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的财政支出发展

新农村的财政支出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这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指导思想上的新发展,是我党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出的战略决策。同时,既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也是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提高的具体体现。财政作为政府的综合经济部门,如何深刻领会党的指示精神并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努力构建财政支出新格局,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财政部门每个工作人员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立足于促进经济发展,构建财政支出新格局   (一)把握公共财政实质,做大做好财政收入“蛋糕”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实质在于取之于民,并用之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物质、文化等公共需要。而要提供更多更优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则必须有强大的财政作后盾,强大的财政须立足于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之上。社会经济不健康持续发展,焉能有越来越壮大的财政,焉能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因此,财政服务必须以维护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要合理构建财政支出新格局,就要在充分把握公共财政实质的基础上,明晰财政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从国内外财政的具体实践上来看,国家财政始终是参与和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虽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与完善,财政配置资源的作用发生了变化,但发展经济、开辟财源的基本功能并没有改变。   即使是在典型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其财政支出中依然包含着很大比重的经济建设支出。据世界银行调查:1980-1985年财政投资占社会投资的比重,在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竟然高达33%,只比发展中国家低10个百分点。而且随着现代市场的发展,这个比重还在进一步提高。为什么?主要原因在于发展经济不仅是提高经济效益、扩大经济规模之必要,而且是扩大就业机会、构建和谐社会之必需。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则更应如此。当前国内经济正处于转型之中,这不仅包括经济的市场化,也包括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由此也决定了政府在组织经济运行、强化经济投资、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方面具有比西方发达国家更多的责任。例如:政府尚需要通过大量投资,打破能源、交通、农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和结构失衡,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可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条件下,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职能既不能取消也不能削弱。各级财政必须既算财政账也算经济账、政治账,自觉把支持经济建设、做大做好财政“蛋糕”作为公共财政的首要职能。   (二)促进经济发展目标下,财政支出的主要方向在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持经济既不能蜻蜓点水,也无法面面俱到,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因此,笔者认为,要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大前提下,合理构建财政支出格局,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突出扶持优势产业的发展。发展,主要是发展优势,扶持,则是以主要财力扶持确实具有优势与潜力的产业和项目。这些年来,湖南省在做大规模工业上下了不少功夫,诸如卷烟、钢铁、造纸、工程机械、电子等都具有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优势,现在财政部门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这些产业提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第二,要突出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第一优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今天的环境就是明天的项目、后天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来,湖南省经济发展环境虽然经过治理已经大有好转,但软、硬环境与先进兄弟省(市)比较,还是有些差距。如,经济布局相对分散,工业园区尚未形成,水、电、路、气、通讯等欠账很多;“超国民待遇”和“非国民待遇”并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还远没有绝迹。第三,要突出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通过财政资金、财政政策、财政管理和财政绩效评价等手段,务使经济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改进质量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集约式、内涵式和可持续的发展。长期以来,在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国内生产建设和消费生活中的浪费现象仍比较严重,资源利用率相当低。据中科院测算,2003年我国消耗了全球31%的原煤、30%的铁矿石、27%的钢材、40%的水泥,创造出的GDP却不足全球的4%。这种粗放式、浪费型的发展模式,致使国内煤、电、油、运等全面紧张,生产资料价格上扬,生产成本增大,不少企业的生产难以为继。   在市场经济条件和十一五规划下,财政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切实创新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彻底改变向企业注入资本金、财政补助和周转金等计划经济型的投入模式。除了对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核心产业和关键领域保持一定投资优势外,要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四两拨千金”的作用,更多地运用国债税收贴息奖励等综合财政政策手段,为各类市场主体自我创新和平等竞争提供服务,从而优化发展环境。同时最大限度地吸收金融资本、国际资金向企业的投入,实现财政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增长。   二、缩小享受财政支出的“剪刀差”,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为一个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主流的大国,财政部门要更多地关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长期以来存在的“剪刀差”问题的缩小和解决,势必会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也会使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更为科学合理。   (一)什么是享受财政支出的“剪刀差”新中国成立的相当长时期里,国民经济主要是靠农村支援城市、农业支持工业建立起来的。工农之间与城乡之间在分配上的“剪刀差”一开始就存在,这些年来仍然在不断扩大。从居民收入看,2000年湖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88∶1,2004年则进一步上升到了3•04∶1,长沙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是湘西自治州农民收入的6•88倍;如果以人均纯收入865元为标准,湖南省还有315万贫困人口;2004年湖南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0•524,部分地方高达0•73;从社会事业发展看,2004年湖南省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只有8•5%,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只有3•3%,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农民占了85•78%;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湖南省80%的区域为酸雨区,湘江流域更是重灾区,枯水期40%以上的水域是严重污染的4-5类水,虽湖南省拥有四水一湖,但在农村目前还有280余万人饮水困难。#p#分页标题#e#   上述这些巨大的发展差距、明显的薄弱环节是怎样产生的呢?笔者认为这与长期以来我们采取的重城市轻农村、重积累轻消费、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二元发展模式,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财政支出“剪刀差”密切相关,从而导致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居民之间的差距拉大和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如,在农村我们长期实行的是抽农补工政策,因此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严重不足,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甚至比一些发展中国家还低得多,如巴基斯坦、印度、泰国等国的农业投入均在15%左右,而我国建国50多年来对农业投入的总额约5000亿元,仅占6•5%左右。湖南是产粮数量居全国前列的农业大省,但从1985年到1994年,财政支农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一直没有达到10%;以后年份除1998年最高曾达到15•01%以外,大多数年份都是10%多一点,2003年还降到了9•34%。与此同时,国家又利用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等方式,将大约6000亿元—8000亿元的农村资金转移到了城市与工业。又如2000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为1298亿元,同年征收农村税收1359亿元,二者相抵,国家还从农村抽走了61亿元。由此可见,城乡贫富悬殊,农村经济困顿,农业日趋脆弱,不能不说与我们半个世纪以来抽农补工政策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时至今日,尽管农业税停征,但笔者提出的这种享受财政支出的“剪刀差”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不到百分之三十的城市人口享受超过百分之七十的财政支出,超过百分之七十的农业人口享受不到百分之三十的财政支出。存在于城乡之间的财政支出不合理,加剧了城乡和区域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此,财政部门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二)缩小享受财政支出“剪刀差”的意义及思路   在对现存的“剪刀差”现象有个大致了解后,要努力缩小这种差距,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农村决定未来中国经济,决定小康社会目标的全面实现。我国从整个国民的实际需要讲,包括粮食在内,没有实质上的产品过剩。我国的出口产品大多不是附加值、高技术的优势,而是廉价劳动力形成的廉价优势。我国的出口退税补贴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对进口国家实行的转移支付,是当前为优化我们的经济结构所不得已而为之。与其这样,不如把消费市场开拓的重点放在自身必需和自力更生的基点上。二是保持国家社会稳定和谐的需要。城乡、工农差距这样大,长此以往,谁能保证不出问题甚至不出大的问题!三是国家财力已初步具备这种能力。现在国家财政收入每年在以4000亿元,湖南省财政收入以100亿元的速度增加。因此,中共中央明确提出现在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时候了,财政应该在这个方面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所作为、有所创新。笔者认为,在财政收入迅速增长的同时,应把主要财力用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方面,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防止受习惯思维和体制惯性的影响而进一步拉大城乡差距。   缩小财政支出“剪刀差”的现实途径是进行增量调整。毫无疑问,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实现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之间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薄弱环节的投入,逐步解决财政支出顾此失彼或厚此薄彼的问题。现实的问题是,财政支出结构应该如何调整才能实现目标,财政支出的剪刀差怎样才能有效缩小?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决:   1•基本思路和原则。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缩小“剪刀差”的基本思路和原则应该是“调增不调存,填谷不削峰”,即一般只动财政收入的增量,对存量资金则尽量不动或少动,通过大力填“谷”来逐步缩小与“峰”的差距。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行政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社会中积聚了较多的矛盾和问题;各部门单位要求增支的呼声年年都非常高,削减支出的空间不大而阻力却很大;诸多矛盾过于向财政集中,财政实务可操作性不强;同时从过去的实践看效果也不够理想。如果把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重点转移到增量方面来,只动增量,不动或少动存量,阻力就会相对较小,运转就会相对平稳,“短腿”就会真正加长,就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实务操作要领。在财政业务操作中,对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原有支出项目和基数,除了明显不符合公共财政支出范围的项目(如直接用于投资增长过快行业及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公共投资、楼堂馆所等非生产性支出等)必须予以压减或取消以盘活部分存量资金以外,其它项目一般采取维持零增长或者小幅增减的办法;对各种新增财力,则尽量全部汇聚起来,集中投入薄弱环节,加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腿”,逐步缩小城乡区域、贫富差距,实现人类、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构建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的制度支持体系。必须充分认识到,财政收支矛盾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即使只动增量,阻力还是不小的,必须通过制度安排,加强制度约束,确保财政增量结构的调整能够真正到位。一是要强化责任目标。每一个财政工作人员都要积极支持改革,主动投身改革,形成改革合力,同时建立切实有效的责任制度,防止和纠正本位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促使支出结构调整到位。二是要突出调控重点。从理论上讲,所有新增的财政收入特别是可以调控的收入都应纳入支出结构调整的范围,其主要收入有每年新增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特别是税收收入、每年超收的财政收入、中央财政每年新增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上划“两税”返还的增量部分等。   从收入看,2004年湖南省财政总收入达到613•61亿元,增量达到122•67亿元,其中地方税收收入增量32•09亿元,非税收入增量19•89亿元,上划“两税”收入增量61•57亿元。从支出看,湖南2004年总量达到719•54亿元,超过财政收入105•93亿元;增量达到145•80亿元,比上年增长25•41%。如果财政从中拿出50%的资金,数额就相当可观,集中起来就能重点来办诸如义务教育、医疗、农村基础设施等几件大事。笔者强调的是,今后财政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投入都要围绕减轻农村农民负担和提高农民素质这个主题来展开,千方百计使农民接受好义务教育,搞好技能培训,让农民洗脚上岸,让进城务工的农民逐步在城镇安家。只要我们坚持这样做,就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面貌的改变、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乃至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的消失发挥巨大作用;只有这样,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就为期不远了。#p#分页标题#e#   在我国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下,财政部门工作人员必须树立财政支出即是“建设财政”的思想,充分利用有限的国家财政,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财政支出新格局的构建,既要做大做强城镇经济,把握主要方向,又要通过缩小财政支出中的“剪刀差”,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协调发展