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行政文化机制的革新

传统行政文化机制的革新

作者:田兆阳 单位:北京行政学院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对管理活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行政文化是行政管理的深层次的软件要素,因此人们称之为行政管理之魂。从行政文化的角度批判继承我国的行政传统,推进传统行政文化现代转化的研究,近年来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总体上还处于起始阶段。怎样从零散的、表象的、注释性和演绎性的一般介绍转到全面深入的系统研究,避免原水平的简单重复,力争开发出特色和新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一、行政文化建设继往开来的现实选择

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重大影响。行政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的行政实践活动而产生的,是社会文化在行政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独特的文化形式。行政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某一类或某一国度的行政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在长期的行政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表现为相对独立和持久的文化特质或特色。这就使得该系统的组成人员对一些重大原则问题和事件,都基本保持相同的认知和评价,以至他们在价值取向、行为动机、管理模式、行为方式、理想信念等方面都有着相对的一致性。这样,行政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维系行政组织及其成员和谐统一的纽带,表现出一定的群体性和凝聚力。我国的行政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提炼和融汇我们时代的文化精神。同时还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做到继承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国情而又面向世界。总之以我为主,会通古今,兼容中西,是我们建立社会主义新行政文化的生长点。批判继承传统行政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转轨,不是传统文化的断裂,也不是西方文化的简单移值,而应当是“古今中西”大融汇的产物,行政文化传统的批判继承,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可以说是我国行政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特色。

我们中华民族以历史悠久而著称于世,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近年来,同志多次提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他在《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讲话中,特别强调“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他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同志曾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毫无疑问,传统文化具有政治性或阶级性,同时也具有社会性、民族性和历史继承性。我们的祖先在治理国家、发展经济、稳定社会和繁荣科技教育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产。开展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对传统行政文化的批判继承;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而深刻认识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国情;有助于我们总结、借鉴中国古代治国兴邦的历史经验;也有助于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实现传统行政文化的现代转化和重塑我国现代行政文化。

1997年11月1日,同志在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演讲,提出了从历史文化传统认识现实中国的重要视角。他指出:“中国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传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扬弃和发展,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紧接着,同志将我国博大精深的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高度概括浓缩为四个方面,一是体现爱国主义的团结统一传统;二是体现民族精神的独立自主传统;三是体现礼仪之邦的爱好和平传统;四是体现奋斗意志的自强不息传统。这四大优良传统,正是我们的民族精神的核心。在总结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史时,演讲还指出我们民族有关和谐、协调的三个重要思想,即体现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现科学精神要与道德理想相结合的理性光辉;体现中外交流、相互学习的开放思想。当人类带着各种矛盾即将进入21世纪时,这些思想显得何等的远见与深邃。总之,哈佛演讲高层建瓴,旁征博引,生动翔实,发人深省,催人奋进,特别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体系的科学概括,综合评价,深入开掘的整体创新,为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系统研究树立了榜样,启迪了思路,指明了努力方向。

二、建立科学的研究框架体系

传统行政文化能够现代化,并不等于已经现代化了。传统行政文化现代化转化的关键是转换自己的结构框架体系、理论内核和思想观念。这种结构框架作为一种理论体系,是一种理论分析的视角,它有助于对传统行政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比较研究。一般而言,行政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综合地反映政府管理的进步状态。行政物质文化是国家管理的基础设施、物质条件和工具手段等;行政精神文化,或称行政思想观念文化,是行政文化的核心部分和神经系统;行政制度(体制)文化,指行政组织的机构设置。这里暂且抛开行政物质文化,我们认为传统行政文化的研究应从以下两个层面来展开:

(一)传统行政思想文化

指行政主体的行政信念、行政价值、行政道德、行政意识、行政理想、行政心理等所组成的复合体,它对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在行政活动中起指导和约束作用。我们认为我国传统行政思想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德政礼治思想,如民为邦本、制民之产、天人合一、贵和尚中、刚健有为、政者正也、道德人格和优患意识等。

2.无为而治思想,如为而无为、顺其自然,因循而治、道在不扰,象征性管理以及治国策略的以静制动、守弱用柔,不争之争、治于末乱等。

3.以法治国思想,如法不阿贵、群臣共操、刑无等级、以刑去刑、实力原则、变法图强、崇尚统一和主张中央集权等。

4.为政用人思想,如为政在人、知人者智、群治共理、用人如器、尊贤使能、德才兼备、不拘一格、用人不疑和赏罚分明等。

5.行政决策思想,如以谋为先、科学预测、知己知彼、权衡利弊、审时度势、兼听广纳、举措适时、多谋善断,留有余地以及决策的体制、程序和方法等。

(二)传统行政制度文化

制度性的行政文化、或称精神形态的行政制度,是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行政主体行为的规程和准则,体现了一定的行政思想,属于行政管理的主观领域,亦是行政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我们认为,传统行政制度文化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p#分页标题#e#

1.机构设置制度。行政机构是政府管理的基础和实体,它实质上是一种国家关系体系。这里主要研究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君主制度与其办事机构、宰相制度与中枢机构、中央行政事务管理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及其增减消长的演变过程,努力探寻其发展变化的主客观动因和历史趋势。

2.官吏管理制度。公职活动是国家官吏的义务和天职,用人治事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成败。这部分着重研究选拔与任用、考核与奖惩、品秩与俸禄、培训与致仕等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的主要形式,并致力于揭示每一种形式的发展演变规律。

3.财政管理制度。在我国古代财政管理不仅是国家机器运行的经费来源,而且还是调节经济的手段和摧抑兼并的工具。这里主要研究我国古代不同时期财政管理机构的职能分工、运行模式、财政收支状况和主要特点,力图在动态描述中总结其经验教训。

4.行政监察制度。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具有历史悠久、体制完备、机构独立和权力制衡等特点,按照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轨迹,着重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言谏制度、御史制度和地方监察制度,并探讨其功过得失。建立这样一种研究框架体系,我们试图对我国传统行政文化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和概括。当然,任何体系都是通过对研究对象有所取舍进行理论分析的一个视角,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况且这还是一个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体系,需要通过研究的不断深入来逐步完善。

三、致力于传统行政文化的综合创新

1996年6月10日,同志在视察八一电影制片厂时,要求电影工作者既要懂政治,又要刻苦钻研业务,应该博览群书,开阔思路,拓宽知识面,善于汲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这次讲话不仅对于电影工作者,对于传统行政文化的研究者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这里的关键是在“善于汲取”基础上的综合创新。

(一)充分认识传统行政文化的两重性

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具有两重性。马克思、恩格斯在改造德国古典哲学,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就明确指出了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因此,他们认为对待历史文化遗产,不能“简单地抛弃”,而是要“批判它”,从“错误形式中”剥取“成果”(1)。列宁明确指出:“每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2),即作为两种对立思想体系的统治阶级和人民的文化。同志则进一步指出,无论是统治阶级的或人民的文化,都有精华和糟粕两个方面。中国传统行政文化自然也毫不例外地存在两种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有人民性、民主性、变革性、人本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等精华;另一方面,也有封建性、保守性、封闭性、权威性、泛伦理性和宗法性等糟粕。当然,这种区分只能是相对的,有些则是对立的双方兼而有之的,如民主性与宗法性、权威性与法理性,伦理至上与功利主义、封闭性与开放性,等等。中国古代科举制就具有开放性、民主性和竞争性等特点。在秦初逐客风波中,李期为使自己不被驱逐,写了著名的《谏逐客书》,提出了“不却众庶’的开放人才观,这与我们今天提出的引进智力,似乎也有某些共同之处。在传统行政文化中,对立的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只不过有主有从罢了。我们必须坚持传统行政文化这种冲突中的统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通过改造提高达到为我所用,为推进行政管理现代化服务。

(二)设定存去立废的标准

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鲁迅早在1934年就写了《拿来主义》一文,读来颇受启发。他打了一个比喻:假如有一个青年,得到了一所大宅子,怎么办呢?可能有两种态度,一是怕被房子主人的东西污染了,不敢进去,或放一把火烧掉,算是保持了自己的清白;二是本来就羡慕旧主人的生活,欣然走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鲁迅主张第三种态度,即不管三七二十一,首先把它“拿来”,“占有”它,然后进行“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这样主人就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这个比喻生动、贴切,而且深刻,这种态度也适用于对待传统行政文化。拿来、占有的关键是此后的挑选,而挑选的关键是“有辨别”,正如鲁迅进一步要求的,“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这里就提出一个选择标准问题。传统行政文化现代转化的立足点是行政文化建设的实践。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文化,要根据时展的客观要求,首先弄清当前的行政文化建设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需要和能够吸收借鉴的是什么。尽管我们无法摆脱一定文化传统的制约,但我们可以根据正确的取舍标准在传统行政文化中进行选择。不仅如此,我们还根据现代行政管理发展的要求,熔铸传统行政文化的某些合理因素,创造新的行政文化因素,使之服务于现代管理的需要。

(三)正确区分传统行政文化的不同类型

对待传统行政文化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其区分为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现代转化。这里试图根据传统行政文化的表现形式,将其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是传统行政文化中的某些科学的价值观念,可以直接转化为新行政文化建设的思想因素。如《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尚书》中提出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孟子》中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和“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当然,民本不等于民主,以法治国不等依法行政,但它们之间毕竟存有某种内在联系,是可以发展转换的。

二是传统行政文化中的某些正确的行为准则可以直接地转化为公职人员的新的伦理规范。如传统行政文化强调的政者正也,修己安人,为政以德,见利思义,仁者爱人,见贤思齐,以及慎言、慎行、慎独、慎微和自讼、自省、自责等,还有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到平天下。重视从政者道德修养,发挥表率和示范作用,强调廉洁自律的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也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三是传统行政文化中从长期行政管理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带有规律性认识,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升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这些思想认识多不带有政治属性,可以直接拿来指导今天的行政管理实践。如在财政管理方面,量入为出原则的提出,实行分级理财,重视以法治税,注意控制税收的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以及加强统计、预算、会计、审计等基础性工作。又如在监察制度方面,主张端本澄源,强调重典治贪,且机构独立、分权制衡,有御史监察和谏官言谏两大系统,体制比较完备,正如孙中山在《五权宪法》中所说:“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p#分页标题#e#

四是在传统行政文化中,有不少是精芜并存,良莠杂处的,精华与糟粕共居一个统一体中,甚至一个思想观点也具有两重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辩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和比较研究,实事求是地评价一些观念、人物、事件、制度或体制,做好沙里淘金的工作,从中获得教益和启迪。如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毫无疑问有其忽视品德的一面,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个方针的合理内核。首先,汉初实行征辟察举制度,取士多凭德行。汉末世家豪族把持仕途,用人只重门第。曹操则与之针锋相对,公开主张“唯才是举”,也可以说这是古代用人思想上的一个历史性进步;其次,曹操在汉末军阀混战的情况下,清醒地认识到人才是建立功业的关键,他尊重爱惜人才,主张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甚至要求有司选用“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3)的人,其反传统的精神,亦是难能可贵的;再次,曹操深知“士有偏短”,人无完人,主张用人重视其才能,并非完全否认品德,而是说讲品德要不图虚名,善于识破虚伪奸诈,在重大节的前提下不拘小节,他曾列举有盗嫂受金之嫌的陈平和受胯下之辱的韩信,“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他强调人才难得,要用人所长,慎勿苛求,反对求全责备,这是“唯才是举”的真正涵义。

传统行政文化的现代转化是我国行政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立足我国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进行全面深入的开拓,做到继承传统而又符合时代的要求,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