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银行一体化机制分析

全球银行一体化机制分析

本文作者:韩煜堃 单位:宁波大学阳明学院

一、(略)

二、(略)

通过对银行信贷投放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国有企业的发展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来扶持,银行已经成为了国有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这就意味着企业不能依靠其自身能力在金融市场上进行融资,直接融资的能力非常薄弱,企业将自身的资金风险间接转嫁给银行。根据近几年央行的统计数据,企业通过直接发行股票或债券的形式进行融资与银行贷款进行融资的比例大约与2:8,融资金融差距巨大[1]。此外,我国的民间金融机构也发展缓慢,宏观上缺乏政策扶持,法律、法规并不完善,民间担保、信贷机构长期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上与高速发展的中国金融市场不符,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民间资本的发展。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成本高,逼迫中小企业向银行进行借贷。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能力有限,还款能力较弱,缺乏固定资产与核心技术,使得银行金融风险加剧。我国的融资方式长期处于不平衡的发展状态,一方面市场需求巨大,另一方面其他融资方式又不通畅,这种不平衡的发展不仅仅不利于银行的自身积累与壮大,分散了其内部资源,使其不能发挥其优势,也造成资金配置的不合理,大量资金流入经营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而不是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因此,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长期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三、国内金融环境的变化

随着银行国际化程度不断的提高,资本流动的速度也变的迅速,同业之间的拆借、信贷也变的更加密集。虽然我国金融市场的放松,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小银行加入竞争,银行所面对的竞争压力加大,银行之间拆借的风险也随着放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完善,金融行业已经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内部发展走向外部投资,银行之间的业务不可避免开始重复,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我国起初只有工农中建四大国有控股银行靠其垄断地位占据了大量资源,获得了超额收益。随后,国内集中涌现了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中以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兴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为代表,为我国的金融行业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增加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利,同时也使得银行之间的竞争加剧,每个银行必须面对对手业务的冲击,并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抓住其核心优势。近几年来,银行的数量又呈几何倍数的增加,其中以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深圳银行、宁波银行为代表的一批地方性银行利用其地方优势,灵活多变的业务产品很快抓住了一部分消费者。随着市场的准入条件降低,银行的总体数量将会越来越多,但市场的需求有限,如何在有限的市场上抢占优势,提升企业利润,已经成为银行要面对的主要风险之一。由于更银行的服务对象、经营范围、核心产品趋于同化,导致部分金融产品供给过量,造成了资源的浪费[2]。而一些金融咨询、服务领域的发展却长期存在落后的情况,不能适应目前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很难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四、政府的干预造成银行需要面对更多的金融风险

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体制原因,为保持国有资本在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内占据指导思想下,国有企业成为国家重点扶植的对象。原来国有企业资金能够直接从政府财政内获得补助或者拨款。而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家财政已经基本不向企业增资,企业实际上只能依靠贷款而发展,除了银行贷款这一渠道外,也不存在其他的融资渠道。因此,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近20年的时间里一直在扶持着国有企业的发展,充当着“第二财政”的角色。由于传统国有产权制度的束缚,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一样,本质上都归国家所有,因此,国家动用了大量的国有银行的资金支持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效益又差,造成银行一部分贷款有去无回。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10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其中提到2010年中国人民币贷款增加7.95万亿元,超出此前央行全年人民币7.5万亿元的新增贷款目标,随着银行的超额放贷,银行的经营风险加大,这就成为银行金融风险的现实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