质生活本身,是学生作为一个都市人角色的权利,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审美的趣味,是学生作为一个审美欣赏者角色的权利,在这样的过程中对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做冷静的思考并且进行积极的引导,是老师们应尽的义务。

3、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看清商业设计中的功利性和审美的非功利性的冲突问题。在商业设计的物质功利性问题上应该是有原则的妥协。审美实践活动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非功利性上,审美愉悦表现于对狭隘功利性的超越。要引导学生注意到审美愉悦性没有物质功利性,却有精神的功利性;没有个人功利性,却有社会功利性;无急切近利性,有深沉的现实———历史功利性。

4、因市场化浪潮的袭击、消费主义的扩散与现代性因素的嵌入,相当多的学生审美行为出现了对真善美的偏差甚至背离。纠正青少年审美偏差行为,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美育主体的积极配合与协作才能顺利完成。家庭、学校、社区都应承担起审美教育的相应职责。作为学校和老师来说尤其应该积极的做出尊崇真善美的表率。

5、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美育思想,这就是著名的“诗教”、“乐教”理论。在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和传统中,审美活动是基于感性而不滞于感性的生命体验,是一种出神入化的对道的体验。其内涵包含通过和谐协调的艺术,培养和谐协调的情感,塑造和谐协调的人格,进而实现人与对象(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协调。这也是参照在中国教育史上,对于审美教育非常重视的教育家孔子。他明确提出,成就一个仁人君子,必须诗礼乐并举,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6、增设形式美法则三大构成课程。其旨在培养非艺术类专业学生一定程度的形象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审美修养加强审美意识,掌握一定的造型和设计能力。非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多门课程教学往往偏重于严谨的科学逻辑思维的培养,而艺术构成课程的教学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形象思维和一定的设计思维。非艺术学生中大部分不具备基本的临摹描绘能力,更没有接受过专门的造型训练。而针对他们的艺术课程很少,艺术构成便成了他们在短时间内提高审美修养、加强审美意识、掌握一定的造型和设计能力的唯一课程,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向艺术设计和审美的大门。

四、结语

当前我国本科广告学专业学生的生源都是非艺术类学生,而其数门课程对学生的艺术素养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对于绝大数没有美术基础和相当数量的缺乏艺术天赋的学生来说,在艺术类课程学习中面临兴趣不足问题、创新思维能力不足问题和审美能力欠缺问题三个方面。在这三个方面的缺陷严重制约着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效果,甚至是广告学专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解决方案分别是通过陈述教学法、论证教学法、设疑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导练教学法、陶冶教学法、剖析教学法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增加各种艺术相关的信息量、开阔眼界和激发好奇心、营造宽松课堂氛围为前提,将专业创作和个人情感宣泄结合,将爱好和专业结合,将思维的灵活性和主动性结合,将思维的创新性和怀疑精神结合。同时也需要注意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奢华的物质享受区分,注意商业设计的审美愉悦精神的功利性和物质功利性冲突问题。师长做出尊崇真善美的表率,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育思想、增设形式美法则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